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画舫录》 画舫录
作者:李斗
扬州自春秋末吴王夫差开筑邗城以来,已有二千五百年历史。隋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江、淮、河、海四大水系,使扬州成为南北水路交通枢纽。至唐为全盛时期,时有“扬一益二”之称。其后屡遭兵燹,兴兴废废,但均衰而复兴。明清间为两淮盐运漕运中心,万商云集,号称东南一大都会。康熙干隆南巡时多次临幸,客观上催化了扬州的城市建设和经济文化发展。干隆年间商业经济下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便利的交通,吸引了南来北往的四方名士汇集扬州。在海通和铁路兴筑前,扬州既是东南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艺术中心。《扬州画舫录》则是这一繁荣时期的现实记录,它是一部由当代人记叙当代事的笔记体式的扬州人民生活史。自干隆三十年(1795年)初刊以来,造经翻刻,二百年来绵延流播。“地以文灵,文以地著”,本书及其作者李斗,与扬州学派、扬州画派诸前贤,在创造发展独具自我风格的维扬文化中,具有他们各自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李斗(1749-1817)字北有,号艾塘,一字艾堂。原籍山西忻县,寄寓仪征。诸生,一生无官职。博学工诗,通数学音律善书法尤精戏曲。晚年以疾食防风而愈,名所居为防风馆。著有《永报堂诗集八卷艾堂乐府一卷》及《岁星记》、《奇酸记》等传奇。李斗有性格也有见解,自谓“幼失学,疏经史,而好游山水。”他交游广泛,物探新奇,博涉古今,独具慧眼;他不囿于书斋,而是睁眼看世界,开步走天下,崇尚实地考察,因而见多识广。身处繁华,阅读繁华,遍写繁华,本书从收集资料起笔到撰写完成刊刻,历时整整三十年。在十五岁到四十五岁人生的青壮年时期,李斗“尝三致粤西,七游闽浙,一往楚豫,两上京师”,家居扬州亦“时泛舟湖上,往来于诸工段间”。“漫飞双桨著闲书”,他以崇真尚守、恬适的心态和人格智慧,观察审视着所居城市的日新月异的变革,了解她的历史及现状,旁搜远引,对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数家珍般地登而记之。语言简约,笔调轻灵。刊刻前后,时贤纷纷序跋题咏,一时曾“洛阳纸贵”。阅读注释本书,每常掩卷感叹,惊讶书中包含如此大的信息量及作者的采集功夫,敬仰作者的理性精神和人生状态!
全书按扬州城市区域的划分和郊外景点的布局,分条块有序叙述;人物的记载则穿插其间。画舫者,游宴所乘之舟;题名“画舫录”,取意于游踪所至登而记之录而达之之意。其内容包括城池水系沿革、山川园林、寺观庙坛、市肆文物、备款风物掌故,兼采论学名篇、诗词楹联,以至营造法式以及康熙干隆南巡盛况及御诗御笔、名流学士的行状小传……一个社会的文化总可分为雅俗两面,“上之贤士大夫流风余韵,下之琐细猥亵之事”,本书所见所闻、记人记事不作偏废。有地位有银子有文化的达官豪商、闻人雅士、忠孝节烈自然榜上有名,闾里细民、三教九流同样记录在册;文章太守、文人雅士的游宴咏唱与风靡一时的花雅两部的戏曲演唱、民间各类节庆、传统祭祀,同样描述得有声有色;文人贤士为儒为臣,其行状小传、高头文章—一罗列,其豪宴排场、浪迹楼馆、流连声色也诙谐一过;敛聚巨资的诸家盐商附庸风雅,竞趋时尚,其家族家世家业奢俭不一的家风及所构园林园主的更迭交替,交代十分清楚;以盐商及达官闻人为中心的文化人活动圈子,南来北往侨居扬州者的行踪、特长、作为等道来也清晰明白;当日扬州酒楼茶馆甲于天下,从街市食肆、家庖行庖、地方传统名菜、点心小吃乃至满汉全席。