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一十八 朱子十五

作者:朱熹
  训门人六

  先生问伯羽:「如何用功?」曰:「且学静坐,痛抑思虑。」曰:「痛抑也不得,只是放退可也。若全闭眼而坐,却有思虑矣。」又言:「也不可全无思虑,无邪思耳。」以下训伯羽。

  学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等,多有事在。然初学且须先打叠去杂思虑,作得基址,方可下手。如起屋须有基址,许多梁柱方有顿处。

  观书 须宽心平易看,先见得大纲道理了,然后详究节目。公今如人入大屋,方在一重门外,裏面更有数重 门未入未见,便要说他房裏事,如何得!

  公大抵容貌语言皆急迫,须打叠了,令心下快活。如一把棼丝,见自棼而未定;才急下手去拏,愈乱。

  人须打叠了心下闲思杂虑。如心中纷扰,虽求得道理,也没顿处。须打叠了后,得一件方是一件,两 件方是两 件。

  公看文字子细,却是急性,太忙迫,都乱了。又是硬钻凿求道理,不能平心易气 看。且用认得定,用玩味宽看。

  问:「读书 莫有次序否?余正叔云,不可读,读则蹉过了。」曰:「论语章短者诚\不可读,读则易蹉过后章去。若孟子诗书 等,非读不可。盖它首尾自相应 ,全籍读,方见。」问:「伯羽尝觉固易蹉了。专 看,则又易入於硬钻之弊,如何?」曰:「是不可钻。书 不可进前一步看,只有退看。譬如以眼看物,欲得其大体邪正曲直,须是远看方定,若近看愈狭了,不看见。」「凡人谓以多事废读书 ,或曰气 质不如人者,皆是不责志而已!若有志时,那问他事多?那问他气 质不美?」曰:「事多、质不美者,此言虽若未是太过,然即此可见其无志,甘於自暴自弃,过孰大焉!真箇做工夫人,便自不说此话。」

  蜚卿问:「致知后,须持养,方力行?」曰:「如是,则今日致知,明日持养,后日力行!只持养便是行。正心、诚\意岂不是行?但行有远近,治国 、平天下则行之远耳。」可学。

  蜚卿问:「不知某之主一如何?」曰:「凡人须自知,如己喫 饭,岂可问他人飢饱!」又问:「或於无事时,更有思量否?」曰:「无事时只是无事,更思箇甚?然人无事时少,有事时多,才思便是有事。」蜚卿曰:「静时多为 思虑纷扰。」曰:「此只为 不主一,人心皆有此病。不如且將 读书程 课系缚此心,逐旋行去,到节目处自见功效浅\深。大凡理只在人心中,不在外面。只为 人役役於不可必之利名,故本原固有者,日加昏蔽,岂不可惜!」道夫。

  蜚卿欲类仁说看。曰:「不必录。只识得一处,他处自然如破竹矣。」道夫。  先生谓蜚卿:「看公所疑,是看论语未子细。这读书 ,是要得义理通,不是要做赶课程模样 。若一项未通,且就上思索教通透,方得。初间疑处,只管看来 ,自会 通解。若便写在策上,心下便放却,於心下便无所得。某若有未通解处,自放心不得,朝朝日日,只觉有一事在这裏。」贺孙。

  蜚卿以书 謁先生,有弃科举之说。先生曰:「今之士大夫应 举干禄,以为 仰事俯育之计,亦不能免。公生事如何?」曰:「粗可伏腊。」曰:「更须自酌量。」道夫。

  蜚卿曰:「某欲谋\於先生,屏弃科举,望断 以一言。」曰:「此事在公自看如何,须是度自家可以仰事俯育。作文字,比之他人有可得之理否,亦须自思之。如人飢饱寒煖,须自知之,他人如何说得!」道夫。

  蜚卿云:「某正为 心不定,不事科举。」曰:「放得下否?。」曰:「欲放下。」曰:「才说『欲』字,便不得,须除去『欲』字。若要理会 道理,忙又不得,亦不得懒 。」驤。  「看今世学者病痛,皆在志不立。尝见学者不远千里来 此讲学,將 谓真以此为 事。后来 观之,往往只要做二三分人,识些道理便是。不是看他不破,不曾以此语之。夫人与天地並立为 三,自家当思量,天如此高,地如此厚,自家一箇七尺血气 之躯,如何会 並立为 三?只为 自家此性元善,同是一处出来 。一出一入,若有若亡,元来 固有之性不曾见得,则虽其人衣冠,其实与庶物不爭多。伊川曰:『学者为 气 所胜 ,习所夺,只可责志。』顏渊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在顏子分明见此物,须要做得。如人在战 阵,雷鼓一鸣,不杀 贼\,则为贼\所杀 ,又安得不向前!又如学者应 举觅官,从 早起来, 念念在此,终被他做得。但移此心向学,何所不至?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至『三十而立』以上,节节推去。五峰曰:『为 学在立志,立志在居敬』,此言甚佳。夫一阴一阳相对 。志纔立,则已在阳处立;虽时失脚入阴,然一觉悟,则又在於阳。今之学者皆曰:『它是尧 舜,我是眾人,何以为 尧 舜?』为 是言者,曾不如佛家善财童子曰:『我已发菩提心,行何行而作佛?』渠却办作佛,自家却不办作尧 舜。」某因问:「立志固是,然志何以立?」曰:「自端本立。以身而参 天地,以匹夫而安天下,实有此理。」方伯謨问:「使齐王用孟子,还可以安天下否?」曰:「孟子分明往见齐王,以道可行。只是他计些小利害,爱 些小便宜,一齐昏了。自家只立得大者定,其他物欲一齐走退。」又举中庸一段:「曰『德性』,曰『高明』,曰『广大』,皆是元来 底;『问学』、『中庸』、『精微』,所以接续此也。」某问:「孔门弟子问仁、问智,皆从 一事上做去。」曰:「只为 他志已立,故求所以趋向之路。然孔门学者亦有志不立底,如宰予冉求是也。顏子固不待说,如『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岂不是有志?至如漆雕开曾点皆有志。孔子在陈,思鲁之狂士。狂士何足思?盖取其有志。得圣人而师之,皆足为 君子。」以下训可学。璘录云:「□录异。」见后训璘。

  先生问:「昨日与吾友说立志一段,退后思得如何?」某曰:「因先生之言,子细思之,皆是实理。如平日见害人之事不为 ,见非义之财不取,皆是自然如此。」曰:「既自然如此,因何做尧 舜不得?」某谓:「尽其心,则知其性。」曰:「此不是答策题,须是实见得。『徐行后长者谓之弟』,须见得如何弟,是作得尧 舜。」因语:「『执 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为 有?焉能为 亡?』所谓天理人欲也。更將 孟子答滕文公曹交问孟子章熟读。纔见得此,甚省力。」

