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译注》 二四、议对
作者:陆侃如 牟世金
《议对》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四篇,论述“议”、“对”两种相近的文体。“议”有议论的意思,它和一般议论文的不同,就在于是向帝王的陈说。“对”指“对策”和“射策”两种,这是就考试科目的不同而分的,总的都叫“策”。“策”分三种:“一曰制策,天子称制以问而对者是也;二曰试策,有司以策试士而对者是也;三曰进策,著策而上进者是也。”(《文体明辨序说·序》)刘勰所论的“策”,主要指第一种。 本篇分“议”、“对”两大部分,共四段。第一段讲“议”的含义、起源和评论魏晋以前的主要作品,第二段论“议”体的基本要求,第三段讲“对”的含义、起源和评论魏晋以前的主要作品,第四段论“对”体的基本要求。 刘勰在本篇强调用“议对”来“弛张治术”、“大明治道”等,自然是从维护封建统治政权出发的;对有关作品的评论,多以帝王的意见为依据,这都反映了刘勰的思想局限。其中强调写什么必须熟悉什么:“郊祀必洞于礼,戎事必练于兵,田谷先晓于农,断讼务精于律。”虽也是为了更好地为封建政教服务,但这样不仅有可能把封建政治处理得较好一点,从写作理论上看,写战争必懂军事,写种田必懂农业,这种主张以及本篇对“空骋其华”的反对等,是有一定普遍意义的。
(一)
周爰咨谋1,是谓为议。议之言宜2,审事宜也。《易》之《节卦》:“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3《周书》曰:“议事以制,政乃弗迷。”4议贵节制5,经典之体也6。昔管仲称7“轩辕有明台之议”8,则其来远矣。洪水之难9,尧咨四岳10;宅揆之举11,舜畴五人12;三代所兴13,询及刍荛14。春秋释宋15,鲁桓务议16。及赵灵胡服17,而季父争论18;商鞅变法19,而甘龙交辨20:虽宪章无算21,而同异足观22。迄至有汉,始立驳议。驳者,杂也。杂议不纯23,故曰驳也。自两汉文明,楷式昭备24,蔼蔼多士25,发言盈庭26:若贾谊之遍代诸生27,可谓捷于议也。至如主父之驳挟弓28,安国之辨匈奴29,贾捐之之陈于朱崖30,刘歆之辨于祖宗31:虽质文不同,得事要矣。若乃张敏之断轻侮32,郭躬之议擅诛33,程晓之驳校事34,司马芝之议货钱35,何曾蠲出女之科36,秦秀定贾充之谥37:事实允当,可谓达议体矣。汉世善驳38,则应劭为首39;晋代能议,则傅咸为宗40。然仲瑗博古41,而铨贯有叙42;长虞识治,而属辞枝繁43。及陆机《断议》44,亦有锋颖45,而谀辞弗剪46,颇累文骨47:亦各有美,风格存焉48。 〔译文〕
周代的祖先和豳人的商讨,就是所谓“议”。“议”是讲求适宜,研究怎样合于事理的。《周易·节卦》的象辞说:“君子节制礼仪,使之有定,议论德行,使之适宜。”《尚书·周官》中说:“办事必须根据古义加以评议,政事才不迷乱。”可见“议”以控制得当为贵,这是儒家经典的精神。早在春秋时期的管仲就说过,轩辕黄帝曾立“明台之议”,可见“议”的源头已很长远了。唐尧时期洪水造成灾难,帝尧曾向管理四方诸侯的四岳提出询问;帝舜为了举出能任百揆等官的人选,曾向群臣征求意见,确定了禹、稷、契、皋陶、伯益等五人;夏、商、周三代办事,征询意见直到打柴草的人。春秋时期楚国释放宋襄公,鲁僖公曾参与此事的商议。战国时赵武灵王要换用胡人的衣服,他的叔父不同意而进行了反覆争论;商鞅在秦国变法,反对者甘龙和他进行了辩论:虽然“议”的基本法则尚未确定下来,但以上辩论是颇为可观的。到了汉代,“驳议”的体制才正式确立。所谓“驳”,就是杂;议论是纷纭复杂的,所以叫做“驳”。从两汉文化昌明之后,典范的奏议显著而完备了;当时人才济济,好的奏议充满朝廷:如贾谊代替所有老臣草议,可说是写奏议最敏捷的作者了。又如吾丘寿王对禁民挟带弓弩的反驳,韩安国和反对与匈奴和亲者的辩论,贾捐之反对用大军平定朱崖郡叛乱的议论,刘歆关于不应毁武帝宗庙的争辩等,虽然内容和文辞各不相同,但都抓住奏议的要领了。至于东汉张敏反对“轻侮法”,郭躬议论秦彭并非擅自杀人,三国时魏国程晓驳斥校事官的流弊,司马芝建议再铸五铢钱,晋代何曾要求免除对已嫁妇女不合理的刑律,秦秀议论怎样定贾充的谥号等,都写得符合实际,公允恰当,可说是通晓奏议体制的了。汉代善于写驳议的,当以应劭为首;晋代长于写奏议的,则以傅咸为高。但应劭博通古事,而铨衡贯通,颇有条理;傅咸很懂治道,却写得枝蔓纷繁。至于陆机的《晋书限断议》,尚为锐利,但未删减其繁杂的文辞,颇有影响于文章的骨力:这些也还各有优点和一定的教育意义。 〔注释〕
1 周爰(yuán员)咨(zī姿)谋:《诗经·大雅·绵》中说周代祖先“爰始爰谋”,指太王定居周原时,开始与豳(bīn宾)人谋议。爰:于是。咨谋:商议。
2 宜:合适。
3 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这是《周易·节卦》中的象辞,原文是:“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孔疏:“数度,谓尊卑礼命之多少;德行,谓人才堪行之优劣。君子象节,以制其礼数等差,皆使有度;议人之德行,任用皆使得宜。”
4 议事以制,政乃弗迷:这是《尚书·周官》中的两句。原文是:“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孔安国传:“言当先学古训,然后入官治政。凡制事,必以古义议度终始,政乃不迷错。”
5 节制:掌握一定的限度。
6 体:体制、格式,引申指特点。
7 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国政治家。
8 轩辕:即黄帝,相传他生于轩辕之丘,称轩辕氏。明台之议:《管子·桓公问》中说:“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于贤也。”明台:传为黄帝听政之所。
9 洪水之难:指唐尧时的洪水灾难。
10 尧咨四岳:《尚书·尧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害),荡荡怀山襄(上)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忧叹),有能俾(使)乂(治)?佥(皆)曰:于,鲧(gǔn滚)哉!”四岳:传为尧时分管四方诸侯的四臣。
11 宅揆:《太平御览》卷五九五作“百揆”。百揆:官名。《尚书·舜典》:“纳于百揆。”孔传:“揆,度也,度百事,总百官。”举:推举。
