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花苞的词语

形容花苞的词语:1. 紧闭的;2. 未开放的;3. 粉色的;4. 绿色的;5. 嫩绿色的;6. 小巧的;7. 纤细的;8. 球形的;9. 锥形的;10. 卵圆形的;11. 椭圆形的;12. 多毛的;13. 光滑的;14. 丰满的;15. 紧密的;16. 纯净的;17. 清新的;18. 香气扑鼻的;19. 柔和的;20. 柔嫩的

形容花苞的词语 相关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
花苞 花苞 (花的蓓蕾)词义 1.植物花朵的蓓蕾期的称呼。
香苞 香苞 【拼音】xiānɡ bāo 【释义】芳香的花苞。 【出处】唐 李商隐 《自喜》诗:“绿筠遗粉箨,红药绽香苞。” 【示例】宋 孔武仲 《馆中桃花》诗:“相重朱户人稀到,半掩香苞蝶未知。”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传歌》:“嫩叶香苞,雨困烟痕醉。”
含苞 含苞 含苞(hán bāo,),裹着花苞;吐芽。出自《明珠缘》。
緑房 緑房 绿房:(1).指花苞。花未开时,花苞为绿色,故称。 唐李贺 《牡丹种曲》:“水灌香泥却月盆,一夜绿房迎白晓。”(2).指莲房。 晋陆云 《芙蕖》诗:“绿房含青实,金条悬白璆。” 唐李商隐 《韩翃舍人即事》诗:“萱草含丹粉,荷花抱绿房。”
绿房 绿房 绿房,读音lǜ fáng,汉语词语,基本意思指花苞。花未开时,花苞为绿色,故称。
綠房 绿房 绿房,读音lǜ fáng,汉语词语,基本意思指花苞。花未开时,花苞为绿色,故称。
琼苞 琼苞 琼苞,读音qióng bāo,汉语词语,指花苞的美称。 出自宋李清照 《玉楼春》。
瓊苞 琼苞 琼苞,读音qióng bāo,汉语词语,指花苞的美称。 出自宋李清照 《玉楼春》。
菡萏 菡萏 菡萏,拼音hàndàn,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属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又称莲花,古称水芙蓉、菡萏、芙蕖。原产亚洲热带和温带地区。除中国外,日本、俄罗斯、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均有分布,荷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也是印度的国花,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 双子叶植物纲山龙眼目莲科莲属荷花种
碧蘂 碧蘂 注音 bì ruǐ 碧蘂 解释 绿色花蕊。特指昙花的花苞。 明 屠隆 《昙花记·西游净土》:“疎枝亚,碧蘂敷,庄严真不数天都。”
桃蕊 桃蕊 桃蕊,读音:táo ruǐ 释义:桃花花苞理的雄蕊和雌蕊的统称。唐 温庭筠 《春暮宴罢寄宋寿先辈》诗:“窗间桃蕊宿妆在,雨后牡丹春睡浓。” 元 周文质 《折桂令·过多景楼》曲:“桃蕊红妆渡口,梨花白点江头。”
发色 发色 发色:词语 发色:歌曲 发色 (词语)fā sè 发色 呈现色彩。指花苞开放。 汉 班固 《西都赋》:“兰茝发色,晔晔猗猗,若摛锦布绣,爥燿乎其陂。” 唐 李白 《阳春歌》:“ 披香殿 前花始红,流芳发色绣户中。” 唐 刘禹锡 《春有情篇》:“雨频催发色,云轻不作阴。” 另外指头发的颜色。
杏殇 杏殇 xìnɡ shānɡ 谓杏的花苞凋落。喻婴儿夭折。 唐 孟郊 《杏殇》诗序:“杏殇,花乳也,霜翦而落。因悲昔婴,故作是诗。” 金 元好问 《清明日改葬阿辛》诗:“ 孟郊 老作枯柴立,可待吟诗哭杏殇。”
發色 发色 发色:词语 发色:歌曲 发色 (词语)fā sè 发色 呈现色彩。指花苞开放。 汉 班固 《西都赋》:“兰茝发色,晔晔猗猗,若摛锦布绣,?燿乎其陂。” 唐 李白 《阳春歌》:“ 披香殿 前花始红,流芳发色绣户中。” 唐 刘禹锡 《春有情篇》:“雨频催发色,云轻不作阴。” 另外指头发的颜色。
