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淡黄柳》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②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
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 ①金人入侵,南宋偏安江南,合肥当时已成边区。②纾:解除,排解,宽解。
1.上阙是从哪几个方面营造“岑寂”之境的?(3分)
2.最后三句(“燕燕”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的?(4分)
参考答案:
1.(1)从听觉方面写出了凄清冷冽之气。(2)从身体感觉方面写天气寒冷,更写客子心中之寒。(3)从视觉方面写出唯有颜色相似、形态相似而天地迥异、客居却难以相融的隔阂感。(4分)
2.(1)以景衬情,以归来之燕和池塘寒意深重的碧色,衬托出作者深重的旅居情怀。
二
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首二句与《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世伤时的意味。
B.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
C.“寒恻恻”写的是一种体肤之感,这种感觉既来源于衣单不耐春寒的现实状况,更多地来自于“空城晓角”的心理感受。
D.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念化作了一幅具体的图画,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
E.刘禹锡曾写“自古逢秋悲寂寥”,姜夔却写“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一个“怕”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5分)
参考答案
1.B、C(A项《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没有表达“客中凄凉”的意味;D项“池塘自碧”四字以池水的无情表达人之多感多情,并无指责池水占尽春色之意;E项“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理解错误。)
2.①(2分)诗人看尽柳色的风光,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诗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②(2分)异乡又逢寒食,诗人唯怕花落春去,可见诗人惜春伤春的迟暮之悲;③(2分)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景象则暗含了诗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此题考查对“有我之境”的分析,实际上考查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与归纳。答题时可根据题目对“有我之境”的提示“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从“我”的思想情感与“物”的“色彩”特点进行分析。】
附加注释
纾:解除,排除,宽解
空城:合肥曾被金兵掠夺一空
垂杨陌:杨柳飘拂的小巷
测测:寒冷凄恻
岑寂:寂静
寒食:在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
译文
我居住在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街巷荒凉少人,与江左不同。只有柳树,在大街两旁轻轻飘拂,让人怜惜。因此创作此词,来抒发客居在外的感受。拂晓,冷清的城中响起凄凉的音乐声。那声音被风一吹,传到垂柳依依的街头巷口。我独自骑在马上,只着一件到单衣裳,感觉有阵阵寒气袭来。看遍路旁垂柳的鹅黄嫩绿,都如同在江南时见过那样的熟悉。正在孤单之间,明天偏偏又是寒食节。我也如往常带上一壶酒,来到小桥近处恋人的住处。深怕梨花落尽而留下一片秋色。燕子飞来,询问春光,只有池塘中水波知道。
赏析:
绍熙二年(1191)春,姜夔旅居合肥,写下了这首词。虽然词人在词前提到“以纾客怀”,但全篇写的都是景色,词人旅居他乡的惆怅以及感世伤怀的愁绪尽在不言中。
上片主要写景,写出独自一人清晨徜徉在垂杨空街的凄凉。开篇两句写“巷陌凄凉”,语气沉重,蕴含忧国伤时之感。“空城”一词,写出城内的萧条和冷落;“晓角”烘托出悲凉的气氛。“马上单衣寒恻恻” 一句转而写人,描写了词人独自在他乡的情景。“看尽”二句继续写景,将眼前 “鹅黄嫩绿”的柳色与江南的景色做对比,好像“都是江南旧相识”,淡淡的思乡情绪蔓延开来。
下片“正岑寂”一句,承上启下。柳色勾起对故乡的思念,但身处异乡,故而内心升起 “岑寂”之感。“明朝又寒食”一句点出时令:明天又到寒食。“强携酒”三句转而抒情,喝酒寻欢也不过是强颜欢笑以排遣寂寞而已。词人强打精神携酒前往弹筝小妹家过节,却也“怕梨花落尽成秋色”,虽然寻春可以消解内心的愁闷,但恐怕眼前的梨花很快凋零成秋色。末三句承接上句,与花凋春去融合在一起,词人想象燕子归来时,寻春无着,询问春天时,只看到池塘碧水。
整首词弥漫凄清冷隽的气氛,词人以春景反衬空城的冷清,试图排遣内心的愁苦,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家国的隐恨。
