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卷九十三 浙江五
作者:顾祖禹
◇金华府东北至绍兴府四百五十里,东南至台州府五百七十二里,南至处州府二百八十里,西至衢州府一百九十三里,北至严州府一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五十里,至南京一千二百三十里,至京师三千七百四十八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越地。秦属会稽郡。汉因之。后汉为会稽西部都尉治乌伤县。三国吴宝鼎元年,置东阳郡治长山县。晋以后因之。梁末,置缙州太平元年,以留异为缙州刺史,领东阳太守。陈废州,改置金华郡天康二年,讨平留异。盖是时改名。《玉台新咏》:金星与婺女争华,故曰金华。隋平陈,改置婺州亦以天文婺女之分而名。大业初,复为东阳郡治金华县。唐复为婺州。天宝初,亦曰东阳郡。干元初,复故。五代时,属于吴越石晋天福四年,吴越升州为武胜军节度。宋仍为婺州亦曰东阳郡武胜军。淳化初,又改军名曰保宁。元曰婺州路。明初改为宁越府宋龙凤四年,元至正十八年也,寻曰金华府龙凤八年改。领县八。今仍曰金华府。
府控临安之腰膂,当台、绍之上游,西臂信安,南肘括郡,所谓腹心之地也。引兵北出,则敌不知其所备,而钱塘失其险矣。若马首南向,闽岭虽峻,又岂足以自保哉?明初规取浙右,克婺州而固守之,扃钥东陲,鞭棰臣猾。明太祖尝言,宁越为浙东重地,不信然欤?
金华县附郭。汉乌伤县地。后汉初平三年,孙氏析置长山县。吴宝鼎初,为东阳郡治。晋、宋、齐因之。梁改置金华郡,亦治此。隋平陈,郡废,改县为吴宁。开皇十二年,改曰东阳。十八年,改今名,为婺州治。唐初因之。垂拱二年,改为金山县。神龙初,复曰金华。宋因之。今编户二百有五里。
○婺州城《志》云:旧城在今城东四十里。一云:去府西南四十里,今汤溪县境内。唐开元中,始徙今治。旧有子城,周四里,宋废。今城,相传吴越时筑。宋宣和四年,因故址修治。元废,至正十二年重筑。明初亦尝修治,后渐圮。万历三年,缮修完固。旧有十一门,今存七门。城周九里有奇,南临大溪,三面环濠,倚山带水,东西长而南北短,险固可恃也。○长山废县,在府东。唐武德四年,析金华县置,属婺州。八年,省入金华县。
○金华山府北二十里。一名长山,山桥在焉。南去府城三十里,山中诸溪汇流,其下两崖对峙,高数百仞,登其上,则城郭聚落宛在目前。《志》云:府北二十五里有鹿田山,为北出兰溪之间道,即金华山之鹿田峰也。相接者曰白望山、干封山,而干封山又为鹿田之门户。余见前名山金华。
铜山府南二十里,下临南溪。一名白沙山,旧产铜,下有铜山泉。又有铜山寺,景泰中,张楷讨处州矿贼,驻师铜山寺,贼来战,败之,因招降其余党。又西南五里曰石门山,山高三百丈,有石对峙如门,水乘高而下者三级,俗谓之龙门。
南山府南四十里。高数千仞,周四百余里。脉自括苍山来,南则遂昌、松阳、宣平,东则永康、武义,西则龙游、汤溪诸山,皆相联络。深邃幽远,千峰层矗,高入云表,阴崖积雪,经春不消。其最高之,曰箬阳,去郡城百里,上有龙湫,名三断水。三断之东,有大溪、小溪,流出为上干、下干,南合于梅溪。又白原山,在府南五十里,《志》云,高千余仞,罗列二百余峰,盖亦南山之别阜矣。
东山府东五十里。高千余丈,周三百里。东接东阳县之大盆山,南为武义县之八素山,山之高,曰齐云冈。又有葛公山,五峰卓立,高千余仞,东北入义乌县界。《志》云:山在府东七十五里。○至道山,在府东南三十五里,一名覆釜山,亦名积道山,连峰拥翠,石磴萦纡,山顶平旷,可列屯营。
太阳岭府东北五十五里。高峻若与太阳齐,逾岭即浦江县界。○黄姑岭,在府东北五十里,宋宣和中,方腊寇婺,邀败官军于此。又樟柏岭,在府西二十里,为陆走兰溪之道。
○东阳江在府城南,即婺港也。亦曰双溪。双溪者,一为东溪,亦名东港;一为南溪,亦名南港。东港源出东阳县大盆山,经义乌县,西流入境,有航慈溪、白溪、玉泉溪、坦溪、赤松溪皆汇流入焉。经府东三里之石崎岩,又西与南港会。南港源出处州府缙云县雪峰山,经永康县、武义县流入境,有松溪、梅溪、白沙溪皆汇流入焉,绕府南五里之屏山,西北流,与东港会于城下,故曰双溪。诸水汇流,波纹如,谓之氵溪,亦曰氵水,西流受白沙溪、桐溪、盘溪诸水,入兰溪县界,又名为兰溪,此即浙江东南别出之源也。《唐·五行志》:咸亨四年,婺州大雨,山水暴溢,溺死五千余人,即群山之水,奔注溪,溪不能容也。《郡志》云:双溪经府西五里,中有五百滩,盘亘甚大,舟行牵挽,须五百人,然后可渡,故名。
通玄溪府北十五里。源出金华山巅徐公湖,经山桥下,又南经府北十五里之东紫岩,环郡城后,至城东南之弘济桥,入于南溪。又回溪,亦出徐公湖,分流西南出,绕城北诸山,至城西南,入于双溪。又赤松溪,亦自金华山发源,东南流,至府东十二里,入于东溪。梅溪府南十五里。源出武义县大家山,东北流,合南山之箬阳、上干、下干及下坂之水,又北会于南溪。又松溪,在府南四十里,源出武义县,入素溪,合诸溪之水,又北会积道山之水,西流入南溪。○航慈溪,在府东四十里。其上源即义乌县界小双溪也。西南流,入于东溪。又黄湮溪,在府西二十里,源亦出徐公湖,西南流,入兰溪县界。又有潜溪,出府西北三十里之九龙洞,南流合黄堙溪,注于大溪。《志》云:境内诸溪皆出山涧中,盘纡缭绕,群滩栉比,皆合双溪,为婺港,而会于衢港。
○双溪驿在府治北。五代时,钱氏置金华驿,宋元因之。明朝改为双溪马驿。又有双溪水驿,在府城西南。元置通波驿。明初,改今名。○孝顺驿,在府东五十五里,元置。为东出义乌之通道。今驿废,亦曰孝顺镇。又有竹马馆市,在府西二十里,驿道所经也。通济桥在府城西南。长七十余丈,临双溪,与问津桥相望。元至正间,甓为梁,复就圮坏,乃比舟贯以渡行者,曰上下浮桥。今府东南三里有弘济桥,长三十余丈,盖即故问津桥矣。又松溪桥,在府南二十五里,长二十五丈,路出永康。
兰溪县府西北五十里。南至汤溪县五十里,北至严州府九十里,西北至严州府寿昌县七十里。隋为金华县地。唐咸亨五年,析置兰溪县,属婺州。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兰溪州。明初复为县。《城邑考》:县旧有子城,周不及二里,相传唐末筑,久废,其邑城周二里有奇。元至正十八年,城归于明,因旧址修筑。越七年,城圮于水,复修筑,后屡圮于水。正统九年,列栅为守,以备括寇。万历中改筑,以砖石。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二百六十九里。
○大云山在县治东南。俗名大寺山,以下有佛刹也。山不甚高,而延袤数里,名亦不一。西南临大溪,其东南曰费陇山,两崖夹峙,中通逵道,山口为五里牌。正统中,括苍盗起于此,设木寨以御之。又天福山,在县治右,今城址环其麓。又兰阴山,在县西南七里,一名横山,横截大溪,周十二里,山顶有塔,下有龙潭,亦名横山潭,即兰溪所汇也。县东十里又有铜山,接金华山西麓,旧产铜。南住山县南十五里。祝穆云:其山自闽中迤逦而来,至此截然而住,因名。又南五里曰古城山,高阜中峙,两山环其左右,山脊有城,周二三里,缺处如门。
洞岩山县东二十里。一名灵洞山。高百余丈。灵洞凡六,而著者三,曰白云,曰涌雪,曰紫霞,余为上中下三灵洞,亦曰小山洞。东麓有白坑,西有红坑,长皆五六里。又东北一峰,名小飞来,下有天池泉,流为洞溪,东南注于双溪,山口又有天井岩,高亦百余丈。又紫岩山,在县东二十五里,山上有岩,色紫,形如覆釜,穹窿深广,可容百余人,旁有玲珑岩,其下为鹞窠岩,深广皆数丈,容二三百人,八石溪出焉,流入婺港。○高眉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杰出群峰,石壁凌空,松阴盖地。又东北五里为十二曲山,山腰路有十二曲,飞瀑如练。
盘山县北五十里。顶平如盘,四围累石如城,相传昔人避兵处。又北五里有马岭,接建德县界。《志》云:山北十五里有水山,山多流泉,下有三源,曰鲍源、盛源、缪源,各深十数里。○砚山,在县西五十里,高数百丈,盘亘二十余里。山顶平正,有池如砚。其西为陈岭,石路,千有余丈,接龙游、寿昌二县界。《志》云:县西四十余里有白石山,一名玉华峰,山腰有洞,险不可登,前为道峰山,相对白仁山,山之左又有巨石、飞泉诸胜。县西三十里又有龙门山,状若游龙,夹道如门。二十五里为柱竿山,平地突起,旁有高峰,俗呼将军山。又大慈岩,在县西北五十里,岩洞深广,自麓至巅约十余里,与寿昌县接界。
万松源县西四十里,山绕谷深,源口盘固,可以避乱。又县西有慕坞、见坦、塔弹三峰,诸源皆山溪盘结,中宽平,可田可渔,深或数里,或数十里,居人保固其中,并擅桐漆材木之利。又木沉源,在县北。其西为湛里源,又西为鲁源,皆大山相夹,深三十余里,居民盘布,物产甚饶。
○兰溪在县城西南。《志》曰:兰溪亦曰大溪,其源有二。一自衢州府东北流至县,曰衢港。一自府城西流至县,曰婺港。二水合而汇于兰阴山下,类罗文,又名水。经县北三十里香山下,亦名香溪,有香溪渡。又北五里至金家梁,五里为白雁滩,十里为三河,为望云滩,北至严州城东南,与徽港合,是为浙江之上源。
灵湖县东十九里。长二里,广五十丈,中有泉穴三十六。又泉湖,在县西北二十里,广百余亩,中有泉穴十。县北又有长湖,长十余里。《志》云:县境诸湖以二十计,皆潴水灌田处也。
东溪县东二十五里。其上流亦曰双溪,诸山之水所汇也。一名石匣溪,西流入于婺港。○大梅溪,在县北五十里崧山下,源出浦江县之大洪岭。又有小梅溪,出浦江县之乌蜀山,经崧山下而合流,至县西北三十五里金家梁,入于大溪,亦谓之龙门水。
赤溪县西北十五里。源出寿昌县东南二十五里之长岭,流入县界,合于衢港。又有干溪,在县西北二十里,有二源。一出严州府西南二十五里之马目山,谓之芝溪。一出县西北四十五里之塔弹源,谓之社溪。经县西北三十里白露山下而合流,又十余里至湖埠,入于大溪。
○平渡镇县西北十二里大溪北岸。下有女儿渡,溪流至此,东西阔二百余丈,有巡司戍守。洪武六年置。○永昌镇,在县西北四十三里。其地即古三河戍也。《志》云:今县治即孙吴时所置三河戍。似误。唐亦置戍于此,其地与建德县接界,今曰永昌镇。有三河渡,为金、衢、徽、严四郡之要地。嘉靖间,矿盗窃发,设兵驻防于此。
氵水驿在县城南。宋置兰皋驿,在县治西。元为兰江水站,在河东岸,后皆没于水。明朝洪武初,改为兰溪驿,移于城南门外。十四年,改今名。又兰溪递运所,亦置于此。又香溪税课局,在县北三十里香溪镇。○普济桥,在县西北女儿渡上。宋绍圣中,维百艘以梁溪上,名普济桥,后更名望云,今桥废,仍以舟济。又县西门外有悦济浮桥,一跨衢江,一跨婺江。两江相合,有洲渚横亘,如月牙树石,其端系铁以维舟,两浮桥相距不过百余武,为水陆津要。《志》云:悦济桥,旧名中浮桥,宋绍兴中始建,元末废,洪武初复建。其后修废不一,至今为民利。东阳县府东百三十里。南至永康县百十里,西至义乌县四十里,北至绍兴府诸暨县百二十里,东至天台县三百五十里。汉乌伤县地。唐为义乌县地。垂拱二年,析置今县。五代梁开平四年,钱Α奏改曰东场。宋咸平二年,复故,仍隶婺州。旧有土城,周十里,中为子城,相传亦吴越时筑,岁久堙废。明嘉靖三十三年,倭寇突犯。三十七年,始筑石城。隆庆元年,增修,周不及八里。编户二百有二里。
○吴宁废县县东二十七里。汉末,孙氏分诸暨县置,属东阳郡。隋废县盖置于此。其废城周一里,土人犹名其地曰城里。今亦见诸暨县。○三丘山县南八里。高三百六十丈,周二十里。晋义熙间,殷仲堪为守,尝登此,郡人比之羊叔子,因名岘山,有东西两岘峰。又夏山,在县东南四十里,上有禹庙,因名。高七百丈,周二十里,四面峭绝,山顶有池,曰上湖,冬夏不涸,山之西有西岩岭,西至县三十里。○歌山,在县东南七十里,上有石室,容百余人,山下有溪,旧通临海,今堙。又松山,在县南七十里,相传唐末有马将军者,立寨于此,以拒黄巢。东白山县东北八十里。《志》云:山高七百三十丈,周五十里,峰峦层迭,与会稽、天台诸山相连属,中有水,流入东阳溪。其西南有西白山,高四百五十丈,与东白相峙。《嵊志》云:东阳有北白山,盖即大白山也,随地异名耳。又有嵬山,亦与大白相接,山凡六面,上有三十六井。《志》云:西白山、嵬山皆在县东五十里。○金山,在县北五十里,自此迤逦而北。又二十里至毕岭,接诸暨县界,俗谓毕岭为お钱岭。大盆山县东南百三十里,接台州府天台县界。其南为画溪水所出,其北则东阳江之源也。《志》云:山高五百丈,周百三十里,形如覆盆。其傍有小盆山,东阳江别源出于此。
