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谷《鹧鸪》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鹧 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注】山鸡:鸟名,即雉,羽毛斑斓美丽。 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即黄陵庙。
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
黄陵庙,在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
(1)这首诗里头有一个统领全篇的关键词,它就是 。
(2)诗歌的第二联通过环境的描写,为全诗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试分析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
(3)末联“相呼相应湘江阔”的主语是什么?
(4)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喻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首联中,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笔式的描绘,而是通过写鹧鸪的嬉戏,将它与山鸡类比,作了画龙点睛的勾勒。
B.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花落”,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
C.颈联从鹧鸪转到写入。诗人选择了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
D.尾联实写一群群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在浩瀚的湘江上回响,在“日西向”时,它们飞回苦竹丛中。
6.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锦翼”两字,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近山鸡”则是将鹧鸪与山鸡作比,表现其有类似山鸡的美丽品相和高雅风致。
B. 颔联描绘了暮雨潇潇、落红片片、鹧鸪啼声之中的青草湖、黄陵庙,用“雨昏”“花落”的意象给全诗平添了怡然闲适的气氛。
C. 颈联中的“游子”因“闻”鹧鸪而“征袖湿”,由鹧鸪转而写人,承接自然巧妙。“佳人才唱翠眉低”,也是因鹧鸪啼鸣动了情思。
D. 尾联写湘江浩淼,夕阳西下,苦竹丛深,在这样的环境里,鹧鸪啼鸣的呼应回荡更显得凄婉绵长;虽未写人而人的情感尽在其中。
7. 请赏析颈联中“乍”“才”的表达作用。(5分)
8.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有“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辛词和郑诗都借鹧鸪啼鸣表达哀怨感慨之情,其哀怨感慨的原因有何不同?(4分)
答案:
(1)啼
(2)诗人选择荒水、野庙的地点加上“雨昏”“花落”的时刻,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
(3)应是游子、佳人
(4)鹧鸪啼声,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鹧鸪啼声抒发逐客游子之情。此诗吟咏鹧鸪,抒写了一阕游子思妇的断肠曲。
(5)D(理解太实,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呢,这是值得想象和玩味的。)
6. B(“怡然闲适的气氛”错误。)
7. 答案示例:“乍”“才”,意为“刚刚……,就……”。远行的游子,刚听到鹧鸪的悲鸣,就顿时泪湿衣袖;闺中的佳人,才启歌喉,就翠眉紧蹙。“乍”、“才”两个词强调了鹧鸪的啼鸣一下子就引发了人的情感,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动人。
评分标准:在还原颈联所写的情境中突出“乍”“才”的意思即可(可以不必单独解释词语)2分,“一下子引发”(即情绪的突然性)1分,“突出”(或“强调”或“衬托”“烘托”)1分,“鹧鸪啼声之哀怨之感动人心”1分。(意思对即可)
8. 辛词中,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兼有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因而哀怨感慨。郑诗中,游子在羁旅中思乡怀人,思妇思念游子;因而哀怨感慨。
(辛词2分;郑诗2分。意思对即可。)
二:
(1)《鹧鸪》中的“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两句,让人仿佛置身于湖边古庙,聆听鹧鸪声声哀鸣。
(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现了羁旅乡思之愁,郑谷的《鹧鸪》中也表现了这种情思的诗句是: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3.这首诗咏物诗重在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5分)
4.第三联关于游子和佳人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3.(5分)这首咏物诗重在表现鹧鸪啼声的哀怨凄切;借鹧鸪之鸣声抒发迁客游子的乡愁旅思。
4.(6分)通过对游子和佳人的细节描写,有力地烘托鹧鸪啼声之悲凉哀怨(2分)。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低眉(2分),鹧鸪的啼叫是天涯游子的断肠歌,是高楼少妇的相思曲(2分)。
三:
