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腊八节的诗句
和腊八节的诗句
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腊月初八)即是腊八节,习惯上称作腊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专为“腊八节”而创作的诗词作品。以下是小编带来和腊八节的诗句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蜡节诗》(南北朝·魏收)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保所道,藉此慰中情。
赏析: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说文》记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戍日曾是腊日。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魏收的这首腊节诗就写了在寒凝大地、数九隆冬时节,人们在桌上摆上肉酒以祭祀百神,感谢百神的.福佑,抒发久已宿居于心中的敬神之情。
《腊日》(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赏析:往年的腊日天气还很冷,温暖离人还很遥远。而当年腊日气候温和,冰冻全消。诗人高兴之余准备辞朝还家,纵酒狂饮欢度良宵。据《酉阳杂俎》载,唐代皇帝在腊日赐臣下脂膏,盛以碧镂牙筒,即“翠管”。这时候他想到皇帝赏赐的“口脂面药”,感念皇帝对他的恩泽,不舍离开。
《腊日宣诏幸上苑》(唐·武则天)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首诗是武则天登基称帝的第二年(691年)所作。当时宫中有忠于唐朝的人想政变。他们假托御花园百花盛开,想乘武则天看花之机推翻她,被武则天发觉。当时正值严冬,百花怎么可能盛开。于是,有人给武则天出谋划策,叫她下旨,命令腊八节这天百花齐放。武则天听从了,写了五言诗《腊日宣诏幸上苑》作为诏书,写完后,派使者前往御花园中宣诏。使者把武则天的诏书在花园中焚去,以报知花神。腊八节这天一早,武则天在大臣们的簇拥下来到了御花园。人们惊呆地看到花园中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煞是好看。后来还流传出一个关于牡丹花的故事,说武则天于某年冬游上苑,令花神催开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齐放,唯牡丹傲骨,独不奉诏.武后大怒,贬之洛阳,“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为冠首.”
南歌子 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宋·苏轼)
卫霍元勋后,韦平外族贤。吹笙只合在缑山。同驾綵鸾归去、趁新年。
烘暖烧香阁,轻寒浴佛天。他时一醉昼堂前。莫忘故人憔悴、老江边。
赏析:张怀民,名梦得,一字偓佺,北宋官员。宋神宗元丰六年贬黄州,是苏轼至交,他《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就是记载了他深夜不寐与张怀民共赏夜景的事情。这首词上阕写了欲与张怀民一同归隐的想法,词中的缑山是道家圣帝。相传西王母曾在此修炼,另外《列仙传》记载,王子乔是周灵王的太子。他爱好吹笙,喜欢吹凤凰鸣叫的声音。有一次,他在河南的伊水和洛水漫游时,遇见仙人浮丘公,并跟随其修炼。后来,家人桓良终于在山里找到了他。他对桓良说:"请转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那天在缑氏山上等我。"到了七月七日那天,人们来到缑山上,果然看见王 子乔骑着一只白鹤停在山头。几天后,他才骑鹤飞走。而下片则写了腊八节的人间景象,暖阁清寒,希望两人的友情长久,故人他日不要相忘。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赏析: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纪念此事,人们在这天有喝粥的习俗。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牛迹重重。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着佛粥(即腊八粥),感觉到了春天清新的气息。
残岁即事 其二(明·王彦泓)
雪霁寒新腊八天,侍儿擎烛过妆前。肉糜旧话重拈起,引得红腮一笑嫣。
赏析:王彦泓字次回,金坛人,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仕宦之家,却仕途不济,命途多舛,这首诗写了腊八这天,大雪初停,与侍儿聊起
腊八日水草庵即事(明·顾梦游)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赏析:顾梦游,明末清初人,崇祯十五年岁贡生。平生任侠好义,喜交结四方名士贤豪,入清不仕,以遗民终老。据文献记载,晚年为洲田所累,穷困自甘,以书易粟,求者成市。这首诗就写了诗人晚年腊八日这天在水草庵中的心事。
《腊八粥》(清·道光帝)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赏析:自元代起,腊月初八食粥的习俗开始进入宫廷,皇帝在这天“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都把腊八粥作为赏赐大臣的节令佳食,因而在民间更加盛行。到了清代,朝廷腊八赐粥风俗更盛,规模也越加庞大。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公大臣,品尝食用以度节日。读这首诗时可以想见当时皇宫施散腊八粥的场景。
《腊八》(清·夏仁虎)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赏析:同样是写宫中赏赐腊八粥的情景,这首是从大臣角度来看的,诗中描写道,腊八一到,民间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吃,而皇帝乃当世活佛,他也要到雍和宫煮粥奉佛并赐大臣、诸王、宫妃等。据文献记载,清代雍和宫有四口煮粥的大锅,锅最大的直径为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数担。熬粥时,第一锅粥是奉佛的,第二锅粥是赐给太后和帝后家眷的,第三锅粥是赐给诸王和少主府的,第四锅粥是赐给喇嘛的。这首诗里有明显的“颂圣”意味在其中。
《腊八粥》(清·李福)
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
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
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
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
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
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
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
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去虚莫偿,嗟叹复何益。
安得布地金,凭杖大慈力。倦然对是的,趾望丞民粒。
赏析:与王公贵族眼中的歌舞升平不同,底层民众眼中的腊八节却是五味俱全。这首诗开篇详尽地描述了腊八粥的起源和制作方法,然而却笔锋一转,由此引出旧时荒政歉收、百姓饥饿和佛寺施粥的情景,思想内容极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