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卷八十六 江西四
作者:顾祖禹
◇建昌府东至福建邵武府三百六十里,西南至赣州府七百五十里,西北至抚州府百四十里,东北至广信府五百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四十里,至京师五千四百八十五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时,为吴西南境。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两汉属豫章郡。三国吴太平二年,分属临川郡郡治临汝县。晋、宋以后因之齐移郡治南城,梁复旧。隋平陈,属抚州。大业初,属临川郡。唐仍属抚州。宋开宝三年,南唐主李煜始置建武军于此。宋太平兴国二年,改为建昌军。元曰建昌路。明初,改肇昌府时宋龙凤七年,建昌归明,即元至正二十一年也。明年,改肇昌府,旋曰建昌府《志》云:是年二月,改肇昌府。九月,又改为建昌府,领县五。今因之。
府据七闽之咽喉,壮两江谓江东西之唇齿。山川环结,形势峻险,号为东南上游。明初,胡廷瑞自建昌出杉关,取邵武,攻建宁。善战者,战于九天之上,繇此道也。
南城县附郭。汉县,以在豫章郡城之南而名。三国吴属临川郡。晋太康初,曰新南城县。大兴中,复旧。宋仍属临川郡。齐为郡治。梁、陈皆属临川郡。隋属抚州。唐因之。南唐末,为建武军治。宋初改建昌军。《志》云:宋平南唐,南城县仍属抚州。淳化二年,始隶建昌军。误。今编户二百七十四里。
○建武军城在府治北。南唐末所筑。《郡志》云:旧城,唐干符中筑,周十里有奇,后废。宋开宝中,南唐置军,命李崇赡置制军事,增筑制院城,周不及一里。宋元丰中,因邵武寇乱,改营新城,周九里有奇。明初,陈友谅将王溥以城归附,因旧城营筑。洪武元年,增修完固。正德八年以后,屡经缮治,皆如旧城之制,周不及十里。有门四,东武胜、南通会、西仪凤、北朝京,城东滨江为险云。
○凤凰山府北二里。郡之主山也。山麓有凤山堡。宋开庆元年,知军事雷宜中所筑,城周三里,又浚濠五里,并置凤山寨,共为守御。景定四年,知军钱应孙增修。元初废。府城中治南又有登高山,一名高空山,又名黄家山。其相连而西南者曰郭家、陈家二山。登其巅,俯临雉堞,远眺江山之胜。○红屏山,在府西五里。又名赭面石,高百仞,如赤城,郡治目为印山。又芙蓉山,在府东十里,高五里,连枝迭瓣,宛若芙蓉,因名。
麻姑山府西南十里。高百丈,周百五十里。《胜览》云:山高九里五十步,周回四百一十四里,峰峦涧谷,幽胜不一。其得名者曰万寿仙、羊葛仙、秦人、逍遥等峰。东瞰郡城,西跨宜邑,稍北带麻源三谷,诚神仙窟宅也。《道书》三十六洞天之一。《志》云:麻姑西七里有丹霞山,《道书》以为第十福地,亦曰丹霞洞。其旁为出云山。○从姑山,在府东南五里,以山次于麻姑而名。缘石磴而上数百级,有双石对峙如门,名铁关。又数十级乃至山顶,有伏虎洞,亦曰玉洞。又有岩,曰秋泽岩。
剑山府东八十里。高数百仞,延袤数十里。稍东曰大旭山,以山势高耸,日出先见而名。又鱼山,在府东南八十里,高数百仞,山腹有龙潭,俗呼为海眼。○东界山,在府东二十里。宋元八年冬,有甘露降于山之松柏。城北七十里又有北界山,与抚州临川县分界,山路险峻,为备御之处。《志》云:府东北五十里有太平山,以山势宽平而名。又有白马山,在府东北九十里,其上为出云峰,绝顶有龙潭。又铜斗峰,与白马山相峙。
望州岭府东二十里。岭巅有巨石,可登陟,俯瞰郡城,如在几席间。又东三十里为五藏岩,石势层迭,岩前溪流萦带。其侧一石山如,高逾数百仞,顶有田数十亩,极旱而常稔,名曰天湖。相近又有仙人岩,临溪峭壁数百仞,五岩连属,深广各数十丈。○华子冈,在府西十五里。相传九江人华子期为角里弟子,得仙于此而名。谢灵运入华子冈麻源三谷,是也。麻源三谷者,第一为麻姑山南涧,第二为北涧,第三即华子冈。从府西十里驼鞍岭循溪而入,多茂林修竹,土田沃衍,而层峦迭,回环映带,称为绝胜。《纪胜》云:铜陵亦在府西十五里。谢灵运诗:铜陵应碧涧,石磴泻红泉。今亦谓之铜山。
落硝石府东南六十五里。硝,本作消,亦作峭。飞猿水自新城县来,流经其下,谢灵运诗:朝发悲猿峤,暮宿落消石。是也。乐史云:落峭石,去飞猿馆百十有五里。《舆程记》:自峭石至五福镇六十里,又二十里为飞猿,又十里为福建光泽县之杉关。
○于江在府城东。一名建昌江。源出广昌县南血木岭,流六十里为于水。于,日初出也。江清且洁,故曰于。又二十里为巴溪,又十五里为山勋溪,又七十里至广昌县前,又三十里入南丰县界。东北流百余里,至府城东南,会新城县飞猿诸水。又东北流,折而西二百余里,入抚州境,至临川县石门,亦名汝水,下流注于赣水。《志》云:城东南江中有中洲,草木葱,虽春水涨而洲不没。郡城东面临江,往往迭石为堤,以备侵啮。
龟湖府东五里。一名乔湖。又有金龟湖,在五藏岩下,深可五六寻。中有一石,宛然如龟。又有蛟湖,在府东五十五里。宋时有蛟蜃斗于水上。又东三十里有龙湖,皆山溪汇流处也。○蛤湖,在府西三十里,有石漈百丈,飞瀑淙下入湖,中多产蟹蛤。宋治平寺碑所云蛤湖石鉴处也。又天井湖,在府西南二十里,高山上,水色蓝碧,浅则旱,溢则雨,里人以卜丰歉。又有鲤湖,在府南四十里,俗传尝有双鲤出游。其南为上湖,北为下湖。亦谓之三湖。《志》云:府北十五里又有高枧湖,旧名聚水湖。宋熙宁中,付陂长灌溉高枧庄官田,因改今名。磁龟溪府南七十里。有磁石如龟伏溪中,溪流厄塞于岩窦间,冲啮怒号,袤四里,注而为瀑,有声如雷。凡十五六里而山开水平,又十里乃达于于江。《志》云:磁龟溪,去鱼山里许,游览绝胜处也。○龙溪,在府南八十里。《志》云:源出高陂,流入石门,通汝川。汝川,即于水矣。一云龙溪在广昌县东北八十里,似误。又郭石溪,在县北三十里郭仙峰下,府东境诸山之水,络绎环流,北至泉口,会于于江。府西北三十里又有岳溪,发源府西岳口,东北流入于水。岳口,盖左右岳之口也,在府西四十里,陵麓崎处曰岳。
○杉关府东南百五十里。江、闽之通道,战守之巨防也。详见福建重险杉关。○蓝田镇,在府东八十里,有巡司。又土城镇,在府南三十五里。唐干符末,危全讽起兵筑城于此,环数里,全讽败,城废。今犹谓之城上。《闻见录》:府西北七十里有长兴隘,相近又有安坡寨,为路出抚州之径道。曾潭镇府南七十里。旧有巡司。又岳口镇,在府西四十里,旧亦置巡司,明万历中革。又白镇,在府东八十里,万历八年,增设巡司。九年,肇置公馆,为其溪通道。又改泸州巡司为γ牛巡司,置于府东北。今仍旧。《志》云:府北有梁安峡,接临川县界,地险隘,为郡之水口。府东北有韩婆寨,接金溪县界。府南六十里为都军铺,即危全讽起兵处。皆昔时戍守要地也。
于江驿在府城东。宋康定二年,于城南作新亭,谓之集宾亭,俗谓之于江馆,后改为驿,移于城东。一云:城东于水上旧有于江亭,南唐所置也,驿因以名。又于江递运所,亦在城东。明初置。府南八十里又有东平社。宋绍兴中,乡民吴伸与弟伦,发私谷四千斛,应诏建义仓贮之,遗址尚存。○太平桥,在府城东于江上。宋嘉五年建,名万寿桥,横江为垒,凡十有三,跨梁其上,长百余丈。嘉定十三年毁,寻复建。德二年毁。元至元二十九年复营之。明年,工毕,改曰太平桥。明成化七年圮,寻复修建。
南丰县府南百二十里。南至福建建宁县百五十里,东北至邵武府百六十里。汉南城县地。三国吴太平二年,析置南丰县,属临川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平陈,并入南城县。唐景云二年复置。先天二年,又废。开元八年,仍置南丰县,属抚州。宋属建昌军。元至元十九年,升为南丰州,直隶行省。明初复为县,又改今属。编户百十五里。
○南丰废城县东三里。本嘉禾驿。《沿革志》:三国吴置丰县,寻以徐州有丰县,因曰南丰。其地在今广昌县东十五里,时适产嘉谷,兼有嘉禾之名。隋、唐间,县再经废置,益移而东,仍于城西置嘉禾驿。开元七年,抚州刺史卢元敏言:废南丰县田地丰饶,川谷謥娆时多剽劫,请仍置县。从之。继而县令游茂洪徙县治于嘉禾驿。开成二年,再徙治西理坊,即今治也。县无城,明正德五年,始环以土垣。九年,改营为城。嘉靖以后,屡经修葺,城周五里有奇。
○军山县西北二十五里。高十九里有奇,接抚州府宜黄县界。其上四峰崛起,傍有飞瀑,一泻千尺,岩石洞壑,皆称奇胜。上多产斑竹,苍翠插天,财阜利及比壤。自衡、庐而下,此山为第一。曾子开云:山,南丰之望也。县固多大山,而兹杰出见于百里之外,其势险气秀,若蹲虎兕而翔鸾凤。旧传吴芮攻南越,驻军此山,因名。一名南山,以当郡城之南也。山之西,又有屏障山。
金障山县西南百里。根盘百余里,高十余里,与广昌县接界。《志》云:县西八十里有华盖山,其山耸峙,亭亭如华盖,一名金盖山。又石龙山,在县西百二十里,山形如游龙,缭绕数百丈。○百丈岭,在县东南八十里,高可百丈,与福建建宁县分界。《志》云:县东北三十里有石门,内容百余人,巨石为门,里人尝避寇于此。又县西九十里有梯云洞,石磴百余级,方至洞门。
○于水在县西南。自广昌县曲折流至县西门外,故西门有迎于之名。又东北直下,与新城水合,为郡大江。宋元六年,张商英为江西转运使,疏凿于水,以通运道。然水势荡沙,不时壅塞,春夏可通舟楫,秋冬止容竹筏而已。县境即所凿处也。○沧浪港,在县东二十里。自新城县流入界,会于于水。县东六十里又有彭武溪,县西南七十里有菰荷港,北五里有双港,下流皆注于于水。
万岁湖城东一里。今名蔓翠湖。水北流出湖口,入于于江。又天井湖,在县东北三十里,深如井,天光上下,澄澈如鉴。又有西湖,在县西四十里,其下流皆注于于水。○南台潭,在县南于水中,深险不测,舟行上下,多覆溺之虑。又擂鼓潭,在县南七十里,两崖峭壁夹溪,中有一穴,溪水湍激,声震如鼓,因名。
○龙池镇县东南二十里。有巡司。明万历四年,移司于百丈岭。又黄源镇,在县南八十里。《志》云:镇南去建宁县九十里,旧有巡司。一云县西南六十里有白舍镇,接广昌县界。宋置太平巡司于此,明洪武二十九年革。○镇安寨,在县东。又有猛虎寨,在县东五十里。俱宋所置寨,为戍守处。元皆改为翼,隶建昌万户府。至正中废。
新城县府东南百十里。东至福建光泽县百四十里,南至福建建宁县百五十里。宋南城县之黎滩镇。绍兴八年,析镇置新城县,属建昌军。旧无城,明正德七年,始营土垣。九年,以砖石。十四年,为雨潦所圮。嘉靖十四年以后,累经修葺,周五里有奇。编户七十八里。
○永城废县县北三里。三国吴析南城县置永城县,属临川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平陈,县省。唐武德五年,复置,属抚州。七年废。今其地犹有城头之名。○东兴废县,在县东北三十里。三国吴析南城置东兴县,属临川郡。晋、宋以后因之。陈天嘉五年,周迪复出东兴为寇,时宣城太守钱肃镇东兴,以城降迪,迪势遂炽。隋开皇九年,县废。唐武德五年,复置。七年,又废。今东兴乡之石门里,故址在焉。土人谓之城口。
