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的词语
对仗的词语:1. 早起 - 晚归;2. 高峰 - 低谷;3. 火热 - 寒冷;4. 红日 - 黄昏;5. 风光 - 雨季;6. 喜悦 - 忧伤;7. 甜蜜 - 苦涩;8. 爱情 - 分离;9. 美好 - 糟糕;10. 荣耀 - 耻辱;11. 繁华 - 衰落;12. 顺畅 - 堵塞;13. 真实 - 虚假;14. 神秘 - 明朗;15. 勇敢 - 胆怯;16. 自信 - 不安;17. 幸福 - 不幸;18. 安逸 - 艰苦;19. 丰收 - 歉收;20. 真诚 - 虚伪
对仗的词语 相关词语和解释
词语 | 拼音/解释 |
---|---|
对仗 | 对仗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
對仗 | 对仗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
属对 | 属对 谓诗文对仗,简单来说,属对就是对对子,也就是中国人的给上联对下联。属对是最能体现汉语特点、集语音、词汇、语法美于一身的沟通古今的极好形式。作为中国人,学习对联,让祖辈的精神财富发扬光大,对我们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对联又称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也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 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称“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
屬對 | 属对 谓诗文对仗,简单来说,属对就是对对子,也就是中国人的给上联对下联。属对是最能体现汉语特点、集语音、词汇、语法美于一身的沟通古今的极好形式。作为中国人,学习对联,让祖辈的精神财富发扬光大,对我们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对联又称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也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 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称“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
借對 | 借对 借对,修辞中对仗一种,也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的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 |
借对 | 借对 借对,修辞中对仗一种,也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的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 |
抽黄对白 | 抽黄对白【解释】用“黄”对仗“白”。指只求对仗工稳。【出处】唐·柳宗元《乞巧文》:“眩耀为文,琐碎排偶,抽黄对白,啽哢飞走。”【示例】笔力沉雄,直接汉魏,非~家所能道也。 ◎清·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下·唐竹庄》 |
蹉对 | 蹉对 cuō duì 诗歌对仗中对应词位置不同,参差为对。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如《九歌》:‘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当曰蒸蕙肴,对奠桂酒,今倒用之,谓之蹉对。”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签·法微三》:“沈存中以《九歌》之‘蕙肴蒸’、‘奠桂酒’为蹉对之祖。唐人七言起结对者,多用此法。其中联如刘长卿‘离心日远如流水,回首川长共落晖’,亦蹉对之类。” |
扇对 | 扇对 扇对,凡律诗中的对仗句子,上一联与下一联相对,也就是两联四句的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的,称为“扇对”,又叫“隔句对”。扇对是一种珍稀品种。 |
蹉對 | 蹉对 cuō duì 诗歌对仗中对应词位置不同,参差为对。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如《九歌》:‘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当曰蒸蕙肴,对奠桂酒,今倒用之,谓之蹉对。”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签·法微三》:“沈存中以《九歌》之‘蕙肴蒸’、‘奠桂酒’为蹉对之祖。唐人七言起结对者,多用此法。其中联如刘长卿‘离心日远如流水,回首川长共落晖’,亦蹉对之类。” |
扇對 | 扇对 扇对,凡律诗中的对仗句子,上一联与下一联相对,也就是两联四句的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的,称为“扇对”,又叫“隔句对”。扇对是一种珍稀品种。 |
抽黃對白 | 【解释】用“黄”对仗“白”。指只求对仗工稳。【出处】唐·柳宗元《乞巧文》:“眩耀为文,琐碎排偶,抽黄对白,啽哢飞走。”【示例】笔力沉雄,直接汉魏,非~家所能道也。 ◎清·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下·唐竹庄》 |
律詩 | 律诗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
律诗 | 律诗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
对联 | 对联 (语文文学名词)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
试对 | 试对 shì duì ㄕㄧˋ ㄉㄨㄟˋ 试对(试对) (1).试策和对策。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何可不澄浊飞沉,沙汰臧否,严试对之法,峻贪夫之防哉!” (2).考对仗。 明 焦竑 《玉堂丛语·夙惠》:“尝与 程敏政 同召,上试对云‘螃蠏浑身甲胄’, 敏政 对曰:‘凤凰徧体文章。’ 东阳 对曰:‘蜘蛛满腹经纶。’” |
對聯 | 对联 (语文文学名词)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
四对 | 四对 四对(四对) 指旧体诗文中的四种对仗。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
