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素材集锦100篇(其一)
高考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素材集锦
李白(701—762)字太白,凉武昭王九世孙,蜀人。天才奇特,游长安,贺知章见其文曰:“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论当世事,诏供奉翰林,眷遇甚优。因忤杨贵妃,放还。永王迫致之府,起兵,白逃回。坐永王府僚当诛。先是尝救郭子仪,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诏长放夜郎,赦还。客当涂令李阳冰所。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其诗纵横变化,凌云百代,所谓天授,非人可及。特天性不羁,故放浪于诗酒间。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①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东面博望山,西南梁山,两山夹峙长江如门,形势险要。总名天门。②楚江:长江流经春秋时楚国疆域的一段。③“两岸”二句:可以看出诗人是在舟中行进时望天门山,描写景物极富动态。“日边”,指水天相接处。
[鉴赏提示]李白的《天门山》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可能是他出蜀漫游时的作品。开头两句,诗人以自己奇异的感觉,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美的江山胜景图;末尾两句则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悠远的情趣。全诗意境开阔,层次清晰,形象生动。
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①塞下曲:唐代乐府曲名。②天山: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③折柳:即《折杨柳》,古乐府《横吹曲》的曲调名。这两句意思说,只是听到了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就使人想到杨柳轻扬的春天;但在寒冷的天山脚下,却看不到春天的景色。④金鼓:以金为饰的战鼓。⑤直:径自,一往直前的意思。楼兰:汉西域部族名,所居故地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南一带。汉武帝时,派遣使者通西域,楼兰王勾结匈奴单于,杀汉使者多人。元凤四年(前77)汉昭帝派平乐监傅介子用计杀死楼兰王,威慑西域。唐代诗歌中,常以“破楼兰”代指平定边患。这里指用这个典故,描写边防战士杀敌立功的愿望。
[鉴赏提示]这首诗从描写艰苦的边塞生活中,显示边防将士不畏艰苦、勇敢共敌的英雄气概,歌颂他们忠勇为国的高尚品质,实际也是诗人以身许国政治豪情的反映。前四句极写边地的苦寒,以同季节的内地景物相对照。五六句抒写战斗生活的紧张,洋溢着乐观的情绪。最后两句,才把边地将士的意志直接表达出来,所向无敌,激昂慷慨。
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在洛阳附近的巩县,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约从二十岁起,开始了将近十年的漫游生活,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结识了不少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天宝五年(746),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到长安,但进取无门,生活贫困,十年后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之乱叛军陷长安时,诗人在逃亡途中被俘,脱险后到达肃宗驻地灵武,授官左拾遗,不久即被贬弃官。此后转辗到达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其间一度在四川节度使严武幕府任参谋,阶官是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诗人离蜀东归,又因四川兵乱留滞夔州,大历三年(768)始出峡,漂泊于今湖南、湖北一带,不幸客死郴州途中。
杜甫一生,经历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他的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逐渐接近下层人民群众。他的作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写出了时代的呼声、人民的要求,以及祖国河山的壮丽,因而为后世称为“诗史”、“图经”。杜诗以沉郁顿挫著称,诗人自己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他的创作除了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外,还有深厚的学习基础。诗人绝大部分的作品在艺术上千锤百炼,精工周密,创作态度异常严谨,堪为后代诗人楷模。杜甫和李白齐名,也称“李杜”。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在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①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西门上,下临洞庭湖,为登览胜地。②洞庭水:即洞庭湖。③吴楚:指今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省一带。坼:裂开。乾坤:天地。这两句写洞庭湖浩荡无际,好像整个天地都在水面上浮动。④无一字:指书信完全断绝。这两句说自己长期漂泊,和亲朋的书信往来完全断绝了,年老多病,一路上只有以孤舟为家。⑤戎马:战马,这里借指战争。代宗大历三年(768)八月,吐蕃不断侵扰灵武、汾州等地,代宗命郭子仪领兵五万屯奉天防守。