12 舜畴五人:《尚书·舜典》载舜向朝臣询问谁能任百揆及各种官职。畴(chóu仇):谁,这里指问谁。五人:被推举任命的五个臣子。《舜典》载,经群臣推举任命的有禹、垂等二十二人。范文澜注,五人指列于其前的禹、弃(后稷)、契、皋陶、垂。按《论语·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诸家旧注均引孔安国的话:“禹、稷、契、皋陶、伯益也。”《论语正义》:“《舜典》言舜命禹宅百揆,弃为稷,契为司徒,皋陶作士,益作虞:此五人才最盛也。”
13 三代:夏、商、周。兴:作,行。
14 刍荛(chúráo除饶):打柴的人。刍:割草。荛:柴草。“询及刍荛”的传说,见于《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15 春秋释宋:春秋时期释放宋襄公。宋襄公于公元前639年秋被楚人所执,是年冬释放。《春秋·僖公二十一年》:“公会诸侯盟于薄,释宋公。”
16 鲁桓务议:《太平御览》卷五九五作“鲁桓预议”。《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解释《春秋》中的“释宋公”说:“执未有言释之者,此其言释之何?公与为尔也。公与为尔奈何?公与议尔也。”公:指鲁僖公。鲁桓:应为“鲁僖”。与:参与。
17 赵灵: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胡人衣服。赵武灵王认为著胡服便于教民骑射。
18 季父:父亲的幼弟,这里指赵公子成。《史记·赵世家》载武灵王“欲胡服”,公子成反对,曾进行反覆争论。
19 商鞅(yāng央):姓公孙名鞅,战国时期政治家。
20 甘龙:战国时秦孝公的臣子。交辨:《太平御览》卷五九五作“交辩”。甘龙反对商鞅变法,商鞅曾和他进行辩论。事见《史记·商君列传》。
21 宪章:法制,指“议”这种文体的法则。无算:无数,这里指无定。
22 同异:议论其同异,这里指辩论。战国时期名家有“大同异”、“小同异”的辩论(见《庄子·天下》)。《史记·荀卿列传》:“而赵亦有公孙龙为坚白同异之辩。”
23 杂议不纯:《太平御览》卷五九三引此句无“杂”字。
24 楷式:典范。昭:显著。
25 蔼蔼(ǎi矮):美盛的样子。《诗经·大雅·卷阿》:“蔼蔼王多吉士。”
26 发言盈庭:《诗经·小雅·小旻(mín民)》:“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郑笺:“言小人争知而让过。”原是贬意。刘勰这里用为赞辞,说明“多士”的议论充满朝廷。
27 贾谊:西汉初年文人。遍代诸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汉文帝时贾谊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28 主父:西汉有主父偃,但无“驳挟弓”的议对。当作“吾丘”,指吾丘寿王,字子赣(gàn干去),西汉文人。驳挟弓:汉武帝时,丞相公孙弘上奏,要求“禁民不得挟弓弩”。武帝交臣下议论,吾丘寿王上《议禁民不得挟弓弩对》和公孙弘辩论,据“安居则以制猛兽而备非常,有事则以设守卫而施行阵”的必要性,和秦始皇销毁兵甲的教训,反对禁民挟弓弩。见《汉书·吾丘寿王传》。
29 安国:指韩安国,字长孺,武帝初为御史大夫。辨匈奴:《太平御览》卷五九五作“辩匈奴”。《史记·韩长孺列传》载,武帝初年,“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王恢主张“不如勿许,兴兵击之”;韩安国反对其说,认为“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30 贾捐之:字君房,贾谊的曾孙。朱崖:郡名,在今海南岛。汉武帝置此郡后,不断发生叛乱。《汉书·贾捐之传》载,元帝初,珠(同朱)崖又反,“上与有司议大发军。捐之建议,以为不当击”。本传载有他的《弃珠崖议》。
31 刘歆:刘向之子,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辨:《太平御览》卷五九五作“辩”。《汉书·韦贤(附玄成)传》载,汉代立宗庙越来越多,宣帝时各郡国达一百六十余所。从元帝永光年间开始,展开一场是否毁除部分宗庙的争议。到成帝时,彭宣等五十余人上奏,认为“孝武皇帝虽有功烈,亲尽宜毁”。刘歆上《孝武庙不毁议》反对,认为“孝武皇帝功烈如彼,孝宣皇帝崇立之如此,不宜毁”。
32 张敏:字伯达,东汉章帝时为尚书,和帝时拜司徒。断:绝,指反对。轻侮:《后汉书·张敏传》载,章帝“建初中,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其子杀之,肃宗(即汉章帝)贳(赦免)其死刑,而降宥之。自后因以为比。是时遂定其议,以为‘轻侮法’”。张敏反对此法而两度上《驳轻侮法议》、《复上书议轻侮法》。
33 郭躬:字仲孙,东汉章帝时为廷尉。议擅诛:《后汉书·郭躬传》载,汉明帝时“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骑都尉秦彭为副。彭在别屯,而辄以法斩人。固奏彭专擅,请诛之”。明帝让朝臣共议是否当斩,大家都同意窦固的意见,唯郭躬反对,认为“于法不合罪”。
34 程晓:字季明,三国魏人,官至汝南太守。校事:魏置官名,是刺探臣民言行的帝王耳目。由于校事官非法横行,程晓于嘉平年间上《请罢校事官疏》,极言其弊,因废此官(见《三国志·魏书·程昱(附晓)传》)。
35 司马芝:字子华,三国魏人,官至大司农。议货钱:《晋书·食货志》载:“及黄初二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竞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司马芝等举朝大议,以为用钱非徒丰国,亦所以省刑,今若更铸五铢钱,则国丰刑省,于事为便。魏明帝乃更立五铢钱。”
36 何曾:字颖考,魏末为司徒,晋初拜太尉。蠲(juān捐):免除。出女:已出嫁之女。科:法律条文。魏法,犯了大罪的人,其已出嫁之女,也要同诛。干宝《晋纪》载“(何)曾使主簿程咸为议”,提出“男不御罪于他族,而女独婴戮于二门”的法律不合理,主张“在室之女,可从父母之刑,既醮(已出嫁)之妇,使从夫家之戮”。(见《三国志·魏书·何夔传》注引)
37 秦秀:字玄良,晋武帝时为博士。贾充:字公闾,晋武帝的重臣。谥(shì试):帝王大臣死后,据他生前事迹给追加的称号。秦秀有《贾充谥议》(见《晋书·秦秀传》),其中说:“《谥法》:‘昏乱纪度曰荒。’请谥荒公。”
38 驳:驳议。蔡邕《独断》:“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
39 应劭(shào绍):字仲远,汉末文人。《后汉书·应劭传》说“劭凡为驳议三十篇”,载有《驳韩卓募兵鲜卑议》、《追驳尚书陈忠活、尹次、史玉议》二篇。
