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校注》 卷六 海外南经

作者:郭璞注,袁珂点校
1 珂案:山海经之「经」,乃「经歷」之「经」,意谓山海之所经,初非有「经典」之义。书君奭:「弗克经歷。」注:「不能经久歷远。」此「经歷」连文之最早者也。孟子尽心下篇:「经德不回。」注:「经,行也。」犹与「经歷」之义为近。至於由「常」、「法」之「经」引申而为「经典」之「经」乃较晚矣。史记大宛传称「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山海经之名见於载籍者始此。以好奇如司马迁者,尚以此书与禹本纪(已佚)同列而谓「不敢言之」,其在彼眼光中为过於荒怪之书可知。则山海经乃其固有之名,非后人亦非史公以其重要而特尊之为「经」也。考先秦典籍之称经者唯墨家书,庄子天下篇:「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徒,俱诵墨经。」是其证。今墨子篇目中有经与经说,墨书之称经盖有由矣。然孙詒让墨子闲詁犹谓此数篇为「战国之时,墨家別传之学,不尽墨子之本恉」。管子书前九篇亦称「经言」,以下各篇,称「外言」、「內言」、「短语」、「区言」、「杂篇」等,似已具经传並收之体例,然犹未逕以「经」名。儒家书如诗、书、易、礼、春秋等,虽后世均特尊之为「经」,而在称引山海经之太史公书中,则尚未著「经」字(见史记太史公自序)。庄子天运\篇虽有「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语,然说者多谓是后人所羼,殆不足凭信。观乎此,则山海经尤以其中成书较早之五臧(藏)山经(约成于战国时代)之称「经」,其非「经典」而只是「经歷」之意,亦可以明矣。求其內证,可得而言者凡四:

一、古山经於每篇末尾,但云「右西经之山,凡若干山、若千里」,或「东经之山,凡若干山、若干里」,所谓「西经」、「东经」者,决当是「经歷」之义而非「经典」之义,本甚明白。迨经刘秀校录整理,於每篇之首加「西山经」、「东山经」等標题,后人不明古谊,遂因刘秀之题,妄於「山」下加「志」字,成为「东经之山志,凡若干山、若干里」等等,遂模胡而不甚可解,「经歷」之义始晦而「经典」之义转著。幸西山经末有「右西经之山,凡七十七山、一万七千五百一十七里」一条,偶遗落未加「志」字,尚得略窥古书本貌。郝懿行於下注云:「案山下脱志字。」其实原无「志」字,非「脱」也。

二、「南山经之首曰鹊山」,文选头陀寺碑文注引此无「经」字,无「经」字是也。「南山经之首」云云,非著书人应有之语而係尊经者之语,文亦杆格难通。若「南山之首」则明白晓畅而立言得体矣。推而论之,已下「南次二经」、「南次三经」等,均当是「南次二山」、「南次三山」等。改「山」为「经」,自当是刘秀校录此书时所为。亦有改而未尽者,如「中次一十一山经」,於刘秀体例本当作「中次一十一经」,此「山」字即係刪改而未尽者。

三、山经末有「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云云,刘昭注后汉书郡国志引此经则作「名山五千三百五十,经六万四千五十六里」,「经」为「经歷」之「经」,其义尚显,迨移上成为「名山经」,「经典」之义遂著而「经歷」之义则晦矣。清郝懿行著山海经笺疏,於「名山经」下特加注云:「经,言禹所经过也」,以其卓识,犹知此「经」之义为「经歷」,恐人误解为「经典」,故注以阐明之,可知以此为「经歷」而不以为「经典」者盖鲜矣。

四、海外南经、海外西经等原来篇首標题,亦均仅作「海外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海外自西南陬至西北陬者」……,云「自某所至某所」,犹均是「经歷」之义,迨校录者题以「海外南经」、「海外西经」等字样,「经歷」之义始晦而「经典」之义著矣。

