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尊宿语录》 卷二
作者:赜藏
○大鉴下三世(百丈怀海大智禅师)语录之余百丈大智禅师。僧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如何?”师云:“劫者滞也。亦云住也。住一善滞于十善。西国云佛。此土云觉。自已鉴觉滞着于善。善根人无佛性。故云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触恶住恶名众生觉。触善住善名声闻觉。不住善恶二边。不依住将为是者。名二乘觉。亦名辟支佛觉。既不依住善恶二边。亦不作不依住知解。名菩萨觉。既不依住。亦不作无依住知解。始得名为佛觉。如云佛不住佛名真福田。若于千万人中。忽有一人得者。名无价宝。能于一切处为导师。无佛处云是佛。无法处云是法。无僧处云是僧。名转大法轮。”
问:“従上祖宗皆有密语递相传授如何?”师云:“无有密语。如来无有秘密藏。败如今鉴觉。语言分明。觅形相了不可得。是密语。従须陀洹向上直至十地。但有语句。尽属法之尘垢。但有语句。尽属烦恼边收。但有语句。尽属不了义教。但有语句。尽不许也。了义教俱非也。更讨什么密语。”
问:“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如何?”师云:“空喻于沤。海喻于性。自已灵觉之性。过于虚空。故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问:“伐林莫伐树如何?”师云:“林者喻于心。树者喻于身。因说林故生怖。故云伐林莫伐树。”
问:“语也垛生招箭。言既垛生。不得无患。患累既同。缁素何辩?”师云:“但却发箭。途中相拄。如其相差。必有所伤。谷中寻响。累劫无形。响在口边。得失在于来问。却问所归。还被于箭。亦如知幻不是幻。三祖云:不识玄旨徒劳念静。亦云:认物为见。如持瓦砾。用将何为。若言不见。木石何殊。是故见与不见。二俱有失。举一例诸。”
问:“本无烦恼三十二相如何?”师云:“是佛边事。本有烦恼。今有三十二相。败如今凡情是。” 问:“无边身菩萨不见如来顶相。如何?”师云:“为作有边见无边见。所以不见如来顶相。败如今都无一切有无等见。亦无无见。是名顶相现。”
问:“如今沙门尽言。我依佛教学一经一论一禅一律一知一解。合受檀越四事供养。为消得否?”师云:“但约如今照用。一声一色一香一味。于一切有无诸法一一境上。都无纤尘取染。亦不依住无取染。亦无不依住知解。者个人日食万两黄金。亦能消得。败如今照一切有无等法。于六根门头刮削并当。贪爱有纤毫治不去。乃至乞施主一粒米一缕线。个个披毛戴角牵犁负重。一一须偿他始得。为不依佛。
佛是无着人。无求人。无依人。如今波波贪觅佛。尽皆背也。故云:久亲近于佛。不识于佛性。唯观救世者。轮回六趣中。久乃见佛者。为说佛难值。文殊是七佛祖师。亦云:是娑婆世界第一主首菩萨。无端作见佛想闻法想。被佛威神力故。犹降二铁围山。不是不解。特与诸学人作标则。令诸后学人莫作与么见闻。但无一切有无等法有无等见。一一个个透过三句外。是名如意宝。是名宝华承足。若作佛见法见。但是一切有无等见。名眼翳。见所见故。亦名见缠。亦名见葢。亦名见孽。
败如今念念及一切见闻觉知。及一切尘垢祛得尽。但是一尘一色。总是一佛。但起一念。总是一佛。三世五阴念念谁知其数。是名佛逼塞虚空。是名分身佛。是名宝塔。是以常叹言嗟。见今日所依之命。依一颗米一茎菜饷时。不得食饥死。不得水渴死。不得火寒死。欠一日不生。欠一日不死。被四大把定不如。先达者入火不烧。入水不溺。倘要烧便烧。要溺便溺。要生即生。要死即死。去住自由。者个人有自由分。
心若不乱。不用求佛求菩提涅槃。若着佛求属贪。贪变成病。故云佛病最难治。谤佛毁法乃可取食。食者是自已灵觉性。无漏饭解脱食。此语治十地菩萨病。是従初至十地也。
败如今但有一切求心尽。名破戒比丘名字罗汉。尽名野干。灼然销他供养不得。败如今闻声如响等。嗅香如风等。离一切有无等法。亦不住于离。亦无不住知解。此人一切罪垢不能相累。为求无上菩提涅槃故名出家。犹是邪愿。况乎世间诤论。觅胜负说。我能我解。贪一门徒。爱一弟子。恋一住处。结一檀越。一衣一食。一名一利。又言。我得一切无阂。败是自诳。
败如今能于自已五阴不为其主。被人割截节节支解。都无怨吝之心。亦不烦恼。乃至自已弟子被人鞭打。従头至足。如上一一等事。都无一念生彼我心。犹依住无一念将为是。此名法尘垢。十地之人脱不去。流入生死河。
所以常劝众人。须惧法尘烦恼。如惧三涂。乃有独立分。假使有一法过于涅槃者。亦无少许生珍重想。此人步步是佛。不假脚踏莲华。分身百亿。败如今于一切有无等法。有纤毫爱染心。纵然脚踏莲华。亦同魔作。若执本清净本解脱自是佛自是禅道解者。即属自然外道。若执因缘修成证得者。即属因缘外道。执有即属常见外道。执无即属断见外道。执亦有亦无即属边见外道。执非有非无即属空见外道。亦云愚痴外道。败如今但莫作佛见涅槃等见。都无一切有无等见。亦无无见。名正见。无一切闻亦无无闻。名正闻。是名摧伏外道。无凡夫魔来。是大神咒。无二乘魔来。是大明咒。无菩萨魔来。是无上咒。乃至亦无佛魔来。是无等等咒。一变众生谄曲修罗。二变二乘曲谄修罗。三变菩萨谄曲修罗。是三变净土。
但是一切有无凡圣等法。喻如金矿。自已如理。喻如于金。金与矿各相去离。真金露现。忽有人觅钱觅宝。变金为钱与他。亦如面体。真正无诸沙卤。有人乞ボ。变面阛为ボ与他。亦如智臣善解王意。王若行时。索仙陀婆即便奉马。食时索仙陀婆即便奉盐。此等喻。学玄旨人。善能通达。应机不失。亦云六绝师子。
志公云:随人造作百变。十地菩萨不饥不饱。入水不溺入火不烧。倘要烧且不可得烧。他被量数管定。佛则不与么。入火不烧。倘要烧便烧。要溺便溺。他使得四大风水自由。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自已滓秽谄曲心。尽透过三句外。得说此语。菩萨清净弟子。明白所有言说。不执无有一切照用。不拘清浊。有病不吃药。是愚人。无病吃药。是声闻人。定执一法。名定性声闻。一向多闻。名增上慢声闻。知他名有学声闻。沈空滞寂及自知。名无学声闻。 贪瞋痴等是毒。十二分教是药。毒未销药不得除。无病吃药。药变成病。病去药不消。不生不灭是无常义。《涅槃经》云:“有三恶欲。一欲得四众围绕。二欲得一切人为我门徒。三欲得一切人知我是圣人及阿罗汉。”《迦叶经》云:“一欲求见未来佛。二欲求转轮王。三欲求刹利大姓。四欲得婆罗门大姓。乃至厌生死求涅槃。如是恶欲。先须断之。败如今但有取染动念。尽名恶欲。尽属六天。总被波旬管。”
