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中木兰的性格

木兰诗中木兰的性格

  被宋朝郭茂倩编入《乐府诗集》的北方长篇叙事民歌《木兰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它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奇特的古代女子——木兰形象。作为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巾帼英雄,木兰的形象似乎一直被人们误读,被人们错解。本文根据自己对《木兰诗》的理解,对木兰形象进行分析,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木兰、原生态的木兰。

  一、木兰是女郎,具有特别的女性美。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一个勤劳的少女坐在织布机前,不停地摇着纺车织布。女人有女人的爱物,有女人的生活和劳动用具。织布机,少女,这就是诗歌呈现给我们的十分典型的古代妇女生活画面,也是对木兰形象塑造的开始。

  然而诗歌陡然一转,没有继续写木兰的劳作,而是写木兰的叹息声。木兰不止的叹息声似乎淹没了织布机声,说明了木兰心事重重,比较忧伤。在遇到重大问题的时候,女人似乎只有叹息、悲伤和流泪。叹息声,是女人的常态,木兰也不例外。

  那段长长的独白,把木兰的心事和盘托出:“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也许是木兰和着泪说出的。

  人们都说女人心细,木兰心更细。发现了军书之后,木兰对可汗让父亲出征的事怎么也放心不下,所以她忧伤叹息。那种无奈和无助折磨着木兰,考验着木兰,让木兰心痛,让木兰放不下!

  作为十分孝敬的女儿,木兰有这样的表现,是合情合理的,也是一个女人的正常表现。女人就是女人,女儿就是女儿。女儿就是这样!

  诗歌没有脱离生活实际,故意拔高木兰,而是让木兰回归女人,按照一个平常女人的形象去塑造,这种思维是符合正常逻辑的。也就是说,诗歌从一开始,就没有按照一个女英雄的形象去塑造,去安排。

  我们可以故意夸张女人,但不能把女人写成男人。我们可以塑造女人,但不能错解女人。我们可以去美化英雄,但不能随意地编造英雄。女人就应有女人的味儿,这才是真正的诗歌,这才是真正的文学。

  所以,诗歌一上来就给木兰定了调子:女人味儿,女儿味儿。木兰就是女郎!

  所以,来到边塞、远离故乡后,木兰有对父母的'特别依恋和深深牵挂,不但有“不闻爷娘唤女声”的那种孤寂落寞,更有那种对边疆战场生活的不适应。没有父母在跟前,缺少了父母的一句句呼唤,就好像没了魂一样。多么真实,多么亲切,多么感染人啊!尽管木兰披挂上阵出征,可她有一颗女儿心,她那颗女儿心,永远是向着父母的!这就是真实的木兰,这就是木兰的女儿情怀!

  木兰始终把亲情放在第一位,对功名利禄看得很轻,很淡。当时木兰替父从军就不是为了其它,只是替自己的父亲着想。这很符合一个女儿的思维。所以,当木兰胜利归来,急切相见的是父母,是兄弟姊妹,而不是其它。

  木兰牵挂着父母,父母也牵挂着女儿木兰。木兰凯旋归来,爷娘高兴地“出郭相扶将”。那种喜悦、那份热切、那种关心全部流露了出来。

  从开始写生活,到结束回到生活中,整个写的就是一个生活中的木兰,一个生活味十足的木兰,一个常态的女人!木兰是英雄,但又不仅仅是英雄!木兰首先是女人,首先是女儿啊!

  诗歌没有去塑造一个男性化的女子,不想让木兰的刚性冲淡了她的柔美,遮蔽了她的柔性美。战场上的经过为什么一笔带过?诗歌中为什么没有战场激烈厮杀的场面?我以为,一是文章前面描写木兰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足见木兰的成熟、英勇和深谋远虑,战场上的一切都不用多说;二是文章主要为了突出木兰是女郎,所以不愿意冲淡文章的核心,不需要张扬她刚阳威武的一面。

  女儿就是女儿,女孩子有女孩子的天性。诗歌在塑造人物的时候,更注重那种自然真实。不去随意编造,不去刻意而为,而是把一个生活味十足,女孩子味十足的木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文章的美就在这里,木兰的美也就在这里。

  二、木兰的性格特点

  木兰是一个女人,所以她会叹息。木兰是一个心细的女人,是一个细心的女儿。木兰从军帖里,读出了父亲征战的辛苦,读出了父亲无人替他征战的忧愁:父亲已经年龄大了,面对新的征战,父亲能吃得消吗?木兰胆大心细,遇事冷静,考虑周全。所以,木兰勇敢地挑起了重担。

  木兰坚定果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说干什么就干什么,说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很简单!一切雷厉风行!不犹豫,不迟疑。

  木兰直爽,率直真诚:“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多么直截了当,多么直爽坦诚啊!