  问:「作事多始锐而终輟,莫是只为 血气 使?」曰:「虽说要义理之气 ,然血气 亦不可无。孟子『气 ,体之充』,但要以义理为 主耳。」

  问:「讲学须当志其远者、大者。」曰:「固是。然细微处亦须研穷。若细微处不研穷,所谓远者、大者,只是揣作一头诡怪之语,果何益?须是知其大小,测其浅\深,又別其轻重。」因问:「平时读书 ,因见先生说,乃知只得一模样 耳。」曰:「模样 亦未易得,恐只是识文句。」  问:「反其性如何?」曰:「只吾友会 道箇反时,此便是天性;只就此充之,別无道理。滕文公纔问孟子,孟子便『道性善』。自今观之,岂不躐等?不知此乃是自家屋裏物,有甚过当!既立得性了,则每事点检,视事之来 ,是者从 之,非者违之。此下文甚长,且於根本上用工夫。既尚留此,便宜审观自见。」  再见,请教。因问:「平日读书 时似亦有所见,既释书 则別是一般。又,每苦思虑纷扰,虽持敬亦未免弛慢,不知病根安在?」曰:「此乃不求之於身,而专求 之於书 ,固应 如此。古人曰:『为 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凡吾身日用之间,无非道,书 则所以接凑此心耳。故必先求之於身,而后求之於书 ,则读书 方有味。」又曰:「持敬而未免弛慢,是未尝敬也,须是无间断 乃可。至如言思虑多,须是合思即思,不合思者不必思,则必不扰乱。」又问:「凡求之於心,须是主一?为 或於事事求之?」曰:「凡事无非用心处,只如於孝则求其如何是孝,於弟则求其如何是弟。大抵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圣人千言万语,不出此一辙。须积习时久,游泳浸渍,如饮醇酒,其味愈长,始见其真是真非。若似是而非,似有而实未尝有,终自恍惚,然此最学者之大病。」又问:「读书 宜以何为 法?」曰:「须少看。凡读书 须子细研穷讲究,不可放过。假如有五项议论,开策时须逐一为 別白,求一定说。若他日再看,又须从 头检阅,而后知前日之读书 草略甚矣。近日学者读书 ,六经皆云通;及问之,则往往失对 ,只是当初读时绰过了。孟子曰『仁在乎熟』,吾友更详思之。大抵古人读书, 与今人异。如孔门学者於圣人,纔问仁、问知,终身事业已在此。今人读书 ,仁义礼智总识,而却无落泊处,此不熟之故也。昔五峰於京师问龟山读书 法,龟山云:『先读论语。』五峰问:『论语二十篇,以何为 紧要?』龟山曰:『事事紧要。』看此可见。」

  问:「可学稟性太急,数 年来 力於惩 忿上做工夫,似减得分数 。然遇事不知不觉忿暴,何从 而去此病?」曰:「亦在乎熟耳。如小儿 读书 遍数 多,自记得,此熟之验也。大抵稟赋得深,多少年月,一旦如何便尽打叠得!须是日夜惩 戒之以至於熟,久当自去。」

  一日晚,同王春先生亲戚。魏才仲请见。问:「吾友年几 何?」对 云:「三十七。」曰:「已自过时。若於此因循,便因循了。昔人读书 ,二十四五时须已立得一门庭。」某因说:「平日亦有志於学。只是为 贫奔走,虽勤读书 ,全无趋向。」曰:「读书 须穷研道理。吾友日看论孟否?」对 以常看。曰:「如何看?」曰:「日间只是看精义。」曰:「看精义,有利有害。若能因诸家之说以考圣人之意而得於吾心,则精义有益。若只鶻突绰过,如风过耳,虽百看何补!善看论孟者,只一部论孟自亦可,何必精义?」因举「学而时习之」问曰:「吾友何说?」某依常解云云。先生曰:「圣人下五箇字,无一字虚。学然后时习之,不学则何习之有?所谓学者,不必前言往行,凡事上皆是学,如箇人好,学其为 人;箇事好,学其为 事。习之者,习其所学也。习之而熟,能无悦乎?近日学者多学而不习。」某又问:「『学而不思则罔』,亦是此意?」曰:「且就本文理会 。牵 傍会 合,最学者之病。」又问:「『有朋自远方来 』,何故乐 ?」对 以得朋友而讲习,故乐 。曰:「若是已得於己,何更待朋友?」再三请益。曰:「且自思之。」

  语次,因道:「某平日读箇不识涂径 ,枉费心力。適得先生开喻,方知趋向。自此期早夜孜孜,无负教诲。」曰:「吾友既如此说,须与人作样 子。第一,下工夫莫草略。研究一章义理已得,方別看一章。近日学者多缘草略过了,故下梢头儹 无去处,一齐弃了。大凡看书 粗,则心粗;看书 细,则心细。若研穷不熟,得些义理,以为 是亦得,以为 非亦得。须是见得『差之毫釐,繆以千里』方可。」

  问:「昨日先生所问,退而以滕文公数 章熟读。只如昨日所说四端,此便是真心,便是性善。今只是於天理人欲上判了,去得人欲,天理自明。自家家裏事,岂有不向前?」先生曰:「然。未要论到人欲,人欲亦难去。只且自体认这箇理,如何的见是性善?尧 舜是可为 ?如何是仁?如何是义?若於此有见,要已自已不得。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今学者求不见得,舍不见失,只是悠悠,今日待明日,明日又待后日。」语未毕,伯謨至。先生云:「適来 所言,子上却有许多说话,德粹无说,然皆是不勉力作工夫。谢上蔡於明道前举史书 成文,明道曰:『贤却会 记得,可谓玩物丧志 !』上蔡发汗。须是如此感动 ,方可。今只且於旧事如此过,岂是感发?须是不安,方是,所谓『不能以一朝居』。」

  问德粹:「数 日作何工夫?」曰:「读告子。」曰:「见得如何?」曰:「固是要见,亦当於事上见之。」曰:「行事上固要见,无事时亦合理会 。如看古人书 ,或静坐,皆可以见。」又问某:「见得如何?」曰:「只是『操舍 』二字分判。」曰:「操舍 固是,亦须先见其本。不然,方操而则存时,已舍 而则亡矣。」又问:「前说『有朋自远方来 』,看见如何?」曰:「前日说不是。『有朋自远方来 』,乃是善可以及人;善可以及人,则合彼己为 一,岂不乐 ?」先生曰:「此是可以及人?为 或已及人?」曰:「惟其可以及人,所以能及人。」先生曰:「乐 是可以及人而乐 ?是已及人而乐? 」曰:「已及人而乐 。」先生曰:「然。伊川说已尽,后来 诸公多变其说,云朋友讲习。我若未有所得,谁肯自远方来 ?要之,此道天下公共,既已得於己,必须及於人。『不知而不慍』,非君子成德不能。慍,非怒之谓。自君子以降,人不知己,亦不能无芥蔕於胸中。」

  先生问:「近日所见如何?」某对 :「间断 处颇知提撕。」曰:「更宜加意。」

  先生问:「近日如何?」曰:「颇觉心定。」「如何心定?」曰:「每常遇无事,却散漫;遇有事,则旋求此心。今却稍胜 前。」曰:「读甚书 ?」曰:「读告子,昨读至『夜气 』之说,因觉病痛全在此心上。」曰:「亦未说至此,须是见得有踊跃之意,方可。」是日德粹又语小学。先生曰:「德粹毕竟昏弱。子上尚杂,更宜加意。」