[鉴赏提示]大历三年(768)春,杜甫从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这年冬,杜甫从公安到了岳阳,这首诗就是登岳阳楼后所作。这时杜甫已五十八岁,既老且病,生活异常窘困,心情很是郁闷。但诗人并没有停留在个人的不幸遭遇上,而是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并为国家多难而叹息。诗一开始用极为自然的对偶句抒写登楼时的欢快心情,接着描写登楼所见,仅十个字,概括地写出洞庭湖烟波浩淼的雄伟气象,意境开朗壮阔。后两联面对茫茫湖水,诗人由抒发孤凄寂寥的情怀转向忧国伤时,深沉感人。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 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渚:水中小洲。渚清:指渚边的江水清澈。飞回:指鸟因风急而在天空盘旋。②落木:落叶。萧萧:风吹树叶飘落发出的声音。③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指长久客居异乡。这是引起悲秋的原因。百年:犹言老年。独登台:独自登高眺望。④苦恨:甚恨。繁霜鬓:两鬓白发繁多。这两句说,在艰难的岁月中,日渐衰老,白发满头,令人抱恨不已;穷愁潦倒,本可借酒排遣,但因患病停饮,致使酒杯浊污。当时杜甫因患肺病戒酒。⑤客:杜甫自指。万方多难:指国家内忧外患,天灾人祸,日甚一日。⑥玉垒:在今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其东南新保关,为唐代蜀中通往吐番的要道。这两句说,锦江一带盎然的春色,已从天地的边际来临,古往今来,风云变幻,就像玉垒的浮云一样。⑦北极:北极星。这里比喻唐王朝。终不改:借北极星在天空固定不变来比喻唐王朝的安全巩固。广德元年(761)十月,吐蕃侵入长安,代宗逃往陕州。后来郭子仪等收复长安。唐王朝转危为安。西山寇盗:指吐蕃统治者。⑧后主:刘禅。刘备死后,刘禅继位,昏庸无能,宠信宦官,朝政腐败,终于亡国。这里暗含对代宗的讥刺。祠庙:成都锦官门外有刘备庙,西为武侯祠,东即后主庙。梁甫吟:古乐府篇名。《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这两句是以登楼所见古迹来抒写感慨。意思是说,像后主那样一个亡国之君,还有祠庙,实为可怜,自己在万方多难之时,只有登楼凭吊感叹而已。
[鉴赏提示]《登高》是杜甫于大历二年(767)在夔州时所作。前四句写登高所见,气象苍凉恢廓。后四句抒发感慨,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同时对沦落他乡不胜感伤。这首七律曾被前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在艺术表现上,有以下特色:首先是通篇对仗,而首联又是当句对(“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其次是句法交错而又相接(前四句是一、三句相接,都是写所闻;二、四句相接都是写所见。后四句是五、七句相接,六、八句相接。在意义上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因“风急”而闻落叶萧萧;因“渚清”而放眼滚滚长江;因“悲秋”而勾起“苦恨”;因“多病”而引起“停杯”)。再次是写景具有巨大的艺术概括力,且融情于景,浑然一体,有着较强的感人力量。
《登楼》是杜甫在代宗广德二年(764)春从阆中回到成都时写的。当时吐蕃不断侵扰,代宗昏聩无能,宠信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人,朝政更加腐败,因而杜甫以登楼所见,借刘禅任用宦官黄皓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来抨击时政,讽谏代宗。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反对宦官专权,希望各民族和睦相处的愿望;也慨叹自己空怀壮志,流落他乡。全诗由登高而即景抒情,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①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很近。②风灯:船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有纸罩避风。③联拳:拳,屈曲。联拳指(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地团聚在沙滩上。④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的声音。
[鉴赏提示]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写的是夜泊之景。第一句写一个月夜,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第三句写到江岸上屈身的白鹭。第四句写船尾鱼跳动的声音。此诗四句分别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确是“一句一绝”。然而,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①八阵图:在四川夔州奉节县西南七里。八阵图是在沙滩上聚石成堆,共有八个军阵图形,相传是诸葛亮推演兵阵的遗迹。②功盖:意思是诸葛亮创立蜀汉,造成魏吴蜀三国鼎立的盖世功业。③“遗恨”句:是说刘备急于报吴国杀关羽之仇,出兵伐吴,破坏了诸葛亮联吴伐魏主张;而诸葛亮没有能够阻止住,使蜀汉国力受到削弱,所以遗恨。“失”,是失策之意。
[鉴赏提示]本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杜甫初到夔州凭吊相传蜀汉诸葛亮所作八阵图遗迹时作。头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后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惋惜中渗透了诗人“伤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这首诗还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而且不是空洞抽象的议论,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的议论。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江碧”二句:江碧鹭白,山青花红,衬托得夺目耀彩。
