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原文翻译赏析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是苏轼在宋哲宗即位不久,旧党上台后写的。当时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被吕惠卿\章惇等弄得弊端百出,百目全非,新旧党争使百姓遭殃,国家受害。因此,苏轼进札子建议哲宗读陆贽的奏议,从中学习治国之术。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苏轼
【原文】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
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乐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昔冯唐论颇、牧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魏相条、董之对,则孝宣以致中兴。若陛下能自得师,莫若近取诸贽。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覆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
【注释】
(1)备员:凑数。讲读:指侍讲、侍读,官名。
(2)逮:到,及。
(3)陆贽:任翰林学士、宰相,后受谗被贬,著有《翰苑集》,亦名《陆宣公奏议》。唐德宗时,宰相陆贽为政清廉,从来不收受任何馈赠。在与地方藩镇官员的交往中更是从不言利,分外之财分毫不取。陆贽的母亲去世,在3年的丁忧期间,各地藩镇都纷纷赠送厚礼,数量达几百份,可他硬是一份没收。对此,一些想通过送礼巴结他这位朝中重臣的地方官员便老大不满,埋怨他不近人情。这种声音传到德宗的耳朵里,德宗也觉得陆贽“清慎太过”,便私下里对陆贽说:“卿清慎太过,诸道馈遗,一概拒绝,恐事情不通,如鞭靴之类,受亦无伤。”意思是说,过于清慎廉洁,拒绝地方各级官员的馈赠,恐怕有些过分。可以不收受贵重物品,接受点儿诸如马鞭、靴鞋之类的小礼物总还是可以的。然而,陆贽却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利于小者必害于大,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及,必及金璧。”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伤风害礼,莫甚于私;暴物残人,莫大于赂。”此后,陆贽依旧保持清廉的节操,始终不渝。
(4)名器:《左传》:“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意即赏赐不可滥。
(5)颇:廉颇。牧:李牧。均为战国时名将。
(6)太息:出声长叹。
(7)晁:晁错。董:董仲舒。均为西汉时思想家。
【译文】
臣等人低劣,凭着空虚的本事,凑数做个侍讲侍读的官员。可是皇上的聪慧是上天赋予的,学问日新月异。臣等人才华有限,然而圣道没有穷尽,心中想说,然而词不达意,因此,自己感到惭愧,不知道怎么办。
私下里认为,臣子进纳忠言,譬如医生的用药,药虽然从医生的手里来,但是处方大多传自古人,倘若已经在世上用了见效,就不必都要由医生自己重新开出处方。
我们见到唐朝宰相陆贽,本有辅佐皇上的才能,学问可以做皇帝的师傅:议论事情深刻切合实际,说话不背离道德:智慧像张子房,然而文章胜过他;论辩像贾谊,然而方法不像他粗疏。上面可以纠正君王意念的不是,下面可以传达人民的心意。但他不幸运,做官没有遇到好时机。唐德宗以苛刻为能干,可是陆贽用忠厚待人劝他;唐德宗以猜忌为手段,可是陆贽用推诚布公去劝他;唐德宗喜好用兵打仗,可是陆贽用消除战争先发制人;唐德宗喜欢聚敛钱财,可是陆贽认为散发钱财是当务之急。至于用人听取意见的方法,治理边疆统御将帅的制度,归罪自己来收拾人心,改正过错来顺应天道,除去小人来消除人民的忧虑,珍惜爵号等待有功臣的人封赏,像这样的意见,是不容易全部列举出来的。可说是进献了苦口的良药和石针,刺中了病人身体膏肓的要害。假若唐德宗完全采用他的意见,那么贞观之治就可以重现。
臣等人每次从西阁退朝下来,就私下谈论,像陛下这样圣明,必然喜欢陆贽的议论。但是,如果圣主和贤臣互相投合,那么就犹如君臣处在同一时代了。从前冯唐评论廉颇、李牧的贤能,汉文帝为不遇贤才而叹息;魏相分条陈述晁错、董仲舒的对策,汉宣帝就用这些对策,以致中兴。假若陛下能够自己得到良师,就不如就近选取陆贽。六经三史,诸子百家,不是没有可看的,都足够用来治理国家。但是圣人的言论幽深高远,后人又学习得支离破碎,譬如山高海深,很难一一推求选择。像陆贽的论文,打开书就一目了然。它聚集了古今的精华,实在是国家治乱的借鉴。
臣等人想选取他的奏议,稍加校正,抄写完进献呈上。愿陛下放在座位旁边,像和陆贽见面一样,反复熟读;像和陆贽面谈一样,必定能够启发圣上性灵的高明,在短时间内成功地治理国家。臣等人不胜区区之意,请决定此札或留或退。
【解析】
本文是苏轼在宋哲宗即位不久,旧党上台后写的.当时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被吕惠卿\章惇等弄得弊端百出,百目全非,新旧党争使百姓遭殃,国家受害。因此,苏轼进札子建议哲宗读陆贽的奏议,从中学习治国之术。
文章写得娓娓动听,很有说服力。如“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都非常切合作者、陆贽、宋哲宗之间的关系。
陆贽为唐德宗时宰相,著名政论家。他的奏议往往切中时弊,为后世所推崇。该文写于宋哲宗即位不久。当时旧党上台,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被吕惠卿等人弄得面目全非,弊端百出,新旧党之争依然激烈,国无宁日。苏轼进此札子,乞校正陆贽奏议,并建议哲宗反复熟读,从中得到治国的启发。文章写得娓娓动听,很有说服力。如“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都非常切合作者、陆贽、宋哲宗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陆贽的札子虽当世不为德宗所用,但已是如“经效于世间”的良药,为“治乱之龟鉴”,若为哲宗熟读,“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文章写得真切动人。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苏轼
