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温,字子文,洛阳人,康节处士雍之子也”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邵伯温,字子文,洛阳人,康节处士雍之子也。雍名重一时,如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皆交其门。伯温入闻父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交,故所闻日博,而尤熟当世之务。光入相,尝欲荐伯温,未果而薨。后以河南尹与部使者荐,特授大名府助教,调潞州长子县尉。
及司马光子康诣阙,邢恕召康诣河阳,伯温谓康曰:“公除丧未见君,不宜枉道先见朋友。”康曰:“已诺之。”竟往。康卒,子植幼。吕大防谓康素以伯温可托,请以伯温为西京教授以教植。伯温既至官,则诲植曰:“温公之孙,大谏之子,贤愚在天下,可畏也。”植闻之,力学不懈,卒有立。 绍圣初,章悖为相。悖尝事康节,欲用伯温,伯温不往。会法当赴吏部铨,程颐为伯温曰:“吾危子之行也。”伯温曰:“岂不欲见先公于地下耶?”至则先就部拟官,而后见宰相。悖荐之于朝,而伯温愿补郡县吏,惇不悦,遂得监永兴军铸钱监。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成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会西边用兵,复夏人故地,从军者得累数阶,伯温当行,辄推同列。秩满,悖犹在相位。伯温义不至京师,从外台辟环庆路帅幕,实避惇也。 丁母忧,服除,主管永兴军耀州三白渠公事。童贯为宣抚使,士大夫争出其门,伯温闻其来,出他州避之。擢提点成都路刑狱,贼史斌破武休,入汉、利,窥剑门,伯温与成都帅臣卢法原合谋守剑门,贼竟不能入,蜀人德之。绍兴四年,卒,年七十八。 赵鼎少从伯温游,及当相,乞行追录,始赠秘阁修撰。尝表伯温之墓曰:“以学行起元祐,以名节居绍圣,以言废于崇宁。”世以此三语尽伯温出处云。 (节选自《宋史·邵伯温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
B.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
C.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
D.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B.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但不能用于女性。
C.诣阙:“阙”借指朝廷或京城,“诣阙”即奔赴朝廷或都城。
D.秩满:“秩”指官吏的职位或品级,“秩满”即官吏任期届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邵伯温勤学好友,受到良好教育。他既得到了父亲的教导,又结交了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等同辈友人,增长了见闻,熟悉了时务。
B.邵伯温讲究礼节,懂得知恩图报。他劝说司马康做事要有分寸,守礼节;司马康去世后,他承担起了教育司马植的责任。这些体现了对司马光的感恩。
C.邵伯温坚守大义,不愿阿谀逢迎。章惇因为曾经师事邵康节,想要重用邵伯温,邵伯温却百计避免;众人皆巴结童贯时,他听闻童贯要来,却躲避。
D.邵伯温守蜀有功,深受百姓爱戴。在反贼史斌势力正盛之时,他与卢法原共同谋划,坚守剑门关,最终阻止了史斌入川,蜀人因此十分感激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西边用兵,复夏人故地,从军者得累数阶,伯温当行,辄推同列。(5分)
