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古诗歌鉴赏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三)
古诗歌鉴赏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7.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18.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7.AD(选对一项3分,选对两项5分。)
18.①漂泊思归之情。(1分)“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1分)“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1分)②忧国伤时之情。(1分)“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1分)“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7.试题分析:A.律诗是近体诗。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D.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视听结合,写“野泊”所见之景。天上参横斗转,地上洞庭茫茫,为视觉;角声悲鸣,声断岳阳城,为听觉。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8.试题分析:首联承题,写“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颔联为“野泊”之境。见星斗横斜、洞庭茫茫,听角声凄凄,皆扣“野泊”,景中见情。颈联和尾联为“野泊”之情,写“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将“野泊”的原因由个人遭际引向国家战乱这一深层根源。“客泪、归心”两词可以看出作者漂泊思归之情。从注解可知,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盗贼尚纵横”描写出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所以诗歌中表达作者的忧国伤时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跨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形象的生动刻画。
B.“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远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近景,远眺和近看相互结合,扣住了诗题中的“望”字。
C.颈联写出了诗人虽然年老多病,却依然念念不忘李唐王朝,实在是一种愚忠。
D.尾联诗人“跨马出郊”“极目”本是要排遣郁闷,却不料触动了对国家和个人际遇的种种感慨。
E全诗忧国伤己,沉郁悲凉,使诗作散发出浓烈的艺术感染力。
17.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6.CB
17.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答题关键词“不正确”,选项中,B“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景;C杜甫是把朝廷跟国家视为一体的,他的诗作表现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面与侧面的结合。 (所有的烘托写法都是侧面描写,在回答侧面描写时 要具体),二、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诗人为了创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 而使"境界全出"。三、声与色的结合 (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古代写景常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五、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 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 ,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六、远与近的结合。本诗就是运用这种写景手法。看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七、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诗歌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 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方式入手,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考生要从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分析要围绕诗句展开,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词,首联 “西山”和“清江”,中间两联 “多病”,“未有”,尾联 “萧条”一步步分析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本题中的“西山”和“清江”。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本题中“多病”,“未有” “萧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7.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的两项是( )
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茎;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C.“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都出典为《庄子.秋水》。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E.作者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
18.本诗与《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7.C.E。
18.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异:但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综合理解,C项典故错,出自《庄子 逍遥游》;E项情感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本题E项情感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错。
1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本题考查情感的比较,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表现诗人的满腔报国之心,临危弥坚,不弃不馁。《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分别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为: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7.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18.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7.AD(选对一项3分,选对两项5分。)
18.①漂泊思归之情。(1分)“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1分)“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1分)②忧国伤时之情。(1分)“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1分)“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7.试题分析:A.律诗是近体诗。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D.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视听结合,写“野泊”所见之景。天上参横斗转,地上洞庭茫茫,为视觉;角声悲鸣,声断岳阳城,为听觉。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8.试题分析:首联承题,写“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颔联为“野泊”之境。见星斗横斜、洞庭茫茫,听角声凄凄,皆扣“野泊”,景中见情。颈联和尾联为“野泊”之情,写“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将“野泊”的原因由个人遭际引向国家战乱这一深层根源。“客泪、归心”两词可以看出作者漂泊思归之情。从注解可知,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盗贼尚纵横”描写出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所以诗歌中表达作者的忧国伤时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跨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形象的生动刻画。
B.“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远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近景,远眺和近看相互结合,扣住了诗题中的“望”字。
C.颈联写出了诗人虽然年老多病,却依然念念不忘李唐王朝,实在是一种愚忠。
D.尾联诗人“跨马出郊”“极目”本是要排遣郁闷,却不料触动了对国家和个人际遇的种种感慨。
E全诗忧国伤己,沉郁悲凉,使诗作散发出浓烈的艺术感染力。
17.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6.CB
17.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答题关键词“不正确”,选项中,B“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景;C杜甫是把朝廷跟国家视为一体的,他的诗作表现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面与侧面的结合。 (所有的烘托写法都是侧面描写,在回答侧面描写时 要具体),二、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诗人为了创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 而使"境界全出"。三、声与色的结合 (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古代写景常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五、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 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 ,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六、远与近的结合。本诗就是运用这种写景手法。看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七、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诗歌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 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方式入手,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考生要从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分析要围绕诗句展开,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词,首联 “西山”和“清江”,中间两联 “多病”,“未有”,尾联 “萧条”一步步分析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本题中的“西山”和“清江”。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本题中“多病”,“未有” “萧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7.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的两项是( )
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茎;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C.“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都出典为《庄子.秋水》。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E.作者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
18.本诗与《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7.C.E。
18.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异:但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综合理解,C项典故错,出自《庄子 逍遥游》;E项情感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本题E项情感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错。
1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本题考查情感的比较,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表现诗人的满腔报国之心,临危弥坚,不弃不馁。《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分别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为: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
* 古诗歌鉴赏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野泊对月有感周莘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