○日山在县治西。一名天峰,隔溪百步,高百余仞,周六十里。形势峭拔,日初出,先见其顶。有井,昔时深不可测,今渐堙。县治东又有东山,城跨其上。○东岩山,在县东四十一里。岩列巨嶂,五峰联络,亦谓之岩岭。有径道通光泽。《志》云:山之阴,崖谷深邃,林莽窈窕,凡十五里,旧为奸宄窟穴。宋绍圣五年,邑尉邹天锡辟除氛翳,民谓之邹公新路。又大寒山,在县东南四十里,高峻盘郁,山顶平旷,遇冬寒甚。
福山县南四十里。邑之镇山也。高数十仞,广十余里,形如覆船,本名覆船山,唐懿宗改曰福船。宋大中祥符中,更曰福山。又县南二十二里曰会仙山,亦曰会仙岩,高入云霄,并岩群峰矗立,俨如笔架。○秀峰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层峦迭壁,高插霄汉,为西南之望。其相近者有大鸡、小鸡二峰,地名西城,两峰并立,尖芒攒矗,如鸡冠然,与南丰县分界。栖灵山县西北三十里。峰峦耸秀,绵亘数里。县西北四十里之圣山,与此相接。《志》云:圣山相近有月明漈,高百余仞,阔一里,旷洁无草木氛翳,月出则先见,因名。○廪山,在县东北十里,耸立平冈中,圆峻如高廪,俗呼为点山。
东兴岭县东三十里。因东兴废县而名。岭之西有二山平坦,可容数千人,一名土桂,一名新荷。南唐时,土人避乱,置栅山顶,至今耕者往往得箭簇,皆陶瓦所成。土桂则平冈,谓之九里原。胡氏曰:东兴岭路通晋安。陈天嘉四年,周迪据临川,陈主遣其弟顼击之,迪兵溃,逾岭奔晋安,寻又越东兴岭为寇。诏章昭达讨之,迪败走,昭达遂度岭趋建安,讨陈宝应。盖自江右入闽,东兴道为坦易也。○四望岭,在县南六十里。岭甚峻,登之则四远皆在望中。《志》云:县北三里有石峡岭,积石岩,两崖相对,一水中流,亦险胜处也。又县西百里有招军岭,元乱,土人常避兵于此。杉岭县东七十里,与福建光泽县接界。两山壁立,耸峭夹道,杉关置于此,为境口咽喉。又有杉岭驿,旧在岭东,后废。今详见光泽县。○飞猿岭,在县东六十里,亦曰悲猿峤,又名飞鸢岭,旧置飞猿馆于岭上,登之可望硝石。《舆程记》:飞猿东去杉关十里,西北去硝石八十里。宋绍兴中置飞鸢驿。咸淳间,改置巡司。明初因之,后废。又极高岭,在县东南三十里,亦峻险,路通邵武县。羊头峰县西南八十里。接建宁县界。相近者曰鸟孤峰,尖耸如壁,巍然出于众山之表。又昂头峰,在县西南五十余里招军岭下,路通建宁县。○螺旋峰,在县东六十里,地名渥口,层峦迭嶂,盘延耸秀。又县东北六十里有金竹峰,高插云汉,泉石回环。又东北十里曰白云峰,盘礴峭拔,高数百仞。天堂岩县东南三十里。嵯峨万仞,中缘一径,上平广,可容数百人。兵乱时,居民常避于此。又东山嶂,在县东南十五里,山势壁立,顶平广,可容百人。元末寇乱,民亦多避兵于此。一名鹅薮陀。
○黎川在城西南。一名黎滩水。出县东南四十里红水岭,流经天堂岩而西北出,与群山水会,共四十里,至孔家渡,即南津双港也。双港合流,西抱邑城,北出石峡岭而西北经硝石,回旋凡百四十里,至郡城下而合于水。旧《志》黎川出福山岩涧中,似误。○飞猿水,在县东飞猿岭下,亦曰飞猿港。合杉岭以西诸山溪水流经此,又西合众流过县北,入南城县界,过蓝田镇,至硝石,合于黎川。又龙安水,在县西三十里,源出会仙岩,西北流,合诸山溪水,经龙安镇,又折而北,至县北三十里之港口,达于黎水。《志》以黎川为中川,飞猿为东川,龙安为西川,亦谓之三川水。
七星涧水出县南之福山。中有七石,因名。西流经县西南二十里之高台山,与西溪诸水合,折而北,至城南,合黎水。又九龙潭水,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山高百丈,上有石漈,壁道险绝,下为九潭,小大深浅不一。引流而西北,合诸山水,亦至城南,汇于黎水。《志》云:县东南二十里有沙溪,源出东岩山,亦合群川水,至城南,汇于黎川。○溪,在县东五十里,引而西,银岭、东兴岭诸水流合焉。至五福镇,四面群川,并汇于此,注为飞猿水。又龙池溪水,在县西百里,出山泽中,从高而下,历峡涧间,潴而为潭,曲折流,经县西南五十里,与桃溪诸水合,又东北五里,合龙安溪。又西城溪,在县西七十里,合县西境群川,东注龙安水。
○杉关在杉岭上。见前。《志》云:县南五十里有德胜关,在马嘴岭下。明嘉靖三十七年,广贼由闽自泰宁来犯,败官兵于德胜关。三十九年,邑令汤建衡筑关为备。四十年,贼复来犯,攻县城,不能陷,由德胜关遁还闽。论者谓关在岭要,形险未得,且关前有溪,溪外为岐径,非要隘之所也。《关隘考》:德胜关,本名头岭隘,后改置关。同安镇县西南五十五里。地名宏村,有宏村市。宋置同安寨。元末,改为巡司。明初因之。《志》云:嘉靖三十七年,徙置于县西六十里之樟村。又极高巡司,在县东南极高岭下。《志》云:司旧为石陂寨,在极高岭东一二里,宋置,地名长义堡,为七闽盐盗所出没。熙宁中,置寨设兵。十年,改为巡司。绍兴初,土兵叛,尽燔营舍,乃迁于县北七里妙智寺。七年,迁长义溪西。九年,迁溪东。元至正末,又迁极高岭下,改名极高巡司。明初因之,寻迁于县东南二十五里水口村,仍曰极高巡司。后又改戍于德胜关。○五福镇,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为江闽往来必经之道,置公馆于此。商贾交会,民物辏集,屹为大镇。又龙安镇,在县西三十里,本名上龙镇,后曰龙安。有公馆,并置铺舍于此,道出南丰县。又楮俨镇,在县东南三十里。俨,亦作广,相传五代时置官庄于此。高寨县东南三十里。唐末,危全讽起兵,尝屯据于此,今堙。又石城寨,在县南十里,相传唐末黎汾聚兵处。又冯家寨,在县东二十五里,有山,高数百仞,相传唐末有冯团将率民作寨,保捍乡里。又东三十里有石门寨,相传五代时土人黄吉盗据其地。《志》云:县东南三十里有张家营,五代时,有营将张姓者捍御于此。其南为卓望岭,路出邵武。又东村营,在县东五十里。宋元丰中,州将彭左藏置营于此,招降草寇廖恩,因名其地曰归奴洲。今圮于水。
弋阳隘县西六十里,与南丰县接界。今为弋阳铺。《志》云:县西南有黄家岭、丘家岭、竹鸡岭、茱岭、李岭等隘,接建宁县界。东南有杨梅岭、盐隘岭、头岭、桃树岭等隘,接泰宁县界。县东又有极高岭、羊岭等隘,接邵武县界。又东北有小岩岭、风扫岭等隘,接光泽县界。一云:风扫岭,亦名风窝。明嘉靖四十年,贼由光泽犯境,官兵逆战于此,不能胜,走还邑城,贼进营黄竹街,街盖在城南五里。○凤池驿,在县北。宋淳元年建,元末废。又黎滩驿,在县治东,宋绍兴十二年建,元废。
广昌县府西南二百四十里。东北至南丰县百里,东南至福建宁化县百九十里,南至赣州府石城县百五十里,西南至赣州府宁都县百二十里。本南丰县之南境。宋绍兴八年,析置广昌县,仍属建昌军。旧有土城,宋端平中创筑。元因之。明正德八年,因故址增筑。嘉靖以后修葺,周四里有奇。编户二十四里。
○东华山县南五里。山巅高耸,俯视群峰。县东二十里为中华山,亭亭孤峙。又有西华山,在县治西一里,三山之脉,皆相连接。又南华山在县南三十里,北华山在县北五里。县西南四十里又有金华山,亦秀耸。○潘田山,在县东北十五里。山下有岩,广百步,林木稠茂,人迹罕至。
金嶂山县西北四十里。高出云表,形若屏障,县治之镇也。东北接南城县界。○望军山,在县东六十里,突兀万仞,以俯视南丰之军山而名。又盘峰山,《通志》:在县东北天授乡,山形若盘,四面皆石崖,不可至,西南有鸟道,侧足可上,容万余人。元季兵乱,居民多避寇于此。又翔凤山,在县南五十里,环抱耸秀,九峰相连,形若翔凤。
军营岭县北一里。相传吴芮征南越时,遣将梅营其下。前多稻田,左右皆平阜,惟此岭独高。稍西有山,童然无草木,势若屯云,色如积铁,名乌石。虽天朗气清,滃郁不改。《志》云:县东南江流中有天堆山。宋绍兴中,一夕雷雨大作,闻砂砾声,及旦视之,屹然一山,高数丈余,因名曰天堆。○刘季尖,在县南五里,尖者,岭也。相传汉高曾登此,下有汉王岩。又车竿岭,在县东,又东去福建建宁县百二十里,旧有巡司。
血木岭县南百二十里。于水发源处也。又修岭,在县西南六十里,接宁都县界。旧《志》:县西南百二十里有梅岭,与赣州虔化县分界,盖即修岭矣。王象之云:广昌上流,梅岭之水出焉。○牙梳嶂,在县南十里。嶂有三穴,大风常自中出,当寒则暖,当暑则凉。又县东北十里有黄土岩,相接者曰燕岩,西北七里曰圣栖岩,亦曰静栖岩,皆幽胜。《志》云:县城西北有龙岗,山势陡峻,城凭其上。城东北浚濠有金钟岗,高旷可俯瞰城内,皆守御要地。○于水在县南。自血木岭北出,近城南,有黄龙冈当其冲,曲折而东北出,流二百八十里至南丰县,又曲折而北,达于府城之东南。大小群川,皆流汇焉。○学溪,在县城西南。自金嶂山发源,流至城北,分为二溪,一经城中,一绕城外,合流于县西南佛流口而与于水会,以萦绕邑学而名。《志》云:溪旧从城北灌城而西南出。明正德九年,备兵使者胡世宁始导流为二。
○修岭镇在县西六十里。俗谓之秀岭,有巡司。宋绍兴十年置。明因之。又县东南四十里有白水镇巡司,洪武二十九年置。县东南百里有塘坊巡司,洪武三年置,正统四年革。
东坑寨县南五里。四围高山壁立,上平衍,元末居民避寇于此。又白水寨,亦在县南。宋端平中置,寨近白水镇,因名。又秩巴寨,在县东北。宋建隆初置寨,以戍扼江闽。宋末废。《志》云:县南十五里有万安寨,东三十里有花石寨,东北三十五里有太平寨,北二十五里有官石寨,三十里有木兜寨。又羊石寨,亦在县北,四面壁立,下瞰深潭。其旁有滴水寨,与羊石相望,皆土人避兵处。泸溪县府东北百六十里。北至广信府贵溪县百五十里,西至抚州府金溪县百二十里,西南至新城县百里,南至福建光泽县九十里。本南城县地。宋元中,置都巡寨。明初为泸溪巡司。万历六年,析置泸溪县。九年,筑城,并浚城濠,县门以外皆田也。城周不及三里,编户三十里。
○石笋山县东二十里。山高广,上有巨石,尖锐如笋,直插霄汉。《志》云:县东一里有金竹山,南一里有石马山,西一里有鱼山,北半里有古寨山,一里有平步、登高诸山,皆错峙城垣间。○南华山,在县东八里。县东南二十里曰五凤山,南十里曰莲花山,东北十五曰笔架山,皆以形似名。
九龙峰县西南一里。支山九道,参差盘互。又鹅峰,在县北八里。嘉靖三十一年,流徒百余人结寨于此,官兵讨平之。县东北十五里有双螺峰,县东十八里为逍遥楼峰,并峙者曰鼓楼峰,皆以高峻层迭而名。○出云峰,在县西,壁立千仞,为西境之望,又双蛾峰,在县西北,与金溪县接界。
○泸溪在县东。发源福建崇安县之黄石口,其水深黑,故名。西入金溪县,下流合于汝水。又县境有枧溪、龙溪、税溪、曲涧、椒涧诸水,皆汇于泸溪。○南港,在县南。县境又有彭田港。皆自福建、崇安县界发源,流会诸山泽之水而合于泸溪。
○彭郎寨在县南,接福建光泽县界。相传有彭三郎者聚兵于此。相近又有岭村寨。皆宋时故址。又白公馆,距县治八十里,取道府城,为适中之地。
附见:
建昌守御千户所在府城内。明洪武初建,直隶都司。
