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登采石矶》阅读答案及赏析
登采石矶
张之洞
艰难温峤东征地,慷慨虞公北拒时。
衣带一江今涸尽,祠堂诸将竟何之。
众宾同洒神州泪,尊酒重哦夜泊诗。
霜鬓当风忘却冷,危栏烟柳夕阳迟。
【注】①甲午战争爆发后,张之洞由南京回到武汉任湖广总督,这首诗是他归舟经采石矶时所作。②温峤:东晋名将,曾率领水军平定张峻起义。③虞公:南宋大臣虞允文曾率军和完颜亮大战。④夜泊诗:东晋镇西将军谢尚舟行经牛渚,听到袁宏在邻舟吟诗,对他大加赞赏。
1.这首诗不似一般的登临之作,诗人不再是登临览胜,逸兴横飞,而是抒发了自己无限的感慨,你能说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感慨吗?
2.这首诗的结尾有何特色?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在危难中担当重任,忧虑时局;②对英雄已逝,后继无人的忧虑;③自负有救国匡时之略,恨知己难逢。
2.以景语收束全诗,前面一路走来的感慨,议论至此乃变,着以景语,景中含情,使全诗有摇曳不尽之致。诗人凭栏送目,但觉烟柳溟濛。与沉沉的暮霭、迟迟的夕阳混成一片,心情如暮色一样迷茫难消。结尾十四个字中,聚集了霜鬓、寒风、烟柳、夕阳等事物,着力烘托出凄清冷峻的情景,透露出诗人怅惘无奈的心情。
作者简介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省沧州市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清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廿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采石矶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的核心景区,与南京燕子矶、岳阳城陵矶并称“长江三大名矶”,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5公里处的长江东岸,南接著名米乡芜湖,北连六朝古都南京,峭壁千寻,突兀江流,历史悠久,名胜众多,素有“千古一秀”之美誉。
赏析:
题目是“登采石矶”,按理说本诗应写采石矶风光,写登采时矶的所思所闻,但本诗有点特殊,后者有,前者基本没有。这与时间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首联用典。温峤是东晋名将,曾镇压王敦、苏峻叛乱,立下赫赫战功。他东征是为何事,敝人不知。但这里提到他,自然是他东征时曾到过采石矶。虞允文是南宋大臣,他曾与金兵作战,诗中提及他,同样是因为他曾到过这里。作者来到采石矶,睹物思人。就想到曾经在采石矶建功立业的古代英雄人物。句中的“艰难”暗示温峤是在局势艰难的情况下东征的,“慷慨”强调虞允文在面临国事时,充满正气,情绪激昂。作者提到他们,自然对他们的锐身于国事充满了敬佩,对他们的功绩充满了羡慕。自要以之为榜样,希望自己确能担当重任,扭转时局。
颔联“衣带一江”指的是像衣带那样的一条江。以衣带喻江,突出了江的狭窄,不足以成为阻碍。就连这么狭窄的江都干涸了,可见这江已经彻底丧失了天然屏障的功能,不成为阻碍了。它突出了形势的险恶。祠堂诸将,祠堂中被祭祀的将领,指温峤、虞允文这样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竟何之”,最终到哪里去了呢?意思是杳无踪影。这句诗的意思是,英雄已逝,后继无人。作者用这两句突出国运艰难,强调了国无良将,表现了对时局的忧虑。
颈联“众宾同洒神州泪”是说,大家一起为国家多难而哭泣。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尊酒重哦夜泊诗”则是说,我一边喝酒,一边像袁宏那样吟哦夜泊诗。言外之意是,希望有像谢尚那样的人来对我大加赞赏,进而了解我,重用我。这两句抒发了爱国之情,但同时也抒发了虽然自许才高于世,却并无知音见赏的落寞情怀。
尾联“霜鬓”一词表明作者年纪老迈。“当风”是就迎风而立,被风吹拂。“忘却冷”,是说把寒冷都忘掉了。这一句表明作者深深陷入对国事的怀想之中,对于周围环境的状况毫无知觉。它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心程度之深。末句从抒情一下子转入写景:“危栏烟柳夕阳迟”,以景结情,寓情于景,用寒风、危栏、烟柳、夕阳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凄清的晚景图,透露出作者惆怅伤感的心情。
张之洞
艰难温峤东征地,慷慨虞公北拒时。
衣带一江今涸尽,祠堂诸将竟何之。
众宾同洒神州泪,尊酒重哦夜泊诗。
霜鬓当风忘却冷,危栏烟柳夕阳迟。
【注】①甲午战争爆发后,张之洞由南京回到武汉任湖广总督,这首诗是他归舟经采石矶时所作。②温峤:东晋名将,曾率领水军平定张峻起义。③虞公:南宋大臣虞允文曾率军和完颜亮大战。④夜泊诗:东晋镇西将军谢尚舟行经牛渚,听到袁宏在邻舟吟诗,对他大加赞赏。
1.这首诗不似一般的登临之作,诗人不再是登临览胜,逸兴横飞,而是抒发了自己无限的感慨,你能说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感慨吗?