问:“二十年中常令除粪如何?”师云:“但息一切有无知见。但息一切贪求。个个透过三句外。是名除粪。败如今求佛求菩提。求一切有无等法。是名运粪入。不名运粪出。败如今作佛见作佛解。但有所见所求所着。尽名戏论之粪。亦名粗言。亦名死语。如云大海不宿死尸等闲说话。不名戏论。说者辩清浊名戏论。 教文都总有二十一般空。淘择众生尘累。沙门持斋持戒忍辱柔和慈悲喜舍。寻常是僧家法则。会与么会。宛然依佛教。败是不许贪着依执。若希望得佛得菩提等法者。似手触火。文殊云:若起佛见法见。应当害已。所以文殊执剑于瞿昙。鸯掘持刀于释氏。如云菩萨行五无间而不入无间地狱。他是圆通无间。不同众生五逆无间。従波旬直至佛。尽是垢腻。都无纤毫。依执如是。名二乘道。况乎诤论觅胜负说。我能我解。败名诤论僧。不名无为僧。
败如今但不贪染一切有无诸法。是名无生。是名正信。信着一切法。名信不具。亦名信不圆。亦名偏信不具。故名一阐提。如今欲得蓦直悟解。但人法俱泯。人法俱绝。人法俱空。透三句外。是名不堕诸数。
人者是信。法者是戒施闻慧等。菩萨忍不成佛。忍不作众生。忍不持戒。忍不破戒。故云不持不犯。智浊照清。慧清识浊。在佛名照慧。在菩萨名智。在二乘及众生边。则名识。亦名烦恼。在佛名果中说因。在众生名因中说果。在佛名转法轮。在众生名法轮转。在菩萨名璎珞庄严具。在众生名五阴丛林。在佛名本地无明。是无明明。故云无明为道体。不同众生暗蔽无明。彼是所此是能。彼是所闻此是能闻。
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是生语句。是出辙语句。不明不暗。不佛不众生。总与么也。来去断常。佛与众生。是死语。遍不遍同异断常等。是外道义。般若波罗蜜是自已佛性。亦云摩诃衍。摩诃是大义。衍是乘义。若守住自已知觉。又成自然外道。不用守如今鉴觉。不用别求佛。若更别求。又属因缘外道。
此土初祖云:“心有所是必有所非。若贵一物。则被一物惑。若重一物。则被一物惑。信被信惑。不信又成谤。”莫贵莫不贵。莫信莫不信。佛亦不是无为。虽不是无为。又不是冥寞。犹如虚空。 佛是大心众生。鉴觉多鉴觉。虽多他鉴觉清净。贪瞋鬼捉他不着。佛是缠外人。无纤毫爱取。亦无无爱取知解。是名具足六度万行。若要庄严具。种种皆有。如不要他。不用亦不失。他使得因果福智自由。是修行非是执劳负重。唤作修行。却不与么。 三身一体一体三身。一者法身实相佛。法身佛不明不暗。明暗属幻化。实相由对虚得名。本无一切名目。如云佛身无为不堕诸数。成佛献葢等。是升合担语。要従浊辩清得名。故云实相法身佛。是名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亦名虚空法身佛。亦名大圆镜智。亦名第八识。亦名性宗。亦名空宗。亦名佛居不净不秽土。亦名在窟师子。亦名金刚后得智。亦名无垢檀。亦名第一义空。亦名玄旨。三祖云: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二报身佛。菩提树下佛。亦名幻化佛。亦名相好佛。亦名应身佛。是名圆满报身卢舍那佛。亦名平等性智。亦名第七识。亦名酬因答果佛。同五十二禅那数。同阿罗汉辟支佛。同一切菩萨等。同受生灭等苦。不同众生系业等苦。
三化身佛。败如今于一切有无诸法。都无贪染。亦无无染。离四句外。所有言说辩才。名化身佛。是名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亦名大神变。亦名游戏神通。亦名妙观察智。亦名第六识。
供养者净三业。前际无烦恼可断。中际无自性可守。后际无佛可成。是三际断。是三业清净。是三轮空。是三檀空。云何比丘给侍于佛。所谓不漏六根者。亦名庄严。空无诸漏林树庄严。空无诸染华果庄严。空无佛眼约修行人。法眼辩清浊。亦不作辩清浊知解。是名乃至无眼。
《宝积经》云:法身不可以见闻觉知求。非肉眼所见。以无色故。非天眼所见。以无妄故。非慧眼所见。以离相故。非法眼所见。以离诸行故。非佛眼所见。以离诸识故。若不作如是见。是名佛见。同色非形色名真色。同空非太虚名真空。色空亦是药病相治语。
《法界观》云:不可言即色不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眼耳鼻舌身意。不纳一切有无诸法。名转入第七地。七地菩萨不退七地。向上三地。菩萨心地明白易染。说火即烧。従色界向上。布施是病。贪是药。従色界向下。贪是病。布施是药。有作戒者割断世间法。但不身手作无过。名无作戒。亦云无表戒。亦云无漏戒。但有举心动念。尽名破戒。
败如今但不被一切有无诸境惑乱。亦不依住不惑乱。亦无不依住知解。是名遍学。是名劝护念。是名广流布。未悟未解时名母。悟了名子。亦无无悟解知解。是名母子俱丧。无善缠无恶缠。无佛缠无众生缠。量数亦然。乃至都无一切量数缠。故云佛是出缠过量人。
贪爱知解义句如母爱子。唯多与儿酥吃。消与不消都总不知。此语喻十地。受人天尊贵烦恼。生色界无色界禅定福乐烦恼。不得自在神通飞腾隐显遍至十方诸佛净土听法之烦恼。学慈悲喜舍因缘烦恼。学空平等中道烦恼。学三明六通四无阂烦恼。学大乘心发四弘誓愿烦恼。初地二地三地四地明解烦恼。五地六地七地诸知见烦恼。八地九地十地菩萨双照二谛烦恼。乃至学佛果百万阿僧败诸行烦恼。唯贪义句知解。不知却是系缚烦恼。故云见河能漂香象。
问:“见否。”答曰:“见。”问:“见后如何?”答曰:“见无二。”“既云见无二。不以见见于见。若见更见。为前见是。为后见是?”“如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所以不行见法。不行闻法。不行觉法。诸佛疾与授记。难曰:“见既不是。授记之言复何用记?”师云:“先悟宗人。不被一切有无诸法相拘。如浣垢衣。故云:离相名佛。虚实尽不存。中旨独玄玄。达一路同道。后进契其阶。故云授记耳。无明为父。贪爱为母。自已是病。还医自已是药。自已是刀。还杀自已无明贪爱父母。故云杀父害母。 一语类破一切法。吃非时食者亦复如是。败如今但是一切有无等法。尽是吃非时食。亦名恶食。是秽食置于宝器。是破戒。是妄语是杂食。
佛是无求人。如今贪求一切有无诸法。但是所有所作皆背也。却是谤佛。但有贪染。尽名授手。败如今但不贪染。亦不依住不贪染。亦无不依住知解。是名般若火。是烧手指。是不惜躯命。是节节支解。是出世间。是掌世界于他方。
败如今若于十二分教及一切有无诸法。于藏腑中有纤毫停留。是不出网。但有所求所得。但有生心动念。尽名野干。败如今于藏腑中都无所求。都无所得。此人是大施主。是师子吼。亦不依住无所得。亦无不依住知解。是名六绝师子。
人我不生。诸恶不起。是纳须弥于芥子中。不起一切贪瞋八风等。是悉能吸四大海水入口中。不受一切虚妄语言。是不入耳中。不令身起一切恶于人。是纳一切火于腹中。败如今于一一境。不惑不乱。不瞋不喜。于自已六根门头。刮削并当得净洁。是无事人。胜一切知解。头陀精进。是名天眼。亦名了照为眼。是名法界性。是作车载因果。