杏殤 杏殇 xìnɡ shānɡ 谓杏的花苞凋落。喻婴儿夭折。 唐 孟郊 《杏殇》诗序:“杏殇,花乳也,霜翦而落。因悲昔婴,故作是诗。” 金 元好问 《清明日改葬阿辛》诗:“ 孟郊 老作枯柴立,可待吟诗哭杏殇。”
梅豆 梅豆 用梅子红曲掺和着煮成的熟黄豆。 1.梅花苞蕾。 2.食品。用梅子﹑糖﹑红曲掺和着煮成的熟黄豆。 北方也指一种蔬菜,在南方被叫做豌豆。
香心 香心 香心是汉语词语,拼音是xiāng xīn,是指花苞,亦指芳洁的心地。
棕鱼 棕鱼 zōng yú 1.亦作"?鱼"。 2.棕榈的花苞。因其中细子成列有如鱼子,故称。
棕魚 棕鱼 zōng yú ㄗㄨㄥ ㄩˊ 1.亦作"?鱼"。 2.棕榈的花苞。因其中细子成列有如鱼子,故称。
含苞欲放 含苞欲放【解释】苞:花苞;欲:将要;放:开放。形容花将开而未开时的样子。
王尊馭 王尊驭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江山稳固、皇位永续,实行封藩制度。明代江西藩王三系中宁王系与益王系中,几十年来,发掘与清理的墓葬有9座藩王及王妃墓葬,新建地区的宁献王朱权墓、宁惠王朱磐衬墓、宁靖王朱奠培墓、宁康王朱觐钧及妃合葬墓、宁康王次妃冯氏墓,南城县的益端王朱祐槟夫妇合葬墓、益庄王朱厚烨夫妇合葬墓、宣王朱翊躧夫妇合葬墓、定王朱由木夫妇合葬墓。此外还有一些郡王及公主墓葬。  宁王共传五代四王:宁献王朱权---宁惠王朱磐衬(先朱权薨,未就王位)---宁靖王朱奠培---宁康王朱觐钧---朱宸濠。一世宁王朱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藩大宁(今属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永乐元年(1403年)朱权改封江西南昌。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宸濠因“谋反”,被除封国。  益王共传七代七王:益端王朱槟---益庄王朱厚烨---益恭王朱厚炫(朱厚烨弟)---昭王朱载增(未就位,先薨)---宣王朱翊躧---敬王朱常涏---定王朱由木---末王朱慈炱。一世益王朱槟,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弘治八年(1495年)就藩建昌(今江西南城),一直延续至明亡。  在江西明代藩王文物中,玉器占据相当比例,其中以玉带板数量多,品质佳,琢工精,内涵深,观赏性强,研究价值大。据不完全统计,江西地区见于报告的明代玉带板近30副(组),藩王或王妃墓几乎都出土了玉带板。  明代玉带乃带饰经数千年演变与发展的结果。先秦服装上衣下裳,以带束腰。春秋时期,中原地区除丝麻织带外,已普遍使用革带,带端钩连。历代贵族常系两种腰带:大带,帛布制成,专用于束腰;革带,皮革为之,则用于系佩。①三国以后,中原地区革带用趄者(金属有舌扣环带头)增多。魏晋以后,带趄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这种钩络带身常钉缀一些镂空纹样金属牌,时称“镂带”。  金(属)镂带进一步转变为蹀躞带。“蹀躞”一作“”,也作“瘛”。蹀躞带上牌饰不仅有装饰效果,还具实际功用,牌饰下端铰具下衔接一个金属小环,或牌饰下开一横置长方形小孔,俗称“古眼”,以承皮条穿过。带上小环与皮条是专为系佩什物之用,如带弓、剑、帉裻、算囊、刀、砺石之类。两晋时,这种北方少数民族的流行装束传入中原。  魏晋南北朝时期,带上金属之牌饰之外,也用玉牌。北朝时期出现完整玉带,《周书·李迁哲传》记:“太祖以其所服紫袍、玉带及所乘马赐之(李迁哲)。”1988年陕西省咸阳市底张湾北周若干云墓出土的八环蹀躞玉带是目前所见出土最早的蹀躞玉带。唐初崇尚武功,借鉴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规定官吏系蹀躞带。