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词语

冬季的词语:冬季;寒冷;雪花;暖气;围巾;手套;袜子;羽绒服;滑冰;滑雪;雪地靴;热饮;火锅;年夜饭;春节;元宵;雪景;冰雕;冬至;橙子

冬季的词语 相关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
冬季 冬季 (自然季节)冬季是四季之一,秋春之间的季节。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3月,中国习惯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十一(冬)、十二(腊)月”一共三个月。在南北半球所处的时间不同。按气象意义划分,在南半球温带及寒带,冬季在6、7、8月份(也可以按星座标准说是5月21日~8月22日),在北半球温带及寒带,冬季在12、1、2月份(也可以按星座标准说是11月21日~2月18日)。按节气意义划分,冬季从立冬开始,到立春结束,西方人则普遍称冬至至春分为冬季。 从气候学上讲,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10℃算作冬季。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为冬季奥运会、冬奥会。主要由全世界地区举行,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冬季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届,1994年起与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相间举行。参与国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包括欧洲、非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主办。按实际举行次数计算届数。 1986年,国际奥委会全会决定将冬季奥运会和夏季奥运会从1994年起分开,每两年间隔举行,1992年冬季奥运会是最后一届与夏季奥运会同年举行的冬奥会。自1924年开始第1届,截至2018年共举办了23届,每四年一届。 第24届冬奥会将于2022年02月04日至2022年02月20日在中国北京和张家口举行。
冬季作物 冬季作物 冬季作物,成语,指一种冬季播种生长而春季成熟的作物。
冬日 冬日 (汉语名词)即冬季,冬季是四季之一,秋春之间的季节。 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3月,中国习惯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十一、十二、”一共三个月。在南北半球所处的时间不同。在南半球,冬季在6、7、8月份,在北半球,冬季在12、1、2月份。在中国,冬季从立冬开始,到立春结束,西方人则普遍称冬至至春分为冬季。 从气候学上讲,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10℃算作冬季。 又有译作“冬天的太阳”,“冬至日”。
三冬 三冬 (栽桑养蚕业术语)每年10月至次年1月,蚕农都要进行桑树冬管护理。冬季蚕室、蚕具建设添制和蚕室蚕具桑园冬季清洁及清毒工作,我们习惯称之为“三冬”工作。搞好“三冬”工作是来年增加栽桑养蚕效益的基础工作,在整个栽桑养蚕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冬 (汉语词汇)三冬,词语。冬季,三个冬天的意思,亦指三年;农村有三冬工作等。冬季的三九寒天便可以说为三冬。
冬天 冬天 (自然季节)冬天,又称冬季。北半球一年当中最寒冷的季节,其他的为春、夏、秋。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2月,中国习惯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十一、十二”三个月。 冬季是部分地区一年四季中的第四季,由于天气转冷(赤道地区除外),在很多地区都意味着沉寂和冷清。生物在寒冷来袭的时候会减少生命活动,很多植物会落叶,动物会休眠,有的称作冬眠。候鸟会飞到较为温暖的地方过冬。
冬令 冬令 释义 1.冬季施行的政令。在古代农业社会,古人将政务智慧的和天时结合在一起,认为一个季节必然有其所对应的政策用以实行,否则会导致农业生产紊乱,社会不稳定。《礼记·月令》:“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草木蚤落,国时有恐;行秋令,则其民大疫,猋风暴雨緫至,藜莠蓬蒿竝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雪霜大挚,首种不入。”《吕氏春秋·仲秋》:“仲秋……行冬令,则风灾数起,收雷先行,草木早死。” 2.后世指冬季的气候。如:初秋这样冷,是秋行冬令了。 3.冬季。如:俗话说,冬令进补,春天打虎。
