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卷第六 性理三

作者:朱熹
  仁义礼智等名义

  道者,兼体、用,该隱、费而言也。节。以下道理。

  道是统名,理是细目。可学。

  道训路,大概说人所共由之路。理各有条理界瓣。因举康节云:「夫道也者,道也。道无形,行之则见於事矣。如『道路』之『道』,坦然使千亿万年行之,人知其归者也。」閎祖。

  理是有条瓣逐一路子。以各有条,谓之理;人所共由,谓之道。节。

  问:「道与理如何分?」曰:「道便是路,理是那文理。」问:「如木理相似?」曰:「是。」问:「如此却似一般?」曰:「『道』字包得大,理是『道』字裏面许多理脉。」又曰:「『道』字宏大,『理』字精密。」胡泳。

  问:「万物粲然,还同不同?」曰:「理只是这一箇。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节。

  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节。

  问:「既是一理,又谓五常,何也?」曰:「谓之一理亦可,五理亦可。以一包之则一,分之则五。」问分为 五之序。曰:「浑然不可分。」节。

  只是这箇理,分做四段,又分做八段,又细碎分將 去。四段者,意其为 仁义礼智。当时亦因言文路子之说而及此。节。

  理,只是一箇理。理举著,全无欠闕。且如言著仁,则都在仁上;言著诚\,则都在诚\上;言著忠恕,则都在忠恕上;言著忠信,则都在忠信上。只为 只是这箇道理,自然血脉贯通。端蒙。

  理是有条理,有文路子。文路子当从 那裏去,自家也从 那裏去;文路子不从 那裏去,自家也不从 那裏去。须寻 文路子在何处,只挨著理了行。节。  「理如一把线相似,有条理,如这竹篮子相似。」指其上行篾曰:「一条子恁地去。」又別指一条曰:「一条恁地去。又如竹木之文理相似,直是一般理,横是一般理。有心,便存得许多理。」节。

  季通云:「理有流行,有对 待。先有流行,后有对 待。」曰:「难说先有后有。」季通举太极说,以为 道理皆然,且执 其说。人杰 。  先生与人书 中曰:「至微之理,至著之事,一以贯之。」节。

  理无事,则无所依附。节。

  问:「仁与道如何分別?」曰:「道是统言,仁是一事。如『道路』之『道』,千枝百派,皆有一路去。故中庸分道德曰,父子、君臣以下为 天下之达道,智仁勇为 天下之达德。君有君之道,臣有臣之道。德便是箇行道底。故为 君主於仁,为 臣主於敬。仁敬可唤 做德,不可唤 做道。」榦。以下兼论德。

  「至德、至道」: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己之所独得。「盛德、至善」:盛德以身之所得而言,至善以理之极致而言。诚\、忠、孚、信:一心之谓诚\,尽己之谓忠,存於中之谓孚,见於事之谓信。端蒙。

  存之於中谓理,得之於心为 德,发见於行事为 百行。节。

  德是得於天者,讲学而得之,得自家本分底物事。节。

  问:「汎 观天地间,『日往月来 ,寒往暑来 』,『四时行,百物生』,这是道之用流行发见处。即此而总言之,其往来 生化,无一息间断 处,便是道体否?」曰:「此体、用说得是。但『总』字未当,总,便成兼用说了。只就那骨处便是体。如水之或流,或止,或激成波浪,是用;即这水骨可流,可止,可激成波浪处,便是体。如这身是体;目视,耳听,手足运\动 处,便是用。如这手是体;指之运\动 提掇处便是用。」淳举论语集注曰:「往者过,来 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曰:「即是此意。」淳。以下论体、用。

  问:「前夜说体、用无定所,是隨处说如此。若合万事为 一大体、用,则如何?」曰:「体、用也定。见在底便是体,后来 生底便是用。此身是体,动 作处便是用。天是体,『万物资始』处便是用。地是体,『万物资生』处便是用。就阳言,则阳是体,阴是用;就阴言,则阴是体,阳是用。」宇。

  体是这箇道理,用是他用处。如耳听目视,自然如此,是理也;开眼看物,著耳听声,便是用。江西人说箇虚空底体,涉事物便唤 做用。节。

  问:「先生昔曰:『礼是体。』今乃曰:『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似非体而是用。」曰:「公江西有般乡谈,才见分段子,便说道是用,不是体。如说尺时,无寸底是体,有寸底不是体,便是用;如秤,无星底是体,有星底不是体,便是用。且如扇子有柄,有骨子,用纸糊,此便是体;人摇之,便是用。」杨 至之问体。曰:「合当底是体。」节。

  人只是合当做底便是体,人做处便是用,譬如此扇子,有骨,有柄,用纸糊,此则体也;人摇之,则用也。如尺与秤相似,上有分寸星銖,则体也;將 去秤量物事,则用也。方子。

  问:「去岁闻先生曰:『只是一箇道理,其分不同。』所谓分者,莫只是理一而其用不同?如君之仁,臣之敬,子之孝,父之慈,与国 人交之信之类是也。」曰:「其体已略不同。君臣、父子、国 人是体;仁敬慈孝与信是用。」问:「体、用皆异?」曰:「如这片板,只是一箇道理,这一路子恁地去,那一路子恁地去。如一所屋,只是一箇道理,有厅,有堂。如草木,只是一箇道理,有桃,有李。如这眾人,只是一箇道理,有张三,有李四;李四不可为 张三,张三不可为 李四。如阴阳,西铭言理一分殊,亦是如此。」又曰:「分得愈见不同,愈见得理大。」节。

