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公鹅的词语
白公鹅的词语:1. 雪白公鹅;2. 雪鹅;3. 白鹅;4. 公鹅;5. 雪白鹅;6. 雪鸟;7. 白雪鹅;8. 雪鹅儿;9. 白羽公鹅;10. 雪鸟儿;11. 雪白的公鹅;12. 雪鹅子;13. 白色公鹅;14. 雪鹅宝宝;15. 白鹅儿子;16. 雪鹅王子;17. 雪鹅公主;18. 白色的鹅;19. 雪鹅小姐;20. 雪鹅小妹
白公鹅的词语 相关词语和解释
词语 | 拼音/解释 |
---|---|
鹅池 | 鹅池 鹅池是南区景观的中心,位于公园南区,在黄鹤楼东南209米、白云阁西南103米处,与白龙池紧紧相连。 |
鹅毛 | 鹅毛 鹅毛:中药材 鹅毛:李治廷演唱歌曲 |
白鹿洞书院 | 白鹿洞书院 (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被评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白鹿洞书院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后又与江西吉安的白鹭洲书院、江西铅山的鹅湖书院、江西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 新中国成立后,白鹿洞书院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各级政府先后拨巨款进行三次大的维修,再度兴盛。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理学家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影响后世几百年,其办学的模式为后世效仿,传至海外的日本、南韩及东南亚一带,白鹿洞书院誉享海外。 截至2012年,白鹿洞书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 |
白鹿洞書院 | 白鹿洞书院 (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被评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白鹿洞书院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后又与江西吉安的白鹭洲书院、江西铅山的鹅湖书院、江西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 新中国成立后,白鹿洞书院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各级政府先后拨巨款进行三次大的维修,再度兴盛。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理学家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影响后世几百年,其办学的模式为后世效仿,传至海外的日本、南韩及东南亚一带,白鹿洞书院誉享海外。 截至2012年,白鹿洞书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 |
鹅梨 | 鹅梨 鹅梨,也叫鸭梨,是梨的一种。皮薄多浆,香味浓郁。 |
鵝池 | 鹅池 鹅池是南区景观的中心,位于公园南区,在黄鹤楼东南209米、白云阁西南103米处,与白龙池紧紧相连。 |
石首 | 石首 石首地处长江中游岸边,两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地理中心,湖北省中轴线南端,长江经济带重要城市。南邻湖南安乡、华容、北抵江陵、东靠本省监利、西接公安。截至2010年,全市国土面积1427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办事处和经济开发区,总人口62.6万。 石首是一座山水园林式的城市,以“有石孤立”于城北的石首山为名。石首属平原,兼有山岗。江南为高亢平原,中间以平地为主,江北为平原。整个地势略呈西北高、中间低、向西南倾斜,地面海拔一般在31米—36米之间。长江天鹅洲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天鹅洲湿地麋鹿自然保护区位于石首市,石首被授予“中国麋鹿之乡”称号。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
