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好古《江城子》阅读答案及全词赏析
江城子
[南宋]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③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
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
②馘(guó):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记功。
③治安:贾谊曾给汉文帝上《治安策》。
阅读答案
1.从全词看,“徒感慨”“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6分)
(3)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词上阙的写景句进行赏析。(4分)
(4)这首词的主旨与姜夔《扬州慢》相比有何异同?(4分)
参考答案:
1、(5分)上阕既描写了扬州(维扬)经过战争劫难后的荒凉景象,又陈述了古往今来的英雄都随着时间消逝的史实,在此基础上,“徒感慨”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英雄已逝的深沉思索与感叹。下阕作者先写自己年轻时的志向远大,但随着时间流逝,壮志成空,“空怅望”表现了作者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
2、(6分)①借景抒情。作者运用了单调的景物,形成辽远、凄迷的意境,抒发了对国事的担忧、惆怅之情。 ② 运用典故。作者运用了“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等典故,书写了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③ 直接抒情。作者直接运用“徒感慨,漫悲凉”“空怅望”抒发悲伤、惆怅之情。④对比。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每答出一种手法并分析,给3分;答出任意两种即可。)
(3)上阙写景句情景交融。“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两句以“平沙”、“浅草”、空阔的“天”、“茫茫”的“路”这些单调的景物,为我们展现了维扬劫后苍茫、荒凉的画面,象征着作者惆怅的心情。(2分,“景”“情”各1分;意思对即可)“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两句通过写夜间波涛拍岸,令人寒意顿生,表现了词人辗转难眠、忧虑国事、功业未成的悲凉之感。(2分,“景”“情”各1分;意思对即可)
(4)同:两首词都有对国家昔胜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或答“抒发了‘黍离之悲’”)。(意思对即可)
异:李词除了与姜词一样都表达了对国家昔胜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外,还写了自己年青时的报国之志和如今报国无门的失意愤懑。(意思对即可)
二
【注】: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②馘(guó):割耳朵。③治安:贾谊曾给汉文帝上《治安策》。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词人把自己不能“馘名王,扫沙场”的原因,归结为“欲上治安双阙远”,尖锐指出国家衰亡的关键、维扬屡遭破坏的根子,都是因为统治者不纳忠言。
B.首句“平沙浅草接天长”写景,通过“沙”“草”“天”三种意象勾勒出天空地阔、芳草茂盛的美好春景图。
C.“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手法,景中含情,写夜间听到拍岸涛声,引发激奋之情。
D.“徒感慨,漫悲凉”直接抒发了作者在经过维扬时无限惆怅、悲伤之情。
E.“双阙”,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两边高台上的楼观,这里借指京都。
2.词的下阙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作者借此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 A项,3分;D项,2分;E项,1分;(B项,沙、草、天等为读者展现了维扬劫后的荒凉图景; C项,没有拟人、象征手法。)
2. ①运用典故。作者运用了“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等典故,书写了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②对比。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
(答出表现手法各1分,对手法进行具体分析各2分。语意相近亦可。)
【赏析】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是南宋词人李好古的词作。南宋时,金人多次攻入扬州,破坏之惨重,令人目不忍睹。这首词就是词人李好古的感怀之作。这首词不着力渲染敌人去后的残破,而将重点放在自己保卫家国的责任上,所以其立意高出众人一筹。
