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人站立的词语
形容人站立的词语:1. 站立;2. 端正;3. 挺拔;4. 笔直;5. 挺立;6. 直立;7. 持重;8. 稳健;9. 坚定;10. 沉着;11. 自信;12. 高傲;13. 谦虚;14. 谨慎;15. 站稳;16. 站牢;17. 站定;18. 站姿端正;19. 站得笔直;20. 站姿端庄
形容人站立的词语 相关词语和解释
词语 | 拼音/解释 |
---|---|
起立 | 起立 起立,指站起来。多用作口令,用于让他人站立。 |
鹤立 | 鹤立 形容瘦高的人站立的样子,如鹤提脚延颈而立。 出处:曹植《洛神赋》:“竦轻驱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 |
鶴立 | 鹤立 形容瘦高的人站立的样子,如鹤提脚延颈而立。 出处:曹植《洛神赋》:“竦轻驱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 |
站立 | 站立 【示例】《重回明末辽东·听教睢阳袁可立》:“远远看见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身着一身儒雅青衣便服站立在院中。” |
匠人 | 匠人 (古人类)匠人是属于人科的已经灭绝的物种,生存于180-130万年前的东非及南部非洲,处于上新世末期到更新世初期。匠人与直立人的分别在于他较薄的头颅骨骨头,且没有明显的沟。衍生的特征包括有减少了的两性异形、较细小及正颌的面部、较细小的齿弓及较大的颅腔(约有700-850立方厘米)。估计匠人站立时高1.9米。遗骸在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及南非都有发现。最完整的匠人骨骼是于1984年在肯尼亚的图尔卡纳湖发现。古人类学家理查·李基(Richard Leakey)、卡莫亚·基穆(Kamoya Kimeu)及蒂莫西·怀特(Tim White)发掘出这个160万年前的标本,编号为KNM-WT 15000,俗称“图尔卡纳少年”。 匠人 (汉语词汇)匠人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jiàng rén,旧称手艺工人;指主管载灵柩下葬的人;指古代巧匠 匠石;指擅长写作的人。语出《墨子·天志上》:“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 |
立枷 | 立枷 立枷是明清时代的刑具,又称为站笼。它前面长,后面短,长的一端触地。笼上有口卡住囚犯颈部,昼夜站立,直至死去,也有的先在脚下垫物,套定卡住脖子后再撤出垫物,致囚犯悬空窒息而死。它常用于处死钦定的案犯,犯人只能站不能坐,有的狱吏将其高度降低三寸,使囚犯站不直,只能稍微屈腿勉强支撑,有的囚犯家属花钱贿赂狱吏,雇人用背找托着囚犯屁股,使其半坐休息,不至于死得太快。 |
金鸡独立 | 金鸡独立【解释】指独腿站立的一种武术姿势。后也指用一足站立。【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四回:“我是‘金鸡独立’,要一足微长。”【示例】你站在这桌子上,~,那一条腿不许放下来。 ◎茅盾《子夜》十七【近义词】鹤立鸡群【反义词】平淡无奇【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用一足站立 |
金雞獨立 | 【解释】指独腿站立的一种武术姿势。后也指用一足站立。【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四回:“我是‘金鸡独立’,要一足微长。”【示例】你站在这桌子上,~,那一条腿不许放下来。 ◎茅盾《子夜》十七【近义词】鹤立鸡群【反义词】平淡无奇【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用一足站立 |
金鷄獨立 | 【解释】指独腿站立的一种武术姿势。后也指用一足站立。【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四回:“我是‘金鸡独立’,要一足微长。”【示例】你站在这桌子上,~,那一条腿不许放下来。 ◎茅盾《子夜》十七【近义词】鹤立鸡群【反义词】平淡无奇【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用一足站立 |