40 傅咸:字长虞,西晋文学家。宗:尊。傅咸今存《议立二社表》、《重表驳成渠议太社》等,见《全晋文》卷五十二。
41 仲瑗:应劭的字。《太平御览》卷五九五作“仲援”。《后汉书·应劭传》作“仲远”,李贤注引谢承书曰:“《应氏谱》并云字仲远,《续汉书·文士传》作仲援,《汉官仪》又作仲瑗,未知孰是。”
42 铨:衡量。叙:次序。
43 属辞:指写驳议文,属:连缀。枝:分散。
44 陆机:字士衡,西晋文学家。《断议》:指陆机的《晋书限断议》,残文见《初学记》卷二十一。
45 颖:锥尖,引申指锐利。
46 谀辞:《太平御览》卷五九五作“腴辞”。腴(yú余):富厚,这里指文辞的繁杂。
47 骨:指端整有力的辞句。
48 风格:指风化、准则。《夸饰》篇曾说:“虽《诗》《书》雅言,风格训世,事必宜广,文亦过焉。” (二) 夫动先拟议1,明用稽疑2,所以敬慎群务,弛张治术3。故其大体所资4,必枢纽经典5;采故实于前代6,观通变于当今7;理不谬摇其枝8,字不妄舒其藻。又郊祀必洞于礼9,戎事必练于兵10,田谷先晓于农11,断讼务精于律12。然后标以显义13,约以正辞14。文以辨洁为能15,不以繁缛为巧16;事以明核为美,不以深隐为奇:此纲领之大要也。若不达政体,而舞笔弄文,支离构辞17,穿凿会巧18,空骋其华,固为事实所摈19,设得其理,亦为游辞所埋矣20。昔秦女嫁晋,从文衣之媵21,晋人贵媵而贱女22;楚珠鬻郑23,为薰桂之椟24,郑人买椟而还珠25。若文浮于理,末胜其本26,则秦女楚珠,复在于兹矣。
〔译文〕
凡有行动,首先要加以议论;要明了事物,必须把可疑的问题考察清楚。这是为了严肃慎重地处理各种政务,使治国之道缓急适度。所以,写议奏的主要依据,必须以儒家经典为典范,继承前代的传统,研究当今的变化;说理不应在枝节问题上大发谬论,用词不应在文采藻饰上过分铺张。论祭祀,必须深悉礼仪;写战争,必须懂得军事;讲种田,首先要通晓农业;议断案,务须精通法律。然后突出其重大意义,运用公允严正的文辞。议奏文以明辨简洁为能,不以繁富的采饰为巧;论事以明白核实为美,不以深幽隐晦为奇:这就是议奏文的基本要领了。如果不通晓国家政治,而随意搬弄文墨,东拉西扯地构成文辞,牵强附会地凑成小巧,这种徒然施展华丽的文章,固然要被事实所抛弃;即使讲出一些道理,也被大量的文采所淹没了。从前秦穆公的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随从大批服饰艳丽的陪嫁女,晋国人便重视陪嫁人而轻视秦穆公之女;楚国有人卖珠给郑国,用熏了桂香、装饰了玫瑰的精制匣子,郑国人只买盛珠的匣子而把珠退回。如果文饰淹没了所讲的道理,形式胜过了所表达的内容,那末,秦人嫁女、楚人卖珠的故事,便又出现在今天了。 〔注释〕
1 动先拟议:《周易·系辞上》:“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孔疏:“拟之而后言者,……圣人欲言之时,必拟度之而后言也。议之而后动者,……谓欲动之时,必议论之而后动也。拟议以成其变化者,言则先拟也,动则先议也,则能成尽其变化之道也。”拟:揣度。
2 明用稽疑:《尚书·洪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次七曰明用稽疑。”孔传:“明用卜筮考疑之事。”稽:查考。
3 弛(chí池)张:指放松和拉紧相配合。《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4 资:凭借,依据。
5 枢纽:关键。以经典为关键,即以儒家经典为遵循、学习的典范。
6 故实:传统旧事。
7 通变:《太平御览》卷五九五作“变通”,指发展变化。
8 摇:振动,喻论说。枝:指琐屑小事。
9 郊祀:祭祀天地。洞:深刻了解。
10 戎事:指战争。练:熟悉。兵:指军事。
11 田谷:种谷。
12 断讼(sòng颂):判案。讼:在法律上对是非的诉说或争辩。
13 标:标明,突出。
14 约:约束,指用辞而言。
15 辨洁:明辨简洁。
16 缛(rù入):繁采。
17 支离:分散。
18 穿凿:牵强附会。会:聚,这里是拼凑的意思。
19 摈:排除,抛弃。
20 游辞:虚浮不实的言辞。
21 文衣:华丽的衣著,媵(yìng映):诸侯之女的陪嫁女人。
22 贵媵贱女:《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引田鸠语:“昔秦伯(秦穆公)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文衣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
23 鬻(yù遇):出卖。
24 椟(dú毒):匣子。
25 买椟还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引田鸠语:“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26 末:指文辞。本:指内容。
(三) 又对策者1,应诏而陈政也;射策者2,探事而献说也3。言中理准,譬射侯中的4,二名虽殊,即议之别体也。古之造士5,选事考言6。汉文中年7,始举贤良8,晁错对策9,蔚为举首10。及孝武益明11,旁求俊乂12。对策者以第一登庸13,射策者以甲科入仕14:斯固选贤要术也。观晁氏之对,证验古今,辞裁以辨15,事通而赡16;超升高第,信有征矣17。仲舒之对18,祖述《春秋》19,本阴阳之化20,究列代之变,烦而不慁者21,事理明也。公孙之对22,简而未博,然总要以约文,事切而情举23,所以太常居下24,而天子擢上也25。杜钦之对26,略而指事27,辞以治宣28,不为文作。及后汉鲁丕29,辞气质素,以儒雅中策30,独入高第31。凡此五家,并前代之明范也。魏晋已来,稍务文丽32,以文纪实33,所失已多,及其来选,又称疾不会34;虽欲求文,弗可得也。是以汉饮博士35,而雉集乎堂;晋策秀才36,而麏兴于前:无他怪也,选失之异耳。
〔译文〕
又一种叫做“对策”,是应帝王的诏命而陈述政事的;一种叫做“射策”,是就自己探取的试题而呈献意见的。对答中旨,说理准确,就像对着箭靶以射中目的。所以,“对策”、“射策”虽是两个不同的名称,但都是奏议的体制之一。古代学成的人,是通过口头上考核入官。到西汉文帝中期,选任官吏才开始有举贤良的制度;晁错的《举贤良文学对策》,是当时高中的优秀作品。到汉武帝时期,策士制度大放光明,广泛搜求杰出人才。参加对策的人,第一名提升任用;参加射策的人,考入甲科者授官:这的确是选拔贤才的重要方法。读晁错的《贤良文学对策》,引用古今事理为证验,措辞简洁,用事贯通而丰富,他的试策名列前茅,事实证明他确是写得不错的。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根据《春秋》的道理,本于阴阳之气的变化,考察历代的发展变化,写得虽多却不混乱,就因为作者深明事理。公孙弘的《举贤良对策》,简略而不够广博,但能抓住要点来运用文辞,论事确切而情意明显;因此,主考官列为下第,汉武帝却提升为第一名。杜钦的《白虎殿对策》,虽然简略却有专指;他的文辞是为治世而发,不是为做文章而写。其后,东汉的鲁丕,文辞朴素,以博雅入选,独中高第。以上五家,都是前代最显著的典范。魏晋以后的对策,逐渐追求文采华丽,用华丽之文来对待具体的政事,已有很大缺陷了,何况像晋元帝时的应试者,即使到场,也称病不敢对答。这时就虽想求得对策之文,却不可能了。所以,汉成帝鸿嘉二年,正当博士举行饮酒礼的时候,一群野鸡飞集于堂上;晋成帝咸和六年,正当策试秀才之际,一只獐子跑到堂前:这不是别的怪事,而是有失于选拔人才所出现的不正常现象。
