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圭志(《第一才女传》)》 第十一回 张状元衣锦还乡 武探花居丧守服
作者:崔象川
话说帝见刘忠之表,及白圭之说,十分惊奇。即将表章及白圭,出示群臣。庭瑞近前见了白圭,忙俯伏金阶奏曰:“张衡才,臣之父也。原因与房叔张宏自苏州归,至南康朱子壋内,无病身故,却是叔父扶柩归家。臣母感其德,将家事付他管理。数年来,祇见宏叔富厚。后因见其行为不公,是以绝其往来。若毒害之由,实无一人知觉。”帝问曰:“卿父平日作甚事业?”庭奏曰:“臣家自祖上以来,颇有家资。臣父平日,惟施财济困而已,别无所为。”帝赞曰:“‘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诚哉是言也。在他人纵有此冤,未必遂有此报,况身为城隍,受上帝之敕命乎。此等伟人世所罕有,朕今加封为天下都城隍,以彰其德。”庭闻言,忙叩头谢思。帝命将此事刊报,颁行天下。自是天下人皆知此事。
当时庭瑞又俯伏金阶,将建章之表呈上,奏曰:“探花昨因父没,即行奔归,兹遗有表章,奏闻陛下。”帝命侍臣接上表章,观其略曰:
探花臣武建章谨奏为丁懮事:臣父方山,原任漳州道职。因衰老多病,蒙圣恩舍归田里。臣奉汤药有年,于今二月数卒。臣痛惨无地,身服齐衰,不敢朝见,谨修表上闻,伏于圣听。
帝看毕,乃曰:“探花有丧,不容不去。卿等在朝,当为朕勤心辅国。”庭奏曰:“臣兄弟一介书生,幸窃科甲,敢不尽忠以报国恩。今国家闲暇,伏乞圣思,假臣旋里数月,不胜感激之至。”帝曰:“卿欲归家,早宜来京,以应国用,勿负朕心。”又曰:“朕昨许榜眼招为驸马,似乎榜眼面带难色。回思婚姻之事,自有定理,何可强也。今榜眼别择良配可矣。”兰英暗喜,一同叩头谢恩。帝乃退朝。
百官各转衙门,皆知状元、榜眼奉旨回家,俱纷纷来送礼。庭瑞与兰英回到公馆,令仆收拾行囊,将欲起程。因各官前来送礼,祇得向各衙门辞行。
次日早起,百官又来送行。庭瑞与兰英逊让不过,祇得与多官步行,送出城外方止。庭、兰方纔上马。行未数里,祇见有人跪禀曰:“新科各同年老爷,俱在前面等候。”庭乃策马向前,早望见一班同年,俱在长亭之上。于是乃与兰下马,步至长亭。众同年齐揖曰:“闻知状元兄弟回府,弟等特具一觞,聊以作饯。”庭谢曰:“弟一介寒儒,偶然侥幸,何敢劳诸兄盛设,使弟于心怎安。”乃与兰就席,诸同年争欲敬酒。庭谢曰:“弟酒力甚微,不能多饮。愧领数杯,足感盛情,愿诸公见谅。”众乃止。
须臾,庭离席曰:“弟不胜酒力矣。今暂相离,数月后又将复来,少不得同事有期,再当酬谢。”众因其行色匆匆,亦不强欲其饮,皆离席相送,拱请庭、兰上马。庭、兰决要步行,将百步,庭谢曰:“叨蒙盛饯,感惠已极,何敢再劳远送,谓此止步。”同年中一长者曰:“我等相送,反劳状元等步行。不如止步,但请状元兄弟登鞍。”于是,众皆揖逊,庭、兰祇得上马,欠身一揖而去。众同年亦各回寓。