其他诸如园林馆阁的构筑,金石、古玩、字画的收集,书籍碑帖的刻印,衣料、服装、首饰及各种消费工艺品的设计制作,其时均领天下潮流。印刷雕板、漆器玉雕、盆景园艺亦占人之先……总之,维扬文化特色和盘托出、应有尽有,书中蕴藏着极其具体而宝贵的人文资源,对发展当今扬州的经济及旅游文化事业,可资发掘借鉴。 此外,本书保存有大量极有价值的资料:如卷五卷十一黄文旸《曲海目》及焦循的《曲考》以及当时花雅两部戏曲、曲艺、杂技、傀儡戏等各种民间技艺之资料的收集,向为研究戏曲史的重要文献;卷十七《工段营造录》、卷四和其他散见各卷结合景观叙述的营造法式诸段落,则是李斗结合当时扬州各工段施工实况,精心节录采纳自《工部工程做法》、《内廷圆明园内工诸作现行则例》诸书。这些章节虽与全书叙述格调不一,但它们的刊出使官书秘籍得以流传,让读书人了解营造知识,客观上沟通了匠儒。营造以及天文律算、文物考古等乃专门之学,学养所限,本书只作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文字校勘,而不敢妄作注释。其他如卷十八《舫扁录》则是对当时扬州画肪的演变、规模、船主及命名提匾等的具体实录。北郊二十四景观的有关题咏、楹联、唐人集句联,多为名人所书。李斗曾自述有集联的爱好,从这些收集完备的楹联中,我们可以体味到扬州园林文化的深层内涵,故书后附编《集句联作者索引》。为方便一部分专门研究者的工作,书后编有《人名索引》。本书人名、字号、别称等运用庞杂,前后记叙时有重沓,绝大部分已作归集整理,余则尚待归考。
此次印行的为简化字体注释本,以干隆乙卯年(1795年)自然企藏版本为底本,参以清方浚颐同治十七年(1872年)重刻本,江北平、涂雨公先生点校的繁体断句本(简称“中华本”),周光培先生点校的繁体新式标点本(简称“广陵本”),以及阚锋先生关于《工段营造录》的校注等。本书除完全保留原书中的序、自序、跋、题咏及附图32幅外,《蜀冈保障河全景图》转录自《平山堂图志》,《江都甘泉四境分界图》、《江都县城原图》、《宋三城图》、《宋大城图》则分别转录自干隆《江都县志》、《江都县续志》。意在方便读者图文对照欣赏:阅读古扬州,心驰神往今日新扬州。
百衲成衣,今始交稿;自觉浅陋,乞求赐教。我担任的只是向观众介绍剧情的“副末开场”角色,粉墨登场唱大戏的是李斗的《扬州画舫录》。《画舫录》得以再次印行,其功在策划。在此真忱感谢山东友谊出版社及给于指点帮助的诸师友同好。 2000年仲夏
李斗(1749-1817)字北有,号艾塘,一字艾堂。原籍山西忻县,寄寓仪征。诸生,一生无官职。博学工诗,通数学音律善书法尤精戏曲。晚年以疾食防风而愈,名所居为防风馆。著有《永报堂诗集八卷艾堂乐府一卷》及《岁星记》、《奇酸记》等传奇。李斗有性格也有见解,自谓“幼失学,疏经史,而好游山水。”他交游广泛,物探新奇,博涉古今,独具慧眼;他不囿于书斋,而是睁眼看世界,开步走天下,崇尚实地考察,因而见多识广。身处繁华,阅读繁华,遍写繁华,本书从收集资料起笔到撰写完成刊刻,历时整整三十年。在十五岁到四十五岁人生的青壮年时期,李斗“尝三致粤西,七游闽浙,一往楚豫,两上京师”,家居扬州亦“时泛舟湖上,往来于诸工段间”。“漫飞双桨著闲书”,他以崇真尚守、恬适的心态和人格智慧,观察审视着所居城市的日新月异的变革,了解她的历史及现状,旁搜远引,对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数家珍般地登而记之。语言简约,笔调轻灵。刊刻前后,时贤纷纷序跋题咏,一时曾“洛阳纸贵”。阅读注释本书,每常掩卷感叹,惊讶书中包含如此大的信息量及作者的采集功夫,敬仰作者的理性精神和人生状态!
