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爱国的古诗句

古代爱国的古诗句

  1、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曹植《怨歌行》

  2、若顺吾皇意,即无臣子心。——栖蟾《送迁客》

  3、婿为燕国王,身被诏狱加。——李白《秦女休行》

  4、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李白《太原早秋》

  5、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文天祥《南安军》

  6、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聂夷中《咏田家》

  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8、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高適《登百丈峰二首》

  9、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屈原《国殇》

  10、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11、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12、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

  13、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14、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15、猛将谋臣徒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汪遵《咏昭君》

  16、飞燕皇后轻身舞,紫宫夫人绝世歌。——李白《阳春歌》

  17、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秋逢甲《春愁》

  18、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19、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20、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21、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高蟾《金陵晚望》

  2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曲》

  23、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

  24、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25、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严武《军城早秋》

  26、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

  27、望上国,山呼鳌抃,遥爇炉香。——柳永《送征衣·过韶阳》

  28、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咸阳城东楼》

  29、更持银盏起,为君寿。——辛弃疾《感皇恩·滁州为范倅寿》

  30、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王守仁《元夕二首》

  31、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32、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于谦《岳忠武王祠》

  33、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王维《少年行四首》

  34、试听别语慰相思。——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35、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36、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李白《清平调·其三》

  37、昨夜上皇新授箓,太真含笑入帘来。——张祜《集灵台·其一》

  38、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刘克庄《玉楼春·戏林推》

  39、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0、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41、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刘过《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4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43、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44、山川勤远略,原隰轸皇情。——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45、埋没钱塘歌吹里,当年却是皇都。——魏大中《临江仙·埋没钱塘歌吹里》

  46、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47、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

  48、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49、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50、人情展转闲中看,客路崎岖倦后知。——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51、短篷炊饮鲈鱼熟,除却松江枉费诗。——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52、不惜罗襟揾眉黛,日高梳洗,看著花阴移改。——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53、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辛弃疾《水调歌头·送杨民瞻》

  5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5、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 1、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曹植《怨歌行》 2、若顺吾皇意,即无臣子心。——栖蟾《送迁客》 3、婿为燕国王,身被诏狱加。——李白《秦女休行》 4、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李白《太原早秋》 5、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文天祥《南安军》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