◇抚州府东北至饶州府四百二十里,东南至建昌府百四十里,西南至吉安府五百二十里,西至临江府三百里,西北至南昌府二百四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四十里,至京师五千四百八十五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太平二年,分豫章东部置临川郡治临汝,即今治。晋以后因之萧齐移郡治南城县,梁复治临汝。梁末,尝增置宁州领临川等郡,以授周敷。陈废。隋平陈,改置抚州。大业初,又改为临川郡。唐复为抚州。天宝初,亦曰临川郡。干元初,复故。五代时属吴朱梁开平三年,淮南将周本败危,全讽克抚州。龙德初,杨吴升州为昭武军节度,后属南唐。宋仍为抚州亦曰临川郡。元为抚州路。明初曰抚州府宋龙凤七年,元至正二十一年也。是年下抚州,明年改路为府,领县六。今因之。
府介江湖之表,襟闽越之疆。其在南昌,则肘腋要地也。东南有事,郡亦必争之所矣。
临川县附郭。汉南城县地。后汉永元八年,分南城北境置临汝县。三国吴为临川郡治。晋、宋因之。齐属临川郡。梁、陈仍为郡治。隋改县曰临川,自是州郡皆治此。今编户六百二十五里。
○临川城一名古城,在府治西津赤冈,即六朝时故郡城也。萧梁末,临川民周续起兵据郡,既而周敷代之,亦据故郡。王琳遣军攻周迪于工塘,屯于临川故郡北,并以胁敷,为敷等所败。隋开皇中,为抚州治。《志》云:汝水西,临水东,有平陆曰赤冈,即州治也。城中又有子城,或曰故郡城,在今城西五里。唐宝应中,太守王圆以其地势卑下,非道路之会,自赤冈移治于连樊小溪之西陲,即今城西矣。中和三年,刺史危全讽始于羊角山筑子城,周围一里二百二十三步;又包五峰而筑罗城,长十五里二十六步,即今子城西凑罗城是也。子城周为门三,东承春,稍西而南曰通教,直北曰望云,辐辏,自昔称三市。考刘宋荀伯子《临川记》郡有五峰三市,盖亦仍旧制也。南唐升元四年,太守周弘祚辟罗城,建十三门,门各有楼,加长五里,濠深及丈者三,广则六倍有奇。宋初因之。建炎初,太守王仲山补筑罗城。绍兴中,太守张重修,废四门,存九门,并修子城,仍建三门。绍定三年,以汀寇犯境,增修罗城。景定间,郡守家坤翁复营筑。既而子城渐废,止沿羊角山四周缭土垣以卫公廨而已。元至元中,罗城毁。至正中,尝葺西门城。二十一年,郡归于明。明年,平章吴宏改筑城垒,削去西南六里,仅存九里三十步,易为四门。今自青云峰迤西至于后湖田平冈一带,逶迤若游龙者,皆旧城遗址也。宣德以后,累经补葺。弘治中,复议营筑子城,未果。嘉靖至今,亦屡缮治,延袤皆仍明初之制。
定川城府北五十二里。萧梁分临汝西北境置定川县,仍属临川郡。定川,即临水别名也。陈因之。天嘉五年,周迪复出临川为寇,周敷自豫章进击,至定川,迪诱杀之,即此。隋省入临川县。《志》云:城一名母城,在今之雷坊。○西丰城,在府西南五十里。三国吴析临汝县置西平县,属临川郡。晋太康元年,改曰西丰。宋因之,仍属临川郡。齐、梁仍旧。隋省。《志》云:府西十五里有述陂城,今为耕种场,未详所始。
工塘城府东南四十里。梁末周迪起兵临川,据工塘。梁以迪为临川内史,既而陈霸先篡立,新吴洞主余孝顷附于王琳,说琳先定迪等。琳从之。孝顷帅军军于工塘之北,连八营以逼周迪,寻为迪所败。城盖迪所筑,今堙。
○香楠山在府治前。楠,亦作冉。先时山多冉木,因名。《抚州志》:城中有五峰,谓青云岭、逍遥岭、盐步岭、萧家岭、天庆岭也。青云岭,在治南二里,为五峰最高,结顶处谓之青云第一峰。稍东北为逍遥峰。盐步岭即香楠之东峰也,旧为卸盐场,因名。萧家岭,亦作桐林岭,俗又谓之古城岭,在城南隅。天庆岭,在治东,为第五峰。宋有天庆观,因名。峰之南为县治,伏而西昂为羊角山,府治位焉。左有石笋出土如羊角,因名。○金石台山,在府西十五里,有石峰如台者五,列于赤冈之外,旧名五虎台,以形如虎峙也。第一峰独高,第五峰差小,旧与第四峰连属,后流水冲啮,分为二。《志》云:色赭者曰金石台,色白在中流者曰玉石台,谚谓之狮子石。又城北有狮台,俯瞰大江,与五虎台相望,俗名张家石。
灵谷山府东南四十里。诸峰环抱如障,其阳属金溪,其阴属临川。山多林壑,百物所钟,府境之大山也。又界山,在府东南九十里。《志》云:山西连白杨、黄沙诸岭,东尽潭山梁安石峡,南接建昌府南城县界,因名。○绣球山,在府南八十里,蜿蜒盘礴,北为高田山,南为洞原岭,西跨宜黄县界,以形似名。相近有楼抚山,亦高广。
龙会山府西四十里。双峰耸立,其并峙而错者曰万岁岭。宋隆佑太后经此,指问此山,舆人权以万岁对,因名。○铜山,在府西四十六里,旧出铜,因名。唐天宝六载,改为峨峰山,或谓之铜陵。逾岭而北,两山开阔,诸峰环抱如城。又北二三里曰明水山,泉石奇胜。○笔架山,在府西北五十里,三峰卓立如架,与诸峰连亘环抱,俗谓之金鸡城。又免水山,在府西北六十里,相传以洪水时独免沉溺而名。唐天宝中,改曰尧山。
◇樟原岭府西四十里。石路高峻,东通闽浙,西达两广。元泰定间,丰城人陆祥叔者,佣工凿平险仄,遂成坦道。侧有双黄井。又石狮岭,在府南八十里,孤石雄峙,如狮子蹲踞。岭有路,西通宜黄,东接金溪,路多崎岖。明成化中,里人袁大用尝购石砌,遂为通衢。《闻见录》:由府城至建昌有两途,一由界山,一由徐岭。徐岭,盖狮岭之讹矣。○小门岭,在府北六十里,与进贤县接界。岭南五里有金峰,亦高耸,形如金字,亦跨进贤县境,为往来通道。
白马峡府南八十里。上流受山麓八十一源,水并出峡间,两山拱合,中辟如门,石壁含谺,溪流汹涌,其间曾不容ザ。又南五里曰良安峡,两山峙立,如争雄长。于水由建昌来,曲折二百里,至峡始入临川境,为汝水。其间势颇奇崛,亦名石门。○汝水在府城东。其上源由建昌府北之于水,西北流,曲折二百余里,至府南良安峡,流入境,为汝水。又北受群川水,历府城东南,自千金陂至郡城东,抱城而北,为北津。又绕而西,受连樊水,复西北数百里,合临水,并流西北出,入南昌府界,合豫章水,入鄱阳湖。《寰宇记》:汝水从石门以下,沿流三百二十四里,而入洪州界,其流合南江之处,谓之江口。陈初,王琳将樊猛等与余孝顷攻周迪于工塘,周敷自临川故城救之,断江口,分兵攻余孝顷别城,拔之。或曰:江口,即临水合汝水之口云。○临水,在府西十里,源出崇仁县临川山,东北流,合远近诸山水而入临川界。又东合群川水,至西津,与汝水合。《寰宇记》:临水,本名定水。唐天宝六载改今名。
连樊水府西五里。源出宜黄县东北连樊山,流至郡城西,抱城而北,合于于水。《志》云:连樊水出长冈,历府南十五里仙灵山,又北合汝水。其水比诸水独重,昔尝取以充漏。荀伯子《记》:连樊溪有甘渚,自连樊山流至吴家渡,注汝水,凡四十里也。又梦港水,在府南四十里,源出佛容山,或曰即府东四十里佛迹岭也,西流注于汝水。○箭港水,在府北八十里,春夏水溢,舟由此出,入章江。水浅则舟不能移,俗呼为小河。《志》云:由小河至王家洲,入三江口,过接陂,可径抵会城,此水涨时间道也。
千金陂在府城东南。汝水受上流诸水,至郡城南,西崖多阻石麓,流缓而江广,渟潴如湖,曰瑶湖。自瑶湖北至孔家渡,地平衍,土疏恶。唐天宝中,决啮旁岸,支港横溢,田畴荡废。上元中,守臣建华陂,以遏支流。大历中,刺史颜真卿继筑,名土塍陂。贞元中,刺史戴叔伦又筑,名泠泉陂。咸通中,李渤增筑,名千金陂。军ヘ柏虔冉《记》云:陂横截汝水,南北百二十五丈。又凿泠泉故基,凡百七十余丈,接汝江,江水小长,则戏陂之水丈余而入于泠泉新渠,以通舟楫之利。起文昌桥北,沿流十余里,灌注原田,新旧共百顷有余。自是为利益广,东西乡田灌溉各数千顷,后渐废。宋绍兴中,郡民王姓者复修之。嘉熙中,太守赵师鄀又修之。淳中,太守叶梦得又修之。宋季元末,兵乱相寻,陂遂大决,支流日横。明弘治中,尝议修复,不果。嘉靖中,旋议旋革。二十六年后始兴,方成而随决。议者谓故道之壅沙尚高,故大川之洪流愈激也。万历以来,亦尝议增修,未有成效。《志》云:文昌桥,在城东汝水傍,千金陂从东南趋城下,乃抱城而东,过文昌桥,复绕城而北,又折而西也。○南塘,在府西南二里,亦曰南湖,延广数百亩。城三面环河,惟西南为山麓,浚湖于此,受东南诸源之水,霖雨不溢,旱可潴。宋天圣中,郡守朱正辞表为放生池,置斗门,以均蓄泄。至元末,居民堙堑殖利,遂为污莱,寻修复之。今又湮废。虎头洲府北三十里。东接龙步湾,西望宜黄水。《志》云:汝水,旧自郡城西北合诸川水,由金玉台出乌鸦石,折而北,过虎头洲,至高洲港,受党溪、樟原以西槠山以南之水,至金鸡城,受金溪东乡西注之水,而西北略豫章入彭蠡,此经流故道也。自千金陂决坏,汝水北下孔家渡,入进贤县界,西南下黄塘桥白水渡,入吉安府永丰县界,而临水则自乌鸦石流合汝水云。黄塘桥,在府城西北,即连樊水口也。○文昌堰,在府城东汝水之浒。唐、宋时堰水溉田。又清塘,在城北七十里,曾氏所居,环群山而汇众水,灌溉甚广。
○航步镇府西南五十里。洪武四年置税课局于此。又东馆税课局,在府南六十里,元置,明因之,并置公馆于此。今税课皆兼领于有司。
孔家渡驿府东五里。宋曰朝京驿,置于文昌桥东。元改置于孔家渡西岸,今因之。又清远驿,在府北六十里,宋置,后废。元初复置。明因之。《舆程记》:自驿而西北六十里,即南昌府境之武阳驿也。《会典》:隆庆元年,改青远驿为巡司。又府境有清泥、温家圳二巡司。○清源驿,在府东北六十里,又东北接饶州府安仁县界。《舆程记》:清源驿北六十里即谢家埠,又四十里为柘林,又三十里为八字脑,又六十里即康山也。今驿废。石头渡府东南二十里。东岸有虾蟆石。又吴家渡,在府北二里。俱汝水所经。
崇仁县府西百二十里。北至南昌府丰城县九十里,西南至乐安县百三十里。本临汝县地。三国吴为新建县地,属临川郡。晋、宋、齐因之。梁为巴山县地,属巴山郡。隋郡县俱废,改置崇仁县于此,属抚州。唐、宋因之。宋祥符间,有城,周不及一里,后废。盖县治瞰溪,难施板筑也。今编户二百二十五里。
○新建废县县西南九十五里。三国吴置新建县,盖治此。晋以后因之。梁并入巴山县。《志》云:巴山城在今乐安县境。又西宁废县,在县南六十三里,晋初置县,属临川郡,宋废。梁大同二年复置,与巴山县并属巴山郡。陈因之,隋废。○大丰废县,在县西北。梁置县,属巴山郡。陈因之。隋省入丰城县。后复以其地隶新淦县。今为县境。
○罗山县西四十一里。旧《志》:山跨抚、洪、吉三州境,以晋道士罗文通学仙于此而名。绝顶有石仙寺,下有池,冬夏不竭,一名池山。半山有田数百亩,泉涓涓注其间。唐天宝六载,改曰崇仁山。宋吴曾以为县之望山也。○天宝山,在县东南三十里,峭拔森耸,为郡界伟观。县东南三十五里曰招仙山,茂林修竹,幽岩曲涧,称为仙窟。东南四十里曰沸湖山,幽胜与招仙相匹。
巴山县南六十里。汉栾巴尝为豫章守,山因以名。梁复因山以名县。唐天宝六载,改曰临川山。宋邑令孙懋又改曰相山,亦避巴讳也。临水出于此。又芙蓉山,在县南百里,以山形秀丽而名。西跨乐安县界。《志》云:山在乐安东三十里,鳌溪之源出焉。○玉华山,在县南十五里。《舆地纪胜》:县南三十里有玉田,为晋萧子云种玉处,或曰即玉华山也。又盘龙山,在县南二十五里,地势盘回,脉接华盖山。
华盖山县南百二十里。形如华盖,又号江南绝顶,岩洞殊胜。《志》云:山有布水谷,元吴澄尝隐于此。又宝唐山,在县西南百三十里,跨乐安县境,宝唐水出焉。宋何异云:宝唐山高入云际,回环Β卒,中多良田。○红旗岭,在县东三十五里,峰上有三迭如旗。又县北二十五里有卓旗峰,峭拔如卓旗也。《志》云:县南十五里有浮石岩,其中三岩鼎立,中贯一溪,旧称名胜。又南五里曰龟凤岩,两旁石势状如龟凤,中通一径,可攀而上,险绝处有石室如斗,今名广石。
