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的成语 (3714个)

921

不值一笑

成语拼音:
bù zhí yī xiào
成语解释:
不值得一笑。比喻毫无价值。也表示对某种事物或行为的轻蔑和讥笑。同“不值一哂”。
成语出处:
鲁迅《朝花夕拾 死后》:“但同时想,我生存时说的什么批评不值一笑的话,大概是违心之论罢。”又《呐喊 阿Q正传》:“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神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
922

不知自爱

成语拼音:
bù zhī zì ài
成语解释:
不知道爱惜自己
成语出处:
923

不知者不罪

成语拼音:
bù zhī zhě bù zuì
成语解释:
罪:责备,怪罪。因事先不知道而有所冒犯,就不加怪罪。
成语出处: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三回:“起凤道:‘牛兄何不早通姓名,使小弟多多得罪。勿怪,勿怪。’牛通道:‘不知者不罪。’”
924

不足之处

成语拼音:
bù zú zhī chù
成语解释:
不完善的地方
成语出处: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总的来说是好的,但是也有不足之处。”
925

百足之虫,至断不蹶

成语拼音:
bǎi zú zhī chóng,zhì duàn bù jué
成语解释:
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同“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成语出处:
《文选 曹冏〈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李善注引《鲁连子》:“百足之虫,至断不蹶者,持之者众也。”
926

百足之虫,至断不僵

成语拼音:
bǎi zú zhī chóng,zhì duàn bù jiāng
成语解释:
百足:虫名,马陆,多足虫;僵:倒。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
成语出处:
三国·魏·曹冏《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
927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成语拼音:
bǎi zú zhī chóng,sǐ ér bù jiāng
成语解释:
百足:虫名,又名马陆或马蚿,有十二环节,切断后仍能蠕动。比喻势家豪族,虽已衰败,但因势力大,基础厚,还不致完全破产。
成语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928

百足之虫,断而不蹶

成语拼音:
bǎi zú zhī chóng,duàn ér bù jué
成语解释:
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同“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成语出处:
唐 马总《意林》卷一:“百足之虫,断而不蹶。”
929

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成语拼音:
bǎi zú zhī chóng,zhì sǐ bù jiāng
成语解释:
百足:虫名,躯干计二十节,切断后仍能蠕动。僵:肢体僵硬不能活动。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
成语出处:
三国 魏 曹冏《六代论》:“故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此言虽小,可以譬大。”
930

不正之风

成语拼音:
bù zhèng zhī fēng
成语解释:
不正当的社会风气。
成语出处:
晋 葛洪《抱朴子 辩问》:“移不正之风,易流遁之俗。”
931

不知自量

成语拼音:
bù zhī zì liàng
成语解释:
形容没有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有多大
成语出处:
932

不治之症

成语拼音:
bù zhì zhī zhèng
成语解释:
治不好的病、绝症。也比喻无法挽救的祸患或无法改正的弊端、错误
成语出处:
鲁迅《伪自由书 电的利弊》:“说先前身受此刑,苦痛不堪,辣汁流入肺脏及心,已成不治之症,即释放亦不免于死云云。”
933

长安居大不易

成语拼音:
cháng ān jū dà bù yì
成语解释:
本为唐代诗人顾况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维持。
成语出处:
唐·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934

寸步不离

成语拼音:
cùn bù bù lí
成语解释:
寸步:极短的距离。一步也不离开。①形容两个人总是在一起;感情很融洽。②指距离很近;不离前后左右。
成语出处:
南朝 梁 任昉《述异记》:“夫妻相重,寸步不相离。”
935

寸步不让

成语拼音:
cùn bù bù ràng
成语解释:
连寸步也不让给别人。形容丝毫不肯让步、妥协。
成语出处:
清 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盖西国政治之基础,在于民权,而民权之巩固由于国民竞争权利寸步不肯稍让,即以人人不拔一毫之心,以自利天下。
936

残暴不仁

成语拼音:
cán bào bù rén
成语解释:
凶狠毒辣,一点也没有同情、怜悯之心。
成语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3回:“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
937

常备不懈

成语拼音:
cháng bèi bù xiè
成语解释:
常:时常;备:防备;准备;懈:懈怠;放松。时常准备着;从不松懈。形容警惕性高。
成语出处:
938

尺布斗粟

成语拼音:
chǐ bù dǒu sù
成语解释:
比喻兄弟不和
成语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引民间歌:“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939

词不达意

成语拼音:
cí bù dá yì
成语解释:
达:表达。语言或文辞不能确切地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也作“文不逮意”、“辞不达意”。
成语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0回:“还要中西文字兼通的才行;不然,必有个词不达意的毛病。”
940

辞不达意

成语拼音:
cí bù dá yì
成语解释:
辞:言辞;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成语出处:
宋 罗烨《醉翁谈录 崔木因妓得家室》:“但恐小子不才,辞不达意。”
* bu成语,bu的成语,带bu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