  问:「人有刚果过於中,如何?」曰:「只为 见彼善於此,刚果胜 柔,故一向刚。周子曰:『刚善为 义,为 直,为 断 ,为 严 毅,为 干 固;恶 为 猛,为 隘,为 强梁。』须如此別,方可。」璘录云:「问:『孙吉甫说,性刚未免有失,如何?』先生举通书云 :『刚善、刚恶 。』『固是刚比之暗弱之人为 胜 ,然只是彼善於此而已。毕竟未是。』」问:「何以制之使归於善?」曰:「须於中求之。」问:「昨日承先生教诲矫激事,归而思之:务 为 长厚固不可。然程氏教人却云,当学顏子之浑厚。看近日之弊,莫只是真偽 不同?」曰:「然。顏子却是浑厚,今人却是聂夹,大不同。且如当官,必审是非,明去就。今做事至於危处,却避祸,曰:『吾为 浑厚』,可乎?且如后汉诸贤与宦官为 敌 ,既为 冀州刺史,宦官亲戚在部內 为 害,安得不去之!安得谓之矫激!须是不做它官。故古人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居卑则不与权 豪相抗,亦无甚职事。」符舜功云:「如陈寔弔宦官之丧 ,是大要浑厚。」曰:「然。」某问:「如范滂之徒,太甚。」曰:「只是行其职。大抵义理所在,当为 则为 ,无浑厚,无矫激,如此方可。」某又问:「李膺赦后杀 人,莫不顺天理?」曰:「然。士不幸遇乱世,不必仕。如赵台卿乃於杜子宾夹壁中坐过数 年,又如蔡邕,更无整身处。」

  问:「吾友昔从 曾大卿游,於其议论云何?」曰:「曾先生静默少言,有一二言不及其躬行者。」曰:「曾卿齐家正身,不欺暗室,真难及!」

  郑子上因赴省经过,问左传 数 事。先生曰:「数年 不见公,將 谓有异问相发明,却问这般不紧要者,何益?人若能於大学语孟中庸四书 穷究得通透,则经传 中折莫甚大事,以其理推之,无有不晓 者,况此末事!今若此,可谓是『颺了甜桃树 ,沿山摘醋梨』也!」友仁。

  璘注鄂渚教官闕。先生曰:「某尝劝 人,不如做县丞,隨事犹可以及物。做教官没意思,说义理人不信,又须隨分做课试,方是闹热 。」以下训璘。  问:「做何工夫?」璘对 以未曾。曰:「若是做得工夫,有疑可问,便好商量。若未做工夫,只说得一箇为 学大端,他日又如何得商量?尝见一般朋友,见事便奋发要议论,胡乱將 经书 及古人作议论,看来 是没意思。又有一般全不做功夫底,更没下手商量处。又不如彼胡乱做工夫,有可商议得。且如论古人,便是论错了,亦是曾考论古人事跡一过。他日与说得是,將 从 前错底改起,便有用。」  问为 学大端。曰:「且如士人应 举,是要做官,故其功夫勇猛,念念不忘,竟能有成。若为 学,须立箇標 准 ,我要如何为 学?此志念念不忘,功夫自进。盖人以眇然之身,与天地並立而为 三,常思我以血气 之身,如何配得天地?且天地之所以与我者,色色周备 ,人自污坏 了!」因举「万物皆备 於我,反身而诚\,乐 莫大焉」一章。「今之为 学,须是求復 其初,求全天之所以与我者,始得。若要全天之所以与我者,便须以圣贤为 標准 ,直做到圣贤地位,方是全得本来 之物而不失。如此,则功夫自然勇猛。临事观书 常有此意,自然接续。若无求復 其初之志,无必为 圣贤之心,只见因循荒废了。」因举「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 舜」一章,云:「『道性善』,是说天之所以与我者,便以尧 舜为 样 子。说人性善,皆可以为 尧 舜,便是立箇標 准 了。下文引成?顏渊公明仪之言,以明圣贤之可以必为 。末后『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最说得好。人要为 圣贤,须是猛起服瞑眩之药相似,教他麻了一上了,及其定叠,病自退了。」又举顏子「仰之弥高」一段。又说:「人之为 学,正如说恢復 相似:且如东南亦自有许多财赋,许多兵甲,尽自好了,如何必要恢復 ?只为 祖宗元有之物,须当復 得;若不復 得,终是不了。今人为 学,彼善於此,隨分做箇好人,亦自足矣,何须必要做圣贤?只为 天之所以与我者,不可不復 得;若不復 得,终是不了,所以须要讲论。学以圣贤为 准 ,故问学须要復 性命之本然,求造圣贤之极,方是学问。可学录云:「如寻 常人说,且作三五分人,有甚不可?何必须早夜孳孳?只为 自家元有一箇性,甚是善,须是还其元物。不还元物,毕竟欠闕。此一事,乃圣人相传 ,立定一铁桩, 移动 不得。」然此是大端如此。其间读书 ,考古验今,工夫皆不可废。」因举「尊德性而道问学」一章。又云:「有一般人,只说天之所以与我者,都是光明纯粹好物;其后之所以不好者,人为 有以害之。吾之为学,只是去其所以害此者而已。害此者尽去,则工夫便了。故其弊至於废学不读书 ,临事大纲虽好,而所见道理便有偏处。为 学既知大端是欲復 天之所与而必为 圣贤,便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別,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五者为 五箇大桩 相似,念念理会 ,便有工夫可做。所以大学『在止於至善』,只云:『为 人君,止於仁;为 人臣,止於敬;为 人子,止於孝;为 人父,止於慈;与国 人交,止於信。』」

  「从 前朋友来 此,某將 谓不远千里而来 ,须知箇趣向了,只是隨分为 他说箇为 学大概去,看来 都不得力,此某之罪。今日思之:学者须以立志为 本。如昨日所说为 学大端,在於求復 性命之本然,求造圣贤之极致,须是便立志如此,便做去始得。若曰我之志只是要做箇好人,识些道理便休,宜乎工夫不进,日夕渐渐消靡。今须思量天之所以与我者,必须是光明正大,必不应 只如此而止,就自家性分上尽做得去,不到圣贤地位不休。如此立志,自是歇不住,自是尽有工夫可做。如顏子之『欲罢不能』,如小人之『孳孳为 利』,念念自不忘。若不立志,终不得力。」因举程子云:「学者为 气 所胜 ,习所夺,只可责志。」又举云:「『立志以定其本,居敬以持其志』,此是五峰议论好处。」又举「士尚志。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又举「舜为 法於天下,可传 於后世,我犹未免为 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又举「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如孔门亦有不能立志者,如冉求『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是也。所以其后志於聚敛 ,无足怪」。

  又曰:「要知天之与我者,只如孟子说:『无惻隱之心,非人也;无羞恶 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无辞逊之心,非人也。』今人非无惻 隱、羞恶、 是非、辞逊发见处,只是不省察了。若於日用间试省察此四端者,分明迸趲出来 ,就此便操存涵养將 去,便是下手处。只为 从 前不省察了,此端才见,又被物欲汨了。所以秉彝不可磨灭 处虽在,而终不能光明正大,如其本然。」

  试思人以眇然之身,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以常人而可以为 圣贤;以四端之微,而充之可以保四海;是如何而致?若分明见此,志自立,工夫自住不得。  「昨日所说为 学大端在於立志必为 圣贤,曾看得『人皆可以为 尧 舜』道理分明否?又见得我可以为 尧 舜而不为 ,其患安在?固是孟子说『性善』、『徐行后长』之类。然今人四端非不时时发见,非不能徐行,何故不能为 尧 舜?且子细看。若见得此分明,其志自立,其工夫自不可已。」因举「执 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为有 !焉能为 亡」!谓:「不弘不篤,不当得一箇人数 ,无能为 轻重。」