〔注释〕
1 对策:汉代取士的考试制度之一,回答写在简策上关于政事、经义方面的问题。
2 射策:汉代取士的考试制度之一。主试者将疑难问题写在简策上,由应试者自己取答。
3 探:摸取。射策的试题内容不是显露的,所以应试者的自取是探取。
4 射侯:箭靶。
5 造士:学成的人。《礼记·王制》:“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郑注:“不征,不给其繇(yáo摇)役。造,成也。能习礼,则为成士。”
6 选事:指选取官吏。选:铨选。考言:据下文所说,书面的策士制始于汉代晁错,则古代选事,是口头上的考核。《尚书·舜典》中有“询事考言”之说。
7 汉文:指西汉文帝刘恒。
8 举贤良:推举有文才之士,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汉书·文帝纪》载,前元二年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这是汉代举贤良之始。
9 晁错:西汉初年文人。对策:晁错有《贤良文学对策》。载《汉书·晁错传》。
10 蔚:草木繁盛,引申指文采之盛。举首:《汉书·晁错传》载,汉文帝“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文帝于前元十五年九月“亲策诏之”,晁错应诏上《贤良文学对策》;“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高第”。
11 孝武:指汉武帝刘彻。益明:更加显著。《汉书·武帝纪》载,汉武帝即位的第一年就下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12 旁求:广求。俊乂(yì义):《尚书·皋陶谟》:“九德咸事,俊乂在官。”孔疏:“马(融)、王(肃)、郑(玄)皆云:才德过千人为俊,百人为乂。”
13 登庸:升用。
14 甲科:汉代射策,按试题大小难易分甲乙科。
15 裁以辨:即上文所说的“辨洁”。《诔碑》篇曾说:“《桓彝》一篇,最为辨裁。”“辨裁”与“裁以辨”意近。
16 赡(shàn善):富足。
17 征:证验。
18 仲舒:董仲舒,西汉著名儒学家。他有《举贤良对策》三篇,载《汉书·董仲舒传》。
19 祖述《春秋》:宗奉发挥《春秋》之学。《史记·儒林列传》说董仲舒“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20 阴阳之化: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说:“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21 慁(hùn混去):混乱。
22 公孙:指公孙弘,字季,西汉武帝时为丞相。他有《举贤良对策》,载《汉书·公孙弘传》。
23 情举:指情意表达明显。
24 太常:官名,掌礼乐祭祀;汉代的太常兼管选试。
25 擢(zhuó琢):拔,提升。《汉书·公孙弘传》载,武帝元光五年公孙弘应试,“时对者百余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
26 杜钦:字子夏,西汉成帝时为大将军王凤的幕僚,他有《举贤良方正对策》和《白虎殿对策》,载《汉书·杜周(附钦)传》。
27 略而指事:杜钦的两篇对策,都虽简略而有专指。成帝“为太子时,以好色闻”。杜钦的《举贤良方正对策》,要求成帝“正后妾,抑女宠”;特别是《白虎殿对策》,针对“天地之道何贵?王者之法何如?六经之义何上?人之行何先?取人之术何以?当世之治何务?”这样一些广泛的策问题目,杜钦由“天道贵信,地道贵贞”的简略论述,过渡到重点讲“当世”“玩色无厌”、“爱宠偏于一人”的危险。
28 治:治世,宣:发。
29 鲁丕:字叔陵,东汉名儒。有《举贤良方正对策》,载袁宏《后汉纪》卷十六。
30 儒雅:博学的儒生。
31 独入高第:《后汉书·鲁恭(附丕)传》:“建初元年,肃宗(章帝)诏举贤良方正,大司农刘宽举丕。时对策者百有余人,唯丕在高第。”
32 稍:渐。务:追求。
33 纪:综理。
34 称疾:《晋书·孔愉(附坦)传》载,晋元帝“申明旧制,皆令试《经》,有不中科,刺史、太守免官。太兴三年,秀孝多不敢行;其有到者,并托疾”。会:对,答。《尔雅·释诂》:“妃、合、会,对也。”
35 汉饮博士:《汉书·成帝纪》载,鸿嘉“二年春,行幸云阳。三月,博士行饮酒礼,有雉蜚集于庭,历阶升堂而雊(鸣)。后集诸府,又集承明殿”。王音认为这是“谴告人君”将有灾祸的预兆(见《汉书·五行志中》)。雉(zhì治):山鸡,俗称野鸡。蜚(fěi非):飞。博士:官名,汉置五经博士。汉成帝《举博士诏》:“儒林之官,四海渊原,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见《汉书·成帝纪》)
36 晋策秀才:《晋书·五行志中》载,成帝咸和六年正月,“会州郡秀孝于乐贤堂,有麏见于前,获之。……自丧乱以后,风教陵夷,秀孝策试,乏四科之实,麏兴于前,或斯故乎!”麏(jūn君):獐,似鹿而较小的动物。
(四) 夫驳议偏辨,各执异见;对策揄扬1,大明治道。使事深于政术,理密于时务2;酌三五以镕世3,而非迂缓之高谈4;驭权变以拯俗5,而非刻薄之伪论;风恢恢而能远6,流洋洋而不溢7:王庭之美对也。难矣哉,士之为才也!或练治而寡文,或工文而疏治;对策所选,实属通才,立足文远8,不其鲜欤9! 〔译文〕
驳议侧重于辨析事理,各有其不同的见解;对策主要用以正面阐明自己的观点,目的在于发扬光大治国之道。因此,论事要深明政术,说理要切合实际;应参考汉代文武之世的经验来治理当世,而不是不切实际的高谈阔论;要能随机应变以拯救世事,而非刻薄的欺人之谈;要如广阔的风而吹送得遥远,像充满的水却不外溢:这就是朝廷的美对了。文人应具备的才力,真是不易呀!有的熟练治理,却缺乏文才;有的精于文辞,对政事却很生疏;对策所需的人才,确是全面的通才,文质兼备的人,历史上不是很少么?