南午岭县南十里。温、处、台、闽取途处也。嘉靖三十三年,倭贼自仙居来犯,官军御却之于此。又马げ岭,在县东南二百四十里,岭险峻,延袤三十里,为台、婺之咽吭。嘉靖三十三年,倭寇由此窥犯,三十五年,复寇仙居,因筑寨岭上,以为防御。○乌竹岭,在县东北四十里。逶迤数折,与县东北二十里之大小岭,三十五里之蒿岭,北七十里之鸬鹚岭相连亘,为北境之关隘。寇自粤至者,此为拒扼之所。又白峰岭,在县东北七十里,高三百丈,石栈萦纡,东通嵊县。嘉靖三十五年,据险立寨,以防倭寇。
乌舞岩县南七十里。高五百丈,上宽平,可容千人。唐末置寨于此,以拒黄巢。其相近者又有黄藤岩,下临清潭,高三百余丈,鸟道纡回。其顶平旷,可以避乱,旁峙者又有西明、马鞍等岩,皆有洞穴,迂回环互为险。
○东阳溪在县北五里。旧曰吴宁溪。出大盆山,屈曲流二百里殆然此,俗谓之河埠。又西入义乌县界,亦谓之乌伤溪。《水经注》:吴宁溪出吴宁县,下经乌伤县,谓之乌伤溪。胡氏曰:浙江有三源,其发于乌伤者,《水经注》谓之吴宁溪,即今之婺港也。按吴宁县,旧分诸暨县置,在东阳县之东界,大盆山旧盖属之,故《水经注》云然。《志》以吴宁溪为出义乌县南之杳岭者,非也。○画溪,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亦出大小盆山,环绕县南境,合诸溪水而西北出,群山萦回,草木如画,因名。入义乌县境,合于东阳溪。横溪县南四十二里。亦出大盆山,汇县南境诸溪之水入于画溪。又荆浦溪,在县南四十五里,西流会于横溪。县南六十五里又有柽溪,西流合荆浦溪。县东二十里有定安溪,东北流,入东阳江。《志》云:县境诸溪大抵皆出大盆山,惟柽溪出县东南八十里之杨溪龙湫。○乌竹岭寨在乌竹岭上。嘉靖三十七年置,其北接鹭鹚岭,达诸暨县界之乌岩,其南接嵩岭诸山,实为要隘。又县东北有白峰岭寨,在白峰岭上,一名长乐寨,亦嘉靖中置。又马げ岭寨在马げ岭上,亦嘉靖中置。又夹溪寨,在县东百里,有夹溪桥。群山中断,两崖壁立,其水悬流而下,汇为十八涡,桥亘其间,如缀绝绠。嘉靖三十四年设寨于此,居然天险。
永宁镇县东五十里,本宋之茶场,绍兴十年,改为永宁巡司。元及明朝因之。今亦曰茶场市。又废宁宾驿,在县城南,宋置,元改画溪驿,明初废。又清潭埠,在县东五十五里,皆往来要道也。
义乌县府东百十里。南至永康县百五十二里,北至浦江县六十里。汉为会稽郡之乌伤县,以秦时孝子颜乌伤其父而名。后汉移会稽西部都尉治此。孙吴属东阳郡,晋以后因之。隋属婺州。唐武德四年,置绸州,七年州废,改县曰义乌,仍属婺州。旧有城,周三里有奇,久废。嘉靖三十四年,石为门,城不果筑。今编户百四十五里。
○废绸州在县治北。《新唐书》:州以绸岩名。今县北二十里黄蘖山下有绸岩。或云州盖置于岩下,误。又华川废县,在县西南三十里。唐武德四年,分义乌置华川县,属绸州,寻与州俱废。《类要》云:县西南有绣川城,即华川矣。《郡志》:唐初分乌伤置乌孝县,与华川并属绸州。七年,并入华川县。今正史不载,恐未可据。
○鸡鸣山县东五里。前瞰县郭,傍临大溪。又东四里有石门山,连山中断,两石对峙如门。○南山,在县东十五里,蟠折萦纡,广袤数里,上有平土可耕,人多居之。鲇溪之水出焉,西流至县东南二里,入于大溪。又青岩山,在县南十里。其中高者曰齐山,下有双涧,南曰前溪,北曰梅溪,俱西流,经县西南三十五里之吴溪渡,合吴溪以注于大溪。
铁岩山县东南二十里,俗名郭公山。极高峻,山半有水帘,下垂数十丈,顶有旷土百亩,三坞一潭。又东南六里曰龙门山。山峭拔,有平冈横亘其上,傍皆平壤,民多耕桑其间。绝顶两峰对峙,曰双玉峰,俗呼双尖。又南有茧岭,俯瞰深谷,一名平山涧,水经其中,西入画溪。又云黄山,在县南二十五里,亦曰云横山。一名松山,周二十里,高百四十丈,俯临画溪。○石楼山,在县东二十八里,一名白岩山。四面孤绝,东西两岩相峙,远望若浮图,层级高下,类重楼复阁。县东三十五里又有武岩山,高数百丈,周十余里。其东为滴水岩,北为祝公岩,一名竺阳洞,华溪萦绕,四顾轩豁。又蜀山,在县南四十里,高百丈,下临蜀墅塘。又南十里有葛仙山,其巅为雪峰岭,高八百丈。又南五里曰挂纸岭,高九百余丈。《志》云:县南五十里有八宝山,本名八保山,以里名八保也,俗误为宝。嘉靖三十七年,讹传山有矿,永康、处州矿徒聚扰于此,令赵大河督民兵讨平之。
黄山县北二十里。本名黄栌尖,后改今名。其北五里曰绸山,峰峦绸迭,即绸岩矣。稍南曰东山,崇岩曲涧,竹木森郁,称为幽胜。《志》云,东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又清潭山,在县北四十里,下有清潭,山顶有鹰嘴岩。方腊乱时,居民多避于此。山之东曰箭山,上多竹箭。县西北四十五里又有黄山,甚高广。山下有断坑,路险峭。相传邑人拒黄巢于此。宋元丰中,改曰黄山洞。○五云山,在县西四十里。五云溪出焉,东南流入于大溪。又西二十里有覆釜岩,四隅孤绝,石芒峭发,上有平壤,土美可耕,高迥幽僻,杳非尘境。杳岭县南九十里。又西南五十里即永康县。一名丰岭,石路崎岖,此为径道。又八岭,在县南十三里,东南接石壁坑,入东阳县界,或谓之八风岭。○枫坑,在县南七十里,坑深二十里,入永康县界。又善坑在县北五十里,坑深五里,北入诸暨县界。
○东江县南五里,即东阳溪也。自东阳县流入境,县境诸山溪之水悉流合焉。至县东三里始有东江之名,稍折而南,经县西南九里,亦有九里江之名。又西南四十五里经金山之麓。其山屹立江中,又西入金华县境,而曰东港。其在县境者,亦谓之江水,亦谓之大溪。而出于杳岭者,则谓之吴溪,亦西北流,合于大溪。或遂以为吴宁溪,谬矣。
画溪县南十五里。自东阳县西流至此,为洋滩渡,又西合东江入金华县境。《志》云:画溪与东阳江合流处,为培磊市,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市盖与金山相近。又根溪,在县西北六十里,源出覆釜岩,流合黄山江,亦谓之小双溪。西流为航慈溪,入金华县界合东溪。○深溪,在县北五十里,出县北四十八里之龙祈山。又有酥溪,在县北三十里,出清潭山,流合于深溪,又西北流入于浦阳江。绣川湖在县治西。周九里有奇,灌民田百余顷。群峰环列,灿如组绣,因名。自宋至今,筑堤修闸,为游览之胜。
○龙祈镇县北三十里。宋置巡司于此。《志》云,县西三十五里有智者同义乡巡司,南四十里有双林明义乡巡司,皆元置,今皆废。又双柏驿,在县治东,唐置,宋曰义乌驿。熙宁五年,徙置于县治西,曰绣川驿。元并置绣川站,明初废。又待贤驿,在县北三十里,唐置,宋废。又北二十五里有龙祈驿,元置,并置龙祈站,明初废。○芦寨,在县东北四十五里,旧为戍守处。又县南八十里有赤岸隘,又二十里达永康之柴岭,最为关要。
兴济桥县东三里,跨东江上。旧有浮梁。宋庆历三年,县令薛扬祖更造石桥,号薛公桥,自是以后屡圮屡建。成化十八年重建,改今名。弘治以后,屡经修治,长四十有二丈。又广益桥,在县南三里,地名下埠,万历七年始造浮桥,为往来要地。
永康县府东南一百十里。东至台州府仙居县二百八十里,西至武义县五十五里,北至义乌县百五十二里,南至处州府缙云县八十里。汉乌伤县之上浦地。三国吴赤乌八年,分置永康县,属会稽郡。宝鼎初,属东阳郡。晋以后因之。隋属婺州。唐武德四年,置丽州。八年,州废,仍属婺州。宋因之。旧有城,相传三国吴筑,周一里有奇,后废。宋绍兴中,重筑,周三里有奇。元废。至正十三年,环以土墙,寻复圮。今编户百二十三里。
○石城山县南十四里。四围含岈,如雉堞然。《地记》云:昔黄帝曾游此,所谓三天子都,此其一也,俗名天马山。又南里许为白云山,危峰百丈,延袤数里。○绝尘山,在县东南二十九里,以山势出尘而名,一名东溪山。又县东南三十里有石室山,缘崖而上,南北二穴相通,可容数百人。又釜历山,在县南三十五里,高峰圆耸,状如覆釜,一名历山。《志》云:山周四十余里,其巅有田、有井、有潭,皆以舜名,以其名同于冀州之历山也。县东南四十里又有灵岩山,周五里,四面壁立,架石梁曲折而上,至里许,中有洞,甚高广,谓之灵岩。
方岩山县东二十里。高二百丈,四面如削,驾飞桥石梯而登绝顶,二岩相峙为关,上有亭,曰透关亭。自亭而入,地皆平衍,约数百亩,中有池,池侧又有井,岩石泉涧,争奇竞胜。又寿山,在县东五十里,中有石洞,高广五六丈,旁有小石洞瀑布泉诸胜。相近又有龙窟山,山之阳为小空同洞,宋陈亮读书处也。又铜山,亦在县东五十五里,宋元中,尝置场采铜于此,宣和以后废。
桃岩山县东北五十里。山有洞,可容千人。稍北为华釜山,周二十余里,上平旷,四围颇高,状如釜,因名。《志》云:县东五十里有方山,最高,升其巅,缙云、武义、东阳、义乌诸县山川,皆在目前。○横山,在县北十里,一曰山,自此夷为坡坨,起伏相因,南傅华溪而止,即县治也。又霞里山,在县西三里,一名龙虎山,盘旋环顾,为县治水口之镇。
八盘岭县东八十五里。岭高险,路通天台。《见闻录》云:县东北四十五里有紫岭,与义乌县接界,颇险峻。又有枫坑岭,在县东北五十里,当紫岭之西,路出义乌,险峻倍于紫岭,盖即丰岭矣。亦谓之杳岭,见义乌县。○牛筋岭,在县东南十五里,两崖石壁,如犬牙错峙,中间一罅,仅通溪流。又冈谷岭,在县南二十五里,上平坦有泉。正统十四年,括寇窃发,土人设寨于此以御之。县南三十里又有紫凤岭,路出缙云县。
白窖岭县西北三十里。又三十里至茭道口,北至府城五十里,为往来之径道。《见闻录》云:自县抵茭道,路皆仄隘。茭道以北皆坦平,利于驰突。茭道虽属武义县,而实永康、金华之要隘也。又挂纸岭,在县西北四十里,接义乌县界。《志》云:县东北四十里有白眉岩,岩中容数百人,相近曰石仓岩,亦有石室玲珑,今皆为佛刹。又东北五里曰五指岩,远望插天,状如探云。
○南溪在城南。亦曰永康溪。源出缙云山中,北流入县境,绕县东南,合李溪诸水至城下,与华溪合,西折而北,合铜川诸水,入武义县界,即南港之上源也。
华溪在县城东。出县东北五十里密浦山,西南流至城下,县东之乌江、鹤鸣、云溪、酥溪诸水皆流合焉,又南会于南溪。○大铜川,在县西北十七里,或谓之大桐溪,有小铜川流合焉,入于永康溪。
○孝义寨在县东九十里灵山下。山亦名翠峰山,元设孝义巡司于此。前朝洪武七年,改置镇守百户,后废。道出仙居县。又马鬃岭寨,在县东二百四十里,亦接东阳县界,又东四十里至仙居县。
四路口隘县东北六十里。与东阳县接界。《闻见录》:自永康趋东阳,出四路口长户坑,为往来之径道。又华溪驿,在县治西,元曰延宾驿。前朝洪武三年,改今名。
武义县府南八十里。东至永康县五十五里,东南至缙云县九十里。本永康县地。唐天授二年,分置武义县,属婺州,寻更名武成。天末,复名武义。宋因之。旧有城,周一里有奇,相传吴越时筑,宋废。今编户九十三里。
○八素山县北四十里。山延袤数十里,有八素潭,迤逦而上。又有八潭,相去各一里,亦谓之九井,流为八素溪,一名奈溪,亦曰松溪。西流入金华县之南溪。○竹岩山在县东十四里。《志》云:县之镇山也。又白革山,在县南四十里,曲折险峻,泉石颇胜。
铜釜山县西三十里。群山环列,至为阻险。正统间,括寇起,居民结寨于其上,曰铜釜寨。又燕山岭,在县西南十里,正统间,枢臣石璞剿括寇至此,改名乌龙岭。又西南二十里有大门岩,正统十四年,乡民避乱处也。
稽句岭县南五十五里。一名稽较岭。岭路崎岖,南至处州府九十里,而近为往来之径道。《闻见录》:县南四十里,曰龙门岭,有龙门关。东达永康,东南出缙云,要隘处也。自岭而南十五里,即稽勾岭矣。又大妃岭,在县南四十里,其相接者曰小妃岭,接处州府宣平县界。又盛岭,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接缙云县界。○刘岩,在县西三十里,一名金公岩。崖石峻拔,凿石梯至岩顶。前有一山,陡峭若屏幄然,曰招圣峰。后一山廓然石室,深广五十丈,曰仙都坛。正统十四年,避处寇于此者以万计,皆得免。又双岩,在县西四十里。自山下迤逦而上五六里,顶有二石室,今为僧舍。