带上悬挂什物七种,名谓“蹀躞七事”。唐代形成革带制度,蹀躞带外亦用无环的带,以带板质地之别与数量多寡表示官员依品秩高低。  南北朝始,除了上述用带趄括结之外的蹀躞带,还出现了带板装饰,不挂吊物件,带头缝缀外端圆弧状尾(带尾板),即笏头带。此后笏头带成为汉民族的主要带式,作为官员礼仪服饰,唐代行、宋代兴,明代盛,清代微。  笏头带有两种带式:单尾笏头带,一条式,一端连接带扣,一端缀以尾,带尾内侧一段锥有若干孔眼,带面再缀数块带板。带的主体形状与现今使用的一字长条形皮带相仿,只不过加缀板饰;双尾笏头带,二条式,一长一短。前带位于腹前,两头缀上尾,尾内(或辅带)锥孔眼。后带位于腰后,两头(或辅带)连结带扣。前后带围系于腰,带尾与带扣位于腰侧,尾穿扣环合于一体。宋代可能存在单尾笏头带向双尾笏头带过渡形式的单尾二条笏头带,最早的见于五代前蜀王建墓出土的玉带。1956年江西上饶市郊茶山寺一座南宋初年赵仲湮的墓中出土一副玉带板。王建与赵仲湮的带板同为1块尾,7块长方形板,故有可能都是单尾二条笏头带。明代双尾笏头带流行,成为玉带的主体,单尾笏头带使用不多,存世较少。  笏头带具体可分为四部分:  带鞓:简称“鞓”,即皮带,是腰带的骨骼,一般表面套锦缎罩衣,革带不露;  带:钉缀在带(尾之外)表面的薄板;  尾:外端圆弧的长方形薄板,钉缀在革带尾端,既保护皮革,也具装饰效果。亦称“鱼尾”、“挞尾”、“獭尾”。现在人们通常将带与尾统称带板。  带扣:是金属制成联接之具,一般采取环舌相加。  1980年江西省南城县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益宣王夫妇墓继妃孙氏棺内出土了1组描金牡丹纹青玉带板,尾:长6.6、宽3;花形:长3.8、宽3.2;带环花形:长3.9、宽3;桃形:直径2.6。厚均为0.6厘米,重205克。  青玉质,浅雕工艺制作。每块玉板深刻轮廓,周缘弧出,牡丹图案,花苞居中,瓣叶围绕。典型牡丹外层5或6叶片,内层左右2叶片。花下点状茎蒂。叶苞表面加刻细线,叶上三条,苞上一条脉纹,以示茎脉。阴线上填涂金彩。此为单尾笏头玉束带,玉带板共有16块:1块尾,两朵牡丹并行组合图案,花外层6片花瓣;7块花形板与2块带环花形板图案典形,只是后者下方加环;6块桃花形板因板形及内中圆孔,图案稍有变化,外围5片花瓣,中间1片加刻4条叶纹。牡丹外形写实,细处抽象,轮廓清楚,构图饱满,刀法简洁,风格协调。线脉金彩使牡丹更为美丽,增添了富贵之气。  明代几乎难得一见此种造型及纹饰的玉带,其时代与各板位置需进一步研究。历代玉带不仅是官员品秩的重要表征,也是巨大财富,故前代玉带亦有遗留,且为后人所用。在湖北钟祥的梁庄王墓中就出土了1条鹘捕鹅白玉带与1条葵花青玉带,前者制作时代金代,后者为元代。②梁庄王妃的葵花青玉带形制保存较为完整,由9块玉带和6件金饰组成。玉带中有7件葵花玉带呈五瓣花形,中央有1个小穿孔,1块长方形玉带,1件金针玉带扣。金饰件中有2件金带扣,3件金带箍,1件金尾可能与长方形玉尾夹合组成。发掘者认为其属梁庄王妃随葬品,制作时代“当为元代遗存”③,其形制与功用为“女带”。描金牡丹纹青玉带板出土时散置于益宣王继妃孙氏头旁的包巾内,故其为益宣王孙妃之物。其带板宽度较窄,约为3厘米,亦属窄带之类。1958年吉林省扶余县西山屯一座金代墓中出土一条金扣玉带,带鞓不存,金配件与玉板皆在,1块玉尾,18块玉,考古人员已将各带板位置其复原。④其12块长方形中,2块下方中部有长方形孔。6块桃形中有一圆孔。益宣王孙妃氏的16块带板中,1块尾,其余15块分成二种形状,9块花形里有2块带环,6块桃形且其中有一圆洞。这种带环或有古孔是蹀躞带向单尾笏头带转变时期的过渡形式。描金牡丹纹青玉带板式数量与结构与扶余西山屯带有似性:皆为2块带块,且与大部分的(扶余西山屯的多3块)形同;同有6块带洞桃形;带板宽度相差仅0.5厘米。金代玉带多为光素,形制简朴,“构图讲究对称”,“表面雕刻大量使用凹线。”⑤益宣王孙妃的这副带板图案似有这种特点。综合上述,我们初步认为,描金牡丹纹青玉带板制成时代可早到金。....