〔注释〕 1 揄扬:宣扬。
2 密:贴近,结合。
3 三五:指西汉文帝武帝时期。《汉书·郊祀志下》:“夫周秦之末,三五之隆。”颜师古注:“三,谓三皇;五,谓五帝也。”王先谦补注引刘奉世曰:“‘周秦之末,三五之隆’,语有害而理未通,疑有误。三五似指三世五世而言,谓文武之时也。”按文帝为西汉第三代帝王,武帝为第五代帝王。刘勰论对策之兴隆,正谓“汉文中年,始举贤良”,至“孝武益明,旁求俊乂”。
4 迂缓:舒缓,指言论的不切事理,远离实际。
5 权变:随机应变。拯(zhěng整):救。
6 恢恢:广阔的样子。
7 溢:充满而外流。
8 志足文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9 鲜:少。
(五) 赞曰:议惟畴政1,名实相课2。断理必纲3,摛辞无懦4。对策王庭,同时酌和5。治体高秉6,雅谟远播7。
〔译文〕
总之,“议”用于商讨政事,应该名实相符。分析道理要有力量,运用文辞不能软弱。在帝王之前对策,众多的应试者同时斟酌对答;只要把握好议对文应有益于治道的特点,雅正的谋议就能远为传播。
〔注释〕
1 畴:这里是畴咨,访问的意思。《三国志·魏书·管宁传》:“高祖文皇帝畴咨群公,思求俊乂。”
2 课:查核。
3 断理必纲:“纲”应为“刚”。《声律》篇有“务在刚断”之说。刚:和下句“懦”字相对,指说理刚强有力。
4 摛(chī吃):舒展,发布。懦:弱。
5 酌:斟酌,思考。和(hè贺):应答。
6 治体:指议对用于“弛张治术”、“大明治道”的这种特点。秉:执。
7 雅谟:雅正的谟议。
(一)
周爰咨谋1,是谓为议。议之言宜2,审事宜也。《易》之《节卦》:“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3《周书》曰:“议事以制,政乃弗迷。”4议贵节制5,经典之体也6。昔管仲称7“轩辕有明台之议”8,则其来远矣。洪水之难9,尧咨四岳10;宅揆之举11,舜畴五人12;三代所兴13,询及刍荛14。春秋释宋15,鲁桓务议16。及赵灵胡服17,而季父争论18;商鞅变法19,而甘龙交辨20:虽宪章无算21,而同异足观22。迄至有汉,始立驳议。驳者,杂也。杂议不纯23,故曰驳也。自两汉文明,楷式昭备24,蔼蔼多士25,发言盈庭26:若贾谊之遍代诸生27,可谓捷于议也。至如主父之驳挟弓28,安国之辨匈奴29,贾捐之之陈于朱崖30,刘歆之辨于祖宗31:虽质文不同,得事要矣。若乃张敏之断轻侮32,郭躬之议擅诛33,程晓之驳校事34,司马芝之议货钱35,何曾蠲出女之科36,秦秀定贾充之谥37:事实允当,可谓达议体矣。汉世善驳38,则应劭为首39;晋代能议,则傅咸为宗40。然仲瑗博古41,而铨贯有叙42;长虞识治,而属辞枝繁43。及陆机《断议》44,亦有锋颖45,而谀辞弗剪46,颇累文骨47:亦各有美,风格存焉48。 〔译文〕
周代的祖先和豳人的商讨,就是所谓“议”。“议”是讲求适宜,研究怎样合于事理的。《周易·节卦》的象辞说:“君子节制礼仪,使之有定,议论德行,使之适宜。”《尚书·周官》中说:“办事必须根据古义加以评议,政事才不迷乱。”可见“议”以控制得当为贵,这是儒家经典的精神。早在春秋时期的管仲就说过,轩辕黄帝曾立“明台之议”,可见“议”的源头已很长远了。唐尧时期洪水造成灾难,帝尧曾向管理四方诸侯的四岳提出询问;帝舜为了举出能任百揆等官的人选,曾向群臣征求意见,确定了禹、稷、契、皋陶、伯益等五人;夏、商、周三代办事,征询意见直到打柴草的人。春秋时期楚国释放宋襄公,鲁僖公曾参与此事的商议。战国时赵武灵王要换用胡人的衣服,他的叔父不同意而进行了反覆争论;商鞅在秦国变法,反对者甘龙和他进行了辩论:虽然“议”的基本法则尚未确定下来,但以上辩论是颇为可观的。到了汉代,“驳议”的体制才正式确立。所谓“驳”,就是杂;议论是纷纭复杂的,所以叫做“驳”。从两汉文化昌明之后,典范的奏议显著而完备了;当时人才济济,好的奏议充满朝廷:如贾谊代替所有老臣草议,可说是写奏议最敏捷的作者了。又如吾丘寿王对禁民挟带弓弩的反驳,韩安国和反对与匈奴和亲者的辩论,贾捐之反对用大军平定朱崖郡叛乱的议论,刘歆关于不应毁武帝宗庙的争辩等,虽然内容和文辞各不相同,但都抓住奏议的要领了。至于东汉张敏反对“轻侮法”,郭躬议论秦彭并非擅自杀人,三国时魏国程晓驳斥校事官的流弊,司马芝建议再铸五铢钱,晋代何曾要求免除对已嫁妇女不合理的刑律,秦秀议论怎样定贾充的谥号等,都写得符合实际,公允恰当,可说是通晓奏议体制的了。汉代善于写驳议的,当以应劭为首;晋代长于写奏议的,则以傅咸为高。但应劭博通古事,而铨衡贯通,颇有条理;傅咸很懂治道,却写得枝蔓纷繁。至于陆机的《晋书限断议》,尚为锐利,但未删减其繁杂的文辞,颇有影响于文章的骨力:这些也还各有优点和一定的教育意义。 〔注释〕
1 周爰(yuán员)咨(zī姿)谋:《诗经·大雅·绵》中说周代祖先“爰始爰谋”,指太王定居周原时,开始与豳(bīn宾)人谋议。爰:于是。咨谋:商议。
2 宜:合适。
3 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这是《周易·节卦》中的象辞,原文是:“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孔疏:“数度,谓尊卑礼命之多少;德行,谓人才堪行之优劣。君子象节,以制其礼数等差,皆使有度;议人之德行,任用皆使得宜。”
4 议事以制,政乃弗迷:这是《尚书·周官》中的两句。原文是:“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孔安国传:“言当先学古训,然后入官治政。凡制事,必以古义议度终始,政乃不迷错。”
5 节制:掌握一定的限度。
6 体:体制、格式,引申指特点。
7 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国政治家。
8 轩辕:即黄帝,相传他生于轩辕之丘,称轩辕氏。明台之议:《管子·桓公问》中说:“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于贤也。”明台:传为黄帝听政之所。
9 洪水之难:指唐尧时的洪水灾难。
10 尧咨四岳:《尚书·尧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害),荡荡怀山襄(上)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忧叹),有能俾(使)乂(治)?佥(皆)曰:于,鲧(gǔn滚)哉!”四岳:传为尧时分管四方诸侯的四臣。
11 宅揆:《太平御览》卷五九五作“百揆”。百揆:官名。《尚书·舜典》:“纳于百揆。”孔传:“揆,度也,度百事,总百官。”举:推举。
12 舜畴五人:《尚书·舜典》载舜向朝臣询问谁能任百揆及各种官职。畴(chóu仇):谁,这里指问谁。五人:被推举任命的五个臣子。《舜典》载,经群臣推举任命的有禹、垂等二十二人。范文澜注,五人指列于其前的禹、弃(后稷)、契、皋陶、垂。按《论语·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诸家旧注均引孔安国的话:“禹、稷、契、皋陶、伯益也。”《论语正义》:“《舜典》言舜命禹宅百揆,弃为稷,契为司徒,皋陶作士,益作虞:此五人才最盛也。”
