带名字的成语 (343个)

121

不副实

成语拼音:
míng bù fù shí
成语解释:
称;副:相称;相符合。声与事实不相符合。指空有虚
成语出处:
三国 魏 刘邵《人物志 效难》:“中情之人,不副实,用之有效。”
122

标青史

成语拼音:
míng biāo qīng shǐ
成语解释:
标:写明;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把姓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
成语出处:
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老宰辅,你若存的赵氏孤儿,当标青史,万古流芳。”
123

不虚传

成语拼音:
míng bù xū chuán
成语解释:
虚:不真实。传出来的声与实际相符;不是虚假的。
成语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徐邈传》:“帝大笑,顾左右曰:‘不虚传。’”
124

不虚得

成语拼音:
míng bù xū dé
成语解释:
谓盛非凭空取得。
成语出处:
唐·孟綮《本事诗·高逸》:“杜凝睇良久,曰:‘不虚得,宜以见惠。’”
125

不虚立

成语拼音:
míng bù xū lì
成语解释:
谓宜有此盛,果然不虚妄。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不虚立,士不虚附。”
126

不虚行

成语拼音:
míng bù xū xíng
成语解释:
虚:不真实。传出的声与实际相符,不是虚假的
成语出处:
《晋书·唐彬传》:“帝顾四坐曰:‘不虚行。’”
127

不正,言不顺

成语拼音:
míng bù zhèng,yán bù shùn
成语解释:
分不正或实不符
成语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128

垂百世

成语拼音:
míng chuí bǎi shì
成语解释:
垂:流传下去。好声流传后代
成语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7回:“命终三纪,垂百世。”
129

垂后世

成语拼音:
míng chuí hòu shì
成语解释:
声流传的后代。
成语出处:
《三国志·魏书·臧洪传》:“身著图象,垂后世。”
130

垂千古

成语拼音:
míng chuí qiān gǔ
成语解释:
比喻好声永远流传。
成语出处:
唐 杜甫《醉时歌》:“德尊一代常坎坷,垂万古知何用。”
131

垂青史

成语拼音:
míng chuí qīng shǐ
成语解释:
垂:流传;青史:历史黄籍;古代在青皮竹简上刻记大事;故史书把历史称为“青史”。姓和功绩在历史典籍中流传下来。
成语出处:
清 卓尔堪《序》:“死事者垂青史,固无论已。”
132

存实亡

成语拼音:
míng cún shí wáng
成语解释:
义上还有;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
成语出处:
先秦 韩非《韩非子》:“惑主不然,计其入不计其出,出虽倍其入,不知其害,则是得而实亡。”
133

垂万古

成语拼音:
míng chuí wàn gǔ
成语解释:
声永远流传。
成语出处:
唐·杜甫《醉时歌》:“德尊一代常坎坷,垂万古知何用。”
134

垂竹帛

成语拼音:
míng chuí zhú bó
成语解释:
比喻好声永远流传。
成语出处:
《吴越春秋 勾践伐吴外传》:“声可托于弦管,可留于竹帛。”
135

从主人

成语拼音:
míng cóng zhǔ rén
成语解释:
事物以主人所称之
成语出处:
《榖梁传·桓公二年》:“孔子曰:‘从主人,物从中国。’”
136

德重望

成语拼音:
míng dé zhòng wàng
成语解释:
犹德高望重。
成语出处:
明·李贽《与弱侯太史书》:“所幸菩萨不至终穷,有柳塘老以德重望为东道主。”
137

副其实

成语拼音:
míng fù qí shí
成语解释:
声或义和实际相符。
成语出处: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第六卷:“身后赠谥曰‘恭’曰‘毅’,洵副其实矣。”
138

符其实

成语拼音:
míng fú qí shí
成语解释:
见“副其实”。
成语出处:
茅盾《全运会印象》:“那边的‘国术场’还有一个老头子穿了长衫舞刀,这在中年太太之流看来,还不是符其实的‘大杂耍’么?”
139

公大笔

成语拼音:
míng gōng dà bǐ
成语解释:
家的大手笔
成语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8回:“公大笔,却是本家风味。”
140

公巨卿

成语拼音:
míng gōng jù qīng
成语解释:
亦作“公钜卿”。指有望的权贵。
成语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9卷:“与他往来的,俱是公巨卿。”
* 名的成语,带名字的成语,包含名字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