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歌鉴赏之诗歌的形象和意境类题型及例解
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诗歌形象:也就是诗歌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融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景、物等诸要素。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形象(意象)有机融合就形成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境。对意境的分析则包括对诗歌形象、内容、情感的全部把握和鉴赏。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领会浸润于形象之中的诗歌内容,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情感。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人物形象:主要指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景物形象:指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所形成的一种形象,它是诗人感情的载体,往往浸染了作者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因素。
事物形象:指诗中所刻画的某一物件(如:松、竹、梅等)所赋予读者的印象,这种印象往往灌注着作者的情感、人格、评价倾向,读者从中得到某中生活启示或人生感悟。
【分析古代诗歌形象意境常见的提问模式】
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或: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②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象)?有什么寓意?
③诗中塑造了什么形象(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诗中所写形象(意象)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形象(即意象)与诗人的情感综合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分析古代诗歌形象意境通用的答题思路】
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
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示例】
高考题(2009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题思路与步骤】
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
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 山环水绕,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
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清幽恬静。
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闲适自得。
【答案提纲】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表现了作者闲适自得的雅致情怀。
(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附录)【古代诗歌中常见形象(物象)类举】
【古代诗歌的常见意境类举】
1、雄浑、开阔 2、高远、纯清 3、庄严、肃穆 4、清幽、明丽 5、深隐、旷达 6、静谧、悠闲 7、空灵、秀美 8、慷慨、豪迈 9、和谐、融洽 10、激越、狂野
a、缠绵、悱恻 b、萧瑟、落寞 c、苍凉、悲壮 d、凄婉、冷落 e、荒凉、衰败 f、凄苦、悲凉 g、痛苦、悲愤 h、低沉、怨婉 i、幽暗、忧惧 j、悲怆、幽怨
【“分析形象意境”复习建议】
1、重视积累,博闻、强识。对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形象寓意、常见意境类型尽可能了然于心。
2、重视解题思路和步骤的训练,平时训练时要养成“按部就班”的习惯,一步一步地走,拒绝“越级”做题。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3、解答题目时一方面要“宁多勿少”、“宁滥勿缺”、“宁详勿简”,多答多写总是没有害处;另一方面要“点到”、“面到”,尽可能答到“点”子上,不能遗漏任何一个方面。
4、适当了解一些诗歌鉴赏“专门术语”,在本节尤其要注重一些关于意境(氛围)特点方面的“术语”积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凄寒萧条……
诗歌形象:也就是诗歌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融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景、物等诸要素。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形象(意象)有机融合就形成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境。对意境的分析则包括对诗歌形象、内容、情感的全部把握和鉴赏。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领会浸润于形象之中的诗歌内容,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情感。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人物形象:主要指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景物形象:指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所形成的一种形象,它是诗人感情的载体,往往浸染了作者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因素。
事物形象:指诗中所刻画的某一物件(如:松、竹、梅等)所赋予读者的印象,这种印象往往灌注着作者的情感、人格、评价倾向,读者从中得到某中生活启示或人生感悟。
【分析古代诗歌形象意境常见的提问模式】
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或: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②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象)?有什么寓意?
③诗中塑造了什么形象(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诗中所写形象(意象)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形象(即意象)与诗人的情感综合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分析古代诗歌形象意境通用的答题思路】
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
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示例】
高考题(2009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题思路与步骤】
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
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 山环水绕,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
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清幽恬静。
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闲适自得。
【答案提纲】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表现了作者闲适自得的雅致情怀。
(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附录)【古代诗歌中常见形象(物象)类举】
【古代诗歌的常见意境类举】
1、雄浑、开阔 2、高远、纯清 3、庄严、肃穆 4、清幽、明丽 5、深隐、旷达 6、静谧、悠闲 7、空灵、秀美 8、慷慨、豪迈 9、和谐、融洽 10、激越、狂野
a、缠绵、悱恻 b、萧瑟、落寞 c、苍凉、悲壮 d、凄婉、冷落 e、荒凉、衰败 f、凄苦、悲凉 g、痛苦、悲愤 h、低沉、怨婉 i、幽暗、忧惧 j、悲怆、幽怨
【“分析形象意境”复习建议】
1、重视积累,博闻、强识。对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形象寓意、常见意境类型尽可能了然于心。
2、重视解题思路和步骤的训练,平时训练时要养成“按部就班”的习惯,一步一步地走,拒绝“越级”做题。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3、解答题目时一方面要“宁多勿少”、“宁滥勿缺”、“宁详勿简”,多答多写总是没有害处;另一方面要“点到”、“面到”,尽可能答到“点”子上,不能遗漏任何一个方面。
4、适当了解一些诗歌鉴赏“专门术语”,在本节尤其要注重一些关于意境(氛围)特点方面的“术语”积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凄寒萧条……
* 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意境诗歌形象:也就是诗歌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融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景、物等诸要素。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形象(意象)有机融合就形成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境。对意境的分析则包括对诗歌形象、内容、情感的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