  须常常自问:人人之性善,而己之性却不见其善;「人皆可以为 尧 舜」,而己之身即未见其所以为 尧 舜者,何故?常常自问,知所愧耻,则勇厉奋发,而志立矣。更將 孟子告子篇反復 读之,「指不若人」之类数 段,可以助人兴发必为 之志。  问所观书 。璘以读告子篇对 。曰:「古人『兴於诗』,『诗可以兴。』又曰:『虽无文王,犹兴。』人须要奋发兴起必为 之心,为 学方有端绪。古人以诗吟咏起发善心,今既不能晓 古诗,某以为 告子篇诸段,读之可以兴发人善心者,故劝 人读之。且如『义理之悦我心,犹芻豢之悦我口』,读此句,须知义理可以悦我心否?果如芻豢悦口否?方是得。」璘谓:「理义悦心,亦是临事见得此事合理义,自然悦懌 。」曰:「今则终日无事,不成便废了理义!便无悦处!如读古人书 ,见其事合理义。思量古人行事,与吾今所思虑欲为 之事,才见得合理义,则自悦;才见不合理义,自有羞愧愤闷之心。不须一一临事时看。」

  问璘:「昨日臥云菴中何所为 ?」璘曰:「归时日已暮,不曾观书 ,静坐而已。」先生举横渠「六有」说:「『言有法,动 有教,昼有为 ,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以为 虽静坐,亦有所存主始得。不然,兀兀而已。」可学录云:「先生问德粹:『夜间在菴中作何工夫?』德粹云云。先生曰:『横渠云:「言有教,动 有法,昼有为 ,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此语极好。君子「终日干干」,不可食息闲,亦不必终日读书 ,或静坐存养,亦是。天地之生物以四时运\动 。春生夏长,固是不息;及至秋冬凋落,亦只是藏於其中,故明年復 生。若使至秋冬已绝,则来 春无缘復有 生意。学者常唤 令此心不死,则日有进。』」  德粹问:「在四明守官,要顾义理。纔到利害重处,则顾忌,只是拌一去,如何?」先生曰:「无他,只是志不立,却隨利害走了。」可学。

  问德粹:「此心动 时应 物,不动 时如何?」曰:「只是散漫。」曰:「便是错了。自家一箇心却令成两端 !须是检点他。」可学。

  「人在官,固当理会 官事。然做得官好,只是使人道是一好官人。须讲学立大本,则有源流。若只要人道是好官人,今日做得一件,明日又做一件,却穷了。」德粹云:「初到明州,问为 学於沈叔晦。叔晦曰:『若要读书 ,且於婺源山中坐;既在四明,且理会 官事。』」先生曰:「县尉既做了四年,滕德粹元不曾理会 。」可学。  诲力行云:「若有人云孔孟天资不可及,便知此人自暴自弃,万劫千生无缘见道!所谓『九万里则风斯下』。」以下训力行。  「讲学切忌研究一事未得,又且放过別求一事。如此,则有甚了期?须是逐件打结,久久通贯。」力行退读先生「格物」之说,见李先生所以教先生有此意。

  力行连日荷教。府判张丈退谓力行曰:「士佺 到此余五十日,备 见先生接待学者多矣,不过诱之掖之,未见如待吾友著气 用力,痛下钳鎚如此。以九分欲打炼成器,不得不知此意。」

  问:「事有最难底奈何。」曰:「亦有数 等,或是外面阻遏做不得,或是裏面纷乱处不去,亦有一种纷拏时,及纤亳委曲微细处难处,全只在人自去理会 。大概只是要见得道理分明,逐事上自有一箇道理。易曰:『探賾索隱。』賾处不是奥,是纷乱时;隱是隱奥也,全在探索上。纷乱是他自纷乱,我若有一定之见,安能纷乱得我!大凡一等事固不可避,避事不是工夫。又有一等人情底事,得遣退时且遣退,无时是了,不要搂 揽。凡可以省得底事,省亦不妨,应 接亦只是不奈何。有合当住不得底事,此却要思量处置,裏面都自有箇理。」或谓:「人心纷扰时难把捉。」曰:「真箇是难把持。不能得久,又被事物及闲思虑引將 去。孟子『牛山之木』一章,最要看『操之则存,舍之则亡』。」或又谓:「把持不能久,胜 物欲不去。」曰:「这箇不干別人事。虽是难,亦是自著力把持,常惺惺,不要放倒。觉得物欲来 ,便著紧不要隨他去。这箇须是自家理会 。若说把持不得,胜 他不去,是自坏 了,更说甚『为 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又曰:「把心不定,喜怒忧惧 四者皆足以动 心。」因问:「忧患恐惧 ,恐四字似一般?」曰:「不同。恐惧 是目下逼来 得紧底,使人恐惧 失措;忧患是思虑,预防那將 来 有大祸福利害底事。此不同。」又问:「忿懥 好乐 ,乃在我之事,可以勉强不做。如忧患恐惧 ,乃是外面来 底,不由自家。」曰:「都不得。便是外面来 底,须是自家有箇道理措置得下。恐惧 忧患,只是徒然。事来 亦合当思虑不妨,但只管累其本心,也不济 得事。孔子畏匡人,文王囚羑里,死生在前了,圣人元不动 心,处之恬然。只看此,便是要见得道理分明,自然无此患。所以圣人教人致知、格物,考究一箇道理。自此以上,诚\意、正心皆相连上去也。」以下训明作。

  凡日用工夫,须是自做喫 紧把捉。见得不是处,便不要做,勿徇他去。所说事有善者可从 ,又有不善者间之,依旧从 不善处去;所思量事忽为 別思量勾引將 去,皆是自家不曾把捉得住,不干別人事。须是自把持,不被他引去方是。顏子问仁,孔子答许多话,其末却云:「为 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看来 不消此二句亦得。然许多话,不是自己著力做,又如何得?明知不善又去做,看来 只是知得不亲切。若真箇知得,定不肯做。正如人说饮食过度伤 生,此固眾所共知,然不是真知。偶一日饮食过度为 害,则明日决不分外饮食;此真知其伤, 遂不復 再为 也。把捉之说,固是自用著力,然又以枯槁无滋味,卒急不易著力。须平日多读书 ,讲明道理,以涵养灌培,使此心常与理相入,久后自熟,方见得力处。且如读书 ,便今日看得一二段,来 日看三五段,殊未有紧要。须是磨以岁月,读得多,自然有用处。且约而言之:论孟固当读,六经亦当读,史书 又不可不读。讲究得多,便自然熟。但始初须大段著力穷究,理会 教道理通彻 。不过一二番稍难,向后也只是以此理推去,更不艰辛,可以触类而长。正如入仕之初看公案,初看时自是未相諳,较难理会 。须著些心力,如法考究。若如此看得三五项了,自然便熟;向后看时,更不似初间难,亦可类推也。又如人要知得轻重,须用称方得。有拈弄得熟底,只把在手上,便知是若干斤两 ,更不用称。此无他,只是熟。今日也拈弄,明日也拈弄,久久自熟。也如百工技艺做得精者,亦是熟后便精。孟子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所以贵乎熟者,只是要得此心与义理相亲。苟义理与自家相近,则非理之事,自然相远。思虑多走作,亦只是不熟,熟后自无。又如说做事偶合於理则心安,或差时则馁,此固是可见得本然之理,所以差时便觉不安。然又有做得不是处,不知觉悟。须是常惺惺省察,不要放过。据 某看,学问之道,只是眼前日用底便是,初无深远玄妙。