(2)赵鼎少从伯温游,及当相,乞行追录,始赠秘阁修撰。(5分)
参考答案
10、D (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
11、B (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12、A (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等是其父亲的朋友,属于长辈)
13、(1)恰逢西边发生了战争,欲收复西夏故地,从军的人可连升数级,邵伯温应当前往,但他却将机会让给了同僚。
(2)赵鼎年青时跟邵伯温交往,等到赵鼎做了宰相,就请求朝廷追封邵伯温,朝廷才追赠邵伯温为秘阁修撰。
参考译文
邵伯温字子文,河南洛阳人,是康节处士邵雍之子。邵雍生前颇有名望,与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程颢等皆有密切交往。邵伯温在家聆听父亲教诲,在外则以司马光等为师。司马光等人不讲资格辈份,与邵伯温结成忘年之交。邵伯温因此而获益良多,知识更加渊博,且特别能明察时务。司马光任宰相时,曾打算荐举邵伯温,可惜尚未荐举便因病去世了。后因受到河南尹及其他官员的推荐,邵伯温被特授大名府助教,调任潞州长子县县尉。
当司马光之子司马康应召入朝时,邢恕请司马康先到河阳,邵伯温对司马康说:“你服丧期满,应先去晋见皇帝,不宜绕道河阳先见朋友。”司马康说“:可我已经答应了邢恕。”邵伯温又说:“邢恕这个人颇有心机,一定有事相求于你,你若从之,将来定会后悔的。”司马康未听劝阻,坚持前往邢恕住地。邢恕果然劝司马康写文章称颂宰相蔡确,以为今后保全身家性命做打算。司马康与邢恕为同年登科,且邢恕又出自司马康门下,出于友情等因素的考虑,司马康遂听从邢恕的意见,做文称颂蔡确。邢恕以为,司马康为司马光之子,他写文章称蔡确有拥立哲宗的定策之功,世人必然相信。稍后,梁焘以谏议之名为皇帝召见,邢恕又依法炮制,要梁焘到河阳,并喋喋不休地向梁焘陈说蔡确的功劳,且以司马康之文做辅证,梁焘极不高兴。后逢吴处厚上奏,言蔡确以诗作诽谤朝政。于是,梁焘与刘安世共请诛杀蔡确,追究邢恕,并命司马康与之划清界线,司马康此时深感后悔。不久,司马康去世,留下年幼的儿子司马植,为宣仁皇后所怜悯。吕大防对宣仁皇后说,司马康生前与邵伯温友好,原将其子托付给邵伯温,可以邵伯温为西京教授,便于教育司马植。邵伯温做西京教授后对司马植说:“你是司马光之孙,司马康之子,是贤是愚皆为天下人所关注,你当以此为勉,负起自己的责任。”司马植听后,发奋学习,毫不懈怠,终于取得了成绩。
绍圣初年(1094),章悖任宰相。章悖曾经事从邵雍,故任相后,打算起用邵伯温,然邵伯温不愿趋炎附势。按惯例,邵伯温当赴吏部听候铨选,程颐对邵伯温说“:我担心你此次的吏部之行。”邵伯温说“:有什么担心呢?难道不打算见先公于地下吗?”于是,邵伯温先到了吏部听候差遣,然后才去见章悖。章悖与邵伯温谈起邵雍的象数学时感叹道:“唉,我没有深究先天之学,实在有愧于先生。”邵伯温说:“我父亲的先天之学,论天地万物事理,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尽,如能信奉他的学说,就不会计较人世间的仇怨反复。”邵伯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章悖大兴党狱,力排元祐党人,报复仇怨。邵伯温想以此来劝诫章悖。章悖听后,有惶惶然之感。但章悖还是将邵伯温举荐给朝廷,而邵伯温不愿在朝廷做官,而愿在郡县做事。章悖为此极不高兴。邵伯温遂得监永兴军铸铁监。此时,元祐党人大多南迁,且许多人都不敢去拜访他们。但邵伯温不怕,他在咸平拜见了范祖禹,在颍昌拜访了范纯仁。后来,西夏挑起战端,欲收复西夏故地,宋廷许诺凡参加对西夏作战的将领可连升数级,邵伯温本当参加,但他将机会让给了同事。邵伯温任监永兴军铸铁监期满后,章悖依然在朝廷任宰相,为了避免与章悖共事,邵伯温执意不去京师做官,而选外任为环庆路帅府幕僚。
