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不听话的词语

形容不听话的词语:1. 顽劣;2. 任性;3. 不服管教;4. 反抗;5. 桀骜不驯;6. 蛮横;7. 刁蛮;8. 倔强;9. 顽固;10. 自我意识过强;11. 不肯妥协;12. 无法控制;13. 难以驾驭;14. 任性妄为;15. 自作主张;16. 不听劝告;17. 固执己见;18. 一意孤行;19. 不尊重他人意见;20. 不顾后果

形容不听话的词语 相关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
蛮皮 蛮皮 mán pí 蛮皮(蛮皮) 顽劣,不听话。《西游记》第十八回:“太公骂道:‘你那个蛮皮畜生,怎么不去寻人,又回来做甚?’” 明 唐顺之 《与胡梅林总督书》之七:“ 苏 松 府县有司素蛮皮,一时提掇他不动,便成悮事。” 游戏《魔兽世界》也有蛮皮,剥皮475之后可以剥到
蠻皮 蛮皮 mán pí 蛮皮(蛮皮) 顽劣,不听话。《西游记》第十八回:“太公骂道:‘你那个蛮皮畜生,怎么不去寻人,又回来做甚?’” 明 唐顺之 《与胡梅林总督书》之七:“ 苏 松 府县有司素蛮皮,一时提掇他不动,便成悮事。” 游戏《魔兽世界》也有蛮皮,剥皮475之后可以剥到
刁泼 刁泼 刁泼,汉语词语, 拼音是:diāo pō, 释义:狡猾不听话。
逆鬼 逆鬼 逆鬼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nì guǐ,是指叛逆者的鬼魂,也指憎称不听话的人。
刁潑 刁泼 刁泼,汉语词语, 拼音是:diāo pō, 释义:狡猾不听话。
不聽話 辞典解释不听话  bù tīng huà     不服从。 如:「不听话的员工,常会让主管伤脑筋。」小孩子不乖。 如:「你这么不听话,我不会买玩具给你喔!」德语 ungehorsam (Adj)​, widerspenstig (Adj)​法语 désobéissant, qui n'écoute pas
听说听道 听说听道 词语释义 方言。顺从;听话。山东梆子《墙头记》第一场:“丈夫贩卖杂货耍秤杆儿为业,虽说对人有点刁钻古怪,对我可是听说听道的。” 蒋子龙 《燕赵悲歌》十六:“他所了解的 武新耕 还是五、六年前那个 大赵庄 的党支部书记,听说听道,他怎么拨拉就怎么转。”
隔壁听话 隔壁听话【解释】指大言无实,空有声调,难鲸揽验。【出处】明·唐顺之《答王遵岩书》:“盖非特文章气节平生所劼力而事者,既于真性不切及所闻于经书师友与意见之所窥测,而自以为道者,亦竟如隔壁听话,全无交涉。”
吃硬不吃软 吃硬不吃软【解释】好言好语不听从,态度一强硬,反使屈从了。形容人的外强中干,欺软怕硬。【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戴大理嘱咐他的一番话,说胡统领的为人,吃硬不吃软。”
吃硬不吃軟 【解释】好言好语不听从,态度一强硬,反使屈从了。形容人的外强中干,欺软怕硬。【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戴大理嘱咐他的一番话,说胡统领的为人,吃硬不吃软。”
轻骨头 轻骨头 闽语、粤语、吴语等汉语方言中的词汇,指人态度不礼貌,不尊重他人的意思,不听话的人。
輕骨頭 轻骨头 闽语、粤语、吴语等汉语方言中的词汇,指人态度不礼貌,不尊重他人的意思,不听话的人。
呆痴 呆痴 呆痴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dāi chī,基本意思是憨顽,不听话。
獃痴 呆痴 呆痴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dāi chī,基本意思是憨顽,不听话。
呆癡 呆痴 呆痴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dāi chī,基本意思是憨顽,不听话。
危言耸听 危言耸听【解释】危言:使人吃惊的话;耸:惊动;耸听:使听话的人吃惊。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出处】郭小川《论“听话”》:“这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道理,稍稍注意这个问题的人,是不难发现若干真凭实据的。”【近义词】耸人听闻、骇人听闻【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耳闻不如目见 耳闻不如目见【解释】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出处】汉·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示例】就行也不是话,再住也不是话,口说无凭,~,我背了马,且请师父亲去看看。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八回【近义词】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反义词】道听途说【语法】复句式;作补语、分句;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耳聞不如目見 【解释】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出处】汉·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示例】就行也不是话,再住也不是话,口说无凭,~,我背了马,且请师父亲去看看。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八回【近义词】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反义词】道听途说【语法】复句式;作补语、分句;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解释】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出处】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示例】~,牛不入耳,骂得很好,咱们一总再算账! ◎清·李当珍《镜花缘》第九十回【近义词】对牛鼓簧、白费口舌【反义词】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用于讥讽别人