  「大凡学问不可只理会 一端。圣贤千言万语,看得虽似纷扰,然却都是这一箇道理。而今只就紧要处做固好,然別箇也须一一理会 ,凑得这一箇道理都一般,方得。天下事硬就一箇做,终是做不成。如庄子说:『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须是理会 得多,方始衬簟得起。且如『籩豆之事则有司存』,非是说籩豆之事置之度外,不用理会 。『动 容貌』三句,亦只是三句是自家紧要合做底,籩豆是付与有司做底,其事为轻。而今只理会 三句,籩豆之事都不理会 ,万一被有司唤 籩做豆,若不曾晓 得,便被他瞒。又如田子方说『君明乐 官,不明乐 音』,他说得不是。若不明得音,如何明得官?次第被他易宫为 商,也得!所以中庸先说箇『博学之』,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且看孔子虽曰生知,事事去问人,若问礼、问丧 於老聃之类甚多。只如官名不晓 得,莫也无害,圣人亦汲汲去问郯子。盖是我不识底,须是去问人,始得。」因说:「南轩洙泗言仁,编得亦未是。圣人说仁处固是仁,然不说处不成非仁!天下只有箇道理,圣人说许多说话,都要理会 。岂可只去理会 说仁处,不说仁处便掉了不管!子思做中庸,大段周密不易,他思量如是。『德性』五句,须是许多句方该得尽,然第一句为 主。『致广大、极高明、温故 、敦厚』,此上一截是『尊德性』事;如『道中庸、尽精微、知新、崇礼』,此下一截是『道问学』事。都要得纤悉具备 ,无细不尽,如何只理会 一件?」或问知新之理。曰:「新是故中之事,故是旧时底,温 起来 以『尊德性』;然后就裏面討得新意,乃为 『道问学』。」

  一日因论读大学,答以每为 念虑搅扰,颇妨工夫。曰:「只是不敬。敬是常惺惺底法,以敬为 主,则百事皆从 此做去。今人都不理会 我底,自不知心所在,都要理会 他事,又要齐家、治国 、平天下。心者,身之主也。撑 船须用篙,吃饭须用匙。不理会 心,是不用篙,不使匙之谓也。摄心只是敬。才敬,看做甚么事,登山亦只这箇心,入水亦只这箇心。」训?。

  与立同问:「常苦志气 怯弱,恐惧 太过,心下常若有事,少悦豫底意思,不知此病痛是如何?」曰:「试思自家是有事?是无事?」曰:「本无事,自觉得如此。」曰:「若是无事,便是无事,又恐惧 箇甚?只是见理不彻 后如此。若见得理彻 ,自然心下无事。然此亦是心病。」因举遗书 捉虎及满室置尖物事。又曰:「且如今人害洁净病,那裏有洁净病?只是疑病,疑后便如此。不知在君父之前,还如此得否?」黻又因论气 质各有病痛不同。曰:「纔明理后,气 质自然变化,病痛都自不见了。」以下训与立黻。

  先生诲与立等曰:「为 学之道无他,只是要理会得 目前许多道理。世间事无大无小,皆有道理。如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也只是这箇道理;『道不可须臾离』,也只是这箇道理。见得是自家合当做底便做將 去,不当做底断 不可做,只是如此。」又曰:「为 学无许多事,只是要持守心身,研究道理,分別得是非善恶 ,直是『如好好色,如恶 恶 臭』。到这裏方是踏著实地,自住不得。」又曰:「经书 中所言只是这一箇道理,都重三叠四说在裏,只是许多头面出来 。如语孟所载也只是这许多话。一箇圣贤出来 说一番了,一箇圣贤又出来从 头说一番。如书 中尧 之所说,也只是这箇;舜之所说,也只是这箇;以至於禹汤 文武所说,也只是这箇。又如诗中周公所赞颂文武之盛德,亦只是这箇;便若桀紂之所以危亡,亦只是反了这箇道理。若使別撰得出来 ,古人须自撰了。惟其撰不得,所以只共这箇道理。」又曰:「读书 须是件件读,理会 了一件,方可换一件。这一件理会 得通彻 是当了,则终身更不用再理会 ,后来 只须把出来 温 寻 涵泳便了。若不与逐件理会 ,则虽读到老,依旧是生底,又却如不曾读一般,济 甚事!如喫 饭,不成一日都要喫 得尽!须与分做三顿喫 ,只恁地顿顿喫去 ,知一生喫 了多少饭!读书 亦如此。」黻因说:「学者先立心志为 难。」曰:「也无许多事,只是一箇敬。彻 上彻 下,只是这箇道理。到得刚健,便自然胜 得许多物欲之私。」温 公谓:「人以为 如制悍马,如干 盘石之难也。静而思之,在我而已。如转户 枢, 何难之有?」

  黻问:「『思无邪』,固要得如此,不知如何能得如此?」曰:「但邪者自莫思,便了。」又问:「且如持敬,岂不欲纯一於敬?然自有不敬之念固欲与己相反,愈制则愈甚。或谓只自持敬,虽念虑妄发,莫管他,久將 自定,还如此得否?」曰:「要之,邪正本不对立 ,但恐自家胸中无箇主。若有主,且自不能入。」又问:「不敬之念非出於本心。如忿慾之萌,学者固当自克,虽圣贤亦无如之何。至於思虑妄发,欲制之而不能。」曰:「才觉恁地,自家便挈起了,但莫先去防他。然此只是自家见理不透,做主不定,所以如此。大学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纔意诚\,则自然无此病。」

  拜先生讫,坐定。先生云:「文振近看得文字较细,须用常提掇起得惺惺,不要昏晦。若昏晦。则不敬莫大焉。才昏晦时,少间一事来 ,一齐被私意牵 將 去,做主不得。须用认取那箇是身?那箇是心?卓然在目前,便做得身主。少间事物来 ,逐一区处得当。」以下训南升。

  又云:「看文字须以郑文振为 法,理会 得便说出,待某看甚处未是,理会 未得,便问。」又云:「渠今退去,心中却无疑也。」

  先生曰:「文振近来 看得须容易了。」南升曰:「不敢容易看。但见先生集注字字著实,故易得分明。」先生曰:「潘兄郑兄要看文字,可明日且同文振从 后段看起,將 来 却补前面。廖兄亦可从 此看起。」谓潘立之郑神童廖晋卿也。

  「朋友多是方理会 得文字好,又归去。」似指植言。又云:「郑文振能平心看文字,看得平正周匝,只无甚精神。如立之,则有说得到处。如文振,无甚卓然到处,亦无甚不到处。」植。