阳春 | 阳春 (广东省阳春市)阳春,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撤销莫阳县,改设阳春郡并置阳春县,这是以“阳春”名建县之始,意取“漠水之阳,四季如春”。1994年5月5日,撤阳春县设县级阳春市,由阳江市代管。 阳春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地处云雾山脉、天露山脉中段与河尾山的八甲大山之间,漠阳江中上游。地理坐标为北纬21°50′36″~22°41′01″,东经111°16′27″~112°09′22″。东与恩平市相接,南与阳东区、江城区、阳西县、电白县相连,西与高州市、信宜市接壤,北与罗定市、云安区、新兴县为邻,南北长104公里,东西宽91公里。全市总面积4054.7平方公里,是广东省面积第二大的县(市)。辖15个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市政府驻地在春城街道。 阳春市是珠三角地区与粤西地区的交通中枢,距离阳江港60公里,贯穿境内105公里的广茂铁路、阳阳铁路、春罗铁路、省道S113线和369线一级公路、省道S277线、省道S278线、省道S371线、S51云阳高速公路以及在建的S14汕湛高速公路和中阳高速公路与相邻的G15开阳高速公路、S32沿海高速公路、国道325线以及在建的深茂铁路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阳春市有鸡笼顶、鹅凰嶂、凌霄岩(国家地质公园)、崆峒岩等风景名胜。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孔雀石之乡、中国春砂仁之乡、 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根雕雅石)之乡等荣誉称号。 阳春 (汉语词汇)阳春基本释义是春天;温暖的春天。出自《管子·地数》。 |
陽春 | 阳春 (广东省阳春市)阳春,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撤销莫阳县,改设阳春郡并置阳春县,这是以“阳春”名建县之始,意取“漠水之阳,四季如春”。1994年5月5日,撤阳春县设县级阳春市,由阳江市代管。 阳春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地处云雾山脉、天露山脉中段与河尾山的八甲大山之间,漠阳江中上游。地理坐标为北纬21°50′36″~22°41′01″,东经111°16′27″~112°09′22″。东与恩平市相接,南与阳东区、江城区、阳西县、电白县相连,西与高州市、信宜市接壤,北与罗定市、云安区、新兴县为邻,南北长104公里,东西宽91公里。全市总面积4054.7平方公里,是广东省面积第二大的县(市)。辖15个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市政府驻地在春城街道。 阳春市是珠三角地区与粤西地区的交通中枢,距离阳江港60公里,贯穿境内105公里的广茂铁路、阳阳铁路、春罗铁路、省道S113线和369线一级公路、省道S277线、省道S278线、省道S371线、S51云阳高速公路以及在建的S14汕湛高速公路和中阳高速公路与相邻的G15开阳高速公路、S32沿海高速公路、国道325线以及在建的深茂铁路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阳春市有鸡笼顶、鹅凰嶂、凌霄岩(国家地质公园)、崆峒岩等风景名胜。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孔雀石之乡、中国春砂仁之乡、 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根雕雅石)之乡等荣誉称号。 阳春 (汉语词汇)阳春基本释义是春天;温暖的春天。出自《管子·地数》。 |
