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万山潭作》阅读答案及赏析
万山潭作
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注〕当地传说,即郑交甫遇神女的故事。传说见《列仙传》:汉江中有一洲叫解佩渚,传说郑交甫在此遇到二仙女身佩大如鸡卵的宝珠,儿女解佩以赠,分手后走了十来步,佩和二仙女皆不见了。后来传说此二仙女为汉江女神。
1.本诗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5分)
答:本诗通过诗人自身的行为及所见所想,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清闲,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旷达。(2分)首联以悠闲垂钓及“心闲”直抒胸臆,表达出内心的清闲;(1分)颔联以所见景物的清幽美丽来衬托出内心的闲适;(1分) 颈联和尾联以典故和追求行为来衬托内心的闲适,并以“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写出内心的旷达。(1分)
(解析:本诗属山水田园诗。此类诗歌,诗人往往借助所见自然景物的清幽美丽徠表达内心的闲适与恬淡。本诗中,诗人闲坐垂钓,已有悠闲之意;极目所见,潭中、岸上相映成趣的美景让诗人沉迷;这里的美丽传说让人向往,让人放歌;此情此景,若无清闲之心、旷达之意又怎能描绘出来?)
2.“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是写景佳句,请予以赏析。(6分)
答:“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是诗人垂钓极目所见:潭中之鱼在树的倒影里自由自在游动,岸上之猿在潭水边树上倒挂着。(2分)这情景多么悠闲,多么别致!诗人低头间,潭水中游鱼逍遥,碧波中树影荡漾,这树影的晃动与游鱼的姿态相合,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诗人抬头望,岛上树木苍郁,猿猴倒挂,轻盈自在,构成一幅美妙的画面。(2分)这“鱼”与“猿”,一低一高,遥相呼应,拓展出空间的距离美;这“潭树”与“岛藤”,—上一下,也显示出对称美;这一切,动静有致,色彩相宜,在潭水中相合;相融相谐,极为奇妙。这情景,让人沉迷!(2分)
(解析:这两句是写景语句,所写景物为诗人极目所见。赏析时,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和给人的感受,同时兼顾使用的手法。鱼在潭水中自由游动,猿在岛上藤树间倒挂,一低一高,一上一下,有远有近;再加上湖水荡漾,树影倒影,动静结合,物景相合,景物何其美!足见诗人的悠闲与沉醉)
赏析
《万山潭作》由孟浩然所作,诗中写了清、闲,从神寄游女、归舟放歌的情境中,体现了诗人心境的悠闲、清静、旷达、淡泊。整首诗有动有静,冲淡之风,显隐于动静之中。
这是一首带有古诗意味的律作。诗人常游于万山,诗集中有三首于此得题。此诗诗风古雅质朴,空逸澹宕,清心闲适。
首联,写诗人孟浩然冲淡的心情和垂钓之乐。垂钓本身,已乐在其中,何况静坐磐石之上。一字“坐”更显安闲,并且潭水清澈,与闲适的心境相默契。诗中未提一个乐字,但乐字已融入闲淡之中。
颔联,“鱼行潭树下”,似不合理,盖鱼是水中之物,不可能行之于树下。细细体味,潭侧之树高于潭中之鱼,且树影映入潭水之中,鱼儿翕翕游动,自由自在。故“鱼行潭树下”。在这里,诗人虽没有正面描写树的倒影,但却可以领悟出树的倒影的荡漾美,与游鱼的动态美相互参差,更显出美的多样性。且“鱼行”与“猿挂”,一低一高,遥相呼应,更拓展出空间的距离美。“潭树下”与“岛藤间”,一潭一岛,一树一藤,一下一上,也显示出对称美。
颈联借当地典故抒发情怀。曹植《洛神赋》中说:“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意思是郑交甫曾游于万山,巧遇两个游山的神女,羡慕不已,向神女索取佩带上的饰物,游女解佩赠之,但霎时,游女及佩饰均不见。郑交甫怅惘良久。这个美丽的神话,为万山潭增添了迷人的风采,也触动着诗人的心弦,并自然地引出下句诗来。
尾联,写心中向往,求之不得,于是月下放歌,乘舟而返。游女解佩的故事,给诗人以无穷的遐思。诗人不禁悠然神往,“沿”字用得亦极其神妙,更增添了月儿的动态美,表明不仅仅是一点月色,而是沿途通明,明月满舟,银辉一路,歌声不绝。此情此景,令人向往。
全诗有动有静。首、颔二联,以静为主,寓动于静;颈、尾二联,以动为主,寓静于动。冲淡之风,显隐于动静之中。
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注〕当地传说,即郑交甫遇神女的故事。传说见《列仙传》:汉江中有一洲叫解佩渚,传说郑交甫在此遇到二仙女身佩大如鸡卵的宝珠,儿女解佩以赠,分手后走了十来步,佩和二仙女皆不见了。后来传说此二仙女为汉江女神。
1.本诗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5分)
答:本诗通过诗人自身的行为及所见所想,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清闲,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旷达。(2分)首联以悠闲垂钓及“心闲”直抒胸臆,表达出内心的清闲;(1分)颔联以所见景物的清幽美丽来衬托出内心的闲适;(1分) 颈联和尾联以典故和追求行为来衬托内心的闲适,并以“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写出内心的旷达。(1分)
(解析:本诗属山水田园诗。此类诗歌,诗人往往借助所见自然景物的清幽美丽徠表达内心的闲适与恬淡。本诗中,诗人闲坐垂钓,已有悠闲之意;极目所见,潭中、岸上相映成趣的美景让诗人沉迷;这里的美丽传说让人向往,让人放歌;此情此景,若无清闲之心、旷达之意又怎能描绘出来?)