[鉴赏提示]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全诗写的是一幅幅浓丽春日的画面,表面上看似乎是孤立的,但结以思归的句子,就把久客思归,年华虚度的感情突现了出来。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①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明妃:即王嫱,字昭君,汉元帝时宫女。西晋时避司马昭讳而改称明妃。汉元帝竟陵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请示和亲,元帝将王嫱嫁给他。汉成帝即位后,王嫱上表求归,不许,死于匈奴。村:指王嫱生长的乡村,在今湖北省秭归县境内。②去:离开。紫台:紫宫,皇帝怕居的宫殿,这里指汉宫。连:这里是指连姻的意思。朔漠:北方沙漠之地,这里指匈奴所在。青冢:指王昭君墓。向黄昏:指王嫱死后凄凉冷落。③画图:汉元帝命画工画宫女容貌,按图之美者召幸。于是宫女多贿赂画工,独王嫱不贿,被画得很丑而没有召幸。。后匈奴和亲,元帝便将王嫱嫁给呼韩邪单于,临行召见,元帝见她很美,但已悔之无及。省识:察看。春风面:指妇女美丽的容貌。环佩:指妇女环镯一类的装饰物,这里指王嫱。这两句说,汉元帝只凭图画察看宫女的容貌,结果造成昭君的遗恨,空使她怀念故土,死后魂魄月夜归来。④胡语:这里指少数民族的音乐。曲中论:乐曲中所抒发的感情。相传王嫱在匈奴作有抒发怨思的歌曲,以琵琶来表达。
[鉴赏提示]杜甫根据有关历史记载和传闻,写了这首诗,揭露了汉元帝的昏庸。首联着重描绘昭君故乡的自然环境,用一个“赴”字写出三峡一带的山岭势若奔驰的生动姿态。随即感叹王嫱人逝村存,点出题意。颔联竭力渲染昭君生前及死后的凄凉。颈联一方面揭露汉元帝的昏庸;一方面写昭君不忘故土,魂魄夜归。一个“空”字,以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末联以琵琶乐曲将昭君的怨恨传之千载,从侧面加强对元帝的批判,以收束全诗。诗写得含蓄委婉,深沉而耐人寻味。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①岳:高大的山,这里指泰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县。望岳,近泰山而望,没有登山,所以题作《望岳》。②岱宗:泰山的别称。夫:语助词。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在今山东省境内。青未了:泰山青苍的峰峦,延绵不断。③造化:天地万物的主宰者。钟:聚集。神秀:神奇秀美。阴阳: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这里指泰山南北明暗不同。割:划分。④荡胸:荡涤心胸。决:裂开。眦:眼眶。决眦,指尽量睁大眼睛去看。⑤会当:一定要。凌:登、升。览:看。
[鉴赏提示]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阳应进士考试,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诗人通过近泰山而望的感受,描绘出一幅苍茫开阔的“泰山图”。诗中勾画出泰山磅礴耸峙的气势,苍翠葱郁的景色,以及“一览众山小”的胸襟,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和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全诗开阔明朗,情调健康。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澦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注]①使君:指李剑州,当时任剑州刺史,是位有才能而未被朝廷重用的地方官。②文翁:西汉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景帝末,为蜀郡守。曾派小吏至长安,就学于博士。又在成都设学校,入学得免除徭役,并以成绩优良者为郡县吏。这些措施对当地文化的发展有所促进。③李广: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善骑射,在汉文帝、景帝、武帝时为郎、武骑常侍、陇西、北地等郡太守,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元狩四年(前119)随大将军卫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责,自杀。虽前后与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却未能封侯。④滟澦:即滟澦滩,在四川奉节县东五公里瞿塘峡口,旧时是长江三峡的著名险滩。⑤仲宣楼:是汉末文学家王粲在荆州避难的地方。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
[鉴赏提示]此诗作于公元763年,前一年,杜甫到过剑州,和李剑州有交往。这年,杜甫曾经准备离蜀东行,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诗的前半篇写李剑州,热情地歌颂了他“能化俗”的政绩,为他的“未封侯”鸣不平。下半篇叙述诗人自己身世之感,离别之情。诗人完全从空际着笔,写的是意想中的自己“将赴荆南”的情景。
蜀 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①蜀相: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②丞相祠堂:武侯祠在成都西南二里。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柏森森: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③黄鹂:黄莺。④三顾:三次拜访。频烦:多次烦劳。天下计:统一天下的谋略。刘备曾三次往隆中拜访诸葛亮,商讨统一天下的大计。两朝:指蜀刘备、刘禅父子两朝。这两句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事业:早年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晚年辅佐刘禅,耗尽心血。⑤出师:出兵。诸葛亮为了伐魏,曾六出祁山,公元239年,率兵占五丈原(今陕西省眉县西南),与司马懿相峙百余日,八月病死军中,英雄:这里指追怀诸葛亮的人们。