比肩而立 | 比肩而立【解释】比肩:并肩。肩并肩地站立。比喻彼此距离极近。【出处】《战国策·齐策三》:“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示例】虽使间世而生,何异~! ◎宋·陈亮《贺周丞相启》【近义词】并肩而立【语法】偏正式;作谓语;比喻距离极近 |
跕立 | 跕立 站立 引证解释 明 李梅实 《精忠旗·蜡丸密询》:“今早府门前跕立,一双眼便是皮里春秋。” 明 高深甫 《普天乐·有所思》套曲:“衣裳香染烟霞润,形容艳夺梨花韵,娉婷跕立 湘 波衬,真箇是 巫山 梦里前身。” 清 褚人获 《坚瓠六集·罗江鸡卵》:“ 宋 檄 登 莱 两府,各收鸡卵数十万,俟 倭 乘舟来,我以卵掷之,舟滑,跕立不住,悉成擒矣。” |
跨立 | 跨立 跨立(即跨步站立) 跨立主要用于军体操、执勤和舰艇上分区队等场合。也可与立正互换,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跨立动作各国军人、警察通用,体现着受训者不失严谨整齐的一种雄壮姿势。 |
排立 | 排立 pái lì 排立 排队站立。 宋 孙光宪 《杨柳枝》词:“恰巧有人长点检,着行排立向春风。”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偏安佚豫》:“晚雨不止……一夜仪仗排立并免放,从驾官并常服以从。” 清 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聘盟日记》:“又有腰佩刀、手执长枪、上挂小旗之兵,在院内排立。” 阿英 《鲁迅忌日忆殷夫》:“这晚他们突然被带到后园,逼他们背墙排立,残酷的用机枪向他们进行扫射。” |
群立 | 群立 群立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qún lì,是指站立在人群中。 |
立像 | 立像 立像,用雕塑、雕刻等方法制成的人物站立形象。 |
枯立 | 枯立 呆呆地站立 苏曼殊 《碎簪记》:“时万籁俱寂,瞥眼见 庄湜 枯立栏前。” 苏曼殊 《非梦记》:“生( 燕海琴 )枯立如石人。” |
班立 | 班立 bān lì 按位次站立。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七:“筑坛於州治仪门外东南隅上,登坛受寳,北向痛哭,班立者无不感泣。”《元典章·礼部六·也里可温教》:“﹝本教户计﹞於祝圣处祈祷去处必欲班立於先生之上,动致争竞,将先生人等殴打。” |
鼎立 | 鼎立 鼎即古代的一种物品,三足共同支撑一个整体(三足即可理解为三方面,三人等等),而三足站立又是稳固的象征,进而“鼎立”可以引申为以下意思: |
吊笼 | 吊笼 【词语】:吊笼 【释义】:1.亦作"吊笼"。 2.指升降机上用以运送人员上下的笼状装置。 3.一种笼状刑具。周围装有铁刺,犯人进入后只能勉强站立。 4.可以悬挂的笼子。 |
弔籠 | 吊笼 【词语】:吊笼 【释义】:1.亦作"吊笼"。 2.指升降机上用以运送人员上下的笼状装置。 3.一种笼状刑具。周围装有铁刺,犯人进入后只能勉强站立。 4.可以悬挂的笼子。 |
桅楼 | 桅楼 wéi lóu 桅楼 桅楼 wéilóu [top] 环绕下桅顶端的平台,用以展开中桅帆装、加强桅杆,并为在桅杆高处的人提供站立处 |
巡风会 | 巡风会 巡风会 : 1.苏州民俗。苏州虎丘山塘清明节庙会的活动项目之一。挑选长相端好衣着鲜丽的孩童,或骑马,或赤脚站立人肩,在庙会上巡行兜风,以夸示风采。 |
巡風會 | 巡风会 巡风会 : 1.苏州民俗。苏州虎丘山塘清明节庙会的活动项目之一。挑选长相端好衣着鲜丽的孩童,或骑马,或赤脚站立人肩,在庙会上巡行兜风,以夸示风采。 |
前仰后合 | 前仰后合【解释】身体前后晃动。形容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样子。【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四十回:“把李瓶儿笑的前仰后合。”【示例】众人听了,越发哄然大笑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近义词】前合后仰、东倒西歪【反义词】饮泣吞声、呼天抢地【语法】联合式;作状语、补语;形容站立不稳的样子 |
人墙 | 人墙 人墙又称篱笆战术。人墙是指:当攻方获得直接或间接任意球时,守方需要封堵攻方某个方向的传球路线或者射门路线时,就会利用由一名或者多名防守队员并肩站立筑成“人篱笆”(即人墙)来阻止传球路线或者射门路线。 |
人墻 | 人墙 人墙又称篱笆战术。人墙是指:当攻方获得直接或间接任意球时,守方需要封堵攻方某个方向的传球路线或者射门路线时,就会利用由一名或者多名防守队员并肩站立筑成“人篱笆”(即人墙)来阻止传球路线或者射门路线。 |