13 三代:夏、商、周。兴:作,行。
14 刍荛(chúráo除饶):打柴的人。刍:割草。荛:柴草。“询及刍荛”的传说,见于《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15 春秋释宋:春秋时期释放宋襄公。宋襄公于公元前639年秋被楚人所执,是年冬释放。《春秋·僖公二十一年》:“公会诸侯盟于薄,释宋公。”
16 鲁桓务议:《太平御览》卷五九五作“鲁桓预议”。《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解释《春秋》中的“释宋公”说:“执未有言释之者,此其言释之何?公与为尔也。公与为尔奈何?公与议尔也。”公:指鲁僖公。鲁桓:应为“鲁僖”。与:参与。
17 赵灵: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胡人衣服。赵武灵王认为著胡服便于教民骑射。
18 季父:父亲的幼弟,这里指赵公子成。《史记·赵世家》载武灵王“欲胡服”,公子成反对,曾进行反覆争论。
19 商鞅(yāng央):姓公孙名鞅,战国时期政治家。
20 甘龙:战国时秦孝公的臣子。交辨:《太平御览》卷五九五作“交辩”。甘龙反对商鞅变法,商鞅曾和他进行辩论。事见《史记·商君列传》。
21 宪章:法制,指“议”这种文体的法则。无算:无数,这里指无定。
22 同异:议论其同异,这里指辩论。战国时期名家有“大同异”、“小同异”的辩论(见《庄子·天下》)。《史记·荀卿列传》:“而赵亦有公孙龙为坚白同异之辩。”
23 杂议不纯:《太平御览》卷五九三引此句无“杂”字。
24 楷式:典范。昭:显著。
25 蔼蔼(ǎi矮):美盛的样子。《诗经·大雅·卷阿》:“蔼蔼王多吉士。”
26 发言盈庭:《诗经·小雅·小旻(mín民)》:“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郑笺:“言小人争知而让过。”原是贬意。刘勰这里用为赞辞,说明“多士”的议论充满朝廷。
27 贾谊:西汉初年文人。遍代诸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汉文帝时贾谊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28 主父:西汉有主父偃,但无“驳挟弓”的议对。当作“吾丘”,指吾丘寿王,字子赣(gàn干去),西汉文人。驳挟弓:汉武帝时,丞相公孙弘上奏,要求“禁民不得挟弓弩”。武帝交臣下议论,吾丘寿王上《议禁民不得挟弓弩对》和公孙弘辩论,据“安居则以制猛兽而备非常,有事则以设守卫而施行阵”的必要性,和秦始皇销毁兵甲的教训,反对禁民挟弓弩。见《汉书·吾丘寿王传》。
29 安国:指韩安国,字长孺,武帝初为御史大夫。辨匈奴:《太平御览》卷五九五作“辩匈奴”。《史记·韩长孺列传》载,武帝初年,“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王恢主张“不如勿许,兴兵击之”;韩安国反对其说,认为“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30 贾捐之:字君房,贾谊的曾孙。朱崖:郡名,在今海南岛。汉武帝置此郡后,不断发生叛乱。《汉书·贾捐之传》载,元帝初,珠(同朱)崖又反,“上与有司议大发军。捐之建议,以为不当击”。本传载有他的《弃珠崖议》。
31 刘歆:刘向之子,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辨:《太平御览》卷五九五作“辩”。《汉书·韦贤(附玄成)传》载,汉代立宗庙越来越多,宣帝时各郡国达一百六十余所。从元帝永光年间开始,展开一场是否毁除部分宗庙的争议。到成帝时,彭宣等五十余人上奏,认为“孝武皇帝虽有功烈,亲尽宜毁”。刘歆上《孝武庙不毁议》反对,认为“孝武皇帝功烈如彼,孝宣皇帝崇立之如此,不宜毁”。
32 张敏:字伯达,东汉章帝时为尚书,和帝时拜司徒。断:绝,指反对。轻侮:《后汉书·张敏传》载,章帝“建初中,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其子杀之,肃宗(即汉章帝)贳(赦免)其死刑,而降宥之。自后因以为比。是时遂定其议,以为‘轻侮法’”。张敏反对此法而两度上《驳轻侮法议》、《复上书议轻侮法》。
33 郭躬:字仲孙,东汉章帝时为廷尉。议擅诛:《后汉书·郭躬传》载,汉明帝时“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骑都尉秦彭为副。彭在别屯,而辄以法斩人。固奏彭专擅,请诛之”。明帝让朝臣共议是否当斩,大家都同意窦固的意见,唯郭躬反对,认为“于法不合罪”。
34 程晓:字季明,三国魏人,官至汝南太守。校事:魏置官名,是刺探臣民言行的帝王耳目。由于校事官非法横行,程晓于嘉平年间上《请罢校事官疏》,极言其弊,因废此官(见《三国志·魏书·程昱(附晓)传》)。
35 司马芝:字子华,三国魏人,官至大司农。议货钱:《晋书·食货志》载:“及黄初二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竞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司马芝等举朝大议,以为用钱非徒丰国,亦所以省刑,今若更铸五铢钱,则国丰刑省,于事为便。魏明帝乃更立五铢钱。”
36 何曾:字颖考,魏末为司徒,晋初拜太尉。蠲(juān捐):免除。出女:已出嫁之女。科:法律条文。魏法,犯了大罪的人,其已出嫁之女,也要同诛。干宝《晋纪》载“(何)曾使主簿程咸为议”,提出“男不御罪于他族,而女独婴戮于二门”的法律不合理,主张“在室之女,可从父母之刑,既醮(已出嫁)之妇,使从夫家之戮”。(见《三国志·魏书·何夔传》注引)
37 秦秀:字玄良,晋武帝时为博士。贾充:字公闾,晋武帝的重臣。谥(shì试):帝王大臣死后,据他生前事迹给追加的称号。秦秀有《贾充谥议》(见《晋书·秦秀传》),其中说:“《谥法》:‘昏乱纪度曰荒。’请谥荒公。”
38 驳:驳议。蔡邕《独断》:“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
39 应劭(shào绍):字仲远,汉末文人。《后汉书·应劭传》说“劭凡为驳议三十篇”,载有《驳韩卓募兵鲜卑议》、《追驳尚书陈忠活、尹次、史玉议》二篇。
40 傅咸:字长虞,西晋文学家。宗:尊。傅咸今存《议立二社表》、《重表驳成渠议太社》等,见《全晋文》卷五十二。
41 仲瑗:应劭的字。《太平御览》卷五九五作“仲援”。《后汉书·应劭传》作“仲远”,李贤注引谢承书曰:“《应氏谱》并云字仲远,《续汉书·文士传》作仲援,《汉官仪》又作仲瑗,未知孰是。”
42 铨:衡量。叙:次序。
43 属辞:指写驳议文,属:连缀。枝:分散。
44 陆机:字士衡,西晋文学家。《断议》:指陆机的《晋书限断议》,残文见《初学记》卷二十一。
45 颖:锥尖,引申指锐利。
46 谀辞:《太平御览》卷五九五作“腴辞”。腴(yú余):富厚,这里指文辞的繁杂。
47 骨:指端整有力的辞句。