佛出世度众生。则前念不生后念莫续。前念业谢名度众生。前念若瞋即将喜药治之。即名为有佛度众生。但是一切言教。败如治病。为病不同。药亦不同。所以有时说有佛。有时说无佛。实语治病。病若得瘥。个个是实语。治病若不瘥。个个是虚妄语。实语是虚妄语。生见故。虚妄是实语。断众生颠倒故。为病是虚妄。败有虚妄药相治。 佛出世度众生。是九部教语。是不了义教语。瞋及喜病及药。总是自已。更无两人。何处有佛出世。何处有众生可度。如经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亦云:“不爱佛菩提。”不贪染有无诸法。名为度他。亦不守住自已。名为自度。为病不同。药亦不同。处方不同。不得一向固执。依佛依菩提等法。尽是依方。故云:“至于智者不得一向。” 教中所辩喻于黄叶。亦如空拳诳小儿。若人不知此理。名同无明。如云:行般若菩萨。不得取我语及依教敕。瞋如石头。爱如河水。败如今但无瞋无爱。是透山河石壁。直为治聋俗病。多闻辩说治眼病。従人至佛是得。従人至地狱是失。是非亦然。
三祖云:得失是非一时放却。不执住一切有无诸法。是名不住有缘。亦不依住不依住。是名不住空忍。执自已是佛自已是禅道解者。名内见。执因缘修证而成者。名外见。
志公云:内见外见俱错。眼耳鼻舌各各不贪染一切有无诸法。是名受持四句偈。亦名四果。六入无迹。亦名六通。败如今但不被一切有无诸法阂。亦不依住不阂。亦无不依住知解。是名神通。不守此神通。是名无神通。如云无神通菩萨足迹不可寻。是佛向上人。最不可思议人。是自已天。是智照。赞即喜。喜者属境。境是天。赞是人。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亦云净智为天。正智为人。本不是佛。向渠说是佛名体结。败如今但莫作佛知解。亦无无不依住知解。是名灭结。亦名真如。亦名体如。
求佛求菩提名现身意。败如今但有一切求心尽。名现身意。如云:求菩提虽是胜求。重增尘累。求佛是佛众。求一切有无诸法是众生众。败如今鉴觉但不依住一切有无诸法。是不入众数。败如今于一一声香味触法等不爱。于一一境不贪。但无十句浊心。是了因成佛。学文句觅解者。名缘因成佛。
见佛知佛则得说佛。有知有见却是谤佛。若云佛知佛见佛闻佛说即得。见火即得。火见即不得。如刀割物即得。物割刀即不得。知佛人见佛人。闻佛人说佛人。如恒河沙。是佛知是佛见。是佛闻是佛说。万中无一。败为自无眼。依他作眼。教中唤作比量智。败如今贪佛知解。亦是比量智。 世间譬喻是顺喻。不了义教是顺喻。了义教是逆喻。舍头目髓脑是逆喻。如今不爱佛菩提等法是逆喻。难舍喻于头目髓脑。如照着一切有无境法名头。被一切有无境法相挠着名手。都未照前境时名髓脑。圣地习凡因。佛入众生中。同类诱引化导。同渠饿鬼肢节火然。与渠说般若波罗蜜。令渠发心。若一向在圣地。凭何得至彼共渠语。
佛入诸类与众生作船筏。同渠受苦无限劳极。佛入苦处亦同众生受苦。佛败是去住自由。不同众生。佛不是虚空受苦。何得不苦。若说不苦。此语违负。等闲莫说。错说佛神通自在不自在。且惭愧人不敢说佛是有为是无为。不敢说佛自由不自由。除赞药方外。不欲得露现两头丑陋。
教云:“若人安佛菩提。置有所是边。其人得大罪。”亦云:“如不识佛人前。向渠与么说无过。如无漏牛乳能治有漏病。其牛者不在高原。不居下葜。”此牛乳堪作药。高原喻于佛。下葜喻于众生。如云如来实智法身又无此病。辩才无阂。升腾自在。不生不灭。是名生老病死疼痛病。是暗吃菌羹患痢疾而终。是暗为藏明头迹。明暗都遣。莫取无取。亦无无取。他不明不暗。王宫生纳耶输陀罗。八相成道。声闻外道妄想所计。如云非杂食身。纯陀云:我知如来决定不受不食。第一须具两只眼。照破两头事。莫败带一只眼向一边行。即有那个边到。功德天黑暗女相随。有智主人二俱不受。败如今心如虚空相似。学始有所成。
西国高祖云:“雪山喻大涅槃。”此土初祖云:“心心如木石。”三祖云:“兀尔忘缘。”曹溪云:“善恶都莫思量。”先师云:“如迷人不辩方所。”肇公云:“闭智塞聪独觉冥冥”者矣。文殊云:“心同虚空故。敬礼无所观。甚深修多罗。不闻不受持。”败如今但是一切有无诸法。都不见不闻。六根杜塞。若能与么学。与么持经。始有修行分。者个语逆耳苦口。可中与么作得。至第二第三生。能向无佛处坐大道场示现成等正觉。变恶为善变善为恶。使恶法教化十地菩萨。使善法教化地狱饿鬼。能向明处解明缚。能向暗处解暗缚。撮金成土撮土成金。百般作得变弄自由。于恒沙世界外有求救者。婆伽婆即披三十二相。现其人前。同渠语音。与渠说法。随机感化。应物殊形。变现诸趣。离我我所。犹属彼边事。犹是小用。亦是佛事门中收。
大用者。大身隐于无形。大音匿于希声。如木中之火。如钟鼓之声。因缘未具时。不可言其有无。傍报生天弃之如涕唾。菩萨六度万行。如乘死尸过岸。如在牢狱厕孔得出。佛披三十二相。相唤作垢腻之衣。
亦云:“若说佛一向不受五阴。无有是处。佛不是虚空。何得一向不受。佛败是去住自由。不同众生。従一天界至一天界。従一佛刹至一佛刹。诸佛常法。”又云:“若据三乘教。受他信施供养。他在地狱中。菩萨行慈悲。同类化导报恩。不可常在涅槃。”
又云:“如火见火。但莫手触。火不烧人。败如今但无十句。浊心贪心。爱心染心。瞋心执心。住心依心。着心取心恋心。但是一句各有三句。个个透过三句外。但是一切照用任听纵横。但是一切举动施为语默啼笑。尽是佛慧。”
○大鉴下四世(黄檗希运断际禅师)
筠州黄檗断际禅师。讳希运。乃福州人也。师初到洛京行乞。吟添钵声。有一妪出林扉间云:“太无厌生。”师云:“汝犹未施。责我无厌何耶。”妪笑而掩扉。师异之。进而与语。多所发。檗须臾辞去。妪告之曰:“可往南昌见马大师。”师至南昌。大师已迁寂。闻塔于石门。遂往瞻礼。 时百丈大智禅师。庐于塔傍。师序其远来之意。愿闻平日得力句。百丈乃问:“巍巍堂堂従何方来?”师曰:“巍巍堂堂従岭南来。”丈曰:“巍巍堂堂当为何事?”师曰:“巍巍堂堂不为别事。”便礼拜。
又举:“我再参马大师侍立次。大师顾绳床角拂子。我问:即此用离此用。大师云:汝他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我取拂子竖起。大师云:即此用离此用?我挂拂子旧处。被大师震威一喝。我直得三日耳聋。”师闻是语。不觉吐舌。丈云:“子已后莫承嗣马大师去否?”师云:“不然。今日因师举。得见马祖大机大用。且不识马祖。若嗣马祖。已后丧我儿孙。”丈云:“见与师齐减师半德。子甚有超师之作。”
百丈一日问师:“甚处来?”师云:“大雄山下采菌子来。”丈云:“还见大虫么?”师作大虫声。丈拈斧作斫势。师与丈一掌。丈吟吟而笑。即归上堂云:“大雄山下有一大虫。汝等诸人。也须好看。百丈老汉今日亲遭一口。” 师在百丈。普请开田次。丈问:“运庠梨开田不易?”师云:“随众作务。”丈云:“有烦道用?”师云:“争敢辞劳。”丈云:“开得多少田。”师将旄筑地三下。丈便喝。师掩耳而去。 师问百丈:“従上宗乘如何指示于人?”丈据坐。师云:“后代儿孙将何传受?”丈云:“我将谓你是个人。”便起去。
南泉问师:“黄金为城白银为壁。是甚么人居止处?”师云:“圣人居止处。”泉云:“更有一人居何国土?”师近前叉手而立。泉云:“道不得。何不请王老师道?”师云:“更有一人居何国土?”泉云:“可惜许!”