  木兰心地善良,思想单纯。木兰想法简单,想出征就出征,胜利结束就回家。没有其它的要求,没有更多的顾及,想的就是父母,就是姊妹兄弟!想的就是过一个平平淡淡、安安稳稳的生活。回归平凡,回归女人生活,这就是一个正常女人的选择。

  木兰细心、率直、真诚、坦荡,严谨,大方、雷厉风行。木兰的性格,决定了木兰的奇特行动。

  三、木兰品质高尚,心灵美好

  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声音里,我们听出了木兰的朴实勤劳;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誓言里,我们看到了木兰的坚定勇敢,敢于担当,孝敬父母;从“不闻爷娘唤女声”里,我们看到了木兰对父母的亲热、牵挂和依恋;从“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里,我们猜测出木兰的身先士卒、勇猛顽强、奋力征战沙场的英姿;从“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里,我们想到了木兰敢于吃苦、不畏艰难;从“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里,我们读懂了木兰不图功名,不恋权贵,甘做平民的高贵。

  木兰是一个普通女子,却又是一位奇女子 ,她有着高贵的品质。她勤劳勇敢,有责任,敢担当;她不慕荣利,回归常态;她孝敬父母,忠孝两全,历代传颂。

  四、木兰的奇特值得赞颂

  木兰的行动,铸造了美好的品质。

  一奇:大胆出奇的决定——代父从军。“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木兰的一声声叹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心事重重的女子,看到了一个替父母分忧愁,为家庭尽责任的奇女子。“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愿”字,让我们看到了木兰那种发自内心的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高贵品质。木兰要挑起这个家的重担,让年迈的父亲安度晚年,尽享幸福生活。

  木兰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又是一个不普通的女子,她大胆地做出代替父亲从军的决定,说明木兰是一个爽直的女子,也是一个敢于担当的孩子。在那个社会,那个年代,象木兰这样勇于担当,敢于替父从军的女孩毕竟不多。

  二奇:女扮男装的冒险。在男权社会里,女子的地位相对比男子低,女人似乎就应该三步不离绣楼。可是为了代父从军,木兰想到了一个奇妙而又可行的办法——女扮男装。这一奇特想法,大胆而又能遮人耳目,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为了能够代父从军,木兰不得不冒险了,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举。

  三奇:英勇顽强,凯旋而归。木兰不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她能替父从军,说明木兰从小就习武练兵,接受了一定的军事教育,接触了一定的军事管理,并且熟练兵法。木兰具备带兵打仗、替父从军的实际能力。若果木兰没有一点军事知识,没有一点武功,就是想法再迫切,也是做不到的。最后的结果验证了这一点,从而说明木兰也是一个能够量力而行很有数的人。从另一个侧面也衬托出木兰武艺的超强,指挥管理能力等非同一般,绝对是一位巾帼英雄。战场上的一切都证明木兰当时的选择和决定是正确的,绝不是什么吹牛大话,也不是什么一时心血来潮。从这一个方面来看,木兰的心智相当成熟,对问题分析把握很有数,很有分寸。

  四奇:不要任何赏赐。木兰的奇特之处,还在于在功劳面前,成绩面前,显得很淡定,没有其它欲望。“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么些物质奖励应该是很诱人的,可是木兰并没有动心。木兰看重的不是金银财物,她也没有把这些赏赐放在眼里。“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不但不贪图物质财富,而且还不迷恋权贵厚禄,木兰一口拒绝了可汗的询问。木兰的想法很简单,要求令人意想不到:“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木兰崇尚平凡,追求和谐自由安定幸福的生活,木兰出兵打仗,不是为了权贵厚禄,不是为了什么荣耀,就是为了父亲,就是替父亲完成任务。简单的想法,出人意料,让那些贪图富贵、追逐名利的让人目瞪口呆!这就是木兰!这才是木兰!

  木兰是一个奇女子,奇在她的大胆决定,奇在她“敢于横刀立马”,奇在她的坦荡和真诚,奇在于她的高贵品质。

  《木兰诗》具有鲜明的北方民歌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简洁易懂。诗歌在详略处理上极具匠心,所塑造的木兰形象光彩照人,值得咀嚼


* 被宋朝郭茂倩编入《乐府诗集》的北方长篇叙事民歌《木兰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它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奇特的古代女子——木兰形象。作为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巾帼英雄,木兰的形象似乎一直被人们误读,被人们错解。本文根据自己对《木兰诗》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