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阅读答案及赏析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沈郎:诗人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①池馆:池苑馆舍
阅读训练
(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目的是什么?(4分)
(2)词的最后一句“此情惟有落花知”含蕴丰富,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它包含了哪几重意思?(4分)
3、请就开头动词“争”的运用加以赏析。(3分)
4、下阕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诗歌分析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5分)
5、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6、最后一句“此情惟有落花知”中的“此情”指的是什么?并说说该句包含了哪几层意思?(4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在多云转晴的春日里燕子争相衔泥筑巢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面)(2分)目的是以乐景写哀情(或“以乐衬哀”“反衬”“先扬后仰”)
2)一是无人理解作者的心情,惟有落花理解,足见作者心情之孤独;二是落花之所以能理解作者的心情,是因为作者的命运与落花相似,同病相怜;三是即使落花能理解作者的心情,但落花无言,也无法劝慰,更显作者内心的凄凉。(4分,答对1点给2分,2点给3分,3点给满分)
3、“争”字本义是“争夺”。这里“争”字写出了雨后初晴燕子争相啄泥越发热闹的景象,增强了画面的动感,描绘出了春天初晴生机勃勃的景象。
4、主要运用“鸿雁”“鹧鸪”“落花”三个意象。“鸿雁”是书信的代称,诗人以“未闻鸿雁信”表达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鹧鸪”叫声常有凄切思念之意,诗人听到它的啼叫也表现了深切的思乡之情;又借“落花”来写这种思乡只有悲情的“落花”才了解,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孤寂。
5、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雨后天晴、云淡风清、新燕筑巢的江南春景图。)运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表现手法。(2分)作者面对如此良辰佳景却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可见作者感伤至极,这与自然界生机盎然形成鲜明的反差。(2分)
6、“此情”指的是诗人孤独寂寞和思念故旧亲人的复杂情感。(2分)该句主要包括以下三层意思:一是无人理解作者的心情,惟有落花理解,足见作者心情之孤独;二是落花之所以能理解作者的心情,是因为作者的命运与落花相似,同病相怜;三是即使落花能理解作者心情,但落花无言,无可权慰,更显作者心情之凄冷。(写对两层意思,2分)
赏析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风、云、水、燕、泥等颇具初春气息的景物。
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却接着说一句“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这样乐景、哀情相衬,其哀伤之情更深。压、贴、飞三个动词使首句形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则把时空交互一起写,春天初晴,池馆内外。这两句色彩明快。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如此以来,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鸿雁传书,出于《汉书·苏武传》,诗、词里常用这个典故。此时连鸿雁都不捎信来,鹧鸪啼声,更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沙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也极可能即作者举目所见之景。作者谪居黄州期间所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句用移情手法,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格外耐人寻味。“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人们对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正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但尤为不幸的是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沈郎:诗人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①池馆:池苑馆舍
阅读训练
(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目的是什么?(4分)
(2)词的最后一句“此情惟有落花知”含蕴丰富,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它包含了哪几重意思?(4分)
3、请就开头动词“争”的运用加以赏析。(3分)
4、下阕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诗歌分析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5分)
5、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6、最后一句“此情惟有落花知”中的“此情”指的是什么?并说说该句包含了哪几层意思?(4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在多云转晴的春日里燕子争相衔泥筑巢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面)(2分)目的是以乐景写哀情(或“以乐衬哀”“反衬”“先扬后仰”)
2)一是无人理解作者的心情,惟有落花理解,足见作者心情之孤独;二是落花之所以能理解作者的心情,是因为作者的命运与落花相似,同病相怜;三是即使落花能理解作者的心情,但落花无言,也无法劝慰,更显作者内心的凄凉。(4分,答对1点给2分,2点给3分,3点给满分)
3、“争”字本义是“争夺”。这里“争”字写出了雨后初晴燕子争相啄泥越发热闹的景象,增强了画面的动感,描绘出了春天初晴生机勃勃的景象。
4、主要运用“鸿雁”“鹧鸪”“落花”三个意象。“鸿雁”是书信的代称,诗人以“未闻鸿雁信”表达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鹧鸪”叫声常有凄切思念之意,诗人听到它的啼叫也表现了深切的思乡之情;又借“落花”来写这种思乡只有悲情的“落花”才了解,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孤寂。
5、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雨后天晴、云淡风清、新燕筑巢的江南春景图。)运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表现手法。(2分)作者面对如此良辰佳景却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可见作者感伤至极,这与自然界生机盎然形成鲜明的反差。(2分)
6、“此情”指的是诗人孤独寂寞和思念故旧亲人的复杂情感。(2分)该句主要包括以下三层意思:一是无人理解作者的心情,惟有落花理解,足见作者心情之孤独;二是落花之所以能理解作者的心情,是因为作者的命运与落花相似,同病相怜;三是即使落花能理解作者心情,但落花无言,无可权慰,更显作者心情之凄冷。(写对两层意思,2分)
赏析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风、云、水、燕、泥等颇具初春气息的景物。
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却接着说一句“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这样乐景、哀情相衬,其哀伤之情更深。压、贴、飞三个动词使首句形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则把时空交互一起写,春天初晴,池馆内外。这两句色彩明快。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如此以来,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鸿雁传书,出于《汉书·苏武传》,诗、词里常用这个典故。此时连鸿雁都不捎信来,鹧鸪啼声,更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沙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也极可能即作者举目所见之景。作者谪居黄州期间所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句用移情手法,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格外耐人寻味。“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人们对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正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但尤为不幸的是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
* 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注]沈郎:诗人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①池馆:池苑馆舍阅读训练(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目的是什么?(4分)(2)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