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②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
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 ①金人入侵,南宋偏安江南,合肥当时已成边区。②纾:解除,排解,宽解。
1.上阙是从哪几个方面营造“岑寂”之境的?(3分)
2.最后三句(“燕燕”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的?(4分)
参考答案:
1.(1)从听觉方面写出了凄清冷冽之气。(2)从身体感觉方面写天气寒冷,更写客子心中之寒。(3)从视觉方面写出唯有颜色相似、形态相似而天地迥异、客居却难以相融的隔阂感。(4分)
2.(1)以景衬情,以归来之燕和池塘寒意深重的碧色,衬托出作者深重的旅居情怀。
二
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首二句与《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世伤时的意味。
B.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
C.“寒恻恻”写的是一种体肤之感,这种感觉既来源于衣单不耐春寒的现实状况,更多地来自于“空城晓角”的心理感受。
D.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念化作了一幅具体的图画,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
E.刘禹锡曾写“自古逢秋悲寂寥”,姜夔却写“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一个“怕”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5分)
参考答案
1.B、C(A项《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没有表达“客中凄凉”的意味;D项“池塘自碧”四字以池水的无情表达人之多感多情,并无指责池水占尽春色之意;E项“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理解错误。)
2.①(2分)诗人看尽柳色的风光,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诗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②(2分)异乡又逢寒食,诗人唯怕花落春去,可见诗人惜春伤春的迟暮之悲;③(2分)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景象则暗含了诗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此题考查对“有我之境”的分析,实际上考查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与归纳。答题时可根据题目对“有我之境”的提示“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从“我”的思想情感与“物”的“色彩”特点进行分析。】
附加注释
纾:解除,排除,宽解
空城:合肥曾被金兵掠夺一空
垂杨陌:杨柳飘拂的小巷
测测:寒冷凄恻
岑寂:寂静
寒食:在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
译文
我居住在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街巷荒凉少人,与江左不同。只有柳树,在大街两旁轻轻飘拂,让人怜惜。因此创作此词,来抒发客居在外的感受。拂晓,冷清的城中响起凄凉的音乐声。那声音被风一吹,传到垂柳依依的街头巷口。我独自骑在马上,只着一件到单衣裳,感觉有阵阵寒气袭来。看遍路旁垂柳的鹅黄嫩绿,都如同在江南时见过那样的熟悉。正在孤单之间,明天偏偏又是寒食节。我也如往常带上一壶酒,来到小桥近处恋人的住处。深怕梨花落尽而留下一片秋色。燕子飞来,询问春光,只有池塘中水波知道。
赏析:
绍熙二年(1191)春,姜夔旅居合肥,写下了这首词。虽然词人在词前提到“以纾客怀”,但全篇写的都是景色,词人旅居他乡的惆怅以及感世伤怀的愁绪尽在不言中。
上片主要写景,写出独自一人清晨徜徉在垂杨空街的凄凉。开篇两句写“巷陌凄凉”,语气沉重,蕴含忧国伤时之感。“空城”一词,写出城内的萧条和冷落;“晓角”烘托出悲凉的气氛。“马上单衣寒恻恻” 一句转而写人,描写了词人独自在他乡的情景。“看尽”二句继续写景,将眼前 “鹅黄嫩绿”的柳色与江南的景色做对比,好像“都是江南旧相识”,淡淡的思乡情绪蔓延开来。
下片“正岑寂”一句,承上启下。柳色勾起对故乡的思念,但身处异乡,故而内心升起 “岑寂”之感。“明朝又寒食”一句点出时令:明天又到寒食。“强携酒”三句转而抒情,喝酒寻欢也不过是强颜欢笑以排遣寂寞而已。词人强打精神携酒前往弹筝小妹家过节,却也“怕梨花落尽成秋色”,虽然寻春可以消解内心的愁闷,但恐怕眼前的梨花很快凋零成秋色。末三句承接上句,与花凋春去融合在一起,词人想象燕子归来时,寻春无着,询问春天时,只看到池塘碧水。
整首词弥漫凄清冷隽的气氛,词人以春景反衬空城的冷清,试图排遣内心的愁苦,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家国的隐恨。
* 淡黄柳姜夔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②客怀。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