○临水在县治南。一名巴水。《志》云:临水出巴山,东北流三十里至严陀,合宝唐水,宝唐水遂兼临水之名。宝唐水之源,一云出乐安县境大盘山,东北流,受蛟湖等七派之水,入县境,合临水。一云出宝唐山也。临水合宝唐水,东行四十里,至官洲,合西宁水,过县治,至左港,合罗山水,至神前渡,复合支流诸水,又东至白鹭渡,入临川县境。何异《记》略云:宝唐水自层崖峭峡奔湍而下,过宝唐源溪,始安流迤逦而东,凡百二十余里,合支流远近者五,曰芙蓉、曰巴源、曰杯山、曰罗山,而一山之水,支派再三,见者不数焉。回旋于县治前,而溪益平且阔,下流至于严陀,会巴水,流百二十余里,则滩险复与上流等。邑治实宝唐气脉之中齐也。
西宁水县西五里。源出华盖山下,流入宝唐水。又罗山水,在县西,出罗山下,有二:一经县治西罗陂,合宝唐水;一出县东南五里东塔山下之龙潭,亦合宝唐水。
○黄洲桥在县治东南。宋嘉中,建浮梁,名正政桥,后易曰巨济。淳中,改创石桥,计九墩,长数十丈。咸淳间,文天祥改名曰黄洲桥。自元至明,屡经葺治,为郡西往来之通道。《会典》:县有周坊巡司。
金溪县府东南百十里。东北至广信府贵溪县百五十里,南至建昌府百十里。本唐临川县之上幕镇,以山冈出银矿,曾置监于此。周显德二年,南唐析临川近镇一乡及余干县白马乡,立金溪场,复置炉以烹银矿。宋开宝五年,又割临川四乡及安仁三乡地,升场为县,属抚州。《图经》:旧有城周二里。明初犹存土垣。嘉靖二十九年,县令林应麒垒以坚甓,周仅一里。今编户一百八十三里。
○洛城县西四十里。梁末,周迪起兵临川时所筑也。又有上城、下城,在县东南七十里,相传亦迪所筑。○珊城,在县西南四十里。《志》云:南唐后主李煜时所筑。
○云林山县东四十里。律数百仞,界抚、信、建昌三郡间,为县之巨镇。上有三十六峰,其最高者曰上云峰。宋建炎中,里人邓雩、傅安于山下团结乡社,贼犯境,辄破走之,为郡保障。《志》云:山峻峭干云,故曰云林,脊有三十六尖。山之东五里为白马山,高竦如马之昂首,亦曰玉马峰。又东五里曰崖山,上有琵琶、三老二峰,一名大山,以形势高大而崖壁峻绝也。与贵溪县仙岩、龙虎诸峰,皆参差相接。
金窟山县东五里。相传前代采金处。县东二里又有银山,唐时出银矿,宋初废。又西里许为白马坞,盖南唐李煜时采银场也。皆与金窟山冈脉相接。又翠云山,在县南四里,冈峦环合,林木葱,一名翠云门。《志》云:县东五里有上幕岭,东南五里有仙山,南三里有卓笔峰,山脉自上幕而南,如帷幕旋绕,而翠云山尤为杰出。
铜斗山县西南二十五里。崖壁高峻。曾巩《记》:山能出风雨,弭灾害,为一郡七邑之望。其西南对峙者曰芙蓉山,山旁一峰望之如城,上有池泉。又官山,在县南三十五里,上有四峰如削,下瞰清江,望之如屏障。又南十五里有韩婆山,亦宋建炎间邓雩、傅安聚兵保障处。○张祉山,在县东北六十里,接安仁县界。又县西北五十里有疏山,滨于汝涯,梁周迪起兵处。唐大中初,有何仙舟者隐此,名曰书山。南唐改名疏山。崇峰岭县西三十里。相接者曰百岁峰,山顶高峻,登眺甚远,一名望仙岭。《志》云:黄蜂泉出百岁峰,宽不盈亩,而泉脉星灿,多于蜂房,岁旱可灌千亩。又有白犴岭,一峰耸秀,与崇峰相接。《志》云:县南十五里有梅峰,脉接南城县界。又柏冈,亦在县西三十里,冈势蜿蜒回伏,矫如游龙,百岁、崇岭诸峰森列其前,云林、宝应诸山横亘其左,称为绝胜。又柘冈,在县西六十里,冈西有岩,穹旷可坐数百人。○龙角岩,在县东北。山巅两石对峙如龙角,中通一径,深入石室,高明宽广,可坐百人。
○福水县南十里。源出南城县界,经梅峰北,至鼓楼冈,折而西,至临川界,会石门港水。又清江水,在县南四十里,亦出南城县界,其水清澈,宜沤楮,故土人造纸,以清江著名。西北流,会福水,入汝水。○金溪水,在县治北,源出上幕岭东,水色如金。《志》云:县北又有齐冈水,源出金窟诸山,流经县西五十里。县北四十五里又有苦竹水,亦西南流,会金溪诸水,南注于清江,为汝水之上流。
三港水县东五十里。源出山,历白莲港,至黎盆渡,与青田港水合。又青田港,在县东二十五里,源出云林山,经县东北三十里,有仙岩港,自贵溪流合焉,又北入东乡县界。
○石门驿县西五十里。《舆程记》:在府南六十里,又六十里而至建昌郡治。《通志》云在县东,似误。宜黄县府西南百二十里。东至建昌府百五十里,南至赣州府宁都县二百五十里。汉临汝县地。三国吴析置宜黄县,属临川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并入崇仁县。唐武德五年复置宜黄县,八年省。宋初,南唐置宜黄场。开宝三年,升为县,属抚州。《图经》:祥符中,县城周二里有奇。嘉定十七年增筑,绍定三年毁于寇。县治西南北倚山,东逼溪水,难建城垣。今无城,编户六十八里。○宜黄故城在县治东。《志》云:县本黄填镇,水东有百花洲,宋初置城于此,今犹谓之旧县城。
○凤凰山在县治北隅。平地崛起,高百十仞,陡绝难攀,下有狮子石。《志》云:山旧名鸡笼山,一名凤台山,今县治,亦名凤凰城,以山名也。又卓望山,在县东三里。旧《志》云:山高二百丈,周围十里许。○玉华山,在县南十五里,亦曰石麓山,三面壁立,惟南一径可通,上有田可二顷,又有泉,昔人尝立寨于此。其南五里为石梁,突起数十丈,横跨两崖,下平广,可容数十人,谓之石覤。
黄山县南四十里。其山四面黄茅无际,上有雷公岭,下有龙潭,导流为九曲溪,入黄水。《志》云:黄山县之镇山也。又女王城山,在县东南二十里,诸峰连抱如城。县东南百里曰军山,接南丰县界,盘回峭拔,宜水出焉。○曹山,在县北三十里,本名荷玉山,巅有罗汉峰,下有三潮泉。唐咸通中,改今名。
黄土岭县南九十五里,又南接宁都县界。黄水源出于此。又云盖岭,在县东北五十里,岭高耸,常有云气盘绕。《志》云:县东南百二十里有箬岭,上多箬竹,宜为箭,漳水之源出焉,东北流合于宜水。又九峰,在县东四十余里,以群峰连络而名。
○宜黄水在县治东北。宜、黄二水名也。宜水发源军山,北流四十里,与漳水合,又经三十二滩矶,至县南,绕东趋北,至丁家洲,凡百里而与黄水合。黄水,源出黄土岭,经四十四滩矶,凡百余里,至城西,绕北趋东,至教场前,与宜水合。又东北流,与曹水合。曹水,源出崇仁县境之双坑,流四十里,合宜黄水,又东北入临川县界,至府城西南十余里之龚家渡,合临水而注于汝水。○止马镇县南百里,有巡司。《志》云:县又有上胜巡司,今革。
乐安县府西南二百四十里。西南至吉安府永丰县百二十里,北至南昌府丰城县百六十里,西北至临江府新淦县百五十里。本宋崇仁县及永丰县地,地名詹墟。绍兴十九年,议者以崇仁疆土阔远,山岭重复,盗贼出没不时,乃析置乐安县,属抚州,以乐安乡为名。《图经》:宋祥符中有城,周八里有奇,后废。明嘉靖四十一年营筑,周三里有奇。编户二百三十二里。
○巴山废县县西南三十里。梁置巴山县,并置巴山郡治焉。敬帝末,诏分江州临川、安成、豫宁、巴山四郡置高州,以黄法氵为刺史,镇巴山。《志》云:以其地在南江之西,负山面水,据高临深,故曰高州。陈州废,隋郡县俱废入崇仁县。宋白曰:故巴山郡城在崇仁县巴山之北。似未可据。兴平废县在县西。三国吴置县,属庐陵郡。晋、宋因之。梁改属巴山郡。隋废入永丰县。《宋志》:兴平旧县,在永丰县南五十里。《吉安志》云:在吉水县东百七十里。今为县境。又安浦废县,在县西南六十里。三国吴置县,属临川郡。晋以后因之。隋废入崇仁县。○神运城,在县南八十里,唐末筑以御寇。《志》云:时有罗仆射者,领兵逐寇,置城于此。今遗址尚存,一名铜壶寨。
○鳌头山在县治前。山有两峰,一峰特秀,山麓皆石骨,下瞰溪流,如灵鳌赴海。山半又有泉,甚甘冽。又象眠山,在县治东,势如象眠,县之主山也。治西又有仕山,亦耸秀,与象眠相匹。又西一里曰青钱山,下枕龙冈,势如迭钱,故名。○金华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形似覆瓢。或以其类婺女金华而名。大盘山县西北八十里,跨新淦、永丰二县界。有十二峰,环列如盘。《志》以为宝唐水出此。又杯山,在县北三十里,形如覆杯,接南昌、临江二郡界,有杯山水流入崇仁县界,合宝唐水。《志》云:杯山之北为界岭,其北麓即丰城县界也。相近者曰丰材山,本名麻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山高秀,冠于群山。○鹿角山,在县南二十五里,群峰高耸,参差并峙,形如鹿角。
大木岭县南八十五里。其南麓即永丰县界也。又宝岭,在县南四十五里,高数十里,延袤二里。又石桥,在县西四十里,石岩穹窿,望之如梁,其下空洞轩豁,为县境之胜。
○鳌溪在县治南。源出县东三十里芙蓉山,西流三十里至县,经鳌头山北,因名鳌溪。又西流经永丰县界,合于赣水。又石陂水,在县西北七十里,源出大盘山,东北流,合宝唐水。下有大岩,春夏水泛,涯不辨,秋冬水落,石门谺然,其中轩豁,可容大厦,亦谓之大溪源水。
大溪在县南。源出崇仁县华盖山,西流至乌水,流入永丰县界。又远溪水,在县南八十里,源出曹溪乌麻洞,分三派,合于乌水,亦入永丰界,下流注于赣江。
○龙义镇在县北添授乡。有巡司,明初置。又南平巡司,在县西二十二都,宣德十年置。县南云盖乡又有望仙巡司,亦明初置。嘉靖十一年,以县北二十里大岭洞草寇陈文一等作乱,设屯堡一所,后事宁,移望仙巡司戍守。《志》云:其地今在大湖坪湖塘岭上。又横山巡司,《志》云:在县北二十五都,正德七年析置。○苦竹市,或云在县西北,有苦竹水经此,西入新淦县界。
东乡县府东七十里。北至饶州府余干县百二十里,东北至饶州府安仁县九十里,南至金溪县九十里,西北至南昌府进贤县百四十里。本临川、金溪及进贤、余干、安仁诸县之远鄙。明正德七年,平东乡盗。明年,析置今县,筑城环濠,寻城以砖石。十三年,大水城坏。嘉靖二十二年增修,周不及四里。编户百二十里。
○七宝山县东十余里。旧尝产银、铅,因名。又东接积烟山,山半有龙池瀑布。山之南麓即安仁县界也。又罗首山,在县东北二十里,亦接安仁县境。《邑志》云:罗首县之镇山也。
庾岭县南三里。一名长林岭,俯临通衢。又南数里曰金峰,亦高耸。《志》云:县治在庾岭北,大夫冈之左,三港之口。是也。○吴岭,在县东南,相传吴芮曾经此,上有洗马池。又帝圣峰,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北麓即余干县界。又桃花峰,在县西十里,《志》以为境内之望。
○三港水在县治东南。自金溪县北流入县界,其上源合白莲、青田二港,因名。绕县东,又东北入安仁县境,会锦江而达余干县之龙窟河。《志》云:县境有润溪,又有清溪,俱流入三港水。○白镇县东四十五里。有巡司,为路出安仁之中道。旧有安东公馆,今废。又古气巡司在县西北十里,横山巡司在县东北十五里,明初俱属临川县。正德中设县后,二巡司俱革。○平塘镇,在县西三十里,元置税课局于此。明初,邓愈驻兵于临川之平塘,袭抚州,克之。后亦为平塘税课局。正德五年废。今为平塘铺。《闻见录》:县东南有赛阳关,路通金溪及贵溪、安仁县。