却说建章奔丧归家,于路无分昼夜,赶到家中。将近门首,遂呼天而哭。及入门时,但见满门亲眷及奴婢辈,一堂尽白,见了建章一齐哀泣,哭声大震。建章跪拜灵前,伏地痛哭。眼中流血,众人扶起,潜入孝帐。
祇见堂上两副灵柩,大惊。未及开言,众泣曰:“老夫人亦于前三日逝矣。”建章闻言,仰面而倒,昏绝于地。众人救起,徐徐方醒,以头冲柩上,几番气绝,众人救住劝解。建章大哭曰:“父母年迈,不能朝夕奉养,乃远离膝下,自图功名。今父母双亡,不孝之罪何能苟免。”言讫大哭,又昏倒于地。众人扶到床上,哀惨已极。
时府尊率满城官员,俱来吊礼。不见建章谢宾,府尊问曰:“闻公子得中探花,今已回府,如何不见?”其仆叩头泣曰:“公子自京归,因伤大老爷身故,于路受尽奔苦。到家又见老夫人去世,遂闷绝于地,仆等救醒,哀惨太甚。今已四日水浆不进,卧于床上,祇有一口气,亦恐不能久矣。”知府闻言,感其孝心,遂率各官至其榻前相劝。
建章瞑目问仆曰:“谁至此?”仆答曰:“府大老爷与满城官员在此吊礼。”建章闻言,一跃而起。见府尊立于床前,慌忙跪下叩头。知府扶起,慰之曰:“探花宜自惜,无过伤矣。”建章泣曰:“父母年迈,不能定省寒温。父母临丧,不能自守制礼。府尊至而不迎,吊客来而不接。不孝之罪,实迷苍天。”知府劝曰:“父母之丧,谁能免乎?探花不可过伤,切宜自珍。”众官亦相劝。建章祇得点头。
各宫辞出,建章掩面哭送。各官既去,建章又伏于柩上痛哭。亲友苦劝,始略进饮食。于是将择日治丧。忽又有二少年素服而来,后有随人手捧祭仪。建章在孝帐内觑见二人,乃庭瑞兄弟也,因居丧不便出迎。
庭瑞令摆开祭仪,遂与兰英在灵前礼拜。庭瑞自读祭文曰:维年月日,张庭瑞暨弟兰谨具牲仪,致祭于方翁老大人之灵前。曰:呜呼,方翁不幸数终。浮生若梦,渺渺一空。人岂不伤,我心实痛。翁如有灵,享我一樽。吊翁盛德,远布福泽。君为嗟惨,民为断肠。吊翁治家,教子有方。名传天下,才胜群英。想翁当年,凡谋有节。哭翁辞世,伏地流血。报国以忠,治民以德。幽为鬼神,正气永赫。呜呼痛哉,伏为尚飨。
读毕乃起,建章叩头谢宾。庭瑞扶起,共入孝帐内。谈及数语,内堂席已安排。遂请庭与兰饮酒,建章相陪,各言别后之情。
酒过数巡,庭瑞起身曰:“弟在九江雇船到此,今船湾在朱子壋内等候。当此顺风,不能久留,就此告辞,数月后进京再来造府。”建章留之不住,祇得送到门首,乃曰:“弟制服在身,不敢远送,望勿见罪。”庭曰:“是何言也,孰不知礼。”言讫,一揖而出。
来到船上即刻开船。顺风而上,往吉安而来。自是建章在家择日治丧,自此谨守制服。
再说何大姑在家。自从打发庭瑞、兰英进京去后,家中虽然富厚,亦觉冷落,乃往妹家居住。妹夫夏松甚是敬礼,其妹终日相与谈笑。妹因无子亦常有懮思,屡劝其夫娶妾,夏松祇不从。大姑亦每用好言劝解。
一日,张家仆来禀大姑曰:“家中报子到了,报姑娘中了会元,大相公中了第三名。”大姑大喜,乃作书令执事之仆打发报子去讫。
过半月,又有仆来云:“家中又有报子到,报大相公中了状元,姑娘中了榜眼。”大姑闻言喜报,乃辞过妹夫,即起身回家。其妹亦同来贺喜,姊妹同驾一车,仆从随后。比及到家,多以金银打发报子去了。