【原文】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
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乐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昔冯唐论颇、牧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魏相条、董之对,则孝宣以致中兴。若陛下能自得师,莫若近取诸贽。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覆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
【注释】
(1)备员:凑数。讲读:指侍讲、侍读,官名。
(2)逮:到,及。
(3)陆贽:任翰林学士、宰相,后受谗被贬,著有《翰苑集》,亦名《陆宣公奏议》。唐德宗时,宰相陆贽为政清廉,从来不收受任何馈赠。在与地方藩镇官员的交往中更是从不言利,分外之财分毫不取。陆贽的母亲去世,在3年的丁忧期间,各地藩镇都纷纷赠送厚礼,数量达几百份,可他硬是一份没收。对此,一些想通过送礼巴结他这位朝中重臣的地方官员便老大不满,埋怨他不近人情。这种声音传到德宗的耳朵里,德宗也觉得陆贽“清慎太过”,便私下里对陆贽说:“卿清慎太过,诸道馈遗,一概拒绝,恐事情不通,如鞭靴之类,受亦无伤。”意思是说,过于清慎廉洁,拒绝地方各级官员的馈赠,恐怕有些过分。可以不收受贵重物品,接受点儿诸如马鞭、靴鞋之类的小礼物总还是可以的。然而,陆贽却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利于小者必害于大,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及,必及金璧。”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伤风害礼,莫甚于私;暴物残人,莫大于赂。”此后,陆贽依旧保持清廉的节操,始终不渝。
(4)名器:《左传》:“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意即赏赐不可滥。
(5)颇:廉颇。牧:李牧。均为战国时名将。
(6)太息:出声长叹。
(7)晁:晁错。董:董仲舒。均为西汉时思想家。
【译文】
臣等人低劣,凭着空虚的本事,凑数做个侍讲侍读的官员。可是皇上的聪慧是上天赋予的,学问日新月异。臣等人才华有限,然而圣道没有穷尽,心中想说,然而词不达意,因此,自己感到惭愧,不知道怎么办。
私下里认为,臣子进纳忠言,譬如医生的用药,药虽然从医生的手里来,但是处方大多传自古人,倘若已经在世上用了见效,就不必都要由医生自己重新开出处方。
我们见到唐朝宰相陆贽,本有辅佐皇上的才能,学问可以做皇帝的师傅:议论事情深刻切合实际,说话不背离道德:智慧像张子房,然而文章胜过他;论辩像贾谊,然而方法不像他粗疏。上面可以纠正君王意念的不是,下面可以传达人民的心意。但他不幸运,做官没有遇到好时机。唐德宗以苛刻为能干,可是陆贽用忠厚待人劝他;唐德宗以猜忌为手段,可是陆贽用推诚布公去劝他;唐德宗喜好用兵打仗,可是陆贽用消除战争先发制人;唐德宗喜欢聚敛钱财,可是陆贽认为散发钱财是当务之急。至于用人听取意见的方法,治理边疆统御将帅的制度,归罪自己来收拾人心,改正过错来顺应天道,除去小人来消除人民的忧虑,珍惜爵号等待有功臣的人封赏,像这样的意见,是不容易全部列举出来的。可说是进献了苦口的良药和石针,刺中了病人身体膏肓的要害。假若唐德宗完全采用他的意见,那么贞观之治就可以重现。
臣等人每次从西阁退朝下来,就私下谈论,像陛下这样圣明,必然喜欢陆贽的议论。但是,如果圣主和贤臣互相投合,那么就犹如君臣处在同一时代了。从前冯唐评论廉颇、李牧的贤能,汉文帝为不遇贤才而叹息;魏相分条陈述晁错、董仲舒的对策,汉宣帝就用这些对策,以致中兴。假若陛下能够自己得到良师,就不如就近选取陆贽。六经三史,诸子百家,不是没有可看的,都足够用来治理国家。但是圣人的言论幽深高远,后人又学习得支离破碎,譬如山高海深,很难一一推求选择。像陆贽的论文,打开书就一目了然。它聚集了古今的精华,实在是国家治乱的借鉴。
臣等人想选取他的奏议,稍加校正,抄写完进献呈上。愿陛下放在座位旁边,像和陆贽见面一样,反复熟读;像和陆贽面谈一样,必定能够启发圣上性灵的高明,在短时间内成功地治理国家。臣等人不胜区区之意,请决定此札或留或退。
【解析】
本文是苏轼在宋哲宗即位不久,旧党上台后写的.当时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被吕惠卿\章惇等弄得弊端百出,百目全非,新旧党争使百姓遭殃,国家受害。因此,苏轼进札子建议哲宗读陆贽的奏议,从中学习治国之术。
文章写得娓娓动听,很有说服力。如“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都非常切合作者、陆贽、宋哲宗之间的关系。
陆贽为唐德宗时宰相,著名政论家。他的奏议往往切中时弊,为后世所推崇。该文写于宋哲宗即位不久。当时旧党上台,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被吕惠卿等人弄得面目全非,弊端百出,新旧党之争依然激烈,国无宁日。苏轼进此札子,乞校正陆贽奏议,并建议哲宗反复熟读,从中得到治国的启发。文章写得娓娓动听,很有说服力。如“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都非常切合作者、陆贽、宋哲宗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陆贽的札子虽当世不为德宗所用,但已是如“经效于世间”的良药,为“治乱之龟鉴”,若为哲宗熟读,“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文章写得真切动人。
*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是苏轼在宋哲宗即位不久,旧党上台后写的。当时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被吕惠卿\章惇等弄得弊端百出,百目全非,新旧党争使百姓遭殃,国家受害。因此,苏轼进札子建议哲宗读陆贽的奏议,从中学习治国之术。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苏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