對牛彈琴 【解释】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出处】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示例】~,牛不入耳,骂得很好,咱们一总再算账! ◎清·李当珍《镜花缘》第九十回【近义词】对牛鼓簧、白费口舌【反义词】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用于讥讽别人
顺溜 顺溜 顺溜:汉语词语 顺溜: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中角色 顺溜:动画《聪明的顺溜》角色 顺溜 (汉语词语)顺溜,汉语词汇。 拼音:shùn liū 释义:1、顺从听话。2、舟行顺水顺风,畅通无阻。3、顺利;顺当。4、说话、文章等通顺流利;有次序,不参差。5、灵活,能变通。
順溜 顺溜 顺溜:汉语词语 顺溜: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中角色 顺溜:动画《聪明的顺溜》角色 顺溜 (汉语词语)顺溜,汉语词汇。 拼音:shùn liū 释义:1、顺从听话。2、舟行顺水顺风,畅通无阻。3、顺利;顺当。4、说话、文章等通顺流利;有次序,不参差。5、灵活,能变通。
聽說聽道 听说听道 词语释义 方言。顺从;听话。山东梆子《墙头记》第一场:“丈夫贩卖杂货耍秤杆儿为业,虽说对人有点刁钻古怪,对我可是听说听道的。” 蒋子龙 《燕赵悲歌》十六:“他所了解的 武新耕 还是五、六年前那个 大赵庄 的党支部书记,听说听道,他怎么拨拉就怎么转。”
以规为瑱 以规为瑱【解释】规:规劝;瑱:古人冠冕上垂在两侧以塞耳的玉。把规劝的话当作塞耳的瑱。比喻不听别人的规劝。【出处】《国语·楚语上》:“赖君用之也,故言。不然,巴浦之犀犛兕象,其可尽乎!其又以规为瑱也。”
以規為瑱 【解释】规:规劝;瑱:古人冠冕上垂在两侧以塞耳的玉。把规劝的话当作塞耳的瑱。比喻不听别人的规劝。【出处】《国语·楚语上》:“赖君用之也,故言。不然,巴浦之犀牦兕象,其可尽乎!其又以规为瑱也。”
以規爲瑱 【解释】规:规劝;瑱:古人冠冕上垂在两侧以塞耳的玉。把规劝的话当作塞耳的瑱。比喻不听别人的规劝。【出处】《国语·楚语上》:“赖君用之也,故言。不然,巴浦之犀牦兕象,其可尽乎!其又以规为瑱也。”
顶颈 顶颈 粤语词源。 粤语注音:ding2 geng2 普通话注音:dǐng jǐng 顶颈(顶颈) 顶撞,违拗。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命诏旨书》:“倘教导之后,尔各人尚有犯天条者,尚有不遵令者,尚有忤逆顶颈者,尚有临阵退缩者,尔莫怪我高兄发令诛尔也。” 例句:呢个衰仔教极都唔听,成日喺度~。(这个臭孩子怎么教都不听话,成天顶嘴。)
頂頸 顶颈 粤语词源。 粤语注音:ding2 geng2 普通话注音:dǐng jǐng 顶颈(顶颈) 顶撞,违拗。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命诏旨书》:“倘教导之后,尔各人尚有犯天条者,尚有不遵令者,尚有忤逆顶颈者,尚有临阵退缩者,尔莫怪我高兄发令诛尔也。” 例句:呢个衰仔教极都唔听,成日喺度~。(这个臭孩子怎么教都不听话,成天顶嘴。)
瞠目结舌 瞠目结舌【解释】瞠:瞪着眼;结舌:说不出话来。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出处】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梨花》:“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示例】他问每个同学的时候,别的同学也不得不倾耳静听,注意前后情节的线索,否则突然问到,便不免~,不知所答。 ◎邹韬奋《经历》【近义词】张目结舌、张口结舌【反义词】应对如流【语法】联合式;作谓语、补语;用于书面语
瞠目結舌 【解释】瞠:瞪着眼;结舌:说不出话来。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出处】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梨花》:“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示例】他问每个同学的时候,别的同学也不得不倾耳静听,注意前后情节的线索,否则突然问到,便不免~,不知所答。 ◎邹韬奋《经历》【近义词】张目结舌、张口结舌【反义词】应对如流【语法】联合式;作谓语、补语;用于书面语
白当 白当 方言。平白无故;竟然。 《醒世姻缘传》第二一回:“昨日这伙子斫头的们只是不听我说,白当的叫他带累的我吃这们一顿亏!”《醒世姻缘传》第六六回:“贼砍头的!我说的话你白当不听!”
白當 白当 方言。平白无故;竟然。 《醒世姻缘传》第二一回:“昨日这伙子斫头的们只是不听我说,白当的叫他带累的我吃这们一顿亏!”《醒世姻缘传》第六六回:“贼砍头的!我说的话你白当不听!”