又过一月,忽报状元回府。时大姑正与妹在房中闲坐,闻得此报,即与妹同出中堂。但见满堂旗帜,庭瑞、兰英立于堂上,见了母亲,遂跪拜于地下。大姑扶起,命拜二姑。二姑忙欲答礼,被大姑捉住,受了四拜。庭、兰拜毕,大姑命坐于侧,细问京都之事。
庭瑞乃将福建巡抚上表,父亲含冤之故与母言。大姑闻言,不胜忿恨,曰:“我在梦中十余年矣。近在尔姨娘家回来,始知宏贼那厮,家产尽绝。原来如此,恨未生食其肉矣。今蒙福建巡抚与尔父报仇,此等大德,即当往谢之,且得祭尔父之灵。”庭瑞点头应诺。兰英又曰:“今父亲蒙皇上救敕封为天下都城隍,各省有词诏颁行。”大姑曰:“以尔父之德,为城隍于职无愧。然圣上之恩,难以报效耳。”
庭瑞又将建章得中探花,及其父母双亡,一一说了。大始曰:“彼既无父母,须要他到此招亲。”二姑曰:“此言是也。祇是他现在居丧,且待他满了孝服,作书请他便了。”大姑点头应诺。当下便择祭择祖,房族人等为之竖旗挂匾,忙了半月。
于是,庭瑞遂与兰英同往福建。不一日到了省城,令仆具帖入巡抚衙内。刘忠在内衙见了状元、榜眼名帖,随步出头门迎接。与庭、兰揖让不过,挽手同进暖阁。到了后堂,庭与兰便纳头下拜。正是:
兄妹同谢德,父子共沾恩。
未知刘忠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张博之冤,初无入知,今则天下皆知。既受上帝之敕,又得人王之封。读是编者,何其快于心欤。
兰英招驸马,是一段难文;建章荐兰英,又是一段美意。读者正不知其何以着落,却从卦命之中轻轻按下。建章归家,两个知已饯行。庭兰归家,三百同年饯行。庭兰何其荣,建章何其惨,然以千万人虚附之知,诚不若一二人中心之知矣。
建章既奔父丧,又见母丧。庭瑞既得身荣,又得父显。本是同心之士,变出两样祸福。方山本无子,却又有子。今既有子,亦同无子。其夫妻相继而亡,有子不在身前,拾养之劳又安在哉。总之,君子安静以自养,无住而不自得矣。
何大姑冷落,霎时便有几多热闹。何二姑冷落,到底还是一边凄凉。吾既为大姑喜,又为二姑懮。
当时庭瑞又俯伏金阶,将建章之表呈上,奏曰:“探花昨因父没,即行奔归,兹遗有表章,奏闻陛下。”帝命侍臣接上表章,观其略曰:
探花臣武建章谨奏为丁懮事:臣父方山,原任漳州道职。因衰老多病,蒙圣恩舍归田里。臣奉汤药有年,于今二月数卒。臣痛惨无地,身服齐衰,不敢朝见,谨修表上闻,伏于圣听。
帝看毕,乃曰:“探花有丧,不容不去。卿等在朝,当为朕勤心辅国。”庭奏曰:“臣兄弟一介书生,幸窃科甲,敢不尽忠以报国恩。今国家闲暇,伏乞圣思,假臣旋里数月,不胜感激之至。”帝曰:“卿欲归家,早宜来京,以应国用,勿负朕心。”又曰:“朕昨许榜眼招为驸马,似乎榜眼面带难色。回思婚姻之事,自有定理,何可强也。今榜眼别择良配可矣。”兰英暗喜,一同叩头谢恩。帝乃退朝。
百官各转衙门,皆知状元、榜眼奉旨回家,俱纷纷来送礼。庭瑞与兰英回到公馆,令仆收拾行囊,将欲起程。因各官前来送礼,祇得向各衙门辞行。