前仰後合 | 【解释】身体前后晃动。形容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样子。【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四十回:“把李瓶儿笑的前仰后合。”【示例】众人听了,越发哄然大笑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近义词】前合后仰、东倒西歪【反义词】饮泣吞声、呼天抢地【语法】联合式;作状语、补语;形容站立不稳的样子 |
前合後偃 | 前合后偃 前合后偃是汉语词语,是指身体晃动,站立不稳的样子。 |
前合后偃 | 前合后偃 前合后偃是汉语词语,是指身体晃动,站立不稳的样子。 |
傍人 | 傍人 傍人,是人族下的傍人属(Paranthropus),是双足行走的人科,可能是由南方古猿演化而来。所有的傍人物种都是双足行走的,而大部份都生活在人属盛行之前的世代。傍人约于270万年前出现。大部份傍人的脑部只有现今人类的40%大小。傍人的物种大小有些差异,大部份站立时都约高1.3-1.4米,且都是很粗壮的。傍人生活在林地,而不像南方古猿般生活在草原。傍人的行为与人属有所不同,他们不太能适应环境,且不怎么有智慧。这点可从他们的生理仍是适合吃虫及植物而得知。他们这样很需要依赖环境,而不像人属般(如能人)吃较多不同种类的食物。 |
閱兵臺 | 辞典解释阅兵台 yuè bīng tái 检阅军队时供检阅人站立的高台。 |
稍息 | 稍息 稍息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ào xī,指单个军人队列动作中的一种队列动作或军事指挥口令,命令队伍或个人从立正姿势变为休息姿势。 |
郵人 | 邮人 成立于1999年的中国第一家也是迄今规模最大的另类媒体公司,澳洲独资,总部上海,在北京和斯里兰卡设有分部。 |
邮人 | 邮人 成立于1999年的中国第一家也是迄今规模最大的另类媒体公司,澳洲独资,总部上海,在北京和斯里兰卡设有分部。 |
中立 | 中立 (汉语词语)中立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zhōng lì,比喻不站在任一方立场的一种立场,拥有自己的主见。道德中立:表示不偏不向,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既可以认为是明哲保身,也可以认为是坚持道德原则,或者是认理不认人。 |
惠施 | 惠施 惠施,宋人,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他在公元前三三四年至前三二二年间(魏惠王后元元年到十三年)做魏的相国,主张联合齐、楚,尊齐为王,以减轻齐对魏的压力,曾随同魏惠王到齐的徐州,朝见齐威王。他为魏国制订过法律。到公元前三二二年,魏国被迫改用张仪为相国,把惠施驱逐到楚国,楚国又把他送到宋国。到公元前三一九年,由于各国的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相国,张仪离去,惠施重回魏国。 惠施也和墨家一样,曾努力钻研宇宙间万物构成的原因。据说,南方有个奇人叫黄缭的,曾询问天地不塌不陷落以及风雨雷霆发生的原因,惠施不假思索,立刻应对,“遍为万物说”(《庄子·天下篇》)。庄子曾说惠施“以坚白鸣”(《庄子·德充符篇》),批评惠施“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庄子·齐物篇》)。可知惠施的论题,主要的还是有关宇宙万物的学说。他的著作已经失传,只有《庄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个命题。 含有辩证因素的观察和分析 惠施的十个命题,主要是对自然界的分析,其中有些含有辩证的因素。他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大一”是说整个空间大到无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说物质最小的单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内部。这和后期墨家一样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质粒子所构成。万物既然都由微小的物质粒子构成,同样基于“小一”,所以说“万物毕同”;但是由“小一”构成的万物形态千变万化,在“大一”中所处的位置各不相同,因此又可以说“万物毕异”。