越冬作物 越冬作物 越冬作物,汉语词语,拼音为yuèdōng zuòwù。释义为秋季播种,幼苗经过冬季,到第二年春季或夏季收割的农作物,如冬小麦。
立冬 立冬 (二十四节气之一)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此时,地球位于赤纬-16°19',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33°47'。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中国民间以立冬为冬季之始,立冬期间,有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立冬节气,高空西风急流在亚洲南部地区已完全建立。此时高空西风南支波动的强弱和东移,对江淮地区降水天气影响很大。当亚洲区域成纬向环流,西风南支波动偏强时,会出现大范围阴雨天气。此外,纬向环流结束和经向环流也会建立,并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温。 立冬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中国北方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中国江淮地区的“三秋”已接近尾声,中国江南则需抢种晚茬冬麦,赶紧移栽油菜,中国南部则是种麦的最佳时期。另外,立冬后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中国此时开始注重林区的防火工作。
过冬作物 过冬作物 词语过冬作物  拼音guòdōngzuòwù 注音ㄍㄨㄛˋㄉㄨㄥㄗㄨㄛˋㄨˋ  引证解释越冬作物。秋季播种,幼苗经过冬季,到第二年春季或夏季收割的农作物,如冬小麦。  词性成语
季冬 季冬 地球上大多数地区一年四季中的其中一个最冷季节,在某些地方冬季没有明显特征,如赤道周围国家。
過冬作物 过冬作物 词语过冬作物  拼音guòdōngzuòwù 注音ㄍㄨㄛˋㄉㄨㄥㄗㄨㄛˋㄨˋ  引证解释越冬作物。秋季播种,幼苗经过冬季,到第二年春季或夏季收割的农作物,如冬小麦。  词性成语
季风 季风 (地理气象学概念)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称为季风。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性质不同,热力反映的差异。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陆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的冬夏季节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分为夏季风和冬季风。
冬汛 冬汛 一年四季中秋春之间的季节,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3月,农历十月到十二月。 河流有冬汛,即说明当地河流在冬季水量补给增加,流量增大,形成一个汛期。这种河流所在地一般在冬雨型气候期内,如地中海气候区内,其河流汛期在冬春季,可以说是冬汛。
季風 季风 (地理气象学概念)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称为季风。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性质不同,热力反映的差异。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陆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的冬夏季节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分为夏季风和冬季风。
入冬 入冬 入冬,指进入冬季,北半球一般将12月、1月和2月视为冬季,南半球则将6月、7月和8月视为冬季。进入冬季,天气变寒冷。