乖乖 乖乖 (汉语词语)乖乖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uāi guāi,本义为:顺从,听话;乖巧,可爱。在一些场合中表示吃惊,惊讶。某些地方情人间的昵称,对家中幼儿等的昵称。
不聲不吭 【解释】指不说话;不出声。【出处】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还在半个月前,张腊月隐隐听说,南二社有个吴淑兰的妇女队长,在不声不吭地跟她暗赛。”【示例】等到人们七嘴八舌把话都说光倒净以后,他~,唿豁开人,带着一股风直向工程队队部走去。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二【近义词】不声不响、默不做声【反义词】大喊大叫、大吵大闹【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默不做声
不声不吭 不声不吭【解释】指不说话;不出声。【出处】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还在半个月前,张腊月隐隐听说,南二社有个吴淑兰的妇女队长,在不声不吭地跟她暗赛。”【示例】等到人们七嘴八舌把话都说光倒净以后,他~,唿豁开人,带着一股风直向工程队队部走去。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二【近义词】不声不响、默不做声【反义词】大喊大叫、大吵大闹【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默不做声
皮皮的 辞典解释皮皮的  pí pí de     薄薄的。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一三回》:「一直去到底儿上只有皮皮的一层,方才拿将起来。」 顽皮的、不听话。 如:「这孩子皮皮的,讲都不听。」
口呆目瞪 口呆目瞪【解释】嘴说不出话,眼发直。形容很吃惊的样子。【出处】明·许仲林《封神演义》第九十七回:“那军士见妲己美貌,已自有十分怜惜,再加他娇滴滴,叫了几声将军长,将军短。便把这些军士,叫得骨软筋酥,口呆目瞪,软痴痴作一堆麻,酥酥成一块,莫能动履。”【示例】林氏却又把小白菜的事情,细细向刘锡彤说了一遍,刘锡彤听得,不禁吓得~。 ◎《杨乃武与小白菜》第三十回
那顷 那顷 那个时候 《金瓶梅词话》第十一回:“那顷这丫头在娘房里着紧不听话,俺没曾在灶上把刀背打他?”
那頃 那顷 那个时候 《金瓶梅词话》第十一回:“那顷这丫头在娘房里着紧不听话,俺没曾在灶上把刀背打他?”
调皮 调皮 (词语)调皮,指爱玩爱闹,不听劝导;狡猾 。
二杆 二杆 “二杆”也称为“二杆子”是中国北方方言词语,见于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方言.“二杆”的意思是“有点憨,没有主见并且过于执着另一层含义是指光棍又没钱.”(张辉:引用河南地方方言)生活中,孩子不听话不穿厚衣服,母亲常会说:“你个二杆子样儿,叫你不穿厚,冻你.”以河南方言为例,“二杆”中的“杆”也意为单枪匹马的意思,稍微有点贬义,即孤立的意思.
調皮 调皮 (词语)调皮,指爱玩爱闹,不听劝导;狡猾 。
二桿 二杆 “二杆”也称为“二杆子”是中国北方方言词语,见于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方言.“二杆”的意思是“有点憨,没有主见并且过于执着另一层含义是指光棍又没钱.”(张辉:引用河南地方方言)生活中,孩子不听话不穿厚衣服,母亲常会说:“你个二杆子样儿,叫你不穿厚,冻你.”以河南方言为例,“二杆”中的“杆”也意为单枪匹马的意思,稍微有点贬义,即孤立的意思.
捣蛋 捣蛋 捣蛋,1.指借端生事,制造麻烦,无理取闹。一般指熊孩子不听话,调皮捣蛋,瞎惹是非。2.指聪明机灵。河南方言使用,一般指孩子特别机灵聪明。
挨棍子 辞典解释挨棍子  āi gùn zi     受责。 如:「你再不听话,小心我让你挨棍子。」
搗蛋 捣蛋 捣蛋,1.指借端生事,制造麻烦,无理取闹。一般指熊孩子不听话,调皮捣蛋,瞎惹是非。2.指聪明机灵。河南方言使用,一般指孩子特别机灵聪明。
气噎 气噎 气噎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qì yē,是指气息哽噎。气得说不出话。
氣噎 气噎 气噎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qì yē,是指气息哽噎。气得说不出话。
不曉事 不晓事 不晓事,汉语词汇。 拼音:bù xiǎo shì 释义:不明事理。
不晓事 不晓事 不晓事,汉语词汇。 拼音:bù xiǎo shì 释义:不明事理。
不乖 不乖 (侯文咏所著,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不乖》是2011年10月1日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侯文咏。本书强调不乖的重要性和如何开创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危言聳聽 【解释】危言:使人吃惊的话;耸:惊动;耸听:使听话的人吃惊。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出处】郭小川《论“听话”》:“这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道理,稍稍注意这个问题的人,是不难发现若干真凭实据的。”【近义词】耸人听闻、骇人听闻【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口误 口误 口误又称“舌误”(slip of the tongue)。口误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语言中。什么是“口误”,Boomer&Laver(1968)指出,“口误是说话人对其试图表达的一种偏离”,它并非因发音器官错位或字词意义理解错误而导致的发音错误。口误非常普遍但相关论述并不是很多,大概与其难以收集记录的特点有关。还有许多口误可能被忽视,因为听话人在头脑里有一套期望交际装置和自动纠错机制,即使说话人表达有误,听话人也能按自己的期望理解而不会产生交际障碍。