昆布 | 昆布 (翅藻科植物)昆布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来源为 海带科植物海带或翅藻科植物昆布(鹅掌菜)的干燥叶状体。夏、秋二季采捞,晒干。 昆布气腥,味咸。归肝、胃、肾经。有软坚散结,消痰,利水之功能。用于痰饮水肿。软坚散结,消痰,利水。瘿瘤、瘰疬、睾丸肿痛、痰饮水肿。 昆布多分布于辽东、山东、浙江、福建。 昆布(Ecklonia kurome)亦称“黑菜”、“鹅掌菜”、“五掌菜”等。褐藻纲,翅藻科。孢子体大型,褐色、革质,高30-100cm,分叶片、柄部、固着器、固着器假根状。假根两叉式分支,柄部圆柱状,近叶片部渐扁平,叶片两侧羽状或复羽状分支,中部稍厚,居间生长,长1-12cm,粗3-7mm,粗锯齿叶缘。游动孢子生于叶片两面。有明显的不等世代交替。生长于温带海洋中。中国浙江、福建沿海有分布。供食用和药用。 昆布是一种具有很高药用价值的海藻。昆布属有二个种, 我国只有一种, 即昆布( Ecklonia Kurome Okem) , 为北太平洋西部的暖水性藻类。主要分布在我国东海福建省平潭、莆田一带, 浙江省鱼山中岛亦有分布。昆布至今尚未进行人工养殖。 昆布性味寒, 咸。有软坚散结、消肿利水、润下消痰之功, 临床上用于甲状腺肿、颈淋巴结肿、支气管炎、肺结核、咳嗽和老年性白内障等, 亦试用于治疗癌症。 |
鵝毛 | 鹅毛 鹅毛:中药材 鹅毛:李治廷演唱歌曲 |
鲣鸟 | 鲣鸟 (热带海鸟)鲣鸟是一种热带海鸟,与塘鹅有亲缘关系。其身体大小与大海鸥相当,嘴又长又尖, 尾部成楔形,腿和脚的颜色鲜艳。此鸟两翼较长,体长约0.7米,体重一公斤左右,两足趾间有蹼,善游泳,善于捕捉小鱼和昆虫,仅在夜间及孵卵期间停留在海岛上。鲣鸟的食物是鱼和鱿鱼,为了捕食这些食物,它通常要从高处俯冲下去。鲣鸟属于大型海鸟,是南海诸岛数量最多的鸟类,也是南海诸岛产鸟粪最多的主要鸟类。它们早出晚归,非常勤劳。渔民也常跟着它们追捕鱼群,亲切地称鲣鸟为“导航鸟”。繁殖于西沙群岛,于中国南海为地区性常见种。冬季有时至东南沿海,在香港及台湾东南部的海上有记录,白腹(红脚)鲣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鲣鸟 (汉语词语)词语解释 1、[gannet] 构成鲣鸟科(Sulidae)若干大的、蹼足、食鱼的海鸟之一,飞行距离远,长时期逗留在海上,大群繁殖,主要生活在海岛上。 2、鸟名。体长近七十厘米,大部分呈深棕褐色,喙强而平直,常成群在海面低飞捕食鱼类。 |
鰹鳥 | 鲣鸟 (热带海鸟)鲣鸟是一种热带海鸟,与塘鹅有亲缘关系。其身体大小与大海鸥相当,嘴又长又尖, 尾部成楔形,腿和脚的颜色鲜艳。此鸟两翼较长,体长约0.7米,体重一公斤左右,两足趾间有蹼,善游泳,善于捕捉小鱼和昆虫,仅在夜间及孵卵期间停留在海岛上。鲣鸟的食物是鱼和鱿鱼,为了捕食这些食物,它通常要从高处俯冲下去。鲣鸟属于大型海鸟,是南海诸岛数量最多的鸟类,也是南海诸岛产鸟粪最多的主要鸟类。它们早出晚归,非常勤劳。渔民也常跟着它们追捕鱼群,亲切地称鲣鸟为“导航鸟”。繁殖于西沙群岛,于中国南海为地区性常见种。冬季有时至东南沿海,在香港及台湾东南部的海上有记录,白腹(红脚)鲣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鲣鸟 (汉语词语)词语解释 1、[gannet] 构成鲣鸟科(Sulidae)若干大的、蹼足、食鱼的海鸟之一,飞行距离远,长时期逗留在海上,大群繁殖,主要生活在海岛上。 2、鸟名。体长近七十厘米,大部分呈深棕褐色,喙强而平直,常成群在海面低飞捕食鱼类。 |
鵝梨 | 鹅梨 鹅梨,也叫鸭梨,是梨的一种。皮薄多浆,香味浓郁。 |
番鸭 | 番鸭 番鸭,拉丁学名Cairna moschata,又名香鹑雁,麝香鸭,红嘴雁,与一般家鸭同属不同种。番鸭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 番鸭这种四不象般的珍禽,是一种似鹅非鹅,似鸭非鸭的鸭科家禽,体重比鸭大比鹅小,据说有300余年的饲养历史,是国内外少见的名、特、优产品,别的地方是绝对没有的,只是随着改革开放,将养殖推向了全国,但养殖主要集中在南方。 1992年湖北省畜牧局陈大章、邓蔼祥、王志强、王秀芝等专家赴阳新考察后,一致认为阳新屯鸟是一个具有独特特性的地方品种。1998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使用“屯鸟”字,读tun”音。 |
番鴨 | 番鸭 番鸭,拉丁学名Cairna moschata,又名香鹑雁,麝香鸭,红嘴雁,与一般家鸭同属不同种。番鸭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 番鸭这种四不象般的珍禽,是一种似鹅非鹅,似鸭非鸭的鸭科家禽,体重比鸭大比鹅小,据说有300余年的饲养历史,是国内外少见的名、特、优产品,别的地方是绝对没有的,只是随着改革开放,将养殖推向了全国,但养殖主要集中在南方。 1992年湖北省畜牧局陈大章、邓蔼祥、王志强、王秀芝等专家赴阳新考察后,一致认为阳新屯鸟是一个具有独特特性的地方品种。1998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使用“屯鸟”字,读tun”音。 |
