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通字的成语 (164个)

141

谈圆说

成语拼音:
tán yuán shuō tōng
成语解释:
论说权变之道。
成语出处:
明·高攀龙《答叶台山书》:“宁禀前哲之矩,硁硁为乡党自好,而不敢谈圆说,自陷于无忌惮之中。”
142

元识微

成语拼音:
tōng yuán shí wēi
成语解释:
晓玄奥微妙的道理。
成语出处:
明·张居正《礼乐记》:“孔子睹庙器而知持盈之理,聆琴音而思文王之德,倘有元识微之士,能于器数之间,仰溯圣人之蕴者,则有司存焉。”
143

真达灵

成语拼音:
tōng zhēn dá líng
成语解释:
与神仙交往。
成语出处:
《云笈七签》卷四七:“太上四明,九门发精,耳目玄彻,真达灵。”
144

文理不

成语拼音:
wén lǐ bù tōng
成语解释:
指文章在词句和内容方面都行不
成语出处:
《旧五代史·选举志》:“况此等多不究义,唯攻帖书,文理既不甚,名第岂可妄与?”
145

乌鹊

成语拼音:
wū què tōng cháo
成语解释:
乌:乌鸦;鹊:喜鹊;“同”,共同。乌鸦与喜鹊同巢。比喻异类和睦相处
成语出处:
《隋书·郭隽传》:“家门雍睦,七叶共居,犬豕同乳,乌鹊巢,时人以为义感之应。”
146

无所不

成语拼音:
wú suǒ bù tōng
成语解释:
:知道。没有什么不知道的。
成语出处:
《孝经 感应》:“孝悌之至,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
147

万事亨

成语拼音:
wàn shì hēng tōng
成语解释:
一切事情都很顺利。亨:顺利;畅。
成语出处:
清 李绿园《歧路灯》:“那孔方兄运出万事亨的本领,先治了关格之症。”
148

无师自

成语拼音:
wú shī zì tōng
成语解释:
没有老师的传授就能晓。
成语出处:
唐 贾岛《送贺兰上人》诗:“无师禅自解,有格句堪夸。”
149

残锦

成语拼音:
wén tōng cán jǐn
成语解释:
比喻剩下不多的才华。典出《南史·江淹传》。南朝梁江淹,字文,年轻时就很有才华。传说他晚年梦见晋张协对他说:“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江淹把几尺残锦奉还,张大怒说:“那得割截都尽。”江淹的文才从此大不如前。
成语出处:
典出《南史·江淹传》。南朝梁江淹,字文,年轻时就很有才华。传说他晚年梦见晋张协对他说:“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江淹把几尺残锦奉还,张大怒说:“那得割截都尽。”江淹的文才从此大不如前。
150

血脉相

成语拼音:
xuè mài xiāng tōng
成语解释:
血脉:血统。指有血缘亲属关系。比喻关系极为亲密
成语出处:
唐·卢氏《逸史·治针道士》:“人血脉相如江河,针灸在思其要津。”
151

消息灵

成语拼音:
xiāo xī líng tōng
成语解释:
指对各方面的消息能及时掌握
成语出处: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就是屯子里消息灵、心眼挺多的韩家大院的韩老六,也不太清楚。”
152

息息相

成语拼音:
xī xī xiāng tōng
成语解释:
连呼吸都是共同的;相的。比喻彼此关系密切。
成语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他这店就是华中堂的本钱,他们里里头息息相,岂有不晓得的道理?”
153

心有灵犀一点

成语拼音:
xīn yǒu líng xī yī diǎn tōng
成语解释:
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双方心心相印。现多比喻双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灵犀:古人说犀牛是一种灵兽;它的角上有条白纹从角尖向头脑;感应灵敏;所以称灵犀。
成语出处:
唐 李商隐《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
154

淹会贯

成语拼音:
yān huì guàn tōng
成语解释:
犹融会贯
成语出处:
明·高启《〈史要类钞〉序》:“遂使义理之微不备,事变之实不详,无以淹会贯,明其同异而辨其得失矣。”
155

一脉相

成语拼音:
yī mài xiāng tōng
成语解释:
谓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犹如一条脉络贯穿下来可以互
成语出处:
鲁迅《花边文学·谁在没落》:“倘说:中国画和印象主义有一脉相,那倒还说得下去的。”
156

一念

成语拼音:
yī niàn tōng tiān
成语解释:
十分专注的一个心念可以和上天沟。指心念专一
成语出处:
汉·魏伯阳《参同契》:“精勤不退,一念天。”
157

一窍不

成语拼音:
yī qiào bù tōng
成语解释:
窍:洞;这里指心窍。一窍都不是贯的。比喻什么都不懂;闭塞、愚钝。
成语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则比干不见杀也。”
158

应权

成语拼音:
yīng quán tōng biàn
成语解释:
谓顺应机宜,采取变的措施。
成语出处:
晋·习凿齿《汉晋春秋》:“昔孝文卑辞匈奴,先帝优与吴盟,皆应权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
159

一窍,百窍

成语拼音:
yī qiào tōng,bǎi qiào tōng
成语解释:
窍:孔。关键的一窍了,百窍都。形容关键的一点明白了,所有的也随之而明白
成语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这猴王也是他一窍时百窍,当时习了口诀,自修自炼。”
160

成语拼音:
yī tōng bǎi tōng
成语解释:
一个主要的弄了;其他的自然也都会弄晓;懂得。
成语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这猴王也是他一窍时百窍,当时习了口诀,自习自练,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
* 通的成语,带通字的成语,包含通字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