涩脉 涩脉 涩脉,脉象名。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涩与滑相反,脉来艰涩,如轻刀刮竹,滞涩不滑利。脉涩而无力,主精亏血少,脉道不充,血流不畅,所以脉气往来艰涩。脉涩而有力,主气滞血瘀,脉道受阻,血行不流利,故显涩象。 《医源资料库》:涩脉 ,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与滑脉相反。《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主血少伤精,津液亏损,或气滞血瘀。 涩脉脉象特征:脉来参伍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往来涩滞而无滑润感,脉搏起伏较徐缓,指下如轻刀刮竹状艰涩不畅的脉象。涩脉主气滞、血瘀、津亏、血少。因津亏血少,不能濡养经脉,血行不畅,脉气往来艰涩,故脉涩无力。如慢性出血、遗精、阳痿、肢体麻木、心痛肢冷等,常见脉涩无力。属虚证。若气滞血瘀,气机不畅,血行受阻,则脉涩而有力。如腹中包块,症瘕积聚等,常见脉涩有力,属实证。临床上,涩脉的形成,主要是因血液黏滞性和黏稠度的增大,常可测得涩脉者全血比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球压积值均增高,血沉值降低。血液流动性减弱,外周阻力增大,血流缓慢,遂呈涩脉。可见于高脂血症、红细胞增多症、动脉硬化,及严重吐泻脱水者。涩脉与细脉兼见,主严重吐泻而津亏血少,不仅有脱水,且有休克之象,其血容量严重不足。涩脉与弦脉兼见,则主气滞血瘀,可见于冠心病、肺心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等。如这类疾病并见心律失常,则可呈涩脉与结脉相兼的脉象。在临床上,涩脉需与迟脉、结脉相鉴别。迟脉以脉率小(每分钟59次以下)为特征,脉势并无艰涩不畅感;而涩脉以往来艰涩为特征,脉率可以正常。涩脉的脉律规整,无歇止脉,结脉则脉有歇止,脉率小,容易鉴别。滑脉与涩脉在脉形、脉势上相反:滑脉往来流利,起伏快,有圆滑流畅指感;而涩脉则往来艰涩,起伏慢,有如轻刀刮竹的不畅感。 涩脉探讨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年第16卷第12期P1101-1102) 涩脉属28病脉之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复杂脉象。历代医家对涩脉的描述有“迟细短散止”、“三五不调”等称谓;或过于文字化,如“轻刀刮竹”、“病蚕食叶”、“如雨沾沙”等,很难掌握。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功能和临症经验差异,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一。涩脉本身是一种复合脉,涩短散止等诸脉可以并见,结合现代医学听诊及心电图检查,发现涩脉是房颤脉。因房颤有阵发性快速(脉率>100次/分)和慢性持续性(脉率60~100次/分)之分,故脉象不尽相同。当心电图确诊为房颤时,去体会中医的涩(散短止)脉,可以获得客观、规范、准确的脉象信息,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脉象有帮助。兹不揣浅陋,根据历代脉学著作,参以现代学者的观点,并结合现代医学听诊、心电图及个人的临床体会,对涩脉脉象特征,探讨如下。 1. 涩可散,散涩并见 《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王叔和《脉经》确立并规范了24种常见脉象名称和特征,使脉象有了明确的命名标准;李时珍《濒湖脉学》可谓集前人研究脉学之大成,二位前贤皆系涩散(短止)并提,临床确实如此,涩散脉可以并见。涩散脉相当于阵发性快速房颤脉。 阵发性房颤,因心房快速不协调乱颤,导致心室率快而不规则,一般在100~180次/分。此时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率>100次/分,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脉诊,脉律绝对不规则,散乱无序;脉率>100次/分,快慢不一,至数不清,脉率少于心率(脉搏短绌);脉力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过于本位,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足位。强弱之间显得节律绝对不齐,散乱错杂无序,至数不清,快慢不一,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乍疏乍数,长短不一,如杨花散漫无定踪,轻飘无根。此正中医28病脉中的散(涩)脉和怪脉之解索脉。 散脉,《脉经》:“大而散……有表无里。”《濒湖脉学》:“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诊家正眼》:“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中医诊断学》:“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消失,伴节律不齐或脉力不匀。”由此可见,散脉是一种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而且节律绝对不齐,至数快慢不均,脉力强弱不等的散乱脉象。 快速房颤,因脉搏力量强弱不等,强即浮大,弱乃短小;强弱之间在寸关尺三部就形成了“浮而短”之涩脉。散中有涩,涩中有散。故云:涩可散,散涩并见。《中医心病证治》:“昔将涩脉和散脉分而论述,认为涩脉是往来较慢而又三五不调,散脉是大而散漫无力,至数不齐。近通过临床实践,觉得涩脉与散脉有共同之处。