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师厚,颍州斤沟人也”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杨师厚,颍州斤沟人也。少事河阳李罕之,罕之降晋,选其麾下劲卒百人献于晋王,师厚在籍中。师厚在晋,无所知名,后以罪奔于梁,太祖以为宣武军押衙、曹州刺史。梁攻王师范,师厚战临朐,擒其偏将八十余人,取棣州,以功拜齐州刺史。太祖攻赵匡凝于襄阳,遣师厚为先锋。师厚取谷城西童山木为浮桥,渡汉水,击匡凝,败之,匡凝弃城走。师厚进攻荆南,又走匡凝弟匡明,功为多,拜山南东道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晋史建瑭以轻兵夜击梁军,梁军大扰,太祖与师厚皆弃辎重南走。太祖还东都,师厚留屯魏州。明年,太祖遇弑,友珪自立,师厚乘间杀魏牙将潘晏、臧延范等,逐出节度使罗周翰,友珪因以师厚为天雄军节度使。
自太祖与晋战河北,师厚常为招讨使,悉领梁之劲兵。太祖崩,师厚遂逐其帅,而稍矜倨难制。友珪阴欲图之,召师厚入计事。其吏田温等劝师厚勿行,师厚曰:“吾二十年不负朱家,今若不行,则见疑而生事,然吾知上为人,虽往,无如我何也。”乃以劲兵二万朝京师,留其兵城外,以十余人自从,入见友珪,友珪益恐惧,赐与巨万而还。
已而末帝谋讨友珪,问于赵岩,岩曰:“此事成败,在招讨杨公尔。得其一言谕禁军,吾事立办。”末帝乃遣马慎交阴见师厚。师厚犹豫未决,谓其下曰:“方郢王弑逆时,吾不能即讨。今君臣之分已定,无故改图,人谓我何?”其下或曰:“友珪弑父与君,乃天下之恶,均王仗大义以诛贼,其事易成。彼若一朝破贼,公将何以自处?”师厚大悟,乃遣其将王舜贤至洛阳,见袁象先计事,使朱汉宾以兵屯滑州为应。末帝卒与象先杀友珪。
末帝即位,封师厚邺王,诏书不名,事无巨细皆以谘之,然心益忌而畏之。已而师厚疡发卒,末帝为之受贺于宫中。由是始分相、魏为两镇。魏军乱,以魏博降晋,梁失河北自此始。
(节选自《新五代史》)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师厚在籍中 籍:名册
B.败之,匡凝弃城走 走:逃跑
C.师厚乘间杀魏牙将潘晏、臧延范等 间:利用……机会
D.而稍矜倨难制 倨:傲慢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选其麾下劲卒百人献于晋王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晋史建瑭以轻兵夜击梁军 以其无礼于晋
C.今君臣之分已定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公将何以自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若不行,则见疑而生事,然吾知上为人,虽往,无如我何也。(4分)
(2)诏书不名,事无巨细皆以谘之,然心益忌而畏之(4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杨师厚与梁朝三位君主的关系发生了怎样微妙的变化?请简要概括。(5分)
参考答案
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意义的理解能力。根据语境,此处的“间”不是动词,而是名词,题干中“利用”已有“乘”表现其义,故“间”可直译为名词,意为“机会”。