2.这首诗的结尾有何特色?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在危难中担当重任,忧虑时局;②对英雄已逝,后继无人的忧虑;③自负有救国匡时之略,恨知己难逢。
2.以景语收束全诗,前面一路走来的感慨,议论至此乃变,着以景语,景中含情,使全诗有摇曳不尽之致。诗人凭栏送目,但觉烟柳溟濛。与沉沉的暮霭、迟迟的夕阳混成一片,心情如暮色一样迷茫难消。结尾十四个字中,聚集了霜鬓、寒风、烟柳、夕阳等事物,着力烘托出凄清冷峻的情景,透露出诗人怅惘无奈的心情。
作者简介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省沧州市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清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廿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采石矶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的核心景区,与南京燕子矶、岳阳城陵矶并称“长江三大名矶”,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5公里处的长江东岸,南接著名米乡芜湖,北连六朝古都南京,峭壁千寻,突兀江流,历史悠久,名胜众多,素有“千古一秀”之美誉。
赏析:
题目是“登采石矶”,按理说本诗应写采石矶风光,写登采时矶的所思所闻,但本诗有点特殊,后者有,前者基本没有。这与时间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首联用典。温峤是东晋名将,曾镇压王敦、苏峻叛乱,立下赫赫战功。他东征是为何事,敝人不知。但这里提到他,自然是他东征时曾到过采石矶。虞允文是南宋大臣,他曾与金兵作战,诗中提及他,同样是因为他曾到过这里。作者来到采石矶,睹物思人。就想到曾经在采石矶建功立业的古代英雄人物。句中的“艰难”暗示温峤是在局势艰难的情况下东征的,“慷慨”强调虞允文在面临国事时,充满正气,情绪激昂。作者提到他们,自然对他们的锐身于国事充满了敬佩,对他们的功绩充满了羡慕。自要以之为榜样,希望自己确能担当重任,扭转时局。
颔联“衣带一江”指的是像衣带那样的一条江。以衣带喻江,突出了江的狭窄,不足以成为阻碍。就连这么狭窄的江都干涸了,可见这江已经彻底丧失了天然屏障的功能,不成为阻碍了。它突出了形势的险恶。祠堂诸将,祠堂中被祭祀的将领,指温峤、虞允文这样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竟何之”,最终到哪里去了呢?意思是杳无踪影。这句诗的意思是,英雄已逝,后继无人。作者用这两句突出国运艰难,强调了国无良将,表现了对时局的忧虑。
颈联“众宾同洒神州泪”是说,大家一起为国家多难而哭泣。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尊酒重哦夜泊诗”则是说,我一边喝酒,一边像袁宏那样吟哦夜泊诗。言外之意是,希望有像谢尚那样的人来对我大加赞赏,进而了解我,重用我。这两句抒发了爱国之情,但同时也抒发了虽然自许才高于世,却并无知音见赏的落寞情怀。
尾联“霜鬓”一词表明作者年纪老迈。“当风”是就迎风而立,被风吹拂。“忘却冷”,是说把寒冷都忘掉了。这一句表明作者深深陷入对国事的怀想之中,对于周围环境的状况毫无知觉。它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心程度之深。末句从抒情一下子转入写景:“危栏烟柳夕阳迟”,以景结情,寓情于景,用寒风、危栏、烟柳、夕阳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凄清的晚景图,透露出作者惆怅伤感的心情。
上一篇:元好问《临江仙》阅读答案附赏析
下一篇:刘过《念奴娇·留别辛稼轩》阅读答案及赏析
* 登采石矶张之洞艰难温峤东征地,慷慨虞公北拒时。衣带一江今涸尽,祠堂诸将竟何之。众宾同洒神州泪,尊酒重哦夜泊诗。霜鬓当风忘却冷,危栏烟柳夕阳迟。【注】①甲午战争爆发后,张之洞由南京回到武汉任湖广总督,这首诗是他归舟经采石矶时所作。②温峤:东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