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翻译赏析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
[出自] 李白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元和郡县志》云:"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孤云独无依"。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尽:没有了。
闲:偷闲,安闲。
厌:厌弃,厌烦。
译文1: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译文2:
面对着留下的敬亭山,此刻无声胜有声,虽然只是一座山,虽然只是一个人,不用言语,不用文字,就这样默默地跟我互相望着,不嫌厌烦。
译文3:
不知啥时,鸟们全都悄然飞去,望中之景,一片空寂。
天空中,唯一的一片孤云,悠悠地飘来,又悠悠地飘去,最后也没了踪影。
我与山,山与我,相对无言,彼此眷顾;
只有敬亭山与我为伴,
这样的时刻,这样的心境。
创作背景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赏析
敬亭山,在安徽宣城县北,因山上有敬亭而得名。相传是南朝诗人谢朓赋诗的地方。天宝12年,李白漫游至此,登览敬亭,吟出了这首千古绝唱。
“独坐”二字是全诗的中心。一、二句写独坐所见,三、四句抒独坐之感。
与敬亭山朝夕相处的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万物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天地间一片肃静,只有诗人独自一人孤零零地坐在那里。“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展现的就是这样一个极其空旷寂寥的世界。两句诗写的虽是眼前实景,字里行间却透露出诗人强烈的孤独寂寞之情。
百无聊赖的诗人把视线转向眼前的青山,忽然发觉敬亭山是那么妩媚多姿,那么灵秀可爱,只见她长久地伫立在那里,默默等待着与自己情感交流。这一发现使诗人激动不已,他凝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仿佛也注视着他,彼此相对而视,心神契合,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诗人心中只剩下敬亭山,别的事物都不存在了,久而久之,甚至连自己也仿佛化为了山的一部分。人与山妙合无垠,融为一体,这是多么超逸的境界,它使诗人寂寞的情感得到抚慰,苦闷的心灵得到解脱。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两句诗表现出来的已不只是对敬亭山的无限钟爱,在诗人眼里,敬亭山完全人格化了,它不再是观赏的对象,而是自己相看“不厌”的最亲密的朋友。诗人使用的是“只有”这样朴素无华的口语,却极有表现力,它以山之有情,反衬出人之无情。而把敬亭山当成自己在世间的唯一知己,既可见山之无比灵秀,令人领略不尽,又可见诗人世无知音的孤独幽愤。
李白写这首诗时,距他离开长安已将近十年。这时的李白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清高傲岸的性格使他无法容于现实,于是他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愤世嫉俗的情绪与日俱增,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寻觅知音,这首诗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心情。
[译文]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
[出自] 李白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元和郡县志》云:"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孤云独无依"。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尽:没有了。
闲:偷闲,安闲。
厌:厌弃,厌烦。
译文1: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译文2:
面对着留下的敬亭山,此刻无声胜有声,虽然只是一座山,虽然只是一个人,不用言语,不用文字,就这样默默地跟我互相望着,不嫌厌烦。
译文3:
不知啥时,鸟们全都悄然飞去,望中之景,一片空寂。
天空中,唯一的一片孤云,悠悠地飘来,又悠悠地飘去,最后也没了踪影。
我与山,山与我,相对无言,彼此眷顾;
只有敬亭山与我为伴,
这样的时刻,这样的心境。
创作背景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赏析
敬亭山,在安徽宣城县北,因山上有敬亭而得名。相传是南朝诗人谢朓赋诗的地方。天宝12年,李白漫游至此,登览敬亭,吟出了这首千古绝唱。
“独坐”二字是全诗的中心。一、二句写独坐所见,三、四句抒独坐之感。
与敬亭山朝夕相处的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万物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天地间一片肃静,只有诗人独自一人孤零零地坐在那里。“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展现的就是这样一个极其空旷寂寥的世界。两句诗写的虽是眼前实景,字里行间却透露出诗人强烈的孤独寂寞之情。
百无聊赖的诗人把视线转向眼前的青山,忽然发觉敬亭山是那么妩媚多姿,那么灵秀可爱,只见她长久地伫立在那里,默默等待着与自己情感交流。这一发现使诗人激动不已,他凝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仿佛也注视着他,彼此相对而视,心神契合,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诗人心中只剩下敬亭山,别的事物都不存在了,久而久之,甚至连自己也仿佛化为了山的一部分。人与山妙合无垠,融为一体,这是多么超逸的境界,它使诗人寂寞的情感得到抚慰,苦闷的心灵得到解脱。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两句诗表现出来的已不只是对敬亭山的无限钟爱,在诗人眼里,敬亭山完全人格化了,它不再是观赏的对象,而是自己相看“不厌”的最亲密的朋友。诗人使用的是“只有”这样朴素无华的口语,却极有表现力,它以山之有情,反衬出人之无情。而把敬亭山当成自己在世间的唯一知己,既可见山之无比灵秀,令人领略不尽,又可见诗人世无知音的孤独幽愤。
李白写这首诗时,距他离开长安已将近十年。这时的李白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清高傲岸的性格使他无法容于现实,于是他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愤世嫉俗的情绪与日俱增,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寻觅知音,这首诗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心情。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 [出自] 李白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注释: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