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之答抒情方法题的规范方法及练习答案
答抒情方法题的规范
1.直接问:题干明确要求答抒情方式(法)。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该诗主要是用什么方法来抒情的?②该诗(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③试分析某句(某联)的抒情方式(方法)。
答题除要答出所用手法外,还要视题干要求要不要进一步作答。一般而言,这类题很少只要求答出抒情方法即可的,如果题干中要求“说明”“简析”,则要完成以下两步:①对所用手法分析,②点出所要抒发的情感。
边练边悟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①
苏 轼
我行日夜向江海②,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注 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十月初诗人路过寿州之时。这年四月,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自求外放为杭州通判,十月至颍口(今安徽寿县附近)。②江海:指杭州。
赏析最后一句在抒情上的艺术特色。
答:
答案 对面落笔,以景结情。诗人设想朋友在岸边长久地眺望江上,可谓从对面落笔,更见深情;一派念友之情尽收无尽苍茫云烟之中,韵味悠长。
赏析 首联“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点明被外放的季节、行走路线和地点。接下来几句,便在“秋兴长”三字上做文章。颔联“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两句,开拓了一幅旷远迷茫的画面,这是幅远景,也是这幅贤人去国图的背景。诗人以自我为中心,将目力投向天涯尽头:长长的淮河消逝在天地尽头,远处的青山可望而不可即,久久地停留在视野中,与行船起伏上下。这两句诗紧扣诗题“出颍口,初见淮山”,形象地道出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感受:诗人出京是沿着蔡河、颍水南行,蔡河、颍水水面狭窄,加上两岸为平原,景色较为单调,但一出颍口、入淮河,气象就截然不同了;淮河水天相接,气象万千,一直延伸到天地尽头,青山也浮现在地平线上,与行船上下低昂,诗人不觉精神为之一振,耳目为之一新。
中间四句皆是写景状物,尾联“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则是由物到人、即景抒情。“波平风软”写细绵秋雨中的淮河水面。“风软”是因,“波平”是果,而这又造成了苍茫烟雨的景象。其中的“平”,尤其是“软”,已不是客观景物描写,而是带有了诗人的主观感受;“望不到”则由物到人,着重抒写了故人情谊。
2.间接问:题干用语多带有“如何抒情”“如何抒发什么感情”。
这类问法较为普遍,难度也大。因为针对它的回答,不只是答出抒情方法,它还有写作内容和层次的梳理、所要表达的情感完整而准确地表述出来这两个要点。另外,在答抒情方法上,角度也较宽泛,不要仅仅在几个常用的抒情方法中思考,像选材、语言、意境等可能都要考虑进去。
边练边悟8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秦楼月
向子①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 ①向子: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1129年,金兵进湖南围长沙,他曾率军民与金兵血战8昼夜。②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此时他已被俘虏。古人以“乾龙”喻帝王。
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开头写芳菲凋零,渲染苍凉氛围;接着写极目远眺故国家园,想到美丽的故园已落入敌方之手,不禁悲从中来,连用两个“伤心切”,直抒胸臆,加重了内心的悲切程度;末尾两句描写迷离朦胧的烟水山色,表现了伤心之情就像那无边无际的山水一样悠远绵长,融情于景,进一步渲染了悲切之情。这样就将伤心之“切”抒写得淋漓尽致。
赏析 起首“芳菲歇”三字,写春光消逝的景象,似实而虚。因为词人并非吟咏节序,抒发一般的伤春伤别情怀,所以下面不再展开对景色的描绘。当此春末夏初时节,萦绕词人心间的是什么呢?是“故园目断伤心切”。词人登高遥望北方故国,而故国不可见,对于一个胸怀爱国之情的南渡词人来说,怎能不悲伤痛苦呢?这一句,是词人内心感情的直截表露。但如果任凭感情的驱使,沿此思路写下去,就未免有一泻无余之病了。至此,词人笔锋一转,由直而曲,欲吐又休,不言情而转写景:“无边烟水,无穷山色。”词人眼中所见,唯有迷离的烟水、朦胧的山色。这一景象,既是“故园目断”含意的丰富和扩展,又使“伤心切”这一心理活动形象化;同时,无边无际的自然山水,又恰到好处地隐隐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情感的悠远的惆怅。
下片“可堪”二字,是“不能堪”的意思。此乃词人着意用力之笔,正是这两字把上片“故园目断伤心切”的感情深化了。词人为何春末夏初时节思念故国呢?因为“更近乾龙节”。乾龙节是北宋钦宗赵桓的生日。而今又是四月,乾龙节又将近,然而此时却是神州板荡,山河易主。词人抚今追昔,怎能忍受得了如此巨变呢?于是万千感触,化为使人不忍卒读的词句:“眼中泪尽空啼血。”这一句,哀怨悲凉,撼人心魄。
紧接着,词人由人的“空啼血”联想到自然界的子规,感情又进一层。“空啼血”是承上句而来,并非是语句的简单重复,而用以引起以下句意。词人因情设景,以“子规声外,晓风残月”这样凄厉萧索的意境结束全词。本词所表现的已不是离别的愁苦了,而是因国破家亡而生的故国之思。
1.直接问:题干明确要求答抒情方式(法)。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该诗主要是用什么方法来抒情的?②该诗(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③试分析某句(某联)的抒情方式(方法)。