王尊驭 王尊驭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江山稳固、皇位永续,实行封藩制度。明代江西藩王三系中宁王系与益王系中,几十年来,发掘与清理的墓葬有9座藩王及王妃墓葬,新建地区的宁献王朱权墓、宁惠王朱磐衬墓、宁靖王朱奠培墓、宁康王朱觐钧及妃合葬墓、宁康王次妃冯氏墓,南城县的益端王朱祐槟夫妇合葬墓、益庄王朱厚烨夫妇合葬墓、宣王朱翊躧夫妇合葬墓、定王朱由木夫妇合葬墓。此外还有一些郡王及公主墓葬。  宁王共传五代四王:宁献王朱权---宁惠王朱磐衬(先朱权薨,未就王位)---宁靖王朱奠培---宁康王朱觐钧---朱宸濠。一世宁王朱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藩大宁(今属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永乐元年(1403年)朱权改封江西南昌。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宸濠因“谋反”,被除封国。  益王共传七代七王:益端王朱槟---益庄王朱厚烨---益恭王朱厚炫(朱厚烨弟)---昭王朱载增(未就位,先薨)---宣王朱翊躧---敬王朱常涏---定王朱由木---末王朱慈炱。一世益王朱槟,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弘治八年(1495年)就藩建昌(今江西南城),一直延续至明亡。  在江西明代藩王文物中,玉器占据相当比例,其中以玉带板数量多,品质佳,琢工精,内涵深,观赏性强,研究价值大。据不完全统计,江西地区见于报告的明代玉带板近30副(组),藩王或王妃墓几乎都出土了玉带板。  明代玉带乃带饰经数千年演变与发展的结果。先秦服装上衣下裳,以带束腰。春秋时期,中原地区除丝麻织带外,已普遍使用革带,带端钩连。历代贵族常系两种腰带:大带,帛布制成,专用于束腰;革带,皮革为之,则用于系佩。①三国以后,中原地区革带用趄者(金属有舌扣环带头)增多。魏晋以后,带趄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这种钩络带身常钉缀一些镂空纹样金属牌,时称“镂带”。  金(属)镂带进一步转变为蹀躞带。“蹀躞”一作“”,也作“瘛”。蹀躞带上牌饰不仅有装饰效果,还具实际功用,牌饰下端铰具下衔接一个金属小环,或牌饰下开一横置长方形小孔,俗称“古眼”,以承皮条穿过。带上小环与皮条是专为系佩什物之用,如带弓、剑、帉裻、算囊、刀、砺石之类。两晋时,这种北方少数民族的流行装束传入中原。  魏晋南北朝时期,带上金属之牌饰之外,也用玉牌。北朝时期出现完整玉带,《周书·李迁哲传》记:“太祖以其所服紫袍、玉带及所乘马赐之(李迁哲)。”1988年陕西省咸阳市底张湾北周若干云墓出土的八环蹀躞玉带是目前所见出土最早的蹀躞玉带。唐初崇尚武功,借鉴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规定官吏系蹀躞带。带上悬挂什物七种,名谓“蹀躞七事”。唐代形成革带制度,蹀躞带外亦用无环的带,以带板质地之别与数量多寡表示官员依品秩高低。  南北朝始,除了上述用带趄括结之外的蹀躞带,还出现了带板装饰,不挂吊物件,带头缝缀外端圆弧状尾(带尾板),即笏头带。此后笏头带成为汉民族的主要带式,作为官员礼仪服饰,唐代行、宋代兴,明代盛,清代微。  笏头带有两种带式:单尾笏头带,一条式,一端连接带扣,一端缀以尾,带尾内侧一段锥有若干孔眼,带面再缀数块带板。