临床意义相同,形态一致。识别的关键是:参差不齐,三五不调,来去无定至难齐,故统称为涩散脉。”并认为“涩散脉症……似现代医学所述心房纤颤。” 2. 涩必短,无短非涩;涩之止,短止相杂 《濒湖脉学》:“涩……往来难,短且散……兼短脉。”《诊家正眼》:“涩脉……迟细而短。短脉涩小。”涩在短中求,短脉是构成涩脉的基本脉象之一。短脉,乃28病脉之一,指脉来短小无力,不及本位,涩滞不畅,其率可疾数、可迟缓。 阵发性快速房颤,因脉力强弱不等,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足位。强即浮大,弱乃短小。以横向的寸关尺而言,出现寸部短小,关尺浮大;或关部短小,寸尺浮大;或尺部短小,寸关浮大;或寸关短小,尺浮大;关尺短小,寸浮大;寸尺短小,关浮大;或寸浮大,关短小而尺更短小等等。强弱之间则形成“浮而短”之涩脉。 止脉,即间歇脉,亦称歇止脉,非28病脉中的单一脉象,乃脉搏有间歇、停跳之统称。相当于早搏脉、房颤脉、房室传导阻滞脉及病窦脉等。 慢性持续性房颤,因室率下降,脉率在60~100次/分之间。此时,脉律不齐,脉率渐可数清,脉力强弱之感已不如快速房颤时明显;浮大散乱之强已无,而应指不足、短小无力之弱仍在,即短脉仍在。以纵向的浮中沉三取而言,其短者当为浮取轻无,而中沉二取有;或浮中二取轻无,而沉取有;或浮中沉三取皆无,即一短到底,而成“一止复来”之止脉。特别是脉率在60~80次/分时,指下短小无力、难以接续、间歇之感甚明,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匀,短止相杂,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犹如轻刀刮竹,艰涩不畅,从而构成“短而止”之涩脉,或“一止复来”之涩脉。《诊家枢要》:“涩……往来极难,三五不调,如雨沾沙,如轻刀刮竹。”《濒湖脉学》:“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中医诊断学》:“涩脉……往来艰涩不畅,脉律与脉力不匀,应指如轻刀刮竹。”此止脉乃涩短之义,因“短脉涩小”,实则涩脉,非结代之脉。 《中医诊断学》:“涩脉与结代脉均有脉来缓慢,脉律不齐的特点。涩脉往来不利,其势艰难,三五不匀,似止非止,与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或代脉止有定数者显然不同……涩脉与结代脉实非类同。”即房颤之止脉与早搏之止(结代)脉不同。房颤之止脉,属异位节律,其强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匀,指下三五不调,无序杂乱,涩短并见;早搏之止脉,属窦性节律,其强弱大小一致,除间歇之外,其余脉律相同,无涩短之象。无论是快速房颤脉、还是慢性房颤脉,皆俱涩短之脉象,只不过快速房颤脉以散涩(短)为主,而慢性持续性者则以涩短(止)为主而已。故云:涩必短,无短非涩;涩之止,短止相杂。 3. 涩脉细,沉细难寻;涩又散,浮大散乱 细脉:指脉细如线,指感为脉道狭小。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慢性房颤脉,因短小无力,难以接续,呈现脉体细弱、脉道狭小,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或三而止,或五而停,往来艰涩不畅,犹如轻刀刮竹。《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诊家正眼》:“涩脉蹇滞,轻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俱足。”《中医诊断学》:“涩脉,形细而行迟。”故云:涩脉细,沉细难寻。 快速房颤脉,因至数不清,快慢不一,脉律不整,脉力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到位。脉形大小不一,脉位以浮大散乱为主。脉形非细,脉位非沉。故云:涩又散,浮大散乱。 4. 涩非迟,可数可迟 迟脉:指脉来迟缓,以至数而言,一息脉动不足四至,即脉率<60次/分。 《脉经》:“涩脉细而迟……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濒湖脉学》:“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于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诊家正眼》:“涩脉……迟细而短。”从前贤之文字描述分析,涩脉之迟当指至数而言,即脉率<60次/分。但亦有持不同观点者,《中医脉象研究》:“关于涩脉象之‘迟’,也不应作至数之迟来理解。《病理学》曰:‘涩脉虽以形势之重滞不灵为主,不系乎至数之迟缓。究意往来既涩,其势必迟,所以叔和直谓之迟,其旨可于言外得之。’因此,迟字是指脉搏的起落形态,来去迟缓之意……涩脉则血流往来涩滞,但至数正常。”房颤临床常见的有阵发性快速和慢性持续性之分,快速房颤脉之脉率>100次/分,持续性房颤脉之脉率在60~100次/分,而临床观察,持续性房颤之脉率在<60次/分 者,没有上述二种脉率常见。由此可见,涩脉之脉率可疾数、可迟缓,非独迟也。故云:涩非迟,可(疾) 数可迟(缓)。 慢性房颤,当室率低于60次/分时,室率变得慢而规则,节律相对规整,其脉率一息不足四至,可谓迟脉。脉力相对均匀,但仍有短小无力,难以接续之感,可谓迟细而短。此时容易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早搏等心律失常,指下可有“迟滞中时见一止”之结,或“迟中一止,良久方来”之代,或结代脉同见,正可谓“迟细短(散)时一止曰涩”之脉也,此等脉象可称结涩、或结代而涩。 5 结语 综上所述,涩脉脉象特征为脉来三五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与西医的房颤脉相同。 参考文献 [1] 金栋,何计清.涩脉新识[J].河北中医,1997,19(2):3. [2] 金栋.房颤脉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12. [3] 金栋.