附见:
守御抚州千户所在府治东南。明洪武初置卫,寻改为所。
《禹贡》扬州地。春秋时,为吴西南境。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两汉属豫章郡。三国吴太平二年,分属临川郡郡治临汝县。晋、宋以后因之齐移郡治南城,梁复旧。隋平陈,属抚州。大业初,属临川郡。唐仍属抚州。宋开宝三年,南唐主李煜始置建武军于此。宋太平兴国二年,改为建昌军。元曰建昌路。明初,改肇昌府时宋龙凤七年,建昌归明,即元至正二十一年也。明年,改肇昌府,旋曰建昌府《志》云:是年二月,改肇昌府。九月,又改为建昌府,领县五。今因之。
府据七闽之咽喉,壮两江谓江东西之唇齿。山川环结,形势峻险,号为东南上游。明初,胡廷瑞自建昌出杉关,取邵武,攻建宁。善战者,战于九天之上,繇此道也。
南城县附郭。汉县,以在豫章郡城之南而名。三国吴属临川郡。晋太康初,曰新南城县。大兴中,复旧。宋仍属临川郡。齐为郡治。梁、陈皆属临川郡。隋属抚州。唐因之。南唐末,为建武军治。宋初改建昌军。《志》云:宋平南唐,南城县仍属抚州。淳化二年,始隶建昌军。误。今编户二百七十四里。
○建武军城在府治北。南唐末所筑。《郡志》云:旧城,唐干符中筑,周十里有奇,后废。宋开宝中,南唐置军,命李崇赡置制军事,增筑制院城,周不及一里。宋元丰中,因邵武寇乱,改营新城,周九里有奇。明初,陈友谅将王溥以城归附,因旧城营筑。洪武元年,增修完固。正德八年以后,屡经缮治,皆如旧城之制,周不及十里。有门四,东武胜、南通会、西仪凤、北朝京,城东滨江为险云。
○凤凰山府北二里。郡之主山也。山麓有凤山堡。宋开庆元年,知军事雷宜中所筑,城周三里,又浚濠五里,并置凤山寨,共为守御。景定四年,知军钱应孙增修。元初废。府城中治南又有登高山,一名高空山,又名黄家山。其相连而西南者曰郭家、陈家二山。登其巅,俯临雉堞,远眺江山之胜。○红屏山,在府西五里。又名赭面石,高百仞,如赤城,郡治目为印山。又芙蓉山,在府东十里,高五里,连枝迭瓣,宛若芙蓉,因名。
麻姑山府西南十里。高百丈,周百五十里。《胜览》云:山高九里五十步,周回四百一十四里,峰峦涧谷,幽胜不一。其得名者曰万寿仙、羊葛仙、秦人、逍遥等峰。东瞰郡城,西跨宜邑,稍北带麻源三谷,诚神仙窟宅也。《道书》三十六洞天之一。《志》云:麻姑西七里有丹霞山,《道书》以为第十福地,亦曰丹霞洞。其旁为出云山。○从姑山,在府东南五里,以山次于麻姑而名。缘石磴而上数百级,有双石对峙如门,名铁关。又数十级乃至山顶,有伏虎洞,亦曰玉洞。又有岩,曰秋泽岩。
剑山府东八十里。高数百仞,延袤数十里。稍东曰大旭山,以山势高耸,日出先见而名。又鱼山,在府东南八十里,高数百仞,山腹有龙潭,俗呼为海眼。○东界山,在府东二十里。宋元八年冬,有甘露降于山之松柏。城北七十里又有北界山,与抚州临川县分界,山路险峻,为备御之处。《志》云:府东北五十里有太平山,以山势宽平而名。又有白马山,在府东北九十里,其上为出云峰,绝顶有龙潭。又铜斗峰,与白马山相峙。
望州岭府东二十里。岭巅有巨石,可登陟,俯瞰郡城,如在几席间。又东三十里为五藏岩,石势层迭,岩前溪流萦带。其侧一石山如,高逾数百仞,顶有田数十亩,极旱而常稔,名曰天湖。相近又有仙人岩,临溪峭壁数百仞,五岩连属,深广各数十丈。○华子冈,在府西十五里。相传九江人华子期为角里弟子,得仙于此而名。谢灵运入华子冈麻源三谷,是也。麻源三谷者,第一为麻姑山南涧,第二为北涧,第三即华子冈。从府西十里驼鞍岭循溪而入,多茂林修竹,土田沃衍,而层峦迭,回环映带,称为绝胜。《纪胜》云:铜陵亦在府西十五里。谢灵运诗:铜陵应碧涧,石磴泻红泉。今亦谓之铜山。
落硝石府东南六十五里。硝,本作消,亦作峭。飞猿水自新城县来,流经其下,谢灵运诗:朝发悲猿峤,暮宿落消石。是也。乐史云:落峭石,去飞猿馆百十有五里。《舆程记》:自峭石至五福镇六十里,又二十里为飞猿,又十里为福建光泽县之杉关。
○于江在府城东。一名建昌江。源出广昌县南血木岭,流六十里为于水。于,日初出也。江清且洁,故曰于。又二十里为巴溪,又十五里为山勋溪,又七十里至广昌县前,又三十里入南丰县界。东北流百余里,至府城东南,会新城县飞猿诸水。又东北流,折而西二百余里,入抚州境,至临川县石门,亦名汝水,下流注于赣水。《志》云:城东南江中有中洲,草木葱,虽春水涨而洲不没。郡城东面临江,往往迭石为堤,以备侵啮。
龟湖府东五里。一名乔湖。又有金龟湖,在五藏岩下,深可五六寻。中有一石,宛然如龟。又有蛟湖,在府东五十五里。宋时有蛟蜃斗于水上。又东三十里有龙湖,皆山溪汇流处也。○蛤湖,在府西三十里,有石漈百丈,飞瀑淙下入湖,中多产蟹蛤。宋治平寺碑所云蛤湖石鉴处也。又天井湖,在府西南二十里,高山上,水色蓝碧,浅则旱,溢则雨,里人以卜丰歉。又有鲤湖,在府南四十里,俗传尝有双鲤出游。其南为上湖,北为下湖。亦谓之三湖。《志》云:府北十五里又有高枧湖,旧名聚水湖。宋熙宁中,付陂长灌溉高枧庄官田,因改今名。磁龟溪府南七十里。有磁石如龟伏溪中,溪流厄塞于岩窦间,冲啮怒号,袤四里,注而为瀑,有声如雷。凡十五六里而山开水平,又十里乃达于于江。《志》云:磁龟溪,去鱼山里许,游览绝胜处也。○龙溪,在府南八十里。《志》云:源出高陂,流入石门,通汝川。汝川,即于水矣。一云龙溪在广昌县东北八十里,似误。又郭石溪,在县北三十里郭仙峰下,府东境诸山之水,络绎环流,北至泉口,会于于江。府西北三十里又有岳溪,发源府西岳口,东北流入于水。岳口,盖左右岳之口也,在府西四十里,陵麓崎处曰岳。
○杉关府东南百五十里。江、闽之通道,战守之巨防也。详见福建重险杉关。○蓝田镇,在府东八十里,有巡司。又土城镇,在府南三十五里。唐干符末,危全讽起兵筑城于此,环数里,全讽败,城废。今犹谓之城上。《闻见录》:府西北七十里有长兴隘,相近又有安坡寨,为路出抚州之径道。曾潭镇府南七十里。旧有巡司。又岳口镇,在府西四十里,旧亦置巡司,明万历中革。又白镇,在府东八十里,万历八年,增设巡司。九年,肇置公馆,为其溪通道。又改泸州巡司为γ牛巡司,置于府东北。今仍旧。《志》云:府北有梁安峡,接临川县界,地险隘,为郡之水口。府东北有韩婆寨,接金溪县界。府南六十里为都军铺,即危全讽起兵处。皆昔时戍守要地也。
于江驿在府城东。宋康定二年,于城南作新亭,谓之集宾亭,俗谓之于江馆,后改为驿,移于城东。一云:城东于水上旧有于江亭,南唐所置也,驿因以名。又于江递运所,亦在城东。明初置。府南八十里又有东平社。宋绍兴中,乡民吴伸与弟伦,发私谷四千斛,应诏建义仓贮之,遗址尚存。○太平桥,在府城东于江上。宋嘉五年建,名万寿桥,横江为垒,凡十有三,跨梁其上,长百余丈。嘉定十三年毁,寻复建。德二年毁。元至元二十九年复营之。明年,工毕,改曰太平桥。明成化七年圮,寻复修建。
南丰县府南百二十里。南至福建建宁县百五十里,东北至邵武府百六十里。汉南城县地。三国吴太平二年,析置南丰县,属临川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平陈,并入南城县。唐景云二年复置。先天二年,又废。开元八年,仍置南丰县,属抚州。宋属建昌军。元至元十九年,升为南丰州,直隶行省。明初复为县,又改今属。编户百十五里。
○南丰废城县东三里。本嘉禾驿。《沿革志》:三国吴置丰县,寻以徐州有丰县,因曰南丰。其地在今广昌县东十五里,时适产嘉谷,兼有嘉禾之名。隋、唐间,县再经废置,益移而东,仍于城西置嘉禾驿。开元七年,抚州刺史卢元敏言:废南丰县田地丰饶,川谷謥娆时多剽劫,请仍置县。从之。继而县令游茂洪徙县治于嘉禾驿。开成二年,再徙治西理坊,即今治也。县无城,明正德五年,始环以土垣。九年,改营为城。嘉靖以后,屡经修葺,城周五里有奇。
○军山县西北二十五里。高十九里有奇,接抚州府宜黄县界。其上四峰崛起,傍有飞瀑,一泻千尺,岩石洞壑,皆称奇胜。上多产斑竹,苍翠插天,财阜利及比壤。自衡、庐而下,此山为第一。曾子开云:山,南丰之望也。县固多大山,而兹杰出见于百里之外,其势险气秀,若蹲虎兕而翔鸾凤。旧传吴芮攻南越,驻军此山,因名。一名南山,以当郡城之南也。山之西,又有屏障山。
金障山县西南百里。根盘百余里,高十余里,与广昌县接界。《志》云:县西八十里有华盖山,其山耸峙,亭亭如华盖,一名金盖山。又石龙山,在县西百二十里,山形如游龙,缭绕数百丈。○百丈岭,在县东南八十里,高可百丈,与福建建宁县分界。《志》云:县东北三十里有石门,内容百余人,巨石为门,里人尝避寇于此。又县西九十里有梯云洞,石磴百余级,方至洞门。
○于水在县西南。自广昌县曲折流至县西门外,故西门有迎于之名。又东北直下,与新城水合,为郡大江。宋元六年,张商英为江西转运使,疏凿于水,以通运道。然水势荡沙,不时壅塞,春夏可通舟楫,秋冬止容竹筏而已。县境即所凿处也。○沧浪港,在县东二十里。自新城县流入界,会于于水。县东六十里又有彭武溪,县西南七十里有菰荷港,北五里有双港,下流皆注于于水。
万岁湖城东一里。今名蔓翠湖。水北流出湖口,入于于江。又天井湖,在县东北三十里,深如井,天光上下,澄澈如鉴。又有西湖,在县西四十里,其下流皆注于于水。○南台潭,在县南于水中,深险不测,舟行上下,多覆溺之虑。又擂鼓潭,在县南七十里,两崖峭壁夹溪,中有一穴,溪水湍激,声震如鼓,因名。
○龙池镇县东南二十里。有巡司。明万历四年,移司于百丈岭。又黄源镇,在县南八十里。《志》云:镇南去建宁县九十里,旧有巡司。一云县西南六十里有白舍镇,接广昌县界。宋置太平巡司于此,明洪武二十九年革。○镇安寨,在县东。又有猛虎寨,在县东五十里。俱宋所置寨,为戍守处。元皆改为翼,隶建昌万户府。至正中废。
新城县府东南百十里。东至福建光泽县百四十里,南至福建建宁县百五十里。宋南城县之黎滩镇。绍兴八年,析镇置新城县,属建昌军。旧无城,明正德七年,始营土垣。九年,以砖石。十四年,为雨潦所圮。嘉靖十四年以后,累经修葺,周五里有奇。编户七十八里。
○永城废县县北三里。三国吴析南城县置永城县,属临川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平陈,县省。唐武德五年,复置,属抚州。七年废。今其地犹有城头之名。○东兴废县,在县东北三十里。三国吴析南城置东兴县,属临川郡。晋、宋以后因之。陈天嘉五年,周迪复出东兴为寇,时宣城太守钱肃镇东兴,以城降迪,迪势遂炽。隋开皇九年,县废。唐武德五年,复置。七年,又废。今东兴乡之石门里,故址在焉。土人谓之城口。
○日山在县治西。一名天峰,隔溪百步,高百余仞,周六十里。形势峭拔,日初出,先见其顶。有井,昔时深不可测,今渐堙。县治东又有东山,城跨其上。○东岩山,在县东四十一里。岩列巨嶂,五峰联络,亦谓之岩岭。有径道通光泽。《志》云:山之阴,崖谷深邃,林莽窈窕,凡十五里,旧为奸宄窟穴。宋绍圣五年,邑尉邹天锡辟除氛翳,民谓之邹公新路。又大寒山,在县东南四十里,高峻盘郁,山顶平旷,遇冬寒甚。