○永康溪县东二十五里。自永康县流入。县本永康地,因名。东流合熟溪,绕流经县东北五里,又北入金华县界而为南溪。○熟溪,在县南十里,源出处州府遂昌县界,流入县西,又东南合永康溪。一云源出县西南三十里九峰山,流经南郊外,东合永康水,县西境白姥、双坑、苦竹诸溪,悉汇入焉。溪水溉田,岁常倍熟,因名。
八素溪出县北八素山。流入金华县境,为松溪之上源。又梅溪,在县西北二十里,源出县西二十里大家山,北流入金华县境,俱注南溪。○茭道市县东北三十里。旧置道山驿于此。洪武十四年,改曰茭道驿。弘治十四年,迁于旧驿之东,相去仅数步。隆庆初,改为茭道公馆。《志》云:驿北至府城五十里,亦曰茭道口。又白溪口市,在县北五里,永康溪东岸,南行者由此舍舟登陆,北行者由此舍陆而舟之处也。县西南十五里又有苦竹市,路出宣平、丽水,此其驻顿处。○小坑口隘,在县北四十里,从小径可达府城,其西又有邵家、青塘、马鞍、遥路诸岭隘,山高径僻,盖皆南山东麓出府城之道。
浦江县府东北百十里。东至绍兴府诸暨县百里,北至严州府桐庐县九十里,西至严州府亦九十里。本义乌、兰溪、富阳三县地。唐天宝十三载,分置浦阳县,属东阳郡。五代梁开平四年,钱Α奏改今名。宋因之。旧有城,周不及二里,相传吴越时筑,后圮。明朝嘉靖三十六年重筑,周五里有奇。编户百有三里。
○丰安废县在县西南。沈约云:汉兴平二年,孙氏分诸暨立丰安县。是也。晋属东阳郡,宋、齐因之。隋省入金华县。刘昭曰:建安四年,孙氏分大末立丰安县。误。○龙峰山县治东。三峰相属,环顾县左,有浮图在其巅。《志》云,浦江倚山为县,此县治之辅山也。又仙华山,在县北八里,一名仙姑山,又名少女峰。岩岫层迭,绮绣妍丽,为县主山。其并峙者曰宝掌山,亦峻险。○湖山,在县东十里,两山峙立,浦阳江出其中,曰湖山峡。又东三十里曰球山,耸峙水口,亦名球山峡。
鸡冠山县东三十五里。势极高峻,可俯瞰二百里外。其相联者有三十六冈,重峦复嶂,前后相属。○乌蜀山,在县南三十里,其山突然中起,众峰罗列,小梅溪之源出于此,流入兰溪县,或谓之乌烧岭。又县西南有大洪岭,则大梅溪所自出也。梅溪,今见兰溪县。
深袅山县西南六十里。重峦复岭,峭拔千仞。溪流清澈,即浦阳江之源也。又壶盘山,在县西南五十五里,当金华北山之北,高出众山,接兰溪县界。○岩坑山,在县西北五十里,上有水二派,东曰岩坑,南流入于浦阳江。北曰湖溪,北流入于富阳江。又响岩山,在县北五十里,有大γ、檀溪,二水流其下,盘折万山中,流入富阳江。《志》云:县东北六十里有江公山,山形如鸡足,高出群峰之表。又大孤山,在县北四十里,峭壁削立,清溪映带。县北三十里又有小孤山,岩险峻,攀援莫至。五路岭县南十里。长五里,自县入郡所经也。又大阳岭,在县南五十里,与金华县接界。高千余丈,长十里。○竹岭,在县北五十里,自趾至顶,凡十八盘,亦名淡竹岭。县东北九十里又有岭,一名竹斤岭,岭下有竹斤涧,介于富阳。又井硎岭,在县西四十里,路出严州,亦曰井坑岭。
密溪岩县南三十五里。岩下爽垲,宽平如堂宇,可容三百人。岩上有泉,四时如檐滴,相近者又有转轮岩,上亦平旷。○竹塞坑,在县南三十里,两山合翠,高入云汉,行者战惧。
○浦阳江县治南一里。自深袅山东流百二十里,入绍兴府诸暨县界,既浣江上源也。详见大川浦阳江。
左溪县东二十五里。源出县南三十五里之白岩岭,与大阳岭水合流,一名双溪,东北注于浦阳江。又深溪在县东二十里,出义乌县龙祈山,流入县界,注于浦阳江。又白麟溪,出县东二十五里之金芙蓉山,亦曰香岩山,东流入浦阳江。又县东一里有东溪,源出仙华山,西一里有西溪,源出岩坑山,俱南流入浦阳江。又有稿溪,在县南十里,出县南十五里之白石山,东流亦入浦阳江。
东湖县西南三十五里。又西南五里曰西湖,迤南曰椒湖。宋天圣初,邑人钱侃筑塘潴水,为灌溉之利。大观间,其孙重修之,邑人谓之三湖。
○杨家埠县东四十里。路通诸暨,有巡司,洪武六年置。万历中革。又县西南二十五里有横溪市,路出兰溪。《志》云:县东北百里有松山坑口隘,与严州桐庐县接界。○浦阳驿,在县治东。宋绍定二年置,明初废。又南桥,在县南跨浦阳江上,宋元符中建。元至元间重修,筑堤三百余丈以障水,堤尽处又建小桥,以泄支流。今桥广丈九尺,长三十丈有奇。
汤溪县府西六十里。西至衢州府龙游县五十里,南至处州府遂昌县百二十里,北至兰溪县五十里。本金华、兰溪、龙游、遂昌四县地。前朝成化六年,郡守李嗣以其地在金、衢、处三府之交,阻山界水,居民犷悍,请置为县。从之,筑土城,周四里有奇。今编户八十五里。
○古城县西五里汤塘山上。《志》云:此为婺州旧治。又县西三里有古城山。
○铁甲山县西五里。嘉靖中,矿贼作乱,官军讨败之于此。又九峰山,在县南十里,峰峦秀拔,岩洞玲珑,一名风子山。○福民山,在县东南四十里,高数百丈,峰峦耸秀,林木蓊蔚,为县之胜概。相接者曰屏风山,以矗立如屏而名。又东南十里有香炉山,众山环列,卓然特起,县之望山也。
银岭县南六十里,与遂昌县接界。旧有银岭寨,亦要隘处也。又县东南七十里有市聚岭,山溪深险,商旅由此出遂昌,必群聚而后行,因名。
○氵江县北二十里。上接龙游,下通兰溪,即浙江上流也。又有琳湖,在县北十五里。
白沙溪县东南三十里。源出遂昌县山中,北流经县境。又东北至金华县界,入于南溪。
○山口寨县南十里。又县东南二十里有大岩寨,县南五十里有苏村寨,皆正统十三年筑,以御括寇。
附见:
金华守御千户所在府治东。明初吴元年,置金华、归安二卫。洪武三年,改置今所。◇衢州府东至金华府一百九十三里,东南至处州府三百六十里,南至福建建宁府五百里,西至江西广信府二百四十里,东北至严州府二百六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六十里,至南京一千四百五十里,至京师三千八百四十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越地。秦属会稽郡。两汉因之。三国吴属东阳郡。晋、宋以后,皆仍旧。隋属婺州。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析置衢州以州西三衢山为名,治信安县。六年,辅公┙叛,州废。垂拱二年,复置。天宝初,曰信安郡。干元初,复为衢州。宋因之。元曰衢州路。明初曰龙游府宋龙凤八年,元至正二十二年也,寻改衢州府九年改,领县五。今亦曰衢州府。
府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阳之肘腋,掣闽、粤之喉吭,通宣、歙之声势,东南有事,此其必争之地也。《图经》云:衢州川陆所会,四通五达,江浙闽广之所辐辏,守两浙而不守衢州,是以浙与敌也。争两浙而不争衢州,是以命与敌也。虽然,攻守万端,巧拙异用,神而明之,亦存乎其人而已矣。
西安县附郭。秦会稽郡大末县地。汉因之。后汉初平三年,分立新安县,仍属会稽郡。三国吴宝鼎初,改属东阳郡。晋太康元年,改曰信安,仍属东阳郡。唐为衢州治。咸通中,改今名。今编户一百六十五里。
○信安城相传旧城在今城西。宋宣和三年,方腊作乱,始筑今城。绍兴十四年,以水圮增修。嘉定三年及十一年,皆营治。元至正中,尝营筑,后圮。前朝弘治十二年,增修完固。嘉靖三十九年,复营治。万历天启间,皆经营葺。有门六,城周十里有奇。
盈川废县府南九十里。《志》云:龙游西有刑溪,陈时留异据东阳,恶刑字,改曰盈川。唐武后如意元年,分龙丘置盈川县,因以为名。元和七年,省入信安县。
○峥嵘山府治西北。三国吴遣征虏将军郑平,以千人守峥嵘镇,即此。王象之曰:昔有柴宏者,屯兵于此,后讹为峥嵘。其东南相连者,曰龟峰山,府治枕其麓。《宋史》:方腊陷衢州,州守高至临于龟峰筑城。是也。
岩山府西十里。四面壁立,绝顶平旷,可数十亩,中有石井,冬夏不竭,相传黄巢常屯兵于此。又西十里为屹石山,平地拔起五峰,下临溪水。○乌石山,在府西四十里,延袤十数里,巨石周匝如城,石门可入,俗呼寨门,中蓄水田,有福应院,自府境趋江右者多道此,有岳武穆题名石。
烂柯山府南二十里。一名石室。《通典》谓之石桥山,以中有石桥也。《道书》谓之青霞第八洞天,即晋樵者王质遇仙处。又南里许曰响谷山,崖壁峭立,水环其趾,崖半有穴,风嘘则鸣,因名。○迭石山,在府南四十里,以层岩累迭而名。《志》云:府南七十五里有爵豆山,旧出银矿,唐元和四年闭塞。五代时,钱氏复开,后仍闭。又有铜山,在县西北百里。宋时山出铜锡铅,明朝产矿,徽、处二郡民,群聚取矿于此。嘉靖中,官兵荡平之,因设兵戍守。
塘山府东三十里。高百仞,顶有塘,深不可测,亦曰塘台山。又东五里曰乌臣山,有东西两山连亘。其西山尤雄秀,高可六七里。《志》云:县东二十余里有翠徽山,高十余里,上有平田可数十亩,旁为仙岩,中空可坐数十人。明太祖兵下江右,凯旋过此,御书仙岩洞天四字刻于石。○绣峰山,在府东五十里。一名鹅笼山,有三坞、一池,称为奥区。其旁为九仙岩,峻峭百仞,状如屏,攀援甚艰,相对者为师姑岩,下容数百人。又紫徽山,在府东南五十里,与鹅笼相接,一名迷茨山,峰峦际天,邈绝群岭。
项山府北四十里。山陡峻,内有桐岩,旁列诸峰,势如奔马,上有项羽庙,因名。又北四十里有凤山,上极平旷,可治田圃,芝溪出焉,南流合于衢港。又梧桐峰,在府北七十里。《志》云:与府东紫薇峰相对,号南北高峰。大金竹岭府南百二十里,与处州府遂昌县接界。又南至遂昌百五十里。有马岭口,在府东南百三十里,亦南出遂昌之道也。○灰岭,在府北九十五里,与严州府遂安县接界。又北至寿昌县百里。或曰即遂安县之猥岭也,去县五十里。
○衢江在城西。源出仙霞岭曰大溪,经江山县东,又北流至城西南,而信安溪流合焉,曰双港口。经城西,又绕出城北,东流至城东十五里鸡鸣山下,而定阳溪流合焉。亦曰衢港,亦曰信安江。《唐志》:元和十一年,衢州山水害稼,深三丈,毁州郭。即此水也。又东北流,经龙游县界,亦曰盈川溪,又东入金华府兰溪县界,与婺江合。胡氏曰,浙江有三源,此其一也。详见大川浙江。
信安溪在城西南二里。《汉志》大末县有水,即此。一名西溪,源出开化县东北百际岭,经常山县东南流,至府城西南,合于衢江。又有柘溪,在府西十五里,即西溪之支流也。一名扌縻溪,自常山县流入界,合府境之乌溪、石空溪、马溪、傥溪、后溪诸水,皆汇于信安江。至城北五里,溢为浮石潭。
定阳溪府东十五里。一名东溪。源出遂昌县周公岭,入府境东北流,至鸡鸣山下,合于衢江。《志》云:东溪出紫薇山,沿周公源,过相思源口,循县南二十里之九龙山下,又缘响谷、石室诸山麓而东北出。昔人于此横溪筑堰,分派导流,迤逦而北,灌田五万六千余亩。
彭湖府东十五里。广数十丈,延袤五里。《志》云:府东三十五里有井湖,广百步,长亦五里。县东四十五里又有木湖,乃龙游清皎湖之表,汇流于此。又神塘,在府东五十五里,唐开元五年,因风雷摧山,偃涧成塘,溉田二百顷。
招贤渡府西南三十里,信安溪渡口也。路达常山。又魁星闸,在小南门外,蓄水灌入城内,环绕城河。○浮石潭,在县东北五里信安溪中,有石高丈余,水大至亦不没。潭下有帝王滩,相传明太祖自江右旋师过此,尝驻跸焉。士民荣之,因以为号。○柏固寨府东南四十五里。有柏固巡司,又有严剥寨巡司,在府西南百二十里,皆明初置。○上航埠头驿,在府西三里,旧为水驿。弘治八年,废信安水驿,为上航埠头水马驿。
通和桥在城西朝京门外。万历三十九年,创置浮桥,长八十余丈。又东碛浮桥,在府东十里,为往来通道。又东二十里曰安仁街,陆走龙游,府东之要隘也。
龙游县府东七十里。北至严州府寿昌县百二十五里,东至金华府兰溪县九十里,东南至处州府遂昌县百里。秦置大末县,属会稽郡。两汉因之。晋属东阳郡。宋、齐仍旧。隋省县入金华。唐武德四年,复置大末县,又置州于此。八年,州县俱废,入信安。贞观八年,改置龙丘县,属婺州。垂拱二年,属衢州。后唐长兴二年,吴越改曰龙游。宋初因之。宣和四年,改曰盈川县。绍兴初,复曰龙游。旧无城,明朝隆庆二年创筑,万历元年增修,城周六里。编户二百十五里。
