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是秋光奇艳,看十五十六--杨万里《好事近》翻译赏析

未是秋光奇艳,看十五十六。
     [译文]    可这还不是最美的月色,最美的月色,要到十五、十六日才能领略获得。
     [出自]    南宋  杨万里   《好事近》

好事近
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注释】【词牌解释】:好事近,“近”是词的种类之一,属一套大曲中的一个曲调。自词和音乐分离,此字只是某个词牌名称的组成部分,已无实际意义。《词谱》以北宋宋祁词为正体。仄韵,四十五字,上片四句,二十二字;下片四句,二十三字。上下片各两仄韵。此调前人习惯用入声韵。两结句都用一字豆句式。
    此调又名《钓鱼船》、《翠圆枝》、《倚秋千》等。
         ①诚斋:杨万里自名在江西吉水的书室。
         ②万花川谷:在杨万里的“诚斋”不远处,乃杨万里自名的花圃。
         ③庭:庭院。
         ④修竹:竹长且直,很青翠整齐,叫修竹。
         ⑤未是:还不是。
   译文1:
          月儿还没有照到我的书斋,只把清光洒遍万花川谷。不是诚斋那儿没有月光,只因为隔着满院斑斓的翠竹。
        今天才是十三日夜晚,月色皎洁,晶莹如玉。现在还不是中秋月朗的时候,要观赏明月,请等到十五、十六。
译文2:
 明月不到诚斋  先洒落在万花川谷。
 不是这诚斋 夜窗读书时  没有月光如水的洗沐
 只因为月光
疏疏密密隔在
一庭疏枝横斜的翠竹。

今夜才是十三.
月色已莹莹如玉
可这中天秋月
还不是——
最圆润,最洁素,
要看明月最美
待到那十六、十五。

赏析:
这是一首咏月词,不过直接写月亮的只有“月色已如玉”一句。月的形和神,是用比较法。
衬托月亮,最常见的办法是去写云彩,常语说:“烘云托月”。杨万里抛开这一陈腐的路子不走,采用了纯新的方式。上阕以谷、斋、竹作陪衬。诚斋是作者的书斋名,万花川谷是作者的花园名。“月未到诚斋”,自然不无遗憾;但“先到万花川谷”,倒也令人欣喜,因为这同样是词人的天下。况且也不必为诚斋而惋惜,因为“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月照幽篁,应该又是一种韵味。这半阕中,同是月光,在万花川谷的当是朗照,在“一庭修竹”的当是疏散,在诚斋的又当是浓阴下的幽明。同样的月色竟有这许多情意,明暗层次又是这样分明,难怪上片无一字直接写月,却叫人处处感得到月的媚态。上阕是以物托月,下阕则以月自托。词中说:今天才是十三,月色已如美玉,若到秋光奇艳的十五十六,它定然更不寻常!这里明显地在用十三之月衬托十五、十六之月,然而此篇的作意是咏写当夜月色,所以句中又含有用十五、十六的满月衬托十三月色的意思:现实的月同遥想的月两相辉映,各各更见其妙了。
杨万里写诗,最讲“活法”,“透脱”。他在《颐庵诗稿序》中说:“……尝食夫饴与荼乎?人孰不饴之嗜也?初而甘,卒而酸。至于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胜其甘。——诗亦如是而已矣。”他认为诗不能像糖:一放进嘴,就知道它是甜的,吃到最后,却变成酸的;诗应当像荼(古茶字)经过品尝才让人感知到它的甜味。读者读这首咏月词,初时只看见全篇仅有一句写月,还是用的“如玉”这个相当陈旧的比喻,读来很可能有几分扫兴,——这正是在“病其苦”。可是只要读者细心品尝下去,那么洒在绿叶红花上的月光,伴和着挺拔修竹上的月色,在月的阴影中的诚斋,此夜的月,十五十六的月,便都会成为一幅幅各具特色的月光图。这些图全都经得起人们的反复吟味,因而全篇也就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的艺术效果。再说作者使用的又是白描手法,用这种引而不发的方式启人想象,其表达力往往可以超过一切言词。比如,词中说“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艳,看十五十六”。十五十六的月色自然好极了。但如何好法呢?不论读者想出多么优美的字眼来形容它,其他读者仍然可能想象到更美十倍的境地中去。——凡此种种,又是此篇“苦未既,而不胜其甘”的地方。这首词的超脱处还不在于此。读者如果继续品尝,还可以发现作者是在写月,但又不全在写月,更重要的,他是在借月写人。不然就不好理解在月光朗照之下可写之物很多而作者偏要写他的园、他的竹、他的斋的原因。应当说,这些环境既是作者生活情趣的表现,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窗口。花的芬芳,竹的正直,还有书斋所象征的博学,以及用来作比喻的玉的坚和洁都透露出一种高贵而雅洁的审美趣味,而清寒如玉的月光也就寓蕴了更丰富的人格象征意义。当然,这一些也都是要欣赏者通过咀嚼而慢慢品味才能获得的。




* 未是秋光奇艳,看十五十六。    [译文]   可这还不是最美的月色,最美的月色,要到十五、十六日才能领略获得。    [出自]   南宋 杨万里  《好事近》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