[鉴赏提示]杜甫在漂泊西南时,写了不少追怀诸葛亮的诗,这一首是乾元三年(760)寓居成都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深感朝中无人,希望能有像诸葛亮这样的政治家来辅佐肃宗,平定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局面。诗中明显地表现了对诸葛亮的赞颂和希望革新朝政的思想。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如柏树森森,碧草萋萋,黄鹂空鸣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表现得十分深沉。二是对诸葛亮的政治活动作概括描写,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更激起人们的钦敬。结尾一联,更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怀念之情,表达了对他的赞美。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①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眷属寄居在鄜州羌村。闺中:闺中之人,指杜甫妻子。②未解忆长安:这句兼有双层意思,一是指小儿女无知,还不懂得怀念在长安的父亲;二是小儿女不理解母亲看月思亲的内心活动。③香雾:因月夜久立,夜雾降落在带有香气的发鬟上,所以称“香雾”。云雾: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式。清辉:指月光。玉臂:如玉一般洁白的手臂。这两句是杜甫设想妻子长久望月思念自己的情景。④虚幌:挂起的帷幔。虚,空。这句是说,帷幔空悬,亲人远在长安。双照:指月光照着妻子和自己。这两句说,什么时候我和你倚着帷幔看月,那时你我都不用因分居异地看月相思而流泪不止了。
[鉴赏提示]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禄山攻破潼关,唐玄宗入蜀,肃宗李亨即位于灵武。杜甫把家眷寄居在鄜州,只身前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掳到长安。由于杜甫当时位卑名微,没有被拘禁,这首诗就是这年八月在长安所作。诗中写在秋天的月夜里,深切思念家人,但不从正面着笔,而是从侧面写妻子在月下思念自己,泪流不止的情态。这样写,能很好地表达诗人思家的深厚感情,表现了诗人的匠心。颔联以儿女年幼无知,“未解忆长安”来烘托妻子的“独看”。颈联设想妻子月下久立的情景,进一步映衬妻子思念自己的深情,也是诗人从侧面表达自己的思家之情。末联是希望之辞。全诗表达情意曲折有致,构思新颖,用词精工。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潮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①天末:形容边塞的遥远,这里指秦州。②君子:指李白。③鸿雁:信使的代称。上句言盼望来信。秋水与凉风呼应,江湖多风波,设想李白行路艰难。④“文章”二句:我国古代文学家大都平生坎坷,所以这里说好文章像是跟命运敌对似的。那些山精水怪,喜人经过,就可以吞噬饱餐。⑤冤魂:指导屈原的冤魂。汨罗:江名,屈原自沉之处。李白流放夜郎,途经洞庭湖等地,所以杜甫设想他与屈原叙谈并作诗投赠。
[鉴赏提示]这首诗是杜甫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永王李璘事而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此赋诗怀念他。首联以秋风起兴,急盼挚友音讯。颔联表达诗人对友人深沉的怀念。颈联表示对友人身世的同情。结尾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
恨 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目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 ①洛城:指杜甫的故乡洛阳。四千里:指离家之远。五六年:指安史之乱之久。②草木变衰: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指草木的盛衰变易。老:使人老,作动词用。③“河阳”二句:上元元年三月,唐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司徒:指李光弼。幽燕:今河北北部,北京市一带,是安禄山叛军的老巢。
[鉴赏提示]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于乾元二年(759)春别了故乡洛阳,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秦州,寓同谷,至成都,辗转四千里。写此诗时,距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诗人深为忧虑的事。全诗抒发了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情真语挚,沉郁顿挫,扣人心弦。
江 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 ①乾坤:指天地。“思归客”、“一腐儒”都指诗人自己。②落日:日薄西山的意思,这里比喻暮年。③苏:复苏,有康复之意。④老马:诗人自比,用《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⑤长途:代指驱驰之力。
[鉴赏提示]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这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这首诗当写于他飘泊江汉之际。首联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颔联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表明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的皎洁。颈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入世的精神,尾联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意思是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全诗抒发了诗人怀才被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
