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万里桥江上习射》阅读答案及赏析
万里桥江上习射
陆游
坡陇如涛东北倾,胡床看射及春晴。
风和渐减雕弓力,野迥遥闻羽箭声。
天上欃枪端可落,草间狐兔不须惊。
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他年下百城。
【注】①万里桥,在成都锦江上。淳熙四年正月孝宗有诏:沿江诸军,岁再习水战。②胡床:交椅,最初从域外传入。③欃枪,彗星的别名。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定有兵乱。这里代指金兵。④笴,箭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上句写景,诗人眼中高高低低的丘陵犹如起伏的波涛奔流而下,别具壮阔的气势。
B.首联下句点题,诗人在晴朗的春天观看江上将士们演习射箭,陶醉于春日的闲适和愉悦。
C.颔联上句写春风和软,弓箭力量减弱;下句写将士们膂力不凡,长箭的声响远处可闻。
D.颈联将天上的“欃枪”与草间的“狐兔”对举,以警告金人不要像狐兔一样得意猖狂。
E.本诗紧扣“射”字,以景起兴,继而叙事,再转入议论抒怀,有陆游豪迈雄健的诗风。
2.本诗尾联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BD
2.诗人反问的语气,用豪壮的结语,使全诗的思想得到升华,精神为之一振,大大增强了诗的感染力,同时表达出了诗人打败南犯金兵的必胜信念、对不思进取的小人的不屑,以及不甘无所作为、渴望收复江山、建功立业的慷慨斗志。
赏析
该诗塑造了认真操练、臂力非凡、技法高超的将士形象;表达了诗人打败南犯金兵的必胜信念、对不思进取的小人的不屑,以及不甘无所作为、渴望收复江山、建功立业的慷慨斗志。这首诗转接自然,愈转愈深,但始终围绕着“射”字来写,这“箭”也就或明或暗、或虚或实地反复提及,不过背景、含义不尽相同。
开篇写景,诗人从大处落墨,说放眼望去,那高高低低的丘陵,犹如起伏的波涛向东北倾流而下。这就诗题而言,好像是闲笔,其实不然,那“如涛”的比喻,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江水滔滔的画面;同事,诗人将静的“坡陇”化成奔流的波涛,这阔大的境界,跃动的形象,也隐含着诗人激动兴奋的心情。这便为全诗设置了背景,创造了气氛。诗人说正当一个晴朗的春天,我坐在交椅上观看江上将士演习射箭。这一方面点题,一方面点明时间,而后者又为下文埋下伏笔。
第二联紧承“春晴”生发。春天风和日暖,角弓用的胶的粘力受到影响,所以弓的力量也有所减弱。但是,尽管“风和渐减雕弓力”,还是可以听到将士们射出的羽箭带着一声长啸,飞向旷野的远处。这两句诗一退一进,刻画出将士们认真演习,臂力不凡的形象。正因为这样,诗人才感到“天上欃枪端可落”。
颈联是从颔联引出来的议论,意思是如此习武练兵,正可击退金人的侵犯,那些“草间狐兔”大可不必因此而惊慌。有这下一句作陪衬,更加强了上句的力量,更强调出收复失地的宏愿。颔联描写见闻,颈联借以发轮,一实一虚,相得益彰。“端可”、“不须”而语,下得有理,并前后呼应。
尾联宕开一笔,这两句诗实际上是诗人抒怀咏志。男子汉大丈夫只要不死,谁也不能断定无作为。他年有遇,我也能像鲁仲连那样一箭下百城。壮怀激烈,气势磅礴。这一豪壮的结语,使全诗的思想得到升华,精神为之一振,大大增强了诗的感染力,显示了陆诗豪迈雄健的风格。
全诗以写景起,以叙事承,以议论转,以抒怀合。转接自然,愈转愈深,但始终围绕着“射”字来写,这“箭”也就或明或暗、或虚或实地反复提及,不过背景、含义不尽相同,深得七律章法之妙。
陆游
坡陇如涛东北倾,胡床看射及春晴。
风和渐减雕弓力,野迥遥闻羽箭声。
天上欃枪端可落,草间狐兔不须惊。
