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延巳《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阅读答案
鹊踏枝
冯延巳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注释
钿筝:用金翠宝石装饰的筝,玉柱:筝上定弦用的玉制码子。
海燕:传说燕子来自海上,故称“海燕”。双飞,一作“晾飞”。以上两句是写有人弹起筝来,双燕由帘内惊起飞走。
游丝:指在空中飞扬的虫丝。落絮:指飘落的柳絮。
1、上阙中“六曲阑干偎碧树”的“偎”字富有特色,请作赏析
2、结合“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两句,分析词中主人公的形象。
参考答案
1.用拟人的手法,形象描绘了绿树与阑干彼此交映的景象;“偎”字又有亲昵的情态,反映出观景人缺少慰藉、寂寞孤单的心情。(2 分。表达特色、作用各1 分)
2.刻画了一位独守空闺、孤独寂寞的女子形象。女主人公整日孤单,好不容易睡浓梦好,偏是莺语惊醒,美好的梦境消失无影;“乱”字暗示了心情烦乱,“无寻处”写出了伤感与惆怅。(5 分。需结合诗句分析,意思符合即可)
二
1.词的上阙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5分)
2.请简要分析“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表现出的主人公的情绪。(6分)
参考答案
1. 表现手法:拟人,衬托(或:烘托、映衬、反衬),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情景交融。分析:阑干“偎”碧树,用拟人手法写出主人公眼中春天的景物也是如此多情;明媚的春景和燕子的双飞,衬托(反衬)了闺中人的寂寞孤独、了无知音;静静的春景和庭院,风吹摆动的杨柳,弹筝的动作,燕子的双飞,动静结合,生动形象;写春景是视觉,“钿筝”乐声和美,从视觉、听觉多角度表现春景的美好;风和日丽的春景触发了闺中人的幽思之情,可谓情景交融。(表现方法答到1—2点给1分,三点以上2分;结合词句分析3分)
2.这两句表现出女主人公因好梦被莺语搅扰而引起的烦恼情绪。(2分)句中“乱”字暗示了闺中之人的心情烦乱,浓睡好梦让现实中无法相会的恋人可以团聚,但短暂的好梦,偏被莺语惊扰。作者借此塑造了一位深闺独居,梦中寄情的思妇孤独寂寞的惆怅之情。(4分)
冯延巳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注释
钿筝:用金翠宝石装饰的筝,玉柱:筝上定弦用的玉制码子。
海燕:传说燕子来自海上,故称“海燕”。双飞,一作“晾飞”。以上两句是写有人弹起筝来,双燕由帘内惊起飞走。
游丝:指在空中飞扬的虫丝。落絮:指飘落的柳絮。
1、上阙中“六曲阑干偎碧树”的“偎”字富有特色,请作赏析
2、结合“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两句,分析词中主人公的形象。
参考答案
1.用拟人的手法,形象描绘了绿树与阑干彼此交映的景象;“偎”字又有亲昵的情态,反映出观景人缺少慰藉、寂寞孤单的心情。(2 分。表达特色、作用各1 分)
2.刻画了一位独守空闺、孤独寂寞的女子形象。女主人公整日孤单,好不容易睡浓梦好,偏是莺语惊醒,美好的梦境消失无影;“乱”字暗示了心情烦乱,“无寻处”写出了伤感与惆怅。(5 分。需结合诗句分析,意思符合即可)
二
1.词的上阙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5分)
2.请简要分析“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表现出的主人公的情绪。(6分)
参考答案
1. 表现手法:拟人,衬托(或:烘托、映衬、反衬),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情景交融。分析:阑干“偎”碧树,用拟人手法写出主人公眼中春天的景物也是如此多情;明媚的春景和燕子的双飞,衬托(反衬)了闺中人的寂寞孤独、了无知音;静静的春景和庭院,风吹摆动的杨柳,弹筝的动作,燕子的双飞,动静结合,生动形象;写春景是视觉,“钿筝”乐声和美,从视觉、听觉多角度表现春景的美好;风和日丽的春景触发了闺中人的幽思之情,可谓情景交融。(表现方法答到1—2点给1分,三点以上2分;结合词句分析3分)
2.这两句表现出女主人公因好梦被莺语搅扰而引起的烦恼情绪。(2分)句中“乱”字暗示了闺中之人的心情烦乱,浓睡好梦让现实中无法相会的恋人可以团聚,但短暂的好梦,偏被莺语惊扰。作者借此塑造了一位深闺独居,梦中寄情的思妇孤独寂寞的惆怅之情。(4分)
上一篇:杜甫《客至》《宾至》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下一篇:汪莘《浣溪沙》阅读答案
* 鹊踏枝冯延巳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注释钿筝:用金翠宝石装饰的筝,玉柱:筝上定弦用的玉制码子。海燕:传说燕子来自海上,故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