  诚\者,实有此理。节。以下论诚\。  诚\只是实。又云:「诚\是理。」一作「只是理」。去偽 。

  诚\,实理也,亦诚\愨 也。由汉以来 ,专 以诚\愨 言诚\。至程子乃以实理言,后学皆弃诚\愨 之说不观。中庸亦有言实理为 诚\处,亦有言诚\愨 为 诚\处。不可只以实为诚\,而以诚\愨 为 非诚\也。砥。  问性、诚\。曰:「性是实,诚\是虚;性是理底名,诚\是好处底名。性,譬如这扇子相似;诚\,譬则这扇子做得好。」又曰:「五峰曰:『诚\者,命之道乎!中者,性之道乎!仁者,心之道乎!』此语分得轻重虚实处却好。某以为 『道』字不若改做『德』字,更亲切。『道』字又较疏。」植。  先生问诸友:「『诚\、敬』二字如何分?」各举程子之说以对 。先生曰:「敬是不放肆底意思,诚\是不欺妄底意思。」过。以下诚\敬。  诚\只是一箇实,敬只是一箇畏。端蒙。

  妄诞欺诈为 不诚\,怠惰放肆为 不敬,此诚\敬之別。榦。

  问诚\、敬。曰:「须逐处理会 。诚\若是有不欺意处,只做不欺意会 ;敬若是有谨畏意处,只做谨畏意会。 中庸说诚\,作中庸看;孟子说诚\处,作孟子看。將 来自 相发明耳。」夔孙。

  「谨」字未如敬,敬又未如诚\。程子曰:「主一之谓敬,一者之谓诚\。」敬尚是著力。銖。以下杂论。  问诚\、信之別。曰:「诚\是自然底实,信是人做底实。故曰:『诚\者,天之道。』这是圣人之信。若眾人之信,只可唤 做信,未可唤 做诚\。诚\是自然无妄之谓。如水只是水,火只是火,仁彻 底是仁,义彻 底是义。」夔孙。  叔器问:「诚\与信如何分?」曰:「诚\是箇自然之实,信是箇人所为 之实。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便是诚\。若『诚\之者,人之道也』,便是信。信不足以尽诚\,犹爱 不足以尽仁。上是,下不是。」可学。

  诚\者实有之理,自然如此。忠信以人言之,须是人体出来 方见。端蒙。

  「诚\」字以心之全体而言,「忠」字以其应 事接物而言,此义理之本名也。至曾子所言「忠恕」,则是圣人之事,故其忠与诚\,仁与恕,得通言之。如恕本以推己及物得名,在圣人,则以己及物矣。端蒙。

  问:「仁与诚\何別?」曰:「仁自是仁,诚\自是诚\,何消合理会 !理会 这一件,也看到极处;理会 那一件,也看到极处,便都自见得。」淳。

  或问:「诚\是体,仁是用否?」曰:「理一也,以其实有,故谓之诚\。以其体言,则有仁义礼智之实;以其用言,则有惻 隱、羞恶 、恭敬、是非之实,故曰:『五常百行非诚\,非也。』盖无其实矣,又安得有是名乎!」植。

  或问:「诚\是浑然不动 ,仁是此理流出否?」曰:「自性言之,仁亦未是流出,但其生动 之理包得四者。」

  问:「一与中,与诚\,浩然之气 ,为 一体事否?」曰:「一只是不杂,不可將 做一事。中与诚\与浩然之气 ,固是一事,然其分各別:诚\是实有此理,中是状 物之体段,浩然之气 只是为 气 而言。」去偽 。  问:「仁、义、礼、智、诚\、中、庸,不知如何看?」曰:「仁义礼智,乃未发之性,所谓诚\。中庸,皆已发之理。人之性本实,而释氏以性为 空也。」煇。

  在天只是阴阳五行,在人得之只是刚柔五常之德。泳。以下五常。

  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又曰:「仁木,义金,礼火,智水,信土。」祖道。  或问:「仁义礼智,性之四德,又添『信』字,谓之『五性』,如何?」曰:「信是诚\实此四者,实有是仁,实有是义,礼智皆然。如五行之有土,非土不足以载四者。又如土於四时各寄王十八日,或谓王於戊己。然季夏乃土之本宫,故尤王。月令载『中央土』,以此。」人杰 。

  问:「向蒙戒喻,说仁意思云:『义礼智信上著不得,又须见义礼智信上少不得,方见得仁统五常之意。』大雅今以树 为 喻:夫树 之根固有生气 ,然贯彻 首尾,岂可谓榦与枝、花与叶无生气 也?」曰:「固然。只如四时:春为 仁,有箇生意;在夏,则见其有箇亨通意;在秋,则见其有箇诚\实意;在冬,则见其有箇贞固意。在夏秋冬,生意何尝息!本虽彫 零,生意则常存。大抵天地间只一理,隨其到处,分许多名字出来 。四者於五行各有配,惟信配土,以见仁义礼智实有此理,不是虚说。又如干四德,元最重,其次贞亦重,以明终始之义。非元则无以生,非贞则无以终,非终则无以为 始,不始则不能成终矣。如此循环无穷,此所谓『大明终始』也。」大雅。

  得此生意以有生,然后有礼智义信。以先后言之,则仁为 先;以大小言之,则仁为 大。閎祖。

  问:「先生以为 一分为 二,二分为 四,四分为 八,又细分將 去。程子说:『性中只有仁义礼智四者而已。』只分到四便住,何也?」曰:「周先生亦止分到五行住。若要细分,则如易样 分。」节。以下仁义礼智。