师上堂,大众才集。师拈拄杖一时打散。复召大众。众回首,师云:“月似弯弓少雨多风。”
师一日捏拳谓众云:“天下老和尚总在这里。我若放一线道。従汝七纵八横。若不放过。不消一捏。”时有僧问:“放一线道时如何?”师云:“七纵八横。”云:“不放过时如何?”师云:“普。”
裴相国一日请师至郡。以所解一编示师。师接置于座。略不披阅。良久曰:“会么?”裴曰:“未测。”师曰:“若便恁么会得。犹较些子。若也形于纸墨。何有吾宗。”裴乃赠诗一章曰:“自従大士传心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华结胜因。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师亦无喜色。自尔黄檗门风盛于江表矣。
问:“如何是道。如何修行?”师云:“道是何物。汝欲修行?” 问:“诸方宗师相承,参禅学道如何?”师云:“接引钝根人语。未可依凭。”云:“此既是接引钝根人语。未审接上根人复说何法?”师云:“若是上根人。何处更就他觅他。自已尚不可得。何况更别有法当情?不见教中云:‘法法何状。’”云:“若如此则都不要求觅也?”师云:“若与么则省心力。”云:“如是则浑成断绝。不可是无也?”师云:“阿谁教他无?他是阿谁。你拟觅他。”云:“既不许觅。何故又言莫断他?”师云:“若不觅即便休。谁教你断。你见目前虚空。作么生断他。”云:“此法可得。便同虚空否?”师云:“虚空早晚向你道有同有异。我暂如此说。你便向者里生解。”云:“应是不与人生解耶?”师云:“我不曾障你。要且解属于情。情生则智隔。”云:“向者里莫生情是否?”师云:“若不生情。阿谁道是。”
问:“才向和尚处发言。为什么便道话堕?”师云:“汝自是不解语人。有什么堕负。”
问:“向来如许多言说皆是抵敌语。未曾有实法指示于人?”师云:“实法无颠倒。汝今问处自生颠倒。觅什么实法。”云:“既是问处自生颠倒。和尚答处如何?”师云:“你且将物照面看。莫管他人。”又云:“只如个痴狗相似。见物动处便吠。风吹草木也不别。”
又云:“我此禅宗。従上相承已来。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学道。早是接引之词。然道亦不可学。情存学者却成迷道。道无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内外中间。实无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说汝如今情量处为道。情量若尽。心无方所。此道天真。本无名字。只为世人不识。迷在情中。所以诸佛出来。说破此事。恐你诸人不了。权立道名。不可守名而生解。故云:得鱼忘筌。身心自然达道。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沙门果者。従息虑而成。不従学得。汝如今将心求心。傍他家舍。只拟学取。有什么得时。古人心利。才闻一言便乃绝学。所以唤作绝学无为闲道人。今时人只欲得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唯知多与儿酥乳吃。消与不消都总不知。三乘学道人。皆是此样。尽名食不消者。所谓知解不消。皆为毒药。尽向生灭中取。真如之中都无此事。故云:我王库内无如是刀。従前所有一切解处。尽须并却令空。即是空如来藏。如来藏者。更无纤尘可有。即是破有。法王出现世间。亦云我于然灯佛所。无少法可得。此语只为空你情解。知量但消融。表里情尽。都无依执。是无事人。三乘教网只是应机之药。随宜所说。临时施设。各各不同。但能了知。即不被惑。第一不得于一机一教边守文作解。何以如此。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我此宗门不论此事。但知息心即休。更不用思前虑后。”
问:“従上来皆云即心是佛。未审即那个心是佛?”师云:“你有几个心?”云:“为复即凡心是佛即圣是佛?”师云:“何处有凡圣心耶。”云:“即今三乘中说有凡圣。和尚何得言无?”师云:“三乘中分明向你道。凡圣心是妄。你今不解返执为有。将空作实。岂不是妄。妄故迷心。汝但除却凡情圣境。心外更无别佛。祖师西来直指一切人全体是佛。汝今不识。执凡执圣。向外驰骋。还自迷心。所以向汝道。即心是佛。一念情生即堕异趣。无始已来不异今日。无有异法。故名成等正觉。”云:“和尚所言即者是何道理?”师云:“觅什么道理。才有道理便即心异。”云:“前言无始已来不异今日。此理如何?”师云:“只为觅故。汝自异他。汝若不觅。何处有异。”云:“既是不异。何更用说即?”师云:“汝若不认凡圣,阿谁向汝道即。即若不即。心亦不心。可中心即俱忘。阿你更拟向何处觅去。”
问:“妄能障自心。未审而今以何遣妄?”师云:“起妄遣妄亦成妄。妄本无根。只因分别而有。你但于凡圣两处情莫计念。自然无妄。更拟若为遣他。都不得有纤毫依执。名为我舍两臂必当得佛。”云:“既无依执。当何相承?”师云:“以心传心。”云:“若心相传。云何言心亦无?”师云:“不得一法名为传心。若了此心即是无心无法。”云:“若无心无法。云何名传?”师云:“汝闻道传心。将谓有可得也。所以祖师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所得。得时不说知。此事若教会何堪也。”
问:“只如目前虚空可不是境。岂无指境见心乎?”师云:“什么心教汝向境上见。设汝见得。只是个照境底心。如人以镜照面。纵然得见眉目分明。元来只是影像。何关汝事。云若不因照。何时得见?”师云:“若也涉因。常须假物。有什么了时。汝不见他向汝道。撒手似君无一物。徒劳谩说数千般。”云:“他若识了照亦无物耶?”师云:“若是无物。更何用照。你莫开眼呓语去。”
上堂云:“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第一也。道人是无事人。实无许多般心。无事亦无散去。”
问:“如何是世谛?”师云:“说葛藤作什么?本来清净。何假言说问答。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言语。但莫着有为法。出言瞬目尽同无漏。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学禅道者。皆着一切声色。何不与我心心同虚空去。如枯木石头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若不如是。他日尽被阎老子拷你在。你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路。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是你清净法身。名为阿耨菩提。若不会此意。纵你学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识自心。尽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属。如此修行当复何益。故志公云: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假饶你学得三贤四果十地满心。也只是在凡圣内坐。不见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为你不是。与么人须要向古人建化门广学知解。志公云: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你如今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久久虽实。为你力量小不能顿超。但得三年五年或十年。须得个入处自然会去。为汝不能如是。须要将心学禅学道。佛法有什么交涉。故云:如来所说皆为化人。如将黄叶为金止小儿啼。决定不实。若有实得。非我宗门下客。且与你本体有甚交涉。故经云:实无少法可得。名为阿耨菩提。若也会得此意。方知佛道魔道俱错。本来清净皎皎地。无方圆无大小。无长短等相。无漏无为无迷无悟。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一切不如心真实法身。従古至今与佛祖一般。何处欠少一毫毛。既会如是意。大须努力。尽今生去。出息不保入息。”