在万物千变万化的形态中,有“毕同”和“毕异”的“大同异”,也还有事物之间一般的同异,就是“小同异”。他把事物的异同看作相对的,但又是统一在一起的,这里包含有辩证的因素。 惠施有些命题是和后期墨家争论的。后期墨家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常识,对物体的外表形式及其测算方式作了分析,下了定义。《墨子·经上》曾说:“厚,有所大。”认为有“厚”才能有体积,才能有物体的“大”。而惠施反驳说:“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认为物质粒子(“小一”)不累积成厚度,就没有体积;但是物质粒子所构成平面的面积,是可以无限大的。后期墨家曾经严格区分空间的“有穷”和“无穷”,《墨子·经说下》说:“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认为个别区域前不容一线之地,这是“有穷”;与此相反,空间无边无际,这是“无穷”。而惠施反驳说,“南方无穷而有穷”,就是说南方尽管是无穷的,但是最后还是有终极的地方。后期墨家认为“中”(中心点)到相对的两边的终点是“同长”的。《墨子·经上》说:“中,同长也。”而惠施反驳说:“我知天下之中央,燕(当时最北的诸侯国)之北,越(当时最南的诸侯国)之南是也。”因为空间无边无际,无限大,到处都可以成为中心。后期墨家认为同样高度叫做“平”,《墨子·经上》说:“平,同高也。”而惠施反驳说:“天与地卑(“卑”是接近的意思),山与泽平。”因为测量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高低就不一样。站在远处看,天和地几乎是接近的;站在山顶上的湖泊边沿看,山和泽是平的。 惠施把一切事物看作处于变动之中,例如说:“日方中方睨(“睨”是侧斜的意思),物方生方死。”太阳刚升到正中,同时就开始西斜了;一件东西刚生下来,同时又走向死亡了。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事物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但是他无条件地承认“亦彼亦此”,只讲转化而不讲转化的条件,这样就否定了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不免陷入到相对主义的泥坑中去。 |
起偃为竖 | 起偃为竖【解释】偃:卧躺。竖:立,站着。使躺着的人站起来。比喻给予减轻刑罚的恩惠。 |
起偃爲豎 | 【解释】偃:卧躺。竖:立,站着。使躺着的人站起来。比喻给予减轻刑罚的恩惠。 |
起偃為豎 | 【解释】偃:卧躺。竖:立,站着。使躺着的人站起来。比喻给予减轻刑罚的恩惠。 |
大猩猩 | 大猩猩 (灵长目人科人亚科大猩猩属动物)大猩猩(学名:Gorilla):是灵长目人科人亚科大猩猩属类人猿的总称。分两个物种——“东非大猩猩”和“西非大猩猩”。是现存所有灵长类中体型最大的种,四足状态肩高0.85米左右,站立时高1.6-1.8米。直立的大猩猩可达1.75米高,因为大猩猩的膝盖无法真正伸直,所以其实际身长比这个高度还要长一些。雄性比雌性体大。体重一般雌性为60-100千克,雄性130-180千克。大猩猩的体型雄壮,面部和耳上无毛,眼上的额头往往很高。下颚骨比颧骨突出。上肢比下肢长,两臂左右平伸可达2-2.25米。人工园养的大猩猩体型最大的为230千克,直立身高接近2米。 食素,草食性,主要以生果、树叶及树枝为食物。出没于刚果民主共和国、乌干达西南及卢旺达的低地及山地雨林,并亚山区森林,在卢阿拉巴河、爱德华湖及坦噶尼喀湖之内。生存于非洲大陆赤道附近丛林中。 |
跛立箕坐 | 辞典解释跛立箕坐 bì lì jī zuò 跛立,站立时重心偏于一足,歪斜不正。箕坐,两脚张开而坐,形状像畚箕。跛立箕坐形容人坐立不正,态度无礼。 语本《礼记.曲礼上》:「立毋跛,坐毋箕。」 |
黑猩猩 | 黑猩猩 (灵长目人科人亚科人族黑猩猩属动物)黑猩猩(学名:Pan troglodytes):人科,体长70-92.5厘米,站立时高1-1.7米,体重雄性56-80千克,雌性45-68千克;身体被毛较短,黑色,通常臀部有1白斑,面部灰褐色,手和脚灰色并覆以稀疏黑毛;幼猩猩的鼻、耳、手和脚均为肉色;耳朵特大,向两旁突出,眼窝深凹,眉脊很高、头顶毛发向后;手长24厘米;犬齿发达,齿式与人类同;无尾。 栖息于热带雨林,集群生活,每群2-20余只,由1 只成年雄性率领 。食量很大,吃水果、树叶、根茎、花、种子和树皮,有些个体经常吃昆虫、鸟蛋或捕捉小羚羊、小狒狒和猴子,雄性获得的猎物允许群内成员共享。在树上营很简单的巢,较大猩猩更近于树栖,也能用略弯曲的下肢在地面行走。有一定的活动范围,面积26-78平方千米,觅食区域往往是它们集中的地点。群与群间有往来。长久保持母子关系,分群后还常回群探母。有午休习性。 孕期8-9个月,每胎1仔;哺乳期约1-2年,性成熟约12年,雌性30岁龄可生第4胎。寿命约40年。能辨别不同颜色和发出32种不同意义的叫声。能使用简单工具,是已知仅次于人类的最聪慧的动物。其行为和社会行为都更近似于人类,在人类学研究上具有重大意义。分布在非洲中部。 |
