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韵造句

“押韵”的解释

押韵[yā yùn] 押韵 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或者平仄统一,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用“押韵”造句 第6组

51、 古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

52、 韵腹、韵尾相同,韵头不同的字也是同韵字,仍然可以押韵

53、 山歌歌词讲究修辞,比喻深刻,特别是押脚韵,偶数句句末字韵母相同,以押调为主,押韵为辅,讲究对仗。

54、

55、 节目语言通俗易懂,都是老百姓的大白话,但又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深受村民喜爱。

56、 更有三叠押韵之法,如下调前后段结句,皆承上韵叠三字也。

57、 同时,又都有工整的韵律和较强的节奏,讲求合辙押韵,适于朗诵和谱曲。

58、 五言律绝与七言律绝均有平起仄起及押韵不押韵之别,前已详言之矣。

59、 片刻的捻须吟咏之后,长者挥毫写好了,一看,对仗工整,也很押韵,关键是寓意也好,我爽快地拿出10块钱递给人家。

60、 民间曲艺说快板,唱大鼓,得合辙押韵;这就要学会运用“十三道辙”,即“忸怩俏佳人出房来东西南北坐”(每个字代表一个韵辙)。

用“押韵”造句 第7组

61、 白金亮小的时候总听父母和牧民们将生活中各种有趣的事情编成“好来宝”,即兴吟唱,诙谐风趣的语言,合辙押韵的诗句,维妙维肖地演唱,给人以艺术享受。

62、 唱山歌者不仅要音色优美,还要机敏过人,能借景生情,以物拟人,歌词押韵,入情入理,达到你唱我和,妙语连珠,对唱如流的境界。

63、 我国的诗词有合辙押韵的传统,特别是作为能够传唱的歌词在其偶数的句末,一般都会押在同一个韵脚上,使歌曲朗朗上口、娓娓动听。

64、 比如基本工整、对偶对仗、起兴比喻、环复回应、押韵意象等等。

65、 刘老师表演快板时词儿合辙押韵,用竹板打拍,节奏快而准,实在令人钦佩不已。

66、 《百家姓》是传统三大蒙学读物之一,虽合辙押韵,朗朗上口,但却并无规律可言,更没有什么微言大义可言。

67、 唱词多属上下结构,句句押韵,以7字句居多,常附加衬字、嵌词,唱腔为微式调,曲调重复演唱。

68、 我就是想说,写这篇新闻稿的人,你到底是多想让句子看上去合辙押韵,才憋出这么纠结的两句。

69、 我为了押韵,灵感一来,便改作绒字,看来似通又不通。

70、 依明·托卡依靠非凡的音乐天赋,用弹拨尔弹奏出的京剧曲调合辙押韵,但在唱词上他却有些为难了,当时他不会汉语,根本听不懂唱词。

用“押韵”造句 第8组

71、 另外在拼音中除a、e、o等单韵母外,还有如ia、ao、ie等复韵母,即有所谓不同的“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可以押韵

72、 在草香论坛和碧聊文学上都有文集的小俞表示,王老犯了他自己以前犯的毛病,平仄和押韵都错了。

73、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74、 那时候我真是才华横溢,出口成章,滔滔不绝,而且合辙押韵

75、 “山歌无本,全靠嘴狠”,我们的山歌能手极富才气,他们借景生情,以物拟人,歌词押韵,入情入理。

76、 不押韵能不能写出好诗来,不一定,可是你不押韵,一定要有些别的好处,语言特别有味道,特别耐人咀嚼,或者你的比喻特别鲜明生动,要有别的补偿。

77、 诚然,李院长编著的《弟子铭》不仅合辙押韵、平仄相谐,而且朗朗上口,清晰明了,青少年不用解释也可以明晰含义。

78、 家人纷纷夸奖他能够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并鼓励他今后要多背楹联,好好学习,作出更多合辙押韵的对联。

79、 郎君觉得这果贩吆喝的还挺押韵,循声望去,便看到了使用毛竹别具匠心搭造起的果摊。

80、 为了让资料更精确,使整篇对仗工整、合辙押韵,他又向一名资深的中文教师朋友进行请教,根据这位教师朋友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了修编完善和润色。造 句 网

用“押韵”造句 第9组

81、 依明·托卡依靠非凡的音乐天赋,用弹拨尔弹奏出的京剧曲调合辙押韵,但在唱词上却让他为了难,当时他不会汉语,根本听不懂唱词。

82、 然而,为了让鹤歌在民间广泛传颂,曾几何时,一些填词人也逐步简化规则,不受平仄限制,没有律诗的固定格式,不讲究对偶,只保留了押韵

83、 把合辙押韵的一段数来宝说完,担心郑燕收拾她扭头就跑。

* 在线查询押韵造句,用押韵造句,用押韵组词造句,包含押韵的句子。
押韵

关于押韵的诗句

其它词语造句

相关链接