间歇脉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6):232—233. [4] 散脉小议.中医杂志,1997,36(6):377. [5] 金栋.参伍不调话房颤[J].中医杂志,2001,41(1):60. [6] 尹继增,金栋.怪脉解索新探[J].河北中医,2004,26(7):545. [7] 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92—102. [8] 吕光荣.中医心病证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14,90. [9] 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9—131. [体状诗]   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   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主病诗]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子非孕既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澀脈 涩脉 涩脉,脉象名。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涩与滑相反,脉来艰涩,如轻刀刮竹,滞涩不滑利。脉涩而无力,主精亏血少,脉道不充,血流不畅,所以脉气往来艰涩。脉涩而有力,主气滞血瘀,脉道受阻,血行不流利,故显涩象。 《医源资料库》:涩脉 ,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与滑脉相反。《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主血少伤精,津液亏损,或气滞血瘀。 涩脉脉象特征:脉来参伍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往来涩滞而无滑润感,脉搏起伏较徐缓,指下如轻刀刮竹状艰涩不畅的脉象。涩脉主气滞、血瘀、津亏、血少。因津亏血少,不能濡养经脉,血行不畅,脉气往来艰涩,故脉涩无力。如慢性出血、遗精、阳痿、肢体麻木、心痛肢冷等,常见脉涩无力。属虚证。若气滞血瘀,气机不畅,血行受阻,则脉涩而有力。如腹中包块,症瘕积聚等,常见脉涩有力,属实证。临床上,涩脉的形成,主要是因血液黏滞性和黏稠度的增大,常可测得涩脉者全血比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球压积值均增高,血沉值降低。血液流动性减弱,外周阻力增大,血流缓慢,遂呈涩脉。可见于高脂血症、红细胞增多症、动脉硬化,及严重吐泻脱水者。涩脉与细脉兼见,主严重吐泻而津亏血少,不仅有脱水,且有休克之象,其血容量严重不足。涩脉与弦脉兼见,则主气滞血瘀,可见于冠心病、肺心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等。如这类疾病并见心律失常,则可呈涩脉与结脉相兼的脉象。在临床上,涩脉需与迟脉、结脉相鉴别。迟脉以脉率小(每分钟59次以下)为特征,脉势并无艰涩不畅感;而涩脉以往来艰涩为特征,脉率可以正常。涩脉的脉律规整,无歇止脉,结脉则脉有歇止,脉率小,容易鉴别。滑脉与涩脉在脉形、脉势上相反:滑脉往来流利,起伏快,有圆滑流畅指感;而涩脉则往来艰涩,起伏慢,有如轻刀刮竹的不畅感。 涩脉探讨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年第16卷第12期P1101-1102) 涩脉属28病脉之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复杂脉象。历代医家对涩脉的描述有“迟细短散止”、“三五不调”等称谓;或过于文字化,如“轻刀刮竹”、“病蚕食叶”、“如雨沾沙”等,很难掌握。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功能和临症经验差异,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一。涩脉本身是一种复合脉,涩短散止等诸脉可以并见,结合现代医学听诊及心电图检查,发现涩脉是房颤脉。因房颤有阵发性快速(脉率>100次/分)和慢性持续性(脉率60~100次/分)之分,故脉象不尽相同。当心电图确诊为房颤时,去体会中医的涩(散短止)脉,可以获得客观、规范、准确的脉象信息,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脉象有帮助。兹不揣浅陋,根据历代脉学著作,参以现代学者的观点,并结合现代医学听诊、心电图及个人的临床体会,对涩脉脉象特征,探讨如下。 1. 涩可散,散涩并见 《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王叔和《脉经》确立并规范了24种常见脉象名称和特征,使脉象有了明确的命名标准;李时珍《濒湖脉学》可谓集前人研究脉学之大成,二位前贤皆系涩散(短止)并提,临床确实如此,涩散脉可以并见。涩散脉相当于阵发性快速房颤脉。 阵发性房颤,因心房快速不协调乱颤,导致心室率快而不规则,一般在100~180次/分。此时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率>100次/分,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脉诊,脉律绝对不规则,散乱无序;脉率>100次/分,快慢不一,至数不清,脉率少于心率(脉搏短绌);脉力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过于本位,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足位。强弱之间显得节律绝对不齐,散乱错杂无序,至数不清,快慢不一,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乍疏乍数,长短不一,如杨花散漫无定踪,轻飘无根。