  先生问倪:「已前做甚工夫?」曰:「只是理会举业。」曰:「须有功夫。」曰:「只是习春秋。」又问:「更做甚工夫?」曰:「曾涉猎看先生语孟精义。」曰:「近来 作春秋义,穿凿殊甚。如绍兴以前,只是讳言攘夷復 讎事,专 要说和戎,却不至如此穿凿。某那时亦自说春秋不可做,而今穿凿尤甚。」倪曰:「缘是主司出题目,多是將 不相属处出,致举子不得不如此。」曰:「却是引得他如此。」又曰:「向来 沈司业曾有申请,令主司不得断 章出题,后来 少变。」曰:「向在南康日,教官出题不是,也不免將 他申请下郡学,令不得如此。近来 省试,如书 题,依前如此。」又曰:「看来 不要作春秋义,可別治甚经。」以下训倪。时举云:「问游和之:『曾看甚文字?』曰:『某以春秋应 举,粗用力於此经,似不免有科第之心,故不知理义之要。』曰:『春秋难治,做出经义,往往都非经旨。某见绍兴初治春秋者,经义中只避数 项说话,如復 仇討贼\之类而已。如今却不然,往往所避者多,更不復 依傍春秋经意说,只自做一种说话,知他是说甚么!大凡科举之事,士子固未能免,然只要识得轻重。若放那一头重,这一头轻,是不足道。然两 头轻重一般,也只不得,便一心在这裏,一心在那裏,於本身易得悠悠。须是教令这头重,那头轻,方好。孟子云:「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凡要人爵者,固是也理会 天爵。然以要人爵而为 之,则所修者皆非切己之学。』」

  问倪「未识下手工夫」。曰:「举业与这箇道理,一似箇藏子。做举业,只见那一边。若將 此心推转看这一边,极易。孟子云:『古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 之;今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又將 起扇子云:「公只是將 那头放重,这头放轻了,便得。若两 头平,也不得。」

  倪求下手工夫。曰:「只是要收敛 此心,莫要走作,走作便是不敬,须要持敬。尧 是古今第一箇人,书说尧 ,劈头便云『钦明文思』,钦,便是敬。」问:「敬如何持?」曰:「只是要莫走作。若看见外面风吹草动 ,去看覷他,那得许多心去应 他?便也不是收敛 。」问:「莫是『主一之谓敬』?」曰:「主一是敬表德,只是要收敛 。处宗庙只是敬,处朝廷只是严 ,处闺门只是和,便是持敬。」时举闻同。见后。

  倪曰:「自幼既失小学之序,愿授大学。」曰:「授大学甚好,也须把小学书 看,只消旬日功夫。」

  「诸公固皆有志於学,然持敬工夫大段欠在。若不知此,何以为 进学之本!程先生云:『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此最切要。」和之问:「不知敬如何持?」曰:「只是要收敛 此心,莫令走失便是。今人精神自不曾定,读书 安得精专 !凡看山看水,风惊草动 ,此心便自走失,视听便自眩惑。此何以为 学?诸公切宜免此!」时举。

  紧切详密。以下训至。  书 云:「千万更加勉力,就日用实事上提撕,勿令昏纵为 佳!」

  至自谓:「从 来 於喜怒哀乐 之发,虽未敢自谓中节,自觉亦无甚过差。」曰:「若不穷理,则喜怒哀乐之 发,便有过差处也不觉,所以贵於穷理。」

  书 云:「日用之间,常切操存;读书 穷理,亦无废惰,久久当自觉有得力处。」

  又书 云:「要须反己深自体察,有箇火急痛切处,方是入得门户 。若只如此悠悠,定是闲过日月。向后无得力处,莫相怪也。」三书 文集未载。

  杨 子顺杨 至之赵唐卿辞归请教。先生曰:「学不是读书 ,然不读书 ,又不知所以为 学之道。圣贤教人,只是要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所谓学者,学此而已。若不读书 ,便不知如何而能修身,如何而能齐家、治国 。圣贤之书 说修身处,便如此;说齐家、治国 处,便如此。节节在那上,自家都要去理会 ,一一排定在这裏;来 ,便应 將 去。」淳。

  杨 问:「某多被思虑纷扰,思这事,又虑做那一事去。虽知得了,自是难止。」曰:「既知不是,便当绝断 ,更何必问!」宇。

  至之少精深,蜚之少宽心,二病正相反。道夫。

  植再举曾子「忠恕一贯」及子贡「闻一知二」章。曰:「大概也是如此。更须依曾子逐事经歷做过,方知其味。」先生继问或人:「理会 得所举忠恕否?」陈因问集注中举程子第一段。先生曰:「明道说此一段甚好,非程子不能道得到。自『忠恕一以贯之』以后说忠恕,至『达道也』住,乃说『一以贯之』之忠恕。其曰『此与违道不远异者,动 以天尔』,何也?盖此数 句乃动 以天尔。如『推己及人,违道不远』,则动 以人尔。」又问:「如此,则有学者之忠恕?」曰:「圣人不消言恕,故集注中云,借学者之事而言。」以下训植。  植举「仁者,爱 之理,心之德」,紬绎说过。曰:「大概是如此,而今只是做仁工夫。」植因问:「顏子『博文约礼』,是循环工夫否?」曰:「不必说循环。如左脚行得一步了,右脚方行得一步;右脚既行得一步,左脚又行得一步。此头得力,那头又长;那头既得力,此头又长,所以欲罢而不能。所谓『欲罢不能』者,是它先见得透彻 ,所以復 乎天理,欲罢不能。如顏子教他復 天理,他便不能自已;教他徇人欲,便没举止了。盖惟是见得通透,方无间断 。不然,安得不间断 !」

  过见先生。越数 日,问曰:「思得为 学之要,只在主敬以存心,格物以观当然之理。」曰:「主敬以存心,却是。下句当云:『格物所以明此心。』」以下训过。

  先生教过为 学不可粗浅\,因以橘子譬云:「皮內有 肉,肉內 有子,子內 有仁。」又云:「譬如埽地,不可只埽面前,如椅子之下及角头背处,亦须埽著。」

  先生语过以为 学须要专 一用功,不可杂乱,因举异教数 语云:「用志不分,乃凝於神。置之一处,无事不办。」  谓林正卿曰:「理会 这箇,且理会 这箇,莫引证见,相將 都理会 不得。理会 『刚而塞』,且理会 这一箇『刚』字,莫要理会 『沉潜刚克』。各自不同。」节。训学蒙。

  问思虑纷扰。曰:「公不思虑时,不识箇心是何物。须是思虑时,知道这心如此纷扰,渐渐见得,却有下工夫处。」以下训赐。  问:「存心多被物欲夺了。」曰:「不须如此说,且自体认自家心是甚物?自家既不曾识得箇心,而今都说未得。纔识得,不须操而自存;如水火相济 ,自不相离。圣贤说得极分明。夫子说了,孟子恐后世不识,又说向裏,后之学者依旧不把做事,更说甚闲话。孟子四端处,尽有可玩索。」  问:「每日暇时,略静坐以养心,但觉意自然纷起,要静越不静。」曰:「程子谓:『心自是活底物事,如何窒定教他不思?只是不可胡乱思。』纔著箇要静底意思,便是添了多少思虑。且不要恁地拘迫他,须自有寧息时。」又曰:「要静,便是先获,便是助长,便是正。」以下训胡泳。