  尝言仁义礼智,而以手指画扇中心,曰:「只是一箇道理,分为 两 箇。」又横画一画,曰:「两 箇分为四 箇。」又以手指逐一指所分为 四箇处,曰:「一箇是仁,一箇是义,一箇是礼,一箇是智,这四箇便是箇种子。惻 隱、羞恶 、恭敬、是非便是种子所生底苗。」节。

  人只是此仁义礼智四种心。如春夏秋冬,千头万绪,只是此四种心发出来 。銖。

  吉甫问:「仁义礼智,立名还有意义否?」曰:「说仁,便有慈爱 底意思;说义,便有刚果底意思。声音气 象,自然如此。」直卿云:「六经中专 言仁者,包四端也;言仁义而不言礼智者,仁包礼,义包智。」方子。节同。佐同。

  仁与义是柔软底,礼智是坚 实底。仁义是头,礼智是尾。一似说春秋冬夏相似,仁义一作「礼」。是阳底一截,礼智一作「义智」。是阴底一截。渊。方子录云:「仁义是发出来 嫩底,礼智是坚 硬底。」

  问仁义礼智体用之別。曰:「自阴阳上看下来 ,仁礼属 阳,义智属 阴;仁礼是用,义智是体。春夏是阳,秋冬是阴。只將 仁义说,则『春作夏长』,仁也;『秋敛 冬藏』,义也。若將 仁义礼智说,则春,仁也;夏,礼也;秋,义也;冬,智也。仁礼是敷施出来 底,义是肃杀 果断 底,智便是收藏底。如人肚臟有许多事,如何见得!其智愈大,其藏愈深。正如易中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解者多以仁为 柔,以义为 刚,非也。却是以仁为 刚,义为 柔。盖仁是箇发出来 了,便硬而强;义便是收敛 向裏底,外面见之便是柔。」僩。

  仁礼属 阳,义智属 阴。袁机仲却说:「义是刚底物,合属 阳;仁是柔底物,合属 阴。」殊不知舒畅 发达,便是那刚底意思;收敛 藏缩,便是那阴底意思。他只念得「於仁也柔,於义也刚」两 句,便如此说。殊不知正不如此。又云:「以气 之呼吸言之,则呼为 阳,吸为阴,吸便是收敛 底意。乡饮酒义云:『温 厚之气 盛於东南,此天地之仁气 也;严 凝之气 盛於西北,此天地之义气 也。』」僩。

  「仁礼属 阳,属 健;义知属 阴,属 顺。」问:「义则截然有定分,有收敛 底意思,自是属 阴顺。不知智如何解?」曰:「智更是截然,更是收敛 。如知得是,知得非,知得便了,更无作用,不似仁义礼三者有作用。智只是知得了,便交付惻 隱、羞恶 、辞逊三者。他那箇更收敛 得快。」僩。

  生底意思是仁,杀 底意思是义,发见会 通是礼,收一作「深」。藏不测是智。节。

  仁义礼智,便是元亨利贞。若春间不曾发生,得到夏无缘得长,秋冬亦无可收藏。泳。

  问:「元亨利贞有次第,仁义礼智因发而感,则无次第。」曰:「发时无次第,生时有次第。」佐。

  百行皆仁义礼智中出。节。

  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人杰 。

  问:「仁得之最先,盖言仁具义礼智。」曰:「先有是生理,三者由此推之。」可学。

  仁,浑沦言,则浑沦都是一箇生意,义礼智都是仁;对 言,则仁与义礼智一般。淳。

  郑问:「仁是生底意,义礼智则如何?」曰:「天只是一元之气 。春生时,全见是生;到夏长时,也只是这底;到秋来 成遂,也只是这底;到冬天藏敛 ,也只是这底。仁义礼智割做四段,一箇便是一箇;浑沦看,只是一箇。」淳。  问:「仁是天地之生气 ,义礼智又於其中分別。然其初只是生气 ,故为 全体。」曰:「然。」问:「肃杀 之气 ,亦只是生气 ?」曰:「不是二物,只是敛 些。春夏秋冬,亦只是一气 。」可学。

  仁与智包得,义与礼包不得。方子。

  仁所以包三者,盖义礼智皆是流动 底物,所以皆从 仁上渐渐推出。仁智、元贞,是终始之事,这两 头却重。如坎与震,是始万物、终万物处,艮则是中间接续处。  味道问:「仁包义礼智,惻 隱包羞恶 、辞逊、是非,元包亨利贞,春包夏秋冬。以五行言之,不知木如何包得火金水?」曰:「木是生气 。有生气 ,然后物可得而生;若无生气 ,则火金水皆无自而能生矣,故木能包此三者。仁义礼智,性也。性无形影可以摸索,只是有这理耳。惟情乃可得而见,惻 隱、羞恶 、辞逊,是非是也。故孟子言性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 善矣。』盖性无形影,惟情可见。观其发处既善,则知其性之本善必矣。」时举。

  问:「孟子说仁义礼智,义在第二;太极图以义配利,则在第三。」曰:「礼是阳,故曰亨。仁义礼智,犹言东西南北;元亨利贞,犹言东南西北。一箇是对说,一箇是从 一边说起。」夔孙。

  四端犹四德。逐一言之,则各自为 界限;分而言之,则仁义又是一大界限,故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如干文言既曰「四德」,又曰:「干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文蔚。  正淳言:「性之四端,迭为 宾主,然仁智其总统也。『恭而无礼则劳 』,是以礼为 主也;『君子义以为质』,是以义为 主也。盖四德未尝相离,遇事则迭见层出 ,要在人默而识之。」曰:「说得是。」大雅。