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的“其”均为“代词,自己”。B项第一个“以”为动词,率领;第二个“以”为介词,因为。C项第一个“之”为助词,的;第二个“之”为代词,我。D项第一个“何”为代词,什么;第二个“何”为通假字,通“呵”,呵斥。
10.【参考答案】(1)现在如果不前往,就会被怀疑而惹出事端,但是我了解皇上(朱友珪)的为人,我即使前去,他也不能把我怎么样。(采分点:见,被,表被动。1分。虽,即使,1分。无如我何也,不能把我怎么样,固定句式,1分。语句通顺,1分。)
(2)朝廷给他的诏书不直呼其名,以示尊重,事情无论大小都征询他的意见,但是内心更加猜忌畏惧他。(采分点:不名:不直呼其名,以示尊重。1分。谘:通“咨”,征询,商议。1分。益:更加。1分。语句通顺,1分。)
11.【参考答案】与梁太祖:杨师厚攻城略地,功勋卓著,君臣共进退,然逐步掌握兵权。
与朱友珪:乘间杀死主帅,拥兵自重,朱友珪默认既成事实,后畏其权重,虽欲图之,终赐与巨万而还。
与梁末帝:末帝篡位,师厚同谋;末帝即位,受封邺王,表面尊重而内心猜忌畏惧,师厚死后,末帝受贺于宫中。
【参考译文】
杨师厚,是颍州斤沟人。年少时辅佐河阳李罕之,李罕之投降晋国,挑选了自己帐下的勇士一百人献给晋王,师厚就在这个名册中。师厚在晋国,没有什么名气,后来因罪投奔梁朝,梁太祖让他担任宣武军押衙、曹州刺史。梁朝进攻王师范,杨师厚攻打临朐,俘虏了王师范的副将有八十多人,攻占取棣州,因功授予齐州刺史。梁太祖攻打襄阳的赵匡凝,派遣杨师厚担任先锋。杨师厚砍伐西童山的树木搭建一座浮桥,渡过汉水,攻打赵匡凝,大败赵匡凝,赵匡凝弃城逃跑。杨师厚乘胜进攻荆南,又赶走了赵匡凝的弟弟赵匡明,建立的功劳最多,授予山南东道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晋国的史建瑭率领轻装的军队乘夜攻打梁军,梁军一片混乱,梁太祖与杨师厚都抛弃辎重向南逃走。太祖逃回东都,杨师厚留守魏州。第二年,梁太祖被杀,朱友珪自立为梁王,杨师厚借此机会杀掉魏州牙将潘晏、臧延范等人,赶走节度使罗周翰,朱友珪于是让杨师厚担任天雄军节度使。
自从梁太祖与晋国在黄河以北打仗,杨师厚常常担任招讨使,统帅的全是梁朝的精兵。太祖死后,杨师厚于是赶走了统帅,逐步骄矜傲慢,难以控制。朱友珪暗中想要对付他,下诏让杨师厚到朝廷议事。他的下属田温等人劝说杨师厚不要前往,杨师厚说:“我二十多年没有背叛过朱家(梁国),现在如果不前往,就会被怀疑而惹出事端,但是我了解皇上(朱友珪)的为人,我即使前去,他也不能把我怎么样。”
于是率领精兵两万前往京师,让军队驻扎在城外,只率领十多人跟着自己进入京师,前往朝见朱友珪,朱友珪更加害怕,赏赐他几万以后让他回去。
不久梁末帝谋划讨伐朱友珪,向赵岩询问,赵岩说:“这件事成败的关键,在于招讨使杨师厚。只要得到他的一句话,晓谕禁军,我们的事情立刻可以成功。”梁末帝于是派遣马慎交暗中拜见杨师厚,杨师厚犹豫不决,对他的下属说:“当初郢王(朱友珪)谋杀太祖时,我没有率兵征讨他。现在君臣的名分已经确定,又无缘无故地改变计谋,别人会怎么看我呢?”他的部下中有人说:“朱友珪杀害君父,均王(梁末帝,此时为均王)凭借大义来诛杀叛贼,这件事容易成功。他如果剿灭叛贼朱友珪(而您却没有呼应),您以后将怎么处理这件事呢?”杨师厚彻底醒悟,于是派遣他的部将王舜贤到洛阳,拜见袁象先,与他商议起事,派朱汉宾率军驻守华州作为策应。梁末帝最终与袁象先诛杀了朱友珪。