  问:「程子教人,每於己分上提撕,然后有以见流行之妙。正如先生昨日答语中谓『理会 得其性情之德,体用分別,各是何面目』一段一般。」曰:「是如此。」问:「人之手动 足履,须还是都觉得始得。看来 不是处,都是心不在后,挫过了。」曰:「须是见得他合当是恁地。」问:「『立则见其参 於前,在舆则见其倚於衡』,只是熟后自然见得否?」曰:「也只是隨处见得那忠信篤敬是合当如此。」又问:「旧见敬斋箴中云:『择 地而蹈,折旋蚁封。』遂欲如行步时,要步步觉得他移动 。要之无此道理,只是常常提撕。」曰:「这箇病痛,须一一识得,方得。且如事父母,方在那奉养时,又自著注脚解说道,这箇是孝;如事兄长,方在那顺承时,又自著注脚解说道,这箇是弟,便是两 箇了。」问:「只是如事父母,当劳 苦有倦心之际,却须自省觉说这箇是当然。」曰:「是如此。」

  伯量问:「南轩所谓『敬者通贯动 静內 外而言』,泳尝验之,反见得静时工夫少,动 时工夫多,少间隨事逐物去了。」曰:「隨事逐物,也莫管他。有事来 时,须著应 他,也只得隨他去,只是事过了,自家依旧来这裏坐,所谓『动 亦敬,静亦敬』也。」又问:「但恐静时工夫少,动 时易得挠 乱耳。」曰:「如何去討静得!有事时须著应 。且如早间起来 ,有许多事,不成说事多挠 乱人,我且去静坐。不是如此。无事时固是敬,有事时敬便在事上。且如早间人客来 相见,自家须著接它;接它时,敬便在交接处。少间又有人客来 ,自家又用接它。若自朝至暮,人客来 不已,自家须尽著接它,不成不接它,无此理。接它时,敬便隨著在这裏。人客去后,敬亦是如此。若厌人客多了心烦 ,此却是自挠 乱其心,非所谓敬也。所以程子说:『学问到专 一时方好。』盖专 一,则有事无事皆是如此。程子答或人之问,说一大片,末梢只有这一句是紧要处。」又曰:「不可有厌烦 好静之心。人在世上,无无事底时节。要无事时,除是死也。隨事来 ,便著应 他。有事无事,自家之敬元未尝间断 也。若事至面前,自家却自主静,顽然不应 ,便是心死矣!」僩。

  寿 昌问:「鳶飞鱼跃,何故仁便在其中?」先生良久微笑曰:「公好说禪,这箇亦略似禪,试將 禪来 说看。」寿 昌对: 「不敢。」曰:「莫是『云在青天水在瓶』么?」寿昌 又不敢对 。曰:「不妨试说看。」曰:「渠今正是我,我且不是渠。」曰:「何不道我今正是渠?」既而又曰:「须將 中庸其余处一一理会 ,令教子细。到这箇田地时,只恁地轻轻拈掇过,便自然理会 得,更无所疑,亦不著问人。」训寿 昌。

  先生顾寿 昌曰:「子好说禪,禪则未必是。然其所趣向,犹以为 此是透脱生死底等事。其见识犹高於世俗之人,纷纷然抱头聚议,不知是照证箇甚底事!」

  先生曰:「子所谓『贤者过之也』。夫过犹不及,然其玩心於高明,犹贤於一等辈。」因问:「子游庐山,尝闻人说一周宣干 否?」寿 昌对 以闻之,今见有一子颐字龟父者在。先生曰:「周宣干 有一言极好:『朝廷若要恢復 中原,须要罢三十年科举,始得!』」

  先生问寿 昌:「近日教浩读甚书 ?」寿 昌对 以方伯謨教他午前即理论语,仍听讲,晓 些义理;午后即念些苏文之类,庶学作时文。先生笑曰:「早间一服木附汤 ,午后又一服清凉 散。」復 正色云:「只教读诗书 便好。」

  先生问寿 昌:「子好说禪,何不试说一上?」寿昌 曰:「明眼人难谩。」先生曰:「我则异於是,越明眼底,越当面谩他。」

  先生问寿 昌:「子见疏山,有何所得?」对 曰:「那箇且拈归一壁去。」曰:「是会 了拈归一壁?是不会 了拈归一壁?」寿 昌欲对 云:「总在裏许。」然当时不曾敢应 。会 先生为 寿 昌题手中扇云:「长忆江南三月裏,鷓鴣啼处百花香。」执 笔视寿 昌曰:「会 么?会 也不会 ?」寿 昌对 曰:「总在裏许。」

  先生奉天子命,就国 於潭,道过临江。长孺自吉水山间越境迎见。某四拜,先生受半答半。跪进札子,略云:「窃观圣贤之间,惟两 答问最亲切极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以使勇对 ,冉有以足民对, 子华以小相对 。三子者,夫子皆未所领许也。独曾点下一转语:『「异乎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嘆曰:「吾与点也!」』此是一问答。『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此是一问答。是故善答莫如点,善问者莫如赐。长孺懵不知道,先生若曰:『如或知尔,则何以哉?』长孺未有以对 也。长孺狂妄,將 有请问於先生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先生推先圣之心,慰学者之望,不孤长孺所以委身受教之诚\,赐金声玉振之音。」先生阅札子,笑曰:「恁地却不得。子贡问夫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此只是就子贡身上与他一箇『恕』字。若其他学者要学圣人,煞有事件,如何將 一箇字包括得尽!」问曰:「先生云:『一箇字包不尽,极是。但大道茫茫,何处下手?须有一箇切要可以用功夫处。」先生乃举中庸「大哉圣人之道」至「敦厚以崇礼」一章。诵讫,遂言曰:「尊德性,道问学;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道中庸;温 故,知新;敦厚,崇礼』,只从 此下功夫理会 。」曰:「何者是德性?何者是问学?」曰:「不过是『居处恭,执 事敬』,『言忠信,行篤敬』之类,都是德性。至於问学,却煞阔,条项甚多。事事物物皆是问学,无穷无尽。」曰:「德性却如何尊?问学却如何道?」曰:「將 这德性做一件重事,莫轻忽他,只此是尊。」时先生手中持一扇,因举扇而言:「且如这一柄扇,自家不会 做,去问人扇如何做。人教之以如何做,如何做,既听得了,须是去做这扇,便得。如此,方是道问学。若只问得去,却掉下不去做,如此,便不是道问学。」曰:「如先生之言,『道』字莫只是训『行』否?」先生頷之,而曰:「自『尊德性』而下,虽是五句,却是一句总四句;虽是十件,却两 件统八件。」「如何是一句总四句?」曰:「『尊德性,道问学』,这一句为 主,都总得『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道中庸;温 故,知新;敦厚,崇礼』,四句。」问:「如何是两 件统八件?不知分別那箇四件属 『尊德性』?那箇四件属『 道问学』?」曰:「『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道中庸』,这四件属 尊德性。『温 故,知新;敦厚,崇礼』,这四件属 道问学。」按:章句:「『尊德性,所以存心』,致广大,极高明,温 故,敦厚,皆存心之属 也。『道问学所以致知』,尽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礼,皆致知之属 也。」此录盖误。问:「如何『致广大』?如何『尽精微』?」曰:「自家须要做圣贤事业,到圣贤地位,这是『致广大』。然须是从 埽洒应 对 进退间,色色留意,方得,这是『尽精微』。」问:「如何『极高明』?如何『道中庸』?」曰:「此身与天地並,这是『极高明』。若只说却不踏实地,无渐进处,亦只是胡说。也须是自家周旋委曲於规矩准 绳之中,到俯仰无愧怍处始得,这是『道中庸』。」问:「如何『温 故』?如何『知新』?」曰:「譬如读论语,今日读这一段,所得是如此;明日再读这一段,所得又如此。两 日之间所读同,而所得不同,这便是『温 故知新』。」问:「如何『敦厚』?如何『崇礼』?」曰:「若只是恁地敦厚,却块然无用。也须是见之运\量酬酢,施为 注措之间,发挥出来 始得。」长孺谢云:「教诲亲切明白,后学便可下工夫。」先生又讽诵「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等数 语而赞之曰:「这全在人。且如『发育万物,峻极于天!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甚次第大事,只是一箇人做了。然而下面又特地拈出,谓『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结这两 句,最为 要切。须先了得『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然后到得『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去处。这一箇『凝』字最紧。若不能凝,则更没些子属 自家。须是凝时,方得。所谓『至德』,便是『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所谓『至道』,便是『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切须著力理会 !」按章句,至德指其人,至道指「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与「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两 节。此录亦误。长孺请曰:「愚陋恐不能尽记先生之言,不知先生可以书 为 一说如何?」先生笑曰:「某不立文字,寻 常只是讲论。適来 所说,尽之矣。若吾友得之於心,推而行之,一向用工,尽有无限,何消某写出!若於心未契,纵使写在纸上,看来 是甚么物事?吾友只在纸上寻 討,又济 甚事!」长孺谢曰:「敢不自此探討力行!」曰:「且著力勉之!勉之!」长孺起,先生留饭,置酒三行,燕语久之,饭罢辞去,退而记之。训长孺。