胃下垂 | 胃下垂 科普中国胃下垂是由于膈肌悬力不足,支撑内脏器官韧带松弛,或腹内压降低,腹肌松弛,导致站立时胃大弯抵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到髂嵴联线以下。常伴有十二指肠球部位置的改变。正常人的胃在腹腔的左上方,直立时的最低点不应超过脐下2横指,其位置相对固定,对于维持胃的正常功能有一定作用。 |
排列 | 排列 (组合数学术语)排列,一般地,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permutation)。特别地,当m=n时,这个排列被称作全排列(all permutation)。 排列 (汉语词语)排列,原义是指按次序排队、安放或编排,或者排着队站立、成排耸立。在现代数学中也有排列组合等专用词组。 |
巨猿 | 巨猿 巨猿(Gigantopithecus)是已灭绝的一属猿,生存于约100万~30万年前的中国、印度及越南,与几种人科在时间框及地理位置上相同。化石纪录指步氏巨猿是最巨大的猿,站立时高3米及重600公斤。 这是巨大的、类似猩猩生活于地面的猿,很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猿。他的重量估计超过200千克,这种灵长目长有巨大的臼齿,并有厚厚的珐琅层,高高的齿冠和矮牙尖。有时巨猿被翻译为巨型猿人,但是巨猿不算作人类,所以说巨型猿人不合适(过去确实有书上将其列为猿人)。 此属在中国至少自下而上于50万年前。最初(1935年)发现的化石为牙齿,其体积超过现代人牙齿约五倍左右。1955年以来,在中国广西发现很多,到目前为止,计发现下颌骨三个和牙齿近千枚。巨猿是猿类进化系统上一个已绝灭的旁枝。巨猿可能就是金刚的原型,它们在外形上与现代猿较为类似,所不同的是,它们的体型更为硕大。巨猿是历史上出现的肌肉最发达的猿,身高达到近10英尺(约合3.04米),体重超过1000磅(约合453公斤)。它们是现代猩猩的远亲,绝大多数相关绘画作品均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 |
结草 | 结草 “结草”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使得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 |
评书 | 评书 评书,又称说书、讲书,广东粤语等地区俗称讲古,古代称为说话,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在宋代开始流行。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母语对人说着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 清末民初时,评书的表演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装为长衫;至20世纪中叶,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说演,服装也较不固定。而在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后,在电子媒体及推广普通话的冲击之下,一些方言的说书文化日渐式微,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但还仍然有其活力。 |
福音 | 福音 (词语解释)福音是基督教用语,指有益于众人的好消息。 福音指给人们带来幸福的,能让人听了感觉幸福的声音包括语言。 “弟兄们,我如今把先前所传给你们的福音,告诉你们知道;这福音你们也领受了,又靠着站立得住;并且你们若不是徒然相信,能以持守我所传给你们的,就必因这福音得救。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第一,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哥林多前书15:1-4) 福音是由三部分组成的: 一、基督为我们的罪死了 二、基督被埋葬了 三、基督第三天复活了 以上的三点,就是基督徒所认为的有圣经经文作为理论支持的福音定义。 |