  学者疑问中谓:「就四德言之,仁却是动 ,智却是静。」曰:「周子太极图中是如此说。」又曰:「某前日答一朋友书 云:『仁体刚而用柔,义体柔而用刚。』」人杰 。

  问:「仁义礼智四者皆一理。举仁,则义礼智在其中;举义与礼,则亦然。如中庸言:『舜其大智也歟。』其下乃云,『好问,好察邇言,隱恶 而扬善』,谓之仁亦可;『执 其两 端,用其中於民』,谓之义亦可。然统言之,只是发明『智』字。故知理只是一理,圣人特於盛处发明之尔。」曰:「理固是一贯。谓之一理,则又不必疑其多。自一理散为 万事,则灿然有条而不可乱,逐事自有一理,逐物自有一名,各有攸当,但当观当理与不当理耳。既当理后,又何必就上更生疑!」大雅。

  仁义礼智,才去寻 討他时,便动 了,便不是本来底 。又曰:「心之所以会 做许多,盖具得许多道理。」又曰:「何以见得有此四者?因其惻 隱,知其有仁;因其羞恶 ,知其有义。」又曰:「伊川榖种之说最好。」又曰:「冬饮汤 ,是宜饮汤 ;夏饮水,是宜饮水。冬饮水,夏饮汤 ,便不宜。人之所以羞恶 者,是触著这宜,如两 箇物事样 。触著宜便羞恶 者,是独只是一事。」节。末数 语疑有脱误。

  「仁」字须兼义礼智看,方看得出。仁者,仁之本体;礼者,仁之节文;义者,仁之断 制;知者,仁之分別。犹春夏秋冬虽不同,而同出於春:春则生意之生也,夏则生意之长也,秋则生意之成,冬则生意之藏也。自四而两 ,两 而一,则统之有宗,会 之有元,故曰:「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又曰:「仁为 四端之首,而智则能成始而成终;犹元为 四德之长,然元不生於元而生於贞。盖天地之化,不翕聚则不能发散也。仁智交际之间,乃万化之机轴。此理循环不穷,吻合无间,故不贞则无以为 元也。」又曰:「贞而不固,则非贞。贞,如板筑之有榦,不贞则无以为 元。」又曰:「文言上四句说天德之自然,下四句说人事之当然。元者,乃眾善之长也;亨者,乃嘉之会 也。嘉会, 犹言一齐好也。会 ,犹齐也,言万物至此通畅 茂盛,一齐皆好也。利者,义之和处也;贞者,乃事之楨榦也。『体仁足以长人』,以仁为 体,而温 厚慈爱 之理由此发出也。体,犹所谓『公而以人体之』之『体』。嘉会 者,嘉其所会 也。一一以礼文节之,使之无不中节,乃嘉其所会 也。『利物足以和义』,义者,事之宜也;利物,则合乎事之宜矣。此句乃翻转,『义』字愈明白,不利物则非义矣。贞固以贞为 骨子,则坚 定不可移易。」銖。

  问仁。曰:「將 仁义礼智四字求。」又问:「仁是统体底否?」曰:「且理会 义礼智令分明,其空闕一处便是仁。」又曰:「看公时一般气 象如何,私时一般气 象如何。」德明。

  蜚卿问:「仁恐是生生不已之意。人唯为 私意所汨,故生意不得流行。克去己私,则全体大用,无时不流行矣。」曰:「此是眾人公共说底,毕竟紧要处不知如何。今要见『仁』字意思,须將 仁义礼智四者共看,便见『仁』字分明。如何是义,如何是礼,如何是智,如何是仁,便『仁』字自分明。若只看『仁』字,越看越不出。」曰:「『仁』字恐只是生意,故其发而为 惻隱,为 羞恶 ,为 辞逊,为 是非。」曰:「且只得就『惻隱』字上看。」道夫问:「先生尝说『仁』字就初处看,只是乍见孺子入井,而怵惕惻 隱之心盖有不期然而然,便是初处否?」曰:「恁地靠著他不得。大抵人之德性上,自有此四者意思:仁,便是箇温 和底意思;义,便是惨烈刚断 底意思;礼,便是宣著发挥底意思;智,便是箇收敛 无痕跡底意思。性中有此四者,圣门却只以求仁为 急者,缘仁却是四者之先。若常存得温 厚底意思在这裏,到宣著发挥时,便自然会 宣著发挥;到刚断 时,便自然会 刚断 ;到收敛 时,便自然会 收敛 。若將 別箇做主,便都对 副不著了。此仁之所以包四者也。」问:「仁即性,则『性』字可以言仁否?」曰:「性是统言。性如人身,仁是左手,礼是右手,义是左脚,智是右脚。」蜚卿问:「仁包得四者,谓手能包四支可乎?」曰:「且是譬喻如此。手固不能包四支,然人言手足,亦须先手而后足;言左右,亦须先左而后右。」直卿问:「此恐如五行之木,若不是先有箇木,便亦自生下面四箇不得。」曰:「若无木便无火,无火便无土,无土便无金,无金便无水。」道夫问:「向闻先生语学者:『五行不是相生,合下有时都有。』如何?」曰:「此难说,若会 得底,便自然不相悖,唤 做一齐有也得,唤做 相生也得。便虽不是相生,他气 亦自相灌注。如人五臟,固不曾有先后,但其灌注时,自有次序。」久之,又曰:「『仁』字如人酿酒:酒方微发时,带 些温 气 ,便是仁;到发到极热 时,便是礼;到得熟时,便是义;到得成酒后,却只与水一般,便是智。又如一日之间,早间天气 清明,便是仁;午间极热 时,便是礼;晚下渐敘 ,便是义;到夜半全然收敛 ,无些形跡时,便是智。只如此看,甚分明。」道夫。