○姑蔑城在县北。今府境,故姑蔑地。《国语》:勾践之地,西至于姑蔑。又《左传》哀十三年,越伐吴,吴王孙弥庸见姑蔑之旗,是也。杜预曰:姑蔑,今东阳大末县,相传溪之南即其故城。
大末城在县治西。《汉书》注:大,音如闼。李留之曰:自杭而上,至常山六百九十五里,逆流多惊滩,以竹索引船乃可上。大,读如达,义有取焉。王象之曰:龙丘,故大末也。唐光化二年,淮南宣州将康儒败两浙将王球于龙丘,擒之,遂取婺州,即此。○白石废县,在县南。唐武德四年,析大末县地置白石县,属州。八年,省入信安县。又南有武安废县,唐证圣二年置,寻省入龙丘。
○龙丘山县东四十里。有九石特秀,亦曰九峰。以状若芙蓉,亦名芙蓉山。中有三迭岩,其相近者有方山,产茶。又石壁山,在县东三十里,下临溪。灵山县南四十里。其下为灵溪,有灵山市,路通遂昌。一名徐山,相传以徐偃王名。其相近者有塔山,在灵溪中,孤屿屹立,四水环流。又圣坛山,在县南三十里,山高五里,鸟道萦纡,名十八曲,上有天生池。○岑山,在县南十五里。自金华望之,正当其面,因名婺女照台山。俗呼笔架山。又白石山,在县南四十五里。《志》云:唐初尝以此山名县。
梅岭县北五十里。路通寿昌县。又三元岭,在县南六十五里。高三里,路出遂昌。○白佛岩,在县北三十五里,其地险峻,人迹罕至。
○溪县北五里。即衢江汇信安、定阳诸溪,流入县界,经县西南三十里,一名盈川溪,至县北名溪。唐初置州,以此。又东入汤溪县境。
灵溪在县治东南。溪自遂昌县北流经县南灵山下,曰灵山港。绕城南,复折而东,又北达于溪。又筑溪,在县东二十五里。《志》云:溪源出处州府松阳县界大方山,入县境七十里,合马报溪,西北流入于溪。
五百人湖县东北三十里。周二里,溪诸水所汇,溉田五百余顷。又有西湖,在县治西。宋令马天骥凿此,以拟杭之西湖。又有清皎湖,在县西二十五里,与西安县接界。
○湖镇市县东三十里。路出兰溪,有湖镇巡司,明初置。又豪岭寨,在县南五十里。又县东南七十里有赤津岭寨。县南又有小莲寨、上塘寨,俱接遂昌县界。正统中置,以备矿寇。
坡亭县北五里。坡在水旁。唐武德四年,州盖置于此。宋建亭于坡上,亭废,亦曰坡岩。《志》云:氵江南旧有波驿,弘治六年,徙溪北水次,寻圮于水,复徙溪南,地名泥湾,曰亭步水马驿。○大虹桥,在县南,路出遂昌,山崖高险,阻塞难行。天顺四年,令王瓒凿石构桥,遂为通道。又通驷桥,在城东,跨灵溪上,长百丈。宋绍兴中建,后尝修葺。常山县府西八十里。南至江山县五十里,西至江西广信府玉山县七十里,北至开化县八十里。本大末县地。后汉建安二十三年,孙氏分新安置定阳县。三国吴宝鼎初,属东阳郡。晋以后因之。隋废入信安。唐咸亨五年,复析置常山县,属婺州。垂拱二年,属衢州。干元初,属信州,后复故。宋初因之。咸淳末,改为信安县。元复曰常山。旧无城,明朝正德七年,以姚源贼乱,筑城备御,周三里有奇。编户一百有六里。
○定阳城县东南三十里。后汉末,孙氏置县于此,至隋始废。《志》云:今其地名三冈,遗址犹存。又县东南招贤乡有信安废县,相传晋时置县于此。
○三衢山县北二十五里。昔有洪水暴出,派山为三道,因名。峰岩奇秀,甲于一郡。唐取以名州。其相接者曰容车山,下有碧玉、莲花二洞,山高三百丈,周环五里。又有石门山,石径仅容一人,下临金川。○严谷山,在县北三十八里,石壁高百余丈,山胁有洞,流泉不竭,下多严姓,因名。常山县东三十里。县以此名,一名长山。绝顶有湖,广数亩,亦曰湖山。巨石环绕,俨如城郭。王象之曰,即信安岭也。陈天嘉初,留异据东阳时,江、郢二州俱为王琳所有。异因与琳自鄱阳信安岭潜通使往来,今自衢州经信州达于鄱阳,必由常山,所谓岭路也。旧《志》云:唐时常山县城盖治常山之麓。
菱湖岭县北二十五里。《志》云:自县至开化凡八十里,岭为往来之冲。又木绵岭,在县南十里,由此达江山县之道也。○宝盖洞,在县西五十五里,球川之上。正德七年,以姚源盗起,置戍于此。又县西南三十余里有白石坞濠坑,亦是时置戍处也。
○金川县北半里。一名马金溪,源出开化县东北马金岭,流入界,经县北五里,有垒石突出溪中,谓之金川滩,县北诸溪流皆由此汇入焉。其水最大,胜三百斛,舟绕县郭而东合文溪,又东南流五十里,入西安县界,即信安溪之上流也。○马溪,在县西北五里。自开化县流入境。又东南流十里至石门,合于金川,亦曰双溪。
文溪在县东。自江山县流入县境,县南诸溪流皆汇入焉,汇金川水入西安县界。郡志,今县南一里有石空溪,自江山县流入界,至县南十里有私溪,自县西南流合焉,谓之新开溪,盖即文溪矣。又有傥溪,在县西北五里,源出玉山县境,沿流至县北五里入金川。○招贤溪,在县东三十里,东流三十里入金川,与西安县境相接。又浮河溪,在县东北五十里,亦南流入金川。
球川县西五十里。四山环抱,川经其间,险僻处也。
○草萍驿县西四十里。江浙于此分界。又西四十里即江西玉山县也。隆庆初,并入广济驿,置公馆于此。今详见玉山县。○广济驿,在县城东。旧在城内,嘉靖四十二年,迁今所。本曰广济水驿,后并入草萍马驿,曰广济渡水马驿。驿前有广济渡浮桥。又新站,在县东五十里。《闻见录》:水南、浮河、新站三路,为县境达府城之要口。
甘露镇县西北四十里。五代梁开平二年,淮南攻危仔昌于信州,吴越攻淮南甘露镇以救之,即此。或以为润州之甘露镇,误也。
江山县府西南七十五里。南至福建浦城县二百三十里,西南至江西永丰县百二十里,西北至江西玉山县八十里。本信安县之南川地。唐武德四年,置须江县,属衢州。八年,省。永昌初复置,仍属衢州。五代唐长兴二年,吴越改江山县,宋咸淳末,改为礼贤县。元复曰江山。旧无城,前朝隆庆二年创筑,周二里有奇。编户一百二十七里。
○西山在县治西。峰峦秀拔,下有须泉,一名梅花泉。又有骑石山,在县西二里,与西山相接。县南五里又有景星山,与骑石相对,本名突星山。宋绍兴间,改今名。又航埠山,在县东一里,山势逶迤,鹿溪经其阳。○湖山,在县北二十五里。《志》云:山高百丈,周五十里,山半有石城,内有腴田。江郎山县南五十里。《志》云:山高六百寻,一名金纯山,一名须郎山。有石峰耸秀,俗呼江郎三片石,山顶有池,人迹罕至。钱氏以此山名县。又浮盖仙山,在县南百里,有岩洞泉石之胜。又南十里曰觑心山。俱以峻拔而名。相近者又有箬山。志云箬山在县南百里,高出仙霞之上,晴霁时可望衢城。○石门山,在县南三十里,往来者皆道出山麓,谓之石门街。
仙霞岭县南百里。《志》云:岭长二十里,高三百六十级,有二十八曲。又南十里为大竿岭,又二十里为小竿岭,皆闽浙之襟要,行旅必由之道也。今详见重险仙霞。
璩公岭县东南六十里,路出处州府遂昌、龙泉二县。又东碛岭,在县东南百里,与遂昌县接界。○大陈岭,在县西北十二里,路出常山。又有大岭,在县西北二十里,亦出常山之道也。又红旗岭在县南三十五里,路出江西玉山县。
○大溪在县城东。一名鹿溪,亦曰鹿头溪。仙霞诸岭之水,至清湖渡,始通舟楫,北流经城下。又东北十八里而为大溪滩,旧有浮桥,一名渡江头,为县境之冲要,又东北入西安县境,是曰衢江,即浙江之南源也。
文溪县西三十五里。出县南九十里石鼓山,又合四境群山之水,汇为一溪,北流入常山县,与金川会,复折而东南入西安县界。○口溪,在县东南十里,自遂昌县流入界,合于大溪。又县境有青草洲。《郡国志》:由鄱阳郡东南至须江青草洲七百五十里云。
清湖渡县南十五里。官置浮梁,以济行旅。有清湖镇,为闽浙要会,闽行者自此舍舟而陆,浙行者自此舍陆而舟矣。○峡口渡,在县南六十五里。《舆程记》:自清湖渡至峡口渡,凡五十里,渡阔三十余丈,泛滥时,一望无际,浅涸则磷磷石涧耳,居人为竹筏往来,上下溪涧,轻捷如鸥。
○仙霞关在仙霞岭上,有巡司戍守。旧名东山巡司,初置岭下。成化间,徙于岭上。又有小竿寨,在县南百三十里小竿岭上,旧有小竿巡司,今革。俱详见前重险仙霞。
白达寨县东八十里。又县西五十里有新塘寨,县西南六十里有马鞍寨。皆正统中置,以备矿寇。又有峡石寨,在县南七十里,即峡口渡,路通江西、福建,为设险处。○礼贤镇,在县西三十五里。文溪经其西,亦往来要地也。
开化县府西北二百里。东北至严州府遂安县百二十里,北至南京休宁县二百四十里,西北至南直婺源县百七十里,西至江西德兴县百四十里,西南至江西玉山县百四十里。本常山县地。宋干德四年,吴越钱氏置开化场。太平兴国六年,升为县。县无城,明朝正德六年,创筑。嘉靖二十九年,以水圮增修。隆庆二年,复营缮。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一百六十里。
○钟山县治北二里。金溪经其下,一名覆釜山,县之主山也。又蟠桃山,在县东北五里,岩壁峻立,山径萦纡。其南曰王母山,在县东五里,山高而锐中有灵湫。《志》云,县东二十五里有雅金岭,周五十里,路出常山,岭势壁立。山半亦有灵湫,名摄龙洞。
石耳山县西八十里。周回三百里,连亘婺源、德兴二县界,中有龙湫。又古田山,在县西百里,与石耳相峙,高十五里,中有田百亩,田畔亦有龙湫。金竹岭县北六十里,道出休宁县。有开化巡司戍守。《志》云:自岭而北六十里,至休宁县界之江岭。是也。又马金岭,在县北九十里,东接遂安,北接休宁,最为冲要。○百际岭,在县北五十里。其相接者有风岭,与婺源县接界,明初下徽州,元将李克鲁退屯浙西扎溪源,既而前军至界首百际岭,元兵逆战,大败之,是也。扎溪,或云在严州府遂安县界。菱塘岭县西南八十里。与江西玉山县分界,自岭至县六十里。又歇岭,在县西北七十里,自岭而西,由白沙以抵德兴,为往来通道。《志》云:县西南三十里有芹岭,又有遁岭,相连并峙,高皆切云。○り岭,在县东北七十里,与遂安县分界。又五十里而绕遂安。又深山岭在县东四十里,县东南五十里又有蓼岭,皆路出常山县。
○金溪在县治东。有二源,一出马金岭,一出百际岭,合流而南,绕城北而经城东,又南流至华埠,始容小舟,入常山县境,曰金川,而流始大。县境诸溪流皆汇入焉,亦曰马金溪,即信安溪之上源也。《志》云,信安溪水大抵从江西玉山县怀玉山而分,自山以西,水皆西流入于湖,自山以东,水皆东流入于江,怀玉山盖近县西界也。
马溪在县东。发源县东十五里白马山下,合大驶、小驶二涧,西南流三十五里,至常山县境,注于金溪。又龙山溪,在县南三十里,一出县西南八十里之壕岭,一出县南七十里之梨岭,回环十二曲,至华埠注于金溪。○声口溪,在县西二十里。其上流为池淮溪,有两源,一出歇岭,一出县西百里大榕岭,合流至县西三十里滕岩下之池淮畈,曰池淮溪。又东为声口溪,复东南流十五里,注于金溪。《志》云:县西三十里有杨淮水,出江西乐平县界,县东北七十里有り岭水,下流皆入马溪。○白沙关县西八十里。路出德兴县,自岭而西七十里,即县治也。又白石寨,在县西二十五里,旧为戍守处。
马金镇县北三十五里。以马金岭而名。有巡司戍守,今革。○华埠镇在县南三十里,自常山至县,此为通道。隆庆中,设营于此以御寇,曰华埠营。附见:
衢州守御千户所在府治西。元置镇守保甲万户府。明初,改置仁和卫,寻改为守御所。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越地。秦属会稽郡。汉因之。后汉为会稽西部都尉治乌伤县。三国吴宝鼎元年,置东阳郡治长山县。晋以后因之。梁末,置缙州太平元年,以留异为缙州刺史,领东阳太守。陈废州,改置金华郡天康二年,讨平留异。盖是时改名。《玉台新咏》:金星与婺女争华,故曰金华。隋平陈,改置婺州亦以天文婺女之分而名。大业初,复为东阳郡治金华县。唐复为婺州。天宝初,亦曰东阳郡。干元初,复故。五代时,属于吴越石晋天福四年,吴越升州为武胜军节度。宋仍为婺州亦曰东阳郡武胜军。淳化初,又改军名曰保宁。元曰婺州路。明初改为宁越府宋龙凤四年,元至正十八年也,寻曰金华府龙凤八年改。领县八。今仍曰金华府。
府控临安之腰膂,当台、绍之上游,西臂信安,南肘括郡,所谓腹心之地也。引兵北出,则敌不知其所备,而钱塘失其险矣。若马首南向,闽岭虽峻,又岂足以自保哉?明初规取浙右,克婺州而固守之,扃钥东陲,鞭棰臣猾。明太祖尝言,宁越为浙东重地,不信然欤?