李白(701—762)字太白,凉武昭王九世孙,蜀人。天才奇特,游长安,贺知章见其文曰:“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论当世事,诏供奉翰林,眷遇甚优。因忤杨贵妃,放还。永王迫致之府,起兵,白逃回。坐永王府僚当诛。先是尝救郭子仪,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诏长放夜郎,赦还。客当涂令李阳冰所。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其诗纵横变化,凌云百代,所谓天授,非人可及。特天性不羁,故放浪于诗酒间。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①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东面博望山,西南梁山,两山夹峙长江如门,形势险要。总名天门。②楚江:长江流经春秋时楚国疆域的一段。③“两岸”二句:可以看出诗人是在舟中行进时望天门山,描写景物极富动态。“日边”,指水天相接处。
[鉴赏提示]李白的《天门山》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可能是他出蜀漫游时的作品。开头两句,诗人以自己奇异的感觉,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美的江山胜景图;末尾两句则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悠远的情趣。全诗意境开阔,层次清晰,形象生动。
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①塞下曲:唐代乐府曲名。②天山: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③折柳:即《折杨柳》,古乐府《横吹曲》的曲调名。这两句意思说,只是听到了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就使人想到杨柳轻扬的春天;但在寒冷的天山脚下,却看不到春天的景色。④金鼓:以金为饰的战鼓。⑤直:径自,一往直前的意思。楼兰:汉西域部族名,所居故地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南一带。汉武帝时,派遣使者通西域,楼兰王勾结匈奴单于,杀汉使者多人。元凤四年(前77)汉昭帝派平乐监傅介子用计杀死楼兰王,威慑西域。唐代诗歌中,常以“破楼兰”代指平定边患。这里指用这个典故,描写边防战士杀敌立功的愿望。
[鉴赏提示]这首诗从描写艰苦的边塞生活中,显示边防将士不畏艰苦、勇敢共敌的英雄气概,歌颂他们忠勇为国的高尚品质,实际也是诗人以身许国政治豪情的反映。前四句极写边地的苦寒,以同季节的内地景物相对照。五六句抒写战斗生活的紧张,洋溢着乐观的情绪。最后两句,才把边地将士的意志直接表达出来,所向无敌,激昂慷慨。
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在洛阳附近的巩县,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约从二十岁起,开始了将近十年的漫游生活,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结识了不少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天宝五年(746),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到长安,但进取无门,生活贫困,十年后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之乱叛军陷长安时,诗人在逃亡途中被俘,脱险后到达肃宗驻地灵武,授官左拾遗,不久即被贬弃官。此后转辗到达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其间一度在四川节度使严武幕府任参谋,阶官是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诗人离蜀东归,又因四川兵乱留滞夔州,大历三年(768)始出峡,漂泊于今湖南、湖北一带,不幸客死郴州途中。
杜甫一生,经历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他的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逐渐接近下层人民群众。他的作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写出了时代的呼声、人民的要求,以及祖国河山的壮丽,因而为后世称为“诗史”、“图经”。杜诗以沉郁顿挫著称,诗人自己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他的创作除了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外,还有深厚的学习基础。诗人绝大部分的作品在艺术上千锤百炼,精工周密,创作态度异常严谨,堪为后代诗人楷模。杜甫和李白齐名,也称“李杜”。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在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①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西门上,下临洞庭湖,为登览胜地。②洞庭水:即洞庭湖。③吴楚:指今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省一带。坼:裂开。乾坤:天地。这两句写洞庭湖浩荡无际,好像整个天地都在水面上浮动。④无一字:指书信完全断绝。这两句说自己长期漂泊,和亲朋的书信往来完全断绝了,年老多病,一路上只有以孤舟为家。⑤戎马:战马,这里借指战争。代宗大历三年(768)八月,吐蕃不断侵扰灵武、汾州等地,代宗命郭子仪领兵五万屯奉天防守。