带的主体形状与现今使用的一字长条形皮带相仿,只不过加缀板饰;双尾笏头带,二条式,一长一短。前带位于腹前,两头缀上尾,尾内(或辅带)锥孔眼。后带位于腰后,两头(或辅带)连结带扣。前后带围系于腰,带尾与带扣位于腰侧,尾穿扣环合于一体。宋代可能存在单尾笏头带向双尾笏头带过渡形式的单尾二条笏头带,最早的见于五代前蜀王建墓出土的玉带。1956年江西上饶市郊茶山寺一座南宋初年赵仲湮的墓中出土一副玉带板。王建与赵仲湮的带板同为1块尾,7块长方形板,故有可能都是单尾二条笏头带。明代双尾笏头带流行,成为玉带的主体,单尾笏头带使用不多,存世较少。  笏头带具体可分为四部分:  带鞓:简称“鞓”,即皮带,是腰带的骨骼,一般表面套锦缎罩衣,革带不露;  带:钉缀在带(尾之外)表面的薄板;  尾:外端圆弧的长方形薄板,钉缀在革带尾端,既保护皮革,也具装饰效果。亦称“鱼尾”、“挞尾”、“獭尾”。现在人们通常将带与尾统称带板。  带扣:是金属制成联接之具,一般采取环舌相加。  1980年江西省南城县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益宣王夫妇墓继妃孙氏棺内出土了1组描金牡丹纹青玉带板,尾:长6.6、宽3;花形:长3.8、宽3.2;带环花形:长3.9、宽3;桃形:直径2.6。厚均为0.6厘米,重205克。  青玉质,浅雕工艺制作。每块玉板深刻轮廓,周缘弧出,牡丹图案,花苞居中,瓣叶围绕。典型牡丹外层5或6叶片,内层左右2叶片。花下点状茎蒂。叶苞表面加刻细线,叶上三条,苞上一条脉纹,以示茎脉。阴线上填涂金彩。此为单尾笏头玉束带,玉带板共有16块:1块尾,两朵牡丹并行组合图案,花外层6片花瓣;7块花形板与2块带环花形板图案典形,只是后者下方加环;6块桃花形板因板形及内中圆孔,图案稍有变化,外围5片花瓣,中间1片加刻4条叶纹。牡丹外形写实,细处抽象,轮廓清楚,构图饱满,刀法简洁,风格协调。线脉金彩使牡丹更为美丽,增添了富贵之气。  明代几乎难得一见此种造型及纹饰的玉带,其时代与各板位置需进一步研究。历代玉带不仅是官员品秩的重要表征,也是巨大财富,故前代玉带亦有遗留,且为后人所用。在湖北钟祥的梁庄王墓中就出土了1条鹘捕鹅白玉带与1条葵花青玉带,前者制作时代金代,后者为元代。②梁庄王妃的葵花青玉带形制保存较为完整,由9块玉带和6件金饰组成。玉带中有7件葵花玉带呈五瓣花形,中央有1个小穿孔,1块长方形玉带,1件金针玉带扣。金饰件中有2件金带扣,3件金带箍,1件金尾可能与长方形玉尾夹合组成。发掘者认为其属梁庄王妃随葬品,制作时代“当为元代遗存”③,其形制与功用为“女带”。描金牡丹纹青玉带板出土时散置于益宣王继妃孙氏头旁的包巾内,故其为益宣王孙妃之物。其带板宽度较窄,约为3厘米,亦属窄带之类。1958年吉林省扶余县西山屯一座金代墓中出土一条金扣玉带,带鞓不存,金配件与玉板皆在,1块玉尾,18块玉,考古人员已将各带板位置其复原。④其12块长方形中,2块下方中部有长方形孔。6块桃形中有一圆孔。益宣王孙妃氏的16块带板中,1块尾,其余15块分成二种形状,9块花形里有2块带环,6块桃形且其中有一圆洞。这种带环或有古孔是蹀躞带向单尾笏头带转变时期的过渡形式。描金牡丹纹青玉带板式数量与结构与扶余西山屯带有似性:皆为2块带块,且与大部分的(扶余西山屯的多3块)形同;同有6块带洞桃形;带板宽度相差仅0.5厘米。金代玉带多为光素,形制简朴,“构图讲究对称”,“表面雕刻大量使用凹线。”⑤益宣王孙妃的这副带板图案似有这种特点。综合上述,我们初步认为,描金牡丹纹青玉带板制成时代可早到金。....
