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之字的成语 (1982个)
-
1121
弃之可惜
- 成语拼音:
- qì zhī kě xī
- 成语解释:
- 扔掉它未免可惜。
- 成语出处:
-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
1122
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 成语拼音:
- qì zhī kě xī,shí zhī wú wèi
- 成语解释:
- 指抛弃觉得可惜,但吃起来没有味道。让人陷于进退两难中
- 成语出处:
- 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
1123
趋之若鹜
- 成语拼音:
- qū zhī ruò wù
- 成语解释:
- 趋:奔赴;旧附快走。鹜:鸭子。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急着赶去。
- 成语出处:
-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京外的官员,那个不趋之若鹜呢!”
-
1124
趋之如鹜
- 成语拼音:
- qū zhī rú wù
- 成语解释:
- 趋:快走;鹜:野鸭。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竞相追逐某一事物
- 成语出处:
- 清·袁枚《随园诗话》第11卷:“毕尚书宏奖风流,一时学士文人趋之如鹜。”
-
1125
趋之若骛
- 成语拼音:
- qū zhī ruò wù
- 成语解释:
- 鹜:鸭。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
- 成语出处:
- 清 曾朴《孽海花》第27回:“白云观就是他纳贿的机关,高道士就是他作恶的心腹,京外的官员,那个不趋之若骛呢!”
-
1126
情之所钟
- 成语拼音:
- qíng zhī suǒ zhōng
- 成语解释:
- 钟:汇聚,专注。指痴情所向,十分专注
- 成语出处:
- 《晋书·王衍传》:“圣人忘情,最下不及于情,然则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
1127
窃簪之臣
- 成语拼音:
- qiè zān zhī chén
- 成语解释:
- 簪:簪子。比喻拥有一种微末技能可以排除危难的人
- 成语出处:
- 汉·王充《论衡·逢遇》:“亦有以遇者,窃簪之臣,鸡鸣之客是也。”
-
1128
杞梓之林
- 成语拼音:
- qǐ zǐ zhī lín
- 成语解释:
- 比喻众多的人材。
- 成语出处:
- 唐·李庾《西都赋》:“殷庙羞瑚琏之器,楚材惭杞梓之林。”
-
1129
若敖之鬼
- 成语拼音:
- ruò áo zhī guǐ
- 成语解释:
- 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若敖氏的鬼将因灭宗而无人祭祀。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
- 成语出处:
- 《左传 宣公四年》:“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尔?”
-
1130
润笔之绢
- 成语拼音:
- rùn bǐ zhī juàn
- 成语解释:
- 为人作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
- 成语出处: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二回:“荷生自旧腊入都,迄今已九阅月,润笔之绢,谀墓之金,到手随尽。”
-
1131
润笔之资
- 成语拼音:
- rùn bǐ zhī zī
- 成语解释:
- 为人作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
- 成语出处:
-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以物求文,谓之润笔之资;因文得钱,乃曰稽古之力。”
-
1132
如椽之笔
- 成语拼音:
- rú chuán zhī bǐ
- 成语解释:
- 像椽子一般粗大的笔。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词
- 成语出处:
- 唐·房玄龄《晋书·王徇传》:“徇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
-
1133
弱冠之年
- 成语拼音:
- ruò guàn zhī nián
- 成语解释:
- 弱:年少;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指男子二十岁左右
- 成语出处:
- 清·吴骞《拜经楼诗话》第四卷:“所谓才子者,须是王子安弱冠之年,学问文章,如江如海,乃可称之。”
-
1134
绕梁之音
- 成语拼音:
- rǎo liáng zhī yīn
- 成语解释:
- 形容歌声美妙动听,长久留在人们耳中。参见“余音绕梁”。
- 成语出处:
- 晋陆机《演连珠》:“臣闻应物有方,居难则易。……是以充堂之芳,非幽兰所难,绕梁之音,实萦弦所思。”
-
1135
入幕之宾
- 成语拼音:
- rù mù zhī bīn
- 成语解释:
- 幕:帐幕;宾:客人。比喻关系亲近的人或参与机密的人。
- 成语出处:
- 《晋书 郗超传》:“谢安与王坦之尝诣温论事,温令超帐中卧听之。风动帐开,安笑曰:'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
-
1136
燃眉之急
- 成语拼音:
- rán méi zhī jí
- 成语解释:
- 燃眉:火烧眉毛。火烧眉毛那样地紧急。比喻事情非常急迫。
- 成语出处:
- 《文献通考 市籴二》:“元祐初,温公入相,诸贤并进用,革新法之病民者,如救眉燃,青苗、助役其尤也。”
-
1137
人情之常
- 成语拼音:
- rén qíng zhī cháng
- 成语解释:
- 通常情况下人们共有的情理或态度。
- 成语出处:
- 宋 司马光《应诏论体要》:“凡用一人,必或以为贤,或以为不肖,此固人情之常,自古而然,不足怪也。”
-
1138
燃萁之敏
- 成语拼音:
- rán qí zhī mǐn
- 成语解释:
- 后因以之喻文思敏捷。
- 成语出处:
- 相传三国魏曹植在其兄曹丕的胁迫下七步成诗,诗中有“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语。宋 宁参《白水县斋十咏》序:“曾无击钵之音,但愧燃萁之敏。”
-
1139
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 成语拼音:
- rú rù bào yú zhī sì,jiǔ ér bù wén qí chòu
- 成语解释:
- 鲍鱼:咸鱼;肆:店铺。如同进入咸鱼店,时间一长就闻不到它的腥臭味。比喻环境对人的熏染和影响
- 成语出处:
-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
1140
人人得而诛之
- 成语拼音:
- rén rén dé ér zhū zhī
- 成语解释:
- 得:可以,能够;诛:杀死。所有的人都可以杀死他。极言某人罪大恶极。
- 成语出处:
- 《庄子·庚桑楚》:“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
* 之的成语,带之字的成语,包含之字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