暖冬 暖冬 (气象学名词)暖冬这一名词,以往气象学上没有定义,是近几年气候变暖而产生的新的气象名词。 参考气象学上的暖流、暖锋、暖气团等概念,中国气象局气候专家,把冬季冷暖这一现象分成,暖冬和冷冬,即某年某一区域整个冬季(全国范围冬季为上年12月到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高于常年值或称气候平均值(常年值一般取近30年平均,自2002年开始我国根据WMO的规定起用1971至2000年30年平均值作为常年值)时,称该年该区域为暖冬,否则为冷冬。自2012年1月1日起,在我国日常气候业务中,废除之前所沿用的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开始使用1981-2010年新一轮的平均值作为常年值或气候值,
九冬 九冬 九冬,是汉语词汇,指冬季,冬季共九十日,故名。
冬训 冬训 冬训:冬季训练 冬:一年中的第四季——冬季(农历十月至十二月)、冬天 训:教导、教诲、教训培训。
冬候鸟 冬候鸟 冬候鸟,指冬季在南部较暖地区过冬,次年春季飞往北方繁殖,幼鸟长大后,正值深秋,又飞临原地区越冬,对该地区而言,这类鸟称冬候鸟,如鸿雁、天鹅、野鸭等,在中国长江中、下游生活的鸟类都为冬候鸟。
冬訓 冬训 冬训:冬季训练 冬:一年中的第四季——冬季(农历十月至十二月)、冬天 训:教导、教诲、教训培训。
冬候鳥 冬候鸟 冬候鸟,指冬季在南部较暖地区过冬,次年春季飞往北方繁殖,幼鸟长大后,正值深秋,又飞临原地区越冬,对该地区而言,这类鸟称冬候鸟,如鸿雁、天鹅、野鸭等,在中国长江中、下游生活的鸟类都为冬候鸟。
梅花鹿 梅花鹿 (鹿科哺乳动物)梅花鹿(学名:Cervus nippon)是一种中小型鹿,体长125至145厘米,尾长12至13厘米,肩高70至95厘米,体重70至100千克。毛色夏季为栗红色,有许多白斑,状似梅花;冬季为烟褐色,白斑不显著。颈部有鬣毛。雄性第二年起生角,每年增加一叉,五岁后分四叉止,长达30至66厘米,雌性无角。 梅花鹿群居性不强,雄鹿往往是独自生活,活动时间集中在早晨和黄昏,生活区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春季多在半阴坡,夏秋季迁到阴坡的林缘地带,冬季则喜欢在温暖的阳坡,主要以草、水果、草本植物、树芽、树、农作物为食。种群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东部、日本和中国。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5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概述图片参考资料来源: )
冬藏 冬藏 冬藏:汉语词语 冬藏:赵照演唱歌曲 冬藏:谭维维音乐专辑 冬藏 (汉语词语)冬藏,读音dōng cáng/zàng,汉语词语,基本意思为冬季农家把收获之物贮藏起来。
雷鸟 雷鸟 (鸟纲动物)雷鸟是鸡形目松鸡科雷鸟属动物的统称,会飞。鸡形目松鸡科雷鸟属动物的通称,体长约40cm,善于奔走,飞行迅速,亦能在雪地上疾驰,但不能远飞,类似山鹑,产于寒冷地区,是寒带地区特有的鸟类。羽色因季节而异,而与环境一致︰冬季羽毛白色,与雪地相一致;春夏则为有横斑的灰或褐色,以配合冻原地区的植被颜色,这是雷鸟最典型的一个特点。雷鸟与松鸡科其他鸟类不同之处在于脚趾上下均有硬羽。 普通雷鸟(L. mutus)见于不列颠群岛、欧洲和北美(在北美称为岩雷鸟)。柳雷鸟(L. lagopus)也是周极分布,但属于更北方的低地种类。白尾雷鸟(L. leucurus)见于落基山冻原,南至新墨西哥州。雷鸟在北极和高山顶上僻静之处越冬,吃灌丛枝,剥取地衣和乾叶,并在雪堆里睡眠。雄鸟早春成群地进行求偶表演,发出刺耳的咯咯声,然后分开,各在相邻的巢区里进行单独求偶表演。许多地区称雷鸟为雪鹑,但雪鹑这一名称最好专用于形似雷鸟的亚洲山鹑。 全世界共有4种雷鸟,中国产2种,均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北美印第安神话中,雷鸟是全能神灵化身,在空中具有搅动雷电之威力。
雷鳥 雷鸟 (鸟纲动物)雷鸟是鸡形目松鸡科雷鸟属动物的统称,会飞。鸡形目松鸡科雷鸟属动物的通称,体长约40cm,善于奔走,飞行迅速,亦能在雪地上疾驰,但不能远飞,类似山鹑,产于寒冷地区,是寒带地区特有的鸟类。羽色因季节而异,而与环境一致︰冬季羽毛白色,与雪地相一致;春夏则为有横斑的灰或褐色,以配合冻原地区的植被颜色,这是雷鸟最典型的一个特点。雷鸟与松鸡科其他鸟类不同之处在于脚趾上下均有硬羽。 普通雷鸟(L. mutus)见于不列颠群岛、欧洲和北美(在北美称为岩雷鸟)。柳雷鸟(L. lagopus)也是周极分布,但属于更北方的低地种类。白尾雷鸟(L. leucurus)见于落基山冻原,南至新墨西哥州。雷鸟在北极和高山顶上僻静之处越冬,吃灌丛枝,剥取地衣和干叶,并在雪堆里睡眠。雄鸟早春成群地进行求偶表演,发出刺耳的咯咯声,然后分开,各在相邻的巢区里进行单独求偶表演。许多地区称雷鸟为雪鹑,但雪鹑这一名称最好专用于形似雷鸟的亚洲山鹑。 全世界共有4种雷鸟,中国产2种,均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北美印第安神话中,雷鸟是全能神灵化身,在空中具有搅动雷电之威力。