[鉴赏提示]大历三年(768)春,杜甫从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这年冬,杜甫从公安到了岳阳,这首诗就是登岳阳楼后所作。这时杜甫已五十八岁,既老且病,生活异常窘困,心情很是郁闷。但诗人并没有停留在个人的不幸遭遇上,而是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并为国家多难而叹息。诗一开始用极为自然的对偶句抒写登楼时的欢快心情,接着描写登楼所见,仅十个字,概括地写出洞庭湖烟波浩淼的雄伟气象,意境开朗壮阔。后两联面对茫茫湖水,诗人由抒发孤凄寂寥的情怀转向忧国伤时,深沉感人。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 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渚:水中小洲。渚清:指渚边的江水清澈。飞回:指鸟因风急而在天空盘旋。②落木:落叶。萧萧:风吹树叶飘落发出的声音。③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指长久客居异乡。这是引起悲秋的原因。百年:犹言老年。独登台:独自登高眺望。④苦恨:甚恨。繁霜鬓:两鬓白发繁多。这两句说,在艰难的岁月中,日渐衰老,白发满头,令人抱恨不已;穷愁潦倒,本可借酒排遣,但因患病停饮,致使酒杯浊污。当时杜甫因患肺病戒酒。⑤客:杜甫自指。万方多难:指国家内忧外患,天灾人祸,日甚一日。⑥玉垒:在今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其东南新保关,为唐代蜀中通往吐番的要道。这两句说,锦江一带盎然的春色,已从天地的边际来临,古往今来,风云变幻,就像玉垒的浮云一样。⑦北极:北极星。这里比喻唐王朝。终不改:借北极星在天空固定不变来比喻唐王朝的安全巩固。广德元年(761)十月,吐蕃侵入长安,代宗逃往陕州。后来郭子仪等收复长安。唐王朝转危为安。西山寇盗:指吐蕃统治者。⑧后主:刘禅。刘备死后,刘禅继位,昏庸无能,宠信宦官,朝政腐败,终于亡国。这里暗含对代宗的讥刺。祠庙:成都锦官门外有刘备庙,西为武侯祠,东即后主庙。梁甫吟:古乐府篇名。《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这两句是以登楼所见古迹来抒写感慨。意思是说,像后主那样一个亡国之君,还有祠庙,实为可怜,自己在万方多难之时,只有登楼凭吊感叹而已。
[鉴赏提示]《登高》是杜甫于大历二年(767)在夔州时所作。前四句写登高所见,气象苍凉恢廓。后四句抒发感慨,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同时对沦落他乡不胜感伤。这首七律曾被前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在艺术表现上,有以下特色:首先是通篇对仗,而首联又是当句对(“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其次是句法交错而又相接(前四句是一、三句相接,都是写所闻;二、四句相接都是写所见。后四句是五、七句相接,六、八句相接。在意义上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因“风急”而闻落叶萧萧;因“渚清”而放眼滚滚长江;因“悲秋”而勾起“苦恨”;因“多病”而引起“停杯”)。再次是写景具有巨大的艺术概括力,且融情于景,浑然一体,有着较强的感人力量。
《登楼》是杜甫在代宗广德二年(764)春从阆中回到成都时写的。当时吐蕃不断侵扰,代宗昏聩无能,宠信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人,朝政更加腐败,因而杜甫以登楼所见,借刘禅任用宦官黄皓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来抨击时政,讽谏代宗。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反对宦官专权,希望各民族和睦相处的愿望;也慨叹自己空怀壮志,流落他乡。全诗由登高而即景抒情,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①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很近。②风灯:船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有纸罩避风。③联拳:拳,屈曲。联拳指(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地团聚在沙滩上。④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的声音。
[鉴赏提示]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写的是夜泊之景。第一句写一个月夜,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第三句写到江岸上屈身的白鹭。第四句写船尾鱼跳动的声音。此诗四句分别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确是“一句一绝”。然而,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①八阵图:在四川夔州奉节县西南七里。八阵图是在沙滩上聚石成堆,共有八个军阵图形,相传是诸葛亮推演兵阵的遗迹。②功盖:意思是诸葛亮创立蜀汉,造成魏吴蜀三国鼎立的盖世功业。③“遗恨”句:是说刘备急于报吴国杀关羽之仇,出兵伐吴,破坏了诸葛亮联吴伐魏主张;而诸葛亮没有能够阻止住,使蜀汉国力受到削弱,所以遗恨。“失”,是失策之意。
[鉴赏提示]本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杜甫初到夔州凭吊相传蜀汉诸葛亮所作八阵图遗迹时作。头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后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惋惜中渗透了诗人“伤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这首诗还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而且不是空洞抽象的议论,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的议论。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江碧”二句:江碧鹭白,山青花红,衬托得夺目耀彩。
