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的词语
小暑的词语:蚕豆、葫芦、石榴、桃子、西瓜、荷花、草莓、柠檬、葡萄、苹果、香瓜、甜瓜、南瓜、玉米、青椒、芒果、杏子、核桃、枇杷、桑葚
小暑的词语 相关词语和解释
词语 | 拼音/解释 |
---|---|
小暑 | 小暑 (二十四节气之一)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叫小暑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
暑月 | 暑月 暑月是汉语词语,基本意思是夏月,约相当于农历六月前后小暑、大暑之时。 |
大暑 | 大暑 (二十四节气之一)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位于黄经120°。大暑期间,中国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喝羊肉汤等习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
三伏天 | 三伏天 (节气名称)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 |
鹑火 | 鹑火 鹑火是十二星次之一。源于中国人民对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 十二星次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星辰的划分。为了说明星辰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也是将黄赤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十二个等分,所以属于中国历法中的阳历部分,叫做星次。 鹑火与十二辰相配为午,与二十八宿相配为柳、星、张三宿。按《尔雅》,古以柳宿为标志星。分野主周,属三河。《左传·襄公九年》:“是故咮为鹑火,心为大火。”《国语·周语》:“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史记·五帝本纪》: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史记索隐》注:皇甫谧云:“据《左氏》,岁在鹑火而崩。”《晋书·天文志》:“自柳九度至张十六度为鹑火,于辰在午,周之分野,属三河。”据《汉书·律历志》载,日至其初为小暑,至其中为大暑。明末后译黄道十二宫的狮子宫为鹑火宫。 |
鶉火 | 鹑火 鹑火是十二星次之一。源于中国人民对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 十二星次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星辰的划分。为了说明星辰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也是将黄赤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十二个等分,所以属于中国历法中的阳历部分,叫做星次。 鹑火与十二辰相配为午,与二十八宿相配为柳、星、张三宿。按《尔雅》,古以柳宿为标志星。分野主周,属三河。《左传·襄公九年》:“是故咮为鹑火,心为大火。”《国语·周语》:“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史记·五帝本纪》: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史记索隐》注:皇甫谧云:“据《左氏》,岁在鹑火而崩。”《晋书·天文志》:“自柳九度至张十六度为鹑火,于辰在午,周之分野,属三河。”据《汉书·律历志》载,日至其初为小暑,至其中为大暑。明末后译黄道十二宫的狮子宫为鹑火宫。 |
蟷蠰 | 蟷蠰 螳螂的别名 词语解释 《礼记·月令》“小暑至,螳蜋生” 唐 孔颖达 疏:“ 舍人 云:‘不过,名蟷蠰,今之螳蜋也。’” 清 唐孙华 《六月初一日初闻蝉声》诗:“蟷蠰尚未知,且免搏攫忧。”参见“ 蟷蜋 ”。 |
戒节 | 戒节 jiè jié 戒节 告知节候。谓当令。《后汉书·明帝纪》:“十二月甲寅,诏曰:‘方春戒节,人以耕桑,其勑有司务顺时气,使无烦扰。’” 北周 庾信 《羽调曲》之三:“凉风迎时北狩,小暑戒节南巡。” |
午月 | 午月 午月,拼音:wǔ yuè ,十二月建之一,是二十四节气里的芒种到小暑。十二地支里,午的属相是马,也称马月。它是农历(阴阳历)里的阴历五月,不是阳历五月。成语:猴年马月。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 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 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 |
出梅 | 出梅 出梅又称为“断梅”,初夏长江中下游梅雨天气的终止日期。凡梅雨期间梅雨锋系及主要雨带明显移出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区域5天内的雨日在2天以下,区内各站最高气温明显升高到30℃以上,而地面南风风速也显著加大,则定为出梅。中国现行历书采用《神枢经》的说法,小暑后逢第一个末日 ,即在7月8日至19日之间出梅。有些年份出梅期会延迟,如1954年到8月2日才出梅,梅雨期持续达63天。 梅雨结束后,绝大部分地区进入了盛夏高温季节。 |
戒節 | 戒节 jiè jié 戒节 告知节候。谓当令。《后汉书·明帝纪》:“十二月甲寅,诏曰:‘方春戒节,人以耕桑,其?有司务顺时气,使无烦扰。’” 北周 庾信 《羽调曲》之三:“凉风迎时北狩,小暑戒节南巡。” |
二十四节气 | 二十四节气 (历法)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指干支历(太阳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依据黄道面划分制定,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太阳历范畴。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二十四节气在上古时代已订立,到汉代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当今使用的农历吸收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来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二十四節氣 | 二十四节气 (历法)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指干支历(太阳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依据黄道面划分制定,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太阳历范畴。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二十四节气在上古时代已订立,到汉代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当今使用的农历吸收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来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