⑴本诗颔联两句选用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⑵清人金圣叹认为本诗末句“深得比兴之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⑴选用了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鹧鸪啼声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气氛。
⑵本诗尾联描写鹧鸪低回飞鸣,声声在浩瀚的江边回响,似与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地呼应;日头西落,暮色苍茫,那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恰似在江边彷徨独行的游子,不知何时才能回故乡?“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声越发凄唳,景象越发幽冷,透露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愁。
四:
(1)前人评价这首诗“赋鹧鸪,警绝”,因此,郑谷被誉为“郑鹧鸪”。请简要分析一下颈联在描写鹧鸪时的精妙之处。(3分)
(2)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颈联处用了侧面描写(1分),诗人通过游子闻声而落泪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1分)侧面写出鹧鸪声的哀怨(1分)。
(2)诗歌前两联主要刻画了鹧鸪的外形、习性和所处环境,渲染了孤寂凄清的氛围,颈联写游子和佳人在听到鹧鸪声后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尾联写鹧鸪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或者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苦竹深处太阳西下,景色越发幽冷(3分),借景抒情,透露出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1分)。
五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开篇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暖”字,写出鹧鸪性喜温暖的习性,“锦翼”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
B.诗人通过对鹧鸪嬉戏细节和鸣叫特点的描写,对鹧鸪的形象进行了工雕细镂的描绘,刻画传神,形象生动。
C.全诗主要是首联咏其形,后三联咏其声,但是诗人并不仅摹拟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致。
D.“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作者运用了比拟手法,写鹧鸪因人而发愁情,以游子泪下,佳人蹙眉两个细节,形象写出鹧鸪啼声的哀怨。
E. 尾联“相呼相应”,令人想象不尽,“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静悲切。
2.此诗写鹧鸪别有韵味,诗人因此诗被称为“郑鹧鸪”,特别是颔联,有精妙之称,请赏析颔联的精妙之处。(6分)
参考答案
1.BD,B项,诗人对鹧鸪的形象没有工笔细致描绘,仅写其色彩与啼声;D项,比拟手法错,后面应是游子和佳人听闻鹧鸪鸣叫触发悲愁。
2.①用典营造鹧鸪悲鸣的凄凉氛围,使人产生幽思遐想。②情景交融,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形成了凄迷幽远的意境,为颈联抒情做铺垫。③写出了鹧鸪的神韵,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令人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每点2分)
翻译:
鹧鸪在温暖的烟色荒地上面嬉戏,只见他们五彩斑斓的羽毛那么整齐;
看它们的行动举止,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象。
天空阴沉雨水淋漓的时候,从巴丘湖,洞庭湖东南湖边的青草地上经过;
黄陵庙花瓣飘落,只听鹧鸪的啼叫声音。
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听任泪水沾湿衣袖;
美丽的女子刚一听到鸣叫,开口唱和一曲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
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叫声此起彼伏,同是不幸境遇的人们的情怀水乳交融;
茂密的竹林丛中深处鹧鸪寻找温暖的巢穴,夕阳就要落山,带来悲凉的苦意。
【赏析】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其鸣为“钩辀格磔”,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着力表现其神韵,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来构思落墨的。
开篇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鹧鸪“性畏霜露,早晚希出”(崔豹《古今注》)。“暖戏烟芜锦翼齐”,开首着一“暖”字,便把鹧鸪的习性表现出来了。“锦翼”两字,又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在诗人的心目中,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雕细镂的描绘,而是通过写其嬉戏活动和与山鸡的比较作了画龙点睛式的勾勒,从而启迪人们丰富的联想。