  「今日要识得仁之意思是如何。圣贤说仁处最多,那边如彼说,这边如此说,文义各不同。看得箇意思定了,將 圣贤星散说体看,处处皆是这意思,初不相背,始得。集注说:『爱 之理,心之德。』爱 是惻 隱,惻隱是情,其理则谓之仁。心之德,德又只是爱 。谓之心之德,却是爱 之本柄。人之所以为 人,其理则天地之理,其气 则天地之气 。理无跡,不可见,故於气 观之。要识仁之意思,是一箇浑然温 和之气 ,其气 则天地阳春之气 ,其理则天地生物之心。今只就人身己上看有这意思是如何。纔有这意思,便自恁地好,便不恁地干燥。將此 意看圣贤许多说仁处,都只是这意。告顏子以『克己復 礼』,克去己私以復 於礼,自然都是这意思。这不是待人旋安排,自是合下都有这箇浑全流行物事。此意思纔无私意间隔,便自见得人与己一,物与己一,公道自流行。须是如此看。孔门弟子所问,都只是问做工夫。若是仁之体段意思,也各各自理会 得了。今却是这箇未曾理会 得,如何说要做工夫!且如程先生云:『偏言则一事,专 言则包四者。』上云:『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恰似有一箇小小底仁,有一箇大大底仁。『偏言则一事』,是小小底仁,只做得仁之一事;『专 言则包四者』,是大大底仁,又是包得礼义智底。若如此说,是有两 样 仁。不知仁只是一箇,虽是偏言,那许多道理也都在裏面;虽是专 言,那许多道理也都在裏面。」致道云:「如春是生物之时,已包得夏长、秋成、冬藏意思在。」曰:「春是生物之时,到夏秋冬,也只是这气流 注去。但春则是方始生荣意思,到夏便是结裏定了,是这生意到后只渐老了。」贺孙曰:「如温 和之气 ,固是见得仁。若就包四者意思看,便自然有节文,自然得宜,自然明辨。」曰:「然。」贺孙。

  或问论语言仁处。曰:「理难见,气 易见。但就气 上看便见,如看元亨利贞是也。元亨利贞也难看,且看春夏秋冬。春时尽是温 厚之气 ,仁便是这般气 象。夏秋冬虽不同,皆是阳春生育之气 行乎其中。故『偏言则一事,专 言则包四者』。如知福州是这箇人,此偏言也;及专 言之,为 九州安抚 ,亦是这一箇人,不是两 人也。故明道谓:『义礼智,皆仁也。若见得此理,则圣人言仁处,或就人上说,或就事上说,皆是这一箇道理。』正叔云:『满腔子是惻 隱之心。』」曰:「仁便是惻 隱之母。」又曰:「若晓 得此理,便见得『克己復 礼』,私欲尽去,便纯是温 和冲粹之气 ,乃天地生物之心。其余人所以未仁者,只是心中未有此气 象。论语但云求仁之方者,是其门人必尝理会 得此一箇道理。今但问其求仁之方,故夫子隨其人而告之。」赵致道云:「李先生云:『仁是天理之统体。』」先生曰:「是。」南升。疑与上条同闻。

  「仁有两 般:有作为 底,有自然底。看来 人之生便自然如此,不待作为 。如说父子欲其亲,君臣欲其义,是他自会 如此,不待欲也。父子自会 亲,君臣自会 义,既自会 恁地,便活泼泼地,便是仁。」因举手中扇云:「只如摇扇,热 时人自会 恁地摇,不是欲他摇。孟子说『乍见孺子入井时,皆有怵惕惻 隱之心』,最亲切。人心自是会 如此,不是內 交、要誉,方如此。大凡人心中皆有仁义礼智,然元只是一物,发用出来 ,自然成四派。如破梨相似,破开成四片。如东对 著西,便有南北相对 ;仁对 著义,便有礼智相对 。以一岁言之,便有寒暑;以气 言之,便有春夏秋冬;以五行言之,便有金木水火土。且如阴阳之间,尽有次第。大寒后,不成便热, 须是且做箇春温 ,渐次到热 田地。大热 后,不成便寒,须是且做箇秋敘 ,渐次到寒田地。所以仁义礼智自成四派,各有界限。仁流行到那田地时,义处便成义,礼、智处便成礼、智。且如万物收藏,何尝休了,都有生意在裏面。如谷种、桃仁、杏仁之类,种著便生,不是死物,所以名之曰『仁』,见得都是生意。如春之生物,夏是生物之盛,秋是生意渐渐收敛 ,冬是生意收藏。」又曰:「春夏是行进去,秋冬是退后去。正如人呵气, 呵出时便热 ,吸入时便冷。」明作。

  百行万善,固是都合著力,然如何件件去理会 得!百行万善摠 於五常,五常又摠 於仁,所以孔孟只教人求仁。求仁只是「主敬」,「求放心」,若能如此,道理便在这裏。方子。拱寿 同。

  学者须是求仁。所谓求仁者,不放此心。圣人亦只教人求仁。盖仁义礼智四者,仁足以包之。若是存得仁,自然头头做著,不用逐事安排。故曰:「苟志於仁矣,无恶 也。」今看大学,亦要识此意,所谓「顾諟天之明命」,「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方子。拱寿 同。

  问求仁。曰:「看来 『仁』字只是箇浑沦底道理。如大学致知、格物,所以求仁也;中庸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力行,亦所以求仁也。」又问:「诸先生皆令人去认仁,必要人体认得这仁是甚物事。」曰:「而今別把仁做一物事认,也不得;羇说鶻突了,亦不得。」燾。