金华县附郭。汉乌伤县地。后汉初平三年,孙氏析置长山县。吴宝鼎初,为东阳郡治。晋、宋、齐因之。梁改置金华郡,亦治此。隋平陈,郡废,改县为吴宁。开皇十二年,改曰东阳。十八年,改今名,为婺州治。唐初因之。垂拱二年,改为金山县。神龙初,复曰金华。宋因之。今编户二百有五里。
○婺州城《志》云:旧城在今城东四十里。一云:去府西南四十里,今汤溪县境内。唐开元中,始徙今治。旧有子城,周四里,宋废。今城,相传吴越时筑。宋宣和四年,因故址修治。元废,至正十二年重筑。明初亦尝修治,后渐圮。万历三年,缮修完固。旧有十一门,今存七门。城周九里有奇,南临大溪,三面环濠,倚山带水,东西长而南北短,险固可恃也。○长山废县,在府东。唐武德四年,析金华县置,属婺州。八年,省入金华县。
○金华山府北二十里。一名长山,山桥在焉。南去府城三十里,山中诸溪汇流,其下两崖对峙,高数百仞,登其上,则城郭聚落宛在目前。《志》云:府北二十五里有鹿田山,为北出兰溪之间道,即金华山之鹿田峰也。相接者曰白望山、干封山,而干封山又为鹿田之门户。余见前名山金华。
铜山府南二十里,下临南溪。一名白沙山,旧产铜,下有铜山泉。又有铜山寺,景泰中,张楷讨处州矿贼,驻师铜山寺,贼来战,败之,因招降其余党。又西南五里曰石门山,山高三百丈,有石对峙如门,水乘高而下者三级,俗谓之龙门。
南山府南四十里。高数千仞,周四百余里。脉自括苍山来,南则遂昌、松阳、宣平,东则永康、武义,西则龙游、汤溪诸山,皆相联络。深邃幽远,千峰层矗,高入云表,阴崖积雪,经春不消。其最高之,曰箬阳,去郡城百里,上有龙湫,名三断水。三断之东,有大溪、小溪,流出为上干、下干,南合于梅溪。又白原山,在府南五十里,《志》云,高千余仞,罗列二百余峰,盖亦南山之别阜矣。
东山府东五十里。高千余丈,周三百里。东接东阳县之大盆山,南为武义县之八素山,山之高,曰齐云冈。又有葛公山,五峰卓立,高千余仞,东北入义乌县界。《志》云:山在府东七十五里。○至道山,在府东南三十五里,一名覆釜山,亦名积道山,连峰拥翠,石磴萦纡,山顶平旷,可列屯营。
太阳岭府东北五十五里。高峻若与太阳齐,逾岭即浦江县界。○黄姑岭,在府东北五十里,宋宣和中,方腊寇婺,邀败官军于此。又樟柏岭,在府西二十里,为陆走兰溪之道。
○东阳江在府城南,即婺港也。亦曰双溪。双溪者,一为东溪,亦名东港;一为南溪,亦名南港。东港源出东阳县大盆山,经义乌县,西流入境,有航慈溪、白溪、玉泉溪、坦溪、赤松溪皆汇流入焉。经府东三里之石崎岩,又西与南港会。南港源出处州府缙云县雪峰山,经永康县、武义县流入境,有松溪、梅溪、白沙溪皆汇流入焉,绕府南五里之屏山,西北流,与东港会于城下,故曰双溪。诸水汇流,波纹如,谓之氵溪,亦曰氵水,西流受白沙溪、桐溪、盘溪诸水,入兰溪县界,又名为兰溪,此即浙江东南别出之源也。《唐·五行志》:咸亨四年,婺州大雨,山水暴溢,溺死五千余人,即群山之水,奔注溪,溪不能容也。《郡志》云:双溪经府西五里,中有五百滩,盘亘甚大,舟行牵挽,须五百人,然后可渡,故名。
通玄溪府北十五里。源出金华山巅徐公湖,经山桥下,又南经府北十五里之东紫岩,环郡城后,至城东南之弘济桥,入于南溪。又回溪,亦出徐公湖,分流西南出,绕城北诸山,至城西南,入于双溪。又赤松溪,亦自金华山发源,东南流,至府东十二里,入于东溪。梅溪府南十五里。源出武义县大家山,东北流,合南山之箬阳、上干、下干及下坂之水,又北会于南溪。又松溪,在府南四十里,源出武义县,入素溪,合诸溪之水,又北会积道山之水,西流入南溪。○航慈溪,在府东四十里。其上源即义乌县界小双溪也。西南流,入于东溪。又黄湮溪,在府西二十里,源亦出徐公湖,西南流,入兰溪县界。又有潜溪,出府西北三十里之九龙洞,南流合黄堙溪,注于大溪。《志》云:境内诸溪皆出山涧中,盘纡缭绕,群滩栉比,皆合双溪,为婺港,而会于衢港。
○双溪驿在府治北。五代时,钱氏置金华驿,宋元因之。明朝改为双溪马驿。又有双溪水驿,在府城西南。元置通波驿。明初,改今名。○孝顺驿,在府东五十五里,元置。为东出义乌之通道。今驿废,亦曰孝顺镇。又有竹马馆市,在府西二十里,驿道所经也。通济桥在府城西南。长七十余丈,临双溪,与问津桥相望。元至正间,甓为梁,复就圮坏,乃比舟贯以渡行者,曰上下浮桥。今府东南三里有弘济桥,长三十余丈,盖即故问津桥矣。又松溪桥,在府南二十五里,长二十五丈,路出永康。
兰溪县府西北五十里。南至汤溪县五十里,北至严州府九十里,西北至严州府寿昌县七十里。隋为金华县地。唐咸亨五年,析置兰溪县,属婺州。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兰溪州。明初复为县。《城邑考》:县旧有子城,周不及二里,相传唐末筑,久废,其邑城周二里有奇。元至正十八年,城归于明,因旧址修筑。越七年,城圮于水,复修筑,后屡圮于水。正统九年,列栅为守,以备括寇。万历中改筑,以砖石。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二百六十九里。
○大云山在县治东南。俗名大寺山,以下有佛刹也。山不甚高,而延袤数里,名亦不一。西南临大溪,其东南曰费陇山,两崖夹峙,中通逵道,山口为五里牌。正统中,括苍盗起于此,设木寨以御之。又天福山,在县治右,今城址环其麓。又兰阴山,在县西南七里,一名横山,横截大溪,周十二里,山顶有塔,下有龙潭,亦名横山潭,即兰溪所汇也。县东十里又有铜山,接金华山西麓,旧产铜。南住山县南十五里。祝穆云:其山自闽中迤逦而来,至此截然而住,因名。又南五里曰古城山,高阜中峙,两山环其左右,山脊有城,周二三里,缺处如门。
洞岩山县东二十里。一名灵洞山。高百余丈。灵洞凡六,而著者三,曰白云,曰涌雪,曰紫霞,余为上中下三灵洞,亦曰小山洞。东麓有白坑,西有红坑,长皆五六里。又东北一峰,名小飞来,下有天池泉,流为洞溪,东南注于双溪,山口又有天井岩,高亦百余丈。又紫岩山,在县东二十五里,山上有岩,色紫,形如覆釜,穹窿深广,可容百余人,旁有玲珑岩,其下为鹞窠岩,深广皆数丈,容二三百人,八石溪出焉,流入婺港。○高眉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杰出群峰,石壁凌空,松阴盖地。又东北五里为十二曲山,山腰路有十二曲,飞瀑如练。
盘山县北五十里。顶平如盘,四围累石如城,相传昔人避兵处。又北五里有马岭,接建德县界。《志》云:山北十五里有水山,山多流泉,下有三源,曰鲍源、盛源、缪源,各深十数里。○砚山,在县西五十里,高数百丈,盘亘二十余里。山顶平正,有池如砚。其西为陈岭,石路,千有余丈,接龙游、寿昌二县界。《志》云:县西四十余里有白石山,一名玉华峰,山腰有洞,险不可登,前为道峰山,相对白仁山,山之左又有巨石、飞泉诸胜。县西三十里又有龙门山,状若游龙,夹道如门。二十五里为柱竿山,平地突起,旁有高峰,俗呼将军山。又大慈岩,在县西北五十里,岩洞深广,自麓至巅约十余里,与寿昌县接界。
万松源县西四十里,山绕谷深,源口盘固,可以避乱。又县西有慕坞、见坦、塔弹三峰,诸源皆山溪盘结,中宽平,可田可渔,深或数里,或数十里,居人保固其中,并擅桐漆材木之利。又木沉源,在县北。其西为湛里源,又西为鲁源,皆大山相夹,深三十余里,居民盘布,物产甚饶。
○兰溪在县城西南。《志》曰:兰溪亦曰大溪,其源有二。一自衢州府东北流至县,曰衢港。一自府城西流至县,曰婺港。二水合而汇于兰阴山下,类罗文,又名水。经县北三十里香山下,亦名香溪,有香溪渡。又北五里至金家梁,五里为白雁滩,十里为三河,为望云滩,北至严州城东南,与徽港合,是为浙江之上源。
灵湖县东十九里。长二里,广五十丈,中有泉穴三十六。又泉湖,在县西北二十里,广百余亩,中有泉穴十。县北又有长湖,长十余里。《志》云:县境诸湖以二十计,皆潴水灌田处也。
东溪县东二十五里。其上流亦曰双溪,诸山之水所汇也。一名石匣溪,西流入于婺港。○大梅溪,在县北五十里崧山下,源出浦江县之大洪岭。又有小梅溪,出浦江县之乌蜀山,经崧山下而合流,至县西北三十五里金家梁,入于大溪,亦谓之龙门水。
赤溪县西北十五里。源出寿昌县东南二十五里之长岭,流入县界,合于衢港。又有干溪,在县西北二十里,有二源。一出严州府西南二十五里之马目山,谓之芝溪。一出县西北四十五里之塔弹源,谓之社溪。经县西北三十里白露山下而合流,又十余里至湖埠,入于大溪。
○平渡镇县西北十二里大溪北岸。下有女儿渡,溪流至此,东西阔二百余丈,有巡司戍守。洪武六年置。○永昌镇,在县西北四十三里。其地即古三河戍也。《志》云:今县治即孙吴时所置三河戍。似误。唐亦置戍于此,其地与建德县接界,今曰永昌镇。有三河渡,为金、衢、徽、严四郡之要地。嘉靖间,矿盗窃发,设兵驻防于此。
氵水驿在县城南。宋置兰皋驿,在县治西。元为兰江水站,在河东岸,后皆没于水。明朝洪武初,改为兰溪驿,移于城南门外。十四年,改今名。又兰溪递运所,亦置于此。又香溪税课局,在县北三十里香溪镇。○普济桥,在县西北女儿渡上。宋绍圣中,维百艘以梁溪上,名普济桥,后更名望云,今桥废,仍以舟济。又县西门外有悦济浮桥,一跨衢江,一跨婺江。两江相合,有洲渚横亘,如月牙树石,其端系铁以维舟,两浮桥相距不过百余武,为水陆津要。《志》云:悦济桥,旧名中浮桥,宋绍兴中始建,元末废,洪武初复建。其后修废不一,至今为民利。东阳县府东百三十里。南至永康县百十里,西至义乌县四十里,北至绍兴府诸暨县百二十里,东至天台县三百五十里。汉乌伤县地。唐为义乌县地。垂拱二年,析置今县。五代梁开平四年,钱Α奏改曰东场。宋咸平二年,复故,仍隶婺州。旧有土城,周十里,中为子城,相传亦吴越时筑,岁久堙废。明嘉靖三十三年,倭寇突犯。三十七年,始筑石城。隆庆元年,增修,周不及八里。编户二百有二里。
○吴宁废县县东二十七里。汉末,孙氏分诸暨县置,属东阳郡。隋废县盖置于此。其废城周一里,土人犹名其地曰城里。今亦见诸暨县。○三丘山县南八里。高三百六十丈,周二十里。晋义熙间,殷仲堪为守,尝登此,郡人比之羊叔子,因名岘山,有东西两岘峰。又夏山,在县东南四十里,上有禹庙,因名。高七百丈,周二十里,四面峭绝,山顶有池,曰上湖,冬夏不涸,山之西有西岩岭,西至县三十里。○歌山,在县东南七十里,上有石室,容百余人,山下有溪,旧通临海,今堙。又松山,在县南七十里,相传唐末有马将军者,立寨于此,以拒黄巢。东白山县东北八十里。《志》云:山高七百三十丈,周五十里,峰峦层迭,与会稽、天台诸山相连属,中有水,流入东阳溪。其西南有西白山,高四百五十丈,与东白相峙。《嵊志》云:东阳有北白山,盖即大白山也,随地异名耳。又有嵬山,亦与大白相接,山凡六面,上有三十六井。《志》云:西白山、嵬山皆在县东五十里。○金山,在县北五十里,自此迤逦而北。又二十里至毕岭,接诸暨县界,俗谓毕岭为お钱岭。大盆山县东南百三十里,接台州府天台县界。其南为画溪水所出,其北则东阳江之源也。《志》云:山高五百丈,周百三十里,形如覆盆。其傍有小盆山,东阳江别源出于此。
南午岭县南十里。温、处、台、闽取途处也。嘉靖三十三年,倭贼自仙居来犯,官军御却之于此。又马げ岭,在县东南二百四十里,岭险峻,延袤三十里,为台、婺之咽吭。嘉靖三十三年,倭寇由此窥犯,三十五年,复寇仙居,因筑寨岭上,以为防御。○乌竹岭,在县东北四十里。逶迤数折,与县东北二十里之大小岭,三十五里之蒿岭,北七十里之鸬鹚岭相连亘,为北境之关隘。寇自粤至者,此为拒扼之所。又白峰岭,在县东北七十里,高三百丈,石栈萦纡,东通嵊县。嘉靖三十五年,据险立寨,以防倭寇。