試對 | 试对 shì duì ㄕㄧˋ ㄉㄨㄟˋ 试对(试对) (1).试策和对策。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何可不澄浊飞沉,沙汰臧否,严试对之法,峻贪夫之防哉!” (2).考对仗。 明 焦竑 《玉堂丛语·夙惠》:“尝与 程敏政 同召,上试对云‘螃蠏浑身甲胄’, 敏政 对曰:‘凤凰徧体文章。’ 东阳 对曰:‘蜘蛛满腹经纶。’” |
四對 | 四对 四对(四对) 指旧体诗文中的四种对仗。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
取青媲白 | 取青媲白【解释】以青配白,比喻诗文讲求对仗。 |
七言律诗 | 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律,属于近体诗范畴,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至盛唐杜甫手中成熟。其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代表作品有崔颢的《黄鹤楼》、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安定城楼》等。 |
五言律诗 | 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五律,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其雏型是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间两联须作对仗。代表作品有李白的《送友人》、杜甫的《春望》、王维的《山居秋暝》等。 |
锋犯 | 锋犯 fēng fàn 锋犯(锋犯) 指近体诗中有些警句难作对仗。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 逊轩子 曰:‘凡作诗贵识锋犯,而最忌偏执。偏执不惟有焦劳之患,且失诗人优柔之旨。如 贾岛 “独行潭底影”……积思三年,局於声律,卒以“数息树边身”为对,不知反为前句之累。’” |
七言律詩 | 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律,属于近体诗范畴,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至盛唐杜甫手中成熟。其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代表作品有崔颢的《黄鹤楼》、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安定城楼》等。 |
鋒犯 | 锋犯 fēng fàn 锋犯(锋犯) 指近体诗中有些警句难作对仗。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 逊轩子 曰:‘凡作诗贵识锋犯,而最忌偏执。偏执不惟有焦劳之患,且失诗人优柔之旨。如 贾岛 “独行潭底影”……积思三年,局于声律,卒以“数息树边身”为对,不知反为前句之累。’” |
五言律詩 | 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五律,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其雏型是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间两联须作对仗。代表作品有李白的《送友人》、杜甫的《春望》、王维的《山居秋暝》等。 |
打对仗 | 打对仗 dǎ duìzhàng[compete] 指商人在生意上互相竞争 |
隔句 | 隔句 隔句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gé jù,意思是作赋格式之一。相隔一句对仗。 |
工切 | 工切 工切是一个汉语词语, 拼音是gōng qiē , 释义:是指诗文中对仗工整、贴切。 |
元嘉体 | 元嘉体 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形成的一种诗风。“元嘉体”之名始见于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用以概括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诗风。这三位诗人在注重描绘山川景物,讲究辞藻的华丽和对仗的工整方面有互相类似之处。 |
元嘉體 | 元嘉体 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形成的一种诗风。“元嘉体”之名始见于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用以概括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诗风。这三位诗人在注重描绘山川景物,讲究辞藻的华丽和对仗的工整方面有互相类似之处。 |
小律 | 小律 小律:是指六句律体诗,包括五言小律和七言小律等。小律不管五言、六言还是七言,都是只有六句,共有三联,平仄格律也同样要“对”、“粘”,平收句要押韵,首尾两联不要求对仗(首联可以对仗),但中间一联则必须对仗。如果首联出句入韵,全诗共有四韵,首句不入韵,共有三韵,又称三韵律诗、三韵小律(即使首句入韵,仍称为三韵小律)。 |
正对 | 正对 正对又称真对,格律诗中上下两句意义相近的对仗,它是律诗里用得最普遍的对仗形式。 |
正對 | 正对 正对又称真对,格律诗中上下两句意义相近的对仗,它是律诗里用得最普遍的对仗形式。 |
隔句对 | 隔句对 隔句对是元曲对仗的一种格式,与诗中的扇面对相似,是在对偶句中间隔使用对仗。 |
隔句對 | 隔句对 隔句对是元曲对仗的一种格式,与诗中的扇面对相似,是在对偶句中间隔使用对仗。 |
千字文 | 千字文 (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梁武帝(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并译有英文版、法文版、拉丁文版、意大利文版,是中国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 中国大陆实行简化字、归并异体字后,其简体中文版本剩下九百九十余个相异汉字。 |
折枝 | 折枝 折枝,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扇页之类的小品花卉画,往往以简单折枝经营构图,弥觉隽雅。此外,“折枝”,也指七言律诗中对仗的颔颈二联,“折”其中“枝”而已。故折枝诗也就是对仗的七言联句。 |
当句对 | 当句对 也称句中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语词自成对偶。语出:宋 洪迈 《容斋续笔·诗文当句对》:“ 唐人诗文,或於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 |
扇面对 | 扇面对 扇面对,亦称“ 扇对 ”。旧体诗对偶格式之一,即隔句对,如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 |