茼蒿 | 茼蒿 (植物)茼蒿(Chrysanthemum coronarium L.)又称同蒿、蓬蒿、蒿菜、菊花菜、塘蒿、蒿子杆、蒿子、蓬花菜、桐花菜(在福建等地也叫鹅菜、义菜),为桔梗目、菊科、茼蒿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长形羽状分裂,花黄色或白色,与野菊花很像。瘦果棱,高二三尺,茎叶嫩时可食,亦可入药。 在中国古代,茼蒿为宫廷佳肴,所以又叫皇帝菜。茼蒿有蒿之清气、菊之甘香。据中国古药书载:茼蒿性味甘、辛、平,无毒,有“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利肠胃”之功效。中国各地花园观赏栽培。河北、山东、河北石家庄等地有野生。 |
附子 | 附子 (毛茛科乌头属植物)附子,又名乌头或附片,别名:草乌、盐乌头、鹅儿花、铁花、五毒,拉丁文名: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的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中国四川、湖北、湖南等地。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属温里药。中药中“回阳救逆第一品”。功能主治: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
松露 | 松露 松露(学名:Truffle)是一种蕈类的总称,分类为子囊菌门西洋松露科西洋松露属(学名:Tuber)。大约有10种不同的品种,通常是一年生的真菌,多数在阔叶树的根部着丝生长,一般生长在松树、栎树、橡树下。 散布于树底方圆120~150厘米,块状主体藏于地下3~40厘米。分布在意大利、法国、西班牙、中国、新西兰等国。 松露食用气味特殊,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松露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其苛刻,且无法人工培育,产量稀少,导致了它的珍稀昂贵。因此欧洲人将松露与鱼子酱、鹅肝并列“世界三大珍肴”。 在众多种类中,法国产的黑松露(Tuber melanosporum Vitt.)与意大利产的白松露(Tuber magnatum Pico)评价最高。白松露一般生食,磨碎后撒在意大利面或煎蛋上。可以切成薄片加在肉里一同烤制,或用来烤鹅肝。有些奶酪中也添加了松露。黑松露的味道没有白松露那么浓烈,可以做松露盐或松露蜂蜜。过去松露要去皮,现在多采用研磨避免浪费。 2016年4月,澳大利亚发现世界最大松露,重达1.5公斤。 |
鵝掌草 | 辞典解释鹅掌草 é zhǎng cǎo 植物名。毛茛科鹅掌草属,多年生草本。生于山林间的阴地。高十公分左右,叶柄长,掌状三裂,各裂片有齿牙。四、五月间花茎由叶丛间抽出,有长花梗,开白色花。为有毒植物。 |
鵝鑾鼻 | 辞典解释鹅銮鼻 é luán bí 地名。位于台湾最南端,属屏东县,濒巴士海峡。地势东高西低,沿岸满布珊瑚礁。南部高约九十四公尺的孤立山峰上,有巨型灯塔,初建于清德宗光绪八年(西元1882),后因战争被毁,重建后成为高十八公尺的白色圆柱形灯塔,灯光每十秒钟闪烁一次,强度可达二十海里,有「东亚之光」的美称。其西侧礁石林立,已辟建为公园,具有峡谷、洞穴、奇岩等自然景观,为著名的观光胜地。 英语 Cape Eluanpi or Eluanbi, southernmost point of Taiwan Island |
塘鵝 | 辞典解释塘鹅 táng é 动物名。鸟纲鹈鹕科。嘴下皮肤下垂成袋状,翼长约七十公分,是北大西洋最大的海鸟。巢密集于近水的石堆缝里,由海藻和黏土构成。每次仅产一枚蓝白色卵,孵化期六至七周。幼鸟羽毛淡灰色,成鸟白色,头淡黄或米黄色,在湖与湾中捞鱼为食,多分布于温带及热带。 英语 pelican (Morus bassanus), gannet, booby |
