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技巧

文言文教学技巧

  一、文以载道的“思化”法

  选入教材的古典文学作品是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浩瀚的文学典籍中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较为完美统一的艺术珍品,其思想内容广阔而又深刻。其中,有赞颂见义勇为的崇高品德的,如《信陵君窃符救赵》;有歌颂为国捐躯的仁人志士的,如《梅花岭记》;有歌咏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的,如《与朱元思书》;有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的,如《促织》;还有勉励青年努力学习的,如《劝学》……总之,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必须克服“咬文嚼字、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立足于古,着眼于今,做到文以载道、文道结合,能动地发挥教材中固有的思想品德的教育熏陶作用。

  二、熟读勤背的“诗化”法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古到今,名篇佳作数不胜数。中国古典诗词就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它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要学生有毅力,有兴趣,尽可放手让他们大量阅读、背诵、摘抄古诗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以诗为契机,突破文言文这一学生颇感吃力的学习难点,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学习的效果就好多了。学生通过经常吟咏、感悟分散于古诗词中的许多文言信息点,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连学生自己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求训索旨的“实化”法

  “字求其训,句索其旨”,这是前人对古籍训诂的基本要求。今天,我们在文言教学中,对一些关键字句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逐渐摸索、寻求学习文言文、落实掌握文言字词句知识的有效方法。如《祭妹文》中的“远吊扬州”,很多教辅资料都译为“远远地到扬州吊唁友人”,但课文后文却说“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可见袁枚当时到扬州既非吊唁友人,又非慰问亲友,而是“远游”。既是“远游”又怎能说是“吊唁”呢?学生一查工具书才明白,原来“吊”字还可读作“dì”,当“至”“来”讲。像这样通过教师的导学,使学生循序积累、落实掌握相当数量的常用实词、虚词、句式,对培养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无疑是十分有用的。

  四、分类梳理的“识化”法

  要读懂文言文,除需掌握大量的虚词实词外,还需了解大量的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包罗万象,它与文言课文中的许多知识相交*,散见于课文和课文注释中,“点”多“面”广,是文言知识中一个很有学习价值的综合性侧面。抓住这个知识“面”,按称谓、记时、地名、职官、科举等分类梳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采用“编歌诀”“变句式”“列图表”等适合学生识记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花较少的时间和精力,真正识记尽可能多的文化常识。

  五、联系现实的“时化”法

  要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必须把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出来。否则,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将失去它应有的作用。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呢?教材第五册有一个唐诗单元,单元上课伊始,教师板书“唐诗一句值千金”,学生不解其意,于是教师给他们讲了报纸上登载的.一则消息:当年中国葡萄酒从香港出口时,港督说按照规定土酒要征80%的关税,洋酒要征300%的关税。中国葡萄酒要按洋酒征税,因为英法两国生产葡萄酒历史悠久。当时在场的四川农学院留法研究生李华博士吟出一句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怀”(王翰《凉州词》),并解释说中国在唐朝就能生产葡萄酒,远在英、法之前,使港督无言以对,只好承认中国葡萄酒是土酒(即自己国家生产),征80%的关税。这样古今结合、联系现实的教学设计,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始终处于注意力集中、精神亢奋、思维敏捷的状态中,使课堂教学情趣盎然。

  六、以身垂范的“示化”法

  ****同志到海南大学视察,在阅览室问学生:“苏轼在海南时任过职吗?”学生答不出来。又问:“《赤壁怀古》谁会背?”接着问:“‘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谁知道?”没有人能背,于是他就一直背下去。这便是一种垂范。想当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背不出上百篇优秀的古诗文,如何能适应语文教学的要求呢?笔者曾讲公开课《琵琶行》,不但全诗背诵如流,而且注解也记得准确无误。学生一个个睁大眼睛,屏声静气,聚精会神,沉醉于优美典雅的艺术情境中。这样的以身垂范,也许比只看教学参考书进行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更具魅力,更能激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瑰宝的珍视与热爱。

  七、直观点拨的“视化”法

  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特有的优势,引导学生阅读文言作品,利用图示、投影、录像等增强视觉刺激的强度,调动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授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播放北京音像出版社专门为中学语文教学录制的有关这首词的视频,让学生在壮美画面的视觉冲击下,聆听齐整而高亢激越的朗诵,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里所展示的几幅画面。此时学生的思维已进入“愤”“悱”状态,教师若能适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重新回到课文的语言中去,他们就能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吟诵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完成思维的突破。这样的直观点拨,填满学生思维空间的是其思考问题的紧张活动和视觉刺激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实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的统一。

  八、激趣览胜的“事化”法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接受生动有趣、新鲜奇异的东西。精选一些与文言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用形象的语调讲出来,不但能引起学生注意,而且能激发起他们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愉快活跃。例如:在介绍欧阳修和苏轼时,就可以插讲欧阳修任主考官,慧眼识英才,发现、奖掖后生苏轼的故事;介绍李白时,就可以楔入唐玄宗召他草拟答蛮书时,他执意要高力士脱靴,杨国舅磨墨,杨贵妃拂纸,痛痛快快地戏弄一朝权贵的故事。实践证明,精选的故事是造境的奇葩,它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还能激发学生对名家手笔探幽览胜的渴望。

  九、设疑达标的“试化”法

  教师往往把文言文上成文言字词句的落实课、翻译课、串讲课,最好上但最平淡。一篇文言文,典型的字词句总是那么多,似乎很少有变通的天地。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不妨在教学形式上多动点脑筋。像《〈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篇幅短,采用串讲方式一节课是可以完成的,但学生不会作太多的思考,留给他们的记忆是短暂的因而也是肤浅的。我上课时针对这篇课文文字不深奥的特点,干脆不串讲不翻译,而是要学生带着下面几个速读测试题去探究文本: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究竟是谁写的?②孙先生的《序》写于哪一年?③孙先生写这篇序言的目的是什么?④如果你是孙先生的秘书,由你代写这篇序言,你将写什么?⑤孙先生写了哪几点?几个有趣的速读测试题,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学生思维的波澜被掀动了,学得有滋有味,兴趣盎然,教学目标也顺利达成。

  十、系统实用的“式化”法

  近年来,我在文言文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一讲到底”的做法,而代之以在教师指导下,以文道统一原则贯穿始终,从字词着手,从文章整体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学阅读、查阅工具书、讨论、总结等方式进行学习。我把这一方法叫做“文言文六程式教学法”,即导(教师首先点明本课要点)、听(学生边看书边听教师范读、范背课文)、读(学生带着问题粗读、细读、研读课文)、说(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口译课文)、写(学生在口译和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有选择地笔译课文)、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文言文的若干知识点,依据一定的顺序和类别,进行一定范围和一定量的归类)。这种没有花架子的“六程式教学法”,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的大脑一直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绝大多数学生能当堂解决问题。这就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 一、文以载道的“思化”法 选入教材的古典文学作品是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浩瀚的文学典籍中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较为完美统一的艺术珍品,其思想内容广阔而又深刻。其中,有赞颂见义勇为的崇高品德的,如《信陵君窃符救赵》;有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