梁末帝即位,封杨师厚为邺王,朝廷给他的诏书不直呼其名,以示尊重,事情无论大小都征询他的意见,但是内心更加猜忌畏惧他。不久杨师厚身上长痈疽而死,梁末帝为此在朝堂接受群臣的朝贺。由此才将杨师厚的地盘分为相州、魏州两镇。魏州军叛乱,魏博臣民投降晋国,梁国失去黄河以北的土地从此开始。
晋史建瑭以轻兵夜击梁军,梁军大扰,太祖与师厚皆弃辎重南走。太祖还东都,师厚留屯魏州。明年,太祖遇弑,友珪自立,师厚乘间杀魏牙将潘晏、臧延范等,逐出节度使罗周翰,友珪因以师厚为天雄军节度使。
自太祖与晋战河北,师厚常为招讨使,悉领梁之劲兵。太祖崩,师厚遂逐其帅,而稍矜倨难制。友珪阴欲图之,召师厚入计事。其吏田温等劝师厚勿行,师厚曰:“吾二十年不负朱家,今若不行,则见疑而生事,然吾知上为人,虽往,无如我何也。”乃以劲兵二万朝京师,留其兵城外,以十余人自从,入见友珪,友珪益恐惧,赐与巨万而还。
已而末帝谋讨友珪,问于赵岩,岩曰:“此事成败,在招讨杨公尔。得其一言谕禁军,吾事立办。”末帝乃遣马慎交阴见师厚。师厚犹豫未决,谓其下曰:“方郢王弑逆时,吾不能即讨。今君臣之分已定,无故改图,人谓我何?”其下或曰:“友珪弑父与君,乃天下之恶,均王仗大义以诛贼,其事易成。彼若一朝破贼,公将何以自处?”师厚大悟,乃遣其将王舜贤至洛阳,见袁象先计事,使朱汉宾以兵屯滑州为应。末帝卒与象先杀友珪。
末帝即位,封师厚邺王,诏书不名,事无巨细皆以谘之,然心益忌而畏之。已而师厚疡发卒,末帝为之受贺于宫中。由是始分相、魏为两镇。魏军乱,以魏博降晋,梁失河北自此始。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厚在籍中
B.败之,匡凝弃城走
C.师厚乘间杀魏牙将潘晏、臧延范等
D.而稍矜倨难制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选其麾下劲卒百人献于晋王
B.晋史建瑭以轻兵夜击梁军
C.今君臣之分已定
D.公将何以自处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若不行,则见疑而生事,然吾知上为人,虽往,无如我何也。(4分)
(2)诏书不名,事无巨细皆以谘之,然心益忌而畏之(4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杨师厚与梁朝三位君主的关系发生了怎样微妙的变化?请简要概括。(5分)
参考答案
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意义的理解能力。根据语境,此处的“间”不是动词,而是名词,题干中“利用”已有“乘”表现其义,故“间”可直译为名词,意为“机会”。
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的“其”均为“代词,自己”。B项第一个“以”为动词,率领;第二个“以”为介词,因为。C项第一个“之”为助词,的;第二个“之”为代词,我。D项第一个“何”为代词,什么;第二个“何”为通假字,通“呵”,呵斥。
10.【参考答案】(1)现在如果不前往,就会被怀疑而惹出事端,但是我了解皇上(朱友珪)的为人,我即使前去,他也不能把我怎么样。(采分点:见,被,表被动。1分。虽,即使,1分。无如我何也,不能把我怎么样,固定句式,1分。语句通顺,1分。)