乌舞岩县南七十里。高五百丈,上宽平,可容千人。唐末置寨于此,以拒黄巢。其相近者又有黄藤岩,下临清潭,高三百余丈,鸟道纡回。其顶平旷,可以避乱,旁峙者又有西明、马鞍等岩,皆有洞穴,迂回环互为险。
○东阳溪在县北五里。旧曰吴宁溪。出大盆山,屈曲流二百里殆然此,俗谓之河埠。又西入义乌县界,亦谓之乌伤溪。《水经注》:吴宁溪出吴宁县,下经乌伤县,谓之乌伤溪。胡氏曰:浙江有三源,其发于乌伤者,《水经注》谓之吴宁溪,即今之婺港也。按吴宁县,旧分诸暨县置,在东阳县之东界,大盆山旧盖属之,故《水经注》云然。《志》以吴宁溪为出义乌县南之杳岭者,非也。○画溪,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亦出大小盆山,环绕县南境,合诸溪水而西北出,群山萦回,草木如画,因名。入义乌县境,合于东阳溪。横溪县南四十二里。亦出大盆山,汇县南境诸溪之水入于画溪。又荆浦溪,在县南四十五里,西流会于横溪。县南六十五里又有柽溪,西流合荆浦溪。县东二十里有定安溪,东北流,入东阳江。《志》云:县境诸溪大抵皆出大盆山,惟柽溪出县东南八十里之杨溪龙湫。○乌竹岭寨在乌竹岭上。嘉靖三十七年置,其北接鹭鹚岭,达诸暨县界之乌岩,其南接嵩岭诸山,实为要隘。又县东北有白峰岭寨,在白峰岭上,一名长乐寨,亦嘉靖中置。又马げ岭寨在马げ岭上,亦嘉靖中置。又夹溪寨,在县东百里,有夹溪桥。群山中断,两崖壁立,其水悬流而下,汇为十八涡,桥亘其间,如缀绝绠。嘉靖三十四年设寨于此,居然天险。
永宁镇县东五十里,本宋之茶场,绍兴十年,改为永宁巡司。元及明朝因之。今亦曰茶场市。又废宁宾驿,在县城南,宋置,元改画溪驿,明初废。又清潭埠,在县东五十五里,皆往来要道也。
义乌县府东百十里。南至永康县百五十二里,北至浦江县六十里。汉为会稽郡之乌伤县,以秦时孝子颜乌伤其父而名。后汉移会稽西部都尉治此。孙吴属东阳郡,晋以后因之。隋属婺州。唐武德四年,置绸州,七年州废,改县曰义乌,仍属婺州。旧有城,周三里有奇,久废。嘉靖三十四年,石为门,城不果筑。今编户百四十五里。
○废绸州在县治北。《新唐书》:州以绸岩名。今县北二十里黄蘖山下有绸岩。或云州盖置于岩下,误。又华川废县,在县西南三十里。唐武德四年,分义乌置华川县,属绸州,寻与州俱废。《类要》云:县西南有绣川城,即华川矣。《郡志》:唐初分乌伤置乌孝县,与华川并属绸州。七年,并入华川县。今正史不载,恐未可据。
○鸡鸣山县东五里。前瞰县郭,傍临大溪。又东四里有石门山,连山中断,两石对峙如门。○南山,在县东十五里,蟠折萦纡,广袤数里,上有平土可耕,人多居之。鲇溪之水出焉,西流至县东南二里,入于大溪。又青岩山,在县南十里。其中高者曰齐山,下有双涧,南曰前溪,北曰梅溪,俱西流,经县西南三十五里之吴溪渡,合吴溪以注于大溪。
铁岩山县东南二十里,俗名郭公山。极高峻,山半有水帘,下垂数十丈,顶有旷土百亩,三坞一潭。又东南六里曰龙门山。山峭拔,有平冈横亘其上,傍皆平壤,民多耕桑其间。绝顶两峰对峙,曰双玉峰,俗呼双尖。又南有茧岭,俯瞰深谷,一名平山涧,水经其中,西入画溪。又云黄山,在县南二十五里,亦曰云横山。一名松山,周二十里,高百四十丈,俯临画溪。○石楼山,在县东二十八里,一名白岩山。四面孤绝,东西两岩相峙,远望若浮图,层级高下,类重楼复阁。县东三十五里又有武岩山,高数百丈,周十余里。其东为滴水岩,北为祝公岩,一名竺阳洞,华溪萦绕,四顾轩豁。又蜀山,在县南四十里,高百丈,下临蜀墅塘。又南十里有葛仙山,其巅为雪峰岭,高八百丈。又南五里曰挂纸岭,高九百余丈。《志》云:县南五十里有八宝山,本名八保山,以里名八保也,俗误为宝。嘉靖三十七年,讹传山有矿,永康、处州矿徒聚扰于此,令赵大河督民兵讨平之。
黄山县北二十里。本名黄栌尖,后改今名。其北五里曰绸山,峰峦绸迭,即绸岩矣。稍南曰东山,崇岩曲涧,竹木森郁,称为幽胜。《志》云,东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又清潭山,在县北四十里,下有清潭,山顶有鹰嘴岩。方腊乱时,居民多避于此。山之东曰箭山,上多竹箭。县西北四十五里又有黄山,甚高广。山下有断坑,路险峭。相传邑人拒黄巢于此。宋元丰中,改曰黄山洞。○五云山,在县西四十里。五云溪出焉,东南流入于大溪。又西二十里有覆釜岩,四隅孤绝,石芒峭发,上有平壤,土美可耕,高迥幽僻,杳非尘境。杳岭县南九十里。又西南五十里即永康县。一名丰岭,石路崎岖,此为径道。又八岭,在县南十三里,东南接石壁坑,入东阳县界,或谓之八风岭。○枫坑,在县南七十里,坑深二十里,入永康县界。又善坑在县北五十里,坑深五里,北入诸暨县界。
○东江县南五里,即东阳溪也。自东阳县流入境,县境诸山溪之水悉流合焉。至县东三里始有东江之名,稍折而南,经县西南九里,亦有九里江之名。又西南四十五里经金山之麓。其山屹立江中,又西入金华县境,而曰东港。其在县境者,亦谓之江水,亦谓之大溪。而出于杳岭者,则谓之吴溪,亦西北流,合于大溪。或遂以为吴宁溪,谬矣。
画溪县南十五里。自东阳县西流至此,为洋滩渡,又西合东江入金华县境。《志》云:画溪与东阳江合流处,为培磊市,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市盖与金山相近。又根溪,在县西北六十里,源出覆釜岩,流合黄山江,亦谓之小双溪。西流为航慈溪,入金华县界合东溪。○深溪,在县北五十里,出县北四十八里之龙祈山。又有酥溪,在县北三十里,出清潭山,流合于深溪,又西北流入于浦阳江。绣川湖在县治西。周九里有奇,灌民田百余顷。群峰环列,灿如组绣,因名。自宋至今,筑堤修闸,为游览之胜。
○龙祈镇县北三十里。宋置巡司于此。《志》云,县西三十五里有智者同义乡巡司,南四十里有双林明义乡巡司,皆元置,今皆废。又双柏驿,在县治东,唐置,宋曰义乌驿。熙宁五年,徙置于县治西,曰绣川驿。元并置绣川站,明初废。又待贤驿,在县北三十里,唐置,宋废。又北二十五里有龙祈驿,元置,并置龙祈站,明初废。○芦寨,在县东北四十五里,旧为戍守处。又县南八十里有赤岸隘,又二十里达永康之柴岭,最为关要。
兴济桥县东三里,跨东江上。旧有浮梁。宋庆历三年,县令薛扬祖更造石桥,号薛公桥,自是以后屡圮屡建。成化十八年重建,改今名。弘治以后,屡经修治,长四十有二丈。又广益桥,在县南三里,地名下埠,万历七年始造浮桥,为往来要地。
永康县府东南一百十里。东至台州府仙居县二百八十里,西至武义县五十五里,北至义乌县百五十二里,南至处州府缙云县八十里。汉乌伤县之上浦地。三国吴赤乌八年,分置永康县,属会稽郡。宝鼎初,属东阳郡。晋以后因之。隋属婺州。唐武德四年,置丽州。八年,州废,仍属婺州。宋因之。旧有城,相传三国吴筑,周一里有奇,后废。宋绍兴中,重筑,周三里有奇。元废。至正十三年,环以土墙,寻复圮。今编户百二十三里。
○石城山县南十四里。四围含岈,如雉堞然。《地记》云:昔黄帝曾游此,所谓三天子都,此其一也,俗名天马山。又南里许为白云山,危峰百丈,延袤数里。○绝尘山,在县东南二十九里,以山势出尘而名,一名东溪山。又县东南三十里有石室山,缘崖而上,南北二穴相通,可容数百人。又釜历山,在县南三十五里,高峰圆耸,状如覆釜,一名历山。《志》云:山周四十余里,其巅有田、有井、有潭,皆以舜名,以其名同于冀州之历山也。县东南四十里又有灵岩山,周五里,四面壁立,架石梁曲折而上,至里许,中有洞,甚高广,谓之灵岩。
方岩山县东二十里。高二百丈,四面如削,驾飞桥石梯而登绝顶,二岩相峙为关,上有亭,曰透关亭。自亭而入,地皆平衍,约数百亩,中有池,池侧又有井,岩石泉涧,争奇竞胜。又寿山,在县东五十里,中有石洞,高广五六丈,旁有小石洞瀑布泉诸胜。相近又有龙窟山,山之阳为小空同洞,宋陈亮读书处也。又铜山,亦在县东五十五里,宋元中,尝置场采铜于此,宣和以后废。
桃岩山县东北五十里。山有洞,可容千人。稍北为华釜山,周二十余里,上平旷,四围颇高,状如釜,因名。《志》云:县东五十里有方山,最高,升其巅,缙云、武义、东阳、义乌诸县山川,皆在目前。○横山,在县北十里,一曰山,自此夷为坡坨,起伏相因,南傅华溪而止,即县治也。又霞里山,在县西三里,一名龙虎山,盘旋环顾,为县治水口之镇。
八盘岭县东八十五里。岭高险,路通天台。《见闻录》云:县东北四十五里有紫岭,与义乌县接界,颇险峻。又有枫坑岭,在县东北五十里,当紫岭之西,路出义乌,险峻倍于紫岭,盖即丰岭矣。亦谓之杳岭,见义乌县。○牛筋岭,在县东南十五里,两崖石壁,如犬牙错峙,中间一罅,仅通溪流。又冈谷岭,在县南二十五里,上平坦有泉。正统十四年,括寇窃发,土人设寨于此以御之。县南三十里又有紫凤岭,路出缙云县。
白窖岭县西北三十里。又三十里至茭道口,北至府城五十里,为往来之径道。《见闻录》云:自县抵茭道,路皆仄隘。茭道以北皆坦平,利于驰突。茭道虽属武义县,而实永康、金华之要隘也。又挂纸岭,在县西北四十里,接义乌县界。《志》云:县东北四十里有白眉岩,岩中容数百人,相近曰石仓岩,亦有石室玲珑,今皆为佛刹。又东北五里曰五指岩,远望插天,状如探云。
○南溪在城南。亦曰永康溪。源出缙云山中,北流入县境,绕县东南,合李溪诸水至城下,与华溪合,西折而北,合铜川诸水,入武义县界,即南港之上源也。
华溪在县城东。出县东北五十里密浦山,西南流至城下,县东之乌江、鹤鸣、云溪、酥溪诸水皆流合焉,又南会于南溪。○大铜川,在县西北十七里,或谓之大桐溪,有小铜川流合焉,入于永康溪。
○孝义寨在县东九十里灵山下。山亦名翠峰山,元设孝义巡司于此。前朝洪武七年,改置镇守百户,后废。道出仙居县。又马鬃岭寨,在县东二百四十里,亦接东阳县界,又东四十里至仙居县。
四路口隘县东北六十里。与东阳县接界。《闻见录》:自永康趋东阳,出四路口长户坑,为往来之径道。又华溪驿,在县治西,元曰延宾驿。前朝洪武三年,改今名。
武义县府南八十里。东至永康县五十五里,东南至缙云县九十里。本永康县地。唐天授二年,分置武义县,属婺州,寻更名武成。天末,复名武义。宋因之。旧有城,周一里有奇,相传吴越时筑,宋废。今编户九十三里。
○八素山县北四十里。山延袤数十里,有八素潭,迤逦而上。又有八潭,相去各一里,亦谓之九井,流为八素溪,一名奈溪,亦曰松溪。西流入金华县之南溪。○竹岩山在县东十四里。《志》云:县之镇山也。又白革山,在县南四十里,曲折险峻,泉石颇胜。
铜釜山县西三十里。群山环列,至为阻险。正统间,括寇起,居民结寨于其上,曰铜釜寨。又燕山岭,在县西南十里,正统间,枢臣石璞剿括寇至此,改名乌龙岭。又西南二十里有大门岩,正统十四年,乡民避乱处也。
稽句岭县南五十五里。一名稽较岭。岭路崎岖,南至处州府九十里,而近为往来之径道。《闻见录》:县南四十里,曰龙门岭,有龙门关。东达永康,东南出缙云,要隘处也。自岭而南十五里,即稽勾岭矣。又大妃岭,在县南四十里,其相接者曰小妃岭,接处州府宣平县界。又盛岭,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接缙云县界。○刘岩,在县西三十里,一名金公岩。崖石峻拔,凿石梯至岩顶。前有一山,陡峭若屏幄然,曰招圣峰。后一山廓然石室,深广五十丈,曰仙都坛。正统十四年,避处寇于此者以万计,皆得免。又双岩,在县西四十里。自山下迤逦而上五六里,顶有二石室,今为僧舍。
