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陈献章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陈献章,字公甫,新会人。举正统十二年乡试,再上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学。居半载归,读书穷日夜不辍。筑阳春台,静坐其中,数年无户外迹。久之,复游太学。祭酒邢让试和杨时《此日不再得》诗一篇,惊曰:“龟山不如也。”扬言于朝,以为真儒复出,由是名震京师。给事中贺钦听其议论,即日抗疏解官,执弟子礼事献章。献章既归,四方来学者日进。广东布政使彭韶、总督朱英交荐。召至京,令就试吏部,屡辞疾不赴,疏乞终养,授翰林院检讨以归。至南安,知府张弼疑其拜官,与与弼不同。对曰:“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自是屡荐,卒不起。
献章之学,以静为主。其教学者,但令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或劝之著述,不答。尝自言曰:“吾年二十七,始从吴聘君学,于古圣贤之书无所不讲,然未知入处。比归白沙,专求用力之方,亦卒未有得。于是舍繁求约,静坐久之,然后见吾心之体隐然呈露,日用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御勒也。”其学洒然独得,论者谓有鸢飞鱼跃之乐,而兰溪姜麟至以为“活孟子”云。
献章仪干修伟,右颊有七黑子。母年二十四守节,献章事之至孝。母有念,辄心动,即归。弘治十三年卒,年七十三。万历初,从祀孔庙,追谥文恭。
门人李承箕,字世卿,嘉鱼人。成化三十二年举乡试,往师献章。献章日与登涉山水,投壶赋诗,纵论古今事,独无一语及道。久之,承箕有所悟,辞归,隐居黄公山,不复仕。与兄进士承芳,皆好学,称嘉鱼二李,卒年五十四。
龟山:指杨时,字中立,因晚年隐居龟山,世称龟山先生。
(选自《明史·陈献章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B.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C.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D.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因在秋季举行,故称“秋闱”。
B.“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元代许衡也担任过此职。
C.“抗疏”,就是上书拒绝皇上所授的官职,杜甫诗“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中的“抗疏”正是此意。
D.“从祀”,指古代宗庙祭祀中,常设的、次于主要祭祀对象但与其密切关联的祭祀对象,亦即“配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献章考中举人以后两次参加礼部会试,都落第了,而后跟着吴与弼学习,他静心读书,有时甚至几年都不出门。
B.献章复游太学时称赞祭酒邢让一首和诗,说就连龟山先生杨时本人都比不上,他的话被到处宣扬,从而名震京师。
C.献章读书求道,舍繁就简,终于长久静坐中得之,看见其本性隐隐约约地显露出来,被人称为“活孟子”。
D.献章教其弟子李承箕,只是与他游山玩水,饮酒赋诗,谈古论今,却对“道”只字不提,时间长了,李承箕竟也有所领悟,辞别而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召至京,令就试吏部,屡辞疾不赴,疏乞终养,授翰林院检讨以归。
(2)其教学者,但令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
参考答案
10.C
11.C
12.B
13.(1)(陈献章)被征召到京城,(朝廷)让(他)到吏部试任官职,但是他多次以有病为由推辞不去,上书乞求回家奉养母亲,终其天年,(最终)被授予翰林院检讨的官职回去了。(“召”、“疏乞”“终养”各1分,句意2分)