  或问:「存得此心,便是仁。」曰:「且要存得此心,不为 私欲所胜 ,遇事每每著精神照管,不可隨物流去,须要紧紧守著。若常存得此心,应 事接物,虽不中不远。思虑纷扰於中,都是不能存此心。此心不存,合视处也不知视,合听处也不知听。」或问:「莫在於敬否?」曰:「敬非別是一事,常唤 醒此心便是。人每日只鶻鶻突突过了,心都不曾收拾得在裏面。」又曰:「仁虽似有刚直意,毕竟本是箇温 和之物。但出来 发用时有许多般,须得是非、辞逊、断 制三者,方成仁之事。及至事定,三者各退,仁仍旧温 和,缘是他本性如此。人但见有是非、节文、断 制,却谓都是仁之本意,则非也。春本温 和,故能生物,所以说仁为 春。」明作。  或曰:「存得此心,即便是仁。」曰:「此句甚好。但下面说『合於心者为 之,不合於心者勿为 』,却又从 义上去了,不干仁事。今且只以孟子『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便见得仁义之別。盖仁是此心之德;才存得此心,即无不仁。如说『克己復 礼』,亦只是要得私欲去后,此心常存耳,未说到行处也。纔说合於心者行之,便侵过义人路底界分矣。然义之所以能行,却是仁之用处。学者须是此心常存,方能审度事理,而行其所当行也。此孔门之学所以必以求仁为 先。盖此是万理之原,万事之本,且要先识认得,先存养得,方有下手立脚处耳。」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文蔚。

  耳之德聪,目之德明,心之德仁,且將 这意去思量体认。○將 爱 之理在自家心上自体认思量,便见得仁。○仁是箇温 和柔软底物事。老子说:「柔弱者,生之徒;坚 强者,死之徒。」见得自是。看石头上如何种物事出!「蔼乎若春阳之温 ,汎 乎若醴酒之醇。」此是形容仁底意思。○当来 得於天者只是箇仁,所以为 心之全体。却自仁中分四界子:一界子上是仁之仁,一界子是仁之义,一界子是仁之礼,一界子是仁之智。一箇物事,四脚撑 在裏面,唯仁兼统之。心裏只有此四物,万物万事皆自此出。○天之春夏秋冬最分晓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虽分四时,然生意未尝不贯;纵雪霜之惨,亦是生意。○以「生」字说仁,生自是上一节事。当来 天地生我底意,我而今须要自体认得。○试自看一箇物坚 硬如顽石,成甚物事!此便是不仁。○试自看温 和柔软时如何,此所以「孝悌为 仁之本」。若如顽石,更下种不得。俗说「硬心肠」,可以见。硬心肠,如何可以与他说话!○惻 隱、羞恶 、辞逊、是非,都是两 意:惻 是初头子,隱是痛;羞是羞己之恶 ,恶 是恶 人之恶 ;辞在我,逊在彼;是、非自分明。○才仁,便生出礼,所以仁配春,礼配夏;义是裁制,到得智便了,所以配秋,配冬。○既认得仁如此分明,到得做工夫,须是「克己復 礼」;「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方是做工夫处。先生令思「仁」字。至第三夜,方说前三条。以后八条,又连三四夜所说。今依次第,不敢移动 。泳。

  仁兼义言者,是言体;专 言仁者,是兼体用而言。节。  孔子说仁,多说体;孟子说仁,多说用。如「克己復 礼」,「惻 隱之心」之类。閎祖。节同。  直卿云:「圣贤言仁,有专 指体而言者,有包体、用而言者。」先生曰:「仁对 义、礼、智言之,则为体;专 言之,则兼体、用。此等处,须人自看,如何一一说得。日日將 来 看,久后须会 见得。」佐。

  周明作问仁。曰:「圣贤说话,有说自然道理处,如『仁,人心』是也;有说做工夫处,如『克己復 礼』是也。」雉。

  前辈教人求仁,只说是渊深温 粹,义理饱足。榦。

  仁在事。若不於事上看,如何见仁。方。

  做一方便事,也是仁;不杀 一虫,也是仁;『三月不违』,也是仁。节。  「仁则固一,一所以为 仁。」言所以一者是仁也。方。

  熟底是仁,生底是恕;自然底是仁,勉强底是恕;无计较、无睹当底是仁,有计较、有睹当底是恕。道夫。

  公在前,恕在后,中间是仁。公了方能仁,私便不能仁。可学。  仁是爱 底道理,公是仁底道理。故公则仁,仁则爱 。端蒙。

  公是仁之方法,人身是仁之材料。銖。  公却是仁发处。无公,则仁行不得。可学。

  仁,將 「公」字体之。及乎脱落了「公」字,其活底是仁。季通语。方。

  或问仁与公之別。曰:「仁在內 ,公在外。」又曰:「惟仁,然后能公。」又曰:「仁是本有之理,公是克己工夫极至处。故惟仁然后能公,理甚分明。故程子曰:『公而以人体之。』则是克尽己私之后,只就自身上看,便见得仁也。」

  公不可谓之仁,但公而无私便是仁。敬不可谓之中,但敬而无失便是中。道夫。

  无私以闲之则公,公则仁。譬如水,若一些子碍,便成两 截,须是打併 了障塞,便滔滔地去。从周 。拱寿 同。

  做到私欲净尽,天理流行,便是仁。道夫。

  余正叔尝於先生前论仁,曰:「仁是体道之全。」曰:「只是一箇浑然天理。」文蔚。

  王景仁问仁。曰:「无以为 也。须是试去屏叠了私欲,然后子细体验本心之德是甚气 象,无徒讲其文义而已也。」壮 祖。

  周明作谓:「私欲去则为 仁。」曰:「谓私欲去后,仁之体见,则可;谓私欲去后便为 仁,则不可。譬如日月之光,云雾蔽之,固是不见。若谓云雾去,则便指为 日月,亦不可。如水亦然。沙石杂之,固非水之本然。然沙石去后,自有所谓水者,不可便谓无沙无石为水 也。」雉。