2.“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是写景佳句,请予以赏析。(6分)
答:“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是诗人垂钓极目所见:潭中之鱼在树的倒影里自由自在游动,岸上之猿在潭水边树上倒挂着。(2分)这情景多么悠闲,多么别致!诗人低头间,潭水中游鱼逍遥,碧波中树影荡漾,这树影的晃动与游鱼的姿态相合,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诗人抬头望,岛上树木苍郁,猿猴倒挂,轻盈自在,构成一幅美妙的画面。(2分)这“鱼”与“猿”,一低一高,遥相呼应,拓展出空间的距离美;这“潭树”与“岛藤”,—上一下,也显示出对称美;这一切,动静有致,色彩相宜,在潭水中相合;相融相谐,极为奇妙。这情景,让人沉迷!(2分)
(解析:这两句是写景语句,所写景物为诗人极目所见。赏析时,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和给人的感受,同时兼顾使用的手法。鱼在潭水中自由游动,猿在岛上藤树间倒挂,一低一高,一上一下,有远有近;再加上湖水荡漾,树影倒影,动静结合,物景相合,景物何其美!足见诗人的悠闲与沉醉)
赏析
《万山潭作》由孟浩然所作,诗中写了清、闲,从神寄游女、归舟放歌的情境中,体现了诗人心境的悠闲、清静、旷达、淡泊。整首诗有动有静,冲淡之风,显隐于动静之中。
这是一首带有古诗意味的律作。诗人常游于万山,诗集中有三首于此得题。此诗诗风古雅质朴,空逸澹宕,清心闲适。
首联,写诗人孟浩然冲淡的心情和垂钓之乐。垂钓本身,已乐在其中,何况静坐磐石之上。一字“坐”更显安闲,并且潭水清澈,与闲适的心境相默契。诗中未提一个乐字,但乐字已融入闲淡之中。
颔联,“鱼行潭树下”,似不合理,盖鱼是水中之物,不可能行之于树下。细细体味,潭侧之树高于潭中之鱼,且树影映入潭水之中,鱼儿翕翕游动,自由自在。故“鱼行潭树下”。在这里,诗人虽没有正面描写树的倒影,但却可以领悟出树的倒影的荡漾美,与游鱼的动态美相互参差,更显出美的多样性。且“鱼行”与“猿挂”,一低一高,遥相呼应,更拓展出空间的距离美。“潭树下”与“岛藤间”,一潭一岛,一树一藤,一下一上,也显示出对称美。
颈联借当地典故抒发情怀。曹植《洛神赋》中说:“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意思是郑交甫曾游于万山,巧遇两个游山的神女,羡慕不已,向神女索取佩带上的饰物,游女解佩赠之,但霎时,游女及佩饰均不见。郑交甫怅惘良久。这个美丽的神话,为万山潭增添了迷人的风采,也触动着诗人的心弦,并自然地引出下句诗来。
尾联,写心中向往,求之不得,于是月下放歌,乘舟而返。游女解佩的故事,给诗人以无穷的遐思。诗人不禁悠然神往,“沿”字用得亦极其神妙,更增添了月儿的动态美,表明不仅仅是一点月色,而是沿途通明,明月满舟,银辉一路,歌声不绝。此情此景,令人向往。
全诗有动有静。首、颔二联,以静为主,寓动于静;颈、尾二联,以动为主,寓静于动。冲淡之风,显隐于动静之中。
上一篇:李白《关山月》阅读答案
下一篇:李商隐《楚宫》阅读答案
* 万山潭作 孟浩然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注〕当地传说,即郑交甫遇神女的故事。传说见《列仙传》:汉江中有一洲叫解佩渚,传说郑交甫在此遇到二仙女身佩大如鸡卵的宝珠,儿女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