红蕉 红蕉 (芭蕉科植物)红蕉(学名:Musa coccinea Andr.),假茎高1-2米。叶片长圆形,长1.8-2.2米,宽68-80厘米,叶面黄绿色,叶背淡黄绿色,无白粉,基部显著不相等,浑圆而无耳;叶柄长30-50厘米,有张开的窄翼。花序直立,序轴无毛,苞片外面鲜红而美丽,内面粉红色,皱折明显,每一苞片内有花一列,约6朵;雄花花被片乳黄色,合生花被片具5 (3+2) 齿裂,二侧裂片具角,离生花被片先端尖且具细齿,与合生花被片几等长。浆果果身直,在序轴上斜向下垂,灰白色,无棱,长10-12厘米,直径约4厘米,果柄长3-3.5厘米,果内种子极多。 植株细瘦,花苞殷红如炬,十分美丽,可作庭园布置用绿化材料。果实、花、嫩心及根头有毒,不能食用。 (概述图片来源:)
紅蕉 红蕉 (芭蕉科植物)红蕉(学名:Musa coccinea Andr.),假茎高1-2米。叶片长圆形,长1.8-2.2米,宽68-80厘米,叶面黄绿色,叶背淡黄绿色,无白粉,基部显著不相等,浑圆而无耳;叶柄长30-50厘米,有张开的窄翼。花序直立,序轴无毛,苞片外面鲜红而美丽,内面粉红色,皱折明显,每一苞片内有花一列,约6朵;雄花花被片乳黄色,合生花被片具5 (3+2) 齿裂,二侧裂片具角,离生花被片先端尖且具细齿,与合生花被片几等长。浆果果身直,在序轴上斜向下垂,灰白色,无棱,长10-12厘米,直径约4厘米,果柄长3-3.5厘米,果内种子极多。 植株细瘦,花苞殷红如炬,十分美丽,可作庭园布置用绿化材料。果实、花、嫩心及根头有毒,不能食用。 (概述图片来源:)
鴨跖草 鸭跖草 (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拉丁学名:(Commelina communis),别名碧竹子、翠蝴蝶、淡竹叶等。属粉状胚乳目、鸭跖草科、鸭跖草属一年生披散草本。 鸭跖草叶形为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叶序为互生,茎为匍匐茎,花朵为聚花序,顶生或腋生,雌雄同株,花瓣上面两瓣为蓝色,下面一瓣为白色,花苞呈佛焰苞状,绿色,雄蕊有6枚。 产云南、四川、甘肃以东的南北各省区。越南、朝鲜、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北美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北美。
鸭跖草 鸭跖草 (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拉丁学名:(Commelina communis),别名碧竹子、翠蝴蝶、淡竹叶等。属粉状胚乳目、鸭跖草科、鸭跖草属一年生披散草本。 鸭跖草叶形为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叶序为互生,茎为匍匐茎,花朵为聚花序,顶生或腋生,雌雄同株,花瓣上面两瓣为蓝色,下面一瓣为白色,花苞呈佛焰苞状,绿色,雄蕊有6枚。 产云南、四川、甘肃以东的南北各省区。越南、朝鲜、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北美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北美。
丁香结 丁香结 (汉语词汇)丁香是中国常见的一个意象,而且也有比较固定的寓意。就如折柳、明月、梅花等都有固定的象征意义一样。古人发现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苞)极似人的愁心,所以常用来表示愁思的一种情结。比如有牛峤的“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都是以丁香来暗喻愁思。
丁香結 丁香结 (汉语词汇)丁香是中国常见的一个意象,而且也有比较固定的寓意。就如折柳、明月、梅花等都有固定的象征意义一样。古人发现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苞)极似人的愁心,所以常用来表示愁思的一种情结。比如有牛峤的“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都是以丁香来暗喻愁思。
玉簪 玉簪 (百合科玉簪属植物)玉簪(学名:Hosta plantaginea (Lam.) Aschers.),又名白萼、白鹤仙,是百合科,玉簪属的多年生宿根植物。叶基生,成簇,卵状心形、卵形或卵圆形。花葶高40-80cm,具几朵至十几朵花;花单生或2-3朵簇生,长10-13cm,白色,芳香。蒴果圆柱状,有三棱。花果期8-10月。 玉簪耐寒冷,性喜阴湿环境,不耐强烈日光照射,多采用分株繁殖,亦可播种。原产于中国及日本,可用于树下作地被植物,或植于岩石园或建筑物北侧,也可在林缘、石头旁、水边种植,具有较高的观赏效果,常用于湿地及水岸边绿化。 (概述图来源:) 玉簪 (名词解释)玉簪,学名:Hosta plantaginea (Lam.)Aschers,又名白萼、白鹤仙。为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顶生总状花序,着花9~15朵.花白色,筒状漏斗形,有芳香,花期7~9月。因其花苞质地娇莹如玉,状似头簪而得名。碧叶莹润,清秀挺拔,花色如玉,幽香四溢,是中国著名的传统香花,深受人们的喜爱。