○永康溪县东二十五里。自永康县流入。县本永康地,因名。东流合熟溪,绕流经县东北五里,又北入金华县界而为南溪。○熟溪,在县南十里,源出处州府遂昌县界,流入县西,又东南合永康溪。一云源出县西南三十里九峰山,流经南郊外,东合永康水,县西境白姥、双坑、苦竹诸溪,悉汇入焉。溪水溉田,岁常倍熟,因名。
八素溪出县北八素山。流入金华县境,为松溪之上源。又梅溪,在县西北二十里,源出县西二十里大家山,北流入金华县境,俱注南溪。○茭道市县东北三十里。旧置道山驿于此。洪武十四年,改曰茭道驿。弘治十四年,迁于旧驿之东,相去仅数步。隆庆初,改为茭道公馆。《志》云:驿北至府城五十里,亦曰茭道口。又白溪口市,在县北五里,永康溪东岸,南行者由此舍舟登陆,北行者由此舍陆而舟之处也。县西南十五里又有苦竹市,路出宣平、丽水,此其驻顿处。○小坑口隘,在县北四十里,从小径可达府城,其西又有邵家、青塘、马鞍、遥路诸岭隘,山高径僻,盖皆南山东麓出府城之道。
浦江县府东北百十里。东至绍兴府诸暨县百里,北至严州府桐庐县九十里,西至严州府亦九十里。本义乌、兰溪、富阳三县地。唐天宝十三载,分置浦阳县,属东阳郡。五代梁开平四年,钱Α奏改今名。宋因之。旧有城,周不及二里,相传吴越时筑,后圮。明朝嘉靖三十六年重筑,周五里有奇。编户百有三里。
○丰安废县在县西南。沈约云:汉兴平二年,孙氏分诸暨立丰安县。是也。晋属东阳郡,宋、齐因之。隋省入金华县。刘昭曰:建安四年,孙氏分大末立丰安县。误。○龙峰山县治东。三峰相属,环顾县左,有浮图在其巅。《志》云,浦江倚山为县,此县治之辅山也。又仙华山,在县北八里,一名仙姑山,又名少女峰。岩岫层迭,绮绣妍丽,为县主山。其并峙者曰宝掌山,亦峻险。○湖山,在县东十里,两山峙立,浦阳江出其中,曰湖山峡。又东三十里曰球山,耸峙水口,亦名球山峡。
鸡冠山县东三十五里。势极高峻,可俯瞰二百里外。其相联者有三十六冈,重峦复嶂,前后相属。○乌蜀山,在县南三十里,其山突然中起,众峰罗列,小梅溪之源出于此,流入兰溪县,或谓之乌烧岭。又县西南有大洪岭,则大梅溪所自出也。梅溪,今见兰溪县。
深袅山县西南六十里。重峦复岭,峭拔千仞。溪流清澈,即浦阳江之源也。又壶盘山,在县西南五十五里,当金华北山之北,高出众山,接兰溪县界。○岩坑山,在县西北五十里,上有水二派,东曰岩坑,南流入于浦阳江。北曰湖溪,北流入于富阳江。又响岩山,在县北五十里,有大γ、檀溪,二水流其下,盘折万山中,流入富阳江。《志》云:县东北六十里有江公山,山形如鸡足,高出群峰之表。又大孤山,在县北四十里,峭壁削立,清溪映带。县北三十里又有小孤山,岩险峻,攀援莫至。五路岭县南十里。长五里,自县入郡所经也。又大阳岭,在县南五十里,与金华县接界。高千余丈,长十里。○竹岭,在县北五十里,自趾至顶,凡十八盘,亦名淡竹岭。县东北九十里又有岭,一名竹斤岭,岭下有竹斤涧,介于富阳。又井硎岭,在县西四十里,路出严州,亦曰井坑岭。
密溪岩县南三十五里。岩下爽垲,宽平如堂宇,可容三百人。岩上有泉,四时如檐滴,相近者又有转轮岩,上亦平旷。○竹塞坑,在县南三十里,两山合翠,高入云汉,行者战惧。
○浦阳江县治南一里。自深袅山东流百二十里,入绍兴府诸暨县界,既浣江上源也。详见大川浦阳江。
左溪县东二十五里。源出县南三十五里之白岩岭,与大阳岭水合流,一名双溪,东北注于浦阳江。又深溪在县东二十里,出义乌县龙祈山,流入县界,注于浦阳江。又白麟溪,出县东二十五里之金芙蓉山,亦曰香岩山,东流入浦阳江。又县东一里有东溪,源出仙华山,西一里有西溪,源出岩坑山,俱南流入浦阳江。又有稿溪,在县南十里,出县南十五里之白石山,东流亦入浦阳江。
东湖县西南三十五里。又西南五里曰西湖,迤南曰椒湖。宋天圣初,邑人钱侃筑塘潴水,为灌溉之利。大观间,其孙重修之,邑人谓之三湖。
○杨家埠县东四十里。路通诸暨,有巡司,洪武六年置。万历中革。又县西南二十五里有横溪市,路出兰溪。《志》云:县东北百里有松山坑口隘,与严州桐庐县接界。○浦阳驿,在县治东。宋绍定二年置,明初废。又南桥,在县南跨浦阳江上,宋元符中建。元至元间重修,筑堤三百余丈以障水,堤尽处又建小桥,以泄支流。今桥广丈九尺,长三十丈有奇。
汤溪县府西六十里。西至衢州府龙游县五十里,南至处州府遂昌县百二十里,北至兰溪县五十里。本金华、兰溪、龙游、遂昌四县地。前朝成化六年,郡守李嗣以其地在金、衢、处三府之交,阻山界水,居民犷悍,请置为县。从之,筑土城,周四里有奇。今编户八十五里。
○古城县西五里汤塘山上。《志》云:此为婺州旧治。又县西三里有古城山。
○铁甲山县西五里。嘉靖中,矿贼作乱,官军讨败之于此。又九峰山,在县南十里,峰峦秀拔,岩洞玲珑,一名风子山。○福民山,在县东南四十里,高数百丈,峰峦耸秀,林木蓊蔚,为县之胜概。相接者曰屏风山,以矗立如屏而名。又东南十里有香炉山,众山环列,卓然特起,县之望山也。
银岭县南六十里,与遂昌县接界。旧有银岭寨,亦要隘处也。又县东南七十里有市聚岭,山溪深险,商旅由此出遂昌,必群聚而后行,因名。
○氵江县北二十里。上接龙游,下通兰溪,即浙江上流也。又有琳湖,在县北十五里。
白沙溪县东南三十里。源出遂昌县山中,北流经县境。又东北至金华县界,入于南溪。
○山口寨县南十里。又县东南二十里有大岩寨,县南五十里有苏村寨,皆正统十三年筑,以御括寇。
附见:
金华守御千户所在府治东。明初吴元年,置金华、归安二卫。洪武三年,改置今所。◇衢州府东至金华府一百九十三里,东南至处州府三百六十里,南至福建建宁府五百里,西至江西广信府二百四十里,东北至严州府二百六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六十里,至南京一千四百五十里,至京师三千八百四十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越地。秦属会稽郡。两汉因之。三国吴属东阳郡。晋、宋以后,皆仍旧。隋属婺州。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析置衢州以州西三衢山为名,治信安县。六年,辅公┙叛,州废。垂拱二年,复置。天宝初,曰信安郡。干元初,复为衢州。宋因之。元曰衢州路。明初曰龙游府宋龙凤八年,元至正二十二年也,寻改衢州府九年改,领县五。今亦曰衢州府。
府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阳之肘腋,掣闽、粤之喉吭,通宣、歙之声势,东南有事,此其必争之地也。《图经》云:衢州川陆所会,四通五达,江浙闽广之所辐辏,守两浙而不守衢州,是以浙与敌也。争两浙而不争衢州,是以命与敌也。虽然,攻守万端,巧拙异用,神而明之,亦存乎其人而已矣。
西安县附郭。秦会稽郡大末县地。汉因之。后汉初平三年,分立新安县,仍属会稽郡。三国吴宝鼎初,改属东阳郡。晋太康元年,改曰信安,仍属东阳郡。唐为衢州治。咸通中,改今名。今编户一百六十五里。
○信安城相传旧城在今城西。宋宣和三年,方腊作乱,始筑今城。绍兴十四年,以水圮增修。嘉定三年及十一年,皆营治。元至正中,尝营筑,后圮。前朝弘治十二年,增修完固。嘉靖三十九年,复营治。万历天启间,皆经营葺。有门六,城周十里有奇。
盈川废县府南九十里。《志》云:龙游西有刑溪,陈时留异据东阳,恶刑字,改曰盈川。唐武后如意元年,分龙丘置盈川县,因以为名。元和七年,省入信安县。
○峥嵘山府治西北。三国吴遣征虏将军郑平,以千人守峥嵘镇,即此。王象之曰:昔有柴宏者,屯兵于此,后讹为峥嵘。其东南相连者,曰龟峰山,府治枕其麓。《宋史》:方腊陷衢州,州守高至临于龟峰筑城。是也。
岩山府西十里。四面壁立,绝顶平旷,可数十亩,中有石井,冬夏不竭,相传黄巢常屯兵于此。又西十里为屹石山,平地拔起五峰,下临溪水。○乌石山,在府西四十里,延袤十数里,巨石周匝如城,石门可入,俗呼寨门,中蓄水田,有福应院,自府境趋江右者多道此,有岳武穆题名石。
烂柯山府南二十里。一名石室。《通典》谓之石桥山,以中有石桥也。《道书》谓之青霞第八洞天,即晋樵者王质遇仙处。又南里许曰响谷山,崖壁峭立,水环其趾,崖半有穴,风嘘则鸣,因名。○迭石山,在府南四十里,以层岩累迭而名。《志》云:府南七十五里有爵豆山,旧出银矿,唐元和四年闭塞。五代时,钱氏复开,后仍闭。又有铜山,在县西北百里。宋时山出铜锡铅,明朝产矿,徽、处二郡民,群聚取矿于此。嘉靖中,官兵荡平之,因设兵戍守。
塘山府东三十里。高百仞,顶有塘,深不可测,亦曰塘台山。又东五里曰乌臣山,有东西两山连亘。其西山尤雄秀,高可六七里。《志》云:县东二十余里有翠徽山,高十余里,上有平田可数十亩,旁为仙岩,中空可坐数十人。明太祖兵下江右,凯旋过此,御书仙岩洞天四字刻于石。○绣峰山,在府东五十里。一名鹅笼山,有三坞、一池,称为奥区。其旁为九仙岩,峻峭百仞,状如屏,攀援甚艰,相对者为师姑岩,下容数百人。又紫徽山,在府东南五十里,与鹅笼相接,一名迷茨山,峰峦际天,邈绝群岭。
项山府北四十里。山陡峻,内有桐岩,旁列诸峰,势如奔马,上有项羽庙,因名。又北四十里有凤山,上极平旷,可治田圃,芝溪出焉,南流合于衢港。又梧桐峰,在府北七十里。《志》云:与府东紫薇峰相对,号南北高峰。大金竹岭府南百二十里,与处州府遂昌县接界。又南至遂昌百五十里。有马岭口,在府东南百三十里,亦南出遂昌之道也。○灰岭,在府北九十五里,与严州府遂安县接界。又北至寿昌县百里。或曰即遂安县之猥岭也,去县五十里。
○衢江在城西。源出仙霞岭曰大溪,经江山县东,又北流至城西南,而信安溪流合焉,曰双港口。经城西,又绕出城北,东流至城东十五里鸡鸣山下,而定阳溪流合焉。亦曰衢港,亦曰信安江。《唐志》:元和十一年,衢州山水害稼,深三丈,毁州郭。即此水也。又东北流,经龙游县界,亦曰盈川溪,又东入金华府兰溪县界,与婺江合。胡氏曰,浙江有三源,此其一也。详见大川浙江。
信安溪在城西南二里。《汉志》大末县有水,即此。一名西溪,源出开化县东北百际岭,经常山县东南流,至府城西南,合于衢江。又有柘溪,在府西十五里,即西溪之支流也。一名扌縻溪,自常山县流入界,合府境之乌溪、石空溪、马溪、傥溪、后溪诸水,皆汇于信安江。至城北五里,溢为浮石潭。
定阳溪府东十五里。一名东溪。源出遂昌县周公岭,入府境东北流,至鸡鸣山下,合于衢江。《志》云:东溪出紫薇山,沿周公源,过相思源口,循县南二十里之九龙山下,又缘响谷、石室诸山麓而东北出。昔人于此横溪筑堰,分派导流,迤逦而北,灌田五万六千余亩。
彭湖府东十五里。广数十丈,延袤五里。《志》云:府东三十五里有井湖,广百步,长亦五里。县东四十五里又有木湖,乃龙游清皎湖之表,汇流于此。又神塘,在府东五十五里,唐开元五年,因风雷摧山,偃涧成塘,溉田二百顷。
招贤渡府西南三十里,信安溪渡口也。路达常山。又魁星闸,在小南门外,蓄水灌入城内,环绕城河。○浮石潭,在县东北五里信安溪中,有石高丈余,水大至亦不没。潭下有帝王滩,相传明太祖自江右旋师过此,尝驻跸焉。士民荣之,因以为号。○柏固寨府东南四十五里。有柏固巡司,又有严剥寨巡司,在府西南百二十里,皆明初置。○上航埠头驿,在府西三里,旧为水驿。弘治八年,废信安水驿,为上航埠头水马驿。
通和桥在城西朝京门外。万历三十九年,创置浮桥,长八十余丈。又东碛浮桥,在府东十里,为往来通道。又东二十里曰安仁街,陆走龙游,府东之要隘也。