于此,其最著名的莫过于姜白石的《扬州慢》,其中有“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样的句子,但李好古过维扬时写的这首《江城子》,此外,词人把自己不能“馘名王,扫沙场”(馘,杀敌后割取左耳以计功)的原因,归结为“欲上治安双阙远”(治安,贾谊曾作《治安策》评议的时政。双阙,指代朝廷),等于说兴亡的关键、维扬屡遭破坏的根子,都因为统治者不纳忠言。这种尖锐态度和批判精神,在同代词人中也是少见的。
这首词在写法上注意了两个结合。一个是写景与抒情结合。词中写景的地方只有四句:“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即仅仅是沙、草、天、路。这些单调的景物,为读者展现了维扬劫后的荒凉。再说,作者又逐次为它们加上“平”“浅”“长”“茫茫”等修饰语,从而共同组成一幅辽远、凄迷的图画,正好象征着作者惆怅的心情。“昨夜波声”一句表面写波涛,背后却有一个在扬州的某一间屋子里听着波声久久不能入睡,想起无限往事的人儿。把这一句同“洗岸骨如霜”放在一起,夏承焘说:“ 两句写夜间听到波声拍岸,使人激奋而气节凛然。”(《唐宋词选注》)则景中之情就更为显著了。还有一个伤今与怀旧的结合。这首词目睹扬州破败景象,痛悼国家不幸,这是“今”;可是词篇中又有“几兴亡”一句,接下去还有“千古英雄成底事”,这是“旧”。有了历史旧事的陪衬,眼前的感慨变得越发深沉幽远;相反,由于当前维扬的变故,千年的兴亡也变得越发真切。同时这一句也奠定了下片的基调,暗示自己也像历史上的无数英雄一样,壮志难酬,只能“徒感慨,漫悲凉”。下半阕开头五句写自己少年时的志向。词人年轻时就有降服中行说(汉文帝时宦者,后投匈奴,成为汉朝的大患)和“馘名王,扫沙场”的雄心壮志,甚至象祖逖的样子,在中流击楫,立下报国誓言。这样,有千古、少年时、目前三个时间层次的结合,词篇抒情的背景就非常开阔,作者因国事而生的忧虑也就特别深广。
这首词直接写到维扬的是前面五句和最末两句。前五句写见闻,结尾处点维扬,全词自然构成一个整体,中间的感慨部分则正好处在包孕之中,这样能使结构紧凑,抒情集中,应该是作者精心安排之作。
【作者简介】
李好古(生卒年不详)高安人。有《碎锦词》一卷,“自署乡贡免解进士”。清吟阁本《阳春白雪》载:“好古字仲敏,原籍下郢(今陕西渭南县东北),可备一说。”大约活动于南宋中后期。其《八声甘州》扬州词云:“百万貔貅夜筑”,似贾似道筑扬州城事。《酹江月》云:“平生英气,叹年来,都付山林泉石。不作云霄轩冕梦,只拟纶竿蓑笠。”盖自慨身世。王鹏运跋谓亦“白石老仙之亚”。宋代名李好古者非止一人,这里指的是写《碎锦词》的李好古。
[南宋]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③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
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
②馘(guó):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记功。
③治安:贾谊曾给汉文帝上《治安策》。
阅读答案
1.从全词看,“徒感慨”“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6分)
(3)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词上阙的写景句进行赏析。(4分)
(4)这首词的主旨与姜夔《扬州慢》相比有何异同?(4分)
参考答案:
1、(5分)上阕既描写了扬州(维扬)经过战争劫难后的荒凉景象,又陈述了古往今来的英雄都随着时间消逝的史实,在此基础上,“徒感慨”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英雄已逝的深沉思索与感叹。下阕作者先写自己年轻时的志向远大,但随着时间流逝,壮志成空,“空怅望”表现了作者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
2、(6分)①借景抒情。作者运用了单调的景物,形成辽远、凄迷的意境,抒发了对国事的担忧、惆怅之情。 ② 运用典故。作者运用了“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等典故,书写了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③ 直接抒情。作者直接运用“徒感慨,漫悲凉”“空怅望”抒发悲伤、惆怅之情。④对比。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每答出一种手法并分析,给3分;答出任意两种即可。)
(3)上阙写景句情景交融。“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两句以“平沙”、“浅草”、空阔的“天”、“茫茫”的“路”这些单调的景物,为我们展现了维扬劫后苍茫、荒凉的画面,象征着作者惆怅的心情。(2分,“景”“情”各1分;意思对即可)“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两句通过写夜间波涛拍岸,令人寒意顿生,表现了词人辗转难眠、忧虑国事、功业未成的悲凉之感。(2分,“景”“情”各1分;意思对即可)
(4)同:两首词都有对国家昔胜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或答“抒发了‘黍离之悲’”)。(意思对即可)