首联咏其形,以下各联咏其声。然而诗人并不简单地摹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韵。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特殊环境,已足以使人产生幽思遐想,而诗人又蒙上了一层浓重伤感的气氛: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鸣了。然而“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反复吟咏,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对此,沈德潜赞叹地说:“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三四语胜于‘钩辀格磔’也。诗家称郑鹧鸪以此”(《唐诗别裁》),正道出这两句诗的奥秘。
五、六两句,看来是从鹧鸪转而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相当巧妙。“游子乍闻征袖湿”,是承上句“啼”字而来,“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鹧鸪声而发。佳人唱的,无疑是《山鹧鸪》词,这是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闺中少妇面对落花、暮雨,思念远行不归的丈夫,情思难遣,唱一曲《山鹧鸪》吧,可是才轻抒歌喉,便难以自持了。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最后一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诗人笔墨更为浑成。“行不得也哥哥”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这是颇富想象的。“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何时才能返回故乡呢?终篇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清代金圣叹以为末句“深得比兴之遗”(《圣叹选批唐才子诗》),这是很有见地的。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难怪世人誉之为“警绝”了。
赏析二:
谷有诗400多篇传世,最著名的就是这首《鹧鸪》。因为这首鹧鸪诗,“郑鹧鸪”成了郑谷的别名。《唐才子传》中评价说,郑谷“尝赋鹧鸪,警绝”,可见《鹧鸪》当时传诵之盛。
鹧鸪,是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因其鸣声酷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抒写逐客游子之情怀。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是浓墨重彩渲染其鸣声特点,着力刻画鹧鸪的神韵。
首联咏其形,运用对比手法描绘鹧鸪的外在特征。“暖戏烟芜锦翼齐”,前四字揭示了鹧鸪的习性——“性畏霜露,早晚希出”(崔豹《古今注》),喜欢在轻烟弥漫而温暖的荒草地上嬉戏;后三字勾勒出鹧鸪美丽的外表——色彩斑斓,羽毛齐整。“品流应得近山鸡”,引出比较对象,将鹧鸪与山鸡作比,表现其类似山鸡的美丽品相和高雅风致。
后三联均咏其声,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通过鹧鸪鸣声的悲恻动人,咏叹鹧鸪内在的情韵,着力营造哀怨凄切的意境。
颔联用苍凉、凄清的环境进行衬托。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在湘江溺水而殁。后人遂立祠于湘江畔,此祠即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亡之地,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特殊环境,足以使人产生凄楚的幽思遐想,而诗人又“雪上加霜”,用“雨昏”、“花落”等凄苦的意象给它平添了浓重的伤感气氛。寒荒的青草湖、冷落的黄陵庙,在潇潇暮雨、落红片片之中更显凄怆。此时此刻,鹧鸪的鸣声是何等愁苦,有一种令人肝肠寸断的韵味。颈联用游子、佳人的两个动作细节从侧面进行衬托——远行的游子,刚一听到鹧鸪的悲鸣之声,顿时涕泣如雨,泪湿衣袖;闺中的佳人,因思念远方的游子,想唱一曲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以寄托情思,但才启歌喉,就悲情难抑,愁云锁眼,不由得低下了紧蹙的翠眉。这两个细节,惟妙惟肖,用实写的人之哀情,把虚写的鸟之哀啼烘托得淋漓尽致,使鹧鸪的悲鸣之声俨然成了天涯游子的断肠歌,高楼少妇的相思曲。
尾联紧承“游子”“佳人”而来,巧妙地将“人”“鸟”合一,收束全诗。此联内涵极为丰富,意味隽永,有余音袅袅,绕梁不息之妙。诗人运用比拟、象征、双关等手法,使人鸟相融,浑然一体。“相呼相应”,既指鹧鸪的哀鸣——“行不得也哥哥”,在凄凉的江上互相呼应,又暗喻游子与佳人双方绵绵不尽的情思在互相感应。但是,湘江宽阔,烟波浩渺,鹧鸪的呼应之声是多么无助;旅途漫漫,思而不见,游子与佳人的感应是多么无奈。末句“苦竹丛深日向西”,赋予鹧鸪深刻的象征意义。那些怕冷的鹧鸪在在苦竹丛中寻找可以栖身的暖窝,但日已偏西,暖窝难觅。鹧鸪的无助、无奈,不正是旅途上的游子踽踽独行、归家无期的象征吗?
综上所述,《鹧鸪》构思精妙,选材精当,语言精美;景物凄凉,情感凄怆,意境凄迷,不愧为同类题材中的“警绝”之作。诗人郑谷因《鹧鸪》而赢得“郑鹧鸪”的美誉,真可谓实至名归。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注】山鸡:鸟名,即雉,羽毛斑斓美丽。 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即黄陵庙。
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
黄陵庙,在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
(1)这首诗里头有一个统领全篇的关键词,它就是 。
(2)诗歌的第二联通过环境的描写,为全诗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试分析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
(3)末联“相呼相应湘江阔”的主语是什么?