  因言异端之学,曰:「尝见先生答『死而不亡』说,其间数 句:『大率禪学只是於自己精神魂魄上,认取一箇有知觉之物,把持玩弄,至死不肯放舍 。』可谓直截分晓 。」曰:「何故只举此数 句,其他平易处都不说?只是务 要痛快说话,只此便是病处。初在临江,见来 札,固已疑其有此,今见果然。」问:「平日自己不知病痛,今日得蒙点破,却望指教,如何医治?」曰:「大凡自家见得都是,也且做一半是,留取一半且做未是。万一果是,终久不会 变著;万一未是,將 久浹 洽,自然贯通。不可才有所见,便就上面扭掜 。如孟子中『养气 』一段,是学者先务 。」问:「『养气 』一段,不知要紧在甚处?」曰:「从 头至尾都要紧。」因指静香堂言:「今人说屋,只说栋梁要紧,不成其他椽桷事事都不要!」以下训琮。

  问:「程子之言,有传 远之误者,愿先生一一与理会 过。」曰:「今之所言,与程子异者亦多矣。」曰:「节目小者不必论。且如金縢一说,程子谓,此但是周公发於诚\心,不问有此理无此理。如圣人自在天理上行,岂有无此理而圣人乃为 之者!此等语恐误。」曰:「然则有此理乎?」曰:「详考金縢首尾,周公初不曾代武王死」,曰:「『以旦代某之身』,却是如何?」曰:「武王有疾,周公恐是三后在天有所谴责,故以身代行事而请命焉耳。」先生举「予仁若考」以下至「无坠天之降宝命」,曰:「此一段却如何解?」曰:「如古注之说,恐待周公太薄。」曰:「今却要如何说?」曰:「窃详周公之意,盖谓尽其材艺於鬼神之事者,己所能也。己所能,则己所当任其责,非武王之责也。受命帝庭而敷佑四方,定尔子孙而使民祗畏,是则武王之所能。若今三后以鬼神之事责武王,是『坠天之降宝命』也。」曰:「只务 说得响快。前圣后贤都是恁地解说將 来 ,如何一旦要改换他底?此非学者之先务 。须於自家身己上理会 ,方是实学问。格物之学,须是穷见实理。今若於圣人分上不能实见,何以学圣人?」曰:「自己一箇身心元不理会 ,却只管去议论別人不是,枉了工夫。」曰:「平日读至此有疑,愿求是正。」曰:「只缘自己处工夫少,所以別人处议论多。且理会 自家应 事接物处,与未应 接时,此心如何。」曰:「昨日先生与诸人荅问心说,或谓存亡出入,皆是神明之妙;或谓存底入底亦不是。先生之说云:『入而存者,道心也;出而亡者,人心也。』琮谓,通四句只是说人心。『操之则存,舍之则亡』,於是『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言其所以危者如此。若是道心,则湛然常存,不惟无出,亦自无入;不惟不舍,虽操亦无所用。」曰:「且道如何是人心?如何是道心?」曰:「心一也。方寸之间,人欲交杂,则谓之人心;纯然天理,则谓之道心。」曰:「人心,尧 舜不能无;道心,桀紂不能无。盖人心不全是人欲,若全是人欲,则直是丧 乱,岂止危而已哉!只飢食渴饮,目视耳听之类是也,易流故危。道心即惻隱、羞恶 之心,其端甚微故也。」问:「『惟精惟一』,不知学者工夫多在『精』字上?或多在『一』字上?」曰:「『惟精惟一』,是一样 说话。」曰:「琮意工夫合多在『精』字上。」曰:「如何见得?」曰:「譬如射:艺精则一,不精则二三。」曰:「如何得精?」曰:「须从 克己中来 。若己私未克,则被粗底夹和在,何止二三?」曰:「『精』字只是於缝脉上见得分明,『一』字却是守处。」问:「如此,恐『允执 厥中』更无著力处?」曰:「是其效也。」

  或问:「今日挑讲,诸生所请何事?」曰:「萍乡一士人问性无復 。其说虽未是,其意却可进。」因言:「『克己復 礼』,今人全不曾子细理会 。」琮问:「克己铭一篇,如顏子分上,恐不必如此。」曰:「何故?」曰:「顏子『不远復 』,『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復 行』,安用张皇如此?」曰:「又只是议论別人。」又曰:「此『己』字未与物为 对 ,只己意发处便自克了。」问:「是『克家』之『克』,非『克敌 』之『克』也。」曰:「林三山亦有此说。大凡孔门为 仁,言虽不同,用工处都一般。」又问:「如『子贡问为 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不知此言是筑底处?或尚有进步处?」曰:「如何?」曰:「事贤、友仁方是利其器处。」曰:「亦是如此。」

  「圣贤言语,只管將 来 玩弄,何益於己!」曰:「旧学生以论题商议,非敢推寻 立论。」曰:「不问如此。只合下立脚不是,偏在语言上去,全无体察工夫,所以神气 飞扬。且如仲方主张『克己』之说只是治己,还曾如此自治否?仁之为 器重,为 道远,举莫能胜 ,行莫能至。果若以此自任,是大小大事!形神自是肃然,『无有师保,如临父母』。曾子所谓『战 战 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此气 象,何暇轻於立论!仲方此去,须觉识见只管迟钝,语言只管畏缩,方是自家进处。」琮起谢云:「先生教诲之言,可谓深中膏肓,如负芒刺!自惟病根生於『思而不学』,於是不养之气 袭而乘之,『征於色,发於声』,而不自知也。孟子曰:『持其志,毋暴其气 。』琮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曰:「此意固然。志不立后,如何持得!」曰:「更愿指教。」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是立志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