服母丧期满后,主管永兴军耀州三白渠公事。此时,童贯任该区域宣抚使,许多士大夫争相登门巴结讨好,可邵伯温听说童贯要来,赶紧出走他州以避童贯。最后被擢升为提点成都路刑狱。时农民起义首领史斌率部攻破武休,进入汉中、利路,并打算夺取剑门关,邵伯温与成都帅臣卢清原合谋守剑门,致使斌不能过关,蜀人因此对邵伯温十分感激。
绍兴四年(1134),邵伯温去世,时年七十八岁。
赵鼎年青时跟从邵伯温学习,后来赵鼎做了宰相,上表请求追封邵伯温,朝廷遂追赠邵伯温为秘书阁修撰。赵鼎为邵伯温做墓志铭说“:邵伯温以学识行起于元祐年间,以名节居处于绍圣年间,以言论受贬于崇宁年间。”世人皆认为赵鼎这三句话概括了邵伯温一生的历程。
及司马光子康诣阙,邢恕召康诣河阳,伯温谓康曰:“公除丧未见君,不宜枉道先见朋友。”康曰:“已诺之。”竟往。康卒,子植幼。吕大防谓康素以伯温可托,请以伯温为西京教授以教植。伯温既至官,则诲植曰:“温公之孙,大谏之子,贤愚在天下,可畏也。”植闻之,力学不懈,卒有立。 绍圣初,章悖为相。悖尝事康节,欲用伯温,伯温不往。会法当赴吏部铨,程颐为伯温曰:“吾危子之行也。”伯温曰:“岂不欲见先公于地下耶?”至则先就部拟官,而后见宰相。悖荐之于朝,而伯温愿补郡县吏,惇不悦,遂得监永兴军铸钱监。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成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会西边用兵,复夏人故地,从军者得累数阶,伯温当行,辄推同列。秩满,悖犹在相位。伯温义不至京师,从外台辟环庆路帅幕,实避惇也。 丁母忧,服除,主管永兴军耀州三白渠公事。童贯为宣抚使,士大夫争出其门,伯温闻其来,出他州避之。擢提点成都路刑狱,贼史斌破武休,入汉、利,窥剑门,伯温与成都帅臣卢法原合谋守剑门,贼竟不能入,蜀人德之。绍兴四年,卒,年七十八。 赵鼎少从伯温游,及当相,乞行追录,始赠秘阁修撰。尝表伯温之墓曰:“以学行起元祐,以名节居绍圣,以言废于崇宁。”世以此三语尽伯温出处云。
参考答案
10、D (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
11、B (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12、A (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等是其父亲的朋友,属于长辈)
13、(1)恰逢西边发生了战争,欲收复西夏故地,从军的人可连升数级,邵伯温应当前往,但他却将机会让给了同僚。
(2)赵鼎年青时跟邵伯温交往,等到赵鼎做了宰相,就请求朝廷追封邵伯温,朝廷才追赠邵伯温为秘阁修撰。
参考译文
邵伯温字子文,河南洛阳人,是康节处士邵雍之子。邵雍生前颇有名望,与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程颢等皆有密切交往。邵伯温在家聆听父亲教诲,在外则以司马光等为师。司马光等人不讲资格辈份,与邵伯温结成忘年之交。邵伯温因此而获益良多,知识更加渊博,且特别能明察时务。司马光任宰相时,曾打算荐举邵伯温,可惜尚未荐举便因病去世了。后因受到河南尹及其他官员的推荐,邵伯温被特授大名府助教,调任潞州长子县县尉。