(2)他教育学生(的方法),只是叫(他们)端正坐好使内心清静,从静中涵养出(道的)头绪来。(“但”、“澄”使动用法、“端倪”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陈献章,字公甫,广东新会人。(陈献章)参加正统十二年的乡试,考中举人,两次参加礼部会试,但没考上。就跟着吴与弼学习,过了半年回家,读书日夜不停。他盖了一座阳春台,(在)阳春台中静静(心)地坐着,几年(专心读书),足不出户。过了很久,又到太学游学。(国子监)祭酒邢让试着(叫他)写了一首应和杨时的《此日不再得》的诗,(邢让看了和诗后)惊叹说:“龟山先生(杨时)也不如你啊。”(然后就)在朝廷中大力宣扬,认为(陈献章是)真儒复出,因为这件事陈献章名震京城。给事中贺钦听了他的谈吐议论后,当天就向皇帝上奏章直言请求解除官职,用弟子礼侍奉陈献章。陈献章回乡后,四面八方来向他求学的人日益增多。广东布政使彭韶、总督朱英共同(向朝廷)举荐他。(陈献章)被征召到京城,(朝廷)让(他)到吏部试任官职,但是他多次以有病为由推辞不去,上书乞求回家奉养母亲,终其天年,(最终)被授予翰林院检讨的官职回去了。到了南安的时候,知府张弼质疑他被授予官职,和(他老师)吴与弼不一样。(陈献章)就对他说:“吴与弼先生以布衣百姓的身份被石亨举荐,之所以不接受官职而只求能看一看那些珍稀的藏书,是希望使皇上明白事理。当时的宰相却不明白,先命令他接受官职然后才能看书,大大的违背了先生的本意,于是决然离开了。我凭借国子生的身份等候选用,怎么敢用虚假的言辞来沽名钓誉呢?”从此他又屡次被举荐,但是最终没去。
陈献章的教学方法,以静修为主。他教育学生(的方法),只是叫(他们)端正坐好使内心清静,从静中涵养出(道的)头绪来。有人劝他著书立说(以传后世),(他)不予答复。曾自言自语:“我二十七岁才拜吴聘君为师,对于古代圣贤的书没有不讲解分析的,也不知道从哪里入门,等到回到家乡新会白沙里,专心致力于学习用功的方法,也最终一无所得。于是舍去繁琐的,寻求简约的,长时间静坐,这之后才看见我的本性隐隐约约地显露出来,日常应用交际往来随心所欲,就好像上了勒的马(在道上奔跑一样不逾矩)。”他的学问洒脱有独到之处,评论者认为有鸢飞鱼跃(万物各得其所)之乐,而兰奚姜麟至称献章为“活孟子”。
陈献章仪表堂堂,身材修长伟岸,右脸颊有七颗黑痣。母亲二十四岁就守节,陈献章侍奉母亲特别孝顺。每当母亲挂念他,他的内心就会有感应,于是立刻回家。弘治十三年(1500)去世,享年七十三岁。万历初,配享于孔庙,被追加谥号“文恭”。
门人中有一个叫李承箕的,字世卿,是嘉鱼人。成化二十二年通过乡试考中举人。他前去拜陈献章为师。献章每天与李承箕游山玩水,玩投壶赋诗的游戏,广泛地谈论古今事件,只是没有一个字涉及“道”。时间长了,李承箕有所领悟,便告辞回去,隐居在黄公山,不再出来做官,与兄长进士承芳都喜欢做学问,被称作“嘉鱼二李”,去世时五十四岁。
献章之学,以静为主。其教学者,但令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或劝之著述,不答。尝自言曰:“吾年二十七,始从吴聘君学,于古圣贤之书无所不讲,然未知入处。比归白沙,专求用力之方,亦卒未有得。于是舍繁求约,静坐久之,然后见吾心之体隐然呈露,日用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御勒也。”其学洒然独得,论者谓有鸢飞鱼跃之乐,而兰溪姜麟至以为“活孟子”云。
献章仪干修伟,右颊有七黑子。母年二十四守节,献章事之至孝。母有念,辄心动,即归。弘治十三年卒,年七十三。万历初,从祀孔庙,追谥文恭。
门人李承箕,字世卿,嘉鱼人。成化三十二年举乡试,往师献章。献章日与登涉山水,投壶赋诗,纵论古今事,独无一语及道。久之,承箕有所悟,辞归,隐居黄公山,不复仕。与兄进士承芳,皆好学,称嘉鱼二李,卒年五十四。
龟山:指杨时,字中立,因晚年隐居龟山,世称龟山先生。
(选自《明史·陈献章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B.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C.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D.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因在秋季举行,故称“秋闱”。
B.“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元代许衡也担任过此职。
C.“抗疏”,就是上书拒绝皇上所授的官职,杜甫诗“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中的“抗疏”正是此意。