福山县南四十里。邑之镇山也。高数十仞,广十余里,形如覆船,本名覆船山,唐懿宗改曰福船。宋大中祥符中,更曰福山。又县南二十二里曰会仙山,亦曰会仙岩,高入云霄,并岩群峰矗立,俨如笔架。○秀峰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层峦迭壁,高插霄汉,为西南之望。其相近者有大鸡、小鸡二峰,地名西城,两峰并立,尖芒攒矗,如鸡冠然,与南丰县分界。栖灵山县西北三十里。峰峦耸秀,绵亘数里。县西北四十里之圣山,与此相接。《志》云:圣山相近有月明漈,高百余仞,阔一里,旷洁无草木氛翳,月出则先见,因名。○廪山,在县东北十里,耸立平冈中,圆峻如高廪,俗呼为点山。
东兴岭县东三十里。因东兴废县而名。岭之西有二山平坦,可容数千人,一名土桂,一名新荷。南唐时,土人避乱,置栅山顶,至今耕者往往得箭簇,皆陶瓦所成。土桂则平冈,谓之九里原。胡氏曰:东兴岭路通晋安。陈天嘉四年,周迪据临川,陈主遣其弟顼击之,迪兵溃,逾岭奔晋安,寻又越东兴岭为寇。诏章昭达讨之,迪败走,昭达遂度岭趋建安,讨陈宝应。盖自江右入闽,东兴道为坦易也。○四望岭,在县南六十里。岭甚峻,登之则四远皆在望中。《志》云:县北三里有石峡岭,积石岩,两崖相对,一水中流,亦险胜处也。又县西百里有招军岭,元乱,土人常避兵于此。杉岭县东七十里,与福建光泽县接界。两山壁立,耸峭夹道,杉关置于此,为境口咽喉。又有杉岭驿,旧在岭东,后废。今详见光泽县。○飞猿岭,在县东六十里,亦曰悲猿峤,又名飞鸢岭,旧置飞猿馆于岭上,登之可望硝石。《舆程记》:飞猿东去杉关十里,西北去硝石八十里。宋绍兴中置飞鸢驿。咸淳间,改置巡司。明初因之,后废。又极高岭,在县东南三十里,亦峻险,路通邵武县。羊头峰县西南八十里。接建宁县界。相近者曰鸟孤峰,尖耸如壁,巍然出于众山之表。又昂头峰,在县西南五十余里招军岭下,路通建宁县。○螺旋峰,在县东六十里,地名渥口,层峦迭嶂,盘延耸秀。又县东北六十里有金竹峰,高插云汉,泉石回环。又东北十里曰白云峰,盘礴峭拔,高数百仞。天堂岩县东南三十里。嵯峨万仞,中缘一径,上平广,可容数百人。兵乱时,居民常避于此。又东山嶂,在县东南十五里,山势壁立,顶平广,可容百人。元末寇乱,民亦多避兵于此。一名鹅薮陀。
○黎川在城西南。一名黎滩水。出县东南四十里红水岭,流经天堂岩而西北出,与群山水会,共四十里,至孔家渡,即南津双港也。双港合流,西抱邑城,北出石峡岭而西北经硝石,回旋凡百四十里,至郡城下而合于水。旧《志》黎川出福山岩涧中,似误。○飞猿水,在县东飞猿岭下,亦曰飞猿港。合杉岭以西诸山溪水流经此,又西合众流过县北,入南城县界,过蓝田镇,至硝石,合于黎川。又龙安水,在县西三十里,源出会仙岩,西北流,合诸山溪水,经龙安镇,又折而北,至县北三十里之港口,达于黎水。《志》以黎川为中川,飞猿为东川,龙安为西川,亦谓之三川水。
七星涧水出县南之福山。中有七石,因名。西流经县西南二十里之高台山,与西溪诸水合,折而北,至城南,合黎水。又九龙潭水,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山高百丈,上有石漈,壁道险绝,下为九潭,小大深浅不一。引流而西北,合诸山水,亦至城南,汇于黎水。《志》云:县东南二十里有沙溪,源出东岩山,亦合群川水,至城南,汇于黎川。○溪,在县东五十里,引而西,银岭、东兴岭诸水流合焉。至五福镇,四面群川,并汇于此,注为飞猿水。又龙池溪水,在县西百里,出山泽中,从高而下,历峡涧间,潴而为潭,曲折流,经县西南五十里,与桃溪诸水合,又东北五里,合龙安溪。又西城溪,在县西七十里,合县西境群川,东注龙安水。
○杉关在杉岭上。见前。《志》云:县南五十里有德胜关,在马嘴岭下。明嘉靖三十七年,广贼由闽自泰宁来犯,败官兵于德胜关。三十九年,邑令汤建衡筑关为备。四十年,贼复来犯,攻县城,不能陷,由德胜关遁还闽。论者谓关在岭要,形险未得,且关前有溪,溪外为岐径,非要隘之所也。《关隘考》:德胜关,本名头岭隘,后改置关。同安镇县西南五十五里。地名宏村,有宏村市。宋置同安寨。元末,改为巡司。明初因之。《志》云:嘉靖三十七年,徙置于县西六十里之樟村。又极高巡司,在县东南极高岭下。《志》云:司旧为石陂寨,在极高岭东一二里,宋置,地名长义堡,为七闽盐盗所出没。熙宁中,置寨设兵。十年,改为巡司。绍兴初,土兵叛,尽燔营舍,乃迁于县北七里妙智寺。七年,迁长义溪西。九年,迁溪东。元至正末,又迁极高岭下,改名极高巡司。明初因之,寻迁于县东南二十五里水口村,仍曰极高巡司。后又改戍于德胜关。○五福镇,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为江闽往来必经之道,置公馆于此。商贾交会,民物辏集,屹为大镇。又龙安镇,在县西三十里,本名上龙镇,后曰龙安。有公馆,并置铺舍于此,道出南丰县。又楮俨镇,在县东南三十里。俨,亦作广,相传五代时置官庄于此。高寨县东南三十里。唐末,危全讽起兵,尝屯据于此,今堙。又石城寨,在县南十里,相传唐末黎汾聚兵处。又冯家寨,在县东二十五里,有山,高数百仞,相传唐末有冯团将率民作寨,保捍乡里。又东三十里有石门寨,相传五代时土人黄吉盗据其地。《志》云:县东南三十里有张家营,五代时,有营将张姓者捍御于此。其南为卓望岭,路出邵武。又东村营,在县东五十里。宋元丰中,州将彭左藏置营于此,招降草寇廖恩,因名其地曰归奴洲。今圮于水。
弋阳隘县西六十里,与南丰县接界。今为弋阳铺。《志》云:县西南有黄家岭、丘家岭、竹鸡岭、茱岭、李岭等隘,接建宁县界。东南有杨梅岭、盐隘岭、头岭、桃树岭等隘,接泰宁县界。县东又有极高岭、羊岭等隘,接邵武县界。又东北有小岩岭、风扫岭等隘,接光泽县界。一云:风扫岭,亦名风窝。明嘉靖四十年,贼由光泽犯境,官兵逆战于此,不能胜,走还邑城,贼进营黄竹街,街盖在城南五里。○凤池驿,在县北。宋淳元年建,元末废。又黎滩驿,在县治东,宋绍兴十二年建,元废。
广昌县府西南二百四十里。东北至南丰县百里,东南至福建宁化县百九十里,南至赣州府石城县百五十里,西南至赣州府宁都县百二十里。本南丰县之南境。宋绍兴八年,析置广昌县,仍属建昌军。旧有土城,宋端平中创筑。元因之。明正德八年,因故址增筑。嘉靖以后修葺,周四里有奇。编户二十四里。
○东华山县南五里。山巅高耸,俯视群峰。县东二十里为中华山,亭亭孤峙。又有西华山,在县治西一里,三山之脉,皆相连接。又南华山在县南三十里,北华山在县北五里。县西南四十里又有金华山,亦秀耸。○潘田山,在县东北十五里。山下有岩,广百步,林木稠茂,人迹罕至。
金嶂山县西北四十里。高出云表,形若屏障,县治之镇也。东北接南城县界。○望军山,在县东六十里,突兀万仞,以俯视南丰之军山而名。又盘峰山,《通志》:在县东北天授乡,山形若盘,四面皆石崖,不可至,西南有鸟道,侧足可上,容万余人。元季兵乱,居民多避寇于此。又翔凤山,在县南五十里,环抱耸秀,九峰相连,形若翔凤。
军营岭县北一里。相传吴芮征南越时,遣将梅营其下。前多稻田,左右皆平阜,惟此岭独高。稍西有山,童然无草木,势若屯云,色如积铁,名乌石。虽天朗气清,滃郁不改。《志》云:县东南江流中有天堆山。宋绍兴中,一夕雷雨大作,闻砂砾声,及旦视之,屹然一山,高数丈余,因名曰天堆。○刘季尖,在县南五里,尖者,岭也。相传汉高曾登此,下有汉王岩。又车竿岭,在县东,又东去福建建宁县百二十里,旧有巡司。
血木岭县南百二十里。于水发源处也。又修岭,在县西南六十里,接宁都县界。旧《志》:县西南百二十里有梅岭,与赣州虔化县分界,盖即修岭矣。王象之云:广昌上流,梅岭之水出焉。○牙梳嶂,在县南十里。嶂有三穴,大风常自中出,当寒则暖,当暑则凉。又县东北十里有黄土岩,相接者曰燕岩,西北七里曰圣栖岩,亦曰静栖岩,皆幽胜。《志》云:县城西北有龙岗,山势陡峻,城凭其上。城东北浚濠有金钟岗,高旷可俯瞰城内,皆守御要地。○于水在县南。自血木岭北出,近城南,有黄龙冈当其冲,曲折而东北出,流二百八十里至南丰县,又曲折而北,达于府城之东南。大小群川,皆流汇焉。○学溪,在县城西南。自金嶂山发源,流至城北,分为二溪,一经城中,一绕城外,合流于县西南佛流口而与于水会,以萦绕邑学而名。《志》云:溪旧从城北灌城而西南出。明正德九年,备兵使者胡世宁始导流为二。
○修岭镇在县西六十里。俗谓之秀岭,有巡司。宋绍兴十年置。明因之。又县东南四十里有白水镇巡司,洪武二十九年置。县东南百里有塘坊巡司,洪武三年置,正统四年革。
东坑寨县南五里。四围高山壁立,上平衍,元末居民避寇于此。又白水寨,亦在县南。宋端平中置,寨近白水镇,因名。又秩巴寨,在县东北。宋建隆初置寨,以戍扼江闽。宋末废。《志》云:县南十五里有万安寨,东三十里有花石寨,东北三十五里有太平寨,北二十五里有官石寨,三十里有木兜寨。又羊石寨,亦在县北,四面壁立,下瞰深潭。其旁有滴水寨,与羊石相望,皆土人避兵处。泸溪县府东北百六十里。北至广信府贵溪县百五十里,西至抚州府金溪县百二十里,西南至新城县百里,南至福建光泽县九十里。本南城县地。宋元中,置都巡寨。明初为泸溪巡司。万历六年,析置泸溪县。九年,筑城,并浚城濠,县门以外皆田也。城周不及三里,编户三十里。
○石笋山县东二十里。山高广,上有巨石,尖锐如笋,直插霄汉。《志》云:县东一里有金竹山,南一里有石马山,西一里有鱼山,北半里有古寨山,一里有平步、登高诸山,皆错峙城垣间。○南华山,在县东八里。县东南二十里曰五凤山,南十里曰莲花山,东北十五曰笔架山,皆以形似名。
九龙峰县西南一里。支山九道,参差盘互。又鹅峰,在县北八里。嘉靖三十一年,流徒百余人结寨于此,官兵讨平之。县东北十五里有双螺峰,县东十八里为逍遥楼峰,并峙者曰鼓楼峰,皆以高峻层迭而名。○出云峰,在县西,壁立千仞,为西境之望,又双蛾峰,在县西北,与金溪县接界。
○泸溪在县东。发源福建崇安县之黄石口,其水深黑,故名。西入金溪县,下流合于汝水。又县境有枧溪、龙溪、税溪、曲涧、椒涧诸水,皆汇于泸溪。○南港,在县南。县境又有彭田港。皆自福建、崇安县界发源,流会诸山泽之水而合于泸溪。
○彭郎寨在县南,接福建光泽县界。相传有彭三郎者聚兵于此。相近又有岭村寨。皆宋时故址。又白公馆,距县治八十里,取道府城,为适中之地。
附见:
建昌守御千户所在府城内。明洪武初建,直隶都司。
◇抚州府东北至饶州府四百二十里,东南至建昌府百四十里,西南至吉安府五百二十里,西至临江府三百里,西北至南昌府二百四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四十里,至京师五千四百八十五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太平二年,分豫章东部置临川郡治临汝,即今治。晋以后因之萧齐移郡治南城县,梁复治临汝。梁末,尝增置宁州领临川等郡,以授周敷。陈废。隋平陈,改置抚州。大业初,又改为临川郡。唐复为抚州。天宝初,亦曰临川郡。干元初,复故。五代时属吴朱梁开平三年,淮南将周本败危,全讽克抚州。龙德初,杨吴升州为昭武军节度,后属南唐。宋仍为抚州亦曰临川郡。元为抚州路。明初曰抚州府宋龙凤七年,元至正二十一年也。是年下抚州,明年改路为府,领县六。今因之。
