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字结尾的成语 (37个)

21

弦外之

成语拼音:
xián wài zhī yīn
成语解释:
原指乐的余。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成语出处:
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三卷:“故言尽而意亦止,绝无弦外之,味外之味。”
22

一锤定

成语拼音:
yī chuí dìng yīn
成语解释:
比喻做事干脆,说了算数。
成语出处:
刘绍棠《小荷才露尖尖角》:“他不声不响,却是一家之主;女儿中意,老伴点头,也还得听他一锤定。”
23

正声雅

成语拼音:
zhèng shēng yǎ yīn
成语解释:
纯正优雅的乐。
成语出处:
唐 皮日休《通玄子栖宾亭记》:“其正声雅,笙师之吹竽,邠人之鼓籥,不能过也。”
24

正始之

成语拼音:
zhèng shǐ zhī yīn
成语解释:
①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风流,盛于洛下,世称“正始之”。②指纯正的乐声。
成语出处:
《晋书·卫玠传》:“昔王辅嗣吐金声于中朝,此子复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绪,绝而复续。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
25

郑卫之

成语拼音:
zhèng wèi zhī yīn
成语解释:
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乐。
成语出处:
《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26

梵呗圆

成语拼音:
fàn bài yuán yīn
成语解释:
梵:清净;呗:佛教的赞歌;圆:圆通。诵佛教经典,唱佛教赞歌,讲佛教教义。指举行法会
成语出处:
鲁迅《法会和歌剧》:“梵呗圆,竟将为轻歌曼舞所‘加被’,岂不出乎意表也哉!”
27

佛旨纶

成语拼音:
fó zhǐ lún yīn
成语解释:
:皇帝的诏令。菩萨的旨意,皇帝的诏令。指必须遵行的号令
成语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40回:“便是佛旨纶,要把她送到龙宫去,作个龙女,也许是万两黄金,买不动她那不字儿。”
28

金口玉

成语拼音:
jīn kǒu yù yīn
成语解释:
旧时用以指天子之言。后泛指说话正确,不能改变。
成语出处:
晋·夏侯湛《抵疑》:“金口玉,漠然沉默。”
29

鹿死不择

成语拼音:
lù sǐ bù zé yīn
成语解释:
比喻只求能够安身,并不选择地方。
成语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择。’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30

千锤打锣,一锤定

成语拼音:
qiān chuí dǎ luó,yī chuí dìng yīn
成语解释:
比喻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发表决定性的意见。
成语出处:
郭澄清《大刀记》第十章:“千锤打锣,一锤定——队长,你就决定吧。”
31

笙磬同

成语拼音:
shēng qìng tóng yīn
成语解释:
比喻人事协调,关系和睦。
成语出处:
《诗经 小雅 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
32

一口同

成语拼音:
yī kǒu tóng yīn
成语解释:
犹言众口一词。
成语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一回:“所以听得周三说了一句,大家就一口同说,以义气为重。”
33

异口同

成语拼音:
yì kǒu tóng yīn
成语解释:
不同人说同样的话,形容看法、意见完全一致。
成语出处:
南朝·梁·沈约《宋书·庾炳之传》:“伏复深思,只有愚滞,今之事迹,异口同,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34

伫候佳

成语拼音:
zhù hòu jiā yīn
成语解释:
伫:久立而等待。久久站着等候好的消息
成语出处:
35

众啄同

成语拼音:
zhòng zhòu tóng yīn
成语解释:
犹众口一词。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
成语出处:
《“五四”爱国运动资料 上海罢市救亡史》:“和会方开,公论犹在。青岛归我,众啄同。”
36

青鸟传

成语拼音:
qīng niǎo chuán yīn
成语解释:
青鸟:传说中西王母娘娘的神鸟。指使者传递信息
成语出处:
《汉武帝故事》:“有二青鸟如乌,侠侍王母旁。”
37

下里巴

成语拼音:
xià lǐ bā yīn
成语解释:
下里:乡里;巴:古国名,在今川东一带。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成语出处:
* 最后一个字是音的成语,音字结尾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