全书按扬州城市区域的划分和郊外景点的布局,分条块有序叙述;人物的记载则穿插其间。画舫者,游宴所乘之舟;题名“画舫录”,取意于游踪所至登而记之录而达之之意。其内容包括城池水系沿革、山川园林、寺观庙坛、市肆文物、备款风物掌故,兼采论学名篇、诗词楹联,以至营造法式以及康熙干隆南巡盛况及御诗御笔、名流学士的行状小传……一个社会的文化总可分为雅俗两面,“上之贤士大夫流风余韵,下之琐细猥亵之事”,本书所见所闻、记人记事不作偏废。有地位有银子有文化的达官豪商、闻人雅士、忠孝节烈自然榜上有名,闾里细民、三教九流同样记录在册;文章太守、文人雅士的游宴咏唱与风靡一时的花雅两部的戏曲演唱、民间各类节庆、传统祭祀,同样描述得有声有色;文人贤士为儒为臣,其行状小传、高头文章—一罗列,其豪宴排场、浪迹楼馆、流连声色也诙谐一过;敛聚巨资的诸家盐商附庸风雅,竞趋时尚,其家族家世家业奢俭不一的家风及所构园林园主的更迭交替,交代十分清楚;以盐商及达官闻人为中心的文化人活动圈子,南来北往侨居扬州者的行踪、特长、作为等道来也清晰明白;当日扬州酒楼茶馆甲于天下,从街市食肆、家庖行庖、地方传统名菜、点心小吃乃至满汉全席。其他诸如园林馆阁的构筑,金石、古玩、字画的收集,书籍碑帖的刻印,衣料、服装、首饰及各种消费工艺品的设计制作,其时均领天下潮流。印刷雕板、漆器玉雕、盆景园艺亦占人之先……总之,维扬文化特色和盘托出、应有尽有,书中蕴藏着极其具体而宝贵的人文资源,对发展当今扬州的经济及旅游文化事业,可资发掘借鉴。 此外,本书保存有大量极有价值的资料:如卷五卷十一黄文旸《曲海目》及焦循的《曲考》以及当时花雅两部戏曲、曲艺、杂技、傀儡戏等各种民间技艺之资料的收集,向为研究戏曲史的重要文献;卷十七《工段营造录》、卷四和其他散见各卷结合景观叙述的营造法式诸段落,则是李斗结合当时扬州各工段施工实况,精心节录采纳自《工部工程做法》、《内廷圆明园内工诸作现行则例》诸书。这些章节虽与全书叙述格调不一,但它们的刊出使官书秘籍得以流传,让读书人了解营造知识,客观上沟通了匠儒。营造以及天文律算、文物考古等乃专门之学,学养所限,本书只作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文字校勘,而不敢妄作注释。其他如卷十八《舫扁录》则是对当时扬州画肪的演变、规模、船主及命名提匾等的具体实录。北郊二十四景观的有关题咏、楹联、唐人集句联,多为名人所书。李斗曾自述有集联的爱好,从这些收集完备的楹联中,我们可以体味到扬州园林文化的深层内涵,故书后附编《集句联作者索引》。为方便一部分专门研究者的工作,书后编有《人名索引》。本书人名、字号、别称等运用庞杂,前后记叙时有重沓,绝大部分已作归集整理,余则尚待归考。
此次印行的为简化字体注释本,以干隆乙卯年(1795年)自然企藏版本为底本,参以清方浚颐同治十七年(1872年)重刻本,江北平、涂雨公先生点校的繁体断句本(简称“中华本”),周光培先生点校的繁体新式标点本(简称“广陵本”),以及阚锋先生关于《工段营造录》的校注等。本书除完全保留原书中的序、自序、跋、题咏及附图32幅外,《蜀冈保障河全景图》转录自《平山堂图志》,《江都甘泉四境分界图》、《江都县城原图》、《宋三城图》、《宋大城图》则分别转录自干隆《江都县志》、《江都县续志》。意在方便读者图文对照欣赏:阅读古扬州,心驰神往今日新扬州。
百衲成衣,今始交稿;自觉浅陋,乞求赐教。我担任的只是向观众介绍剧情的“副末开场”角色,粉墨登场唱大戏的是李斗的《扬州画舫录》。《画舫录》得以再次印行,其功在策划。在此真忱感谢山东友谊出版社及给于指点帮助的诸师友同好。 2000年仲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