府介江湖之表,襟闽越之疆。其在南昌,则肘腋要地也。东南有事,郡亦必争之所矣。
临川县附郭。汉南城县地。后汉永元八年,分南城北境置临汝县。三国吴为临川郡治。晋、宋因之。齐属临川郡。梁、陈仍为郡治。隋改县曰临川,自是州郡皆治此。今编户六百二十五里。
○临川城一名古城,在府治西津赤冈,即六朝时故郡城也。萧梁末,临川民周续起兵据郡,既而周敷代之,亦据故郡。王琳遣军攻周迪于工塘,屯于临川故郡北,并以胁敷,为敷等所败。隋开皇中,为抚州治。《志》云:汝水西,临水东,有平陆曰赤冈,即州治也。城中又有子城,或曰故郡城,在今城西五里。唐宝应中,太守王圆以其地势卑下,非道路之会,自赤冈移治于连樊小溪之西陲,即今城西矣。中和三年,刺史危全讽始于羊角山筑子城,周围一里二百二十三步;又包五峰而筑罗城,长十五里二十六步,即今子城西凑罗城是也。子城周为门三,东承春,稍西而南曰通教,直北曰望云,辐辏,自昔称三市。考刘宋荀伯子《临川记》郡有五峰三市,盖亦仍旧制也。南唐升元四年,太守周弘祚辟罗城,建十三门,门各有楼,加长五里,濠深及丈者三,广则六倍有奇。宋初因之。建炎初,太守王仲山补筑罗城。绍兴中,太守张重修,废四门,存九门,并修子城,仍建三门。绍定三年,以汀寇犯境,增修罗城。景定间,郡守家坤翁复营筑。既而子城渐废,止沿羊角山四周缭土垣以卫公廨而已。元至元中,罗城毁。至正中,尝葺西门城。二十一年,郡归于明。明年,平章吴宏改筑城垒,削去西南六里,仅存九里三十步,易为四门。今自青云峰迤西至于后湖田平冈一带,逶迤若游龙者,皆旧城遗址也。宣德以后,累经补葺。弘治中,复议营筑子城,未果。嘉靖至今,亦屡缮治,延袤皆仍明初之制。
定川城府北五十二里。萧梁分临汝西北境置定川县,仍属临川郡。定川,即临水别名也。陈因之。天嘉五年,周迪复出临川为寇,周敷自豫章进击,至定川,迪诱杀之,即此。隋省入临川县。《志》云:城一名母城,在今之雷坊。○西丰城,在府西南五十里。三国吴析临汝县置西平县,属临川郡。晋太康元年,改曰西丰。宋因之,仍属临川郡。齐、梁仍旧。隋省。《志》云:府西十五里有述陂城,今为耕种场,未详所始。
工塘城府东南四十里。梁末周迪起兵临川,据工塘。梁以迪为临川内史,既而陈霸先篡立,新吴洞主余孝顷附于王琳,说琳先定迪等。琳从之。孝顷帅军军于工塘之北,连八营以逼周迪,寻为迪所败。城盖迪所筑,今堙。
○香楠山在府治前。楠,亦作冉。先时山多冉木,因名。《抚州志》:城中有五峰,谓青云岭、逍遥岭、盐步岭、萧家岭、天庆岭也。青云岭,在治南二里,为五峰最高,结顶处谓之青云第一峰。稍东北为逍遥峰。盐步岭即香楠之东峰也,旧为卸盐场,因名。萧家岭,亦作桐林岭,俗又谓之古城岭,在城南隅。天庆岭,在治东,为第五峰。宋有天庆观,因名。峰之南为县治,伏而西昂为羊角山,府治位焉。左有石笋出土如羊角,因名。○金石台山,在府西十五里,有石峰如台者五,列于赤冈之外,旧名五虎台,以形如虎峙也。第一峰独高,第五峰差小,旧与第四峰连属,后流水冲啮,分为二。《志》云:色赭者曰金石台,色白在中流者曰玉石台,谚谓之狮子石。又城北有狮台,俯瞰大江,与五虎台相望,俗名张家石。
灵谷山府东南四十里。诸峰环抱如障,其阳属金溪,其阴属临川。山多林壑,百物所钟,府境之大山也。又界山,在府东南九十里。《志》云:山西连白杨、黄沙诸岭,东尽潭山梁安石峡,南接建昌府南城县界,因名。○绣球山,在府南八十里,蜿蜒盘礴,北为高田山,南为洞原岭,西跨宜黄县界,以形似名。相近有楼抚山,亦高广。
龙会山府西四十里。双峰耸立,其并峙而错者曰万岁岭。宋隆佑太后经此,指问此山,舆人权以万岁对,因名。○铜山,在府西四十六里,旧出铜,因名。唐天宝六载,改为峨峰山,或谓之铜陵。逾岭而北,两山开阔,诸峰环抱如城。又北二三里曰明水山,泉石奇胜。○笔架山,在府西北五十里,三峰卓立如架,与诸峰连亘环抱,俗谓之金鸡城。又免水山,在府西北六十里,相传以洪水时独免沉溺而名。唐天宝中,改曰尧山。
◇樟原岭府西四十里。石路高峻,东通闽浙,西达两广。元泰定间,丰城人陆祥叔者,佣工凿平险仄,遂成坦道。侧有双黄井。又石狮岭,在府南八十里,孤石雄峙,如狮子蹲踞。岭有路,西通宜黄,东接金溪,路多崎岖。明成化中,里人袁大用尝购石砌,遂为通衢。《闻见录》:由府城至建昌有两途,一由界山,一由徐岭。徐岭,盖狮岭之讹矣。○小门岭,在府北六十里,与进贤县接界。岭南五里有金峰,亦高耸,形如金字,亦跨进贤县境,为往来通道。
白马峡府南八十里。上流受山麓八十一源,水并出峡间,两山拱合,中辟如门,石壁含谺,溪流汹涌,其间曾不容ザ。又南五里曰良安峡,两山峙立,如争雄长。于水由建昌来,曲折二百里,至峡始入临川境,为汝水。其间势颇奇崛,亦名石门。○汝水在府城东。其上源由建昌府北之于水,西北流,曲折二百余里,至府南良安峡,流入境,为汝水。又北受群川水,历府城东南,自千金陂至郡城东,抱城而北,为北津。又绕而西,受连樊水,复西北数百里,合临水,并流西北出,入南昌府界,合豫章水,入鄱阳湖。《寰宇记》:汝水从石门以下,沿流三百二十四里,而入洪州界,其流合南江之处,谓之江口。陈初,王琳将樊猛等与余孝顷攻周迪于工塘,周敷自临川故城救之,断江口,分兵攻余孝顷别城,拔之。或曰:江口,即临水合汝水之口云。○临水,在府西十里,源出崇仁县临川山,东北流,合远近诸山水而入临川界。又东合群川水,至西津,与汝水合。《寰宇记》:临水,本名定水。唐天宝六载改今名。
连樊水府西五里。源出宜黄县东北连樊山,流至郡城西,抱城而北,合于于水。《志》云:连樊水出长冈,历府南十五里仙灵山,又北合汝水。其水比诸水独重,昔尝取以充漏。荀伯子《记》:连樊溪有甘渚,自连樊山流至吴家渡,注汝水,凡四十里也。又梦港水,在府南四十里,源出佛容山,或曰即府东四十里佛迹岭也,西流注于汝水。○箭港水,在府北八十里,春夏水溢,舟由此出,入章江。水浅则舟不能移,俗呼为小河。《志》云:由小河至王家洲,入三江口,过接陂,可径抵会城,此水涨时间道也。
千金陂在府城东南。汝水受上流诸水,至郡城南,西崖多阻石麓,流缓而江广,渟潴如湖,曰瑶湖。自瑶湖北至孔家渡,地平衍,土疏恶。唐天宝中,决啮旁岸,支港横溢,田畴荡废。上元中,守臣建华陂,以遏支流。大历中,刺史颜真卿继筑,名土塍陂。贞元中,刺史戴叔伦又筑,名泠泉陂。咸通中,李渤增筑,名千金陂。军ヘ柏虔冉《记》云:陂横截汝水,南北百二十五丈。又凿泠泉故基,凡百七十余丈,接汝江,江水小长,则戏陂之水丈余而入于泠泉新渠,以通舟楫之利。起文昌桥北,沿流十余里,灌注原田,新旧共百顷有余。自是为利益广,东西乡田灌溉各数千顷,后渐废。宋绍兴中,郡民王姓者复修之。嘉熙中,太守赵师鄀又修之。淳中,太守叶梦得又修之。宋季元末,兵乱相寻,陂遂大决,支流日横。明弘治中,尝议修复,不果。嘉靖中,旋议旋革。二十六年后始兴,方成而随决。议者谓故道之壅沙尚高,故大川之洪流愈激也。万历以来,亦尝议增修,未有成效。《志》云:文昌桥,在城东汝水傍,千金陂从东南趋城下,乃抱城而东,过文昌桥,复绕城而北,又折而西也。○南塘,在府西南二里,亦曰南湖,延广数百亩。城三面环河,惟西南为山麓,浚湖于此,受东南诸源之水,霖雨不溢,旱可潴。宋天圣中,郡守朱正辞表为放生池,置斗门,以均蓄泄。至元末,居民堙堑殖利,遂为污莱,寻修复之。今又湮废。虎头洲府北三十里。东接龙步湾,西望宜黄水。《志》云:汝水,旧自郡城西北合诸川水,由金玉台出乌鸦石,折而北,过虎头洲,至高洲港,受党溪、樟原以西槠山以南之水,至金鸡城,受金溪东乡西注之水,而西北略豫章入彭蠡,此经流故道也。自千金陂决坏,汝水北下孔家渡,入进贤县界,西南下黄塘桥白水渡,入吉安府永丰县界,而临水则自乌鸦石流合汝水云。黄塘桥,在府城西北,即连樊水口也。○文昌堰,在府城东汝水之浒。唐、宋时堰水溉田。又清塘,在城北七十里,曾氏所居,环群山而汇众水,灌溉甚广。
○航步镇府西南五十里。洪武四年置税课局于此。又东馆税课局,在府南六十里,元置,明因之,并置公馆于此。今税课皆兼领于有司。
孔家渡驿府东五里。宋曰朝京驿,置于文昌桥东。元改置于孔家渡西岸,今因之。又清远驿,在府北六十里,宋置,后废。元初复置。明因之。《舆程记》:自驿而西北六十里,即南昌府境之武阳驿也。《会典》:隆庆元年,改青远驿为巡司。又府境有清泥、温家圳二巡司。○清源驿,在府东北六十里,又东北接饶州府安仁县界。《舆程记》:清源驿北六十里即谢家埠,又四十里为柘林,又三十里为八字脑,又六十里即康山也。今驿废。石头渡府东南二十里。东岸有虾蟆石。又吴家渡,在府北二里。俱汝水所经。
崇仁县府西百二十里。北至南昌府丰城县九十里,西南至乐安县百三十里。本临汝县地。三国吴为新建县地,属临川郡。晋、宋、齐因之。梁为巴山县地,属巴山郡。隋郡县俱废,改置崇仁县于此,属抚州。唐、宋因之。宋祥符间,有城,周不及一里,后废。盖县治瞰溪,难施板筑也。今编户二百二十五里。
○新建废县县西南九十五里。三国吴置新建县,盖治此。晋以后因之。梁并入巴山县。《志》云:巴山城在今乐安县境。又西宁废县,在县南六十三里,晋初置县,属临川郡,宋废。梁大同二年复置,与巴山县并属巴山郡。陈因之,隋废。○大丰废县,在县西北。梁置县,属巴山郡。陈因之。隋省入丰城县。后复以其地隶新淦县。今为县境。
○罗山县西四十一里。旧《志》:山跨抚、洪、吉三州境,以晋道士罗文通学仙于此而名。绝顶有石仙寺,下有池,冬夏不竭,一名池山。半山有田数百亩,泉涓涓注其间。唐天宝六载,改曰崇仁山。宋吴曾以为县之望山也。○天宝山,在县东南三十里,峭拔森耸,为郡界伟观。县东南三十五里曰招仙山,茂林修竹,幽岩曲涧,称为仙窟。东南四十里曰沸湖山,幽胜与招仙相匹。
巴山县南六十里。汉栾巴尝为豫章守,山因以名。梁复因山以名县。唐天宝六载,改曰临川山。宋邑令孙懋又改曰相山,亦避巴讳也。临水出于此。又芙蓉山,在县南百里,以山形秀丽而名。西跨乐安县界。《志》云:山在乐安东三十里,鳌溪之源出焉。○玉华山,在县南十五里。《舆地纪胜》:县南三十里有玉田,为晋萧子云种玉处,或曰即玉华山也。又盘龙山,在县南二十五里,地势盘回,脉接华盖山。
华盖山县南百二十里。形如华盖,又号江南绝顶,岩洞殊胜。《志》云:山有布水谷,元吴澄尝隐于此。又宝唐山,在县西南百三十里,跨乐安县境,宝唐水出焉。宋何异云:宝唐山高入云际,回环Β卒,中多良田。○红旗岭,在县东三十五里,峰上有三迭如旗。又县北二十五里有卓旗峰,峭拔如卓旗也。《志》云:县南十五里有浮石岩,其中三岩鼎立,中贯一溪,旧称名胜。又南五里曰龟凤岩,两旁石势状如龟凤,中通一径,可攀而上,险绝处有石室如斗,今名广石。
