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雪的诗句

描写雪的诗句

  雪仙子在尽情地挥舞着衣袖;在飘飘洒洒的弹奏中,天、地、河、山,清纯洁净,没有泥潭。以下是“描写雪的诗句”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1) 漾舟雪浪映花颜,徐福携将竟不还。——《咏东海》

  2) 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闻梨花发赠刘师命》

  3) 朝来试看青枝上,几朵寒栈未肯消。——《梨花》

  4) 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

  5) 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北风行》

  6) 燕塞雪,片片大如拳。——《望江南·燕塞雪》

  7) 重栖上方定,孤狖雪中闻。——《送僧南归》

  8) 浴凫飞鹭澄波绿。——《菩萨蛮·梅雪》

  9) 残雪楼台,迟日园林。——《高阳台·除夜》

  10) 月下夜风寒,雪里梅花笑。——《五绝·咏梅》

  11) 拨雪寻春,烧灯续昼。——《踏莎行·元夕》

  12) 马寒防失道,雪没锦鞍鞯。——《送人从军》

  13) 烟蓑春钓静,雪屋夜棋深。——《北风行》

  14) 更被鹭鹚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稻田》

  15)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南秦雪》

  16) 叶开随足影,花多助重条。——《雪里梅花诗》

  17)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

  18) 左右拍手笑,翁似日鹤仙。——《宿迁道中遇雪》

  19) 只见纵横落,宁知远近来。——《咏雪赠张籍》

  20)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古从军行》

  21)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村夜》

  22) 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霜欺。——《汉宫春·梅》

  23) 京城数尺雪,寒气倍常年。——《酬蓝田崔丞立之咏雪见寄》

  24)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贺新郎·读史》

  25)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

  26)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七律·冬云》

  27) 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沈痾痊。——《古意》

  28)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雪诗》

  29) 失却翁白髯,顿觉翁少年。——《宿迁道中遇雪》

  30)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悲青阪》

  31) 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

  32) 雪香浓,檀晕少。——《更漏子·柳丝长》

  33) 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其二》

  34)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侄孙湘》

  35)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野望》

  36) 吟冻雁,嘲饥鹊。——《满江红·和范先之雪》

  37) 开门枝鸟散,一絮堕纷纷。——《雪霁登普贤阁》

  38)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

  39) 练练峰上雪,纤纤云表霓。——《泛溪》

  40)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41) 雪路侵溪转,花宫映岳看。——《送赞律师归嵩山》。

  42)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踏莎行·雪似梅花》

  43)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竞渡诗》

  44)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45) 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李花二首》

  46) 蒙雪知何日,凭楼望北吟。——《送迁客》

  47) 赤县官曹拥才杰,软裘快马当冰雪。——《投简成华两县诸子》

  48)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李花二首》

  49) 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雪里梅花诗》

  50)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其三》

  51)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七律·答友人》

  52)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岁晏行》

  53)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54) 野客频留惧雪霜,行人不过听竽籁。——《楠树为风雨所拔叹》

  55) 雪絮雕章,梅粉华妆。——《画眉郎·雪絮雕章》

  56)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琴曲歌辞·猗兰操》

  57)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对雪二首》

  58)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59)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踏莎行》

* 雪仙子在尽情地挥舞着衣袖;在飘飘洒洒的弹奏中,天、地、河、山,清纯洁净,没有泥潭。以下是“描写雪的诗句”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1) 漾舟雪浪映花颜,徐福携将竟不还。——《咏东海》 2) 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闻梨花发赠刘师命》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