  余正叔谓:「无私欲是仁。」曰:「谓之无私欲然后仁,则可;谓无私便是仁,则不可。盖惟无私欲而后仁始见,如无所壅底而后水方行。」方叔曰:「与天地万物为 一体是仁。」曰:「无私,是仁之前事;与天地万物为 一体,是仁之后事。惟无私,然后仁;惟仁,然后与天地万物为 一体。要在二者之间识得毕竟仁是甚模样 。欲晓 得仁名义,须并『义、礼、智』三字看。欲真箇见得仁底模样 ,须是从『 克己復 礼』做工夫去。今人说仁,如糖,皆道是甜;不曾喫 著,不知甜是甚滋味。圣人都不说破,在学者以身体之而已矣。」閎祖。

  或问:「仁当何训?」曰:「不必须用一字训,但要晓 得大意通透。」  「仁」字说得广处,是全体。惻 隱、慈爱 底,是说他本相。高。  仁是根,惻 隱是萌芽。亲亲、仁民、爱 物,便是推广到枝叶处。夔孙。  仁固有知觉;唤 知觉做仁,却不得。閎祖。  以名义言之,仁自是爱 之体,觉自是智之用,本不相同。但仁包四德。苟仁矣,安有不觉者乎!道夫。

  问:「以爱 名仁,是仁之跡;以觉言仁,是仁之端。程子曰:『仁道难名,惟公近之,不可便以公为 仁。』毕竟仁之全体如何识认?『克己復 礼,天下归仁』,孟子所谓『万物皆备 於我』,是仁之体否?」先生曰:「觉,决不可以言仁,虽足以知仁,自属 智了。爱 分明是仁之跡。」浩曰:「惻 隱是仁情之动 处。要识仁,须是兼义、礼、智看。有箇宜底意思是义,有箇让底意思是礼,有箇別白底意思是智,有箇爱 底意思是仁。仁是天理,公是天理。故伊川谓:『惟公近之。』又恐人滯 著,隨即曰:『不可便以公为 仁。』『万物皆备 』固是仁,然仁之得名却不然。」「浩曰」二字可疑。浩。

  问:「先生答湖湘学者书 ,以『爱 』字言仁,如何?」曰:「缘上蔡说得『觉』字太重,便相似说禪。」问:「龟山却推『惻 隱』二字。」曰:「龟山言『万物与我为 一』云云,说亦太宽。」问:「此还是仁之体否?」曰:「此不是仁之体,却是仁之量。仁者固能觉,谓觉为 仁,不可;仁者固能与万物为 一,谓万物为 一为 仁,亦不可。譬如说屋,不论屋是木做柱,竹做壁,却只说屋如此大,容得许多物。如万物为 一,只是说得仁之量。」因举禪语是说得量边事云云。德明。

  问:「程门以知觉言仁,克斋记乃不取,何也?」曰:「仁离爱 不得。上蔡诸公不把爱 做仁,他见伊川言:『博爱 非仁也,仁是性,爱 是情。』伊川也不是道爱 不是仁。若当初有人会 问,必说道『爱 是仁之情,仁是爱 之性』,如此方分晓 。惜门人只领那意,便专 以知觉言之,於爱 之说,若將 浼焉,遂蹉过仁地位去说,將仁 更无安顿处。『见孺子匍匐將 入井,皆有怵惕惻 隱之心』,这处见得亲切。圣贤言仁,皆从 这处说。」又问:「知觉亦有生意。」曰:「固是。將 知觉说来 冷了。觉在知上却多,只些小搭在仁边。仁是和底意。然添一句,又成一重。须自看得,便都理会 得。」淳。宇同。

  余景思问仁之与心。曰:「『仁』字是虚,『心』字是实。如水之必有冷,『冷』字是虚,『水』字是实。心之於仁,亦犹水之冷,火之热 。学者须当於此心未发时加涵养之功,则所谓惻 隱、羞恶 、辞逊、是非发而必中。方其未发,此心之体寂然不动 ,无可分別,且只恁混沌养將 去。若必察其所谓四者之端,则既思便是已发。」道夫。

  仁。○鸡雏初生可怜意与之同。○意思鲜嫩。○天理著见,一段意思可爱 ,发出即皆是。○切脉同体。说多不能记,盖非言语可喻也。○孟子便说箇样 子。今不消理会 样 子,只如顏子学取。○孔子教人仁,只要自寻 得了后自知,非言可喻。○只是天理,当其私欲解剥,天理自是完备 。只从 生意上说仁。○其全体固是仁,所谓专 言之也。又从 而分,则亦有仁义分言之仁。今不可於名言上理会 ,只是自到便有知得。○上蔡所谓「饮食知味」也。方。

  湖南学者说仁,旧来 都是深空说出一片。顷见王日休解孟子云:「麒麟者,狮子也。」仁本是惻 隱温 厚底物事,却被他们说得抬虚打险,瞠眉弩眼,却似说麒麟做狮子,有吞伏百兽之状 ,盖自「知觉」之说起之。麒麟不食生肉,不食生草;狮子则百兽闻之而脑裂。。