(2)朝廷给他的诏书不直呼其名,以示尊重,事情无论大小都征询他的意见,但是内心更加猜忌畏惧他。(采分点:不名:不直呼其名,以示尊重。1分。谘:通“咨”,征询,商议。1分。益:更加。1分。语句通顺,1分。)
11.【参考答案】与梁太祖:杨师厚攻城略地,功勋卓著,君臣共进退,然逐步掌握兵权。
与朱友珪:乘间杀死主帅,拥兵自重,朱友珪默认既成事实,后畏其权重,虽欲图之,终赐与巨万而还。
与梁末帝:末帝篡位,师厚同谋;末帝即位,受封邺王,表面尊重而内心猜忌畏惧,师厚死后,末帝受贺于宫中。
【参考译文】
杨师厚,是颍州斤沟人。年少时辅佐河阳李罕之,李罕之投降晋国,挑选了自己帐下的勇士一百人献给晋王,师厚就在这个名册中。师厚在晋国,没有什么名气,后来因罪投奔梁朝,梁太祖让他担任宣武军押衙、曹州刺史。梁朝进攻王师范,杨师厚攻打临朐,俘虏了王师范的副将有八十多人,攻占取棣州,因功授予齐州刺史。梁太祖攻打襄阳的赵匡凝,派遣杨师厚担任先锋。杨师厚砍伐西童山的树木搭建一座浮桥,渡过汉水,攻打赵匡凝,大败赵匡凝,赵匡凝弃城逃跑。杨师厚乘胜进攻荆南,又赶走了赵匡凝的弟弟赵匡明,建立的功劳最多,授予山南东道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晋国的史建瑭率领轻装的军队乘夜攻打梁军,梁军一片混乱,梁太祖与杨师厚都抛弃辎重向南逃走。太祖逃回东都,杨师厚留守魏州。第二年,梁太祖被杀,朱友珪自立为梁王,杨师厚借此机会杀掉魏州牙将潘晏、臧延范等人,赶走节度使罗周翰,朱友珪于是让杨师厚担任天雄军节度使。
自从梁太祖与晋国在黄河以北打仗,杨师厚常常担任招讨使,统帅的全是梁朝的精兵。太祖死后,杨师厚于是赶走了统帅,逐步骄矜傲慢,难以控制。朱友珪暗中想要对付他,下诏让杨师厚到朝廷议事。他的下属田温等人劝说杨师厚不要前往,杨师厚说:“我二十多年没有背叛过朱家(梁国),现在如果不前往,就会被怀疑而惹出事端,但是我了解皇上(朱友珪)的为人,我即使前去,他也不能把我怎么样。”
于是率领精兵两万前往京师,让军队驻扎在城外,只率领十多人跟着自己进入京师,前往朝见朱友珪,朱友珪更加害怕,赏赐他几万以后让他回去。
不久梁末帝谋划讨伐朱友珪,向赵岩询问,赵岩说:“这件事成败的关键,在于招讨使杨师厚。只要得到他的一句话,晓谕禁军,我们的事情立刻可以成功。”梁末帝于是派遣马慎交暗中拜见杨师厚,杨师厚犹豫不决,对他的下属说:“当初郢王(朱友珪)谋杀太祖时,我没有率兵征讨他。现在君臣的名分已经确定,又无缘无故地改变计谋,别人会怎么看我呢?”他的部下中有人说:“朱友珪杀害君父,均王(梁末帝,此时为均王)凭借大义来诛杀叛贼,这件事容易成功。他如果剿灭叛贼朱友珪(而您却没有呼应),您以后将怎么处理这件事呢?”杨师厚彻底醒悟,于是派遣他的部将王舜贤到洛阳,拜见袁象先,与他商议起事,派朱汉宾率军驻守华州作为策应。梁末帝最终与袁象先诛杀了朱友珪。
梁末帝即位,封杨师厚为邺王,朝廷给他的诏书不直呼其名,以示尊重,事情无论大小都征询他的意见,但是内心更加猜忌畏惧他。不久杨师厚身上长痈疽而死,梁末帝为此在朝堂接受群臣的朝贺。由此才将杨师厚的地盘分为相州、魏州两镇。魏州军叛乱,魏博臣民投降晋国,梁国失去黄河以北的土地从此开始。
* 杨师厚,颍州斤沟人也。少事河阳李罕之,罕之降晋,选其麾下劲卒百人献于晋王,师厚在籍中。师厚在晋,无所知名,后以罪奔于梁,太祖以为宣武军押衙、曹州刺史。梁攻王师范,师厚战临朐,擒其偏将八十余人,取棣州,以功拜齐州刺史。太祖攻赵匡凝于襄阳,遣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