当司马光之子司马康应召入朝时,邢恕请司马康先到河阳,邵伯温对司马康说:“你服丧期满,应先去晋见皇帝,不宜绕道河阳先见朋友。”司马康说“:可我已经答应了邢恕。”邵伯温又说:“邢恕这个人颇有心机,一定有事相求于你,你若从之,将来定会后悔的。”司马康未听劝阻,坚持前往邢恕住地。邢恕果然劝司马康写文章称颂宰相蔡确,以为今后保全身家性命做打算。司马康与邢恕为同年登科,且邢恕又出自司马康门下,出于友情等因素的考虑,司马康遂听从邢恕的意见,做文称颂蔡确。邢恕以为,司马康为司马光之子,他写文章称蔡确有拥立哲宗的定策之功,世人必然相信。稍后,梁焘以谏议之名为皇帝召见,邢恕又依法炮制,要梁焘到河阳,并喋喋不休地向梁焘陈说蔡确的功劳,且以司马康之文做辅证,梁焘极不高兴。后逢吴处厚上奏,言蔡确以诗作诽谤朝政。于是,梁焘与刘安世共请诛杀蔡确,追究邢恕,并命司马康与之划清界线,司马康此时深感后悔。不久,司马康去世,留下年幼的儿子司马植,为宣仁皇后所怜悯。吕大防对宣仁皇后说,司马康生前与邵伯温友好,原将其子托付给邵伯温,可以邵伯温为西京教授,便于教育司马植。邵伯温做西京教授后对司马植说:“你是司马光之孙,司马康之子,是贤是愚皆为天下人所关注,你当以此为勉,负起自己的责任。”司马植听后,发奋学习,毫不懈怠,终于取得了成绩。
绍圣初年(1094),章悖任宰相。章悖曾经事从邵雍,故任相后,打算起用邵伯温,然邵伯温不愿趋炎附势。按惯例,邵伯温当赴吏部听候铨选,程颐对邵伯温说“:我担心你此次的吏部之行。”邵伯温说“:有什么担心呢?难道不打算见先公于地下吗?”于是,邵伯温先到了吏部听候差遣,然后才去见章悖。章悖与邵伯温谈起邵雍的象数学时感叹道:“唉,我没有深究先天之学,实在有愧于先生。”邵伯温说:“我父亲的先天之学,论天地万物事理,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尽,如能信奉他的学说,就不会计较人世间的仇怨反复。”邵伯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章悖大兴党狱,力排元祐党人,报复仇怨。邵伯温想以此来劝诫章悖。章悖听后,有惶惶然之感。但章悖还是将邵伯温举荐给朝廷,而邵伯温不愿在朝廷做官,而愿在郡县做事。章悖为此极不高兴。邵伯温遂得监永兴军铸铁监。此时,元祐党人大多南迁,且许多人都不敢去拜访他们。但邵伯温不怕,他在咸平拜见了范祖禹,在颍昌拜访了范纯仁。后来,西夏挑起战端,欲收复西夏故地,宋廷许诺凡参加对西夏作战的将领可连升数级,邵伯温本当参加,但他将机会让给了同事。邵伯温任监永兴军铸铁监期满后,章悖依然在朝廷任宰相,为了避免与章悖共事,邵伯温执意不去京师做官,而选外任为环庆路帅府幕僚。
服母丧期满后,主管永兴军耀州三白渠公事。此时,童贯任该区域宣抚使,许多士大夫争相登门巴结讨好,可邵伯温听说童贯要来,赶紧出走他州以避童贯。最后被擢升为提点成都路刑狱。时农民起义首领史斌率部攻破武休,进入汉中、利路,并打算夺取剑门关,邵伯温与成都帅臣卢清原合谋守剑门,致使斌不能过关,蜀人因此对邵伯温十分感激。
绍兴四年(1134),邵伯温去世,时年七十八岁。
赵鼎年青时跟从邵伯温学习,后来赵鼎做了宰相,上表请求追封邵伯温,朝廷遂追赠邵伯温为秘书阁修撰。赵鼎为邵伯温做墓志铭说“:邵伯温以学识行起于元祐年间,以名节居处于绍圣年间,以言论受贬于崇宁年间。”世人皆认为赵鼎这三句话概括了邵伯温一生的历程。
上一篇:高中古诗文名句情景默写
下一篇:“杨廷麟,字伯祥,清江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 邵伯温,字子文,洛阳人,康节处士雍之子也。雍名重一时,如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皆交其门。伯温入闻父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交,故所闻日博,而尤熟当世之务。光入相,尝欲荐伯温,未果而薨。后以河南尹与部使者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