面沙 | 面沙 沙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市区西南部,南濒珠江白鹅潭,北隔沙基涌,与六二三路相望的一个小岛,有大小街巷八条,面积0.3平方公里。 沙面在宋、元、明、清时期为中国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鸦片战争后,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沦为英、法租界。 沙面是广州重要商埠,已被开发成国家5A级景区,是广州著名的旅游区、风景区和休闲胜地。 |
俗书 | 俗书 【词语】:俗书 【注音】:sú shū 【释义】:1.通俗流行的书体。 2.品格不高的书法。 3.通俗流行而有别于正体的字。 4.民间流行的通俗读物。 5.佛门指佛教经典以外的书籍,如《老子》《庄子》等具有哲理性的书籍。 (1).通俗流行的书体。 唐 韩愈 《石鼓歌》:“ 羲之 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沉德潜 注:“隶书风俗通行,别于古篆,故云俗书,无贬 右军 意。” 清 顾炎武 《赠张力臣》诗:“削柎追 宜官 ,俗书嗤 逸少 。” (2).品格不高的书法。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十一:“ 元章 论 唐 人书,最不喜 柳 ,云 柳 出 欧阳 ,而为怪丑恶札之祖。自此世人始有俗书。” (3).通俗流行而有别于正体的字。 宋 黄庭坚 《山谷题跋·辨菴字》:“今俗书‘庵’字,既於篆文无有,又菴非屋,不当从广。” 清周亮工《书影》卷十:“俗书不可从者,谓古无此字,近人譌用者耳。” (4).民间流行的通俗读物。 清周亮工《书影》卷六:“今《百中经》前所绘小儿树,想沿於此。乃知俗书,亦有所本。” (5).佛门指佛教经典以外的书籍,如《老子》《庄子》等具有哲理性的书籍。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九章:“ 远 引《庄子》为连类,乃似格义之拟配外书。 安公 听 远 不废俗书,则其通常令弟子废俗书可知。” |
王尊馭 | 王尊驭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江山稳固、皇位永续,实行封藩制度。明代江西藩王三系中宁王系与益王系中,几十年来,发掘与清理的墓葬有9座藩王及王妃墓葬,新建地区的宁献王朱权墓、宁惠王朱磐衬墓、宁靖王朱奠培墓、宁康王朱觐钧及妃合葬墓、宁康王次妃冯氏墓,南城县的益端王朱祐槟夫妇合葬墓、益庄王朱厚烨夫妇合葬墓、宣王朱翊躧夫妇合葬墓、定王朱由木夫妇合葬墓。此外还有一些郡王及公主墓葬。 宁王共传五代四王:宁献王朱权---宁惠王朱磐衬(先朱权薨,未就王位)---宁靖王朱奠培---宁康王朱觐钧---朱宸濠。一世宁王朱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藩大宁(今属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永乐元年(1403年)朱权改封江西南昌。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宸濠因“谋反”,被除封国。 益王共传七代七王:益端王朱槟---益庄王朱厚烨---益恭王朱厚炫(朱厚烨弟)---昭王朱载增(未就位,先薨)---宣王朱翊躧---敬王朱常涏---定王朱由木---末王朱慈炱。一世益王朱槟,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弘治八年(1495年)就藩建昌(今江西南城),一直延续至明亡。 在江西明代藩王文物中,玉器占据相当比例,其中以玉带板数量多,品质佳,琢工精,内涵深,观赏性强,研究价值大。据不完全统计,江西地区见于报告的明代玉带板近30副(组),藩王或王妃墓几乎都出土了玉带板。 明代玉带乃带饰经数千年演变与发展的结果。先秦服装上衣下裳,以带束腰。春秋时期,中原地区除丝麻织带外,已普遍使用革带,带端钩连。历代贵族常系两种腰带:大带,帛布制成,专用于束腰;革带,皮革为之,则用于系佩。①三国以后,中原地区革带用趄者(金属有舌扣环带头)增多。魏晋以后,带趄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这种钩络带身常钉缀一些镂空纹样金属牌,时称“镂带”。 金(属)镂带进一步转变为蹀躞带。“蹀躞”一作“”,也作“瘛”。蹀躞带上牌饰不仅有装饰效果,还具实际功用,牌饰下端铰具下衔接一个金属小环,或牌饰下开一横置长方形小孔,俗称“古眼”,以承皮条穿过。带上小环与皮条是专为系佩什物之用,如带弓、剑、帉裻、算囊、刀、砺石之类。