[鉴赏提示]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全诗写的是一幅幅浓丽春日的画面,表面上看似乎是孤立的,但结以思归的句子,就把久客思归,年华虚度的感情突现了出来。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①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明妃:即王嫱,字昭君,汉元帝时宫女。西晋时避司马昭讳而改称明妃。汉元帝竟陵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请示和亲,元帝将王嫱嫁给他。汉成帝即位后,王嫱上表求归,不许,死于匈奴。村:指王嫱生长的乡村,在今湖北省秭归县境内。②去:离开。紫台:紫宫,皇帝怕居的宫殿,这里指汉宫。连:这里是指连姻的意思。朔漠:北方沙漠之地,这里指匈奴所在。青冢:指王昭君墓。向黄昏:指王嫱死后凄凉冷落。③画图:汉元帝命画工画宫女容貌,按图之美者召幸。于是宫女多贿赂画工,独王嫱不贿,被画得很丑而没有召幸。。后匈奴和亲,元帝便将王嫱嫁给呼韩邪单于,临行召见,元帝见她很美,但已悔之无及。省识:察看。春风面:指妇女美丽的容貌。环佩:指妇女环镯一类的装饰物,这里指王嫱。这两句说,汉元帝只凭图画察看宫女的容貌,结果造成昭君的遗恨,空使她怀念故土,死后魂魄月夜归来。④胡语:这里指少数民族的音乐。曲中论:乐曲中所抒发的感情。相传王嫱在匈奴作有抒发怨思的歌曲,以琵琶来表达。
[鉴赏提示]杜甫根据有关历史记载和传闻,写了这首诗,揭露了汉元帝的昏庸。首联着重描绘昭君故乡的自然环境,用一个“赴”字写出三峡一带的山岭势若奔驰的生动姿态。随即感叹王嫱人逝村存,点出题意。颔联竭力渲染昭君生前及死后的凄凉。颈联一方面揭露汉元帝的昏庸;一方面写昭君不忘故土,魂魄夜归。一个“空”字,以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末联以琵琶乐曲将昭君的怨恨传之千载,从侧面加强对元帝的批判,以收束全诗。诗写得含蓄委婉,深沉而耐人寻味。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①岳:高大的山,这里指泰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县。望岳,近泰山而望,没有登山,所以题作《望岳》。②岱宗:泰山的别称。夫:语助词。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在今山东省境内。青未了:泰山青苍的峰峦,延绵不断。③造化:天地万物的主宰者。钟:聚集。神秀:神奇秀美。阴阳: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这里指泰山南北明暗不同。割:划分。④荡胸:荡涤心胸。决:裂开。眦:眼眶。决眦,指尽量睁大眼睛去看。⑤会当:一定要。凌:登、升。览:看。
[鉴赏提示]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阳应进士考试,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诗人通过近泰山而望的感受,描绘出一幅苍茫开阔的“泰山图”。诗中勾画出泰山磅礴耸峙的气势,苍翠葱郁的景色,以及“一览众山小”的胸襟,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和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全诗开阔明朗,情调健康。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澦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注]①使君:指李剑州,当时任剑州刺史,是位有才能而未被朝廷重用的地方官。②文翁:西汉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景帝末,为蜀郡守。曾派小吏至长安,就学于博士。又在成都设学校,入学得免除徭役,并以成绩优良者为郡县吏。这些措施对当地文化的发展有所促进。③李广: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善骑射,在汉文帝、景帝、武帝时为郎、武骑常侍、陇西、北地等郡太守,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元狩四年(前119)随大将军卫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责,自杀。虽前后与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却未能封侯。④滟澦:即滟澦滩,在四川奉节县东五公里瞿塘峡口,旧时是长江三峡的著名险滩。⑤仲宣楼:是汉末文学家王粲在荆州避难的地方。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
[鉴赏提示]此诗作于公元763年,前一年,杜甫到过剑州,和李剑州有交往。这年,杜甫曾经准备离蜀东行,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诗的前半篇写李剑州,热情地歌颂了他“能化俗”的政绩,为他的“未封侯”鸣不平。下半篇叙述诗人自己身世之感,离别之情。诗人完全从空际着笔,写的是意想中的自己“将赴荆南”的情景。
蜀 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①蜀相: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②丞相祠堂:武侯祠在成都西南二里。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柏森森: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③黄鹂:黄莺。④三顾:三次拜访。频烦:多次烦劳。天下计:统一天下的谋略。刘备曾三次往隆中拜访诸葛亮,商讨统一天下的大计。两朝:指蜀刘备、刘禅父子两朝。这两句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事业:早年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晚年辅佐刘禅,耗尽心血。⑤出师:出兵。诸葛亮为了伐魏,曾六出祁山,公元239年,率兵占五丈原(今陕西省眉县西南),与司马懿相峙百余日,八月病死军中,英雄:这里指追怀诸葛亮的人们。