此正中医28病脉中的散(涩)脉和怪脉之解索脉。 散脉,《脉经》:“大而散……有表无里。”《濒湖脉学》:“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诊家正眼》:“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中医诊断学》:“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消失,伴节律不齐或脉力不匀。”由此可见,散脉是一种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而且节律绝对不齐,至数快慢不均,脉力强弱不等的散乱脉象。 快速房颤,因脉搏力量强弱不等,强即浮大,弱乃短小;强弱之间在寸关尺三部就形成了“浮而短”之涩脉。散中有涩,涩中有散。故云:涩可散,散涩并见。《中医心病证治》:“昔将涩脉和散脉分而论述,认为涩脉是往来较慢而又三五不调,散脉是大而散漫无力,至数不齐。近通过临床实践,觉得涩脉与散脉有共同之处。临床意义相同,形态一致。识别的关键是:参差不齐,三五不调,来去无定至难齐,故统称为涩散脉。”并认为“涩散脉症……似现代医学所述心房纤颤。” 2. 涩必短,无短非涩;涩之止,短止相杂 《濒湖脉学》:“涩……往来难,短且散……兼短脉。”《诊家正眼》:“涩脉……迟细而短。短脉涩小。”涩在短中求,短脉是构成涩脉的基本脉象之一。短脉,乃28病脉之一,指脉来短小无力,不及本位,涩滞不畅,其率可疾数、可迟缓。 阵发性快速房颤,因脉力强弱不等,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足位。强即浮大,弱乃短小。以横向的寸关尺而言,出现寸部短小,关尺浮大;或关部短小,寸尺浮大;或尺部短小,寸关浮大;或寸关短小,尺浮大;关尺短小,寸浮大;寸尺短小,关浮大;或寸浮大,关短小而尺更短小等等。强弱之间则形成“浮而短”之涩脉。 止脉,即间歇脉,亦称歇止脉,非28病脉中的单一脉象,乃脉搏有间歇、停跳之统称。相当于早搏脉、房颤脉、房室传导阻滞脉及病窦脉等。 慢性持续性房颤,因室率下降,脉率在60~100次/分之间。此时,脉律不齐,脉率渐可数清,脉力强弱之感已不如快速房颤时明显;浮大散乱之强已无,而应指不足、短小无力之弱仍在,即短脉仍在。以纵向的浮中沉三取而言,其短者当为浮取轻无,而中沉二取有;或浮中二取轻无,而沉取有;或浮中沉三取皆无,即一短到底,而成“一止复来”之止脉。特别是脉率在60~80次/分时,指下短小无力、难以接续、间歇之感甚明,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匀,短止相杂,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犹如轻刀刮竹,艰涩不畅,从而构成“短而止”之涩脉,或“一止复来”之涩脉。《诊家枢要》:“涩……往来极难,三五不调,如雨沾沙,如轻刀刮竹。”《濒湖脉学》:“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中医诊断学》:“涩脉……往来艰涩不畅,脉律与脉力不匀,应指如轻刀刮竹。”此止脉乃涩短之义,因“短脉涩小”,实则涩脉,非结代之脉。 《中医诊断学》:“涩脉与结代脉均有脉来缓慢,脉律不齐的特点。涩脉往来不利,其势艰难,三五不匀,似止非止,与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或代脉止有定数者显然不同……涩脉与结代脉实非类同。”即房颤之止脉与早搏之止(结代)脉不同。房颤之止脉,属异位节律,其强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匀,指下三五不调,无序杂乱,涩短并见;早搏之止脉,属窦性节律,其强弱大小一致,除间歇之外,其余脉律相同,无涩短之象。无论是快速房颤脉、还是慢性房颤脉,皆俱涩短之脉象,只不过快速房颤脉以散涩(短)为主,而慢性持续性者则以涩短(止)为主而已。故云:涩必短,无短非涩;涩之止,短止相杂。 3. 涩脉细,沉细难寻;涩又散,浮大散乱 细脉:指脉细如线,指感为脉道狭小。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慢性房颤脉,因短小无力,难以接续,呈现脉体细弱、脉道狭小,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或三而止,或五而停,往来艰涩不畅,犹如轻刀刮竹。《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诊家正眼》:“涩脉蹇滞,轻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俱足。”《中医诊断学》:“涩脉,形细而行迟。”故云:涩脉细,沉细难寻。 快速房颤脉,因至数不清,快慢不一,脉律不整,脉力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到位。脉形大小不一,脉位以浮大散乱为主。脉形非细,脉位非沉。故云:涩又散,浮大散乱。 4. 涩非迟,可数可迟 迟脉:指脉来迟缓,以至数而言,一息脉动不足四至,即脉率<60次/分。 《脉经》:“涩脉细而迟……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濒湖脉学》:“脉来三至号为迟,小?于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诊家正眼》:“涩脉……迟细而短。”从前贤之文字描述分析,涩脉之迟当指至数而言,即脉率<60次/分。但亦有持不同观点者,《中医脉象研究》:“关于涩脉象之‘迟’,也不应作至数之迟来理解。《病理学》曰:‘涩脉虽以形势之重滞不灵为主,不系乎至数之迟缓。究意往来既涩,其势必迟,所以叔和直谓之迟,其旨可于言外得之。’因此,迟字是指脉搏的起落形态,来去迟缓之意……涩脉则血流往来涩滞,但至数正常。”房颤临床常见的有阵发性快速和慢性持续性之分,快速房颤脉之脉率>100次/分,持续性房颤脉之脉率在60~100次/分,而临床观察,持续性房颤之脉率在<60次/分 者,没有上述二种脉率常见。