白花菜 白花菜 白花菜(Cleome gynandra L.)一年生直立分枝草本。无刺。叶为3-7小叶的掌状复叶,边缘有细锯齿或有腺纤毛;叶柄长2-7厘米;无托叶。总状花序长15-30厘米,花苞片由3枚小叶组成;花梗长约1.5厘米;萼片被腺毛;花瓣白色,少有淡黄色或淡紫色,有爪;花盘圆锥状;雄蕊伸出花冠外。果圆柱形;长3-8厘米。种子近扁球形,黑褐色。不具假种皮。花期与果期约在7-10月。 广域分布种,在中国自海南岛直分布到北京附近,从云南直到台湾,可能原产古热带,现在全球热带与亚热带都有。是低海拔村边、道旁、荒地或田野间常见杂草及药用植物亚洲、非洲少数地区偶有栽培以供蔬食,亦可腌食。种子碾粉功似芥末,供药用。全草入药,味苦辛微毒。(概述图片来源:)
花韵 花韵 不同的花各有其独具的风韵。如文竹,体态轻盈,给人以文雅潇洒的感觉。含笑花花苞含而不放,予人以含蓄蕴籍的印象。苍松老干劲挺高耸入云,可谓高雅;翠竹,清瘦洒脱,可谓潇洒俊雅;梅花疏枝横斜者清雅,老干遒曲刚劲者古雅。菊花,性耐霜寒,清芬宜人,可谓坚贞高雅。水仙,青葱挺秀,幽芳四溢,极为娟丽素雅。荷花清丽秀雅;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典雅。
花韻 花韵 不同的花各有其独具的风韵。如文竹,体态轻盈,给人以文雅潇洒的感觉。含笑花花苞含而不放,予人以含蓄蕴籍的印象。苍松老干劲挺高耸入云,可谓高雅;翠竹,清瘦洒脱,可谓潇洒俊雅;梅花疏枝横斜者清雅,老干遒曲刚劲者古雅。菊花,性耐霜寒,清芬宜人,可谓坚贞高雅。水仙,青葱挺秀,幽芳四溢,极为娟丽素雅。荷花清丽秀雅;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典雅。
火鶴花 辞典解释火鹤花  huǒ hè huā     植物名。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茎节短,叶柄颇长,呈盾状,花梗多高出叶面。花苞艳红,呈心形,花著生在肉穗状的花序上,呈浅黄色。开花期长达一个月,为极具观赏价值的植物。为国内所产花卉八大金钗之一。 英语 flamingo lily (Anthurium andraeanum)​
椶花 椶花 zōng huā ㄗㄨㄙ ㄏㄨㄚ 椶花 比喻酒花。因状似棕树花苞中排列的细子,故称。 唐 岑参 《东归留题太常徐卿草堂》诗:“题诗芭蕉滑,封酒椶花香。”参见“ 椶鱼 ”。
天堂鳥 辞典解释天堂鸟  tiān táng niǎo     动物名。脊椎动物亚门鸟纲燕雀目。雄鸟从嘴尖到尾端全长约三十到四十五公分,体深褐色,嘴青绿色,头与项部为金褐色或金绿色,羽毛金黄色,细小有光泽。身体两侧翅膀的下面,各有一把长羽。雌鸟色泽黯淡,羽毛极不鲜艳。 植物名。旅人蕉科天堂鸟属,多年生草本。株高可达一至二公尺,根茎肥厚。叶革质,深绿色,长椭圆形,长二十五至四十五公分。花梗粗壮,长约一公尺。花苞中含有五至八朵花。萼片呈鲜黄或橙红,花瓣紫色,形如振翅欲飞的天堂鸟,故称为「天堂鸟」。原产非洲南部。
碧蕊 绿色花蕊。特指昙花的花苞。
九層塔 辞典解释九层塔  jiǔ céng tǎ      植物名。唇形科罗勒属,一年生草本。株高六十至九十公分。叶对生,卵圆形或长椭圆形。花有白色、淡红色或紫色,花苞成九层状,尖端排列成九行,故称为「九层塔」。嫩茎及叶可作蔬菜食用,因具特殊香气,可提炼清油,为香料及其他工业原料。亦可入药,有镇咳、通经、助行血、消炎止痛等疗效。 英语 basil德语 Basilikum (S, Agrar)​
花含  花苞。
棕笋 1.亦作"椶笋"。 2.棕榈的花苞。
椶笋 椶笋 亦作“棕笋”。棕榈的花苞。 宋 苏轼 《棕笋》诗序:“椶笋,状如鱼,剖之得鱼子,味如苦笋而加甘芳。”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易物名》:“ 东坡 名椶笋为木鱼,名铁拄杖为铁君。”参见“ 椶鱼 ”。
火燄 亦作“火炎”。亦作“火焰”。物体燃烧时所发的炽热的光华。喻激情。喻鲜红的光彩。喻剧烈的斗争环境。喻红色的花苞。亦作:火炎火焰
棕筍 1.亦作"椶笋"。 2.棕榈的花苞。
椶筍 椶笋 亦作“棕笋”。棕榈的花苞。 宋 苏轼 《棕笋》诗序:“椶笋,状如鱼,剖之得鱼子,味如苦笋而加甘芳。”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易物名》:“ 东坡 名椶笋为木鱼,名铁拄杖为铁君。”参见“ 椶鱼 ”。