问:“六祖不会经书。何得传衣为祖。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为教授师。讲得三十二本经论。云何不传衣?”师云:“为他有心。是有为法所修所证将为是也。所以五祖付六祖。六祖当时只是默契。得密授如来甚深意。所以付法与他。汝不见道。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若会此意。方名出家儿。方好修行。若不信。云何明上座走来。大庾岭头寻六祖。六祖便问:汝来求何事。为求衣为求法。明上座云:不为衣来但为法来。六祖云:汝且暂时敛念。善恶都莫思量。明上座乃禀言。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与么时。还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时面目来。明上座于言下忽然默契。便礼拜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会中。枉用三十年功夫。今日方知不是。六祖云如是。到此之时。方知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在言说。
“岂不见。阿难问迦叶云:‘世尊传金辂外。别传何法。”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迦叶云:‘倒却门前刹竿着。’此便是祖师之标鄄也。甚生阿难三十年为侍者。只为多闻智慧被佛呵云:‘汝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若不学道。滴水也难消。夫出家人。须知有従上来事分始得。且如四祖下牛头横说竖说。犹未知向上关捩子。有此眼目。方辩得邪正宗党。且当人事。宜不能体会得。但知学言语念。向皮袋里安着。到处称我会禅。还替得汝生死么?轻忽老宿。入地狱如箭。我才见汝入门来。便识得了也。还知么?急须努力。莫容易事。持片衣口食空过一生。明眼人笑汝。久后总被俗汉算将去在。宜自看远近。是阿谁面上事。若会即便会。若不会即散去。珍重。”
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便打。自余施设皆被上机。中下之流莫窥涯窥。唐大中年。终于本山。伢断际禅师。塔曰广业。
问:“従上祖宗皆有密语递相传授如何?”师云:“无有密语。如来无有秘密藏。败如今鉴觉。语言分明。觅形相了不可得。是密语。従须陀洹向上直至十地。但有语句。尽属法之尘垢。但有语句。尽属烦恼边收。但有语句。尽属不了义教。但有语句。尽不许也。了义教俱非也。更讨什么密语。”
问:“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如何?”师云:“空喻于沤。海喻于性。自已灵觉之性。过于虚空。故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问:“伐林莫伐树如何?”师云:“林者喻于心。树者喻于身。因说林故生怖。故云伐林莫伐树。”
问:“语也垛生招箭。言既垛生。不得无患。患累既同。缁素何辩?”师云:“但却发箭。途中相拄。如其相差。必有所伤。谷中寻响。累劫无形。响在口边。得失在于来问。却问所归。还被于箭。亦如知幻不是幻。三祖云:不识玄旨徒劳念静。亦云:认物为见。如持瓦砾。用将何为。若言不见。木石何殊。是故见与不见。二俱有失。举一例诸。”
问:“本无烦恼三十二相如何?”师云:“是佛边事。本有烦恼。今有三十二相。败如今凡情是。” 问:“无边身菩萨不见如来顶相。如何?”师云:“为作有边见无边见。所以不见如来顶相。败如今都无一切有无等见。亦无无见。是名顶相现。”
问:“如今沙门尽言。我依佛教学一经一论一禅一律一知一解。合受檀越四事供养。为消得否?”师云:“但约如今照用。一声一色一香一味。于一切有无诸法一一境上。都无纤尘取染。亦不依住无取染。亦无不依住知解。者个人日食万两黄金。亦能消得。败如今照一切有无等法。于六根门头刮削并当。贪爱有纤毫治不去。乃至乞施主一粒米一缕线。个个披毛戴角牵犁负重。一一须偿他始得。为不依佛。
佛是无着人。无求人。无依人。如今波波贪觅佛。尽皆背也。故云:久亲近于佛。不识于佛性。唯观救世者。轮回六趣中。久乃见佛者。为说佛难值。文殊是七佛祖师。亦云:是娑婆世界第一主首菩萨。无端作见佛想闻法想。被佛威神力故。犹降二铁围山。不是不解。特与诸学人作标则。令诸后学人莫作与么见闻。但无一切有无等法有无等见。一一个个透过三句外。是名如意宝。是名宝华承足。若作佛见法见。但是一切有无等见。名眼翳。见所见故。亦名见缠。亦名见葢。亦名见孽。
败如今念念及一切见闻觉知。及一切尘垢祛得尽。但是一尘一色。总是一佛。但起一念。总是一佛。三世五阴念念谁知其数。是名佛逼塞虚空。是名分身佛。是名宝塔。是以常叹言嗟。见今日所依之命。依一颗米一茎菜饷时。不得食饥死。不得水渴死。不得火寒死。欠一日不生。欠一日不死。被四大把定不如。先达者入火不烧。入水不溺。倘要烧便烧。要溺便溺。要生即生。要死即死。去住自由。者个人有自由分。
心若不乱。不用求佛求菩提涅槃。若着佛求属贪。贪变成病。故云佛病最难治。谤佛毁法乃可取食。食者是自已灵觉性。无漏饭解脱食。此语治十地菩萨病。是従初至十地也。
败如今但有一切求心尽。名破戒比丘名字罗汉。尽名野干。灼然销他供养不得。败如今闻声如响等。嗅香如风等。离一切有无等法。亦不住于离。亦无不住知解。此人一切罪垢不能相累。为求无上菩提涅槃故名出家。犹是邪愿。况乎世间诤论。觅胜负说。我能我解。贪一门徒。爱一弟子。恋一住处。结一檀越。一衣一食。一名一利。又言。我得一切无阂。败是自诳。
败如今能于自已五阴不为其主。被人割截节节支解。都无怨吝之心。亦不烦恼。乃至自已弟子被人鞭打。従头至足。如上一一等事。都无一念生彼我心。犹依住无一念将为是。此名法尘垢。十地之人脱不去。流入生死河。
所以常劝众人。须惧法尘烦恼。如惧三涂。乃有独立分。假使有一法过于涅槃者。亦无少许生珍重想。此人步步是佛。不假脚踏莲华。分身百亿。败如今于一切有无等法。有纤毫爱染心。纵然脚踏莲华。亦同魔作。若执本清净本解脱自是佛自是禅道解者。即属自然外道。若执因缘修成证得者。即属因缘外道。执有即属常见外道。执无即属断见外道。执亦有亦无即属边见外道。执非有非无即属空见外道。亦云愚痴外道。败如今但莫作佛见涅槃等见。都无一切有无等见。亦无无见。名正见。无一切闻亦无无闻。名正闻。是名摧伏外道。无凡夫魔来。是大神咒。无二乘魔来。是大明咒。无菩萨魔来。是无上咒。乃至亦无佛魔来。是无等等咒。一变众生谄曲修罗。二变二乘曲谄修罗。三变菩萨谄曲修罗。是三变净土。
