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大字的成语 (731个)

121

成语拼音:
dà fù dà guì
成语解释:
指十分富有和高贵
成语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8卷:“后来虽不能如二公这等贵,却也免了一个难,享个家事。”
122

成语拼音:
dà fēng dà làng
成语解释:
指巨的风浪。比喻社会的动荡、变化。也比喻尖锐、复杂、激烈、艰苦的斗争。
成语出处: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浪也不可怕。人类社会就是从浪中发展起来的。”
123

放厥词

成语拼音:
dà fàng jué cí
成语解释:
厥:其;他的。原指极力铺陈辞藻。现含贬义;指人夸夸其谈发议论;而且言不中肯。有时也指胡说八道。
成语出处:
清 赵翼《殴北诗话 苏东坡诗》:“至东坡益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观。”
124

放厥辞

成语拼音:
dà fàng jué cí
成语解释:
亦作“放厥词”。①谓写出量优美的辞章。②发议论(今多含贬义)。
成语出处:
唐·韩愈《祭柳子厚文》:“玉佩琼琚,放厥辞。”
125

发雷霆

成语拼音:
dà fā léi tíng
成语解释:
霆:暴雷;雷霆:震耳的雷声。形容发脾气;高声怒斥别人。
成语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5卷:“陈秀才发雷霆。”
126

腹便便

成语拼音:
dà fù pián pián
成语解释:
便便:肥胖的样子。肚子又又肥。形容人长得非常肥胖。多指腹内空虚而言。现也多用形容不劳而获的人。
成语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边韶传》:“韶口辩,曾昼日假卧,弟子私嘲之曰:‘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
127

法小廉

成语拼音:
dà fǎ xiǎo lián
成语解释:
旧时指臣尽忠,小臣尽职。
成语出处:
《礼记·礼运》:“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
128

发议论

成语拼音:
dà fā yì lùn
成语解释:
发:表达,传达。尽情地发表各种意见和评论。
成语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6回:“文琴便扯天扯地的谈起来,一会儿发议论,一会儿又竭力恭维。”
129

风之歌

成语拼音:
dà fēng zhī gē
成语解释:
指汉高祖的《风歌》。比喻英雄人物的豪情壮志
成语出处:
唐·宋之问《奉和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乐思回斜日,歌词继《风》。”
130

方之家

成语拼音:
dà fāng zhī jiā
成语解释:
方:原指深通道术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懂得道理;学问深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的人。
成语出处:
庄周《庄子 秋水》:“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方之家。”
131

费周折

成语拼音:
dà fèi zhōu zhé
成语解释:
周折:曲折,不顺利。形容事情复杂,办起来十分困难
成语出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39回:“惟恐他别生枝叶,那时更难拿获,倒要费周折呢。”
132

功毕成

成语拼音:
dà gōng bì chéng
成语解释:
工程或任务宣告完成。同“功告成”。
成语出处:
《汉书 王莽传上》:“诸生、庶民和会,十万众并集,平作二旬,功毕成。”
133

锅饭

成语拼音:
dà guō fàn
成语解释:
锅烧的供很多人吃的饭菜。比喻分配上的极端平均主义
成语出处: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四章:“像黄原这样的贫困山区,如果不砸烂锅饭,实行生产责任制,就不可能寻找另外的出路。”
134

功告成

成语拼音:
dà gōng gào chéng
成语解释:
功:事业;告:宣告。指完成了一项巨的工作或十分重要的任务。也作“功毕成”。
成语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上》:“十万众并集,平作二旬,功毕成。”
135

工告成

成语拼音:
dà gōng gào chéng
成语解释:
指巨工程或重要任务宣告完成。同“功告成”。
成语出处:
明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贾鲁河故道》:“计其功费,用银不过二三万,用夫不过三万余名,而工告成矣。 ”
136

公无私

成语拼音:
dà gōng wú sī
成语解释:
一心为公;没有私心。也指处理事情公平正确;不偏袒任何一方。
成语出处:
清 龚自珍《论私》:“矜其同官曰:某甲可谓公无私也已。”
137

干物议

成语拼音:
dà gān wù yì
成语解释:
干:冒犯;物议:众人的议论。引起众多的议论或引起舆论的不满
成语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9回:“恐怕他摆出老前辈的架子来,那是干物议的。”
138

公至正

成语拼音:
dà gōng zhì zhèng
成语解释:
至:最;正:公正。完全秉公办理,毫不偏心
成语出处: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来惩办林、邓,表示自己的‘公至正’。”
139

惑不解

成语拼音:
dà huò bù jiě
成语解释:
惑:疑惑迷乱;解:理解。①原指最糊涂的人迷惑一辈子。后指对某事或情况怀疑;想不通;不可理解。
成语出处:
庄周《庄子 天地》:“惑者,终身不解;愚者,终身不灵。”
140

成语拼音:
dà hǎn dà hǒu
成语解释:
声叫嚷,形容肆宣传,造舆论
成语出处:
邓小平《重要的是做好经常工作》:“不是巩固这几年吼的东西,而是巩固原来长期积累下来的好经验、好作风、好做法。”
* 大的成语,带大字的成语,包含大字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