  若说得本源,则不犯「仁」字。禪家曹洞有「五位法」,固可笑。以黑为 正位,白为 偏位。若说时,只是形容箇黑白道理,更不得犯「黑白」二字。皆是要从心 中流出,不犯纸上语。从 周。  义,便作「宜」字看。洽。  不可执 定,隨他理去如此,自家行之便是义。节。

  义是箇毅然说话,如利刀著物。季札。  义如利刀相似,人杰 录云:「似一柄快刀相似。」都割断 了许多牵 绊。祖道。

  义如利刀相似,胸中许多劳 劳 攘攘,到此一齐割断 了。圣贤虽千言万语,千头万项,然一透都透。如孟子言义,伊川言敬,都彻 上彻 下。

  「义」字如一横剑 相似,凡事物到前,便两 分去。「君子义以为 质」,「义以为 上」,「义不食也」,「义弗乘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是此义十分精熟,用便见也。

  「克己復 礼为 仁」,善善恶 恶 为 义。驤。

  仁义,其体亦有先后。节。  仁对 义为 体、用。仁自有仁之体、用,义又有义之体、用。伯羽。  赵致道问:「仁义体用、动 静何如?」曰:「仁固为 体,义固为 用。然仁义各有体用,各有动 静,自详细验之。」贺孙。

  仁义互为 体用、动 静。仁之体本静,而其用则流行不穷;义之用本动 ,而其体则各止其所。  义之严 肃,即是仁底收敛 。淳。  以仁属 阳,以义属 阴。仁主发动 而言,义主收敛而 言。若扬子云:「於仁也柔,於义也刚。」又自是一义。便是这物事不可一定名之,看他用处如何。。

  问「於仁也柔,於义也刚」。曰:「仁体柔而用刚,义体刚而用柔。」銖曰:「此岂所谓『阳根阴,阴根阳』邪?」曰:「然。」銖。

  先生答叔重疑问曰:「仁体刚而用柔,义体柔而用刚。」广请曰:「自太极之动 言之,则仁为 刚,而义为 柔;自一物中阴阳言之,则仁之用柔,义之用刚。」曰:「也是如此。仁便有箇流动 发越之意,然其用则慈柔;义便有箇商量从 宜之义,然其用则决裂。」广。

  「寻 常人施恩惠底心,便发得易,当刑杀 时,此心便疑。可见仁属 阳,属 刚;义属 阴,属 柔。」直卿云:「即將 『舒敛 』二字看,便见:喜则舒,怒则敛 。」方子。

  仁义如阴阳,只是一气 。阳是正长底气 ,阴是方消底气 ;仁便是方生底义,义便是收回头底仁。要之,仁未能尽得道体,道则平铺地散在裏,仁固未能尽得。然仁却是足以该道之体。若识得阳,便识得阴;识得仁,便识得义。识得一箇,便晓 得其余箇。道夫。

  问:「义者仁之质?」曰:「义有裁制割断 意,是把定处,便发出许多仁来 。如非礼勿视听言动 ,便是把定处;『一日克己復 礼,天下归仁』,便是流行处。」淳。

  问:「孟子以惻 隱为 仁之端,羞恶 为 义之端。周子曰:『爱 曰仁,宜曰义。』然以其存於心者而言,则惻 隱与爱 固为 仁心之发。然羞恶 乃就耻不义上反说,而非直指义之端也。『宜』字乃是就事物上说。不知义在心上,其体段如何。」曰:「义之在心,乃是决裂果断者 也。」柄。

  天下之物,未尝无对 :有阴便有阳,有仁便有义,有善便有恶 ,有语便有默,有动 便有静。然又却只是一箇道理。如人行出去是这脚,行归亦是这脚。譬如口中之气 ,嘘则为 温 ,吸则为 寒耳。雉。

  礼者,节文也。礼数 。节。

  直卿曰:「五常中说知有两 般:就知识处看,用著知识者是知;就理上看,所以为 是为 非者,亦知也。一属 理,一属 情。」曰:「固是。道德皆有体有用。」宇。

  礼者,仁之发;智者,义之藏。且以人之资质言之:温 厚者多谦逊,通晓 者多刻剥。燾。

  问仁、敬。曰:「上蔡以来 ,以敬为 小,不足言,须加『仁』字在上。其实敬不须言仁,敬则仁在其中矣。」方,以下兼论恭敬忠信。  恭主容,敬主事。有事著心做,不易其心而为 之,是敬。恭形於外,敬主於中。自诚\身而言,则恭较紧;自行事而言,则敬为 切。淳。

  初学则不如敬之切,成德则不如恭之安,敬是主事。然专 言,则又如「修己以敬」,「敬以直內 」。只偏言是主事。恭是容貌上说。端蒙。

  问:「『恭敬』二字,以谓恭在外,功夫犹浅\;敬在內 ,功夫大段细密。」曰:「二字不可以深浅\论。恭敬,犹『忠信』两 字。」文蔚曰:「恭即是敬之发见。」先生默然良久,曰:「本领虽在敬上,若论那大处,恭反大如敬。若不是裏面积盛,无缘发出来 做得恭。」文蔚。

  吉甫问恭敬。曰:「『恭』字软,『敬』字硬。」直卿云:「恭似低头,敬似抬头。」至。

  因言「恭敬」二字如忠信,或云:「敬,主於中者也;恭,发於外者也。」曰:「凡言发於外,比似主於中者较大。盖必充积盛满,而后发於外,则发於外者岂不如主於中者!然主於中者却是本,不可不知。」僩。

  忠信者,真实而无虚偽 也;无些欠闕,无些间断, 朴 实头做去,无停住也。敬者,收敛 而不放纵也。祖道。  忠自裏面发出,信是就事上说。忠,是要尽自家这箇心;信,是要尽自家这箇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