次日早起,百官又来送行。庭瑞与兰英逊让不过,祇得与多官步行,送出城外方止。庭、兰方纔上马。行未数里,祇见有人跪禀曰:“新科各同年老爷,俱在前面等候。”庭乃策马向前,早望见一班同年,俱在长亭之上。于是乃与兰下马,步至长亭。众同年齐揖曰:“闻知状元兄弟回府,弟等特具一觞,聊以作饯。”庭谢曰:“弟一介寒儒,偶然侥幸,何敢劳诸兄盛设,使弟于心怎安。”乃与兰就席,诸同年争欲敬酒。庭谢曰:“弟酒力甚微,不能多饮。愧领数杯,足感盛情,愿诸公见谅。”众乃止。
须臾,庭离席曰:“弟不胜酒力矣。今暂相离,数月后又将复来,少不得同事有期,再当酬谢。”众因其行色匆匆,亦不强欲其饮,皆离席相送,拱请庭、兰上马。庭、兰决要步行,将百步,庭谢曰:“叨蒙盛饯,感惠已极,何敢再劳远送,谓此止步。”同年中一长者曰:“我等相送,反劳状元等步行。不如止步,但请状元兄弟登鞍。”于是,众皆揖逊,庭、兰祇得上马,欠身一揖而去。众同年亦各回寓。
却说建章奔丧归家,于路无分昼夜,赶到家中。将近门首,遂呼天而哭。及入门时,但见满门亲眷及奴婢辈,一堂尽白,见了建章一齐哀泣,哭声大震。建章跪拜灵前,伏地痛哭。眼中流血,众人扶起,潜入孝帐。
祇见堂上两副灵柩,大惊。未及开言,众泣曰:“老夫人亦于前三日逝矣。”建章闻言,仰面而倒,昏绝于地。众人救起,徐徐方醒,以头冲柩上,几番气绝,众人救住劝解。建章大哭曰:“父母年迈,不能朝夕奉养,乃远离膝下,自图功名。今父母双亡,不孝之罪何能苟免。”言讫大哭,又昏倒于地。众人扶到床上,哀惨已极。
时府尊率满城官员,俱来吊礼。不见建章谢宾,府尊问曰:“闻公子得中探花,今已回府,如何不见?”其仆叩头泣曰:“公子自京归,因伤大老爷身故,于路受尽奔苦。到家又见老夫人去世,遂闷绝于地,仆等救醒,哀惨太甚。今已四日水浆不进,卧于床上,祇有一口气,亦恐不能久矣。”知府闻言,感其孝心,遂率各官至其榻前相劝。
建章瞑目问仆曰:“谁至此?”仆答曰:“府大老爷与满城官员在此吊礼。”建章闻言,一跃而起。见府尊立于床前,慌忙跪下叩头。知府扶起,慰之曰:“探花宜自惜,无过伤矣。”建章泣曰:“父母年迈,不能定省寒温。父母临丧,不能自守制礼。府尊至而不迎,吊客来而不接。不孝之罪,实迷苍天。”知府劝曰:“父母之丧,谁能免乎?探花不可过伤,切宜自珍。”众官亦相劝。建章祇得点头。
各宫辞出,建章掩面哭送。各官既去,建章又伏于柩上痛哭。亲友苦劝,始略进饮食。于是将择日治丧。忽又有二少年素服而来,后有随人手捧祭仪。建章在孝帐内觑见二人,乃庭瑞兄弟也,因居丧不便出迎。
庭瑞令摆开祭仪,遂与兰英在灵前礼拜。庭瑞自读祭文曰:维年月日,张庭瑞暨弟兰谨具牲仪,致祭于方翁老大人之灵前。曰:呜呼,方翁不幸数终。浮生若梦,渺渺一空。人岂不伤,我心实痛。翁如有灵,享我一樽。吊翁盛德,远布福泽。君为嗟惨,民为断肠。吊翁治家,教子有方。名传天下,才胜群英。想翁当年,凡谋有节。哭翁辞世,伏地流血。报国以忠,治民以德。幽为鬼神,正气永赫。呜呼痛哉,伏为尚飨。
读毕乃起,建章叩头谢宾。庭瑞扶起,共入孝帐内。谈及数语,内堂席已安排。遂请庭与兰饮酒,建章相陪,各言别后之情。
