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校注》 卷八 海外北经

作者:郭璞注,袁珂点校
海外自东北陬至西北陬者1。
1 毕沅云:「淮南子墬形训云『自东北至西北陬』同,而起跂踵民,终无继民,与此文正倒。疑淮南子当作自西北方至东南方,或传写之误也。」珂案:毕说非也;淮南子文不误,此文自误。此云:「自东北陬至西北陬」,则文中诸国均应西向。今既云「〤〤国在其东」,可见应是「自西北陬至东北陬」,「东」「西」二字適倒。且海外西经「自西南陬至西北陬」起灭蒙鸟,终长股国,长股国自应在西北陬;今既云「无綮之国在长股东」,则无綮之国岂非西北陬之国而何?淮南子自东北至西北方,故起跂踵民,终无继民;此与相反,故起无綮之国(无继民),终跂踵国。

无綮之国1在长股东,为人无綮2。

1 郭璞云:「音启,或作綮。」毕沅云:「说文无綮(糸改月)字,当为綮,或作启、继皆是。广雅作无启,淮南子作无继民,高诱注云:『其人盖无嗣也,北方之国也。』与郭义异。字林始有綮字,云(月耑)肠,见广韵。郭盖以此为说,其实非古字古义也。」珂案:毕说是也,当从广雅作无启;无启,无继也,正高诱注淮南子所谓「其人盖无嗣也」之义。无嗣而有国,当因其人能如郭注所云「死百廿岁乃復更生」,实不死也。大荒北经有继无民,又云「无继子食鱼」,「继无」自是「无继」之倒,王念孙、郝懿行並校作无继,则此「无綮之国」者,尤可证其当作「无启之国」也。

2 郭璞云:「綮,肥肠也。其人穴居,食土,无男女,死即薶之,其心不朽,死百廿岁乃復更生。」珂案:郭注「綮,肥肠也」,肥肠当为腓肠,即脛骨后之肉,今俗呼为小腿肚者是。然綮应作启,已如上说,郭注因綮为说,不免失之。大荒北经云:「有继无民,继无民任姓,无骨子,食气鱼。」即无启之国也。博物志异人云:「无綮民,居穴食土,无男女,死埋之,其心不朽,百年还化为人。细民,其肝不朽,百年而化为人,皆穴居处。二国同类也。」无綮民自本郭注为说,又增细民。而酉阳杂俎於此二说外,復增录民,云:「录民,膝不朽,埋之百二十年化为人。」则未免有重床叠屋之感矣。

鍾山之神,名曰烛阴1,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2,身长千3里。在无綮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鍾山下4。

1 郭璞云:「烛龙也,是烛九阴,因名云。」珂案:大荒北经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风雨是謁。是烛九阴,是谓烛龙。」烛龙之称烛阴,盖以此矣;章、鍾则一声之转也。楚辞天问云:「日安不到?烛龙何耀?」大荒北经郭璞注引诗含神雾云:「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火字原脱,据李善注雪赋引补)以往照天门中也。」此所谓「烛阴」也。鍾山以其不见日,故常寒,此大招之所谓「魂乎无北,北有寒山,逴龙(烛龙)艳只」之「寒山」也。古小说鉤沉辑玄中记云:「北方有鍾山焉,山上有石首如人首,左目为日,右目为月,开左目为昼,闭右目为夜;开口为春夏,闭口为秋冬。」此「人面蛇身」之鍾山山神虽已化为「石首」,然其神力固犹昨也。说者谓此神当即是原始的开辟神,征於任昉述异记:「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歷年记(三国吴徐整著):「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信然。盘古盖后来传说之开辟神也。

2 郭璞云:「息,气息也。」王念孙云:「御览时序十二(卷二七)作息则为风。」

3 王念孙云:「类聚鳞介部(卷九六)千上有三字。」

4 郭璞云:「淮南子曰:『龙身一足。』」珂案:淮南子墬形篇云:「烛龙在雁门北,蔽於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是郭所引也;一字讹。

一目国1在其东,一目中其面而居。一曰有手足2。

1 珂案:淮南子墬形篇有一目民。大荒北经云:「有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即此。海內北经云:「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鬼、威音近,当亦是一目国也。论衡订鬼篇引山海经(今本无)云:「北方有鬼国,说螭者谓之龙物也。」何所谓「龙物」,则语焉而不详也。

2 郝懿行云:「有手足三字疑有讹。」珂案:「一曰有手足」五字,或涉下文「柔利国在一目东,为人一手一足」而衍。柔利国1在一目东,为人一手一足,反2,曲足居上3。一云留利之国4,人足反折5。