48 风格:指风化、准则。《夸饰》篇曾说:“虽《诗》《书》雅言,风格训世,事必宜广,文亦过焉。” (二) 夫动先拟议1,明用稽疑2,所以敬慎群务,弛张治术3。故其大体所资4,必枢纽经典5;采故实于前代6,观通变于当今7;理不谬摇其枝8,字不妄舒其藻。又郊祀必洞于礼9,戎事必练于兵10,田谷先晓于农11,断讼务精于律12。然后标以显义13,约以正辞14。文以辨洁为能15,不以繁缛为巧16;事以明核为美,不以深隐为奇:此纲领之大要也。若不达政体,而舞笔弄文,支离构辞17,穿凿会巧18,空骋其华,固为事实所摈19,设得其理,亦为游辞所埋矣20。昔秦女嫁晋,从文衣之媵21,晋人贵媵而贱女22;楚珠鬻郑23,为薰桂之椟24,郑人买椟而还珠25。若文浮于理,末胜其本26,则秦女楚珠,复在于兹矣。
〔译文〕
凡有行动,首先要加以议论;要明了事物,必须把可疑的问题考察清楚。这是为了严肃慎重地处理各种政务,使治国之道缓急适度。所以,写议奏的主要依据,必须以儒家经典为典范,继承前代的传统,研究当今的变化;说理不应在枝节问题上大发谬论,用词不应在文采藻饰上过分铺张。论祭祀,必须深悉礼仪;写战争,必须懂得军事;讲种田,首先要通晓农业;议断案,务须精通法律。然后突出其重大意义,运用公允严正的文辞。议奏文以明辨简洁为能,不以繁富的采饰为巧;论事以明白核实为美,不以深幽隐晦为奇:这就是议奏文的基本要领了。如果不通晓国家政治,而随意搬弄文墨,东拉西扯地构成文辞,牵强附会地凑成小巧,这种徒然施展华丽的文章,固然要被事实所抛弃;即使讲出一些道理,也被大量的文采所淹没了。从前秦穆公的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随从大批服饰艳丽的陪嫁女,晋国人便重视陪嫁人而轻视秦穆公之女;楚国有人卖珠给郑国,用熏了桂香、装饰了玫瑰的精制匣子,郑国人只买盛珠的匣子而把珠退回。如果文饰淹没了所讲的道理,形式胜过了所表达的内容,那末,秦人嫁女、楚人卖珠的故事,便又出现在今天了。 〔注释〕
1 动先拟议:《周易·系辞上》:“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孔疏:“拟之而后言者,……圣人欲言之时,必拟度之而后言也。议之而后动者,……谓欲动之时,必议论之而后动也。拟议以成其变化者,言则先拟也,动则先议也,则能成尽其变化之道也。”拟:揣度。
2 明用稽疑:《尚书·洪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次七曰明用稽疑。”孔传:“明用卜筮考疑之事。”稽:查考。
3 弛(chí池)张:指放松和拉紧相配合。《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4 资:凭借,依据。
5 枢纽:关键。以经典为关键,即以儒家经典为遵循、学习的典范。
6 故实:传统旧事。
7 通变:《太平御览》卷五九五作“变通”,指发展变化。
8 摇:振动,喻论说。枝:指琐屑小事。
9 郊祀:祭祀天地。洞:深刻了解。
10 戎事:指战争。练:熟悉。兵:指军事。
11 田谷:种谷。
12 断讼(sòng颂):判案。讼:在法律上对是非的诉说或争辩。
13 标:标明,突出。
14 约:约束,指用辞而言。
15 辨洁:明辨简洁。
16 缛(rù入):繁采。
17 支离:分散。
18 穿凿:牵强附会。会:聚,这里是拼凑的意思。
19 摈:排除,抛弃。
20 游辞:虚浮不实的言辞。
21 文衣:华丽的衣著,媵(yìng映):诸侯之女的陪嫁女人。
22 贵媵贱女:《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引田鸠语:“昔秦伯(秦穆公)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文衣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
23 鬻(yù遇):出卖。
24 椟(dú毒):匣子。
25 买椟还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引田鸠语:“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26 末:指文辞。本:指内容。
(三) 又对策者1,应诏而陈政也;射策者2,探事而献说也3。言中理准,譬射侯中的4,二名虽殊,即议之别体也。古之造士5,选事考言6。汉文中年7,始举贤良8,晁错对策9,蔚为举首10。及孝武益明11,旁求俊乂12。对策者以第一登庸13,射策者以甲科入仕14:斯固选贤要术也。观晁氏之对,证验古今,辞裁以辨15,事通而赡16;超升高第,信有征矣17。仲舒之对18,祖述《春秋》19,本阴阳之化20,究列代之变,烦而不慁者21,事理明也。公孙之对22,简而未博,然总要以约文,事切而情举23,所以太常居下24,而天子擢上也25。杜钦之对26,略而指事27,辞以治宣28,不为文作。及后汉鲁丕29,辞气质素,以儒雅中策30,独入高第31。凡此五家,并前代之明范也。魏晋已来,稍务文丽32,以文纪实33,所失已多,及其来选,又称疾不会34;虽欲求文,弗可得也。是以汉饮博士35,而雉集乎堂;晋策秀才36,而麏兴于前:无他怪也,选失之异耳。
〔译文〕
又一种叫做“对策”,是应帝王的诏命而陈述政事的;一种叫做“射策”,是就自己探取的试题而呈献意见的。对答中旨,说理准确,就像对着箭靶以射中目的。所以,“对策”、“射策”虽是两个不同的名称,但都是奏议的体制之一。古代学成的人,是通过口头上考核入官。到西汉文帝中期,选任官吏才开始有举贤良的制度;晁错的《举贤良文学对策》,是当时高中的优秀作品。到汉武帝时期,策士制度大放光明,广泛搜求杰出人才。参加对策的人,第一名提升任用;参加射策的人,考入甲科者授官:这的确是选拔贤才的重要方法。读晁错的《贤良文学对策》,引用古今事理为证验,措辞简洁,用事贯通而丰富,他的试策名列前茅,事实证明他确是写得不错的。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根据《春秋》的道理,本于阴阳之气的变化,考察历代的发展变化,写得虽多却不混乱,就因为作者深明事理。公孙弘的《举贤良对策》,简略而不够广博,但能抓住要点来运用文辞,论事确切而情意明显;因此,主考官列为下第,汉武帝却提升为第一名。杜钦的《白虎殿对策》,虽然简略却有专指;他的文辞是为治世而发,不是为做文章而写。其后,东汉的鲁丕,文辞朴素,以博雅入选,独中高第。以上五家,都是前代最显著的典范。魏晋以后的对策,逐渐追求文采华丽,用华丽之文来对待具体的政事,已有很大缺陷了,何况像晋元帝时的应试者,即使到场,也称病不敢对答。这时就虽想求得对策之文,却不可能了。所以,汉成帝鸿嘉二年,正当博士举行饮酒礼的时候,一群野鸡飞集于堂上;晋成帝咸和六年,正当策试秀才之际,一只獐子跑到堂前:这不是别的怪事,而是有失于选拔人才所出现的不正常现象。
〔注释〕
1 对策:汉代取士的考试制度之一,回答写在简策上关于政事、经义方面的问题。
2 射策:汉代取士的考试制度之一。主试者将疑难问题写在简策上,由应试者自己取答。
3 探:摸取。射策的试题内容不是显露的,所以应试者的自取是探取。
4 射侯:箭靶。
5 造士:学成的人。《礼记·王制》:“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郑注:“不征,不给其繇(yáo摇)役。造,成也。能习礼,则为成士。”
