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字是而的成语 (452个)

281

歃血

成语拼音:
shà xuè ér méng
成语解释:
歃血:口含血。古代会盟者在嘴旁涂牲畜的血,表示诚意立盟
成语出处:
《旧唐书·李道彦传》:“诸将与之歃血盟,赤辞信之。”
282

随寓

成语拼音:
suí yù ér ān
成语解释:
见“随遇安”。
成语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4卷:“安,谓随所寓安,盖深于静也。”
283

食言

成语拼音:
shí yán ér féi
成语解释:
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图自己占便宜。
成语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二十五年》:“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
284

随踵

成语拼音:
suí zhǒng ér zhì
成语解释:
踵:脚后跟。一个跟着一个前来。形容人来得多,接连不断。
成语出处:
《战国策·齐策三》:“子来,寡人闻之,千里一士,是比肩立,百世一圣,若随踵至也,今子一朝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
285

泰极

成语拼音:
tài jí ér pǐ
成语解释:
好的到了极点,坏的就来了。
成语出处:
唐 刘禹锡《史公神道碑》:“侍中以帐下生变闻,泰极否,当歌哭。”
286

投袂

成语拼音:
tóu mèi ér qǐ
成语解释:
投袂:挥动袖子。形容精神振作,立即行动起来的神态。
成语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四年》:“楚子闻之,投袂起。”
287

同年

成语拼音:
tóng nián ér xiào
成语解释:
犹言相提并论。
成语出处:
章炳麟《文学说例》:“体若骈枝,语反简核;岂与夫苏轼陈亮苟为辞费者同年校乎?”
288

同年

成语拼音:
tóng nián ér yǔ
成语解释:
犹言相提并论。
成语出处:
汉·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语矣。”
289

同盘

成语拼音:
tóng pán ér shí
成语解释:
同吃一个盘中的食物。形容兄弟之间骨肉情深。
成语出处:
《魏书 杨椿传》:“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盘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还,亦有过中不食,忍饥相待。”
290

同日

成语拼音:
tóng rì ér lùn
成语解释:
犹言相提并论。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论哉!”
291

同日

成语拼音:
tóng rì ér yǔ
成语解释:
指两人或两件事放在同一时间里来讨论。意即相提并论;同等看待。语:谈论。
成语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言之哉!”
292

同日

成语拼音:
tóng rì ér yán
成语解释:
同“同日论”。
成语出处:
《晋书·郗鉴传》:“及愍怀太子之废,可谓柔有正。武秋失节之士,何可同日言!”
293

挺身

成语拼音:
tǐng shēn ér chū
成语解释:
形容遇到危难时;勇敢地站出来;担当其任。挺:挺起身来;勇敢刚毅的样子。
成语出处:
《旧五代史 周 唐景思传》:“后数日城陷,景思挺身出,使人告于邻郡,得援军数百,逐其草冠,复有其城,毫民赖是以济。”
294

唾手

成语拼音:
tuò shǒu ér dé
成语解释:
唾手:往手上吐唾沫。比喻极容易得到的东西
成语出处:
清·石玉昆《小五义》第54回:“这房可唾手得。”
295

同舟

成语拼音:
tóng zhōu ér jì
成语解释:
济:渡水。大家同坐一条船过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成语出处:
春秋·齐·孙武《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济。遇风,其相救也若左右手。”
296

投传

成语拼音:
tóu zhuàn ér qù
成语解释:
传:符信。指弃官去。
成语出处:
《后汉书·陈蕃传》:“以谏争不合,投传去。”
297

望尘

成语拼音:
wàng chén ér bài
成语解释:
指迎候有权势的人,看见车扬起的尘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态。
成语出处:
《晋书 潘岳传》:“岳性轻躁,趋势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拜。”
298

无德

成语拼音:
wú dé ér chēng
成语解释:
①无何恩德可以称道。②谓德高不可言状。
成语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称焉。”
299

莞尔

成语拼音:
wǎn ěr ér xiào
成语解释:
形容微笑的样子。
成语出处:
《楚辞·渔父》:“渔父莞尔笑,鼓泄去。”
300

望风

成语拼音:
wàng fēng ér dùn
成语解释:
远远望见敌人的踪影或强大气势,即行遁逃。
成语出处: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蛮酋惩交趾之败,望风遁。”
* 第三个字是而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