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是指受季风支配地区的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夏季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气候具有海洋性。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气候具有大陆性。一年中随同季风的变化,降水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东亚、南亚和东南亚为三个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但因纬度地理位置等的差异,季风气候各有特征。
散阳 散阳 【释义】:1.谓冬季阳气外散。古人以阴阳之说解释天气变化。认为冬季阳气应藏而不散,如阳气仍外散,就出现冬温现象。
散陽 散阳 【释义】:1.谓冬季阳气外散。古人以阴阳之说解释天气变化。认为冬季阳气应藏而不散,如阳气仍外散,就出现冬温现象。
季風氣候 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是指受季风支配地区的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夏季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气候具有海洋性。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气候具有大陆性。一年中随同季风的变化,降水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东亚、南亚和东南亚为三个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但因纬度地理位置等的差异,季风气候各有特征。
寒假 寒假 寒假是指冬季1-2月份期间的假期。 在中国,学校通常将每个学年分为上、下两个学期。上学期从秋季九月份开始,到次年农历腊月初十左右,各学校开始放假,至元宵节后寒假结束。而这个时候正处于中国寒冷的冬季,交‘九’之际,被称为寒假。假期一般1个月左右。但在寒冷的中国东北地区及其他高纬度地区,有时多达45天左右,多者甚至会两个月左右。
荷花大少 荷花大少 喻冶游人夏时衣着华美,冬季却无力置办冬装者(因冬装价昂)。大少,大少爷。《冷眼观》第十四回:“你不晓得他们那班荷花大少的利害呢,到堂子里来白相,身边是奉旨不带分文的。”
帮冬 帮冬 〈方〉在冬季帮工。
冬狩 冬狩 冬狩:汉语词汇 冬狩:唐代李世民诗作 冬狩 (汉语词汇)冬狩,汉语词汇,指古代天子或王侯在冬季围猎,出自《左传·隐公五年》。
幫冬 帮冬 〈方〉在冬季帮工。
孟冬 孟冬 (农历十月)孟冬指每年冬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十月,在24个节气中的立冬、小雪两个节气。
过冬 过冬 (生活环境的过程)过冬拼音gùo dōng,释义是度过冬季。
麅子 麅子 同“狍子”,中型鹿类。体长约1.3m,体重约35kg。雄兽有角,较短,分三叉呈树枝状,每年冬季脱落1次。无獠牙,耳朵和眼都大,颈长,尾很短,隐于体毛内。四肢颇长,后肢略比前肢长。冬季,毛棕黄色,夏季毛栗红色,臀部灰白色。
過冬 过冬 (生活环境的过程)过冬拼音gùo dōng,释义是度过冬季。
冬瘟 冬瘟 冬瘟是中国民间信奉的五大司瘟疫之神之一。五瘟又称五鬼、五瘟神、五瘟使者,分别是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士贵、总管中瘟史文业。最早的疫鬼始见于纬书,为三人,出处《礼稽命征》。五鬼一人执杓子并罐子,一人执皮袋并剑,一人执扇,一人执锤,一人执火壶。明五鬼,就是八字或岁运中有五鬼信息。以农历生月为主,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中国中医指冬季里的流行性疾病,相当于现代的冬天流行性感冒,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咽喉干通、怕风,并且病情迁延不愈,这种感冒最好使用中医进行辨证治疗,配合中药煎煮,效果显著。