D.“从祀”,指古代宗庙祭祀中,常设的、次于主要祭祀对象但与其密切关联的祭祀对象,亦即“配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献章考中举人以后两次参加礼部会试,都落第了,而后跟着吴与弼学习,他静心读书,有时甚至几年都不出门。
B.献章复游太学时称赞祭酒邢让一首和诗,说就连龟山先生杨时本人都比不上,他的话被到处宣扬,从而名震京师。
C.献章读书求道,舍繁就简,终于长久静坐中得之,看见其本性隐隐约约地显露出来,被人称为“活孟子”。
D.献章教其弟子李承箕,只是与他游山玩水,饮酒赋诗,谈古论今,却对“道”只字不提,时间长了,李承箕竟也有所领悟,辞别而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召至京,令就试吏部,屡辞疾不赴,疏乞终养,授翰林院检讨以归。
(2)其教学者,但令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
参考答案
10.C
11.C
12.B
13.(1)(陈献章)被征召到京城,(朝廷)让(他)到吏部试任官职,但是他多次以有病为由推辞不去,上书乞求回家奉养母亲,终其天年,(最终)被授予翰林院检讨的官职回去了。(“召”、“疏乞”“终养”各1分,句意2分)
(2)他教育学生(的方法),只是叫(他们)端正坐好使内心清静,从静中涵养出(道的)头绪来。(“但”、“澄”使动用法、“端倪”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陈献章,字公甫,广东新会人。(陈献章)参加正统十二年的乡试,考中举人,两次参加礼部会试,但没考上。就跟着吴与弼学习,过了半年回家,读书日夜不停。他盖了一座阳春台,(在)阳春台中静静(心)地坐着,几年(专心读书),足不出户。过了很久,又到太学游学。(国子监)祭酒邢让试着(叫他)写了一首应和杨时的《此日不再得》的诗,(邢让看了和诗后)惊叹说:“龟山先生(杨时)也不如你啊。”(然后就)在朝廷中大力宣扬,认为(陈献章是)真儒复出,因为这件事陈献章名震京城。给事中贺钦听了他的谈吐议论后,当天就向皇帝上奏章直言请求解除官职,用弟子礼侍奉陈献章。陈献章回乡后,四面八方来向他求学的人日益增多。广东布政使彭韶、总督朱英共同(向朝廷)举荐他。(陈献章)被征召到京城,(朝廷)让(他)到吏部试任官职,但是他多次以有病为由推辞不去,上书乞求回家奉养母亲,终其天年,(最终)被授予翰林院检讨的官职回去了。到了南安的时候,知府张弼质疑他被授予官职,和(他老师)吴与弼不一样。(陈献章)就对他说:“吴与弼先生以布衣百姓的身份被石亨举荐,之所以不接受官职而只求能看一看那些珍稀的藏书,是希望使皇上明白事理。当时的宰相却不明白,先命令他接受官职然后才能看书,大大的违背了先生的本意,于是决然离开了。我凭借国子生的身份等候选用,怎么敢用虚假的言辞来沽名钓誉呢?”从此他又屡次被举荐,但是最终没去。
陈献章的教学方法,以静修为主。他教育学生(的方法),只是叫(他们)端正坐好使内心清静,从静中涵养出(道的)头绪来。有人劝他著书立说(以传后世),(他)不予答复。曾自言自语:“我二十七岁才拜吴聘君为师,对于古代圣贤的书没有不讲解分析的,也不知道从哪里入门,等到回到家乡新会白沙里,专心致力于学习用功的方法,也最终一无所得。于是舍去繁琐的,寻求简约的,长时间静坐,这之后才看见我的本性隐隐约约地显露出来,日常应用交际往来随心所欲,就好像上了勒的马(在道上奔跑一样不逾矩)。”他的学问洒脱有独到之处,评论者认为有鸢飞鱼跃(万物各得其所)之乐,而兰奚姜麟至称献章为“活孟子”。
陈献章仪表堂堂,身材修长伟岸,右脸颊有七颗黑痣。母亲二十四岁就守节,陈献章侍奉母亲特别孝顺。每当母亲挂念他,他的内心就会有感应,于是立刻回家。弘治十三年(1500)去世,享年七十三岁。万历初,配享于孔庙,被追加谥号“文恭”。
门人中有一个叫李承箕的,字世卿,是嘉鱼人。成化二十二年通过乡试考中举人。他前去拜陈献章为师。献章每天与李承箕游山玩水,玩投壶赋诗的游戏,广泛地谈论古今事件,只是没有一个字涉及“道”。时间长了,李承箕有所领悟,便告辞回去,隐居在黄公山,不再出来做官,与兄长进士承芳都喜欢做学问,被称作“嘉鱼二李”,去世时五十四岁。
* 陈献章,字公甫,新会人。举正统十二年乡试,再上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学。居半载归,读书穷日夜不辍。筑阳春台,静坐其中,数年无户外迹。久之,复游太学。祭酒邢让试和杨时《此日不再得》诗一篇,惊曰:“龟山不如也。”扬言于朝,以为真儒复出,由是名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