扇面對 | 扇面对 扇面对,亦称“ 扇对 ”。旧体诗对偶格式之一,即隔句对,如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 |
當句對 | 当句对 '也称句中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语词自成对偶。语出:宋 洪迈 《容斋续笔·诗文当句对》:“ 唐人诗文,或于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 |
联诗 | 联诗 经过作者自己创作,对仗工整的诗句,包括律诗,绝句,和其它多仗古体诗。 |
俳赋 | 俳赋 俳赋,古代中国文学特有的一种文言文文体。赋体的一类。即骈赋。以句尾有韵脚而别于骈文。“俳”的本义是游戏。宋代称对句为“俳语”,因称注重对仗的赋为“俳赋”。“骈”即对偶的意思,所以又称之“骈赋”。魏文帝曹丕说“诗赋欲丽”(《典论·论文》),表明汉末魏初作赋追求词藻华丽的趋势。其结果是讲究对偶,以为丽辞,“至魏晋群才,析句弥密,联字合趣,剖毫析厘”(《《文心雕龙》·丽辞》)。到南朝齐、梁后,崇尚声律,于是词藻、用事、声律都通过对偶字句表现出来,对偶更为工巧。所以元代祝尧总结说:“建安七子,独王仲宣(粲)辞赋有古风。至晋陆士衡(机)辈《文赋》等作,已用俳体。流至潘岳,首尾绝俳。迨沈休文(约)等出,四声八病起,而俳体又入于律矣。徐(徐□、徐陵)、庾(庾肩吾、庾信)继出,又复隔句对联,以为骈四俪六;簇事对偶,以为博物洽闻;有辞无情,义亡体(指古赋)失。此六朝之赋所以益远于古。”其论大体中肯。 |
俳賦 | 俳赋 俳赋,古代中国文学特有的一种文言文文体。赋体的一类。即骈赋。以句尾有韵脚而别于骈文。“俳”的本义是游戏。宋代称对句为“俳语”,因称注重对仗的赋为“俳赋”。“骈”即对偶的意思,所以又称之“骈赋”。魏文帝曹丕说“诗赋欲丽”(《典论·论文》),表明汉末魏初作赋追求词藻华丽的趋势。其结果是讲究对偶,以为丽辞,“至魏晋群才,析句弥密,联字合趣,剖毫析厘”(《《文心雕龙》·丽辞》)。到南朝齐、梁后,崇尚声律,于是词藻、用事、声律都通过对偶字句表现出来,对偶更为工巧。所以元代祝尧总结说:“建安七子,独王仲宣(粲)辞赋有古风。至晋陆士衡(机)辈《文赋》等作,已用俳体。流至潘岳,首尾绝俳。迨沈休文(约)等出,四声八病起,而俳体又入于律矣。徐(徐□、徐陵)、庾(庾肩吾、庾信)继出,又复隔句对联,以为骈四俪六;簇事对偶,以为博物洽闻;有辞无情,义亡体(指古赋)失。此六朝之赋所以益远于古。”其论大体中肯。 |
聯詩 | 联诗 经过作者自己创作,对仗工整的诗句,包括律诗,绝句,和其它多仗古体诗。 |
八股文 | 八股文 八股文(英译:Stereotyped Writing;Eight-Legged Essay),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
骈句 | 骈句 骈句,是一种讲求对仗的艺术,它要求文字的对偶,重视声韵的和谐。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 骈句在先秦文章中就有,但不是有意而为,汉代产生赋这一文体之后,才盛行起来,到六朝时更发展成为骈体文,而且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排比对偶,称为“骈四俪六”。 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骈句是诗句的一种,与散句相对,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
春联 | 春联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中国民间春节习俗之一。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贴春联是华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
骈文 | 骈文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
骈赋 | 骈赋 骈赋又称俳赋,古代中国文学特有的一种文言文文体。骈即对偶的意思,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两句成联,但句式灵活,多用虚词,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骈赋的体制特点是,除了使用“发语”外,几乎通篇对联,技巧出新;炼词熔典,讲究一定声律;犹如对联串缀成文。但较之唐代律赋,则四六未严,平仄随意(韵脚除外)。当代某些业余作者认为,今人作骈赋可以不必过于拘泥,根据内容增加叙事性文字,音律平仄似可再随意一些,但这种观点未曾获得专业领域的认可。 |
駢文 | 骈文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
春聯 | 春联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中国民间春节习俗之一。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贴春联是华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
連珠對 | 辞典解释连珠对 lián zhū duì 以叠字相对仗的句子。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即为连珠对的形式。 也称为「叠字对」。 |
聯綿對 | 辞典解释联绵对 lián mián duì 一种文字的对仗形式,以联绵词相对。如元朝乔吉的天净沙之莺莺燕燕春春曲「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即为联绵对。 |
虛字對 | 辞典解释虚字对 xū zì duì 一种以虚字相对的对仗方式。如唐.骆宾王〈代徐敬业讨武氏檄〉:「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其中「良有以也」与「岂徒然哉」便是一种虚字对。 |
駢賦 | 骈赋 骈赋又称俳赋,古代中国文学特有的一种文言文文体。骈即对偶的意思,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两句成联,但句式灵活,多用虚词,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骈赋的体制特点是,除了使用“发语”外,几乎通篇对联,技巧出新;炼词熔典,讲究一定声律;犹如对联串缀成文。但较之唐代律赋,则四六未严,平仄随意(韵脚除外)。当代某些业余作者认为,今人作骈赋可以不必过于拘泥,根据内容增加叙事性文字,音律平仄似可再随意一些,但这种观点未曾获得专业领域的认可。 |
钱塘湖春行 |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
迴文對 | 辞典解释回文对 huí wén duì 一种对偶方式。将上句中语词的顺序,在下句中颠倒使用,形成对仗。如「情新因得意,得意遂情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