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他年下百城。
【注】①万里桥,在成都锦江上。淳熙四年正月孝宗有诏:沿江诸军,岁再习水战。②胡床:交椅,最初从域外传入。③欃枪,彗星的别名。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定有兵乱。这里代指金兵。④笴,箭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上句写景,诗人眼中高高低低的丘陵犹如起伏的波涛奔流而下,别具壮阔的气势。
B.首联下句点题,诗人在晴朗的春天观看江上将士们演习射箭,陶醉于春日的闲适和愉悦。
C.颔联上句写春风和软,弓箭力量减弱;下句写将士们膂力不凡,长箭的声响远处可闻。
D.颈联将天上的“欃枪”与草间的“狐兔”对举,以警告金人不要像狐兔一样得意猖狂。
E.本诗紧扣“射”字,以景起兴,继而叙事,再转入议论抒怀,有陆游豪迈雄健的诗风。
2.本诗尾联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BD
2.诗人反问的语气,用豪壮的结语,使全诗的思想得到升华,精神为之一振,大大增强了诗的感染力,同时表达出了诗人打败南犯金兵的必胜信念、对不思进取的小人的不屑,以及不甘无所作为、渴望收复江山、建功立业的慷慨斗志。
赏析
该诗塑造了认真操练、臂力非凡、技法高超的将士形象;表达了诗人打败南犯金兵的必胜信念、对不思进取的小人的不屑,以及不甘无所作为、渴望收复江山、建功立业的慷慨斗志。这首诗转接自然,愈转愈深,但始终围绕着“射”字来写,这“箭”也就或明或暗、或虚或实地反复提及,不过背景、含义不尽相同。
开篇写景,诗人从大处落墨,说放眼望去,那高高低低的丘陵,犹如起伏的波涛向东北倾流而下。这就诗题而言,好像是闲笔,其实不然,那“如涛”的比喻,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江水滔滔的画面;同事,诗人将静的“坡陇”化成奔流的波涛,这阔大的境界,跃动的形象,也隐含着诗人激动兴奋的心情。这便为全诗设置了背景,创造了气氛。诗人说正当一个晴朗的春天,我坐在交椅上观看江上将士演习射箭。这一方面点题,一方面点明时间,而后者又为下文埋下伏笔。
第二联紧承“春晴”生发。春天风和日暖,角弓用的胶的粘力受到影响,所以弓的力量也有所减弱。但是,尽管“风和渐减雕弓力”,还是可以听到将士们射出的羽箭带着一声长啸,飞向旷野的远处。这两句诗一退一进,刻画出将士们认真演习,臂力不凡的形象。正因为这样,诗人才感到“天上欃枪端可落”。
颈联是从颔联引出来的议论,意思是如此习武练兵,正可击退金人的侵犯,那些“草间狐兔”大可不必因此而惊慌。有这下一句作陪衬,更加强了上句的力量,更强调出收复失地的宏愿。颔联描写见闻,颈联借以发轮,一实一虚,相得益彰。“端可”、“不须”而语,下得有理,并前后呼应。
尾联宕开一笔,这两句诗实际上是诗人抒怀咏志。男子汉大丈夫只要不死,谁也不能断定无作为。他年有遇,我也能像鲁仲连那样一箭下百城。壮怀激烈,气势磅礴。这一豪壮的结语,使全诗的思想得到升华,精神为之一振,大大增强了诗的感染力,显示了陆诗豪迈雄健的风格。
全诗以写景起,以叙事承,以议论转,以抒怀合。转接自然,愈转愈深,但始终围绕着“射”字来写,这“箭”也就或明或暗、或虚或实地反复提及,不过背景、含义不尽相同,深得七律章法之妙。
* 万里桥江上习射陆游坡陇如涛东北倾,胡床看射及春晴。风和渐减雕弓力,野迥遥闻羽箭声。天上欃枪端可落,草间狐兔不须惊。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他年下百城。【注】①万里桥,在成都锦江上。淳熙四年正月孝宗有诏:沿江诸军,岁再习水战。②胡床:交椅,最初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