两晋时,这种北方少数民族的流行装束传入中原。 魏晋南北朝时期,带上金属之牌饰之外,也用玉牌。北朝时期出现完整玉带,《周书·李迁哲传》记:“太祖以其所服紫袍、玉带及所乘马赐之(李迁哲)。”1988年陕西省咸阳市底张湾北周若干云墓出土的八环蹀躞玉带是目前所见出土最早的蹀躞玉带。唐初崇尚武功,借鉴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规定官吏系蹀躞带。带上悬挂什物七种,名谓“蹀躞七事”。唐代形成革带制度,蹀躞带外亦用无环的带,以带板质地之别与数量多寡表示官员依品秩高低。 南北朝始,除了上述用带趄括结之外的蹀躞带,还出现了带板装饰,不挂吊物件,带头缝缀外端圆弧状尾(带尾板),即笏头带。此后笏头带成为汉民族的主要带式,作为官员礼仪服饰,唐代行、宋代兴,明代盛,清代微。 笏头带有两种带式:单尾笏头带,一条式,一端连接带扣,一端缀以尾,带尾内侧一段锥有若干孔眼,带面再缀数块带板。带的主体形状与现今使用的一字长条形皮带相仿,只不过加缀板饰;双尾笏头带,二条式,一长一短。前带位于腹前,两头缀上尾,尾内(或辅带)锥孔眼。后带位于腰后,两头(或辅带)连结带扣。前后带围系于腰,带尾与带扣位于腰侧,尾穿扣环合于一体。宋代可能存在单尾笏头带向双尾笏头带过渡形式的单尾二条笏头带,最早的见于五代前蜀王建墓出土的玉带。1956年江西上饶市郊茶山寺一座南宋初年赵仲湮的墓中出土一副玉带板。王建与赵仲湮的带板同为1块尾,7块长方形板,故有可能都是单尾二条笏头带。明代双尾笏头带流行,成为玉带的主体,单尾笏头带使用不多,存世较少。 笏头带具体可分为四部分: 带鞓:简称“鞓”,即皮带,是腰带的骨骼,一般表面套锦缎罩衣,革带不露; 带:钉缀在带(尾之外)表面的薄板; 尾:外端圆弧的长方形薄板,钉缀在革带尾端,既保护皮革,也具装饰效果。亦称“鱼尾”、“挞尾”、“獭尾”。现在人们通常将带与尾统称带板。 带扣:是金属制成联接之具,一般采取环舌相加。 1980年江西省南城县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益宣王夫妇墓继妃孙氏棺内出土了1组描金牡丹纹青玉带板,尾:长6.6、宽3;花形:长3.8、宽3.2;带环花形:长3.9、宽3;桃形:直径2.6。厚均为0.6厘米,重205克。 青玉质,浅雕工艺制作。每块玉板深刻轮廓,周缘弧出,牡丹图案,花苞居中,瓣叶围绕。典型牡丹外层5或6叶片,内层左右2叶片。花下点状茎蒂。叶苞表面加刻细线,叶上三条,苞上一条脉纹,以示茎脉。阴线上填涂金彩。此为单尾笏头玉束带,玉带板共有16块:1块尾,两朵牡丹并行组合图案,花外层6片花瓣;7块花形板与2块带环花形板图案典形,只是后者下方加环;6块桃花形板因板形及内中圆孔,图案稍有变化,外围5片花瓣,中间1片加刻4条叶纹。牡丹外形写实,细处抽象,轮廓清楚,构图饱满,刀法简洁,风格协调。线脉金彩使牡丹更为美丽,增添了富贵之气。 明代几乎难得一见此种造型及纹饰的玉带,其时代与各板位置需进一步研究。历代玉带不仅是官员品秩的重要表征,也是巨大财富,故前代玉带亦有遗留,且为后人所用。在湖北钟祥的梁庄王墓中就出土了1条鹘捕鹅白玉带与1条葵花青玉带,前者制作时代金代,后者为元代。②梁庄王妃的葵花青玉带形制保存较为完整,由9块玉带和6件金饰组成。玉带中有7件葵花玉带呈五瓣花形,中央有1个小穿孔,1块长方形玉带,1件金针玉带扣。金饰件中有2件金带扣,3件金带箍,1件金尾可能与长方形玉尾夹合组成。发掘者认为其属梁庄王妃随葬品,制作时代“当为元代遗存”③,其形制与功用为“女带”。描金牡丹纹青玉带板出土时散置于益宣王继妃孙氏头旁的包巾内,故其为益宣王孙妃之物。其带板宽度较窄,约为3厘米,亦属窄带之类。1958年吉林省扶余县西山屯一座金代墓中出土一条金扣玉带,带鞓不存,金配件与玉板皆在,1块玉尾,18块玉,考古人员已将各带板位置其复原。④其12块长方形中,2块下方中部有长方形孔。6块桃形中有一圆孔。益宣王孙妃氏的16块带板中,1块尾,其余15块分成二种形状,9块花形里有2块带环,6块桃形且其中有一圆洞。这种带环或有古孔是蹀躞带向单尾笏头带转变时期的过渡形式。描金牡丹纹青玉带板式数量与结构与扶余西山屯带有似性:皆为2块带块,且与大部分的(扶余西山屯的多3块)形同;同有6块带洞桃形;带板宽度相差仅0.5厘米。金代玉带多为光素,形制简朴,“构图讲究对称”,“表面雕刻大量使用凹线。”⑤益宣王孙妃的这副带板图案似有这种特点。综合上述,我们初步认为,描金牡丹纹青玉带板制成时代可早到金。.... |