含苞待放 含苞待放【解释】形容花朵将要开放时的形态。也比喻将成年的少女。【示例】这样的挑选,有名无实,纵使貌艳如花,但~,十分颜色只露得十分。(高阳《玉座珠帘》上册)【近义词】豆蔻年华【反义词】落英纷飞【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银柳 银柳 银柳(学名:Salix argyracea E. Wolf)是杨柳科,柳属大灌木,高至可达5米,树皮灰色。芽卵圆形,叶片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腺锯齿,上面绿色,下面密被绒毛,有光泽,中脉淡褐色,叶柄褐色,有绒毛;花先叶开放,雄蕊离生,无毛;雌花序具短花序梗,花柱褐色,柱头约与花柱等长;苞片卵圆形,5-6月开花,7-8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新疆,俄罗斯也有分布。 生于山地云杉林缘或林中空地。产内蒙古西部沙漠里。因开花香味与江南桂花相似,生命力又非常顽强,故有“飘香沙漠的桂花”之美称。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銀柳 银柳 银柳(学名:Salix argyracea E. Wolf)是杨柳科,柳属大灌木,高至可达5米,树皮灰色。芽卵圆形,叶片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腺锯齿,上面绿色,下面密被绒毛,有光泽,中脉淡褐色,叶柄褐色,有绒毛;花先叶开放,雄蕊离生,无毛;雌花序具短花序梗,花柱褐色,柱头约与花柱等长;苞片卵圆形,5-6月开花,7-8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新疆,俄罗斯也有分布。 生于山地云杉林缘或林中空地。产内蒙古西部沙漠里。因开花香味与江南桂花相似,生命力又非常顽强,故有“飘香沙漠的桂花”之美称。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花乳 花乳 花乳是汉语词汇,拼音huā rǔ,出自《杏殇》。
鲜苞 鲜苞 宋 刘子翚 《分茶公美子应预为白晒之约》诗:“鲜苞尚想妃子笑,槁面何取 西施 羓。”
鮮苞 鲜苞 宋 刘子翚 《分茶公美子应预为白晒之约》诗:“鲜苞尚想妃子笑,槁面何取 西施 羓。”
香包 香包 香包又叫容臭、香袋、香囊、香缨、佩帏,今人称荷包、耍货子、绌绌。它是古代中国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 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古代中国农耕文化的产物,是越千年而余绪未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存和再生。 香包最早称容臭,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当时的香料是辟芷、秋兰。在明朝仍有容臭的称呼。中国传统的香囊多用绸布制成,内装雄黄、熏草、艾叶等香料。一说香包可以避邪,端午节时多会配挂香包。 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鸳鸯花 鸳鸯花 鸳鸯花是指石楠花,是红豆蔻花的别称。
鴛鴦花 鸳鸯花 鸳鸯花是指石楠花,是红豆蔻花的别称。
棕花 棕花 棕花:文学书籍 棕花:植物
玉蕊 玉蕊 玉蕊,拉丁学名Barringtonia racemosa (L.) Spreng.,唐代传统名花,后失传,具体指何种植物现在有争议。 植物学家吴征镒确认为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是玉蕊科、玉蕊属的一种植物。由日本人命名的植物玉蕊现已改命名为金刀木。
开放 开放 (汉语词语)开放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kāi fàng,多表示张开,释放,解除限制等含义,现代常见有开放政策、开放发展模式、开放式基金性格开放等等。
開放 开放 (汉语词语)开放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kāi fàng,多表示张开,释放,解除限制等含义,现代常见有开放政策、开放发展模式、开放式基金性格开放等等。
緑英 绿英 绿英是兰花的一种。有三个萼片,萼片长脚收根,青绿色,有光泽,质地厚,前部圆大,向内呈弧形凹面,成羹匙形状,微落肩,有时也会出现平肩。
绿英 绿英 绿英是兰花的一种。有三个萼片,萼片长脚收根,青绿色,有光泽,质地厚,前部圆大,向内呈弧形凹面,成羹匙形状,微落肩,有时也会出现平肩。
綠英 绿英 绿英是兰花的一种。有三个萼片,萼片长脚收根,青绿色,有光泽,质地厚,前部圆大,向内呈弧形凹面,成羹匙形状,微落肩,有时也会出现平肩。
齐颖 齐颖 齐颖:北京同仁医院主任医师 齐颖:黑龙江发改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处主任科员 齐颖:硕士

其它词语热搜

* 形容花苞的词语:1. 紧闭的;2. 未开放的;3. 粉色的;4. 绿色的;5. 嫩绿色的;6. 小巧的;7. 纤细的;8. 球形的;9. 锥形的;10. 卵圆形的;11. 椭圆形的;12. 多毛的;13. 光滑的;14. 丰满的;15. 紧密的;16. 纯净的;17. 清新的;18. 香气扑鼻的;19. 柔和的;20. 柔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