6 选事:指选取官吏。选:铨选。考言:据下文所说,书面的策士制始于汉代晁错,则古代选事,是口头上的考核。《尚书·舜典》中有“询事考言”之说。
7 汉文:指西汉文帝刘恒。
8 举贤良:推举有文才之士,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汉书·文帝纪》载,前元二年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这是汉代举贤良之始。
9 晁错:西汉初年文人。对策:晁错有《贤良文学对策》。载《汉书·晁错传》。
10 蔚:草木繁盛,引申指文采之盛。举首:《汉书·晁错传》载,汉文帝“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文帝于前元十五年九月“亲策诏之”,晁错应诏上《贤良文学对策》;“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高第”。
11 孝武:指汉武帝刘彻。益明:更加显著。《汉书·武帝纪》载,汉武帝即位的第一年就下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12 旁求:广求。俊乂(yì义):《尚书·皋陶谟》:“九德咸事,俊乂在官。”孔疏:“马(融)、王(肃)、郑(玄)皆云:才德过千人为俊,百人为乂。”
13 登庸:升用。
14 甲科:汉代射策,按试题大小难易分甲乙科。
15 裁以辨:即上文所说的“辨洁”。《诔碑》篇曾说:“《桓彝》一篇,最为辨裁。”“辨裁”与“裁以辨”意近。
16 赡(shàn善):富足。
17 征:证验。
18 仲舒:董仲舒,西汉著名儒学家。他有《举贤良对策》三篇,载《汉书·董仲舒传》。
19 祖述《春秋》:宗奉发挥《春秋》之学。《史记·儒林列传》说董仲舒“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20 阴阳之化: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说:“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21 慁(hùn混去):混乱。
22 公孙:指公孙弘,字季,西汉武帝时为丞相。他有《举贤良对策》,载《汉书·公孙弘传》。
23 情举:指情意表达明显。
24 太常:官名,掌礼乐祭祀;汉代的太常兼管选试。
25 擢(zhuó琢):拔,提升。《汉书·公孙弘传》载,武帝元光五年公孙弘应试,“时对者百余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
26 杜钦:字子夏,西汉成帝时为大将军王凤的幕僚,他有《举贤良方正对策》和《白虎殿对策》,载《汉书·杜周(附钦)传》。
27 略而指事:杜钦的两篇对策,都虽简略而有专指。成帝“为太子时,以好色闻”。杜钦的《举贤良方正对策》,要求成帝“正后妾,抑女宠”;特别是《白虎殿对策》,针对“天地之道何贵?王者之法何如?六经之义何上?人之行何先?取人之术何以?当世之治何务?”这样一些广泛的策问题目,杜钦由“天道贵信,地道贵贞”的简略论述,过渡到重点讲“当世”“玩色无厌”、“爱宠偏于一人”的危险。
28 治:治世,宣:发。
29 鲁丕:字叔陵,东汉名儒。有《举贤良方正对策》,载袁宏《后汉纪》卷十六。
30 儒雅:博学的儒生。
31 独入高第:《后汉书·鲁恭(附丕)传》:“建初元年,肃宗(章帝)诏举贤良方正,大司农刘宽举丕。时对策者百有余人,唯丕在高第。”
32 稍:渐。务:追求。
33 纪:综理。
34 称疾:《晋书·孔愉(附坦)传》载,晋元帝“申明旧制,皆令试《经》,有不中科,刺史、太守免官。太兴三年,秀孝多不敢行;其有到者,并托疾”。会:对,答。《尔雅·释诂》:“妃、合、会,对也。”
35 汉饮博士:《汉书·成帝纪》载,鸿嘉“二年春,行幸云阳。三月,博士行饮酒礼,有雉蜚集于庭,历阶升堂而雊(鸣)。后集诸府,又集承明殿”。王音认为这是“谴告人君”将有灾祸的预兆(见《汉书·五行志中》)。雉(zhì治):山鸡,俗称野鸡。蜚(fěi非):飞。博士:官名,汉置五经博士。汉成帝《举博士诏》:“儒林之官,四海渊原,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见《汉书·成帝纪》)
36 晋策秀才:《晋书·五行志中》载,成帝咸和六年正月,“会州郡秀孝于乐贤堂,有麏见于前,获之。……自丧乱以后,风教陵夷,秀孝策试,乏四科之实,麏兴于前,或斯故乎!”麏(jūn君):獐,似鹿而较小的动物。
(四) 夫驳议偏辨,各执异见;对策揄扬1,大明治道。使事深于政术,理密于时务2;酌三五以镕世3,而非迂缓之高谈4;驭权变以拯俗5,而非刻薄之伪论;风恢恢而能远6,流洋洋而不溢7:王庭之美对也。难矣哉,士之为才也!或练治而寡文,或工文而疏治;对策所选,实属通才,立足文远8,不其鲜欤9! 〔译文〕
驳议侧重于辨析事理,各有其不同的见解;对策主要用以正面阐明自己的观点,目的在于发扬光大治国之道。因此,论事要深明政术,说理要切合实际;应参考汉代文武之世的经验来治理当世,而不是不切实际的高谈阔论;要能随机应变以拯救世事,而非刻薄的欺人之谈;要如广阔的风而吹送得遥远,像充满的水却不外溢:这就是朝廷的美对了。文人应具备的才力,真是不易呀!有的熟练治理,却缺乏文才;有的精于文辞,对政事却很生疏;对策所需的人才,确是全面的通才,文质兼备的人,历史上不是很少么?
〔注释〕 1 揄扬:宣扬。
2 密:贴近,结合。
3 三五:指西汉文帝武帝时期。《汉书·郊祀志下》:“夫周秦之末,三五之隆。”颜师古注:“三,谓三皇;五,谓五帝也。”王先谦补注引刘奉世曰:“‘周秦之末,三五之隆’,语有害而理未通,疑有误。三五似指三世五世而言,谓文武之时也。”按文帝为西汉第三代帝王,武帝为第五代帝王。刘勰论对策之兴隆,正谓“汉文中年,始举贤良”,至“孝武益明,旁求俊乂”。
4 迂缓:舒缓,指言论的不切事理,远离实际。
5 权变:随机应变。拯(zhěng整):救。
6 恢恢:广阔的样子。
7 溢:充满而外流。
8 志足文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9 鲜:少。
(五) 赞曰:议惟畴政1,名实相课2。断理必纲3,摛辞无懦4。对策王庭,同时酌和5。治体高秉6,雅谟远播7。
〔译文〕
总之,“议”用于商讨政事,应该名实相符。分析道理要有力量,运用文辞不能软弱。在帝王之前对策,众多的应试者同时斟酌对答;只要把握好议对文应有益于治道的特点,雅正的谋议就能远为传播。
〔注释〕
1 畴:这里是畴咨,访问的意思。《三国志·魏书·管宁传》:“高祖文皇帝畴咨群公,思求俊乂。”
2 课:查核。
3 断理必纲:“纲”应为“刚”。《声律》篇有“务在刚断”之说。刚:和下句“懦”字相对,指说理刚强有力。
4 摛(chī吃):舒展,发布。懦:弱。
5 酌:斟酌,思考。和(hè贺):应答。
6 治体:指议对用于“弛张治术”、“大明治道”的这种特点。秉:执。
7 雅谟:雅正的谟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