[鉴赏提示]杜甫在漂泊西南时,写了不少追怀诸葛亮的诗,这一首是乾元三年(760)寓居成都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深感朝中无人,希望能有像诸葛亮这样的政治家来辅佐肃宗,平定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局面。诗中明显地表现了对诸葛亮的赞颂和希望革新朝政的思想。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如柏树森森,碧草萋萋,黄鹂空鸣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表现得十分深沉。二是对诸葛亮的政治活动作概括描写,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更激起人们的钦敬。结尾一联,更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怀念之情,表达了对他的赞美。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①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眷属寄居在鄜州羌村。闺中:闺中之人,指杜甫妻子。②未解忆长安:这句兼有双层意思,一是指小儿女无知,还不懂得怀念在长安的父亲;二是小儿女不理解母亲看月思亲的内心活动。③香雾:因月夜久立,夜雾降落在带有香气的发鬟上,所以称“香雾”。云雾: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式。清辉:指月光。玉臂:如玉一般洁白的手臂。这两句是杜甫设想妻子长久望月思念自己的情景。④虚幌:挂起的帷幔。虚,空。这句是说,帷幔空悬,亲人远在长安。双照:指月光照着妻子和自己。这两句说,什么时候我和你倚着帷幔看月,那时你我都不用因分居异地看月相思而流泪不止了。
[鉴赏提示]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禄山攻破潼关,唐玄宗入蜀,肃宗李亨即位于灵武。杜甫把家眷寄居在鄜州,只身前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掳到长安。由于杜甫当时位卑名微,没有被拘禁,这首诗就是这年八月在长安所作。诗中写在秋天的月夜里,深切思念家人,但不从正面着笔,而是从侧面写妻子在月下思念自己,泪流不止的情态。这样写,能很好地表达诗人思家的深厚感情,表现了诗人的匠心。颔联以儿女年幼无知,“未解忆长安”来烘托妻子的“独看”。颈联设想妻子月下久立的情景,进一步映衬妻子思念自己的深情,也是诗人从侧面表达自己的思家之情。末联是希望之辞。全诗表达情意曲折有致,构思新颖,用词精工。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潮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①天末:形容边塞的遥远,这里指秦州。②君子:指李白。③鸿雁:信使的代称。上句言盼望来信。秋水与凉风呼应,江湖多风波,设想李白行路艰难。④“文章”二句:我国古代文学家大都平生坎坷,所以这里说好文章像是跟命运敌对似的。那些山精水怪,喜人经过,就可以吞噬饱餐。⑤冤魂:指导屈原的冤魂。汨罗:江名,屈原自沉之处。李白流放夜郎,途经洞庭湖等地,所以杜甫设想他与屈原叙谈并作诗投赠。
[鉴赏提示]这首诗是杜甫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永王李璘事而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此赋诗怀念他。首联以秋风起兴,急盼挚友音讯。颔联表达诗人对友人深沉的怀念。颈联表示对友人身世的同情。结尾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
恨 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目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 ①洛城:指杜甫的故乡洛阳。四千里:指离家之远。五六年:指安史之乱之久。②草木变衰: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指草木的盛衰变易。老:使人老,作动词用。③“河阳”二句:上元元年三月,唐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司徒:指李光弼。幽燕:今河北北部,北京市一带,是安禄山叛军的老巢。
[鉴赏提示]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于乾元二年(759)春别了故乡洛阳,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秦州,寓同谷,至成都,辗转四千里。写此诗时,距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诗人深为忧虑的事。全诗抒发了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情真语挚,沉郁顿挫,扣人心弦。
江 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 ①乾坤:指天地。“思归客”、“一腐儒”都指诗人自己。②落日:日薄西山的意思,这里比喻暮年。③苏:复苏,有康复之意。④老马:诗人自比,用《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⑤长途:代指驱驰之力。
[鉴赏提示]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这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这首诗当写于他飘泊江汉之际。首联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颔联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表明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的皎洁。颈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入世的精神,尾联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意思是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全诗抒发了诗人怀才被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
* 高考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素材集锦李白(701—762)字太白,凉武昭王九世孙,蜀人。天才奇特,游长安,贺知章见其文曰:“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论当世事,诏供奉翰林,眷遇甚优。因忤杨贵妃,放还。永王迫致之府,起兵,白逃回。坐永王府僚当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