但是一切有无凡圣等法。喻如金矿。自已如理。喻如于金。金与矿各相去离。真金露现。忽有人觅钱觅宝。变金为钱与他。亦如面体。真正无诸沙卤。有人乞ボ。变面阛为ボ与他。亦如智臣善解王意。王若行时。索仙陀婆即便奉马。食时索仙陀婆即便奉盐。此等喻。学玄旨人。善能通达。应机不失。亦云六绝师子。
志公云:随人造作百变。十地菩萨不饥不饱。入水不溺入火不烧。倘要烧且不可得烧。他被量数管定。佛则不与么。入火不烧。倘要烧便烧。要溺便溺。他使得四大风水自由。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自已滓秽谄曲心。尽透过三句外。得说此语。菩萨清净弟子。明白所有言说。不执无有一切照用。不拘清浊。有病不吃药。是愚人。无病吃药。是声闻人。定执一法。名定性声闻。一向多闻。名增上慢声闻。知他名有学声闻。沈空滞寂及自知。名无学声闻。 贪瞋痴等是毒。十二分教是药。毒未销药不得除。无病吃药。药变成病。病去药不消。不生不灭是无常义。《涅槃经》云:“有三恶欲。一欲得四众围绕。二欲得一切人为我门徒。三欲得一切人知我是圣人及阿罗汉。”《迦叶经》云:“一欲求见未来佛。二欲求转轮王。三欲求刹利大姓。四欲得婆罗门大姓。乃至厌生死求涅槃。如是恶欲。先须断之。败如今但有取染动念。尽名恶欲。尽属六天。总被波旬管。”
问:“二十年中常令除粪如何?”师云:“但息一切有无知见。但息一切贪求。个个透过三句外。是名除粪。败如今求佛求菩提。求一切有无等法。是名运粪入。不名运粪出。败如今作佛见作佛解。但有所见所求所着。尽名戏论之粪。亦名粗言。亦名死语。如云大海不宿死尸等闲说话。不名戏论。说者辩清浊名戏论。 教文都总有二十一般空。淘择众生尘累。沙门持斋持戒忍辱柔和慈悲喜舍。寻常是僧家法则。会与么会。宛然依佛教。败是不许贪着依执。若希望得佛得菩提等法者。似手触火。文殊云:若起佛见法见。应当害已。所以文殊执剑于瞿昙。鸯掘持刀于释氏。如云菩萨行五无间而不入无间地狱。他是圆通无间。不同众生五逆无间。従波旬直至佛。尽是垢腻。都无纤毫。依执如是。名二乘道。况乎诤论觅胜负说。我能我解。败名诤论僧。不名无为僧。
败如今但不贪染一切有无诸法。是名无生。是名正信。信着一切法。名信不具。亦名信不圆。亦名偏信不具。故名一阐提。如今欲得蓦直悟解。但人法俱泯。人法俱绝。人法俱空。透三句外。是名不堕诸数。
人者是信。法者是戒施闻慧等。菩萨忍不成佛。忍不作众生。忍不持戒。忍不破戒。故云不持不犯。智浊照清。慧清识浊。在佛名照慧。在菩萨名智。在二乘及众生边。则名识。亦名烦恼。在佛名果中说因。在众生名因中说果。在佛名转法轮。在众生名法轮转。在菩萨名璎珞庄严具。在众生名五阴丛林。在佛名本地无明。是无明明。故云无明为道体。不同众生暗蔽无明。彼是所此是能。彼是所闻此是能闻。
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是生语句。是出辙语句。不明不暗。不佛不众生。总与么也。来去断常。佛与众生。是死语。遍不遍同异断常等。是外道义。般若波罗蜜是自已佛性。亦云摩诃衍。摩诃是大义。衍是乘义。若守住自已知觉。又成自然外道。不用守如今鉴觉。不用别求佛。若更别求。又属因缘外道。
此土初祖云:“心有所是必有所非。若贵一物。则被一物惑。若重一物。则被一物惑。信被信惑。不信又成谤。”莫贵莫不贵。莫信莫不信。佛亦不是无为。虽不是无为。又不是冥寞。犹如虚空。 佛是大心众生。鉴觉多鉴觉。虽多他鉴觉清净。贪瞋鬼捉他不着。佛是缠外人。无纤毫爱取。亦无无爱取知解。是名具足六度万行。若要庄严具。种种皆有。如不要他。不用亦不失。他使得因果福智自由。是修行非是执劳负重。唤作修行。却不与么。 三身一体一体三身。一者法身实相佛。法身佛不明不暗。明暗属幻化。实相由对虚得名。本无一切名目。如云佛身无为不堕诸数。成佛献葢等。是升合担语。要従浊辩清得名。故云实相法身佛。是名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亦名虚空法身佛。亦名大圆镜智。亦名第八识。亦名性宗。亦名空宗。亦名佛居不净不秽土。亦名在窟师子。亦名金刚后得智。亦名无垢檀。亦名第一义空。亦名玄旨。三祖云: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二报身佛。菩提树下佛。亦名幻化佛。亦名相好佛。亦名应身佛。是名圆满报身卢舍那佛。亦名平等性智。亦名第七识。亦名酬因答果佛。同五十二禅那数。同阿罗汉辟支佛。同一切菩萨等。同受生灭等苦。不同众生系业等苦。
三化身佛。败如今于一切有无诸法。都无贪染。亦无无染。离四句外。所有言说辩才。名化身佛。是名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亦名大神变。亦名游戏神通。亦名妙观察智。亦名第六识。
供养者净三业。前际无烦恼可断。中际无自性可守。后际无佛可成。是三际断。是三业清净。是三轮空。是三檀空。云何比丘给侍于佛。所谓不漏六根者。亦名庄严。空无诸漏林树庄严。空无诸染华果庄严。空无佛眼约修行人。法眼辩清浊。亦不作辩清浊知解。是名乃至无眼。
《宝积经》云:法身不可以见闻觉知求。非肉眼所见。以无色故。非天眼所见。以无妄故。非慧眼所见。以离相故。非法眼所见。以离诸行故。非佛眼所见。以离诸识故。若不作如是见。是名佛见。同色非形色名真色。同空非太虚名真空。色空亦是药病相治语。
《法界观》云:不可言即色不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眼耳鼻舌身意。不纳一切有无诸法。名转入第七地。七地菩萨不退七地。向上三地。菩萨心地明白易染。说火即烧。従色界向上。布施是病。贪是药。従色界向下。贪是病。布施是药。有作戒者割断世间法。但不身手作无过。名无作戒。亦云无表戒。亦云无漏戒。但有举心动念。尽名破戒。
败如今但不被一切有无诸境惑乱。亦不依住不惑乱。亦无不依住知解。是名遍学。是名劝护念。是名广流布。未悟未解时名母。悟了名子。亦无无悟解知解。是名母子俱丧。无善缠无恶缠。无佛缠无众生缠。量数亦然。乃至都无一切量数缠。故云佛是出缠过量人。
贪爱知解义句如母爱子。唯多与儿酥吃。消与不消都总不知。此语喻十地。受人天尊贵烦恼。生色界无色界禅定福乐烦恼。不得自在神通飞腾隐显遍至十方诸佛净土听法之烦恼。学慈悲喜舍因缘烦恼。学空平等中道烦恼。学三明六通四无阂烦恼。学大乘心发四弘誓愿烦恼。初地二地三地四地明解烦恼。五地六地七地诸知见烦恼。八地九地十地菩萨双照二谛烦恼。乃至学佛果百万阿僧败诸行烦恼。唯贪义句知解。不知却是系缚烦恼。故云见河能漂香象。
问:“见否。”答曰:“见。”问:“见后如何?”答曰:“见无二。”“既云见无二。不以见见于见。若见更见。为前见是。为后见是?”“如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所以不行见法。不行闻法。不行觉法。诸佛疾与授记。难曰:“见既不是。授记之言复何用记?”师云:“先悟宗人。不被一切有无诸法相拘。如浣垢衣。故云:离相名佛。虚实尽不存。中旨独玄玄。达一路同道。后进契其阶。故云授记耳。无明为父。贪爱为母。自已是病。还医自已是药。自已是刀。还杀自已无明贪爱父母。故云杀父害母。 一语类破一切法。吃非时食者亦复如是。败如今但是一切有无等法。尽是吃非时食。亦名恶食。是秽食置于宝器。是破戒。是妄语是杂食。
佛是无求人。如今贪求一切有无诸法。但是所有所作皆背也。却是谤佛。但有贪染。尽名授手。败如今但不贪染。亦不依住不贪染。亦无不依住知解。是名般若火。是烧手指。是不惜躯命。是节节支解。是出世间。是掌世界于他方。
