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的艺术特点
木兰诗的艺术特点
引导语:木兰诗的艺术特点有哪些?下面由小编告诉你们吧,欢迎阅读!
木兰诗的艺术特点
1 刻画“神奇”人物,塑造不朽艺术形象
《木兰诗》是一首英雄的赞歌,它成功地塑造了花木兰这一女英雄形象。作品着力歌颂了花木兰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不慕功名的高贵品质,热爱家乡的平民愿望。从木兰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德。木兰原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平民女子,为了保存父老,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两千年前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她这一行为是何等大胆,她抛弃儿女情长,越过重重关山,勇敢地来到前线,这与中国古代女子“绣花楼上,足不出户”形成鲜明对比,她身经百战,历时十年,打败敌人凯旋归来,直到这时同伴才发现她是女郎,经过战争的磨练,从一个普通姑娘成为一个坚强无畏的将军。但她功成不求赏赐,只愿回家与亲人团聚,恢复她当年“当户织”的劳动生活。文章通过木兰织布时“唯闻女叹息”的异乎寻常的情态描写;通过“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旅途思亲的刻画;通过还乡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一系列行动,细腻而真实地揭示了木兰丰富的内心世界。总之,文章塑造了一个聪明果敢、坚毅质朴、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
2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这是《木兰诗》有别于北朝时期其他乐府民歌的一大艺术特色。《木兰诗》的前部分—— —木兰决计从军,匆忙备械,万里行军,十年征战,是从不同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谴责战争的罪恶:“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叹息”中流露出人们的痛苦和无奈;“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年迈之人都不能幸免,写出兵役负担沉重的苦难现实;“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表达了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愿望;“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战争的长期性、严酷性。木兰从军这部分,作者运用的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木兰诗》的后部分—— —还朝拒赏和回乡团聚,写出木兰的愿望和理想—— —热烈地渴求和平安宁的生活。这部分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读完《木兰诗》我们冷静理智地想一想,木兰,不是什么将门之后,未习武,未读书,而是在家织布的寻常女子,在长期酷烈频繁的战乱中能活着回来,已是命大福大造化大,是奇迹;而她不仅活着回来,还建功立业,官封尚书,阖家团聚,在那“野死不葬鸟可食”、“尸丧狭谷口,白骨无人收”的惨痛现实里,这无疑是浪漫的梦,是作者有意涂上的理想主义色彩。《木兰诗》在塑造木兰形象时,没有沉溺于血与泪的现实不能自拔,而是摆脱了沉重现实的束缚,在地狱般黑暗的现实中燃烧起理想的火炬,使在黑暗中的人们看到希望。它不仅写出现实生活是怎么样的,而且给人一股清新的力量。《木兰诗》写出的理想,是那样的明快、热烈、温馨。黑格尔说:“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木兰诗》敢于对现实生活的`材料,根据理念的感性来改造,不仅以个别显现一般、以偶然展现必然、以现象揭示本质,还在描写中融注优美的爱憎鲜明的感情,体现崇高的道德和审美的品质,从高尚的情怀里迸发出诗的光辉,作者以自己理想的光辉照亮乃至在一定程度上改造描写对象,使本文脱颖而出。《木兰诗》前部分写现实,后部分写理想,它不仅写出了苦难,而且还写出了希望,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结合起来,表达了遭长期战乱蹂躏的人民的理想,喊出了人民的心声,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这是其在北朝民歌中独占鳌头的重要原因之一。《木兰诗》之所以被誉为“乐府双壁”之一,也是因为《木兰诗》不仅写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而且还写出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不仅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而且还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3 繁简适宜、详略得当,放出奇光异彩
《木兰诗》可称得上繁简相宜的典型之作,有时用繁,用墨如泼;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凡是使用繁笔的地方,都是作者精心描绘之处。木兰织布时心事重重,叹息声声,几经询问,说出缘由:原来木兰无心织布是因为可汗大规模征兵,征到了父亲头上,无法逃脱,父亲年老体衰,木兰没有兄长,思虑再三,毅然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此处描写,极为详尽,交代了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准备行装时,木兰连赴集市,匆忙而有序地购置战马鞍具。奔赴战场时,辞别父母,途经黄河,到达目的地黑山头,仅用了两天时间,夸张地表现了木兰出征的路线,行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反复运用“不闻…… ,但闻……”的句式,用荒凉的夜间环境烘托出木兰离家思念亲人,离乡越远思念愈切的心情。十年后,木兰辞官回家,亲人团聚,恢复女儿装,欣喜兴奋的感情。这些内容,作者不厌其繁,精心描绘,细致入微,可谓是泼墨入水。
4 反复运用对照,暗示其含蓄意义
对照是《木兰诗》反复运用的艺术手法,它含蓄但又不同于晦涩,更不是为了晦涩,作者总是要运用象征、暗示、隐喻、反衬、寄托、提示、对照等,将作品深藏的意义揭示出来。《木兰诗》分为两部分,前部分写现实: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谴责战争;后部分写理想:木兰征战凯旋归来,回到家乡,追求和平安宁的生活。前后两部分相对照,用其“谴责战争,热爱和平”这方面来理解文章的主旨。木兰“出征前的叹息,与还乡时的欢欣”相对照,木兰的爱憎思想就体现出来了。木兰“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相对照,木兰反对什么,渴求什么,在其情感中就显露出来。“木兰不用尚书郎”和“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相对照,劳动人民“渴求和平安宁的生活”与封建知识分子“万里觅封侯”的理想,真是泾渭分明呀。
5 互文手法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是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的两部分,看似无关,实则相互交错,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手法。整篇文章中作者大量使用互文,使主题思想表达得更加深刻。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不幸战死,有的胜利回来了,而不是“将军经历多次战争战死沙场,壮士征战十年回来了”。此类互文的句子在诗中还有许多,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理云鬓”和“帖花黄”的动作同是当窗对镜来做的。再如,“东市买骏马…… 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另外,全诗用口语写成,生活气息极浓,如,“唧唧”、“溅溅”、“啾啾”、“霍霍”这些拟声词的运用,朴素自然;“阿爷”、“阿姊”、“可汗”这些新词,都是俗文学的特色,不事雕刻而自然流畅等。全诗生动活泼,清新刚健,不失民歌特色,不愧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