結草 | 结草 “结草”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使得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 |
評書 | 评书 评书,又称说书、讲书,广东粤语等地区俗称讲古,古代称为说话,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在宋代开始流行。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母语对人说着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 清末民初时,评书的表演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装为长衫;至20世纪中叶,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说演,服装也较不固定。而在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后,在电子媒体及推广普通话的冲击之下,一些方言的说书文化日渐式微,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但还仍然有其活力。 |
輪椅 | 轮椅 轮椅是康复的重要工具,轮椅它不仅是肢体伤残者和行动不便人士的代步工具,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借助于轮椅进行身体锻炼和参与社会活动。 普通轮椅一般由轮椅架、车轮、刹车装置及座靠四部分组成。手摇轮椅在普通轮椅基础上,增加手摇装置。电动轮椅在普通轮椅基础上,增加电子助力系统,减轻了使用者的体力消耗。智能轮椅在电动轮椅的基础上,增加了定位移动、站立移动、遥控移动以及相关互联网+辅助生活。 |
轮椅 | 轮椅 轮椅是康复的重要工具,轮椅它不仅是肢体伤残者和行动不便人士的代步工具,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借助于轮椅进行身体锻炼和参与社会活动。 普通轮椅一般由轮椅架、车轮、刹车装置及座靠四部分组成。手摇轮椅在普通轮椅基础上,增加手摇装置。电动轮椅在普通轮椅基础上,增加电子助力系统,减轻了使用者的体力消耗。智能轮椅在电动轮椅的基础上,增加了定位移动、站立移动、遥控移动以及相关互联网+辅助生活。 |
那壁厢 | 那壁厢 那壁厢(那壁厢) 哪边;何处。 元 郑光祖 《王粲登楼》楔子:“母亲,唤你孩儿那壁厢使用?” 犹那边。《封神演义》第三四回:“﹝ 哪吒 ﹞站立多时,只见那壁厢一枝人马,旗幡招展,剑戟森严而来。” |
自举 | 自举 自举(bootstrapping)一词来自于人都是靠自身的“自举”机构站立起来的这一思想。计算机必须具备自举能力将自己所有的元件激活,以便能完成加载操作系统这一目的,然后再由操作系统承担起那些单靠自举代码无法完成的更复杂的任务。 |
那壁廂 | 那壁厢 那壁厢(那壁厢) 哪边;何处。 元 郑光祖 《王粲登楼》楔子:“母亲,唤你孩儿那壁厢使用?” 犹那边。《封神演义》第三四回:“﹝ 哪吒 ﹞站立多时,只见那壁厢一枝人马,旗幡招展,剑戟森严而来。” |
刖刑 | 刖刑 刖[yuè]刑,中国古代刑法之一,又称剕刑,中国古代一种酷刑,指砍去受罚者左脚、右脚或双脚。 刖刑在夏朝称膑,周朝称刖,秦朝称斩趾。亦有指刖刑是削去膝盖骨(膑骨)使犯人不能站立的说法。刖刑乃隋朝以前的五刑之一,属肉刑;亦有指它是满清十大酷刑之一。 刖刑不同于膑刑。膑刑,指挖去膝盖骨。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正是受此刑而将名字“孙宾”改为“孙膑”。而刖刑指砍去双脚,春秋时和氏璧的发现者卞和即被施以刖刑。 |
自舉 | 自举 自举(bootstrapping)一词来自于人都是靠自身的“自举”机构站立起来的这一思想。计算机必须具备自举能力将自己所有的元件激活,以便能完成加载操作系统这一目的,然后再由操作系统承担起那些单靠自举代码无法完成的更复杂的任务。 |
鹄立 | 鹄立 鹄立,是汉语词汇,出自《后汉书·袁谭传》,解释为如鹄延颈而立,形容盼望等待。 |
卓立 | 卓立 词目:卓立 拼音:zhuólì |
鵠立 | 鹄立 鹄立,是汉语词汇,出自《后汉书·袁谭传》,解释为如鹄延颈而立,形容盼望等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