酒过数巡,庭瑞起身曰:“弟在九江雇船到此,今船湾在朱子壋内等候。当此顺风,不能久留,就此告辞,数月后进京再来造府。”建章留之不住,祇得送到门首,乃曰:“弟制服在身,不敢远送,望勿见罪。”庭曰:“是何言也,孰不知礼。”言讫,一揖而出。
来到船上即刻开船。顺风而上,往吉安而来。自是建章在家择日治丧,自此谨守制服。
再说何大姑在家。自从打发庭瑞、兰英进京去后,家中虽然富厚,亦觉冷落,乃往妹家居住。妹夫夏松甚是敬礼,其妹终日相与谈笑。妹因无子亦常有懮思,屡劝其夫娶妾,夏松祇不从。大姑亦每用好言劝解。
一日,张家仆来禀大姑曰:“家中报子到了,报姑娘中了会元,大相公中了第三名。”大姑大喜,乃作书令执事之仆打发报子去讫。
过半月,又有仆来云:“家中又有报子到,报大相公中了状元,姑娘中了榜眼。”大姑闻言喜报,乃辞过妹夫,即起身回家。其妹亦同来贺喜,姊妹同驾一车,仆从随后。比及到家,多以金银打发报子去了。
又过一月,忽报状元回府。时大姑正与妹在房中闲坐,闻得此报,即与妹同出中堂。但见满堂旗帜,庭瑞、兰英立于堂上,见了母亲,遂跪拜于地下。大姑扶起,命拜二姑。二姑忙欲答礼,被大姑捉住,受了四拜。庭、兰拜毕,大姑命坐于侧,细问京都之事。
庭瑞乃将福建巡抚上表,父亲含冤之故与母言。大姑闻言,不胜忿恨,曰:“我在梦中十余年矣。近在尔姨娘家回来,始知宏贼那厮,家产尽绝。原来如此,恨未生食其肉矣。今蒙福建巡抚与尔父报仇,此等大德,即当往谢之,且得祭尔父之灵。”庭瑞点头应诺。兰英又曰:“今父亲蒙皇上救敕封为天下都城隍,各省有词诏颁行。”大姑曰:“以尔父之德,为城隍于职无愧。然圣上之恩,难以报效耳。”
庭瑞又将建章得中探花,及其父母双亡,一一说了。大始曰:“彼既无父母,须要他到此招亲。”二姑曰:“此言是也。祇是他现在居丧,且待他满了孝服,作书请他便了。”大姑点头应诺。当下便择祭择祖,房族人等为之竖旗挂匾,忙了半月。
于是,庭瑞遂与兰英同往福建。不一日到了省城,令仆具帖入巡抚衙内。刘忠在内衙见了状元、榜眼名帖,随步出头门迎接。与庭、兰揖让不过,挽手同进暖阁。到了后堂,庭与兰便纳头下拜。正是:
兄妹同谢德,父子共沾恩。
未知刘忠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张博之冤,初无入知,今则天下皆知。既受上帝之敕,又得人王之封。读是编者,何其快于心欤。
兰英招驸马,是一段难文;建章荐兰英,又是一段美意。读者正不知其何以着落,却从卦命之中轻轻按下。建章归家,两个知已饯行。庭兰归家,三百同年饯行。庭兰何其荣,建章何其惨,然以千万人虚附之知,诚不若一二人中心之知矣。
建章既奔父丧,又见母丧。庭瑞既得身荣,又得父显。本是同心之士,变出两样祸福。方山本无子,却又有子。今既有子,亦同无子。其夫妻相继而亡,有子不在身前,拾养之劳又安在哉。总之,君子安静以自养,无住而不自得矣。
何大姑冷落,霎时便有几多热闹。何二姑冷落,到底还是一边凄凉。吾既为大姑喜,又为二姑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