(4)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喻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首联中,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笔式的描绘,而是通过写鹧鸪的嬉戏,将它与山鸡类比,作了画龙点睛的勾勒。
B.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花落”,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
C.颈联从鹧鸪转到写入。诗人选择了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
D.尾联实写一群群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在浩瀚的湘江上回响,在“日西向”时,它们飞回苦竹丛中。
6.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锦翼”两字,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近山鸡”则是将鹧鸪与山鸡作比,表现其有类似山鸡的美丽品相和高雅风致。
B. 颔联描绘了暮雨潇潇、落红片片、鹧鸪啼声之中的青草湖、黄陵庙,用“雨昏”“花落”的意象给全诗平添了怡然闲适的气氛。
C. 颈联中的“游子”因“闻”鹧鸪而“征袖湿”,由鹧鸪转而写人,承接自然巧妙。“佳人才唱翠眉低”,也是因鹧鸪啼鸣动了情思。
D. 尾联写湘江浩淼,夕阳西下,苦竹丛深,在这样的环境里,鹧鸪啼鸣的呼应回荡更显得凄婉绵长;虽未写人而人的情感尽在其中。
7. 请赏析颈联中“乍”“才”的表达作用。(5分)
8.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有“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辛词和郑诗都借鹧鸪啼鸣表达哀怨感慨之情,其哀怨感慨的原因有何不同?(4分)
答案:
(1)啼
(2)诗人选择荒水、野庙的地点加上“雨昏”“花落”的时刻,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
(3)应是游子、佳人
(4)鹧鸪啼声,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鹧鸪啼声抒发逐客游子之情。此诗吟咏鹧鸪,抒写了一阕游子思妇的断肠曲。
(5)D(理解太实,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呢,这是值得想象和玩味的。)
6. B(“怡然闲适的气氛”错误。)
7. 答案示例:“乍”“才”,意为“刚刚……,就……”。远行的游子,刚听到鹧鸪的悲鸣,就顿时泪湿衣袖;闺中的佳人,才启歌喉,就翠眉紧蹙。“乍”、“才”两个词强调了鹧鸪的啼鸣一下子就引发了人的情感,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动人。
评分标准:在还原颈联所写的情境中突出“乍”“才”的意思即可(可以不必单独解释词语)2分,“一下子引发”(即情绪的突然性)1分,“突出”(或“强调”或“衬托”“烘托”)1分,“鹧鸪啼声之哀怨之感动人心”1分。(意思对即可)
8. 辛词中,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兼有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因而哀怨感慨。郑诗中,游子在羁旅中思乡怀人,思妇思念游子;因而哀怨感慨。
(辛词2分;郑诗2分。意思对即可。)
二:
(1)《鹧鸪》中的“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两句,让人仿佛置身于湖边古庙,聆听鹧鸪声声哀鸣。
(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现了羁旅乡思之愁,郑谷的《鹧鸪》中也表现了这种情思的诗句是: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3.这首诗咏物诗重在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5分)
4.第三联关于游子和佳人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3.(5分)这首咏物诗重在表现鹧鸪啼声的哀怨凄切;借鹧鸪之鸣声抒发迁客游子的乡愁旅思。
4.(6分)通过对游子和佳人的细节描写,有力地烘托鹧鸪啼声之悲凉哀怨(2分)。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低眉(2分),鹧鸪的啼叫是天涯游子的断肠歌,是高楼少妇的相思曲(2分)。
三:
⑴本诗颔联两句选用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⑵清人金圣叹认为本诗末句“深得比兴之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⑴选用了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鹧鸪啼声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气氛。