○临水在县治南。一名巴水。《志》云:临水出巴山,东北流三十里至严陀,合宝唐水,宝唐水遂兼临水之名。宝唐水之源,一云出乐安县境大盘山,东北流,受蛟湖等七派之水,入县境,合临水。一云出宝唐山也。临水合宝唐水,东行四十里,至官洲,合西宁水,过县治,至左港,合罗山水,至神前渡,复合支流诸水,又东至白鹭渡,入临川县境。何异《记》略云:宝唐水自层崖峭峡奔湍而下,过宝唐源溪,始安流迤逦而东,凡百二十余里,合支流远近者五,曰芙蓉、曰巴源、曰杯山、曰罗山,而一山之水,支派再三,见者不数焉。回旋于县治前,而溪益平且阔,下流至于严陀,会巴水,流百二十余里,则滩险复与上流等。邑治实宝唐气脉之中齐也。
西宁水县西五里。源出华盖山下,流入宝唐水。又罗山水,在县西,出罗山下,有二:一经县治西罗陂,合宝唐水;一出县东南五里东塔山下之龙潭,亦合宝唐水。
○黄洲桥在县治东南。宋嘉中,建浮梁,名正政桥,后易曰巨济。淳中,改创石桥,计九墩,长数十丈。咸淳间,文天祥改名曰黄洲桥。自元至明,屡经葺治,为郡西往来之通道。《会典》:县有周坊巡司。
金溪县府东南百十里。东北至广信府贵溪县百五十里,南至建昌府百十里。本唐临川县之上幕镇,以山冈出银矿,曾置监于此。周显德二年,南唐析临川近镇一乡及余干县白马乡,立金溪场,复置炉以烹银矿。宋开宝五年,又割临川四乡及安仁三乡地,升场为县,属抚州。《图经》:旧有城周二里。明初犹存土垣。嘉靖二十九年,县令林应麒垒以坚甓,周仅一里。今编户一百八十三里。
○洛城县西四十里。梁末,周迪起兵临川时所筑也。又有上城、下城,在县东南七十里,相传亦迪所筑。○珊城,在县西南四十里。《志》云:南唐后主李煜时所筑。
○云林山县东四十里。律数百仞,界抚、信、建昌三郡间,为县之巨镇。上有三十六峰,其最高者曰上云峰。宋建炎中,里人邓雩、傅安于山下团结乡社,贼犯境,辄破走之,为郡保障。《志》云:山峻峭干云,故曰云林,脊有三十六尖。山之东五里为白马山,高竦如马之昂首,亦曰玉马峰。又东五里曰崖山,上有琵琶、三老二峰,一名大山,以形势高大而崖壁峻绝也。与贵溪县仙岩、龙虎诸峰,皆参差相接。
金窟山县东五里。相传前代采金处。县东二里又有银山,唐时出银矿,宋初废。又西里许为白马坞,盖南唐李煜时采银场也。皆与金窟山冈脉相接。又翠云山,在县南四里,冈峦环合,林木葱,一名翠云门。《志》云:县东五里有上幕岭,东南五里有仙山,南三里有卓笔峰,山脉自上幕而南,如帷幕旋绕,而翠云山尤为杰出。
铜斗山县西南二十五里。崖壁高峻。曾巩《记》:山能出风雨,弭灾害,为一郡七邑之望。其西南对峙者曰芙蓉山,山旁一峰望之如城,上有池泉。又官山,在县南三十五里,上有四峰如削,下瞰清江,望之如屏障。又南十五里有韩婆山,亦宋建炎间邓雩、傅安聚兵保障处。○张祉山,在县东北六十里,接安仁县界。又县西北五十里有疏山,滨于汝涯,梁周迪起兵处。唐大中初,有何仙舟者隐此,名曰书山。南唐改名疏山。崇峰岭县西三十里。相接者曰百岁峰,山顶高峻,登眺甚远,一名望仙岭。《志》云:黄蜂泉出百岁峰,宽不盈亩,而泉脉星灿,多于蜂房,岁旱可灌千亩。又有白犴岭,一峰耸秀,与崇峰相接。《志》云:县南十五里有梅峰,脉接南城县界。又柏冈,亦在县西三十里,冈势蜿蜒回伏,矫如游龙,百岁、崇岭诸峰森列其前,云林、宝应诸山横亘其左,称为绝胜。又柘冈,在县西六十里,冈西有岩,穹旷可坐数百人。○龙角岩,在县东北。山巅两石对峙如龙角,中通一径,深入石室,高明宽广,可坐百人。
○福水县南十里。源出南城县界,经梅峰北,至鼓楼冈,折而西,至临川界,会石门港水。又清江水,在县南四十里,亦出南城县界,其水清澈,宜沤楮,故土人造纸,以清江著名。西北流,会福水,入汝水。○金溪水,在县治北,源出上幕岭东,水色如金。《志》云:县北又有齐冈水,源出金窟诸山,流经县西五十里。县北四十五里又有苦竹水,亦西南流,会金溪诸水,南注于清江,为汝水之上流。
三港水县东五十里。源出山,历白莲港,至黎盆渡,与青田港水合。又青田港,在县东二十五里,源出云林山,经县东北三十里,有仙岩港,自贵溪流合焉,又北入东乡县界。
○石门驿县西五十里。《舆程记》:在府南六十里,又六十里而至建昌郡治。《通志》云在县东,似误。宜黄县府西南百二十里。东至建昌府百五十里,南至赣州府宁都县二百五十里。汉临汝县地。三国吴析置宜黄县,属临川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并入崇仁县。唐武德五年复置宜黄县,八年省。宋初,南唐置宜黄场。开宝三年,升为县,属抚州。《图经》:祥符中,县城周二里有奇。嘉定十七年增筑,绍定三年毁于寇。县治西南北倚山,东逼溪水,难建城垣。今无城,编户六十八里。○宜黄故城在县治东。《志》云:县本黄填镇,水东有百花洲,宋初置城于此,今犹谓之旧县城。
○凤凰山在县治北隅。平地崛起,高百十仞,陡绝难攀,下有狮子石。《志》云:山旧名鸡笼山,一名凤台山,今县治,亦名凤凰城,以山名也。又卓望山,在县东三里。旧《志》云:山高二百丈,周围十里许。○玉华山,在县南十五里,亦曰石麓山,三面壁立,惟南一径可通,上有田可二顷,又有泉,昔人尝立寨于此。其南五里为石梁,突起数十丈,横跨两崖,下平广,可容数十人,谓之石覤。
黄山县南四十里。其山四面黄茅无际,上有雷公岭,下有龙潭,导流为九曲溪,入黄水。《志》云:黄山县之镇山也。又女王城山,在县东南二十里,诸峰连抱如城。县东南百里曰军山,接南丰县界,盘回峭拔,宜水出焉。○曹山,在县北三十里,本名荷玉山,巅有罗汉峰,下有三潮泉。唐咸通中,改今名。
黄土岭县南九十五里,又南接宁都县界。黄水源出于此。又云盖岭,在县东北五十里,岭高耸,常有云气盘绕。《志》云:县东南百二十里有箬岭,上多箬竹,宜为箭,漳水之源出焉,东北流合于宜水。又九峰,在县东四十余里,以群峰连络而名。
○宜黄水在县治东北。宜、黄二水名也。宜水发源军山,北流四十里,与漳水合,又经三十二滩矶,至县南,绕东趋北,至丁家洲,凡百里而与黄水合。黄水,源出黄土岭,经四十四滩矶,凡百余里,至城西,绕北趋东,至教场前,与宜水合。又东北流,与曹水合。曹水,源出崇仁县境之双坑,流四十里,合宜黄水,又东北入临川县界,至府城西南十余里之龚家渡,合临水而注于汝水。○止马镇县南百里,有巡司。《志》云:县又有上胜巡司,今革。
乐安县府西南二百四十里。西南至吉安府永丰县百二十里,北至南昌府丰城县百六十里,西北至临江府新淦县百五十里。本宋崇仁县及永丰县地,地名詹墟。绍兴十九年,议者以崇仁疆土阔远,山岭重复,盗贼出没不时,乃析置乐安县,属抚州,以乐安乡为名。《图经》:宋祥符中有城,周八里有奇,后废。明嘉靖四十一年营筑,周三里有奇。编户二百三十二里。
○巴山废县县西南三十里。梁置巴山县,并置巴山郡治焉。敬帝末,诏分江州临川、安成、豫宁、巴山四郡置高州,以黄法氵为刺史,镇巴山。《志》云:以其地在南江之西,负山面水,据高临深,故曰高州。陈州废,隋郡县俱废入崇仁县。宋白曰:故巴山郡城在崇仁县巴山之北。似未可据。兴平废县在县西。三国吴置县,属庐陵郡。晋、宋因之。梁改属巴山郡。隋废入永丰县。《宋志》:兴平旧县,在永丰县南五十里。《吉安志》云:在吉水县东百七十里。今为县境。又安浦废县,在县西南六十里。三国吴置县,属临川郡。晋以后因之。隋废入崇仁县。○神运城,在县南八十里,唐末筑以御寇。《志》云:时有罗仆射者,领兵逐寇,置城于此。今遗址尚存,一名铜壶寨。
○鳌头山在县治前。山有两峰,一峰特秀,山麓皆石骨,下瞰溪流,如灵鳌赴海。山半又有泉,甚甘冽。又象眠山,在县治东,势如象眠,县之主山也。治西又有仕山,亦耸秀,与象眠相匹。又西一里曰青钱山,下枕龙冈,势如迭钱,故名。○金华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形似覆瓢。或以其类婺女金华而名。大盘山县西北八十里,跨新淦、永丰二县界。有十二峰,环列如盘。《志》以为宝唐水出此。又杯山,在县北三十里,形如覆杯,接南昌、临江二郡界,有杯山水流入崇仁县界,合宝唐水。《志》云:杯山之北为界岭,其北麓即丰城县界也。相近者曰丰材山,本名麻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山高秀,冠于群山。○鹿角山,在县南二十五里,群峰高耸,参差并峙,形如鹿角。
大木岭县南八十五里。其南麓即永丰县界也。又宝岭,在县南四十五里,高数十里,延袤二里。又石桥,在县西四十里,石岩穹窿,望之如梁,其下空洞轩豁,为县境之胜。
○鳌溪在县治南。源出县东三十里芙蓉山,西流三十里至县,经鳌头山北,因名鳌溪。又西流经永丰县界,合于赣水。又石陂水,在县西北七十里,源出大盘山,东北流,合宝唐水。下有大岩,春夏水泛,涯不辨,秋冬水落,石门谺然,其中轩豁,可容大厦,亦谓之大溪源水。
大溪在县南。源出崇仁县华盖山,西流至乌水,流入永丰县界。又远溪水,在县南八十里,源出曹溪乌麻洞,分三派,合于乌水,亦入永丰界,下流注于赣江。
○龙义镇在县北添授乡。有巡司,明初置。又南平巡司,在县西二十二都,宣德十年置。县南云盖乡又有望仙巡司,亦明初置。嘉靖十一年,以县北二十里大岭洞草寇陈文一等作乱,设屯堡一所,后事宁,移望仙巡司戍守。《志》云:其地今在大湖坪湖塘岭上。又横山巡司,《志》云:在县北二十五都,正德七年析置。○苦竹市,或云在县西北,有苦竹水经此,西入新淦县界。
东乡县府东七十里。北至饶州府余干县百二十里,东北至饶州府安仁县九十里,南至金溪县九十里,西北至南昌府进贤县百四十里。本临川、金溪及进贤、余干、安仁诸县之远鄙。明正德七年,平东乡盗。明年,析置今县,筑城环濠,寻城以砖石。十三年,大水城坏。嘉靖二十二年增修,周不及四里。编户百二十里。
○七宝山县东十余里。旧尝产银、铅,因名。又东接积烟山,山半有龙池瀑布。山之南麓即安仁县界也。又罗首山,在县东北二十里,亦接安仁县境。《邑志》云:罗首县之镇山也。
庾岭县南三里。一名长林岭,俯临通衢。又南数里曰金峰,亦高耸。《志》云:县治在庾岭北,大夫冈之左,三港之口。是也。○吴岭,在县东南,相传吴芮曾经此,上有洗马池。又帝圣峰,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北麓即余干县界。又桃花峰,在县西十里,《志》以为境内之望。
○三港水在县治东南。自金溪县北流入县界,其上源合白莲、青田二港,因名。绕县东,又东北入安仁县境,会锦江而达余干县之龙窟河。《志》云:县境有润溪,又有清溪,俱流入三港水。○白镇县东四十五里。有巡司,为路出安仁之中道。旧有安东公馆,今废。又古气巡司在县西北十里,横山巡司在县东北十五里,明初俱属临川县。正德中设县后,二巡司俱革。○平塘镇,在县西三十里,元置税课局于此。明初,邓愈驻兵于临川之平塘,袭抚州,克之。后亦为平塘税课局。正德五年废。今为平塘铺。《闻见录》:县东南有赛阳关,路通金溪及贵溪、安仁县。
附见:
守御抚州千户所在府治东南。明洪武初置卫,寻改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