异:李词除了与姜词一样都表达了对国家昔胜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外,还写了自己年青时的报国之志和如今报国无门的失意愤懑。(意思对即可)
二
【注】: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②馘(guó):割耳朵。③治安:贾谊曾给汉文帝上《治安策》。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词人把自己不能“馘名王,扫沙场”的原因,归结为“欲上治安双阙远”,尖锐指出国家衰亡的关键、维扬屡遭破坏的根子,都是因为统治者不纳忠言。
B.首句“平沙浅草接天长”写景,通过“沙”“草”“天”三种意象勾勒出天空地阔、芳草茂盛的美好春景图。
C.“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手法,景中含情,写夜间听到拍岸涛声,引发激奋之情。
D.“徒感慨,漫悲凉”直接抒发了作者在经过维扬时无限惆怅、悲伤之情。
E.“双阙”,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两边高台上的楼观,这里借指京都。
2.词的下阙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作者借此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 A项,3分;D项,2分;E项,1分;(B项,沙、草、天等为读者展现了维扬劫后的荒凉图景; C项,没有拟人、象征手法。)
2. ①运用典故。作者运用了“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等典故,书写了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②对比。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
(答出表现手法各1分,对手法进行具体分析各2分。语意相近亦可。)
【赏析】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是南宋词人李好古的词作。南宋时,金人多次攻入扬州,破坏之惨重,令人目不忍睹。这首词就是词人李好古的感怀之作。这首词不着力渲染敌人去后的残破,而将重点放在自己保卫家国的责任上,所以其立意高出众人一筹。
于此,其最著名的莫过于姜白石的《扬州慢》,其中有“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样的句子,但李好古过维扬时写的这首《江城子》,此外,词人把自己不能“馘名王,扫沙场”(馘,杀敌后割取左耳以计功)的原因,归结为“欲上治安双阙远”(治安,贾谊曾作《治安策》评议的时政。双阙,指代朝廷),等于说兴亡的关键、维扬屡遭破坏的根子,都因为统治者不纳忠言。这种尖锐态度和批判精神,在同代词人中也是少见的。
这首词在写法上注意了两个结合。一个是写景与抒情结合。词中写景的地方只有四句:“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即仅仅是沙、草、天、路。这些单调的景物,为读者展现了维扬劫后的荒凉。再说,作者又逐次为它们加上“平”“浅”“长”“茫茫”等修饰语,从而共同组成一幅辽远、凄迷的图画,正好象征着作者惆怅的心情。“昨夜波声”一句表面写波涛,背后却有一个在扬州的某一间屋子里听着波声久久不能入睡,想起无限往事的人儿。把这一句同“洗岸骨如霜”放在一起,夏承焘说:“ 两句写夜间听到波声拍岸,使人激奋而气节凛然。”(《唐宋词选注》)则景中之情就更为显著了。还有一个伤今与怀旧的结合。这首词目睹扬州破败景象,痛悼国家不幸,这是“今”;可是词篇中又有“几兴亡”一句,接下去还有“千古英雄成底事”,这是“旧”。有了历史旧事的陪衬,眼前的感慨变得越发深沉幽远;相反,由于当前维扬的变故,千年的兴亡也变得越发真切。同时这一句也奠定了下片的基调,暗示自己也像历史上的无数英雄一样,壮志难酬,只能“徒感慨,漫悲凉”。下半阕开头五句写自己少年时的志向。词人年轻时就有降服中行说(汉文帝时宦者,后投匈奴,成为汉朝的大患)和“馘名王,扫沙场”的雄心壮志,甚至象祖逖的样子,在中流击楫,立下报国誓言。这样,有千古、少年时、目前三个时间层次的结合,词篇抒情的背景就非常开阔,作者因国事而生的忧虑也就特别深广。
这首词直接写到维扬的是前面五句和最末两句。前五句写见闻,结尾处点维扬,全词自然构成一个整体,中间的感慨部分则正好处在包孕之中,这样能使结构紧凑,抒情集中,应该是作者精心安排之作。
【作者简介】
李好古(生卒年不详)高安人。有《碎锦词》一卷,“自署乡贡免解进士”。清吟阁本《阳春白雪》载:“好古字仲敏,原籍下郢(今陕西渭南县东北),可备一说。”大约活动于南宋中后期。其《八声甘州》扬州词云:“百万貔貅夜筑”,似贾似道筑扬州城事。《酹江月》云:“平生英气,叹年来,都付山林泉石。不作云霄轩冕梦,只拟纶竿蓑笠。”盖自慨身世。王鹏运跋谓亦“白石老仙之亚”。宋代名李好古者非止一人,这里指的是写《碎锦词》的李好古。
上一篇:舒亶《虞美人·寄公度》阅读答案
下一篇:蔡伸《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 江城子 [南宋]李好古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③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注: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