⑵本诗尾联描写鹧鸪低回飞鸣,声声在浩瀚的江边回响,似与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地呼应;日头西落,暮色苍茫,那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恰似在江边彷徨独行的游子,不知何时才能回故乡?“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声越发凄唳,景象越发幽冷,透露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愁。
四:
(1)前人评价这首诗“赋鹧鸪,警绝”,因此,郑谷被誉为“郑鹧鸪”。请简要分析一下颈联在描写鹧鸪时的精妙之处。(3分)
(2)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颈联处用了侧面描写(1分),诗人通过游子闻声而落泪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1分)侧面写出鹧鸪声的哀怨(1分)。
(2)诗歌前两联主要刻画了鹧鸪的外形、习性和所处环境,渲染了孤寂凄清的氛围,颈联写游子和佳人在听到鹧鸪声后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尾联写鹧鸪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或者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苦竹深处太阳西下,景色越发幽冷(3分),借景抒情,透露出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1分)。
五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开篇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暖”字,写出鹧鸪性喜温暖的习性,“锦翼”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
B.诗人通过对鹧鸪嬉戏细节和鸣叫特点的描写,对鹧鸪的形象进行了工雕细镂的描绘,刻画传神,形象生动。
C.全诗主要是首联咏其形,后三联咏其声,但是诗人并不仅摹拟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致。
D.“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作者运用了比拟手法,写鹧鸪因人而发愁情,以游子泪下,佳人蹙眉两个细节,形象写出鹧鸪啼声的哀怨。
E. 尾联“相呼相应”,令人想象不尽,“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静悲切。
2.此诗写鹧鸪别有韵味,诗人因此诗被称为“郑鹧鸪”,特别是颔联,有精妙之称,请赏析颔联的精妙之处。(6分)
参考答案
1.BD,B项,诗人对鹧鸪的形象没有工笔细致描绘,仅写其色彩与啼声;D项,比拟手法错,后面应是游子和佳人听闻鹧鸪鸣叫触发悲愁。
2.①用典营造鹧鸪悲鸣的凄凉氛围,使人产生幽思遐想。②情景交融,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形成了凄迷幽远的意境,为颈联抒情做铺垫。③写出了鹧鸪的神韵,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令人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每点2分)
翻译:
鹧鸪在温暖的烟色荒地上面嬉戏,只见他们五彩斑斓的羽毛那么整齐;
看它们的行动举止,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象。
天空阴沉雨水淋漓的时候,从巴丘湖,洞庭湖东南湖边的青草地上经过;
黄陵庙花瓣飘落,只听鹧鸪的啼叫声音。
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听任泪水沾湿衣袖;
美丽的女子刚一听到鸣叫,开口唱和一曲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
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叫声此起彼伏,同是不幸境遇的人们的情怀水乳交融;
茂密的竹林丛中深处鹧鸪寻找温暖的巢穴,夕阳就要落山,带来悲凉的苦意。
【赏析】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其鸣为“钩辀格磔”,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着力表现其神韵,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来构思落墨的。
开篇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鹧鸪“性畏霜露,早晚希出”(崔豹《古今注》)。“暖戏烟芜锦翼齐”,开首着一“暖”字,便把鹧鸪的习性表现出来了。“锦翼”两字,又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在诗人的心目中,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雕细镂的描绘,而是通过写其嬉戏活动和与山鸡的比较作了画龙点睛式的勾勒,从而启迪人们丰富的联想。