败如今若于十二分教及一切有无诸法。于藏腑中有纤毫停留。是不出网。但有所求所得。但有生心动念。尽名野干。败如今于藏腑中都无所求。都无所得。此人是大施主。是师子吼。亦不依住无所得。亦无不依住知解。是名六绝师子。
人我不生。诸恶不起。是纳须弥于芥子中。不起一切贪瞋八风等。是悉能吸四大海水入口中。不受一切虚妄语言。是不入耳中。不令身起一切恶于人。是纳一切火于腹中。败如今于一一境。不惑不乱。不瞋不喜。于自已六根门头。刮削并当得净洁。是无事人。胜一切知解。头陀精进。是名天眼。亦名了照为眼。是名法界性。是作车载因果。
佛出世度众生。则前念不生后念莫续。前念业谢名度众生。前念若瞋即将喜药治之。即名为有佛度众生。但是一切言教。败如治病。为病不同。药亦不同。所以有时说有佛。有时说无佛。实语治病。病若得瘥。个个是实语。治病若不瘥。个个是虚妄语。实语是虚妄语。生见故。虚妄是实语。断众生颠倒故。为病是虚妄。败有虚妄药相治。 佛出世度众生。是九部教语。是不了义教语。瞋及喜病及药。总是自已。更无两人。何处有佛出世。何处有众生可度。如经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亦云:“不爱佛菩提。”不贪染有无诸法。名为度他。亦不守住自已。名为自度。为病不同。药亦不同。处方不同。不得一向固执。依佛依菩提等法。尽是依方。故云:“至于智者不得一向。” 教中所辩喻于黄叶。亦如空拳诳小儿。若人不知此理。名同无明。如云:行般若菩萨。不得取我语及依教敕。瞋如石头。爱如河水。败如今但无瞋无爱。是透山河石壁。直为治聋俗病。多闻辩说治眼病。従人至佛是得。従人至地狱是失。是非亦然。
三祖云:得失是非一时放却。不执住一切有无诸法。是名不住有缘。亦不依住不依住。是名不住空忍。执自已是佛自已是禅道解者。名内见。执因缘修证而成者。名外见。
志公云:内见外见俱错。眼耳鼻舌各各不贪染一切有无诸法。是名受持四句偈。亦名四果。六入无迹。亦名六通。败如今但不被一切有无诸法阂。亦不依住不阂。亦无不依住知解。是名神通。不守此神通。是名无神通。如云无神通菩萨足迹不可寻。是佛向上人。最不可思议人。是自已天。是智照。赞即喜。喜者属境。境是天。赞是人。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亦云净智为天。正智为人。本不是佛。向渠说是佛名体结。败如今但莫作佛知解。亦无无不依住知解。是名灭结。亦名真如。亦名体如。
求佛求菩提名现身意。败如今但有一切求心尽。名现身意。如云:求菩提虽是胜求。重增尘累。求佛是佛众。求一切有无诸法是众生众。败如今鉴觉但不依住一切有无诸法。是不入众数。败如今于一一声香味触法等不爱。于一一境不贪。但无十句浊心。是了因成佛。学文句觅解者。名缘因成佛。
见佛知佛则得说佛。有知有见却是谤佛。若云佛知佛见佛闻佛说即得。见火即得。火见即不得。如刀割物即得。物割刀即不得。知佛人见佛人。闻佛人说佛人。如恒河沙。是佛知是佛见。是佛闻是佛说。万中无一。败为自无眼。依他作眼。教中唤作比量智。败如今贪佛知解。亦是比量智。 世间譬喻是顺喻。不了义教是顺喻。了义教是逆喻。舍头目髓脑是逆喻。如今不爱佛菩提等法是逆喻。难舍喻于头目髓脑。如照着一切有无境法名头。被一切有无境法相挠着名手。都未照前境时名髓脑。圣地习凡因。佛入众生中。同类诱引化导。同渠饿鬼肢节火然。与渠说般若波罗蜜。令渠发心。若一向在圣地。凭何得至彼共渠语。
佛入诸类与众生作船筏。同渠受苦无限劳极。佛入苦处亦同众生受苦。佛败是去住自由。不同众生。佛不是虚空受苦。何得不苦。若说不苦。此语违负。等闲莫说。错说佛神通自在不自在。且惭愧人不敢说佛是有为是无为。不敢说佛自由不自由。除赞药方外。不欲得露现两头丑陋。
教云:“若人安佛菩提。置有所是边。其人得大罪。”亦云:“如不识佛人前。向渠与么说无过。如无漏牛乳能治有漏病。其牛者不在高原。不居下葜。”此牛乳堪作药。高原喻于佛。下葜喻于众生。如云如来实智法身又无此病。辩才无阂。升腾自在。不生不灭。是名生老病死疼痛病。是暗吃菌羹患痢疾而终。是暗为藏明头迹。明暗都遣。莫取无取。亦无无取。他不明不暗。王宫生纳耶输陀罗。八相成道。声闻外道妄想所计。如云非杂食身。纯陀云:我知如来决定不受不食。第一须具两只眼。照破两头事。莫败带一只眼向一边行。即有那个边到。功德天黑暗女相随。有智主人二俱不受。败如今心如虚空相似。学始有所成。
西国高祖云:“雪山喻大涅槃。”此土初祖云:“心心如木石。”三祖云:“兀尔忘缘。”曹溪云:“善恶都莫思量。”先师云:“如迷人不辩方所。”肇公云:“闭智塞聪独觉冥冥”者矣。文殊云:“心同虚空故。敬礼无所观。甚深修多罗。不闻不受持。”败如今但是一切有无诸法。都不见不闻。六根杜塞。若能与么学。与么持经。始有修行分。者个语逆耳苦口。可中与么作得。至第二第三生。能向无佛处坐大道场示现成等正觉。变恶为善变善为恶。使恶法教化十地菩萨。使善法教化地狱饿鬼。能向明处解明缚。能向暗处解暗缚。撮金成土撮土成金。百般作得变弄自由。于恒沙世界外有求救者。婆伽婆即披三十二相。现其人前。同渠语音。与渠说法。随机感化。应物殊形。变现诸趣。离我我所。犹属彼边事。犹是小用。亦是佛事门中收。
大用者。大身隐于无形。大音匿于希声。如木中之火。如钟鼓之声。因缘未具时。不可言其有无。傍报生天弃之如涕唾。菩萨六度万行。如乘死尸过岸。如在牢狱厕孔得出。佛披三十二相。相唤作垢腻之衣。
亦云:“若说佛一向不受五阴。无有是处。佛不是虚空。何得一向不受。佛败是去住自由。不同众生。従一天界至一天界。従一佛刹至一佛刹。诸佛常法。”又云:“若据三乘教。受他信施供养。他在地狱中。菩萨行慈悲。同类化导报恩。不可常在涅槃。”
又云:“如火见火。但莫手触。火不烧人。败如今但无十句。浊心贪心。爱心染心。瞋心执心。住心依心。着心取心恋心。但是一句各有三句。个个透过三句外。但是一切照用任听纵横。但是一切举动施为语默啼笑。尽是佛慧。”
○大鉴下四世(黄檗希运断际禅师)
筠州黄檗断际禅师。讳希运。乃福州人也。师初到洛京行乞。吟添钵声。有一妪出林扉间云:“太无厌生。”师云:“汝犹未施。责我无厌何耶。”妪笑而掩扉。师异之。进而与语。多所发。檗须臾辞去。妪告之曰:“可往南昌见马大师。”师至南昌。大师已迁寂。闻塔于石门。遂往瞻礼。 时百丈大智禅师。庐于塔傍。师序其远来之意。愿闻平日得力句。百丈乃问:“巍巍堂堂従何方来?”师曰:“巍巍堂堂従岭南来。”丈曰:“巍巍堂堂当为何事?”师曰:“巍巍堂堂不为别事。”便礼拜。
又举:“我再参马大师侍立次。大师顾绳床角拂子。我问:即此用离此用。大师云:汝他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我取拂子竖起。大师云:即此用离此用?我挂拂子旧处。被大师震威一喝。我直得三日耳聋。”师闻是语。不觉吐舌。丈云:“子已后莫承嗣马大师去否?”师云:“不然。今日因师举。得见马祖大机大用。且不识马祖。若嗣马祖。已后丧我儿孙。”丈云:“见与师齐减师半德。子甚有超师之作。”
百丈一日问师:“甚处来?”师云:“大雄山下采菌子来。”丈云:“还见大虫么?”师作大虫声。丈拈斧作斫势。师与丈一掌。丈吟吟而笑。即归上堂云:“大雄山下有一大虫。汝等诸人。也须好看。百丈老汉今日亲遭一口。” 师在百丈。普请开田次。丈问:“运庠梨开田不易?”师云:“随众作务。”丈云:“有烦道用?”师云:“争敢辞劳。”丈云:“开得多少田。”师将旄筑地三下。丈便喝。师掩耳而去。 师问百丈:“従上宗乘如何指示于人?”丈据坐。师云:“后代儿孙将何传受?”丈云:“我将谓你是个人。”便起去。
南泉问师:“黄金为城白银为壁。是甚么人居止处?”师云:“圣人居止处。”泉云:“更有一人居何国土?”师近前叉手而立。泉云:“道不得。何不请王老师道?”师云:“更有一人居何国土?”泉云:“可惜许!”