王尊驭 | 王尊驭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江山稳固、皇位永续,实行封藩制度。明代江西藩王三系中宁王系与益王系中,几十年来,发掘与清理的墓葬有9座藩王及王妃墓葬,新建地区的宁献王朱权墓、宁惠王朱磐衬墓、宁靖王朱奠培墓、宁康王朱觐钧及妃合葬墓、宁康王次妃冯氏墓,南城县的益端王朱祐槟夫妇合葬墓、益庄王朱厚烨夫妇合葬墓、宣王朱翊躧夫妇合葬墓、定王朱由木夫妇合葬墓。此外还有一些郡王及公主墓葬。 宁王共传五代四王:宁献王朱权---宁惠王朱磐衬(先朱权薨,未就王位)---宁靖王朱奠培---宁康王朱觐钧---朱宸濠。一世宁王朱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藩大宁(今属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永乐元年(1403年)朱权改封江西南昌。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宸濠因“谋反”,被除封国。 益王共传七代七王:益端王朱槟---益庄王朱厚烨---益恭王朱厚炫(朱厚烨弟)---昭王朱载增(未就位,先薨)---宣王朱翊躧---敬王朱常涏---定王朱由木---末王朱慈炱。一世益王朱槟,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弘治八年(1495年)就藩建昌(今江西南城),一直延续至明亡。 在江西明代藩王文物中,玉器占据相当比例,其中以玉带板数量多,品质佳,琢工精,内涵深,观赏性强,研究价值大。据不完全统计,江西地区见于报告的明代玉带板近30副(组),藩王或王妃墓几乎都出土了玉带板。 明代玉带乃带饰经数千年演变与发展的结果。先秦服装上衣下裳,以带束腰。春秋时期,中原地区除丝麻织带外,已普遍使用革带,带端钩连。历代贵族常系两种腰带:大带,帛布制成,专用于束腰;革带,皮革为之,则用于系佩。①三国以后,中原地区革带用趄者(金属有舌扣环带头)增多。魏晋以后,带趄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这种钩络带身常钉缀一些镂空纹样金属牌,时称“镂带”。 金(属)镂带进一步转变为蹀躞带。“蹀躞”一作“”,也作“瘛”。蹀躞带上牌饰不仅有装饰效果,还具实际功用,牌饰下端铰具下衔接一个金属小环,或牌饰下开一横置长方形小孔,俗称“古眼”,以承皮条穿过。带上小环与皮条是专为系佩什物之用,如带弓、剑、帉裻、算囊、刀、砺石之类。两晋时,这种北方少数民族的流行装束传入中原。 魏晋南北朝时期,带上金属之牌饰之外,也用玉牌。北朝时期出现完整玉带,《周书·李迁哲传》记:“太祖以其所服紫袍、玉带及所乘马赐之(李迁哲)。”1988年陕西省咸阳市底张湾北周若干云墓出土的八环蹀躞玉带是目前所见出土最早的蹀躞玉带。唐初崇尚武功,借鉴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规定官吏系蹀躞带。带上悬挂什物七种,名谓“蹀躞七事”。唐代形成革带制度,蹀躞带外亦用无环的带,以带板质地之别与数量多寡表示官员依品秩高低。 南北朝始,除了上述用带趄括结之外的蹀躞带,还出现了带板装饰,不挂吊物件,带头缝缀外端圆弧状尾(带尾板),即笏头带。此后笏头带成为汉民族的主要带式,作为官员礼仪服饰,唐代行、宋代兴,明代盛,清代微。 笏头带有两种带式:单尾笏头带,一条式,一端连接带扣,一端缀以尾,带尾内侧一段锥有若干孔眼,带面再缀数块带板。带的主体形状与现今使用的一字长条形皮带相仿,只不过加缀板饰;双尾笏头带,二条式,一长一短。前带位于腹前,两头缀上尾,尾内(或辅带)锥孔眼。后带位于腰后,两头(或辅带)连结带扣。前后带围系于腰,带尾与带扣位于腰侧,尾穿扣环合于一体。宋代可能存在单尾笏头带向双尾笏头带过渡形式的单尾二条笏头带,最早的见于五代前蜀王建墓出土的玉带。1956年江西上饶市郊茶山寺一座南宋初年赵仲湮的墓中出土一副玉带板。王建与赵仲湮的带板同为1块尾,7块长方形板,故有可能都是单尾二条笏头带。明代双尾笏头带流行,成为玉带的主体,单尾笏头带使用不多,存世较少。 笏头带具体可分为四部分: 带鞓:简称“鞓”,即皮带,是腰带的骨骼,一般表面套锦缎罩衣,革带不露; 带:钉缀在带(尾之外)表面的薄板; 尾:外端圆弧的长方形薄板,钉缀在革带尾端,既保护皮革,也具装饰效果。亦称“鱼尾”、“挞尾”、“獭尾”。现在人们通常将带与尾统称带板。 带扣:是金属制成联接之具,一般采取环舌相加。 