龙游县府东七十里。北至严州府寿昌县百二十五里,东至金华府兰溪县九十里,东南至处州府遂昌县百里。秦置大末县,属会稽郡。两汉因之。晋属东阳郡。宋、齐仍旧。隋省县入金华。唐武德四年,复置大末县,又置州于此。八年,州县俱废,入信安。贞观八年,改置龙丘县,属婺州。垂拱二年,属衢州。后唐长兴二年,吴越改曰龙游。宋初因之。宣和四年,改曰盈川县。绍兴初,复曰龙游。旧无城,明朝隆庆二年创筑,万历元年增修,城周六里。编户二百十五里。
○姑蔑城在县北。今府境,故姑蔑地。《国语》:勾践之地,西至于姑蔑。又《左传》哀十三年,越伐吴,吴王孙弥庸见姑蔑之旗,是也。杜预曰:姑蔑,今东阳大末县,相传溪之南即其故城。
大末城在县治西。《汉书》注:大,音如闼。李留之曰:自杭而上,至常山六百九十五里,逆流多惊滩,以竹索引船乃可上。大,读如达,义有取焉。王象之曰:龙丘,故大末也。唐光化二年,淮南宣州将康儒败两浙将王球于龙丘,擒之,遂取婺州,即此。○白石废县,在县南。唐武德四年,析大末县地置白石县,属州。八年,省入信安县。又南有武安废县,唐证圣二年置,寻省入龙丘。
○龙丘山县东四十里。有九石特秀,亦曰九峰。以状若芙蓉,亦名芙蓉山。中有三迭岩,其相近者有方山,产茶。又石壁山,在县东三十里,下临溪。灵山县南四十里。其下为灵溪,有灵山市,路通遂昌。一名徐山,相传以徐偃王名。其相近者有塔山,在灵溪中,孤屿屹立,四水环流。又圣坛山,在县南三十里,山高五里,鸟道萦纡,名十八曲,上有天生池。○岑山,在县南十五里。自金华望之,正当其面,因名婺女照台山。俗呼笔架山。又白石山,在县南四十五里。《志》云:唐初尝以此山名县。
梅岭县北五十里。路通寿昌县。又三元岭,在县南六十五里。高三里,路出遂昌。○白佛岩,在县北三十五里,其地险峻,人迹罕至。
○溪县北五里。即衢江汇信安、定阳诸溪,流入县界,经县西南三十里,一名盈川溪,至县北名溪。唐初置州,以此。又东入汤溪县境。
灵溪在县治东南。溪自遂昌县北流经县南灵山下,曰灵山港。绕城南,复折而东,又北达于溪。又筑溪,在县东二十五里。《志》云:溪源出处州府松阳县界大方山,入县境七十里,合马报溪,西北流入于溪。
五百人湖县东北三十里。周二里,溪诸水所汇,溉田五百余顷。又有西湖,在县治西。宋令马天骥凿此,以拟杭之西湖。又有清皎湖,在县西二十五里,与西安县接界。
○湖镇市县东三十里。路出兰溪,有湖镇巡司,明初置。又豪岭寨,在县南五十里。又县东南七十里有赤津岭寨。县南又有小莲寨、上塘寨,俱接遂昌县界。正统中置,以备矿寇。
坡亭县北五里。坡在水旁。唐武德四年,州盖置于此。宋建亭于坡上,亭废,亦曰坡岩。《志》云:氵江南旧有波驿,弘治六年,徙溪北水次,寻圮于水,复徙溪南,地名泥湾,曰亭步水马驿。○大虹桥,在县南,路出遂昌,山崖高险,阻塞难行。天顺四年,令王瓒凿石构桥,遂为通道。又通驷桥,在城东,跨灵溪上,长百丈。宋绍兴中建,后尝修葺。常山县府西八十里。南至江山县五十里,西至江西广信府玉山县七十里,北至开化县八十里。本大末县地。后汉建安二十三年,孙氏分新安置定阳县。三国吴宝鼎初,属东阳郡。晋以后因之。隋废入信安。唐咸亨五年,复析置常山县,属婺州。垂拱二年,属衢州。干元初,属信州,后复故。宋初因之。咸淳末,改为信安县。元复曰常山。旧无城,明朝正德七年,以姚源贼乱,筑城备御,周三里有奇。编户一百有六里。
○定阳城县东南三十里。后汉末,孙氏置县于此,至隋始废。《志》云:今其地名三冈,遗址犹存。又县东南招贤乡有信安废县,相传晋时置县于此。
○三衢山县北二十五里。昔有洪水暴出,派山为三道,因名。峰岩奇秀,甲于一郡。唐取以名州。其相接者曰容车山,下有碧玉、莲花二洞,山高三百丈,周环五里。又有石门山,石径仅容一人,下临金川。○严谷山,在县北三十八里,石壁高百余丈,山胁有洞,流泉不竭,下多严姓,因名。常山县东三十里。县以此名,一名长山。绝顶有湖,广数亩,亦曰湖山。巨石环绕,俨如城郭。王象之曰,即信安岭也。陈天嘉初,留异据东阳时,江、郢二州俱为王琳所有。异因与琳自鄱阳信安岭潜通使往来,今自衢州经信州达于鄱阳,必由常山,所谓岭路也。旧《志》云:唐时常山县城盖治常山之麓。
菱湖岭县北二十五里。《志》云:自县至开化凡八十里,岭为往来之冲。又木绵岭,在县南十里,由此达江山县之道也。○宝盖洞,在县西五十五里,球川之上。正德七年,以姚源盗起,置戍于此。又县西南三十余里有白石坞濠坑,亦是时置戍处也。
○金川县北半里。一名马金溪,源出开化县东北马金岭,流入界,经县北五里,有垒石突出溪中,谓之金川滩,县北诸溪流皆由此汇入焉。其水最大,胜三百斛,舟绕县郭而东合文溪,又东南流五十里,入西安县界,即信安溪之上流也。○马溪,在县西北五里。自开化县流入境。又东南流十里至石门,合于金川,亦曰双溪。
文溪在县东。自江山县流入县境,县南诸溪流皆汇入焉,汇金川水入西安县界。郡志,今县南一里有石空溪,自江山县流入界,至县南十里有私溪,自县西南流合焉,谓之新开溪,盖即文溪矣。又有傥溪,在县西北五里,源出玉山县境,沿流至县北五里入金川。○招贤溪,在县东三十里,东流三十里入金川,与西安县境相接。又浮河溪,在县东北五十里,亦南流入金川。
球川县西五十里。四山环抱,川经其间,险僻处也。
○草萍驿县西四十里。江浙于此分界。又西四十里即江西玉山县也。隆庆初,并入广济驿,置公馆于此。今详见玉山县。○广济驿,在县城东。旧在城内,嘉靖四十二年,迁今所。本曰广济水驿,后并入草萍马驿,曰广济渡水马驿。驿前有广济渡浮桥。又新站,在县东五十里。《闻见录》:水南、浮河、新站三路,为县境达府城之要口。
甘露镇县西北四十里。五代梁开平二年,淮南攻危仔昌于信州,吴越攻淮南甘露镇以救之,即此。或以为润州之甘露镇,误也。
江山县府西南七十五里。南至福建浦城县二百三十里,西南至江西永丰县百二十里,西北至江西玉山县八十里。本信安县之南川地。唐武德四年,置须江县,属衢州。八年,省。永昌初复置,仍属衢州。五代唐长兴二年,吴越改江山县,宋咸淳末,改为礼贤县。元复曰江山。旧无城,前朝隆庆二年创筑,周二里有奇。编户一百二十七里。
○西山在县治西。峰峦秀拔,下有须泉,一名梅花泉。又有骑石山,在县西二里,与西山相接。县南五里又有景星山,与骑石相对,本名突星山。宋绍兴间,改今名。又航埠山,在县东一里,山势逶迤,鹿溪经其阳。○湖山,在县北二十五里。《志》云:山高百丈,周五十里,山半有石城,内有腴田。江郎山县南五十里。《志》云:山高六百寻,一名金纯山,一名须郎山。有石峰耸秀,俗呼江郎三片石,山顶有池,人迹罕至。钱氏以此山名县。又浮盖仙山,在县南百里,有岩洞泉石之胜。又南十里曰觑心山。俱以峻拔而名。相近者又有箬山。志云箬山在县南百里,高出仙霞之上,晴霁时可望衢城。○石门山,在县南三十里,往来者皆道出山麓,谓之石门街。
仙霞岭县南百里。《志》云:岭长二十里,高三百六十级,有二十八曲。又南十里为大竿岭,又二十里为小竿岭,皆闽浙之襟要,行旅必由之道也。今详见重险仙霞。
璩公岭县东南六十里,路出处州府遂昌、龙泉二县。又东碛岭,在县东南百里,与遂昌县接界。○大陈岭,在县西北十二里,路出常山。又有大岭,在县西北二十里,亦出常山之道也。又红旗岭在县南三十五里,路出江西玉山县。
○大溪在县城东。一名鹿溪,亦曰鹿头溪。仙霞诸岭之水,至清湖渡,始通舟楫,北流经城下。又东北十八里而为大溪滩,旧有浮桥,一名渡江头,为县境之冲要,又东北入西安县境,是曰衢江,即浙江之南源也。
文溪县西三十五里。出县南九十里石鼓山,又合四境群山之水,汇为一溪,北流入常山县,与金川会,复折而东南入西安县界。○口溪,在县东南十里,自遂昌县流入界,合于大溪。又县境有青草洲。《郡国志》:由鄱阳郡东南至须江青草洲七百五十里云。
清湖渡县南十五里。官置浮梁,以济行旅。有清湖镇,为闽浙要会,闽行者自此舍舟而陆,浙行者自此舍陆而舟矣。○峡口渡,在县南六十五里。《舆程记》:自清湖渡至峡口渡,凡五十里,渡阔三十余丈,泛滥时,一望无际,浅涸则磷磷石涧耳,居人为竹筏往来,上下溪涧,轻捷如鸥。
○仙霞关在仙霞岭上,有巡司戍守。旧名东山巡司,初置岭下。成化间,徙于岭上。又有小竿寨,在县南百三十里小竿岭上,旧有小竿巡司,今革。俱详见前重险仙霞。
白达寨县东八十里。又县西五十里有新塘寨,县西南六十里有马鞍寨。皆正统中置,以备矿寇。又有峡石寨,在县南七十里,即峡口渡,路通江西、福建,为设险处。○礼贤镇,在县西三十五里。文溪经其西,亦往来要地也。
开化县府西北二百里。东北至严州府遂安县百二十里,北至南京休宁县二百四十里,西北至南直婺源县百七十里,西至江西德兴县百四十里,西南至江西玉山县百四十里。本常山县地。宋干德四年,吴越钱氏置开化场。太平兴国六年,升为县。县无城,明朝正德六年,创筑。嘉靖二十九年,以水圮增修。隆庆二年,复营缮。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一百六十里。
○钟山县治北二里。金溪经其下,一名覆釜山,县之主山也。又蟠桃山,在县东北五里,岩壁峻立,山径萦纡。其南曰王母山,在县东五里,山高而锐中有灵湫。《志》云,县东二十五里有雅金岭,周五十里,路出常山,岭势壁立。山半亦有灵湫,名摄龙洞。
石耳山县西八十里。周回三百里,连亘婺源、德兴二县界,中有龙湫。又古田山,在县西百里,与石耳相峙,高十五里,中有田百亩,田畔亦有龙湫。金竹岭县北六十里,道出休宁县。有开化巡司戍守。《志》云:自岭而北六十里,至休宁县界之江岭。是也。又马金岭,在县北九十里,东接遂安,北接休宁,最为冲要。○百际岭,在县北五十里。其相接者有风岭,与婺源县接界,明初下徽州,元将李克鲁退屯浙西扎溪源,既而前军至界首百际岭,元兵逆战,大败之,是也。扎溪,或云在严州府遂安县界。菱塘岭县西南八十里。与江西玉山县分界,自岭至县六十里。又歇岭,在县西北七十里,自岭而西,由白沙以抵德兴,为往来通道。《志》云:县西南三十里有芹岭,又有遁岭,相连并峙,高皆切云。○り岭,在县东北七十里,与遂安县分界。又五十里而绕遂安。又深山岭在县东四十里,县东南五十里又有蓼岭,皆路出常山县。
○金溪在县治东。有二源,一出马金岭,一出百际岭,合流而南,绕城北而经城东,又南流至华埠,始容小舟,入常山县境,曰金川,而流始大。县境诸溪流皆汇入焉,亦曰马金溪,即信安溪之上源也。《志》云,信安溪水大抵从江西玉山县怀玉山而分,自山以西,水皆西流入于湖,自山以东,水皆东流入于江,怀玉山盖近县西界也。
马溪在县东。发源县东十五里白马山下,合大驶、小驶二涧,西南流三十五里,至常山县境,注于金溪。又龙山溪,在县南三十里,一出县西南八十里之壕岭,一出县南七十里之梨岭,回环十二曲,至华埠注于金溪。○声口溪,在县西二十里。其上流为池淮溪,有两源,一出歇岭,一出县西百里大榕岭,合流至县西三十里滕岩下之池淮畈,曰池淮溪。又东为声口溪,复东南流十五里,注于金溪。《志》云:县西三十里有杨淮水,出江西乐平县界,县东北七十里有り岭水,下流皆入马溪。○白沙关县西八十里。路出德兴县,自岭而西七十里,即县治也。又白石寨,在县西二十五里,旧为戍守处。
马金镇县北三十五里。以马金岭而名。有巡司戍守,今革。○华埠镇在县南三十里,自常山至县,此为通道。隆庆中,设营于此以御寇,曰华埠营。附见:
衢州守御千户所在府治西。元置镇守保甲万户府。明初,改置仁和卫,寻改为守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