1 珂案:大荒北经云:「有牛黎之国。有人无骨,儋耳之子。」即柔利国也,牛黎、柔利音皆相近;儋耳即聂耳也。博物志异人云:「
子利国人,一手二足,拳反曲。」子当为柔,二当为一,並字形之讹也。

2 珂案:,古膝字,宋本、藏经本並作膝。

3 郭璞云:「一脚一手反卷曲也。」

4 珂案:留、柔之声亦相近。5 郝懿行云:「足反卷曲,有似折也。」

共工1之臣曰相柳氏2,九首,以食于九山3。相柳之所抵,厥为泽谿4。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5。禹厥之,三仞三沮6,乃以为眾帝7之台8。在昆仑之北9,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10。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11,首冲南方12。1 郭璞云:「共工,霸九州者。」珂案:郭注乃本国语鲁语「共工氏之伯九有也」为说,然乃以歷史释神话,非是。共工乃古天神名,与顓頊爭为帝者。淮南子天文篇云:「昔共工与顓頊爭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即此共工。兵略篇又云:「共工为水害,故顓頊诛之。」史记律书亦云:「顓頊有共工之阵以平水害。」则此天神共工乃水神也。其与「爭为帝」之对象,诸书所记不一,或曰高辛,见於淮南子原道篇;或曰神农,见於琱玉集卷十二壮力篇引淮南子;或曰祝融,见於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或曰女媧,见於路史太昊纪:然要以「与顓頊爭为帝」之说为近古。顓頊,黄帝之裔孙也(山海经海內经);而国语周语韦昭注:「贾侍中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亦本山海经海內经):则共工与顓頊之爭,亦黄炎斗爭之余绪也。共工触山,「折天柱,绝地维」,打破为顓頊所统治之旧世界,使世界局面为之改观,虽曰「不胜」(淮南子兵略篇、论衡谈天篇、楚辞天问王逸注等)亦足见其「猛志固常在」(陶潜读山海经)之斗爭精神矣,谓共工为「不死」,为「胜利的英雄」(毛泽东同志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注释按语),谁曰不宜?然或又传共工有与禹之斗爭。荀子成相篇云:「禹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禹亦黄帝系之人物也(山海经海內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鯀。」鯀,禹父也),共工与禹之斗爭,亦应是黄炎斗爭之余绪。然神话演而至此,禹已成为眾所公认之治水英雄,民间传说与古籍记载咸无异辞,於是站在治水对立面而与禹作斗爭之共工,乃不能不居於反面人物之地位。故山海经乃有禹攻共工国山(大荒西经),此则云禹杀共工之臣相柳,均成相篇所谓「辟除民害」之意也。则共工者,应视其所与周旋之人物而定其正反,非可一概而论,始符毛泽东同志按语「诸说不同。我取……」精神,亦已明矣。

2 珂案:大荒北经云:「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於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即此相柳也。楚辞天问云:「雄虺九首,儵忽焉在?」王逸注云:「虺,蛇別名也,言有雄虺,一身九头。」疑亦此也。

3 郭璞云:「头各自食一山之物,言贪暴难饜。」

4 郭璞云:「抵,触;厥,掘(宋本作抵--珂)也,音撅。」珂案:经文泽谿,王念孙云:「御览作谿潭。」今影宋本御览卷六四七作溪泽。又经文厥,王念孙注云:「厥亦触也。」

5 王念孙云:「御览无五字。」珂案:今影宋本御览卷六四七作「
不可以树声(耳改木)」;声(耳改木),字书不载,疑即谷字之讹,无「五」字。

6 郭璞云:「掘塞之而土三沮滔,言其血膏浸润坏也。」郝懿行云:「注滔盖陷字之讹。」珂案:毛扆本滔正改作陷字。

7 珂案:眾帝,指帝尧、帝嚳等古帝。

8 郭璞云:「言地润溼,唯可积土以为台观。」郝懿行云:「海內北经云:『帝尧台、帝嚳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在昆仑东北。』郭注亦引此经为说。」9 郭璞云:「此昆仑山在海外者。」郝懿行云:「海內北经云:『
台四方,在昆仑东北。』是此昆仑亦在海內者,郭注恐非。」

10郝懿行云:「臣避君也。」珂案:射者畏共工之台共工威灵,故不敢北射,犹海外西经云:「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郝懿行谓臣避君,非也。

11郝懿行云:「虎文也。」12郭璞云:「冲,犹向也。」深目国1在其东,为人举一手一目2,在共工台东。

1 珂案:淮南子墬形篇有深目民;大荒北经云:「有人方食鱼,名曰深目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