1980年江西省南城县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益宣王夫妇墓继妃孙氏棺内出土了1组描金牡丹纹青玉带板,尾:长6.6、宽3;花形:长3.8、宽3.2;带环花形:长3.9、宽3;桃形:直径2.6。厚均为0.6厘米,重205克。 青玉质,浅雕工艺制作。每块玉板深刻轮廓,周缘弧出,牡丹图案,花苞居中,瓣叶围绕。典型牡丹外层5或6叶片,内层左右2叶片。花下点状茎蒂。叶苞表面加刻细线,叶上三条,苞上一条脉纹,以示茎脉。阴线上填涂金彩。此为单尾笏头玉束带,玉带板共有16块:1块尾,两朵牡丹并行组合图案,花外层6片花瓣;7块花形板与2块带环花形板图案典形,只是后者下方加环;6块桃花形板因板形及内中圆孔,图案稍有变化,外围5片花瓣,中间1片加刻4条叶纹。牡丹外形写实,细处抽象,轮廓清楚,构图饱满,刀法简洁,风格协调。线脉金彩使牡丹更为美丽,增添了富贵之气。 明代几乎难得一见此种造型及纹饰的玉带,其时代与各板位置需进一步研究。历代玉带不仅是官员品秩的重要表征,也是巨大财富,故前代玉带亦有遗留,且为后人所用。在湖北钟祥的梁庄王墓中就出土了1条鹘捕鹅白玉带与1条葵花青玉带,前者制作时代金代,后者为元代。②梁庄王妃的葵花青玉带形制保存较为完整,由9块玉带和6件金饰组成。玉带中有7件葵花玉带呈五瓣花形,中央有1个小穿孔,1块长方形玉带,1件金针玉带扣。金饰件中有2件金带扣,3件金带箍,1件金尾可能与长方形玉尾夹合组成。发掘者认为其属梁庄王妃随葬品,制作时代“当为元代遗存”③,其形制与功用为“女带”。描金牡丹纹青玉带板出土时散置于益宣王继妃孙氏头旁的包巾内,故其为益宣王孙妃之物。其带板宽度较窄,约为3厘米,亦属窄带之类。1958年吉林省扶余县西山屯一座金代墓中出土一条金扣玉带,带鞓不存,金配件与玉板皆在,1块玉尾,18块玉,考古人员已将各带板位置其复原。④其12块长方形中,2块下方中部有长方形孔。6块桃形中有一圆孔。益宣王孙妃氏的16块带板中,1块尾,其余15块分成二种形状,9块花形里有2块带环,6块桃形且其中有一圆洞。这种带环或有古孔是蹀躞带向单尾笏头带转变时期的过渡形式。描金牡丹纹青玉带板式数量与结构与扶余西山屯带有似性:皆为2块带块,且与大部分的(扶余西山屯的多3块)形同;同有6块带洞桃形;带板宽度相差仅0.5厘米。金代玉带多为光素,形制简朴,“构图讲究对称”,“表面雕刻大量使用凹线。”⑤益宣王孙妃的这副带板图案似有这种特点。综合上述,我们初步认为,描金牡丹纹青玉带板制成时代可早到金。.... |
江徼 | 江徼 读音: jiāng jiào 江徼 江边;江界。 唐 张说 《五君咏·赵耿公彦昭》:“何意瑶台云,风吹落江徼。” 唐 李白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诗:“双鹅飞 洛阳 ,五马渡 江 徼。”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韦宥》:“我於芦心得之,颇甚新紧。然沙洲江徼,是物何自而来,吾甚异之。” |
俗書 | 俗书 【词语】:俗书 【注音】:sú shū 【释义】:1.通俗流行的书体。 2.品格不高的书法。 3.通俗流行而有别于正体的字。 4.民间流行的通俗读物。 5.佛门指佛教经典以外的书籍,如《老子》《庄子》等具有哲理性的书籍。 (1).通俗流行的书体。 唐 韩愈 《石鼓歌》:“ 羲之 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沉德潜 注:“隶书风俗通行,别于古篆,故云俗书,无贬 右军 意。” 清 顾炎武 《赠张力臣》诗:“削柎追 宜官 ,俗书嗤 逸少 。” (2).品格不高的书法。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十一:“ 元章 论 唐 人书,最不喜 柳 ,云 柳 出 欧阳 ,而为怪丑恶札之祖。自此世人始有俗书。” (3).通俗流行而有别于正体的字。 宋 黄庭坚 《山谷题跋·辨庵字》:“今俗书‘庵’字,既于篆文无有,又庵非屋,不当从广。” 清周亮工《书影》卷十:“俗书不可从者,谓古无此字,近人譌用者耳。” (4).民间流行的通俗读物。 清周亮工《书影》卷六:“今《百中经》前所绘小儿树,想沿于此。乃知俗书,亦有所本。” (5).佛门指佛教经典以外的书籍,如《老子》《庄子》等具有哲理性的书籍。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九章:“ 远 引《庄子》为连类,乃似格义之拟配外书。 安公 听 远 不废俗书,则其通常令弟子废俗书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