师上堂,大众才集。师拈拄杖一时打散。复召大众。众回首,师云:“月似弯弓少雨多风。”
师一日捏拳谓众云:“天下老和尚总在这里。我若放一线道。従汝七纵八横。若不放过。不消一捏。”时有僧问:“放一线道时如何?”师云:“七纵八横。”云:“不放过时如何?”师云:“普。”
裴相国一日请师至郡。以所解一编示师。师接置于座。略不披阅。良久曰:“会么?”裴曰:“未测。”师曰:“若便恁么会得。犹较些子。若也形于纸墨。何有吾宗。”裴乃赠诗一章曰:“自従大士传心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华结胜因。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师亦无喜色。自尔黄檗门风盛于江表矣。
问:“如何是道。如何修行?”师云:“道是何物。汝欲修行?” 问:“诸方宗师相承,参禅学道如何?”师云:“接引钝根人语。未可依凭。”云:“此既是接引钝根人语。未审接上根人复说何法?”师云:“若是上根人。何处更就他觅他。自已尚不可得。何况更别有法当情?不见教中云:‘法法何状。’”云:“若如此则都不要求觅也?”师云:“若与么则省心力。”云:“如是则浑成断绝。不可是无也?”师云:“阿谁教他无?他是阿谁。你拟觅他。”云:“既不许觅。何故又言莫断他?”师云:“若不觅即便休。谁教你断。你见目前虚空。作么生断他。”云:“此法可得。便同虚空否?”师云:“虚空早晚向你道有同有异。我暂如此说。你便向者里生解。”云:“应是不与人生解耶?”师云:“我不曾障你。要且解属于情。情生则智隔。”云:“向者里莫生情是否?”师云:“若不生情。阿谁道是。”
问:“才向和尚处发言。为什么便道话堕?”师云:“汝自是不解语人。有什么堕负。”
问:“向来如许多言说皆是抵敌语。未曾有实法指示于人?”师云:“实法无颠倒。汝今问处自生颠倒。觅什么实法。”云:“既是问处自生颠倒。和尚答处如何?”师云:“你且将物照面看。莫管他人。”又云:“只如个痴狗相似。见物动处便吠。风吹草木也不别。”
又云:“我此禅宗。従上相承已来。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学道。早是接引之词。然道亦不可学。情存学者却成迷道。道无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内外中间。实无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说汝如今情量处为道。情量若尽。心无方所。此道天真。本无名字。只为世人不识。迷在情中。所以诸佛出来。说破此事。恐你诸人不了。权立道名。不可守名而生解。故云:得鱼忘筌。身心自然达道。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沙门果者。従息虑而成。不従学得。汝如今将心求心。傍他家舍。只拟学取。有什么得时。古人心利。才闻一言便乃绝学。所以唤作绝学无为闲道人。今时人只欲得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唯知多与儿酥乳吃。消与不消都总不知。三乘学道人。皆是此样。尽名食不消者。所谓知解不消。皆为毒药。尽向生灭中取。真如之中都无此事。故云:我王库内无如是刀。従前所有一切解处。尽须并却令空。即是空如来藏。如来藏者。更无纤尘可有。即是破有。法王出现世间。亦云我于然灯佛所。无少法可得。此语只为空你情解。知量但消融。表里情尽。都无依执。是无事人。三乘教网只是应机之药。随宜所说。临时施设。各各不同。但能了知。即不被惑。第一不得于一机一教边守文作解。何以如此。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我此宗门不论此事。但知息心即休。更不用思前虑后。”
问:“従上来皆云即心是佛。未审即那个心是佛?”师云:“你有几个心?”云:“为复即凡心是佛即圣是佛?”师云:“何处有凡圣心耶。”云:“即今三乘中说有凡圣。和尚何得言无?”师云:“三乘中分明向你道。凡圣心是妄。你今不解返执为有。将空作实。岂不是妄。妄故迷心。汝但除却凡情圣境。心外更无别佛。祖师西来直指一切人全体是佛。汝今不识。执凡执圣。向外驰骋。还自迷心。所以向汝道。即心是佛。一念情生即堕异趣。无始已来不异今日。无有异法。故名成等正觉。”云:“和尚所言即者是何道理?”师云:“觅什么道理。才有道理便即心异。”云:“前言无始已来不异今日。此理如何?”师云:“只为觅故。汝自异他。汝若不觅。何处有异。”云:“既是不异。何更用说即?”师云:“汝若不认凡圣,阿谁向汝道即。即若不即。心亦不心。可中心即俱忘。阿你更拟向何处觅去。”
问:“妄能障自心。未审而今以何遣妄?”师云:“起妄遣妄亦成妄。妄本无根。只因分别而有。你但于凡圣两处情莫计念。自然无妄。更拟若为遣他。都不得有纤毫依执。名为我舍两臂必当得佛。”云:“既无依执。当何相承?”师云:“以心传心。”云:“若心相传。云何言心亦无?”师云:“不得一法名为传心。若了此心即是无心无法。”云:“若无心无法。云何名传?”师云:“汝闻道传心。将谓有可得也。所以祖师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所得。得时不说知。此事若教会何堪也。”
问:“只如目前虚空可不是境。岂无指境见心乎?”师云:“什么心教汝向境上见。设汝见得。只是个照境底心。如人以镜照面。纵然得见眉目分明。元来只是影像。何关汝事。云若不因照。何时得见?”师云:“若也涉因。常须假物。有什么了时。汝不见他向汝道。撒手似君无一物。徒劳谩说数千般。”云:“他若识了照亦无物耶?”师云:“若是无物。更何用照。你莫开眼呓语去。”
上堂云:“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第一也。道人是无事人。实无许多般心。无事亦无散去。”
问:“如何是世谛?”师云:“说葛藤作什么?本来清净。何假言说问答。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言语。但莫着有为法。出言瞬目尽同无漏。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学禅道者。皆着一切声色。何不与我心心同虚空去。如枯木石头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若不如是。他日尽被阎老子拷你在。你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路。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是你清净法身。名为阿耨菩提。若不会此意。纵你学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识自心。尽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属。如此修行当复何益。故志公云: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假饶你学得三贤四果十地满心。也只是在凡圣内坐。不见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为你不是。与么人须要向古人建化门广学知解。志公云: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你如今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久久虽实。为你力量小不能顿超。但得三年五年或十年。须得个入处自然会去。为汝不能如是。须要将心学禅学道。佛法有什么交涉。故云:如来所说皆为化人。如将黄叶为金止小儿啼。决定不实。若有实得。非我宗门下客。且与你本体有甚交涉。故经云:实无少法可得。名为阿耨菩提。若也会得此意。方知佛道魔道俱错。本来清净皎皎地。无方圆无大小。无长短等相。无漏无为无迷无悟。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一切不如心真实法身。従古至今与佛祖一般。何处欠少一毫毛。既会如是意。大须努力。尽今生去。出息不保入息。”
问:“六祖不会经书。何得传衣为祖。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为教授师。讲得三十二本经论。云何不传衣?”师云:“为他有心。是有为法所修所证将为是也。所以五祖付六祖。六祖当时只是默契。得密授如来甚深意。所以付法与他。汝不见道。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若会此意。方名出家儿。方好修行。若不信。云何明上座走来。大庾岭头寻六祖。六祖便问:汝来求何事。为求衣为求法。明上座云:不为衣来但为法来。六祖云:汝且暂时敛念。善恶都莫思量。明上座乃禀言。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与么时。还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时面目来。明上座于言下忽然默契。便礼拜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会中。枉用三十年功夫。今日方知不是。六祖云如是。到此之时。方知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在言说。
“岂不见。阿难问迦叶云:‘世尊传金辂外。别传何法。”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迦叶云:‘倒却门前刹竿着。’此便是祖师之标鄄也。甚生阿难三十年为侍者。只为多闻智慧被佛呵云:‘汝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若不学道。滴水也难消。夫出家人。须知有従上来事分始得。且如四祖下牛头横说竖说。犹未知向上关捩子。有此眼目。方辩得邪正宗党。且当人事。宜不能体会得。但知学言语念。向皮袋里安着。到处称我会禅。还替得汝生死么?轻忽老宿。入地狱如箭。我才见汝入门来。便识得了也。还知么?急须努力。莫容易事。持片衣口食空过一生。明眼人笑汝。久后总被俗汉算将去在。宜自看远近。是阿谁面上事。若会即便会。若不会即散去。珍重。”
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便打。自余施设皆被上机。中下之流莫窥涯窥。唐大中年。终于本山。伢断际禅师。塔曰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