冬裘 冬裘 dōng qiú 冬裘 冬季穿的毛皮衣服。《国语·周语中》:“故先王之教曰:‘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节解而备藏,陨霜而冬裘具,清风至而修城郭宫室。’” 唐 韩愈 《复志赋》:“居悒悒之无解兮,独长思而永叹。岂朝食之不饱兮,宁冬裘之不完。”《轰天雷》第八回:“即以 中国 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譬之冬裘夏葛,势不两存。”
干冬 干冬 干冬(乾冬) 干燥少雨的冬季。 清 黄景仁 《春雨望新安江》诗:“苦缘上流势猛恶,乾冬尚且艰行艭。”
寒冬腊月 寒冬腊月【解释】腊月:农历十二月。指冬季最寒冷的腊月天。【出处】汉·无名氏《别诗(骨肉缘枝叶)》:“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示例】~大雪纷飞,漫山遍野一片白色。
乾冬 干冬 干冬(干冬) 干燥少雨的冬季。 清 黄景仁 《春雨望新安江》诗:“苦缘上流势猛恶,干冬尚且艰行艭。”
冬事 冬事 冬事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dōnɡ shì,意思是冬季的大事。
防冬 防冬 防冬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fánɡ dōnɡ,意思是古代每至秋冬季节,边境常有战事发生,故于其时调兵守边,谓之“防冬”。
冬闲 冬闲 冬闲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dōng xián,指冬季农闲。
越冬 越冬 词目:越冬 拼音:yuèdōng 英文: 释义:犹过冬。多用于植物﹑鱼类﹑昆虫、病菌之属度过冬季。
冬閑 冬闲 冬闲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dōng xián,指冬季农闲。
寒冬臘月 【解释】腊月:农历十二月。指冬季最寒冷的腊月天。【出处】汉·无名氏《别诗(骨肉缘枝叶)》:“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示例】~大雪纷飞,漫山遍野一片白色。
冬時 冬时 冬季 《周礼·天官·食医》:“酱齐眡秋时,饮齐眡冬时。”《后汉书·荀爽传》:“冬时则废,其形在地,酷烈之气,焚烧山林,是其不孝也。”
冬季運動 辞典解释冬季运动  dōng jì yùn dòng     利用冬季的气候条件所从事的运动。如溜冰、冰上曲棍球、雪车、滑雪等。 德语 Wintersport (S, Sport)​
冬时 冬时 冬季 《周礼·天官·食医》:“酱齐眡秋时,饮齐眡冬时。”《后汉书·荀爽传》:“冬时则废,其形在地,酷烈之气,焚烧山林,是其不孝也。”
冬耕 冬耕 冬耕,汉语词汇,拼音为dōng gēng,指在冬季翻松土地的活动。
炭敬 炭敬 “炭敬”,是指明清时期地方和下级官员在冬季给六部司官的“孝敬” ,类似于“取暖费”,是一种行贿的别称。每当冬日降临,各地官员以为京官购置取暖木炭为名,纷纷向自己的靠山孝敬钱财,此谓“炭敬”,有诗证曰:“瑞雪逍遥下九重,行衙吏部挂彩灯。
冬集 冬集 冬集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dōng jí,是指职事官员任满后,按规定冬季集于京师参加铨选。
温室 温室 温室,又称暖房,指有防寒、加温和透光等设施,供冬季培育喜温植物的房间。在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能提供生育期和增加产量,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栽培或育苗等。温室是指能控制或部分控制植物生长环境的建筑物。主要用于非季节性或非地域性的植物栽培、科学研究、加代育种和观赏植物栽培等。
溫室 温室 温室,又称暖房,指有防寒、加温和透光等设施,供冬季培育喜温植物的房间。在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能提供生育期和增加产量,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栽培或育苗等。温室是指能控制或部分控制植物生长环境的建筑物。主要用于非季节性或非地域性的植物栽培、科学研究、加代育种和观赏植物栽培等。
冬夫 冬夫 冬夫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dōng fū,是指冬季服徭役的民夫。
冬醪 冬醪 冬醪 ,读音dōng láo,汉语词语,意思为冬季酿酒。

其它词语热搜

* 冬季的词语:冬季;寒冷;雪花;暖气;围巾;手套;袜子;羽绒服;滑冰;滑雪;雪地靴;热饮;火锅;年夜饭;春节;元宵;雪景;冰雕;冬至;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