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作》阅读答案及翻译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释】①此时诗人谪居岳州,友人潭州刺史梁知微,时途经岳州入朝。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句写景不渲染,不著色,只是简淡,由此可以看出词人因友人入朝由衷高兴,故毫无凄婉之意。
B.“孤峰”虽不说是诗人自譬,但物必著我之色彩,因此,由峰之孤见人之孤,有意无意中当有此一层意。
C.“浮”有动态感,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浮”有异曲同工之妙。
D.第三句由虚转实,由写景转抒情,以神仙“不可接”暗指入朝如登九重天,流露出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
E.尾句写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去,暗合上句“不可接”,诗人心潮自是随湖水一样悠悠不息。
2.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全诗无一字直接提到送别,诗人的送别意是如何体现的?试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AD 【解析】(答对一项2分,两项5分)A项,“毫无凄婉”之意过于武断。D项,由实转虚。
2.①首句,谪居送客,征帆远去,满目秋色,秋上心头,自有一股离别意。
②次句,“孤”因送别而生,“浮”因友人离开而生虚幻之感,送别后之孤独感油然而生。
③第三句,帝宫高入九重天,友人前往之地就如仙境一样难以接触,而诗人如同被贬入凡尘,送别时惆怅之情顿生。
④尾句,“言有尽而意无穷”,心如潮水,随帆而逝,浓厚的别情与那一江之水融为一体,可谓满江送别意。
【解析】一点2分,三点6分;答到三点即可。
参考译文
放眼遥望巴陵地区洞庭湖一带的秋景,成天看到的就是这孤独的君山漂浮在水中。
传说这君山上曾居住着神仙可惜未能得见,我的心潮随着那荡漾的湖水绵远悠长。
简析
此诗通过对洞庭湖景色的描绘,寄托着作者宦游异乡的沉郁心情和对朝廷的思恋情绪。在诗中,诗人的心绪始终与洞庭湖山水相伴相随,洞庭湖、君山的山水色形,被抹上了诗人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
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释】①此时诗人谪居岳州,友人潭州刺史梁知微,时途经岳州入朝。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句写景不渲染,不著色,只是简淡,由此可以看出词人因友人入朝由衷高兴,故毫无凄婉之意。
B.“孤峰”虽不说是诗人自譬,但物必著我之色彩,因此,由峰之孤见人之孤,有意无意中当有此一层意。
C.“浮”有动态感,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浮”有异曲同工之妙。
D.第三句由虚转实,由写景转抒情,以神仙“不可接”暗指入朝如登九重天,流露出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
E.尾句写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去,暗合上句“不可接”,诗人心潮自是随湖水一样悠悠不息。
2.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全诗无一字直接提到送别,诗人的送别意是如何体现的?试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AD 【解析】(答对一项2分,两项5分)A项,“毫无凄婉”之意过于武断。D项,由实转虚。
2.①首句,谪居送客,征帆远去,满目秋色,秋上心头,自有一股离别意。
②次句,“孤”因送别而生,“浮”因友人离开而生虚幻之感,送别后之孤独感油然而生。
③第三句,帝宫高入九重天,友人前往之地就如仙境一样难以接触,而诗人如同被贬入凡尘,送别时惆怅之情顿生。
④尾句,“言有尽而意无穷”,心如潮水,随帆而逝,浓厚的别情与那一江之水融为一体,可谓满江送别意。
【解析】一点2分,三点6分;答到三点即可。
参考译文
放眼遥望巴陵地区洞庭湖一带的秋景,成天看到的就是这孤独的君山漂浮在水中。
传说这君山上曾居住着神仙可惜未能得见,我的心潮随着那荡漾的湖水绵远悠长。
简析
此诗通过对洞庭湖景色的描绘,寄托着作者宦游异乡的沉郁心情和对朝廷的思恋情绪。在诗中,诗人的心绪始终与洞庭湖山水相伴相随,洞庭湖、君山的山水色形,被抹上了诗人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
上一篇:郎士元《盩厔县郑礒宅送钱大》阅读答案
下一篇:《宿建德江》阅读答案及赏析
*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张说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注释】①此时诗人谪居岳州,友人潭州刺史梁知微,时途经岳州入朝。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首句写景不渲染,不著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