首联咏其形,以下各联咏其声。然而诗人并不简单地摹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韵。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特殊环境,已足以使人产生幽思遐想,而诗人又蒙上了一层浓重伤感的气氛: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鸣了。然而“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反复吟咏,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对此,沈德潜赞叹地说:“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三四语胜于‘钩辀格磔’也。诗家称郑鹧鸪以此”(《唐诗别裁》),正道出这两句诗的奥秘。
五、六两句,看来是从鹧鸪转而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相当巧妙。“游子乍闻征袖湿”,是承上句“啼”字而来,“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鹧鸪声而发。佳人唱的,无疑是《山鹧鸪》词,这是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闺中少妇面对落花、暮雨,思念远行不归的丈夫,情思难遣,唱一曲《山鹧鸪》吧,可是才轻抒歌喉,便难以自持了。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最后一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诗人笔墨更为浑成。“行不得也哥哥”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这是颇富想象的。“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何时才能返回故乡呢?终篇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清代金圣叹以为末句“深得比兴之遗”(《圣叹选批唐才子诗》),这是很有见地的。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难怪世人誉之为“警绝”了。
赏析二:
谷有诗400多篇传世,最著名的就是这首《鹧鸪》。因为这首鹧鸪诗,“郑鹧鸪”成了郑谷的别名。《唐才子传》中评价说,郑谷“尝赋鹧鸪,警绝”,可见《鹧鸪》当时传诵之盛。
鹧鸪,是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因其鸣声酷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抒写逐客游子之情怀。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是浓墨重彩渲染其鸣声特点,着力刻画鹧鸪的神韵。
首联咏其形,运用对比手法描绘鹧鸪的外在特征。“暖戏烟芜锦翼齐”,前四字揭示了鹧鸪的习性——“性畏霜露,早晚希出”(崔豹《古今注》),喜欢在轻烟弥漫而温暖的荒草地上嬉戏;后三字勾勒出鹧鸪美丽的外表——色彩斑斓,羽毛齐整。“品流应得近山鸡”,引出比较对象,将鹧鸪与山鸡作比,表现其类似山鸡的美丽品相和高雅风致。
后三联均咏其声,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通过鹧鸪鸣声的悲恻动人,咏叹鹧鸪内在的情韵,着力营造哀怨凄切的意境。
颔联用苍凉、凄清的环境进行衬托。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在湘江溺水而殁。后人遂立祠于湘江畔,此祠即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亡之地,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特殊环境,足以使人产生凄楚的幽思遐想,而诗人又“雪上加霜”,用“雨昏”、“花落”等凄苦的意象给它平添了浓重的伤感气氛。寒荒的青草湖、冷落的黄陵庙,在潇潇暮雨、落红片片之中更显凄怆。此时此刻,鹧鸪的鸣声是何等愁苦,有一种令人肝肠寸断的韵味。颈联用游子、佳人的两个动作细节从侧面进行衬托——远行的游子,刚一听到鹧鸪的悲鸣之声,顿时涕泣如雨,泪湿衣袖;闺中的佳人,因思念远方的游子,想唱一曲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以寄托情思,但才启歌喉,就悲情难抑,愁云锁眼,不由得低下了紧蹙的翠眉。这两个细节,惟妙惟肖,用实写的人之哀情,把虚写的鸟之哀啼烘托得淋漓尽致,使鹧鸪的悲鸣之声俨然成了天涯游子的断肠歌,高楼少妇的相思曲。
尾联紧承“游子”“佳人”而来,巧妙地将“人”“鸟”合一,收束全诗。此联内涵极为丰富,意味隽永,有余音袅袅,绕梁不息之妙。诗人运用比拟、象征、双关等手法,使人鸟相融,浑然一体。“相呼相应”,既指鹧鸪的哀鸣——“行不得也哥哥”,在凄凉的江上互相呼应,又暗喻游子与佳人双方绵绵不尽的情思在互相感应。但是,湘江宽阔,烟波浩渺,鹧鸪的呼应之声是多么无助;旅途漫漫,思而不见,游子与佳人的感应是多么无奈。末句“苦竹丛深日向西”,赋予鹧鸪深刻的象征意义。那些怕冷的鹧鸪在在苦竹丛中寻找可以栖身的暖窝,但日已偏西,暖窝难觅。鹧鸪的无助、无奈,不正是旅途上的游子踽踽独行、归家无期的象征吗?
综上所述,《鹧鸪》构思精妙,选材精当,语言精美;景物凄凉,情感凄怆,意境凄迷,不愧为同类题材中的“警绝”之作。诗人郑谷因《鹧鸪》而赢得“郑鹧鸪”的美誉,真可谓实至名归。
上一篇:卢纶《送李端》阅读答案附赏析
下一篇:柳宗元《溪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 鹧鸪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注】山鸡:鸟名,即雉,羽毛斑斓美丽。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