2 珂案:山海经共分十八卷:即第一,南山经;第二,西山经;第三,北山经;第四,东山经;第五,中山经;第六,海外南经;第七,海外西经;第八,海外北经;第九,海外东经;第十,海內南经;第十一,海內西经;第十二,海內北经;第十三,海內东经;第十四,大荒东经;第十五,大荒南经;第十六,大荒西经;第十七,大荒北经;第十八,海內经。前五篇称五臧(藏)山经,又简称山经;后十三篇无专名,以其以海外、海內各经为主,当名之为海经(毕沅说)。此篇为海经首篇,於全书之次,则居第六,故標题为「山海经第六」。

3 毕沅云:「此秀(刘秀--珂)所题也,下同。」

地之所载,六合之闲1,四海之內,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2,神灵所生,其物异形3,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4。1 郭璞云:「四方上下为六合也。」

2 珂案:已上淮南子墬形篇用此文,唯「四海」作「四极」,「照之」作「昭之」。高诱注「要之以太岁」云:「要,正也,以太岁所在,正天时也。」案太岁有年太岁、月太岁、旬中太岁之別。年太岁亦名岁阴、太阴,亦曰青龙、天一,昔时所称以纪岁者。此所谓太岁,即年太岁。

3 毕沅云:「列子汤问篇『夏革曰大禹曰六合之闲』云云凡四十七字,正用此文。」又云:「此无者,盖此文承上卷『禹曰天下名山』云云,刘秀分为二卷耳。」珂案:毕说是也。又汤问篇「其物异形」作「其物其形」,与下文「或夭或寿」对,正是。

4 郭璞云:「言自非穷理尽性者,则不能原极其情状。」珂案:宋淳熙七年池阳郡斋尤袤刻本(以下简称宋本)、明藏经本、清汪紱本、吴任臣本、百子全书本、毕沅校本「情状」均作「情变」,作「情变」是也。海外自西南陬1至东南陬者2。

1 郭璞云:「陬犹隅也,音騶。」2 珂案:山海经海外各经已下文字,意皆是因图以为文,先有图画,后有文字,文字仅乃图画之说明。故郭璞注此,屡云「画似仙人也」(海外南经),「画亦似仙人也」(海外南经),「画四面各乘云车,驾二龙」(海內北经),「亦在畏兽画中」(大荒北经),等等;陶潜读山海经诗,亦有「流观山海图」之语,知本以图为主而以文字为辅。故此標题亦从图画之顺序而曰「海外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或「海內东南陬以西者」(海內南经)。已下各篇均同此。

结匈国1在其2西南,其为人结匈3。

1 毕沅云:「淮南子墬形训有结胸民,作『胸』,非。」珂案:淮南子墬形篇云:「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北至西南方,有修股民、天民、肃慎民、白民、沃民、女子民、丈夫民、奇股民、一臂民、三身民;自西南至东南方,结胸民、羽民、讙头国民、裸国民、三苗民、交股民、不死民、穿胸民、反舌民、豕喙民、凿齿民、三头民、修臂民;自东南至东北方,有大人国、君子国、黑齿民、玄股民、毛民、劳民;自东北至西北方,有跂踵民、句婴民、深目民、无肠民、柔利民、一目民、无继民。」俱本此经文为说。唯自西北至西南方,多天民,无巫咸国、轩辕国;自西南至东南方,多裸国民、豕喙民、凿齿民,无厌火国、臷\国、周饶国;自东南至东北方,无青丘国、雨师妾国(即海外东经所记雨师妾,郝懿行谓是国名,详该节注);自东北至西北方,无聂耳国、夸父国(「夸」字海外北经原作「博」,非,详该节注):是其异。

2 珂案:此「其」字指邻近结匈国「海外自西南陬至西北陬」(海外西经)之灭蒙鸟;所谓「灭蒙鸟在结匈国北,为鸟青,赤尾」者是也。

3 郭璞云:「臆前胅出,如人结喉也。」郝懿行云:「说文(四)云:『胅,骨差也,读与跌同。』郭注尔雅(释畜)『犦牛』云:『
领上肉暴胅起。』义与此同。」珂案:结匈,疑即今之所谓鸡胸。史记秦本纪称「秦王为人……挚鸟膺」,或即此也。

南山在其东南。自此山来,虫为蛇,蛇号为鱼1。一曰南山在结匈东南2。

1 郭璞云:「以虫为蛇,以蛇为鱼。」郝懿行云:「今东齐人亦呼蛇为虫也。埤雅(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