答题除要答出所用手法外,还要视题干要求要不要进一步作答。一般而言,这类题很少只要求答出抒情方法即可的,如果题干中要求“说明”“简析”,则要完成以下两步:①对所用手法分析,②点出所要抒发的情感。
边练边悟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①
苏 轼
我行日夜向江海②,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注 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十月初诗人路过寿州之时。这年四月,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自求外放为杭州通判,十月至颍口(今安徽寿县附近)。②江海:指杭州。
赏析最后一句在抒情上的艺术特色。
答:
答案 对面落笔,以景结情。诗人设想朋友在岸边长久地眺望江上,可谓从对面落笔,更见深情;一派念友之情尽收无尽苍茫云烟之中,韵味悠长。
赏析 首联“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点明被外放的季节、行走路线和地点。接下来几句,便在“秋兴长”三字上做文章。颔联“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两句,开拓了一幅旷远迷茫的画面,这是幅远景,也是这幅贤人去国图的背景。诗人以自我为中心,将目力投向天涯尽头:长长的淮河消逝在天地尽头,远处的青山可望而不可即,久久地停留在视野中,与行船起伏上下。这两句诗紧扣诗题“出颍口,初见淮山”,形象地道出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感受:诗人出京是沿着蔡河、颍水南行,蔡河、颍水水面狭窄,加上两岸为平原,景色较为单调,但一出颍口、入淮河,气象就截然不同了;淮河水天相接,气象万千,一直延伸到天地尽头,青山也浮现在地平线上,与行船上下低昂,诗人不觉精神为之一振,耳目为之一新。
中间四句皆是写景状物,尾联“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则是由物到人、即景抒情。“波平风软”写细绵秋雨中的淮河水面。“风软”是因,“波平”是果,而这又造成了苍茫烟雨的景象。其中的“平”,尤其是“软”,已不是客观景物描写,而是带有了诗人的主观感受;“望不到”则由物到人,着重抒写了故人情谊。
2.间接问:题干用语多带有“如何抒情”“如何抒发什么感情”。
这类问法较为普遍,难度也大。因为针对它的回答,不只是答出抒情方法,它还有写作内容和层次的梳理、所要表达的情感完整而准确地表述出来这两个要点。另外,在答抒情方法上,角度也较宽泛,不要仅仅在几个常用的抒情方法中思考,像选材、语言、意境等可能都要考虑进去。
边练边悟8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秦楼月
向子①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 ①向子: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1129年,金兵进湖南围长沙,他曾率军民与金兵血战8昼夜。②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此时他已被俘虏。古人以“乾龙”喻帝王。
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开头写芳菲凋零,渲染苍凉氛围;接着写极目远眺故国家园,想到美丽的故园已落入敌方之手,不禁悲从中来,连用两个“伤心切”,直抒胸臆,加重了内心的悲切程度;末尾两句描写迷离朦胧的烟水山色,表现了伤心之情就像那无边无际的山水一样悠远绵长,融情于景,进一步渲染了悲切之情。这样就将伤心之“切”抒写得淋漓尽致。
赏析 起首“芳菲歇”三字,写春光消逝的景象,似实而虚。因为词人并非吟咏节序,抒发一般的伤春伤别情怀,所以下面不再展开对景色的描绘。当此春末夏初时节,萦绕词人心间的是什么呢?是“故园目断伤心切”。词人登高遥望北方故国,而故国不可见,对于一个胸怀爱国之情的南渡词人来说,怎能不悲伤痛苦呢?这一句,是词人内心感情的直截表露。但如果任凭感情的驱使,沿此思路写下去,就未免有一泻无余之病了。至此,词人笔锋一转,由直而曲,欲吐又休,不言情而转写景:“无边烟水,无穷山色。”词人眼中所见,唯有迷离的烟水、朦胧的山色。这一景象,既是“故园目断”含意的丰富和扩展,又使“伤心切”这一心理活动形象化;同时,无边无际的自然山水,又恰到好处地隐隐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情感的悠远的惆怅。
下片“可堪”二字,是“不能堪”的意思。此乃词人着意用力之笔,正是这两字把上片“故园目断伤心切”的感情深化了。词人为何春末夏初时节思念故国呢?因为“更近乾龙节”。乾龙节是北宋钦宗赵桓的生日。而今又是四月,乾龙节又将近,然而此时却是神州板荡,山河易主。词人抚今追昔,怎能忍受得了如此巨变呢?于是万千感触,化为使人不忍卒读的词句:“眼中泪尽空啼血。”这一句,哀怨悲凉,撼人心魄。
紧接着,词人由人的“空啼血”联想到自然界的子规,感情又进一层。“空啼血”是承上句而来,并非是语句的简单重复,而用以引起以下句意。词人因情设景,以“子规声外,晓风残月”这样凄厉萧索的意境结束全词。本词所表现的已不是离别的愁苦了,而是因国破家亡而生的故国之思。
* 答抒情方法题的规范 1.直接问:题干明确要求答抒情方式(法)。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该诗主要是用什么方法来抒情的?②该诗(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③试分析某句(某联)的抒情方式(方法)。答题除要答出所用手法外,还要视题干要求要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