由此可见,涩脉之脉率可疾数、可迟缓,非独迟也。故云:涩非迟,可(疾) 数可迟(缓)。 慢性房颤,当室率低于60次/分时,室率变得慢而规则,节律相对规整,其脉率一息不足四至,可谓迟脉。脉力相对均匀,但仍有短小无力,难以接续之感,可谓迟细而短。此时容易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早搏等心律失常,指下可有“迟滞中时见一止”之结,或“迟中一止,良久方来”之代,或结代脉同见,正可谓“迟细短(散)时一止曰涩”之脉也,此等脉象可称结涩、或结代而涩。 5 结语 综上所述,涩脉脉象特征为脉来三五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与西医的房颤脉相同。 参考文献 [1] 金栋,何计清.涩脉新识[J].河北中医,1997,19(2):3. [2] 金栋.房颤脉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12. [3] 金栋.间歇脉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6):232—233. [4] 散脉小议.中医杂志,1997,36(6):377. [5] 金栋.参伍不调话房颤[J].中医杂志,2001,41(1):60. [6] 尹继增,金栋.怪脉解索新探[J].河北中医,2004,26(7):545. [7] 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92—102. [8] 吕光荣.中医心病证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14,90. [9] 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9—131. [体状诗]   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   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主病诗]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子非孕既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交恶 交恶 【原文】王东亭与谢公交恶。王在东闻谢丧,便出都诣子敬,道欲哭谢公。子敬始卧,闻其言,便惊起曰:“所望于法护。”王于是往哭。督帅刁约不听前,曰:“官平生在时,不见此客。”王亦不与语,直前哭,甚恸,不执末婢手而退。(伤逝第十七/15) 【译文】王东亭(?,小字法护)与谢公(安)两人结下冤仇。王东亭在会稽听说谢公去世了,就赶到京都建康,拜访子敬(王献之),说想去哭吊谢公。子敬原先躺在床上,一听他的话,就吃惊地起身,说:“这是我对于法护您的希望。”王东亭于是前往谢家凭吊。谢安手下的督帅刁约不让他上前,说:“我们长官在世时,从来不见这位客人。”王东亭也不和他多说,一直走到灵前哭吊,非常悲痛,结果也不和末婢(谢琰小字,谢安少子)握手就退了出来。
交惡 交恶 【原文】王东亭与谢公交恶。王在东闻谢丧,便出都诣子敬,道欲哭谢公。子敬始卧,闻其言,便惊起曰:“所望于法护。”王于是往哭。督帅刁约不听前,曰:“官平生在时,不见此客。”王亦不与语,直前哭,甚恸,不执末婢手而退。(伤逝第十七/15) 【译文】王东亭(?,小字法护)与谢公(安)两人结下冤仇。王东亭在会稽听说谢公去世了,就赶到京都建康,拜访子敬(王献之),说想去哭吊谢公。子敬原先躺在床上,一听他的话,就吃惊地起身,说:“这是我对于法护您的希望。”王东亭于是前往谢家凭吊。谢安手下的督帅刁约不让他上前,说:“我们长官在世时,从来不见这位客人。”王东亭也不和他多说,一直走到灵前哭吊,非常悲痛,结果也不和末婢(谢琰小字,谢安少子)握手就退了出来。
插入语 插入语 在现代汉语中,插入语属于独立语,其作用是句子表意严密化,补足句意,包括说话者对话语的态度,或引起听话者的注意。 在一个句子中间插入一个成分,它不作句子的何种成分,也不和句子的何种成分发生结构关系,同时既不起连接作用,也不表示语气,这个成分称之插入语。
活该 活该 (李宇春演唱歌曲)《活该》收录于李宇春2009同名专辑《李宇春》中。由李宇春填词,一半粤语一半国语唱出的《活该》,从曲调到歌词都还原了那种氛围。电吉他出色的撩拨,不确定的滑音,浓郁的鼻腔哼鸣,懒洋洋却赤稞裸的勾引。听不听醒不醒冰不冰惊不惊,鲜红的唇印与迷幻的酒精留下的是灯红酒绿兰桂坊一般的幻觉。而顷刻间又变成恶狠狠的质问,点解?点解,看是谁活该。那是颠倒众生的女王斜靠在沙发上的训话。我为你而来,我为你膜拜。粤语歌曲常有的几句,说致敬不如说还原。这等舍我其谁的气势,你我都已等了很久。 活该 (词语)活该(huó gāi),口语中表示一点也不委屈,应该如此(含贬义)。如:既然如此,那就活该了。
活該 活该 (李宇春演唱歌曲)《活该》收录于李宇春2009同名专辑《李宇春》中。由李宇春填词,一半粤语一半国语唱出的《活该》,从曲调到歌词都还原了那种氛围。电吉他出色的撩拨,不确定的滑音,浓郁的鼻腔哼鸣,懒洋洋却赤稞裸的勾引。听不听醒不醒冰不冰惊不惊,鲜红的唇印与迷幻的酒精留下的是灯红酒绿兰桂坊一般的幻觉。而顷刻间又变成恶狠狠的质问,点解?点解,看是谁活该。那是颠倒众生的女王斜靠在沙发上的训话。我为你而来,我为你膜拜。粤语歌曲常有的几句,说致敬不如说还原。这等舍我其谁的气势,你我都已等了很久。 活该 (词语)活该(huó gāi),口语中表示一点也不委屈,应该如此(含贬义)。如:既然如此,那就活该了。

其它词语热搜

* 形容不听话的词语:1. 顽劣;2. 任性;3. 不服管教;4. 反抗;5. 桀骜不驯;6. 蛮横;7. 刁蛮;8. 倔强;9. 顽固;10. 自我意识过强;11. 不肯妥协;12. 无法控制;13. 难以驾驭;14. 任性妄为;15. 自作主张;16. 不听劝告;17. 固执己见;18. 一意孤行;19. 不尊重他人意见;20. 不顾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